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组织管理创新【五篇】

2023年组织管理创新【五篇】

时间:2023-08-27 20:05:03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11年2月19号,在中央党校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来加强的社会管理的法制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组织管理创新【五篇】,供大家参考。

组织管理创新【五篇】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
社会管理;
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090-03

2011年2月19号,在中央党校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来加强的社会管理的法制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科学化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健全服务性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社会组织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党和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托、提供公共服务的生力军。

一、社会组织的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工程

(一)社会组织含义的界定。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以非营利性为特征,以公益性或互益性为活动方式,独立于党政体系、企业之外的正式组织,通俗点讲,主要就是民间组织。它是人类组织形式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本文所说的社会组织,指的是狭义的社会组织。

(二)社会组织是一个完整社会的第三个板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结构分化大体定型:以政府官员为代表、政府组织为基础的国家系统,以企业主为代表、企业组织为基础的市场系统,以公民为代表、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为基础的公民社会系统“三足鼎立”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可以说一个完整的社会,除了政府、市场,还有第三个板块,就是社会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基础,各类社会组织在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管理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方面,社会组织通过积极参与各类经济活动,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推动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许多经济类社会组织和行业组织,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中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方面,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是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动力。民间组织也是沟通政府与公民的桥梁,有利于增强官民之间的互信。社会组织对各级政府的决策正在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公益方面,各类社会组织一直承担着扶贫济困、促进慈善事业的重任。总之,社会组织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社会与政府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起到了国家系统、市场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社会组织的良性运作,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办事效率的提高。现代组织行为学认为,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组织自身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产物。所谓组织环境是指影响组织并反过来又为组织所影响的因素组合。组织是嵌入社会环境的有机系统,组织与环境的互动使组织存在、发展于一个有机联系的组织生态系统中。因此,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经济组织,政府必须适应处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为保持政府与社会的平衡,政府内部就需要适时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和功能转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作为三种性质迥异的组织结构和制度安排,构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切合作的三角关系。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的立足点逐步转变为为市场机制的发挥创造充分的外部条件,协调市场关系,维护市场规则的公正和弥补市场不足。具体而言,政府与市场存在以下三种关系:解放市场、促进市场和模拟市场。即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让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市场不能直接发挥作用时,通过重新界定产权或确认经济主体的权利使市场机制得以运行;
而在市场不能起作用的领域,政府则需要模拟市场过程来提供某些公共物品及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交互式的社会管理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将政府职能与一般社会管理职能分开,培养社会自治组织,提高社会的自律水平,把大部分社会事务还给相关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间的服务机构)进行管理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迎接这一挑战,对政府职能及其管理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与重塑,无疑是成为各级政府及各个职能部门的明智抉择。

二、社会组织的创新是落实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一)时展需要社会组织的创新。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社会组织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处于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是人民群众有了新期待。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其积极作用,是人民群众实现小康生活,追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更大利益的新期待。二是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客观需要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功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三是国力增强提供了新动力。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四是社会和谐提出了新课题。社会组织如何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协同功能,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维护安定团结,是社会转型背景下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课题。五是扩大开放提出了新任务。顺应社会组织在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国际潮流,需要我国社会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形象,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二)传统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是社会组织创新的瓶颈。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一是对社会组织的认识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视不够,还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二是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社会组织的数量、质量、功能、作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与我国四位一体的建设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三是法制建设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不相适应。社会组织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较低,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不高,政策环境还不完备。四是体制机制与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大量社会组织难以纳入依法登记、依法管理的轨道,相当部分社会组织行政色彩严重,政社不分,参

