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农业技术创新【五篇】(完整)

农业技术创新【五篇】(完整)

时间:2023-09-04 17:20:04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技术创新【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农业技术创新【五篇】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
技术创新;
隆平高科;
经验借鉴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3-5950-03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举措。基于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以及农业的特殊性,湖北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面临着许多困境[1],如何推动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当前湖北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湖南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高科)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也是全国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依靠自主创新,一直走在国内同行业前列,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对促进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本文介绍了隆平高科技术创新的概况,分析了隆平高科开展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提出了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1 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课题组在湖北优势农业产业中选取了12家在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按总资产规模分:10亿元以上的有4家,5亿~10亿元的有3家,2亿~5亿元的有5家;
按所处行业分,种业公司有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0家。

1.1 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经费比重相对较低

科技活动经费是衡量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也是反映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调研数据来看,近年来,湖北农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2年被调研企业平均科技活动经费投入3 577万元,较2010年增长73.14%,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达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1 000万-5 000万元的企业有6家;
但从经费投入比重来看,有7家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仅占企业总产值的1%左右,这与理论上总结的优秀企业一般将5%的产值投入技术研发[2]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只有5家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总产值的比重在4%~8%。

1.2 科技人员总量不断增加,但高层次科技人员数量略显不足

从调查样本的情况来看,2010-2012年湖北农业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被调查企业2012年平均有科技人员165人,较2010年增长17.02%,科技人员比重也由2010年的6.11%增至2012年的7.54%。但是,从学历和职称结构来看,农业企业的高层次科技人员数量仍偏少,被调查企业2012年平均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17人,高级职称人员11人,在职工总数中所占比重均不足1%(0.78%和0.50%)。

1.3 科技成果数量大幅增加,但企业核心技术竞争优势不明显

从科技成果产出指标来看,12家企业2012年共申请专利171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新产品销售收入37.19亿元,拥有注册商标总数达到414项,较2010年分别增长35.20%、58.06%、30.00%和17.61%。但从新产品市场销售水平来看,新产品销售份额在80%以上的企业仅1家,30%~50%的企业有4家,而低于10%以下的企业有5家,说明湖北省农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出水平不高,开发新产品的技术水平还相对较低,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4 企业基础平台条件明显改善,但技术创新环境有待提升

从调查情况来看,12家农业龙头企业都配备有专业的科研机构,仪器设备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较2010年有明显改善。但是企业的创新环境面临着诸如农业技术创新政策不完备,创新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农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许多问题,制约着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是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最大困难,企业普遍对政府制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有较大期待。可见,加快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尤为必要。

2 隆平高科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隆平高科是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和袁隆平院士等发起设立、以科研单位为依托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以杂交水稻研发为核心,以种业为主营业务方向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已经发展成为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辣椒、杂交油菜、杂交棉花及其他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生产和推广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3]。目前公司拥有100多件注册商标,300多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数十项植物新品种权[4],获奖成果30余项,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和“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公司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创新先进单位。“隆平高科”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隆平高科牌”杂交水稻被评为“中国名牌”。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2009年隆平高科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部级技术中心。

2.1 注重研发投入,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没有创新投入,就谈不上技术创新[5]。近年来,隆平高科非常注重研发投入,2012年公司研发投入金额8 834万元,比2011年增加13.8%;
研发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18%,比2011年上升0.18个百分点。为保证科研创新投入,公司规定每年按照销售收入5%提取研发基金,用于种质资源搜集、品种选育、研发能力建设等。在基础平台条件建设方面,公司投资1亿元设立了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并将下辖的亚华种业研究院、湖南超级杂交稻工程研究中心等传统育种平台以及长沙生物实验室、上海隆平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研发平台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研发平台,增强和提升了生物育种等多种育种手段的能力建设。公司还采用加快折旧的方法,加大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

2.2 注重产学研结合,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隆平高科在水稻种子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平台+湖南杂交水稻育种中心+外部科研院所合作”的多层次商业化育种体系。除了由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湖南隆平超级杂交稻工程研究中心、上海隆平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及菲律宾研发股份中心等承载的自主研发平台,从事传统育种技术、分子辅助育种技术以及海外品种的研发外,公司高度重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与在国内外水稻育种界享有盛名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定了全方位合作协议,其全部科研成果由公司独享开发权;
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与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著名科研院所开展紧密的科研合作,这些举措促使公司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享有超越同行的育种资源垄断优势。

