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09-07 09:50:04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杨 鹏

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应在实现内涵式发展上同向而行,因此可将内涵式一体化作为切入点,探索高校思政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径。

做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对促进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把‘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课程,强调中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2]他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3]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办好思政课的战略考量,也为思政课提出了新的时代定位和深层次的建设要求。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广大的青年学生。这个群体具有思想敏锐、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等优势,可以作为确保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新鲜血液、展现国家雄厚实力的先锋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希望。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神圣使命,积极探索内涵式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方式,构建起培根铸魂的教学系统。

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传统教育学专业需要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理,在高等教育的思政领域也是如此。[4]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硕—博”不同培养层次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化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塑造、价值观念引领和精神品格培养的灵魂课程,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长期以来,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学历层次的课程设计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尚未形成一体化的衔接体系,导致教材目标、教学内容等各方面都处于分散状态,削弱了高校思政课一以贯之的育人功能。

根据“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精神要求,为改变现状、弥补衔接体系短板,我们要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师资选配、科研实践、评价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递进性。“本—硕—博一体化”培养,顾名思义就是贯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教育培养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阶段、某个领域模块的先进人才。这个过程以青年学生为培养对象,以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整合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现有的、成熟的、基础性的条件下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效衔接、互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因此,探究“本—硕—博一体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要服务于高校思政课贯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人才培养,以“一体化”为导向,以“连贯性”为遵循,至少包括“4+1”个要素(即“四个连贯”“一个一体”):本硕博连贯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本硕博连贯的教学方法设计,本硕博连贯的教学内容,本硕博连贯的教学管理,本硕博一体的考核机制。

教学内容是指满足于各种教学目标的素材和信息,并贯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从具体细节上看,这其中既包含知识和技能,也包含信息输出和反馈。制定本硕博连贯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由外而内逐步设计。

(一)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思政课教学关乎对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人生观导向、世界观指导,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教育部、中宣部等部门要牵头抓思政课建设。相关部门要增强工作合力。”[6]因此,“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要以服务于国家和民族、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目标导向,做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本义为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由此可见,做好“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隐含着统筹思维、整体思维。结合我国现行教育管理和教学实施现状,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明确管理部门。按现行工作职责划分,首先,确定由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进行宏观把控、内容管理;
其次,由教育部进行内容安排、由中宣部进行内容审查;
最后,需要高校成立由校领导成员担任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学校内部资源以开展学科建设和学生一体化培养工作,在岗位职称、人才引进、专项经费等方面全力支持思政课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工作。

二是做到整体关联。“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的学习内容,这三个层次分别对应的教学内容是组成一体化教学内容的核心元素,因此要想实现“一体化”的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元素之间的关联和匹配,并实现有机衔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阶段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既能纵向联系,还能横向外延(包括和其他学科的贯通)。

三是要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顶层设计通过统筹各元素关系并对要素内容优化组合后可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因此,在“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教学大纲的设置能够与培养层次相匹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满足教案设计,能够满足课程设置需要。

(二)制定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
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
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就制定“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言,也要遵循与之对应的教学大纲——“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这个大纲要根据“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和任务,对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进行相应的规定。这个大纲的制定,要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符合“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的要求。“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首先应当考虑高校思政课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任务。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门人才的目标上,主要侧重于高校思政课的作用以及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是社会主义建设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其规定的教学内容必须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次,“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要以思政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必须保持高校思政学科科学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制定教学内容时,如果过分强调高校思政学科的系统性而影响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教学法的要求,或者片面强调专业需要而任意割裂或舍弃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除此之外,“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制订还应当考虑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整体优化性。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中的每一门课程之间在内容上都是互相联系的,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之间既要注意相互衔接,又要避免无序或者无意义的重复以及遗漏。如遇到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交叉,可以采取技术处理,比如从多角度来阐述分析问题,或优化课程安排,某些课程在某个节点作为重点,在某个节点作为辅助等等。

