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互动媒体艺术【五篇】

2023年互动媒体艺术【五篇】

时间:2023-08-22 12:15:04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新媒体艺术形态发展及互动审美的本质,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进行研究及阐述,进一步从互动审美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解构与重构两个角度,阐述互动审美对于新媒体艺术形态的重要性。在数字媒体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互动媒体艺术【五篇】,供大家参考。

互动媒体艺术【五篇】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新媒体艺术形态发展及互动审美的本质,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进行研究及阐述,进一步从互动审美对新媒体艺术形态的解构与重构两个角度,阐述互动审美对于新媒体艺术形态的重要性。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互动审美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建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互动审美;
互动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降,在国内外新媒体研究报告中,许多交互设计学者的专著及访谈中,都认为各类新媒体艺术所呈现的形态构建是最直接与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互动审美所带来的功能及影响直接拉近了艺术文化与生活的距离,这种更为直接的互动形态使艺术更加亲近大众。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将其定义为简单的理论性研究,而是将它放置在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性视角下,从精神文化的整体规划来进行综合建设。同样,在数字媒体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跳出了原本单向叙事结构的框架。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的形式和风格等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即使是简单的元件,也可以体现最基本的互动理念及其可行性,体现“人机互动”“人机共栖”艺术空间的理论意义与应用思路。

1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内涵

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形态丰富多彩。从早期利用触摸装有高压气体的瓶子、通过像头跟踪视线完成交互的作品,到借助物理媒介驱动虚拟世界并与其中的人物动物共同行动的虚拟现实艺术;
从检测人类的大脑并利用脑电波驱动图像和声的作品,到具有人类生命特征的植物与动物的出现;
从利用网络和机器人技术互不相识的人一起灌溉千里外的花园,到体验千里外的触觉的遥在艺术。[1]目前,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不但远远超出了影响人类视觉和感情的范围,而且更多在观众的感官作用下,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甚至大脑等全身心的活动与作品进行直接对话。

工业社会和商业经济所代表的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更强调“互动”审美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早期计算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扳动开关、更换穿孔卡等方式进行,对于编写程序与指令极不方便。20世纪60年代一些科学家如马克斯・马修(Max Mathews)等研发出几个计算机程序装置,使得计算机输入和读出可以在屏幕或阴极射线管上观察到。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伊凡.苏泽兰1963年开发的“素描笔(Sketchpad)”程序,改变人们与计算机交互方式,被看作是现代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CAD)程序的祖先和计算机图形史上重大突破之一,开创人机界面设计历史。随着字符型人机界面和计算机键盘的出现,以 DOS 为代表,特点是为了执行指令,用户必须逐一输入字符。之后随着鼠标、非线性、苹果(Apple)开发的软件界面、GUI、SUI社会用户界面等,人机互动成为可能并迅速发展。

互动审美的技术本质是人与世界、自然,以及一切事物的互动过程。在原始社会,与人们互动的对象是树木、陶器,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互动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流互动对象。科技的发展,互联网、PC、MP3,游戏机这类“数字化”产品的不断出现,产品功能的实现通过人和机器的互动完成。目前可分为综合媒体设计和交互式系统设计。综合媒体设计数字技术主要是将硬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多媒体信息,实现远程传输的主要途径,如互联网、传播系统等多媒体。相对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审美内涵离不开新媒体技术,构成新媒体艺术互动形态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复合电子技术,它具有高度系统化以及和人类的感官非常相似的各种感应功能,可利用红外线感应器、温度和湿度感应器等高精度的仪器,实现获取人类大脑无法感知的外界信息的目的。

新媒体艺术是借鉴了传统设计和工程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其互动审美不只是部分的叠加,其内涵基础规则包括伦理的互动设计,有意图的互动设计,注重实效的互动设计,优雅的互动设计等等。所以说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通过表达最简单和直接的完整方案,但使艺术形态本身又拥有内部的一致性,合适的包容性,并能刺激受众的认知和感情。

