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7篇

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7篇

时间:2022-12-14 16:10:04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7篇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XX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7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7篇

篇一: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 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石。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状况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一般是指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讯、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

 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通常我们所说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狭义的概念,也就是社会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显著增强了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全市已经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有效落实,服务范围持续拓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市委、市政府对改善民生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XX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X 亿元,比建市初增长 X多倍;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达 X 亿元,比建市初增长 X 多倍。其中民生支出达 X%以上,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X 亿元,比上年增长 X%;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指标提高到 X 元,人均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 X 元;在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

 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社会服务兜底等工程,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得到了有效提升,贫困落后地区的改善更为显著。财政资金的科学安排,合理使用,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均衡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市一直坚持将推动城乡均等化和区域均等化放在突出位置。一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整合衔接。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向城市制度靠拢、转变,力求缩小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差异。比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形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驻人口全覆盖。XX 年,我市先后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等称号,九年义务教育的城镇在校生比例显著高于同期的城镇化比率,这说明大量农村户籍学生在城镇学校就读、享受到相对更好的教育资源。二是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随着财政转移支付和预算内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XX、XX 两个贫困地区的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两个脱贫县提前两年摘帽,全市实现整体脱贫。

 (三)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断健全。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等文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服务供给,发挥了良好政策效果。总体来看,社会力量的参与规模不断拓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当前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界限不够明晰。目前,由于基本和非基本的界限不清,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缺乏科学的选择依据,很多时候是自行选择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和水平,这也是各地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财政投入总是有限的,如果将有限的资源无差别地投入到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不但基本公共服务难以保障到位,而且在非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为市场和社会留出的参与空间不足,多元供给的局面也难以充分形成。

 (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仍比较大。一是区域之间。XX 年脱贫的 XX、XX 两县相比,差距越来越大。XX 县因受资源禀赋,XX 年 1-9 月份财政收入为 X亿元,超过阳城,接近 XX、XX,而 XX 只有 X 亿元,相差X 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 为 X 万元,XX

 为 X 万元,相差 X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XX 元,XXX 元,相差 X 元;XX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为 X,XX 的比率为 X,全市比率为 X。

 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现象尚未根本转变。近年来,尽管政府加大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力度,但城市与农村服务水平的差距在短时间内还难以缩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有所失衡。长期以来,农村一直是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无论在校园校舍、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等软件方面,城市和乡村的差距都是比较明显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较大,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近年来,随着撤乡并镇,教育均等化向均质化转移,学校资源整合,使一些边远偏僻山区的孩子因上学远和上学难,农村辍学率、流失率可能会出现反弹。从教师资源的分配来看,由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农村青年教师的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加之城市人口的增加,又出现了大班额和幼儿园紧缺等问题,城市大班额和农村小班额的矛盾,更加剧了二者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迈向国家先进行列。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存在着覆盖率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从总量上看,城乡差距突出表现在占人口多数的农

 村人口仅享有少数的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总量不及城市,而且普遍存在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低,医疗设施差等问题。特别是村级医生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年岁高等“三低一高”现象,面临着后继缺人,直接影响农村今后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并非均等化。目前,城镇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制度体系,几经改革,日臻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居民保障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建立,但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仍存在着救济标准低、救济款项不能按时发放等许多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民,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具体实施情况看,尚存在受益面窄,报销率低等问题。

 三是弱势群体急需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市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接近 60%),加之年轻农民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绝大多数是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身体状况差、劳动能力低的老年人和残疾人、五保户等孤寡老人弱势群体。XX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 77岁,而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 68.7 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 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超过 4000 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这就是说,弱势群体的

 生活起居、健康和文化水平,谁来关心和保护,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三)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制度不够健全。公共服务供给必须实行绩效评估,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以明晰的组织目标为前提,还要有合格的责任主体和规范的运行流程,以及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目前,我市公共服务供给还没有建立明确的分类标准和科学的动态调整机制,责任主体不明、流程不规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加上第三方评估机构还没有培育成熟,绩效评估还未能充分建立健全。

 三、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大又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及比重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城乡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构建和完善更加公平的民主保障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加强领导,发展经济,政府主导,多方配合,协调作战,健全制度,明确责任,措施得力。

 1. 。

 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人为本”

 和“统筹兼顾”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同时,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基石。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只有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才能提高认识和站位,才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也才能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2. 。

 改革开放,增大财力。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晋城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始终坚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改革,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保证财政收入连续较大幅度提高,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坚实的财力基础。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与财力的大小分不开的,是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

