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4篇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4篇

时间:2022-12-07 13:05:38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4篇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之现状 提起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受过教育的人大多都还记得自己“学工、学农”的经历。起早贪黑割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4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4篇

篇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学劳动技术教育之现状

 提起劳动,新中国成立后受过教育的人大多都还记得自己“学工、学农”的经历。起早贪黑割麦子、收稻子、摘棉花;开车床、修机械等等大量的学工、学农的“学习”,成为一个时代里不少学生经常的学习生活。很长时间里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如今的学校已经很少再去组织学生割麦子、收稻子了,但是各种形式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仍然普遍存在着。

  存在的问题

  小佳是个爱琢磨的中学生,见到没见过的东西就想拆开看看。可学校劳技室的设备陈旧不堪,小佳几年前就摆弄遍了,根本引不起他的兴趣,于是索性逃课,不上劳技课了。其实,像小佳这样对劳技课没兴趣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投入不足,不少地方劳技设施相当匮乏,多年不变的几样设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在一些农村地区,学生们参加的劳技课就是下地干农活,这样的劳技课不仅对农村乃至城市学生没有丝毫吸引力,更让孩子们厌学。

  毫无疑问,劳技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中,劳技教育这一学科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笔者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许多教育行政部

 门领导和校长的“无奈”:明明知道学生喜欢上劳技课,知道劳技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升学率等压力下,只能挤压、牺牲劳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对劳技教育只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这使得不少学校的劳技教育课名存实亡,跌落到了“小五”的地位;苦于经费不足,许多学校的劳技教室自建立至今就没有再多添置新的设施,面对一堆“破铜烂铁”,学生何来学习兴趣?更有不少学校,把劳技课当作随意安置各种人员的阵地,老、弱、病、残、差都集中于此。劳技课自然没有人喜欢了。

  劳技课的新变化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礼品得到了各国官员、教练员、运动员的青睐。这些礼品是我国中小学生纸模服装创新设计邀请赛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一件件由学生自己设计剪裁的纸模服装,满载中国学生的情谊,由中国奥委会官员、中国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等带到雅典,受到了高度称赞。国际奥委会官员评价说:纸模服装纪念品非常有新意,而且有中国特色。

  近些年,尽管存在种种困难,但仍有不少地方,如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北京等地坚持劳技创新教育,无论是在传统的金土、木土等项目,还是新开发的陶艺、纸艺以及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项目)

 的挖掘开发上,都赋予了时代内涵和新的载体形式。同时,引进新理念,在内容、模式方面不断拓展和突破,既传承了我国坚持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劳动教育,又凸显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通过看似简单的劳技学习操作过程,使学生受到思维方法、合作交流、技术理解等方面的科学训练、体验和积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已经成为劳技教育的总目标。

  与综合实践课的关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劳技教育不再作为单独的学科课程设置,而是把原来的劳技教育学科归类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的一个学习模块,有的称学习板块或学习领域。

  在小学 3—6 年级,初中 7—9 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领域,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一起,被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它强调劳动实践与技术实践,以改变过去那种坐在教室里以获得劳动知识为主的教育状况。学生通过相关的主题活动,在实践与体验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实践与劳动中,获得相关劳动知识,认识劳动与技术的价值,培养对劳动与技术的态度。

  在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仍然作为一门综合的必修课程单独开设,但是技术作为高中必修课的八大领域之一,被单独列了出来,作为技术领域的两大主要内容,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也作为单独的课程开设。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有关专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实践中的冲突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新的和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定的困难。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的时间,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标准的小学、初中部分,一直没有出台。没有标准、没有教材、没有载体。而几年的实验结果也表明,目前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和困惑。比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板块目前还无法找到一个统合课程的内在机理,在理论上还欠成熟。除劳技教育的规范性、技术性、操作性、工序性比较强,已具备独立课程形态外,其他方面作为一个实际课程领域实施,有些牵强。

  从教学来看,旧的学习秩序打破了,新的学习秩序却还未建立起来,第一线的教师、教研员和行政部门的领导面对教育教学的现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有关专家经过实践的探索,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路:以劳技教育为平台,充分发挥劳技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以基地为载体,重新构建劳技教育学科,突出它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更丰富、更丰满、更成熟,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

 现实的情况是,目前新课改中,中小学校劳技教育已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但在未进入课改和单独进行改革的省市,如上海市等,依然将劳技作为一个学科大力推行着。而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区,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也还存在着不知如何进行的现实困难。

  如此看来,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将是摆在综合实践课面前的一道难题。

  【相关链接】

  建国以后,我国开始了加强劳技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提出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方针。1957 年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当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87 年 3 月 6 日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行稿)》。《大纲》规定,初中劳动课每学年 2 周,每天按 4 课时安排,3 年共计 144 课时;高中劳动课每学年 4 周,每天按 6 课时安排,3 年共计 432 课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劳技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 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技教育学科和课程地位得以确定。1993 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技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在提到教育方针时,都称之为德、智、体、美、劳。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作者:未知