2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

互动性使新媒体艺术的流动性大为增强,在计算机出现之后,提供给新媒体艺术,复制、粘贴等技术操作手段,使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增加了合成与拼贴的额外维度,分离的要素能够被重新整合,出现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包含了解构与重构的统一。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而重构是建构,是各种形式及元素新的联系和统一的建立。新媒体艺术的互动审美也是后现代语境中传承与创新的隐喻。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一方面表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并存与融合,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互动性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对于新媒体而言,这也意味着它与传统媒体的差异,突出表现了它在媒体史上革命性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但是新媒体的互动特质有自身的历史来源,传统媒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新媒体;
新媒体特有的互动审美也可以在较早的传统媒体中发现。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彼此联系,由传统媒体承接而来的多媒体、跨媒体的表现形式,带来表现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传统媒体的技术技艺经验,表现形式的结构逻辑以及相关审美趣味,与不断发展的数字艺术、产生新鲜的视觉经验已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界面。由此带来的互动审美表现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空间化,从单一画种走向媒介的混合性过渡。伴随着静态与动态的光效应、肢体语言和观念交流等非传统的艺术出现,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已将视觉图式的共性特征进行个性化解构。互动审美的设计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直观准确、控制性好、成本低、应用生活广、与观众进行直接交流的特点。艺术专业与业余的价值观已被抛弃,艺术与技术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

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解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新媒体艺术的“复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思考艺术形式。在西方,本雅明敏锐地觉察到技术复制对于艺术的影响,在其所著的《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强调大众媒体社会中获得的艺术生产与欣赏的新条件极大地改变了艺术的本质。[2]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则以“信息”和“界面”为主要表现形式,取代了传统媒体中的“形式”与“内容”,将抽象宽泛的艺术表现进行具体和实际的结构。可以说,互动审美所创造的是一种体验美学,可以将其与“体验设计”、“体验经济”相互关联。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不仅仅是麦克卢汉的“媒体即信息”的观点,也不仅仅意味着媒体即传播信息的工具,而是更加重视用户的互动交流与体验。在工业领域,技术人员更热衷于用于支持创建具有体验友好性、灵活性、功能性、明确性、一致性、可靠性等特质的用户界面,加强人们工作效率,丰富人们的交往方式。互动审美将艺术形式由用户的被动性和依赖性转换为淡化经验世界的感觉和认知界限,转而成为一种全新主动认知体验,并让用户融入其中。例如苹果公司的电脑、手机等信息设备,运用人机交互技术、同时音乐播放、方位传感、图形用户界面(GUI)等应用程序,并切换、剪辑,超越WIMP的交互风格,使用户体验“信息就在指尖上”。

3新媒体艺术形态中互动审美的重构

互动审美的重构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起到整体性的统一作用。解构是对原有艺术形式的化解,重构则是经过重新整合进行重新组合。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凭感性认识见出事物的完善,称为“感性的审辨力”,认为美学所研究的即凭感官认识到的美,这种美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3]由此引申,互动审美的重构首先表现在互动信息的反馈与交流上,在媒体美学的层面出发,它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强化和阐述人类互动体验。

从广义上来说,互动信息的反馈可以理解为机器对输入和输出的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艺术中,机器的互动对象是人,是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与作品参与者和受众互动的机器,即使是很小的传感器,依然会产生感情和机器作用的感觉,在互动信息的反馈过程中产生与人接触和交流的能力。

众所周知,新媒体艺术作品形态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而是双向甚至多想的信息交流,即关注受众的理解和互动的可能性,提供并生成多种意义的感官与精神层面的交流。正是因为互动审美特性,新媒体艺术形态将多个可用或适合的多媒体进行整合,鼓励创作者或艺术家承担作品推动者而不仅是作品唯一决定者的地位,也赋予了受众及作品参与者个人思想和创造能力。受众或参与者的行为由新媒体艺术形态来决定,创作者或艺术家则通过互动审美创造交互性的参与模式来塑造艺术作品形态的特殊体验――这对于受众及参与者来说是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类型的体验。新媒体艺术形态是交互性的,受众或参与者可以选择通过不同的途径,生成不同的作品形式和结果。