2.3 注重科技人才培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隆平高科是一家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力量雄厚,截至2012年6月,共有研发及技术人员365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4%,拥有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支专业研发队伍,在水稻科研育种上具有绝对的国际领先优势。作为农业行业中的领军企业和高科技企业,隆平高科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产学研基地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把一些技术骨干送到高校、科研院所甚至国外进行学习深造。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隆平高科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公司还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如制定的《研发人员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研发人员薪酬办法》等为科研人员职称晋升打通了通道,《科研管理办法》规定科研人员奖金直接与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商业效益相挂钩[4]。这些举措为企业留住了优秀人才,建立起了一支稳定的研发队伍。

3 借鉴隆平高科经验,促进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隆平高科多年来在坚持自主创新上走在了全国农业企业前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典范,湖北农业企业应借鉴隆平高科的典型经验,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3.1 加大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自主创新投入增长机制

经费投入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一是通过国家科技项目倾斜、税收优惠等途径,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健全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增加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大对技术研发和成果引进的投入,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的购置力度。在加大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同时,政府应通过增加企业研发活动补贴的方式加大对农业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三是大力增强金融与资本市场对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专项资金补助、担保、贴息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支持。通过投资、信贷、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导作用,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金融资本、外资与民间资本投入的补充作用。

3.2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

科技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利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的创新平台,邀请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定期深入企业,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知识或技能培训;
企业每年可派遣科技人员带项目到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专项培训、专项研究。进一步对职工的继续教育制度进行完善,努力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和实干能力,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坚持对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在对已有科技人才进行锻炼、培养的同时,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科技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源泉,应加强农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汲取企业所需要的科技人才。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制度,对有贡献的技术创新型人才予以表扬和嘉奖,用良好的机制、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企业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3 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

在农业科技投入有限、农业科技资源紧缺的形势下,整合农业科技资源便成为促进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对大型农业企业而言,应将相对分散、条块分割、各自所有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集成一个综合性的研发平台,形成技术创新合力。针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的科技资源薄弱情况,政府应积极搭建农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要立足于“整合、共享、服务”的思路,将全省农业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农业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建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库、国外重点科技信息库、专家资源库、出国考察访问交流知识库、与企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库、会展及商务谈判信息库、知识产权信息库等[6],为农业企业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4 推进产学研合作力度,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当前,湖北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但从合作的范围和程度来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还缺乏科研和技术创新间的互动,产学研在深层次上的合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所以,继续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是现阶段加快湖北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有效途径。首先,应充分发挥现有科研机构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使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集中围绕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开发。尤其要充分发挥湖北省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特色和优势,充分释放这些机构科技创新的潜能,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自主创新作用。其次,要加大财政资金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解决农业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农业产学研风险投资基金,多方位、深层次地开拓资金渠道和融资机制,保证农业企业风险投资资金的充足,有力地促进农业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最后,政府应发挥其在产学研协作中的纽带和协调作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研究院,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单位的产学研项目协作;
鼓励科技咨询、评估、信息服务、专利、技术产业交易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市场化服务,参与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服务中。

参考文献:

[1] 杜 江,刘 渝.湖北省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8):146-151.

[2] 张利庠.创新平台: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策略研究——来自中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千百十”调研工程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7(4):127-133.

[3] 张小菁.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科技年鉴[Z].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2.

[4]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EB/OL]. http://.cn,2013-04-27.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际扩散机制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扩散

一、农业技术国际扩散的内涵

一项农业技术从首次商业化应用到普及和最后被淘汰的过程,就是受精技术扩散的全过程。农业技术扩散实质是一种模仿和学习行为,大规模的模仿活动会促使一项产业迅速昌盛起来,而学习效应还表现为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自主创新活动。农业技术的扩散效应不仅体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日益体现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并通过国际贸易、技术转让和国际化生产来进行这种扩散。谁能够通过学习、引进和模仿强化这种扩散效应谁就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农业技术扩散与一个国家农业的兴衰、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密切相关,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制高点。

所谓农业技术的国际扩散,就是指一国农业科学技术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去,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把本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生产设备和科技人才,以及大量剩余劳动力输出到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去,同时吸引外国的技术和资本到国内投资,利用国外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来弥补国内的不足,既可以为国内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资源与市场空间,又可以增加本国的外汇收入。