  【摘 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薄弱这一突出问题,积极加强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这对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进行界定并对其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进行系统梳理,罗列马克思、恩格斯、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思想家的劳动教育理论,从中吸取精髓,并阐述其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

  劳动教育

  启示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学生特指年龄在 6 岁至 18 岁之间的少年儿童。梁启超《少

 年中国说》中说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兴旺发达与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关键在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于是就二者的结合问题,他提出从教育的角度看,要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同时指出缺乏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崇高的劳动,所以教育与劳动不可分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应当深深体验这种崇高的情感。”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

 “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

 《辞海》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将其定义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对于劳动教育内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文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陈鹤琴在《幼儿教育的新动向》一文中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教育,是教育者向

 受教育者施加的一种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知识技能为教育内容的活动。”

 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界定的分析,结合中小学年龄特点,本文尝试将中小学劳动教育界定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受教育者(特指中小学学生)通过参加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劳动,对其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获得劳动意识和养成劳动习惯为特征的教育。

 三、劳动教育的代表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建者马克思、恩格斯以及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都多次从不同角度为劳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为劳动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14 世纪中叶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17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把劳动看作是每个人的社会义务,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独立自主的人的手段),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欧文等都提出过劳动教育这一观念,这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的思考的重要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结合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实际基础上,对早期劳动教育理论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从空想变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为劳动教育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基础。”马克思指出随

 着社会化大工业的迅猛发展,想把生产劳动水平提高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要求的水平的唯一途径是进行劳动教育。他还指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可以让年轻人较快地熟悉整个生产系统的关键环节,使他们能依据自身喜好或者是社会需要,从一个生产岗位到另一个生产岗位工作。因此,劳动教育的进行,能够避免现代社会分工对个人全面发展所造成的片面性问题凸显。由此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30―535

 (二)马卡连柯对劳动教育理论的贡献

 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第六讲《劳动教育》中指出:“正确的苏维埃教育如果不是劳动的教育,那是不能想象的。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辅相成,教育离不开劳动,劳动也离不开教育。离开了劳动的教育是空洞的,离开了教育的劳动是盲目的。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科技教育相结合,教育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换言之,劳动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劳动教育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他还认为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就是一个大的集体,在集体中进行劳动教育是建立良好集体的基础。儿童的劳动教育要注重劳动观点的教育、劳动态度的教育以及劳动习惯的教育。与此同时,马卡连柯提出家庭劳动教育是学校劳动教育最好的辅助手段。

 (三)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理论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该作用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精神上。从自然对人的角度而言,劳动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财富,使生活更加富裕,满足生活所需物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精神需求,提高精神境界,使身心愉悦。从人对自然的劳动作用而言,劳动有利于人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美化社会。他还说,真正的教育是离不开劳动的,即劳动教育是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强调劳动教育的普遍性与长期性,主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机结合,体力劳动夯实劳动教育基础,脑力劳动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形...

篇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建的几点思考一

 摘要: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必不可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真正使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关键词:劳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技术教育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体现了以习**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劳動教育的提出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特别是2015 年 4 月 28 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高度,对劳动和劳动价值做了精辟的诠释,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他在讲话中强调“劳动是

 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习**总书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点,还站在战略高度,把劳动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拓宽了劳动视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新范畴。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小学如何开创劳动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路径。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贯彻落实《意见》,是中小学校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要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淡化”现象,促进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需要;是大力倡导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的需要。

 劳动教育应该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情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技术素养)、劳动思维(包括创新意识和创造力)7 个方面的劳动素养。这 7 个方面的劳动素养培育的重点是:树立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开创未来,将来用自己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观念。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

 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能增强学生的智慧、增进学生的知识;能促进人体消化吸收,强健学生的体魄;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提高对劳动的认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团结合作、爱护公物、尊重科学、敢于创造、遵守纪律、安全生产、勤俭朴素等优良品质。学生在接受劳动技术教育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交替进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会到“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缺少劳动机会,不会劳动,不重视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一)从学校方面来说

 一些学校认为劳动教育不重要,学了也不考,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这门课也无计划、无考核。还有一些学校是以相近活动代替劳动与技术课。

 (二)从家庭方面来说

 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三)从课程方面来说

 主要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错误理解。新课改取消了劳动技术教育独立设置课程的地位,而将其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并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两种错误理解的情况:一种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将“研究性学习”也作为一种课型独立设置,这样就挤占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经费。另一种是把非指定领域的活动全算综合实践活动课,就造成了劳动技术教育的缺失,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无“名分”无标准

 在大多数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校,劳动技术课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课程变成一个学习领域,失去了“正当名分”。小学、初中将劳动与技术课改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的一个“学习领域”,并且没有制订劳动与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

 (二)定位不明

 劳动技术课由学科课程纳入了活动课程,由于定位不明,常态实施就很不容易。劳动教育受到严重冲击主要表现在课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专用教室改为他用、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流失、一些劳动技术课教师不得不改行。