其次,新媒体艺术形态的互动审美重构则表现在将“混合”作为艺术内容的特点,对艺术形态进行重构。“混合”即文化和艺术、技术的双向互动。在信息化和“知识爆炸”的时代,跨媒体、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新媒体艺术为人们不断认识与接受。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多技术风格广泛应用于人类各领域。全球经济发展及技术语境的逐步同步,同样促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向规模化、标准化、网络化。在这种背景下,文化、艺术与技术同步促进,技术与技术之间又相互促进。

新媒体艺术形态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门类,技术则集合了以计算机图形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艺术、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及人工智能等学科的运动表现形式,是跨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应用技术的艺术。这更体现了互动审美理念与技术的使用趋于多元化,又在多元化的“混合”中趋于统一和构建。互动审美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决定了新媒体艺术形态面对市场设计并运用不同技术,实现不同审美风格的作品。“参与和互动”文化已呈现从个性逐步走向共性,共性中包含着个性的激情与理性、愉悦与变革。共性与个性,个性与共性的互补中,后审美范式,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数字传媒时代必然延伸,审美意识与情趣互相发生潜移默化作用。

在新媒体艺术形态中,多学科的融合表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这一必然性也表现在互动审美,在重构新鲜而实在的视觉文化和美学观念。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条件创造直接的、具体的、个性化的视觉语言,技术地传达自我设计理念和艺术主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将成为新媒体艺术创作始终不渝寻找和挖掘的追求――以互动审美和交互理念为前提,技术统一、标准、定型为基础,追求艺术独创性、个性化,求新求异,构成新的艺术创意形态。

参考文献:

[1] 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46147.

[2] 黄鸣奋.西方数码艺术史:3、数码媒体的艺术功能[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677.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互动媒体艺术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影响了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在以现实经验为创作灵感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中,充分的结合了技术与艺术这两个人类社会最高层次的精髓。特别是艺术家深入探索现实经验与互动多媒体艺术相结合的可能性。从对现实经验的模拟到深层次的艺术升华现实经验,以期最大限度的体现当今社会的精神内核。从而创造一种最直接最能触动受众内心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

当互动媒体技术进入人类视线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式界面的机器而存在。但这种存在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对电子媒体界面所传递的信息只是单向性的认识。因为当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能够通过对交互式机器发出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所接收到信息的反馈。这就是互动多媒体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最大特性。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品题材是关注人类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内核的题材。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WWW.133229.cOM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由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智能机械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的感官感受。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同于以往的感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环境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以我们的社会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oritzuckerman与sajid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来打断整体的动态。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每隔数秒种,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这16幅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当艺术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当移动酒杯的时候。

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而艺术家christasommere~nlaurent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问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美学观念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社会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童芳.《新媒体艺术》,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燕翔,《当代科技艺术》科学出版社,2007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动媒体艺术现实经验模拟艺术升华

当互动媒体技术进入人类视线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式界面的机器而存在。但这种存在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受众对电子媒体界面所传递的信息只是单向性的认识。因为当受众接收到信息后,能够通过对交互式机器发出特定的指令,来完成对所接收到信息的反馈。这就是互动多媒体区别于其他信息传播方式的最大特性。

当艺术家发现互动媒体技术这一特性时,他们尝试着是否可以利用互动媒体技术创造出新型的艺术作品,以此来传达他们的艺术感悟。他们最先关注是现实经验,从架上绘画到数字艺术的发展进程中,非常多的作品题材是关注人类的现实经验,现实经验是最能直接的体现社会的精神内核的题材。艺术家能把不同的现实经验进行重组、抽离和选择,而创造出动态的非现实的虚拟影像。比如马塞尔·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的裸女二号》就是把模特下楼的动作过程用一种静态的画面来体现不同时间状态下的视觉感受。特别是在互动媒体艺术中,作品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作品同外界是有着信息交流的,作品会根据外界所传递的不同信息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反馈出不同的信息。这种艺术形式给了艺术家一个更为广泛的创作空间,作品呈现给观众的面貌可以不是一种,而且可以多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是由观众控制的。这种艺术形式能够使艺术家以现实经验为题材的创作散发出比架上绘画更为璀璨的光芒。