二、农业技术创新国际扩散的影响分析

1.农业技术的国际扩散有助于提高农业原有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梅勒认为,投入农业的资源之间具有互补性。即如果只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而其他互补的生产要素不增加,那么,前者的边际产出就呈递减之势,农业总产出的增加也就十分有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劳动、土地等要素较为丰富,资本却极为稀缺,若要提高农业原有要素的生产率并增加农业总产出, 就应该大大增加资本的投入。

中国农业近年趋于停滞的突出因素是投资不足,无论是粮食供求矛盾的解决, 还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还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照国务院和农业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2004年中国农业资本实际需求量为26800亿元,但因受财力所限,不可能筹措如此巨额的资本用于农业投资。要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进一步动员国内资本资源用于农业之外, 引进外资亦不失为一种选择。

2.农业技术的国际扩散会带来技术的示范和扩散效应

外资引入农业部门不仅可以获得直接收益,还可以通过示范和扩散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从而间接地在长期内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外国资本带给农业部门先进的农业机械、高效杀虫剂、高质量化肥等物质手段会很快向四周扩散,有关部门和农民会用较低的成本替代昂贵的研制和发明成本, 降低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成本,保证了农业生产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实现农业部门的长期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和专利知识引入,也会产生这种效应。外资的这种效应是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又一表现形式。

3.农业技术的国际扩散有助于发挥农业的关联投资效应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农业几乎构成了其他一切部门的投入部门,它的前向联系较强而后向联系很弱。外资引入农业后,其投资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投资一样具有乘数作用。这种乘数作用会通过前向联系传散到农村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通过农业的扩张引致农村非农产业的投资增加, 进而引起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投资增加,从而带动农业部门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

4.农业技术的国际扩散有助于培养中国的农产品品牌

农业技术扩散国际化可能遏制资本、技术输入国某些弱质农业产业部门的成长弱质产业,即具有潜在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大,但是近期内尚不具备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弱质产业近期内尚无能力与外资竞争,中国的企业可以凭借巨大资本、技术、品牌、渠道、市场等优势参与到世界范围的技术竞争, 并全力塑造自己的品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和加深,农业技术扩散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农产品的品牌可以迅速成长为世界级的名牌。

三、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常常会超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界限,形成国际间的扩散,而且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农业技术创新通过国际扩散,发达国家可以向外扩散成熟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本国农业生产的水平。因此,研究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机制及其扩散渠道是很有必要的。在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情况下,技术创新成果国际扩散机制包括基本机制、驱动机制、激励机制等,这些机制分别作用于创新源、采用创新企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部门及中介机构等。

1.农业技术创新国际扩散的基本机制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国际化是导致农业技术国际扩散的外部条件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必然趋势,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也明显加强,农业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中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农业实现国际化已是中国农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是WTO对国际农业贸易保护主义一定程度的限制,也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农业中的具体表现,各国农业按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此基础上调整和重组国内农业资源,使农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双向流动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过程,通过商品与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合作等方式,形成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整体。

(2)农业技术自身国际化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导致农业技术国际扩散的内部动力

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有许多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世界经济中科学技术的先进度及其科学技术的制度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为了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农业科学技术需要“走出去”,实现农业技术在国际间的扩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农业研究、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各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并已形成了独特的模式。这些经验和模式,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先进的,即使在发达国家有些经验和模式也有独特之处。走出国门,把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向世界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推广,将直接提高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

加入WTO的目的是为了“走出去”,通过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发利用两个市场,促使两种资源最佳配置,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加入WTO也意味着中国国内的一部分农产品市场将受到挤压,空间将有所减少;
同时中国农业水土等资源的缺乏又束缚着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农业技术扩散的国际化,就是指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利用加入WTO的契机融入到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去,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把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生产设备和科技人才,以及大量剩余劳动力输出到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去,同时吸引外国的技术和资本到国内投资,利用国外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来弥补国内的不足。