 3. 。

 强化责任,机制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域差距及关注弱势群体。首先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支出责任,通过中央和省、市政府进一步的经费增加,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其次协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农民享

 有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城乡可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四是着力推进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等制度建设。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关于区域均等方面,主要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设施建设、人才配备的支持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开展定向援助和对口帮扶。应加大对 XX 县的扶持力度,尽量缩小与其它县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关的立法机制、行政机制和司法机制。关于人群均等方面,主要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同时健全以流入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有了机制以后,必须将责任分解到单位和责任人,建立负面清单,相关部门督查,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4. 均衡共享,协调发展。坚持共享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于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变化、新趋势和新要求,具体做到“四个着眼”:一是着眼于保基本兜底线,加强顶层设

 计规划;二是着眼于丰富供给,完善运行保障体制;三是着眼于提升质量,健全标准和监管体系;四是着眼于供需对接,构建协调治理格局。其中在协调治理、共享方面,主要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推进政策衔接和标准兼容,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行政阶层级的资源共享。

 目前,我市在基本公共服务共建能力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协调,“供给不足”、“供给过剩”并存的供需错位现象较为普遍。鉴于此,应依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既要整合公共服务系统不同部门机构生成的供需数据信息,还要整合散落于政府、市场、社会中的公共服务供需数据信息平台中应有反映各类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各县(市、区)基本公共资源的供给总量以及供给的密度水平等数据。基于此,才能在全市范围内科学合理部署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取长补短,扶贫济弱。从而实现各县(市、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二: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自**年实施“乡村舞台”①建设以来,我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总结经验成绩,促进成果转化,2018 年 3 月至 4 月,省文化厅成立专项调研组,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向市、县两级文化行政部门发放调查统计表 100份,收回答卷 100 份;向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发放调查统计表 17450 份,收回答卷 16054 份;向全省村民发放调查问卷 12000 份,收回答卷 6700 份。定量统计有关数据 8 项,抽样定性分析相关要素 14 项。调研组还赴**市**县、**县,**市**区、**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总体认为,近年来,我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得到大力改善,基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综合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服务效能不高等突出问题需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成效我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以“乡村舞台”建设为载体,整合基层现有的文化项目资金,加快设施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一)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健全。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工程。农村人口平均拥有图书达到 2.53 册。建设了 162 个乡镇数字文化驿站、396 个村级数字文化服务点,全省 23.1%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手机终端 wifi 信号覆盖。在**市所辖 89 个边远牧区乡镇、村建成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

 长廊”,极大地丰富了贫困乡村、边远山区、牧区文化资源,拉小了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有效推动了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二 )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更加丰富。丰富基层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基层群众尤其农村群众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自我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娱乐的愿望日益强烈。较之前我省农村情况,群众文化生活缺乏基本的设施设备和活动组织机制。“乡村舞台”建设按照“一村一舞台、一台一品牌”的要求,通过组建民间自办文化社团,把分散的、各具特长的个体文艺爱好者集结起来,健全了“吹、拉、弹、唱”的组织班子,使群众文化活动有了固定队伍、有了便利场所、有了娱乐设施、有了活动保障,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群众有愿望、没设施,有才艺、没平台的困境,推动了农民文化艺术活动的固定化、常态化。如**市**县**乡**村**社,前些年濒临解散,通过“乡村舞台”建设,不仅恢复了演出,还发展壮大了演出人员队伍。**市**区**镇**村农民自编自演的小陇剧《摔罐》、《洞房花烛夜》等文艺作品,分别获得过全国群星奖银奖和省曲艺大奖赛优秀奖。**市**县**镇、**市**县**镇等地农民书画爱好者,利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织举办书画展、书画学习班等活动。**、**、**等市的“乡村舞台”还组织民间文化艺人,创作刺绣、剪纸、雕塑、书画等艺术作品,办起了民俗文化陈列馆(室)、艺术馆(室)、书画展览馆(室)。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目前全省共有 1.6 万多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固定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群众达到 35 万人。(三)综合文化服务作用发挥明显。为“基层群众提供书报阅读、影视观赏、戏曲表演、普法教育、艺术普及、科技普及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赋予基层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近年来,各地围绕发挥综合文化服务功能,广泛开展读书演讲、乡村春晚、戏曲演唱、体育赛事、科技培训、互联网上网、卫生健康咨询等服务,吸收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者的群众参与基层文化生活。同时,各级坚持“种文化”与“送文化”并举,面向基层提供优质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文艺欣赏需求,积极组织文化服务机构以“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月”等主要载体,大力开展“文化进村入户暖心工程”等“流动文化”文化服务,全省专业院团开展流动演出年均 2100 多场,年均服务群众达到 188 万多人次,各级文化馆举办流动文化艺术展演培训年均达到 200 余场次,年均服务群众达到 16万人次。各级图书馆流动图书借阅年均达到 58 万册次,年均服务基层群众 38 万人次。“一村一月一场”公益电影年均放映达到 196692 场次,极大丰富了面向基层群众的文化产品,基层文化服务实现了由过去单一的“跳舞唱歌”向综合优质服务的功能转变。二、基本做法总结分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以文化强省建设为目标,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为根本,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推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下沉,实现了文化民生与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一)抓好顶层设计,健全基层文化服务制度体系。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从顶层设计上抓好谋篇布局。**年以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及省直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精准扶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及《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建设的实施步骤、目标任务和组织形式,细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形成了基层文化建设任务分工协同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服务管理集约化的工作机制,明确了文化设施、人才队伍、服务项目、管理运行等建设任务,确立了时间表、路线图。各市州也相应出台了一些地方性公共文化建设方案措施,这些政策文件上下衔接、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体系。(二)党委政府主导,对接基层需求实施惠民项目。各级党委政府发挥主体责任和主导作用,坚持突出基层农村,突出贫困地区。