 (三)无统一教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内的各科目不编全国统一的教材,但市场迎合了部分学校和教师,一时间,各种名目繁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包”大量出现并被其广泛使用。由于编著者的认识不同,编写的教材也就不尽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教材内容不系统、不规范而且没有科学性和实用性,有的内容在不同学段和学科重复出现,有的内容东拼西凑、支离破碎,与客观实际严重脱节。

 三、开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局面的建议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相关法律法规内容。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教育行政部门要恢复分管劳动教育的机构设置,要组织研究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指导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组织人力编写通用的劳動技术教育教材。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行全面督导检查。

 (二)明确规定中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和每学期课时数

 将劳动技术课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学习领域”分离出来,设置独立的学科课程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数。

 (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学科教师和教研员队伍建设

 抓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同等对待。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专业教室、实践基地及其设备、设施建设

 国家和地方保证劳动教育专项经费投入和必要的经费保障。各地可以根据中小学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特点,努力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载体,保证劳动教育应有的场地和空间。还要加强校内校外统筹,充分发挥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

 (五)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

 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时数,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开展家务劳动、校园劳动、校外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的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劳动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重要参考。

 (六)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责任的主体和负责部门

 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情况督导、考核和评价,并将督导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通过督导评价,使劳动教育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我们应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重建的几点思考二

 2018 年 9 月 10 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生活便利度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反而不受重视,普遍存在中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研究中被虚化。该现象背后的真正隐忧在于,根据达尔文“生长相关律”和“环境适应论”,中小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劳动,是否会影响其大脑组织及其他相关器官的退化?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与体验又是否会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

 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质言之,如何厘清和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何谓、何为和何来”是劳动教育重建的前提性问题。

 1949 年以来,我国的劳动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的劳动生产教育时期(1949—1965 年),主要关注学生的体力劳动教育。针对当时社会各界普遍轻视体力劳动的现状,国家及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毛**在 1957 年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的“以劳代全”时期(1966—1976),片面强调劳动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劳动教育取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后的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并重时期(1977—1998 年),劳动教育分化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部分,前者与当时的品德教育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后者重在通过开设劳技课,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第四阶段是素质教育时代的社会实践教育时期(1999 年以后)。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术素养。很明显,劳动教育的命运起起伏伏,虽然在某一时段也曾被以“课程”的形式出现,但真正的实践落实并不到位,更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经济增长迅猛期,加之西方市场经济文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劳动创造财富、劳动者勤俭节约的劳动价值伦理被日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创造价值和消费娱乐至上的文化大潮。劳动越来越服从于资本工具和商品价值需要,服从于商品交换和消费的游戏规则。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劳动者的尊严和独立人格被机器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绩效分配关系所扭曲。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它有价值,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报酬。当所有人相信这一点,并认为劳动只是为了赚钱,那么劳动的意义就变成了单一性的异化了的事物。在人们接触它

 的时候,自然就会感到厌烦。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劳动并非仅仅为了财富自由,而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劳动教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存在的关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物质劳动与非物质劳动”的二元化区分,这种划分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数字时代劳动的新特点。生产劳动仅仅是劳动的一部分,还应包括服务劳动、精神劳动、公益性劳动、艺术性劳动和走在创新前沿的探索性劳动等等。当代劳动不仅仅是个体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确证自身幸福的存在方式,是劳动者彰显个体存在价值,激发个体潜能,从而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

 质言之,“无劳动不教育”,对劳动教育范畴的认知需要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并不狭隘地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实践活动。在家庭生活之中体现为自理、自立的独立生活活动;在学习之中体现为与具体的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能够化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的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为丰富多样的为社会作出应有贡献的公益性活动;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为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到真正感兴趣的力所能及各种职业劳动。

 总之,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建...

篇三: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120 ・家学占勞超 2021 年 6 月 20 日投稿网址: www.jxygl.com.cn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潘燕婷杨再峰 !( 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 广西梧州 , 543002)摘要 劳动教育旨在培养青少年劳动素养和劳动技能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享誉国际得益于立法 、 目的 、 课程 、 实

 践 、 指导 、 评估等方面的措施 。

 借鉴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应建立劳动教育法律制度 、 拓展劳动教育多元

 化 、 加强劳动教育指导 、 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 强化劳动教育协同 、 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等途径来促进我

 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发展 。关键词

  中小学

 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 , 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经济建

 设 , 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 。

 1963 年国家出台的 《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 》 与

 《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 》 均明确提出 :