2.农业技术创新国际扩散的驱动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国际扩散的驱动机制,其主要来自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其认为,产品经历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或称为新产品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阶段。农业技术创新在国际间的动态扩散过程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能得到有效的解释。技术创新在首创国产生,然后通过产品贸易或者直接投资方式在模仿国进行扩散,最后技术创新引进国成了技术创新的主要应用者,而与此同时,技术首创国则开始了新的技术创新。在这一理论中,技术创新首创国处于积极地位,它推动着技术创新国际扩散的进行,而技术引进国则是处于消极地位,只是技术创新扩散的被动承受者。因此,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来自于技术首创国。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1.1农民技术创新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民直接劳作于农业生产的前沿和农业科技应用的终端。农民的主观需求是农业技术创新是否被采用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诸多因素导致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影响因素有:第一,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农村总人口的89%,文盲占9.56%,较低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困难重重;第二,农民从传统观念出发,他们会比较新技术与传统作业的投入产出比,客观上造成了农民采用新技术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农民认为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会小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成本,从而对农业创新技术的有效需求降低;第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这是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劳动力数量越多,农户越有能力增加投资进而采用新技术来扩大经营规模;第四,农业劳动力的性别结构也是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男性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而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留守,这部分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很低;第五,市场秩序不规范也降低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一些技术供给主体缺乏商业道德,急功近利,往往出售一些假冒伪劣的种子、化肥,使得农民对新技术望而却步;第六,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农民增收缓慢,加之农业家庭人口多,负担重,致使农民采用新技术的资金严重匮乏。

    1.2农户预期收益分析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农业风险、供求关系、农产品的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等。而在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给农民带来的预期收益比较中,对农民影响最重要也最显着的一个因素是农户的经营规模。一般情况下,人均耕地量和农户经营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农户的预期收益为农产品的单价与农产品的数量的乘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而单位面积的产量也相对稳定,所以最终农户的预期收益由土地面积决定。很显然,农户的预期收益和土地面积也呈正相关关系。正常情况下,生产规模和人均耕地量成正比关系,人均耕地量越大则生产规模越大,总收入也就越大。因为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起作用,农民的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开始递减,此时总收入也开始递减,在图中表现为一条先递增后递减的曲线,如总收入。在其他影响因素中,如受农业风险、供求关系等影响,农户的预期收益将降低,表现为曲线总收入2向曲线总收入1下移。

    1.3农户预期成本分析

    技术创新能否得到农户的采纳,还取决于该项技术的成本大小,若成本超过收益,农户肯定不愿意购买这项技术。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如厂房、设备、广告费等。由于固定成本在一定阶段的不变性,所以随着农业产量的提高,对应的单位农产品固定成本下降。比如当一项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为1万元时,若只生产出一个单位的农产品,那么该农产品的单位固定成本即为1万元。如果生产1000个单位的农产品时,那么该项技术的单位固定成本即为10元。因此,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该项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之间呈反相关关系。可变成本指随着生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那部分成本,比如说原材料、燃料的消耗等。提到可变成本,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边际成本,它表示每增加一件产品所对应的成本增量,即单位可变成本。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变化规律是:刚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减小,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开始增加,表现为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曲线。由以上分析可知,总成本的变化也遵循先减少后增加的规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先递减后递增,致使农户经营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也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规律。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农户的预期成本,比如说非农就业机会。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时,经营农业的机会成本提高,增加了农户的预期成本,反之亦然,表现为总成本曲线的上下移动。

    2农业技术创新推广路径探析

    众所周知,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生产力一旦被推广应用,并与具体的物质生产相结合,就会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实施和推广。而一项技术创新能否得到推广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供给主体和技术创新需求主体之间的矛盾,因此,笔者提出以下设想。

    2.1加速构建新型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农业技术需求的主观诱致性力量的分布特征不均衡,东强西弱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地区差异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时,要充分重视这种技术的空间运动特征。我国中西部地区主要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为主,这些农产品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契机,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力量,盘活科技资产,鼓励公共研究机构和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开展科研工作,形成以公共研究机构为主、私营公司为辅的公私相互竞争和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东部地区主要以生产甘蔗、香蕉、茶叶、油菜、菠萝、哈密瓜等经济作物为主,且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主观诱致力比较强,因此,东部地区发展农业技术创新应以上海和其他东部沿海城市为示范,努力扩大城市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鼓励龙头企业、个体种养大户、外商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等多样化的方式联合创办现代农业科技企业。比如山东省莱州登海种业有限公司就是玉米良种创新的成功典范。