最开始艺术家是对现实经验进行实验性的模拟。这并不是单纯的模拟,而是利用受众不同的感官感受来模拟现实存在的体验。由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智能机械系的团队集体创作的《Conspiratio》是用一种游戏的方式来模拟现实,从而彻底的改变受众的感官感受。观众可以预先从一个互动媒体的显示界面上选择可乐、牛奶等各种可吸食的饮料、食物甚至是游动的乌龟,然后这些食物或饮料的平面图形就会在一个平铺的显示器上来回游动。受众使用一个用特殊传感器制作的吸管对准这些图形猛吸几口,它们就会慢慢缩小,直到消失不见,就如同真的被嘴巴吸走了一样。与此同时,借由空气的压力、吸管的颤动以及从系统中传出来的特别的声音,即便不是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件艺术作品,受众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一有趣的互动媒体艺术装置,受众受到不同于以往的感官刺激来与他人分享自己通过吸管享受美食的真实体验,这在普通环境下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以我们的社会经验来说,人与人之间,通过血缘、生活以及工作等众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一张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是不可见的。然而艺术家试图通过利用视觉形态这种方式,艺术的模拟和再现这一张无形的社会网络。OritZuckerman与SajidSadi合作的互动媒体艺术作品《聚光灯》,就是~组通过16个显示器播放人物视频肖像构成的社会网络。每一显示器中有一个肖像的视频,肖像之间通过互相张望来进行交流。参观者可以通过按压16幅视频肖像中的任意一个肖像来打断整体的动态。其余的15幅肖像会自动的反应并把注意力集中到被选择的肖像上,感觉就像被选择的肖像是焦点所在一样。每隔数秒种,任意选择的肖像都会向邻位的肖像张望,而旁边的肖像也会望过来。这16幅肖像构成了一个社会网络。而参与者的互动则影响了这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也就暂时成为这个网络的第17个成员。

当艺术家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时,他们认为可以在模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架构,以一种超越以往的现实经验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我们以往的经验里,当我们把玻璃杯放在吧台上或着推动玻璃杯在吧台上移动的时候,最多能听到玻璃杯碰撞吧台的声音。但是UVA机构能利用参与者移动杯子的动作创造出绚丽的互动影像色彩。《iBar》是一件吧台互动作品,当参与者把酒杯放到吧台上时,吧台上出现的绚丽射线将不同的酒杯连接起来。当移动酒杯的时候。

射线会根据酒杯的移动轨迹形成不同的几何图案。艺术家把我们以前容易忽视的这些微小的细节经验,以一种炫目而美丽的射线动画展现在受众的面前。而艺术家ChristaSommere~nLaurentMignonneau所创造的互动艺术作品更是把人类的现实经验升华到一个更为神奇的艺术世界。他们的作品《朦胧特快》以艺术化的形式模拟了列车行驶过程中窗外的美丽的夜景,当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拨动显示器做成的窗口时,车窗会变化出各种各样色彩绚丽的朦胧夜景。作品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还原了人们在不经意问浏览飞速移动的物体时,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的视觉感受。并且诠释出一切事物都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转瞬即逝,只留下了人类模糊而美丽的视觉体验。

互动媒体艺术作为当今高科技的现代艺术代表,融合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美学观念对艺术的理解。艺术家们正是以人类的现实经验为艺术脉络,以互动媒体技术作为技术载体,以观众最为熟悉的模式作为形式的表达来体现互动媒体技术对人类现实社会经验的艺术升华.

参考文献

[1]童芳.《新媒体艺术》,福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燕翔,《当代科技艺术》科学出版社,2007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动新媒体艺术;
定义;
发展特征;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67-01

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属于新媒体艺术,具有技术含量高、人机互动强、美学价值高等特点。中国的计算机图形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媒体艺术始于9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的更新和合适价格的出现,更多人开始计算机图形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中新媒体艺术在原始模仿国外的录像艺术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新的分支,促使我国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领域更深入地设计与发展。

目前,有部分的国内外艺术家已经开始初探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并且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这些艺术家基于装置艺术的概念,运用一种新的媒体互动的方式设计制作了大量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展示表现方式众多,表现理念各有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文中就该方面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为后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定义