 “ 培养学

 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 妥善安排好教学 、 劳动时间 , 教

 育学生热爱劳动 , 以正确态度参加劳动 。

 ” 这两个条

 例的内容摆正了教学与生产劳动之间的 。

 劳动

 教育

 度重视 , 劳动教育

 工

 学

 技

 术教育 、

 教育 、 技工教育

 以体现 。在实践中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 为社会经济建设

 培养出

 劳动

 ,

 劳动教育育

 。社会

 ,

 年

 劳

 劳动劳动

 会劳动

 视

 劳动成

 良行

 年体之中 。

 劳动教育在

 家庭中学

 中

 社会

 现在 , 劳动教育

 育

 。这和国家

 度重视 , 习

 在要在学生中

 劳动

 , 教育

 学生

 热

 劳动 。

 2015 年 7 月教育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

 》 ,

 明确要

 ,

 劳动教育提中小学生劳动养 。

 2020 年

 3

 国

 全

 加强新时

 中小学劳动教育

 》 , 要求采取

 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

 以上一列举措表明 , 和国家正在强力推

 进我国劳动教育

 , 今后劳动教育将成为我国教

 育综改革

 一个主流方向 。

 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如何

 落实 , 劳动教育

 切实是我们亟需对和考现实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成在国际

 度赞美及享很声誉 , 但

 日本中小学教育研究成

 目前鲜本文旨在

 研究了解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希望给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实施带来一定

 参考一 、 日本劳动教育发展历程!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劳动教育兴起日本历来重视

 提劳动

 质来促进生

 产率提

 政府希望

 劳动教育培养

 质劳

 动 , 其劳动教育

 可追溯明治维新时期 。

 早

 期日本教育与劳动是相互分离 , 明治维新时期受

 英法

 国教育

 潮影响 , 1886 年义

 教育学

 现代

 课程强调对学生忠孝

 教育 , 其中

 成为日本劳

 动教育中心

 日本政府明确要中小学因地制宜开设农科 、 工科,在小学开设了手工劳

 动课,并且力

 做

 之与

 教育相结

 叭 1907

 年日本

 小学教育法 》 对手工

 小学课程进行修订,并明确出条件的学校可

 * 该文为 2021 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 1 能力 “ 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劳动教育途径与方式研究 "( 2021KY0670 ) 、

 2020 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估与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 20FMZ049 ) 、 广西教育科

 学 “ 十三五 ” 规划 2019 年民族教育研究专项 “ 广西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研究 "( 2019ZJY083 ) 的研究成果T :

 通迅作者。

 。. .。

 。

 潘燕婷

 杨再峰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121-择学习缝纫课 , 这些成为小学劳动教育基础课程 。

 1911 年日本政府出台 《 儿童劳动与教育 》 , 明确提出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 , 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进一步

 重视 。2 .

 二战后日本劳动教育改革二战后日本政府明确指出致力培养和平民主

 国家建设者 , 成为日本战后教育重要目标 。

 战后日

 本政府对中小学教育进行系列改革 , 中小学课程改

 革取消了缝纫课 , 建立了社会学和家政学 。

 1947 年

 出台的 《 学校教育法实施条例 》 将手工艺 、 家政学 、

 实践动与劳动

 课程为国家标

 目 ,学校

 国家课程标

 劳动课程 ,

 全国青少年儿童学生获得应的劳动知识

 和劳动技能 。20 世 50 年 , 为进

 建设

 , 日本政

 府出台了

 法

 政

 ,

 小培养国民劳动

 养 。

 1951 年 《

 教育

 法 》 要

 对

 学生实施

 教育

 确立对劳动的

 确

 ,技的

 培养学生劳动力 。

 I中小学教育改革

 为重视劳动教育与

 教育

 的

 为

 中

 的

 青年提

 了

 中教育

 会

 工

 的教育和培

 为

 中学。

 为了

 工

 要 , 中

 教育建立了

 二

 的课程 ,

 、

 、

 力 、学 、 建学和

 工程 。

 1961 年后 , 这一的

 了全国

 的

 。

 1962 年建立了五年技学 , 中

 年

 中教育叫1966 年中教育

 会提了

 提

 中教

 育

 , 中建议重

 中课程 ,

 应学生的才 、 力和

 选择 。

 上述

 和工世界的

 ,

 劳动课程逐渐多样和细

 4 到20 世

 70 年

 中期 ,

 中学课程细

 为农业 、 工

 、 商 、 渔和家政学 ,

 森林

 工程 、 冶金技 、 气技术 、 卫生工程 、 建

 学 、 会计 、 商 、贸易 、 渔管理 、 烹饪 、 服装设计 , 这些得学生

 学校劳动教育验程中提接触

 知识和

 技 , 期为今后

 做好备 43 .

 新世纪日本劳动教育走向21 世伴随社会

 结构变 , 以知识和息

 为基础的

 社会对劳动者质提出了

 要 4

 世界国都调整对劳动者的教育 , 日本政府迅

 速做出相应改革 42006

 年 《 教育基本法 》 明确提出

 劳动教育

 发展个人劳动技 , 培养劳动创造力 , 让学生学会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 培养自主和独立的精神 , 强调

 事

 与日常生

 的

 系 , 培养尊重劳动的

 , 培

 养劳动合作精神 , 及本着公共精神积极参与社会

 建设和贡献社会

 的价值观 4二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概貌1. 中小学劳动教育保障法是劳动教育的本保障 4 对日本中小学劳