篇三: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建情况的调研报告

 银达镇人民政府 2011 年 3 月 9 日

  按照肃发改发[2011] 46 号文件的有关要求, 我镇高度重视, 抽调部分人员 于 2011 年 3 月 7 日 至 3 月 9 日 , 围绕我镇近两年全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以及村民自 建等情况进行了 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银达镇地处肃州城区以北 7 公里处, 辖 14 个行政村,95 个村民小组, 农户 7555 户 , 人口 29622 人, 耕地面积 71299亩,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2. 41 亩, 2010 年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 7289 元。

 二、 我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现状及成效 我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村民自 建两种方式进行。

 政府主导为主要建设方式, 通过招标方式组织实施, 由中标单位负责建设项目 的管理、 材料采购和施工建设。

 村民自 建方式在我镇近两年实施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 中 所占的比例 大幅提高, 农户 参与 建设积极性很高。

 根据调研的情况, 通过农户 投工投劳折资、 农户 自 筹资金以及 “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建设的项目 占已实施项目 的 43% 1. 农村道路建设方面, 2009 年至 2010 年, 我镇共修建道路 3 条, 总长度 49. 5 公里, 总投资 1594. 5 万元。

 其中,2009 年由政府主导, 国家投资 1100 万元修建银沙公路 29 公里; 通过区级配套资金 70. 5 万元, 村民投工投劳折资及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项目 筹资 43. 5 万元修建蒲上沟村 1 至 10 组 4. 7 公里通村公路 4. 7 公里。

 2010年由政府主导, 国家投资 226 万元, 农民自 筹 154. 5 万元修建银上谭公路 15. 8 公里。

 截止 2010 年, 我镇主要道路铺筑率已达到 96%, 有效改善了 我镇乡 村道路通行状况, 初步形成了 村村相通、 支干相连的农村公路网络, 为我镇经济发展奠定了 良好基础。

 2. 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方面, 2009 年落实了 杨洪村、 明沙窝村人畜安全饮水建设项目 , 共投入资金 344. 9 万元, 其中地方配套资金 116. 8 万元, 农户 自 筹 58. 4 万元, “一事一议” 奖补资金 174. 7 万元; 2010 年落实了 佘新、 拐坝桥、 明沙窝村人畜安全饮水建设项目 , 共投入资金 478. 9 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 274. 3 万元, 农民自 筹 204. 6 万元。

 通过两年的项目 建设, 有效解决了 6404 人安全饮水问题。

 3. 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方面, 2009 年至 2010 年, 新建成

  沼气池 155 户 , 沼气服务站 10 个, 共投资 68. 125 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 23. 25 万元, 地方配套 2. 25 万元, 农民自 筹42. 625 万元。

 截止 2010 年底, 我镇共建成沼气池 1655 座。

 4.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 2009 年至 2010 年, 共投资 102. 6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建设:

 黑水沟村 4, 5, 6 组 10 公里农田毛渠建设项目 总投资 48. 7 万元, 其中地方自 筹 2. 96 万元, 群众筹资筹劳 26. 8 万元,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资金 19 万元; 六分村西滩 2. 04 公里支渠项目 总投资37. 7 万元, 其中地方配套 24 万元, 群众筹资筹劳 7. 7 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资金 6 万元; 银达村 5—10 组 10 公里 U 型渠建设项目 总投资 65 万, 其中村集体自 筹 0. 4 万元, 群众筹资筹劳 39. 2 万元,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资金 25. 4 万元。

 5. 村级活动阵地建设方面, 2009 年至 2010 年, 共投资111. 9 万元进行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2009 年银达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 总投资 33. 4 万元, 其中村集体积累投资10 万元, 农户 自 筹、 投资投劳折资 13. 7 万元,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9. 7 万元; 2010 年杨洪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 总投资 78. 5 万元, 其中地方自 筹 6. 5 万元, 群众自 筹、投工投劳折资 49 万元, “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资金 23 万元。

 6. 集镇建设方面, 2010 年, 镇政府通过积极招商引 资,投资 150 万元对银达集贸市场进行了 重新规划建设, 目 前已

  完成市场场地硬化、 集镇上下水建设、 装菜台修建、 办公区修建, 计划年内投入运营。

 三、 我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困难及问题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 我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显著进展, 但面对十分繁重的建设任务, 整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全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严重, 极少数农民行路难、 吃水难、 保障低的问题仍然存在, 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制约了 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前全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 一)

 个别村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

 一是认识不到位。

 少数村对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甚至错误认为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花钱多, 无效益。

 因此, 不愿投资或少投资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 造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领导不到位。

 多年来,个别村的领导没有真正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 程, 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及时, 工作部署不到位, 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群众意见较多。

 三是措施不到位。

 有的村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措施不过硬, 落实

  不得力, 加之投入十分有限, 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速度跟不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 二)

 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是我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为上级财政投入, 而肃州区财政状况比较困难,因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较少。

 农业产出效益低, 加上长期以来农业支援工业、 农村支援城市方针的实施, 致使农村积累比较薄弱。

 据调查, 我镇大多数村无集体收入来源,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

 虽然近年来政府支农资金逐年增加, 但与庞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相比,仍远不能够满足其需求。

 二是缺乏引 导机制和信贷支持。

 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引 导措施, 民间资金目 前极少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同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周期长、 贷款风险高, 又导致农村基础建设信贷投入不够。

 ( 三)

 项目 、 资金整合难、 配套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范围广, 管理涉及部门多, 各项涉农资金多属专项资金, 缺乏统一的规划引 导, 投资分散, 导致一些项目 使用效率、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并不理想。

 村民自 建项目 需要村集体出资配套, 而配套资金村集体难以筹措, 造成一些项目未能及时落实到位。

  ( 四)

 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表现为我镇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 电力、 通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总量和规模较小, 部分基础设施及配套的功能陈旧、 落后甚至失效, 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

 ( 五)

 村级公益设施建设与管理不到位。

 表现为村容村貌整治进展缓慢, 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特别是安全饮水、 道路硬化、 污水排放、 垃圾处理等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普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 现象比较严重, 建成的公共设施由于管护责任不落实, 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 老化失修严重, 难以长期发挥效益。

 农村基础设施多是由政府、 村集体建设, 村集体管理, 产权不明晰, 管理主体缺位, 导致投资效益低下。

 三、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工作职责。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 营造浓厚氛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依靠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

 充分利用一切舆论载体, 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特别是中央近两年 1 号文件精神, 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大农村基础设施重要性的认识, 引 导和动员 广大党员 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 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 支持、参与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二是列入重要议事日 程, 加强

  组织领导。

 各村、 各部门应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 程,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强力推进。

 各村根据实际情况, 突出工作重点, 抓好典型示范,采取先易后难、 集中突破、 树立样板、 以点带面等方式, 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 二)

 发展农村经济, 增强建设能力。

 发展我镇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基础设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性办法。

 各村各部门应深刻领会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实质, 牢牢把握发展经济这一主题,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

 各村应当结合我镇实际,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 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规模和效益。

 坚持“抓产业、 促发展、 保民生” 的工作思路, 在有条件的村重点培养种植大户 、 养殖大户 等典型农户 , 培育产业强村,带动群众共同发展。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而为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 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 三)

 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一是高度重视, 统筹城乡发展, 做好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

 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要有前瞻性, 结合国家政策, 从适应未来我镇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需要出发, 在充分研究我镇目 前条件的基础上, 科学提出我镇短期、 中长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 基本原则、 建设目 标、 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 积极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