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虽然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展出,但其概念的界定笔者在国外的资料中还未看到,国内关于互动媒体装置的印刷或书籍更是少有,因此,笔者在此对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概念进行了尝试下界定。

互动媒体来自英文Multimedia,multi是“多重的”,media是“媒体”,指我们用来表达信息的载体与形式,从字面上解释是多种媒体集合。互动装置也被称为交互装置,交互与互动要求具有双向信息的传递,这种传递在低层次上是一种信息指令的发出与程式回复,在高层次上是一种具有判断性的信息反馈。

二、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特征

(一)20世纪50年代:单纯而原始的指令性操作

无论在何种设计中,计算机的引入都为其增加了新的生命力。此后,计算机图形艺术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中分离出来。1968年在伦敦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上,计算机图形艺术最早出现。与此同时,不同表现形式的电子媒体进入人们视野,如:影像艺术、数码图形、网络艺术等。70年代,“多媒体”概念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它只是单一而原始的指令操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媒体装置艺术在其中隐约出现。由此,笔者认为互动装置艺术的雏形是建立在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上的人机交互。

(二)20世纪90年代:交互方式开始呈现艺术化

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媒体艺术作品以互动的艺术形式出现,为今天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的承载进行互动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同时,有很多院校艺术以及艺术机构开始发展新媒体艺术,它们是艺术活动的先锋,在欧洲以德国卡斯鲁尔的ZKM和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奥地利的AEC及亚洲日本东京的ICC;
美洲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为代表,澳洲的新南维尔斯大学美术学院等。

(三)21世纪至今:多元素、跨领域学科融合

2001年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李政道所言,即艺术和科学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能动创造性的反映,同时用其独特的表现方式进行表达。因此在学科相互融合这个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新时期两种互动方式:“沉浸式”交互,即需要观众以肢体语言与装置进行感应互动;
“界面式”交互,即观众去对某一界面进行实时操作。在这两种方式中,“沉浸式”交互的空间占用无疑是最大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于能与空间更好融合,将空间融入到展示作品中。这也将融合到展示设计学科中,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形式感本身已经具有,因为其形式感已经够强,加上媒体技术这种媒介的表现力,能够将形式感与表现力融合的很好。

三、互动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趋势

2003年,上海举办“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其中希腊代表团的作品《电脑化的智能寄生物》是一件高科技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人在投影屏幕前转动,红外线传感器将信号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根据传入信息进行计算并将运算结果传到一个智能装置上,智能装置根据传来的信息产生相应的运动,类似于一个智能机器人,这就好似一件科技作品。

互动媒体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绘本动画 互动多媒体 交互设计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4.8 文献标识码:A

绘本动画是将绘本和动画结合在一起的新阅读方式,是一种新颖的阅读理念,它是通过绘画、文字、动画、音效多种媒介,在不同程度上融合着说故事。绘本动画需要便携的多媒体设备作为展示和传播的载体。而科技发展带来交互设计的创新让绘本动画与阅读者间互动更加智能、有趣。将绘本画面动态化,结合动听的声效,让角色动起来,让读者不仅仅可以感受纸质读物,还可以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上观看动画视频,配套开发儿童互动的电子绘本。互动的设计更能让家长与孩子以亲子共读形式培养其阅读习惯,锻炼其沟通和理解能力。这些都需要在网络多媒体设备上实现。

1多媒体交互设计的发展

交互设计,又称为互动设计,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的结合,多媒体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把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都数字化,并将其整合在一定的交互式界面上,使智能手机、电脑电脑具有交互展示不同媒体形态的能力。它符合人们在信息时代的阅读方式。在多媒体领域互动的设计中,不仅要遵循形式美的规律,还要使受众者得到视、听、触等感官享受。多媒体领域的交互设计在很多方面都能达到不同受众的视听需求。

现代化多媒体让交互设计的研究显得更加多元化,在教育、娱乐、游戏等领域尤其突出,各种新颖的、超前的和更加人性化的交互设计理论的逐渐推向市场。很多交互产品通过如网络电视、家用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等,这些新的产品将这些创新思维的交互设计理念发散的范围更加扩大,相互之间的产品也吸收相应的研究理论成果。