 动教育研究

 现 , 日本

 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 ,

 政府

 法政策确保劳动教育的实施 420 世

 来 , 日本先后出台 《 小学教育法 》

 (1907 ) 、 《 儿童劳动与教育 》 ( 1911 ) 、 《 教育基本法 》

 (1947 ) 、 《 学校教育法实施条例 》 ( 1947 ) 、 《 产业教育

 法 》 ( 1951 ) 、 1963 年 《 日本教育

 》 、 1965 年《 日本教育标 》 、 1971 年 《 日本教育标准 》 、 1975 年

 《 日本教育标 1976 年 《 日本劳动基

 法

 十六条

 , 行政官厅许 ,

 12 ,的儿童事学

 的工作 ,

 和事

 12 的儿童 °

 2006 年 《 教育基本法 》 :

 一条明确指出教育

 充

 个

 性为目的 , 努力培养身心健全 、 具备构成和平民主的

 国家和社会所

 的质的人民 , 培养劳动创力和自

 主独立精神 ,

 重视事

 与生

 的

 系 ,尊重劳动价值 4

 2013 年 《 教育

 进基本计划 》 指出 ,

 一个

 速变

 的社会中 , 教育应培养社会生的基本劳动技

 4

 期

 来

 期出台的法

 法

 条

 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明确, 构成了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立法

 系 , 中小

 学劳动教育得到应

 重视 ,

 得日本劳动教育做到

 法

 、

 法指

 42 • 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明确劳动教育目的是劳动教育实施首要

 :

 的

 4

 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 , 日本国内学界

 劳动观与劳动

 冶人性

 观4

 二战

 日本社会

 , 为

 进,

 观

 为 , 学校

 劳动

 验

 学习动

 , 为

 来

 做

 备 4

 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是为

 来

 做

 备 , 中小学劳动是培养

 观和工作观为目的的动 , 学校

 成为社会工作者教育基 4 这劳动教育将小学,

 学生的年

 , 提的力所

 及的劳动教育 4

 是要

 划好

 中的教育和学学习

 、

 目工作 、 校

 工作验 、 指

 ,

 进行职业劳动教育 4 学。

 。. .。

 。

 •122

 -潘燕婷杨再峰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校重组科目及改善职业教育内容 , 以发展学生在工