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能力不足,甚至使许多社会组织不能合法化。

(三)社会组织的创新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长治久安。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把社会管理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2011年2月19号,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作为经济基础的市场制度转变必然带来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三重社会后果:一是资源分散化;
二是利益多元化;
三是需求多样化。社会管理不能是党委和政府包办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只是常规的做法,但现在很多人都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工作,这时候的社会管理需要社会协同,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城乡基层社区的作用,也包括企业的一些作用。“公众参与”就是社会管理要让人民群众知道、参与和监督,不是领导干部拍脑袋决定。这样才有民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非但不能缺少社会力量,相反,还要高度重视并善于调动这支力量介入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只有既强化党政领导又重视社会合力,让社会发育和发展同步前进,拥有强大群众基础的社会管理,才会更具针对性,体现有效性。事实证明,当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得以强化,当各类社会组织的服务社会能力得以增强,当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得以健全,才能有效协调利益群体的各种关系,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社会组织的创新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创新体制机制

(一)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上台阶。建立“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为核心,齐抓共管”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没有抓手,没有监督和落实措施,无衡量和追究手段,无有效对话途径等问题;
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公安部门、税务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物价部门等相互配合,行动一致,协调运作的整合机制,解决认识不一致、说法不一致、行动不一致、相互掣肘的问题;
建立对社会组织进行业务监督、执法监督、社会监督的体系,促使社会组织自律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器”试点,以点带面,带动全国的社会管理创新。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组织法制化。探索改进双重管理体制,促进管理体制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准入和日常管理并重转变,由重行政控制向依法发展方向转变;
从法律层次规范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设立条件、审批程序、运行机制等,使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化;
健全社会组织管理规章规定,对相互冲突、不合时宜的规章及条款予以修订或废止,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法规不完善、不系统、相互冲突的问题。

(三)健全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完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健全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完善议事、选举、机构、财务、人事等各项制度;
减少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保障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及独立性;
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持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不能因为社会组织需要从政府、经济组织和民间捐助者那里获得资助和支持而变为支持者的附庸;
加强对基层社会建设管理指导,在村(社区)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会为主体,群团组织、志愿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协同,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非营利机构等参与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形成村(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

(四)建立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落实社会组织有关优惠政策。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税收减免等途径,鼓励各地通过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预算安排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专项资金、财政资助、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政府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促进政社分开,建立完善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渠道,推进社会组织社会化、专业化进程。一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化行业协会的布局和结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行业协会的重组与改造,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重点培育和发展按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在行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对不符合产业升级和行业日趋萎缩的协会要归并重组,对长期不开展活动或者违法违纪的协会,要依法查处乃至注销和撤销。切实推进政会分开。引导和规范行业协会从职能、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彻底分开,促进行业协会依法独立运作。指导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严格按照民主程序和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鼓励选举企业家担任会长,可通过选举、聘任等方式产生秘书长。抓好改革试点。与有关部门配合,选择若干城市和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简化和规范管理内容和方式,逐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管体制。二是加大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扶持力度。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组织。三是推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当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四是积极发展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城乡基层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对现代社区建设的思考[J],党建,2001,(1)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组织建设 社会管理 对策思路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管理新机制的建立,使社会管理更加健全完善,富有生机活力。与过去的社会管理相比,它的工作标准更高,工作量更大,工作视角更广泛。在多元管理主体中,党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社会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努力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管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管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管理活力。

一、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基本职能不同,角色定位也不同。只有充分认识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找准基层党组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着力点,做到依法推进、理性推进、科学推进。

1、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如果没有基层组织,党就会像一盘散沙,就不能形成有战斗力的集体。从整体上说,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是很有战斗力的。我们党的8000多万名党员,活跃在近400万个基层组织中,正是通过各领域各单位的基层组织,党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使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正是通过各领域各单位的基层组织,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动力和源泉也在基层,基层基础打得牢,和谐大厦才稳固。我们要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放到基层,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的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2、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领导核心。李源潮同志强调指出,基层党组织在城乡基层社会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在基层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领导核心责任。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的建立、发展,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范围越来越广阔。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反映诉求、协调利益、规范行为、化解矛盾乃至应对危机的作用。特别是在某些社会问题比较集中的公益性领域,如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社会福利、慈善救助、疾病救治等方面,更要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只有把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让社会发展和创新同步前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3、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直接力量。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党员来自社会各个不同利益群体,有的直接处于各种不同的社会矛盾之中,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处于最有利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党组织置身于社会基层,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最了解,在促进社会管理与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力量;
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平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应该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这个基础平台,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这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的基本途径。