2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设计领域中的优势

互动式绘本动画依托于多媒体的技术之上,为读者提供学习上、工作上或者是娱乐上的阅读需求,透过文字、图片、动画、音效等这些主要要素进行信息的传播。交互样绘本动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不同于传统绘本,又比传统动画更新颖和便于在各种媒介阅读,将成为今后儿童图书阅读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交互绘本动画的制作元素更多元化。交互绘本动画整合了声音、视频、动画、游戏等制作元素,这种多元化的形式让绘本阅读的趣味性更强,符合现在儿童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其次,交互绘本动画的形式感更强。它将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元素与交互性相融合,让儿童在互动中寓教于乐,动手和动脑能力更加增强。具有交互性是交互式绘本最大优势,交互绘本动画不仅拥有精彩的画面、丰富的音频视频效果,还让儿童在阅读中真正与电子绘本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进行交流,并身临其境演绎绘本剧情发展的脉络。

再者,交互绘本动画的传播更加快速。它能在手机、电脑或iPad等职能设备上随时随地的阅读,携带更方便。传统纸质书籍从制作、出版、购买都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互动绘本动画不同,只需将其发表在网络平台上,用户进行交易后便可下载并观看。因此,交互电子书的传播速度十分快速,从而能产生广泛的传播效应。

3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设计实践

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参与策划制作了互动性的绘本动画《拇指姑娘》。选取的耳熟能详的安徒生童话故事,运用绘本的创作形式,用互动来联系读者的情感,实现双方良好的互动。可以通过本次的设计实践来进行理论总结,归纳创作方法,在创作中不断地分析和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3.1设计策划

市场定位于少年儿童和其家长们,通过市场定位来选择题材。从多媒体到网络到实体书店中多方面调查,根据图书畅销榜来看,名列榜首的仍然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些传播久远、经久不衰的世界经典童话故事。

于是策划将这套“安徒生童话系列绘本”,结合图书、动画及多媒体互动设计,尝试将静态绘本动画化,将其制作成互动的APP电子绘本,可在APP Store供读者下载观看。图书作为主导产品,动画为辅助产品,互动电子绘本为增值产品。第一阶段的尝试,是将《拇指姑娘》改编为互动绘本作品。

将绘本产品制作成动画效果,一方面扩大了图书的影响力,也增加了销量,提升了图书价值。此外,国家大力扶持动漫产业,并对动漫相关产品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将动画授权电视台、网站播放,不仅对图书宣传起到很大作用,并且可以产生更大的利益。

3.2经典童话故事绘本动画互动多媒体整体设计方案

首先,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受众面广,中外读者都能接受和喜爱。精美绘本绘制,并设计导读部分,针对故事分析儿童的心理,倡导智慧、分享、勇敢、爱等温暖和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

接着,将绘本画面动画化,结合动听的声效,让角色动起来,让读者不仅感受纸质读物,还可以在相关的媒体设备上观看动态效果。还可以进行汉语英语双语点击阅读,通过故事中角色对话来学习英语口语。

最后,配套开发儿童互动的电子绘本。读者在iPhone或者iPad上阅读故事时,可以参与故事中有趣的互动,如点击角色会产生动作使剧情继续下去、滑动物体会产生动力学的运动轨迹,设置一些益智游戏,让读者产生更强烈的阅读兴趣,互动的设计更能让家长与孩子以亲子共读形式培养其阅读习惯,锻炼其沟通和理解能力。

3.3绘本动画制作过程

本人对绘本动画做了初步的研究,并对静态绘本改编为动态绘本进行了分析,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将绘本动画形式开发成互动APP产品。