 业 、 道德 、 技术发展 、 环境及能源等方面所需的知

 识 、 技能及能力 , 使学生成为工业劳动力的重要一

 部分 。

 学校应致力加强职业劳动教育 , 让学生切实

 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运用所得知

 识和技能解决劳动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思考自

 己可以做些什么 , 让他们乐意扮演自己的角色 , 能

 够

 自己的

 生 ; 让学生

 工具 ,方 , 用

 环境中的自然物体和事

 物 , 认识这些物体和事物的力和奇

 , 并

 一起劳动的乐 。劳动教育

 认为 , 劳动教育

 教

 育重要内容 。

 让学生

 养和培动物 , 动

 物的

 及

 和成

 生

 , 认识动物的生和

 , 生物 , 能

 们 。

 让学生体劳动动和

 , 自己和

 和自然

 的

 生

 , 让他们思考自己和自己的生

 ,

 在这

 中 ,

 他们养

 生

 所必需的基

 和技能 , 为

 基 。

 让学生

 劳动教育

 分发展

 , 使他们一和

 的

 和

 所需的劳动, 发展

 能力 , 培养自和

 的

 , 强事

 业

 实生的

 培养尊重生和自然的, 乐

 环境 ; 培养思 、 学和思考的能力 ,

 的决和

 动能力 , 以及解决问题的

 和能力 ; 培养自

 他

 他的

 。

 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目的有

 明确。

 《 学校教育法 %

 学生劳动教育目的

 为使学生具有

 生所需的衣 、 食 、 住和产业等方面的基知识 , 掌握劳动基本技能;初中生劳

 动教育目的培养劳动的

 以及根据

 选择出路的能力;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目的培养学生

 为有为的

 者 , 及拥有所需的劳动素质 。3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教育载体 , 课

 置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

 为确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成效 , 本一直根据

 发展

 出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学劳动教育课。

 本的课

 置 , 在获得基知识和基本技能

 的

 提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 、 判断和表达能力 ,

 提高学动机 , 养学

 。

 本

 课开

 将劳动教育融入

 中 。

 1951 年职业课改为职业

 政

 学课 。

 1962 年职业

 政学改为技术

 政学 ㈣ , 中

 学劳动课

 要是为选择特职业或者专业领域为

 职业的学生提供职业或者其他专业教育 。这些劳动课程可分为农业 、 工业 、 商业 、 渔业政 、理等 。

 1994 年引入综课 , 这些课提供多元

 的学科范畴和科目 , 包括一般和专业课 , 以

 分满足学生的不同

 能力和才能 , 以及

 的职业划等 。近年本中学劳动教育着力融入多种课

 中 , 学低年级学生劳动课重在培养学生感知劳

 动 , 中年级

 让学生知道劳动重要 , 高年级则让

 他们知道劳动意义 。

 在订课程时,每所学校应根

 据

 课

 标准和学校的教育目标 , 考虑学校整

 体教育及所有科目的能力 , 应致力确有

 订课

 的基本政在庭及方社区内得以分 。

 每所

 学校都应考虑到学生 、 学校和

 的

 以及学生的发展阶段 ,

 用每所学校的特

 校本劳动课

 , 确

 能够

 学科的角

 发展学生应代问题所需的能力 。

 体的动和

 ,学生对自己

 和自然

 的产生

 , 让他们思考自己及自己的生

 他们养生所需的基本习惯和技能 , 并为基 。4 . 中小学劳动教育应用本中

 学劳动教育

 理

 中 ,是融入

 学生

 中 。

 将劳动教育

 到学生 , 学校教特殊教体育馆 、 走廊 、

 厕所等公共

 施全部清洁工

 学生自己

 ,的 。

 每

 时 , 学生每

 ,同学

 ,下面

 的

 ,

 的

 要。

 在

 或课

 , 学生须清洁教及学校

 物的用部分 。

 在这种

 下 , 低年级

 的学生 ( 一年级和二年级年

 的学生

 。

 在综学

 , 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动课

 的

 实不 。

 教应开展学动 ,

 学生体理解自己

 和自然的

 ,

 校

 动 。

 教应让学生持养动物和种

 物,使他们能够加

 动物和物的了解 。

 教应提高教学效能 , 同时乐术和工等他科目的 。

 特

 在一年级的

 一

 学

 , 教

 应

 力

 以

 生环境

 为中

 学生学科目 。

 生需的基本

 和技能 , 教学应

 自然和学生相关的学

 动的发展适 。

 在

 , 教让学生

 种

 种

 , 在

 工课

 让学生动

 自

 。

 。. .。

 。

 潘燕婷

 杨再峰 :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123

 -己画画和做自己喜欢的物品 , 这种劳动教育既能提

 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 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

 态度和劳动习惯 , 让学生从小就对劳动热爱 、 对劳

 动人民尊重 、 对劳动成果珍惜 。5 • 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 , 教师要参与学生劳

 动过程 , 以身作则 。

 为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效果,

 日本重视教师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参与指导 , 如在

 摘水果劳动之中 , 教师会爬到树上 , 然后使劲摇动

 树 , 让果

 , 学生则在树

 成的果小筐 。

 学生

 必要的会生劳动术

 经验 , 所以需要教师进行范指导 。

 为提高劳动效

 果 ,

 劳动

 做

 , 在劳动

 之

 , 教师

 会

 学生劳动的劳动 。

 在必要教师协

 学生

 劳动

 ,

 学生在劳动过程中

 自

 。

 在劳动过程中教师为重视学生作、

 则 、

 、

 使

 、的养 。

 如学生到

 , 在人学生

 要

 需V6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估日本学

 人

 与的教育有

 V 从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以

 对

 学的养 , 劳动课成为日本中小学教育

 的一

 V

 日本为

 重有效劳动 ,

 劳动教育

 于到正教育的 ,

 强调劳动教育的持续与产生

 影响 。

 如学生过种植 , 在植物的成长过程

 观察到了什么 ? 为什么会这样 ? 阳光和水

 起了什

 么作/充体了实践出

 的原理 V 二年级学

 生在写西红柿的观察笔记 , 有的冥思苦想 , 有的

 记录 , 有的细心观察 , 各人写各人的 , 没有抄

 袭 , 更没有代笔 V 自己的

 情 , 自己做叫每所学校应积极评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 , 使

 能强烈感受到所学

 的重要和价值 V 此外 , 从确

 学习状态以实

 学科目标的角度出 ,

 各学校应提出评价情境和

 , 以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的

 , 以改进教学和提高学习动机为目

 标 , 并确保这些内容被

 于能...

篇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21 年第 4 期(总第 304 期)NO.4 , 2021General , No.304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一、引 言劳动是教育的起源,教育的本质是劳动 [1] ,劳动既创造世界也创造人。从“劳动与教育”结合的视角看,劳动教育不仅包括劳动技术的学习,还在于对学生全面的人格培育 [2] 。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共同进行,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已经弱化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据调查显示,目前小学生一天的劳动时间仅为 12 分钟 [3] 。由于长期以来的观念,即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好了什么都好,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实践内容少之又少,导致人们忽视、轻视体力劳动。但是,从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来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因而劳动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定位,探寻发展路径,尤其是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取代很多重复性、无含金量的工作岗位,对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改革形成倒逼机制 [4] 。放眼国际,部分国家在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探索。总结各国推动劳动教育的思想、政策、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等具体做法,提炼经验,将为我国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路径提供启陈波涌 黄鑫楠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摘 要]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青少年素质整体提升的重要途径。从国际上看,目前德国、美国、英国以及日本等国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关注政策、课程、实施方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并注重实践与多方合作。以此为借鉴,我国应立足于劳动教育的传统资源和现实条件,以正确的劳动观与劳动教育观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通过完善劳动教育立法与政策,加强课程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其劳动教育功能,推动家庭、学校与社会多元合作,改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等手段,推动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关键词] 中小学劳动教育;劳动观;课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评价机制[作者简介] 陈波涌,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理论(长沙 410005);黄鑫楠,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长沙 410081)*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编号:18A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07DOI:10.13694/j.cnki.ddjylt.20210428.001