4、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纽带。基层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重要纽带。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党和政府依托基层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基层党组织直接从事社会管理活动,是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活跃的依靠力量,在行政机关和公众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是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党的“窗口”,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了解人民愿望,倾听群众呼声的重要渠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

二、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当前阶段,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中也存在着新的时代性问题,具体如下:

1、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管理工作;
有的认为社会管理难度大,做了又不显眼,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局限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没有把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有的虽然认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在推进实际工作中“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遇到困难绕着走,缺乏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韧劲。

2、职责还不明确。目前,部分乡镇村和社区的职能不够明晰,村(居)组织还没有从大量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职能发挥得不够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基础还比较薄弱,履行社会责任没有法律依据,无法发挥重要作用;
有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考评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各基层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系还没有形成。

3、能力还不够高。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不够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党组织的新要求,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党员干部遇到问题或困难,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有的党员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严重脱离群众;
有的党员干部法制观念淡薄,作风和官本位思想严重,不善于处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方法简单粗暴。

4、渠道还不畅通。有的基层党组织找不准或找不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片面的理解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与基层党组织没有关系;
有的基层党组织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结合不紧密,对如何通过党建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思考的不够深入;
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做了一定工作,但是由于措施不科学等原因,效果还不明显。

三、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思路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动力和源泉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创新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理应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担负起领导核心作用。因此,必须坚持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融合并进。

1、强化职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这既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一要明确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职能。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把社会管理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党委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切实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管委会为工作主体,村委会依法自治,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组织相互配合的组织体系。二要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架构。坚持把党的基层组织渗透到社区、企业、市场、流动人员居住地等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在社会的各个层次,成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中坚力量。三要不断改善基层党员队伍结构。把在群众中有威信,活动能力、服务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群众骨干发展为党员,特别注重把基层社会中的领导人物、乡村骨干发展为党员,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引领作用,切实改善党员队伍的能力结构。

2、建强队伍,全力推进社会管理全员化参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当前,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集中在基层,解决这些问题、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党组织是核心,党组织书记是关键。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继续选调优秀大学生毕业生、选派大学生村官、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重点村和社区挂职锻炼,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要继续有计划地选派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心灵,不断提升基层干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

3、扩大覆盖,积极拓展社会管理工作新领域。要把社会管理队伍工作领域与基层党建工作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一是继续巩固和扩大社会管理人员队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社区人员居住高度集中,社区管理、市容环境、居民就业、子女上学、就医购物、治安维稳、应急救援等社会管理问题日渐显现,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基层社会管理机构,配齐配强社会管理工作人员。二是拓展社会管理领域,实现全覆盖。在流动人口、企业、商户集中区域,及人口居住分散、社会管理薄弱区域,建立适度的社会管理队伍,为新居民和商户提供针对性、专业化服务。三是拓展“两新”组织党建,扩大社会管理覆盖面。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邻、产业关联”等特点,通过积极探索区域共建等形式,将区域内的“两新”组织划分为网格,明确以一家“两新”组织或行业党组织为中心,牵头建立区域化党员服务中心(站),带动其他“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

4、注重实效,建立健全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是社会管理工作中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必须以科学的制度作保证。一是深化联系基层制度。结合中心任务和部门职能,普遍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定期开展集中下访、驻点调研等活动;
结合党代会代表任期制,督促和引导党代表联系服务基层,及时反映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畅通诉求表达。二是建立舆情引导机制。按照建管并重原则,切实加强各类党建网站建设,拓展党组织网上活动空间,主动发出声音,强化主流言论;
建立网络舆论搜集、研判、处置机制,增强党员干部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和有效性。三是健全民主共建机制。坚持以党务公开带动村(居)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考核,积极探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履职情况考核办法,把社会管理绩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以考核导向引领政绩导向、形成科学的发展导向。