二是大纲能体现出科学性和严谨性。制定“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应当体现出科学性和严谨性,这也是制定大纲的前提和基础。大纲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大纲内所列论点、所用方法是科学有效的,其在现代高校教育多年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且符合高校思政教育规律。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确保大纲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知;
其次,大纲反映出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成果融入其中,必定对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起到根本指导作用。大纲的严谨性具体体现在:第一,“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内容须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体现出知行合一的严谨逻辑。离开实践检验的理论得不到升华,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经不起推敲。对于“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教学内容的制定,从教学大纲环节就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兼顾二者的统一,按照不同培养层次的不同目标,应把课堂理论、课外实验和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形式做好适当、适量的匹配,让高校思政课发挥出教育人才、培养人才的实际效能。第二,大纲的严谨性还体现在科学体系的构建上。“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制定,要建立在高校思政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因此学科体系的严谨性直接影响大纲科学体系的严谨性。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科学体系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在逻辑结构,使广大青年学生理解、掌握比较系统的学科结构体系;
另一方面,该教学大纲的学科体系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体系,所以在酌定、处理一体化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兼顾学科结构的整体优化及各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的优化组合,统筹好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和灵活性。

三是大纲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要不断更新。“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得以制定、试行后,通常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指南。为了保证稳定教学效果并延续下去,势必要保持大纲自身相对稳定,这对于大纲内设计教学内容、培养目标、考核要素都能起到“稳中求胜”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大纲一成不变,大纲要与时代进步同向而行体现出应有的先进导向性,适时纳入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或者科学实践方法,保持大纲的引领示范和主导作用。

(三)做好课程设置

“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交叉比较深入,不仅纵向交叉,而且横向交叉[7],因此不能狭义地将“一体化”理解为课程内容的依次递增,而是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全方位考虑:

一是要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合理的“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课程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各培养层次开设的课程合理,例如课程性质是基础课还是公共课、是选修还是必修,各类课程的课时设定和学分的分值设定如何分配等等;
其次,各培养层次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比如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调整到本科三年级开设,此举是否符合知识特点和学习规律等等;
最后,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能否通过具体实践衔接起来,能使广大青年学生从整体上获得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

二是要有合理的课程内容。合理的“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指“一体化”思政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马克思主义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知识,能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下面以高校四门思政课程为例,对课程设置进行考量的要素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课程设置要素分析

现行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以教师语言单向进行信息传递为主的方法,比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是以学生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比如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是以师生互动进行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比如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是以学生参与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比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是为开拓思维和视野而以教师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比如发现法、探究法等。鉴于此,对于“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进行本硕博连贯的教学方法设计要建立在课程设置基础之上,根据各培训层次的课程内容,并结合某一课程在三个培养层次中的连贯性,实现教学方法的连贯性。当然,教学方法连贯性的本质是实现连贯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对此,以下提供两种视角进行理解。

(一)同课多法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该课程在本科思政课中设置,也可以作为选修课以专题教学形式(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给硕士研究生讲授,我们将这种情况视为“同课”。“同课”在两个培养层次中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方面处于一种连贯、递进的关系,其方向当然都是一致的。为了达到一致性、连贯性,便于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的采取讲授法,侧重于实践的采取社会实习法,侧重于前沿学术探讨的采取探究法等等。配套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教学片段化、片面化,而且通过不同形式促进某一课程内容在不同培养层次中的融合和贯通,从而提高青年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实现“本硕博一体化”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综合提升。

(二)多课同法

“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涉及不同的课程内容,从而形成“多课”并存的局面,并且各个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以高校思政课授课教师知识视野中应有的人类实践史为例,可能设立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等等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又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内容设计和安排。况且,高校课程不再仅仅是中小学生所认知到的“是什么”,而是让接受高等教育的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是什么”的前延和后续,即“为什么”和“怎么办”。所以,为了使青年学生能够充分学明白、懂原理、知实践,即使多课并存的状态下,往往也会都选择同一种教学方法,比如为了讲清历史发展脉络,在不同培养层次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介绍都使用讲授法;
比如为了讲清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在不同培养层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时,都采用探究法等等。

基于一定的教学内容,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目标,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产生某种变化,是在教学活动中期待得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在本质上讲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和衡量标准。在“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坚持以连贯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学。