 示与思路。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国际经验的比较分析(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基本完善政策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就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发布《关于将劳动教育推广至主体中学的重要建议》,提出德国主体中学在 7~10 年级开设劳动课程,培养其符合时代特征的劳动态度,增强专业行动能力,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5] 。1987 年,《关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劳动学学习领域的材料》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规定。最近的《工业4.0未来项目实施建议—— —工业4.0小组总结报告》指出,数字技术成为当前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重点 [6] ,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德国教育政策中一直处于重要位置。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政府提出了生涯教育理念,认为劳动教育受益面应该是全阶段学生,生涯教育应当贯穿整个 K-12 教育及高等教育;凡中学毕业生或中途肄业生都应在学校期间就掌握维持生计的各种技能,以适应个体谋生需要 [7] 。与此相应,1977 年出台了《生计教育促进法》,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培养方案存在一定区别,将学生分成职业了解阶段、职业探索阶段、职业选择阶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劳动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8] 。《中等与初等教育法》也提出要为学生升入大学以及培养其职业劳动意识做准备 [9] 。1988 年,英国《教育改革法》提出中小学教育需要开设附加课程(家政、保健知识、信息技术以及生涯指导),加快推动 20 世纪 90 年代劳动教育改革。随后,又颁布了《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设 21 世纪的学校制度》,提出注重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教育与生活的连接意识,其中提及的信息素养、职业与创新创业素养也都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 [10] 。英国 0~5 岁的发展框架提出孩子身体发育的健康表现:孩子能有效地使用设备和工具;孩子知道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并掌握保持健康和安全的方法,他们能保持基本卫生并了解个人需求,包括穿衣和独立上厕所 [11] ,在生活实践中强化劳动教育。日本《教育基本法》在教育目标第二条便提到了要尊重个人价值,增长其能力,重视职业和生活的联系,养成勤劳习惯 [12] 。学校教育法第四条与第十条分别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学生掌握生活必备技能;培养学生对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劳动的态度以及根据个性选择未来出路的能力 [12] 。高中阶段学习指导纲领重视职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养成勤劳的习惯,要求改革各个学科的教育内容,通过职业教育充实高中阶段学习,包括通过就业体验以及学习相关课程,培养正确的勤劳观、职业观和职业伦理观 [13] 。(二)注重融合与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从独立课程到融入学科教学,从学校课程衍生成家庭课程与社会课程等,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德国是典型的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科教学的国家,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涉及职业、学业导向等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14] 。巴符州《小学艺术/手工课教学大纲》要求 1~4 学龄段的学生掌握绘画、印刷等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同织物的缝纫及纺织技术,了解常用材料的属性及工具的安全使用方法等内容 [15] 。《小学综合知识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与巴符州《小学艺术/手工课教学大纲》大体相当,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劳动教育。社会相关机构也会开展劳动教育活动,3~4 年级的学生可以参与妇女与家庭主妇协会举办的“营养助手驾照”活动,让学生了解蔬菜、谷类、面包等烹饪课程以及餐桌礼仪内容。相比小学阶段,中学劳动教育增加了经济、职业技术模块。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通用教学大纲》中,劳动教育被分成了四个方向:家政、技术、经济与职业。巴符州中学劳动课程108