(作者均为中共南昌县委党校助理讲师 )

参考文献:

[1]曹普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团结报.2011年08月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前行

目前,社会组织在湖南发展态势良好,随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行政管理、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日益彰显,社会组织涉及和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参与公共管理、开展公益活动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加强,逐步涌现出一批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科学、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高的社会组织。据统计,湖南有各类社会组织1.6万个,社会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其服务于“四化两型”作用日益显现。

当然,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总量不多、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需要调整结构等问题。

有些社会组织规章制度不完善,有些甚至只有不规范的口头规定,或虽有完善的制度,但由于专职人员过少、财力不足等原因,其目标和宗旨难以有效实现;
有的社会组织无论从章程的制定、人事权、日常决策权,还是内部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方面,都带有明显的行政化倾向。

社会组织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大量的社会组织从政府部门中脱胎出来,其机构、人员、设施等大都来源于政府,主要领导大多由政府部门的领导或政府机关改革分流出来的官员担任,形成与政府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自治程度较低;
有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有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具备公共管理知识、具有宏观协调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员短缺。

社会组织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社会组织的立法层次低,政策环境不完备,内容不完善。目前社会组织的法规和规章主要以程序性规范为主,实体性规范明显不足,在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政策规定,面临定位难、信任难、参与难、监管难、吸引人才资金难等难题。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国家目前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满足不了日益多元化的公共需求;
在监管方面,存在监督力量薄弱、监管乏力等问题。

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把社会组织建设成为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

加强登记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强化登记职能,探索建立登记、备案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加大行业类、公益慈善类和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鼓励支持符合“四化两型”发展要求等重要领域的行业协会发展,积极探索异地商会、校友会登记管理办法。

严格依法行政,完善监督体系。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和年检工作,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建立行政约谈制度,有效规范社会组织行为。充分利用登记、年检、评估的手段,切实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推动社会组织自律,提高公信力。创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模式和监管机制,在全国首创社会组织党建“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创新社会组织监督管理、行业协会清理整顿方式,成立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委员会。扎实开展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湖南公开承诺的做法在民政部召开的推进会上得到推介。规范社会组织行为,继续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社分开,规范领导干部兼职等工作。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上台阶。建立“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为核心,齐抓共管”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没有抓手,没有监督和落实措施,无衡量和追究手段,无有效对话途径等问题;
建立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公安部门、税务部门、技术监督部门、物价部门等相互配合,行动一致,协调运作的整合机制,解决认识不一致、说法不一致、行动不一致、相互掣肘的问题;
建立对社会组织进行业务监督、执法监督、社会监督的体系,促使社会组织自律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孵化器”试点,尤其是长株潭等市的试点,以带动全省社会管理创新。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尽快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探索改进双重管理体制,促进管理体制逐步由重入口登记向准入和日常管理并重转变,由重行政控制向依法发展方向转变;
从法律层次规范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设立条件、审批程序、运行机制等,使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化;
健全社会组织管理规章规定,对相互冲突、不合时宜的规章及条款予以修订或废止,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法规不完善、不系统、相互冲突的问题。

进一步健全现代社会组织制度,完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健全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明确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完善议事、选举、机构、财务、人事等各项制度;
减少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保障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及独立性;
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社会组织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持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不能因为社会组织需要从政府、经济组织和民间捐助者那里获得资助和支持而变为支持者的附庸;
加强对基层社会建设管理指导,在村(社区)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居)委会为主体,群团组织、志愿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协同,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非营利机构等参与的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形成村(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