    2.2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

    农业技术进入农业生产才能将技术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在技术进入和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受到各个环节、各个行为主体的影响。农民文化科技水平对农业技术应用有重要的影响。由于缺乏科技知识,往往造成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投入、滥施化肥和农药等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另外,根据前面的分析,农民的预期收益由土地面积决定,土地面积决定着农民的经营规模,因此,政府应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保证农民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进而提高他们的有效需求,同时加强农村市场中技术市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

    2.3合理安排农业科研投资的优先次序

    国家公共农业科研投资应该向以下投资项目倾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产品,如水稻和小麦;保障国内口粮和纤维需求的战略性产品,如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对贫困和边远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农产品,如甘薯、土豆、其他小杂粮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国家战略性贸易农产品,如水稻、棉花、大豆、主要园艺作物品种、猪、家禽等;实现基本农业现代化所需的农业机械,如收割机、拖拉机、抽水机等;由地方公共研究机构负责的地方性特色产品,如甘蔗、甜菜、小米、高粱、地方水果、蔬菜、中草药、牛等。中央政府应该更多地把投资集中于以下产品和研究领域:战略性农产品,如粮食作物、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高技术和高投资风险技术,如生物技术。地方政府应该加强的农业研究领域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地方优先需要发展的技术;贫困和边远地区有利于脱贫的技术。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一、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开展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背景

 

从2004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农业部领导人,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发展农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取消农业税的计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民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水平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中国农民为社会主义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现当代社会的农业发展领域,必须要加强环境优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通过工业生产技术的介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目的,从而达到“第一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求,从深度和广度上达到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目的。

 

目前,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副食加工专用的优质大米和大豆产品还需要向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进口。我们国家平原面积比较低,山地和丘陵面积分布比较广泛,不利于集群化和产业化发展农业。只有在东北的黑龙江、辽宁和吉林三省建立全国最大的商品粮产业基地,不过,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的推广水平还比较低,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播种和水牛耕地的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中呈现出粗放型的特点。

 

二、可持续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内涵

 

在我们国家的东部地区,由于环境优化工作比较彻底,收割机和新型化肥的使用比较全面。因此,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前进道路中,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帮助广大的农民朋友真正实现农业致富的道路。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经济发展和产业化革新,在农业生产领域、林业和渔业给予了税费减免支持,与此同时,还给予了他们很多的养殖业和种植业方面的书籍资料,保证农民群体可以走上高质量的养殖和种植致富之路。

 

三、开展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1.重视农村产业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水利设施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国家农业部负责人员,应该加大对于农民朋友的扶植力度,由于我们国家是一个相当缺乏水源的国度,并且,水资源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均匀的状态。因此,产业技术工作者在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应该重视农村产业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推动基础设施与种植业、畜牧业相配套,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农田与水利建设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互为补充。对于农村水田大范围整修工作来说,一定要重视引水渠道的建设,注意供水通道的及时清淤工作。在开展农业环境优化的相关具体工作时,可以开展农业集中化管理,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集约化”农业项目生产的相关管理活动。

 

2.开展供水渠道的深挖和硬化工作

 

对于我们国家农田水利中地形最多的丘陵地带,可以使用统一化的水道管理,在现代化的水利设施管理活动中,应该开展供水渠道的深挖工作。然后,在扩宽水道的同时,防止灌溉用水中途下渗,使用砖块和水泥,进行渠道固化和平整工作,切实提高供水的速度和普及面。从根本上减弱天气干旱等原因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同时,还能够避免连续降水导致的农田内涝问题,使用水泥材料固化后的排水渠道可以在农业人员打开排水阀门之后,快速排干沉积的降水,在水田中的灌溉用水达到合理值域之时,及时关上阀门。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可以加快实现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增强单位农的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补贴力度,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环境优化支持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农业部明确指出,农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产业。因此,在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的时候,应该加大对于农业的技术开发和设备基础的投入力度。对于手扶拖拉机、小型收割机和插秧机等农业机械操作设备,可以实现以村委会为单位的农业补助活动,只要农民朋友想购买这些设备,可以向居住地所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购买申请,国家可以根据这些农具的总价格进行标准化折算,对这些购买活动进行补贴。除此之外,对于塑料薄膜、新型农药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等,应该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环境优化支持。

 

4.进行农业种子配置优化,推动农业技术创新

 

国家农业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种子配置时,可以通过大面积、大数量的选中工作,为种植活动提供技术支持,进行专业化的农科所种子选育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耐病性,还可以有效地加快水田作物的优选优育工作的推进。