选取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来作设计实践。首先,将繁琐的故事简洁化,拟定好适合儿童的文字和对话。将整个童话分割成若干个段落画面,以求一个段落是一个小场景。将角色的对话拟人化生活化,尽量浅显易懂,让孩子们有亲切感。这样的文字才能更贴近生活,为后面的背景设计奠定基础。然后,再进行角色设定。根据故事内容来设定角色,以有个性的、可爱的元素为主,希望能创造出具有特征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来。拇指姑娘颜色纯而亮,蛤蟆大婶颜色灰而暗,它们俩所产生的视觉反差很容易产生鲜明的记忆性。绘本的背景通常以较为接近的大色调为基色,再在角色中制定动态分层。此次实践要将老书新做,为自身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注入新的元素,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来吸引读者。最后是互动设计的设定,角色的动态活动,声音和音乐的配合,基本都是以点击方式来产生互动的方式。

3.4绘本动画在互动设计上达到的效果

每一个绘本动画都是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简单的点击操作方便孩子自由控制播放,满足了孩子喜欢不厌其烦的听同一个故事的喜好。孩子们自己就可以使用。另外,孩子们也喜欢高品质的作品,他们不喜欢情节累赘画面粗糙的图书,所以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将《拇指姑娘》做成了互动性的绘本动画。整个故事画面的整体色调极具童话色彩,拇指姑娘娇憨可爱,蛤蟆大婶谐趣横生,背景物品质朴有味道。互动设计都是以点击为主,用手触碰拇指姑娘她可以在水中划船,发出笑声,花瓣在水中漂浮,花朵点击可以摇摆,摇篮可拖动着晃来晃去。触碰青蛙大婶,它说话时嘴巴会动,点击时会背着摇篮跳来跳去。点击可以打开和取消背景音乐,也可以重复讲故事和关闭讲故事。出版社相关专业人士认为此款作品选题好,画面朴素自然带有意境,风格独特独树一帜,角色设定不雷同于其他同类作品,是值得继续研发的好作品。

3.5受众体验感受

邀请小朋友和家长体验这个绘本动画,在他们的玩耍中观察发现,孩子们喜欢很快能看到结果的操作,如果一个操作没有很明显的变化,孩子们就会失去兴趣。比如,点击嘴巴后青蛙大婶会说话,但孩子们如果点在其他部位就没有声音和其他动作显示出来,这时孩子就会比较烦躁乱点一气,甚至会以翻页来结束这页绘本互动,所以由此可见,这对绘本的互动技术要求也更高更全面。另外,孩子对拟人的声音和背景音乐十分有好感,比如孩子听到拇指姑娘的笑声也会跟着一起笑起来,从这里可体现出绘本动画胜于纸质图书的优势。孩子家长认为交互式绘本动画比纸质图书容易收藏和携带。而且有声音可以给孩子讲故事,故事的过程中童话角色活灵活现的仿佛就在旁边,可以陪孩子一起互动也可以孩子们自己玩耍,是孩子们和家长的小伙伴。

4研究的可延续性

交互绘本动画有着持续性的发展,日益更新的多媒体产品逐渐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绘本动画的娱乐性、教育性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和家长们,寓教于乐的方式更为人所接受。现代人的审美提高,根据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可以将一些经典的传统绘本发展成动画绘本,在保留原汁原味的画作同时加入新的元素,形成不同的风格作品。APP Store是由苹果所开创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软件下载店,,自2008年7月10日开张以来,苹果官方应用商店APP Store的应用下载量已经突破500亿次,而其中电子书籍属于APP Store应用程序的一个分类,占据APP Store销售份额的一个重要比例。这种下载付费形式面向国内外非常广阔的渠道,将使产品利益最大化。

5结语

第一次尝试这款作品的互动技术,作品中的交互运用相对较简单。此款绘本动画因为故事易懂和广泛的传播性质,后期计划做成中英文双语对照版本,让中国孩子学英文,让外国孩子学中文。绘本动画艺术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任有较大的空间。为进一步深化,自身需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对软硬件方面的理解和运用。从宏观环境来说,也有待于多媒体领域的进一步推广普及,有待于在制作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微观和宏观协调发展,方能完善绘本动画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冯洁音.新概念图书一E-book[J].图书馆杂志,2000(10).

[2] Alan Cooper.交互设计之路――让高科技产品回归人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互动 媒体 艺术 互动媒体艺术【五篇】 互动媒体艺术(精选5篇) 互动媒体艺术是什么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