推动政府建立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落实社会组织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税收减免等途径,鼓励各地通过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预算安排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专项资金、财政资助、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政府服务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促进政社分开,建立完善支持社会组织发展渠道,推进社会组织社会化、专业化进程。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调,“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民政部门作为承担社会建设任务的重要职能部门,更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创新举措,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和富民强省建设。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创新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换代频率加大,新知识不断涌现,逐渐代替旧的知识。这样的企业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员工需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促进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然而,当前企业组织中,人才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在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培训流于形式化。一般情况下,企业为了使入职的新员工尽快的熟悉和适应公司的环境,都会组织员工的培训。因为这样的培训一般没有技术方面的培训,新员工也不重视。大多数情况下,是走马观花的走走形式。因此,培训效果很不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开展职工培训,需要聘请专家等,需要花费很多费用,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尽量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有些企业甚至不培训。由于长期与相关工作领域的知识脱节,导致员工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视野不够开阔,这样长期以来就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

2.人才匹配不科学。人才配置主要涉及通过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岗位以及职务,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上而下的人才管理体制,进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通过完整严密的人才体制促进企业的获利。要想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需要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性格、特长以及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地了解,进而可以为员工安排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这样才能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由于组织庞大,员工众多,又缺乏得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明确职工的性能、能力等,只简单地根据招聘简历或者员工的专业进行机械的分配岗位。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容易影响组织的员工士气,不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需求不了解,在绩效考核体系方面忽视了员工的激励因素,导致在现有的体系下,员工没有积极性,导致整体绩效比较差。人才配置是否合理是牵制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人才的不合理配置,不仅仅不能发挥员工的潜能,同时由于人才的不合理配置,员工无法发挥其才能,还容易导致员工产生跳槽的想法,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是人力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容易造成员工士气低落,组织绩效比较低。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有从低到高的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人总是在低级需求满足了以后才会产生高级需求。而薪酬体系涉及到人的较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如果员工在这些需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就很难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企业也就无法激励员工通过努力实现自我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能力、职位和薪酬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创新的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技术、人才都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的要素,其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薪酬体系不合理,员工可以跳槽到另外一个企业,员工带走了技术甚至企业的重要信息,而这对原来的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企业要想挽留住优秀人才、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组织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树立合理的组织发展目标,形成独特的组织氛围,使企业员工的发展目标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晋升机制等方式逐渐引导员工,使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组织的发展,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的发展相一致。然后,企业需要将员工看作是顾客。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往往习惯于把顾客看的很重要,却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员工,这容易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也需要把员工当成顾客,耐心听取的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遵守承诺,积极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的心声。

2.组织整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逐渐壮大,组织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化。日益庞大的组织使得员工增多,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难度增大。而对于员工自身而言,在复杂的组织中,越来越不清晰自己的晋升路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的整合,使组织结构尽量简单,这样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同时有助员工清晰看到的自己晋升的路径。另外,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平台,如微信、微博、贴吧、bbs等,建立自己的员工信息共享和互动平台。这样的互动平台,有助于推动组织管理的透明化,有助于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形成了双向的监督,员工可以监督领导是否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而领导可以通过角落平台获得员工意见,进而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绩效情况。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创新中找到一种适合组织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方式。创新不仅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另外,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的大企业逐渐增多。面临这种多元文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要不断创新。首先,企业需要在组织方式上实现创新,如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第三方企业。第三企业是专业的人力资源企业,可以很好地集中精力设计员工薪酬、福利体系等,另外,第三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晋升等很多方面更客观。这种方式也有助于企业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

组织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创新 创新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模式的转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而人力资源的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例如,人力资源水平高,各种招聘、录用体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识别人才的能力关系着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高低,而这些又反作用于企业的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等等。因此,企业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组织创新是一项重要的措施。科学的组织创新有助于企业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合理地分配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合理的组织创新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组织与人力资源发展相适应,给员工合理的纵向和横向的发展空间。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地组织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创新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训机制不完善。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的更新换代频率加大,新知识不断涌现,逐渐代替旧的知识。这样的企业外部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员工需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促进员工不断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然而,当前企业组织中,人才培训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在现代企业的人才管理培训流于形式化。一般情况下,企业为了使入职的新员工尽快的熟悉和适应公司的环境,都会组织员工的培训。因为这样的培训一般没有技术方面的培训,新员工也不重视。大多数情况下,是走马观花的走走形式。因此,培训效果很不好。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开展职工培训,需要聘请专家等,需要花费很多费用,很多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尽量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有些企业甚至不培训。由于长期与相关工作领域的知识脱节,导致员工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视野不够开阔,这样长期以来就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