 开设了生物自然类课程、经济职业类课程、日常与社会技能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 [16]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日常生活行动、个性发展以及职业导向方面的能力。英国劳动教育围绕学科教学展开,大致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研究课程、日常技能学习课程、设计与技术课程以及社会参与性学习课程 [10] 。2004年,英国将烹饪课程纳入国家课程,并要求学生在第一个阶段了解食物来源,使用健康多样的饮食基本原则准备菜肴;在第二个阶段,了解并运用健康多样的饮食原则,学会烹饪咸味菜技法,了解食材季节性,并知道其各种成分,以及如何种植、饲养、捕获和加工;在第三个阶段,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了解健康和营养原则,在咸味菜肴的基础上做出可以进食的健康食物 [17] 。英国国家课程在设计与技能板块将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关键阶段,学生要在不同阶段通过各种创造性和实践活动掌握在不同环境中生活与工作的相关技能,例如关键阶段 1:掌握家庭和学校、花园和操场、当地社区、工厂等环境中的知识和技能 [18] 。美国选择基于家庭、社区和社会三个层面结合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小学并没有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强调家庭要开展劳动教育。受生计教育影响,美国开始注重劳动教育在学术课程中的发展,开展倾向计算机维修技术、文字信息处理、商业资料分析、电子报表、计算机辅助绘画设计等众多偏重脑力劳动的课程 [19] 。课程内容包括组织劳动活动、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注重劳动教育从幼儿抓起,其课程涵盖面广。日本的劳动教育分为学科劳动教育、家政课、生产劳动教育、校园环境美化教育、志愿性劳动教育等内容 [20] ,几乎覆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各个阶段的劳动教育目标也不同,如小学 1~2 年级劳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劳动的美好;3~4 年级则是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发现劳动价值;5~6 年级则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意义,从而服务社会,发挥作用。韩国于 2015 年将劳动教育纳入了“实科”与“技术·家庭”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未来技术与职业生涯的理解与探索能力 [21] 。“创意体验活动”中包括了自律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和职业活动。职业活动包括培养绿色健康生活习惯、保护公共设施和文化遗产等,进行学业和职业的前途设计、职业体验等活动 [22] 。韩国对各个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有非常清晰的要求和细节规定,并在教育部的网站上公布,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具体执行。(三)实践为主,家庭、社会与学校三方共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实施需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能力展开,要结合实践进行。德国劳动教育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1987 年德国《关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劳动学学习领域的材料》提出了劳动学课程应根据教学重点有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项目教学、企业参观、企业实习、工厂实践、专家对话、角色扮演、个案调研 [23] 。项目教学法以“任务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4] 。学生对整个生产项目负责,自行完成产品遴选、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全过程,教师仅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的作用。英国通过中小学营会开展劳动教育。营会期间有劳动体验类的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糕点烘焙等。学生在营会期间需要独立生活,而且大部分的营会都会涉及一些体力劳动活动内容。这一过程可以让孩子学习技能、得到成长,热爱、尊重劳动以及学会创造性地劳动 [25] 。英国还会通过组织学生到农场参观,让学生亲自体验挖土豆、喂羊等活动,帮助农场主准备中饭,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好与快乐。美国劳动教育的场所有农场、工厂以及社区等,如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跟从车间工人学习基本的劳动操作 [26] 。美国另一个重要的劳动教育是通过日间营地模式,让学生在营地期间进行教室整理、游泳等其他课程活动项目,并通过个性化劳动教育措施,对不同阶段、不同情109

 况的学生实施合适的劳动教育内容,避免学生对劳动产生抵抗的心理。日本劳动教育通过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例如,一节劳动教育课的内容是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梅林,要求学生采摘新鲜的梅子,制作梅子汁。学生需要自行采摘、搬运梅子,回到教室后老师教学生制作梅子汁,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从而珍惜劳动成果 [27] 。让家长接受有关家庭教育的信息、学习讲座、商谈,支援地区的主体性措施,推进“家庭教育支援组”的访问型家庭教育支援体制的构筑,改善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推进“早睡早起吃早饭”的国民运动 [28] 。联合学校、家庭、社区,让家长与孩子在放学后或者周末共同体验劳动教育。文部科学省推动引入在学校运营中发挥地域力量的“社区学校”,加强地区和学校联合协作,通过学习城乡建设,推进地域创生的“地域学校协作活动”,整备公民馆、图书馆等地域学习据点 [29] 。韩国通过设定场景、讲解指导开展劳动课程,中小学课程还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意型体验活动”中,通过校外体验学习日做 8 小时的服务活动,活动当日学校课时为 7 小时、服务活动为 1 小时 [22] 。校内服务活动时间不能与其他创造性体验活动领域的时间重复认定。(四)多种评价机制反馈劳动教育实施成效各国在劳动教育的考核方式上存在差异。以德国为例,劳动教育考评方式主要有笔试、口试、实践和展示。如德国北威州劳动教育的考核必须要家政课、经济课与技术课共同参评,取其平均分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成绩,不设笔试,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劳动积极性等。课堂表现有具体的评判标准,包括语言表现占 30%(课堂内表现积极,回答问题正确,展示汇报)、书面表现占 30%(课堂笔记、练习、日记等)、动手能力占 40%。黑森州劳动教育课程分为五个流程:确定明确的目标、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计划、决议和执行计划、评估流程 [30]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得不提及芬兰所采用的档案袋评估方法。学生通过电子档案袋记录自己的成果。在整个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向其他同学提供反馈 [31] 。而英国的烹饪课程设立了补考、重修,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毕业,要求中学生在毕业前需要学会 8 道菜谱,学会进行营养搭配,保证食物健康,劳动教育并非单纯好玩而是落到实处。(五)多方资源合力保障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资源保障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法律法规、校外实践基地、知识层面的课程资源、逻辑层面的课程资源等。如德国劳动教育配备有专业的劳动技术教师,教师需要接受劳动教育方向的高等师范教育,完成学校的课程后参加实习、见习,最后参与统一的国家资格考试,合格者方可获得资格。据了解,德国目前有 35所高等教育师范院校设置了劳动教育方向,5 所学校有独立的劳动教育师范专业 [32] 。部分学校配备有独立的劳动教育教室,教室内有专业的劳动设备(烹饪、制造业加工、木工、金属等)。日本每所学校都会配备一块空地提供给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养花、插秧、种菜等。日本《小学学习指导纲领》第十二条提出,应个...

推荐访问: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劳动教育 中小学 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