(一)连贯的课程目标

“一体化”教学的前提下,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内容是连贯一体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通常情况下,本科层次的课程内容侧重于基础性,硕博层次的课程内容更具专业性和科研性。因此,要实现“本硕博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出发点要找准课程的共同价值: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实现连贯的课程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本科层次的课程目标要让学生掌握高校思政课基础性知识,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去分析基本问题的能力;
硕博层次的课程目标衔接本科层次目标,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获得更加专业、纵深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建设和国家建设的综合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在三个培养层次中都要保持持续、递进的目标态势,让青年学生了解高校思政课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相应知识的过程;
让他们学会发现、思考、解决学科问题和社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的学习,首先,在情感角度,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情感方面更加成熟,能够让客观事物在内心的反映、体会具有连贯性,更能趋于客观;
通过思政课学习,让自己的情感更加趋于稳定,对社会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其次,在态度角度,让广大青年学生不但形成连贯的、良好的学习态度,还要形成连贯的、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连贯的、严谨的科研态度。最后,在价值观角度,让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强调自身价值离不开社会价值,强调科学价值离不开人文价值,强调人类价值离不开自然价值,逐步形成包容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二)连贯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比课程目标更加具体,也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衡量。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这三个维度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有机统一”的特性,万不可将其“分而论之”“分而为之”。一是在“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中,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贯起来,共同构成实现既定目标的要素。在分析研究层面,可以列出目标单项,但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还是要做到“三位一体”,以完整的状态呈现“目标”。二是“本硕博一体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连贯性还体现在,不同培养层次之间的课堂教学、同一个培养层次的不同课堂教学之间,其三维目标都要保持统一性和连贯性,以思政课程内容为圆心,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半径,画出“目标圆”。

图1 目标圆

(三)连贯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从内涵角度讲可以看作是具体的培养要求,通常会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社会领域或社会层次的不同需求的影响和制约。进一步做好本硕博教育贯通,需要在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过程上加强探索。[8]就“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领域而言,其培养目标具有自身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就单个培养层次而言,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让广大青年学生较好地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的基础理论、本专业科目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思政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本思想政治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思政科研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掌握思想政治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思政与社会之间、思政与人类之间、思政与历史之间等等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理论探究或者社会实践上做出创造性成果。但是,站在“一体化”角度上则是要保持这三个培养层次的培养目标处于连贯状态。首先,三个层次的终极培养目标要一致,就是通过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自然价值体现出人的最大价值,让人的价值得以升华;
其次,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保持低级向高级递进、高级涵盖低级的稳定状态,其衔接不断档、不偏向,实现目标的连贯性。

教学管理过程是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统筹各教学要素,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指导,使教学工作诸方面、诸因素形成合理的组合,使教学工作过程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配合、协调,提高教育教学活动效能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本硕博连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宝贵经验,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集约集成效应[9],所以结合教学管理的内涵,至少从以下四方面做好“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连贯性教学管理意义重大。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无论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怎么变,教学过程始终具备“双边性”,即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不会变。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本质上讲就是对“教”与“学”,以及二者之间的介质和关系进行管理。

一是“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在“教”方面的连贯性管理如下:第一是备课。思政课教师开展备课工作要从“本硕博一体化”的大局进行思考,罗列备课内容、形成备课构思要有“整体”意识。以设定本科生某一课程的某一难点、重点为例,同时兼顾硕士生、博士生在本课程中对该知识点的侧重程度,结合教学计划、教育规律、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多因素,判断是否将其化为本科生的难点、重点。第二是上课。给本硕博连读生上课,既要保证授课内容的吸引力,还要保证授课方式的多样性,通过持续性的授课让学生产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量变”,最终实现通过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服务科学、服务社会主义的“质变”。第三是成绩考察。对本硕博学生的成绩考察,首先是理论学习成绩,其次是实践能力。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对于两方面的考察都要借助积累学分等方式,促使低层次学习阶段顺利进阶,实现“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10]

二是“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在“学”方面的连贯性管理。总的来说,首先,要确保学习思路呈现出“本硕博一体化”的连贯性;
其次,确保学习方式、方法符合每个培养层次的课程特点,在预习、听讲、复习、实践等各环节能够兼顾到各培养层次的内容,有侧重点地形成“本硕博”知识体系和业务技能。

三是对“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和“学”之间的介质和关系的管理。教学关系的搭建,一般依托于课程本身和课堂(包含线上、线下)。这就要求:在介质方面,针对三个培养层次的课程设置要与培养阶段相匹配,且能够形成连贯的课程体系;
在关系方面,就是要做好课堂管理,最大程度提高课堂效能,让课堂教学服务于“本硕博一体化”建设。

(二)教学业务的管理

这项管理属于宏观层面的管理,但又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好坏的决定因素。对“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业务管理就是对本项教学业务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