2.人才匹配不科学。人才配置主要涉及通过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岗位以及职务,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自上而下的人才管理体制,进而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并通过完整严密的人才体制促进企业的获利。要想充分发掘员工的潜能,需要对员工的专业知识、性格、特长以及职业生涯规划非常地了解,进而可以为员工安排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这样才能激励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由于组织庞大,员工众多,又缺乏得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明确职工的性能、能力等,只简单地根据招聘简历或者员工的专业进行机械的分配岗位。这种不合理的分配容易影响组织的员工士气,不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需求不了解,在绩效考核体系方面忽视了员工的激励因素,导致在现有的体系下,员工没有积极性,导致整体绩效比较差。人才配置是否合理是牵制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人才的不合理配置,不仅仅不能发挥员工的潜能,同时由于人才的不合理配置,员工无法发挥其才能,还容易导致员工产生跳槽的想法,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薪酬体系不合理。薪酬是人力管理中的核心环节。合理的薪酬体系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容易造成员工士气低落,组织绩效比较低。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有从低到高的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人总是在低级需求满足了以后才会产生高级需求。而薪酬体系涉及到人的较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如果员工在这些需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就很难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企业也就无法激励员工通过努力实现自我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能力、职位和薪酬等。

二、人力资源管理中组织创新的途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技术、人才都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的要素,其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薪酬体系不合理,员工可以跳槽到另外一个企业,员工带走了技术甚至企业的重要信息,而这对原来的企业而言,具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企业要想挽留住优秀人才、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合理的组织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树立合理的组织发展目标,形成独特的组织氛围,使企业员工的发展目标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晋升机制等方式逐渐引导员工,使员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组织的发展,是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的发展相一致。然后,企业需要将员工看作是顾客。企业为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往往习惯于把顾客看的很重要,却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员工,这容易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企业也需要把员工当成顾客,耐心听取的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并遵守承诺,积极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员工的心声。

2.组织整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逐渐壮大,组织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化。日益庞大的组织使得员工增多,人力资源统筹管理的难度增大。而对于员工自身而言,在复杂的组织中,越来越不清晰自己的晋升路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组织的整合,使组织结构尽量简单,这样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展,同时有助员工清晰看到的自己晋升的路径。另外,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平台,如微信、微博、贴吧、bbs等,建立自己的员工信息共享和互动平台。这样的互动平台,有助于推动组织管理的透明化,有助于员工与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形成了双向的监督,员工可以监督领导是否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而领导可以通过角落平台获得员工意见,进而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和绩效情况。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创新中找到一种适合组织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方式。创新不仅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另外,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化的大企业逐渐增多。面临这种多元文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要不断创新。首先,企业需要在组织方式上实现创新,如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第三方企业。第三企业是专业的人力资源企业,可以很好地集中精力设计员工薪酬、福利体系等,另外,第三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晋升等很多方面更客观。这种方式也有助于企业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

总之,企业需要积极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不仅将组织建立成一个盈利的机构,同时也要成为员工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的一个舞台。

(郭晶,男,1981年4月28日生,汉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任职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组织人事处,主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
倪肖纳,女,1983年9月1日生,汉族,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任职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个人金融部,主要研究行政管理、金融。)

参考文献

[1]狄祖善,霍思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程学祥.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华东经济管理,2007(8)

[3]吴文容.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7(3)

推荐访问:管理创新 组织 五篇 组织管理创新【五篇】 组织管理创新(精选5篇) 组织管理的创新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