 

除此之外,通过农作物技术创新和多样配置,可以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日常大棚形式的农作物管理水平, 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由于农村田园生态系统结构相对来说很简单,从本身来说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很容易遭受到病虫害的袭击。为了解决农田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单调的问题,可以努力增加区域种植作物种类优化配比,通过不同类植物的优势互补,避免病虫害的侵袭,有效地减小农药、杀虫剂等对环境的危害,减少农作物灭虫、除害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环境生态系统。

 

四、结语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
技术推广;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13

1 农业技术推广概念

本文中的农业技术主要是以与农产品种植业有关的各项技术,包括培育种子、种植秧苗、选用肥料、预防病虫害、农作物的加工、运输等方面的技术。本文研究的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指通过分析、研究、实验、种植、培训、指挥等服务,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使其运用于农业种植产前到产后全过程中的推广工作,并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使用新技术的水平。

2 农业技术推广特点

我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特点是:农业技术推广以政府指令为引导、农业推广机构为主线、多种推广模式分工合作。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以政府引导为主;
逐步发展各种推广机构相互合作的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存在局限性;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权限不够明确。

3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3.1 充分发挥实地示范作用

克山县农民文化水平整体偏低,对于新技术新成果通常采用观望的方式。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千方百计的创造条件,通过建设科技示范乡、示范项目和科技示范园区,特别是农业实验示范基地,让农民看到农业技术推广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突飞猛进。这种科技园区示范提供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另一个平台,可以说是一条较为有效的推广途径,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农民迅速接受新技术,新成果,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体现农业推广的真正价值。

3.2 加强农业技术成果的标准化宣传

目前,农业科研成果从开始研究到生产应用需要走过一条较长的路途,而加强技术成果的标准化,有利于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之路。对农民来说,标准化技术成果就像一个工具书,它能教会农民如何科学种田、防治病虫害。对领导而言,标准化技术成果就像一个好参谋,加强领导对总体大局实施科学指导和管理。对于相对贫困地区的农技推广人员而言,研究成功的技术成果更像是一本蕴含较多知识量的图书,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和科学技术大量普及。由于许多科研成果具有地域针对性的限制,加强技术成果的标准化,有助于减少经济效果与农业技术推广之间的差距,通过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果让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实惠,争取让每个农业科技成果带来的经济利益都能让所有农民都深刻体会到,提高农民的经济上线,这样就能更好的使大家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果宣传,实现农业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

3.3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信息化建设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新技术的传播需要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以及农产品的供求等信息都离不开农业信息网络。因此,针对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来说,还应该加大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与维护。政府和农业局联合负责全县农业工作的规划、实施、信息的汇总、整理、公布到网站等工作;
乡镇农技站的信息员,根据县里的指示传递科技信息,协助县里机构对没有网络的村民进行信息宣传,负责区域内的农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民等人员的信息与反馈;
通过整体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增强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效性和广泛性,更好的实现了农业部门与农民之间的相互沟通。

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发挥作用,将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及互联网覆盖到各个村落,从而使广大农民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市场行情和最新的科技成果。有条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要争取做到有房子,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有电话专线,有专门负责人员,有网络,具备收集、初步处理、分析信息的条件。从现实出发,注重实用效果,不追求形式主义。在乡村,继续进行道路的“村村通”工程,让农业科技信息网也实现“村村通”。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的扩散,要保证农业信息网络里包含农民生产所需的一切信息,让农民的生产有明确目标、有专门技术支持和销售出路。农民坐在电脑前,只要通过点击屏幕或者触摸,就能获取所需信息。提前了解到各种农产品的价格行情走向,确定种什么能产生最高的利润;
能随时了解农业科技动态、每天的天气变化,并可随时在线沟通或者留言请教推广人员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农民还能通过电脑直接与农产品经销商取得联系,方便卖出自己的产品。用数字化的信息来直观的指导、服务农民。此外,镇里应保持科技咨询电话热线畅通,经常有专家指导,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可以通过科技下乡的方式传播科普知识,及时解答农民的疑惑。通过政府引导、从点到面、多管齐下的方式来加强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推荐访问:技术创新 农业 五篇 农业技术创新【五篇】 农业的技术创新(精选5篇) 农业技术创新有哪些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