一是结合本硕博三个培养层次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建立“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业务管理制度,按照制度约定对教学业务进行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实施管理等,保障教学业务发挥“本硕博一体化”的先进性和科研优势。制度前提是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也能促使在高校思政领域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是高校高质量教学专业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二是针对本硕博尤其是硕博两级的培养目标,借助科学技术手段开发科研业务管理系统,从理论铺垫到探究实践,都能通过数据记录和数据对比以确保科研业务的红色基因和绿色理念,催生出一批集科技、人文为一体的先进成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是让广大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的课。所以,把控好“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业务管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质量的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中心任务。所以,提升“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就要做好对各个阶段和环节的质量把控。

一是把控的主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水平。这四个方面的质量,互补统一,共同决定了构成了教学质量的优劣。

二是把控的主要方法:以“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专设院系为统领,以教研组为主体,就教学质量开展各项监督管控工作。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是督导。成立督导组或者选调督导员,不时深入教学第一线(课堂教学或实践性教学环节),了解教学情况,实地检测教学质量。第二是评估。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进度、教学互动热度、教学成果等等列为评估项目,根据相应的培养层次或阶段分别进行评估。第三是检查。通过组织期初、期中、期末大检查,督促教学质量提升。第四是考核。通过对教师教案的考核或是通过对学生成绩(包含理论、实践两部分)和德育的考核,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其他诸如组织专家听课指导、教务检查等方法,也可以在“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把控工作中适时使用。

(四)管理思维的管理

传统的管理思维“家长式”作风明显,形成了上级管理下级,组织管理个人的固定模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分配明确,界限清晰;
然而管理往往服从于制度,容易僵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民主管理的科学性的凸显,在教育教学管理领域,尤其在探究“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我们要对管理思维进行适当的改变。

一是构建多方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构建“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是一个逐步探究的过程,需要广泛听取意见,集多方力量和智慧,这就奠定了民主管理的基础条件。因此建立一个由高校教师(不限于思政课教师)、青年学生(不限于本专业学生)、学生家长、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管理团队,并灵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广泛听取专业内外相关人士的意见或建议,起到及时取长补短的作用,通过共商共建实现一体化教学高效高质的目标。

二是试行弹性管理方式。弹性管理并非对管理内容(对象)采取时紧时松的方式,而是根据管理者、管理内容(对象)的变化随时调整管理思路或措施,以确保管理结果实现既定目标。构建“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工作目前尚处在探究过程中,在此探究实践期间,与教学管理相关的各种要素若出现相应的动态变化,势必要影响日后管理思路或管理措施的变动。采取弹性管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顺势而为,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掌握好弹性管理方式的规律前提下,为后续成熟的一体化教学管理提供参考。

高校思政课教学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构建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的工作格局。[11]在具体探索实践中,“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的成功与否,需要衡量并考核该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其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一是要明确“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常规化一级评价指标。参照比较流行的教育教学考核评估指标,本学科的一级评价指标可暂定为(但不限于):办学思想与方向;
教学管理;
教学目标;
教学工作;
校本培训;
科研成果等等。通过树立系统观念,增强联通协同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效度。[12]在一级指标下,再根据教学阶段和教学任务制定出相应的二级指标甚至三级指标,特别是增加对教学和教学研究指标的设立比重,让考核更加趋于公正、科学,发挥以考促进的实际功效。

二是统筹兼顾“一体化”思政课特点,形成符合“一体化”的考核机制。第一,以“本—硕—博”三层次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与质量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制订适合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特点的评价机制;
第二,摆脱以分数为主的片面量化标准,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统一标准,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大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考査并重,并纳入思政课考核体系;
第三,创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13],保障“一体化”思政课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让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增强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主体监督下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能力,发挥出该教学体系在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优化思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硕博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建设在许多高校都是刚刚起步,要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并制定完善的配套制度,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诸如教学研究力度不大、教材内容不够鲜活、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学校和社会协同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并且,高校思政课要求之高,难度之大及对教材体系转换的特殊性要求[14],都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难点、重点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一定会构建起新时代“整体规划、分段实施、有效衔接、循序渐进”[15]的“本硕博一体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猜你喜欢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4期)2016-11-11“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2015-11-11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5年2期)2015-11-08

推荐访问:构建 课教学 探索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