 二是突出重点, 镇政府要认真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 并按规划的内容分阶段、 有步骤、 有计划地组织实施,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是因地制宜, 切实做好村镇的发展规划。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 规划法》 、 《土地管理法》 等法律、 法规, 按照城乡 统筹、 合理布局、 节约土地、 集约发展的原则, 合理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引 导村镇合理布局、 有序发展, 协调安排好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区域共建共享。

 切实尊重村民意愿, 统筹规划住宅、 道路、 供水、 排水、供电、 文化、 卫生、 商业、 垃圾收集、 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 生活服务设施、 公益事业设施等布局。

 强化建设规划的基础性指导地位,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四是突出中心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为促进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我镇应逐步规划建设规模比较大、 发展有潜力、 便于集中安置的

  居民中心村, 以新建成的蒲上沟村集中居住小区、 佘新村光明如意苑为试点, 以点带面, 逐步推开。

 在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 允许农民按照依法自 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 可以采取建设中心村、 村庄整体拆迁, 村庄内部拆旧新建等形式, 推进中心村建设, 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提升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 四)

 突出重点,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大力开展土地整治,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新建和改造一批通村公路, 提高公路等级, 全面提高农村路网通达程度和通行能力。

 本着质量第一、 长期受益的原则, 借助国家、 省、市“支农惠民” 政策的东风, 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建管并重, 尽快解决部分农村人口 饮用高氟水、 苦咸水、 污染水的状况, 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早日 喝上放心水、 安全水。

 推进信息惠农工程建设, 促进广播电视网、 通信网、 互联网“三网融合” , 逐步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能上网。

 继续推进沼气池建设, 健全沼气服务网络。

 进一步加大沼气池、 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的推广、 使用力度, 净化乡 村环境。

 ( 五)

 多策并举, 加大基础投入。

 当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进一步贯彻落

  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建议:

 一是各级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逐步加大政府投资用于农村的比重。

 积极向国家、 省市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 努力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 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

 二是加强政府支农资金整合力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创新资金管理方式, 整合各级各部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项目 , 根据项目 性质制定不同的扶助标准。集中现有各部门的专项涉农资金, 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 实行资金项目 跟着农村建设和整治规划走, 集中用于整村推进的相关项目 建设。

 三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

 ( 1)

 ...

篇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根据****年工作要点安排,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以金相镇副主任为组长的调查组,于****年 7 至 8 月深入全州 8 县市,对全州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州先后开展了“集中整治村屯环境”“村屯环境提升”“创建美丽乡村”等活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民生福祉均得到明显提升和改善。全州已累计创建州级魅力乡村 62 个、标兵村 475 个,合计占全州行政村的 51%。全州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6 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10 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3 个、吉林省最美乡村 50 个。

 (一)强化项目引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自 2016 年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来,全州完成农村公路建设 354.31 公里、治理隐患里程 348.9 公里、危桥改造 62 座,完成总投资 4.353亿元。养护农村公路 410.5 万延米,全州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屯屯通达到 80%以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5 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 9.04 亿元,建设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231 处。解决了 99.05 万农村居民、农林场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全州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8.1%。自2014 年全省推进省级新农村重点建设以来,全州 160 个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村,获得省级重点村项目资金 1.1142 亿元,开展农村围墙、边沟、房屋等基础设施维修和改造,提升了村容村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2009 年以来,全州农村危房改造共计完成 67276 户,户均改造补贴 15750 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目前全州共有农村危房存量 2974 户,今年全州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1833 户,已开工 364 户。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全州有 6 个县(市)获批“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村、镇电商服务站点 1200 余个,有 4 个镇、18 个村获得省级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全州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今年全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共进行 2 个批次9 个项目,计划投资 1.03 亿元,新建及改造 10 千伏线路 255.9 千米。

 (二)强化民生引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日趋完善。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实现全覆盖。到 2017 年底,全州已完成 1004 个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今年又开工建设 17 个。自此,除纳入珲春国家虎豹公园、图们化工园区、延吉空港经济区建设内 30 个村外,全州实现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完成 751 个农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将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实现全覆盖。推进农村养老大

 院建设。目前我州农村老年人达 16.41 万人,2012 年以来,全州共争取下拨省州专项补贴 4288.7 万元,支持 514 个农村养老大院新建、扩建和维修改造。目前全州建制村全部设立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农村基本医疗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全州设置村卫生室 894 个,实现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州投入 2300 余万元,新建村卫生室 29 个,改建、扩建和修缮 318 个。全州共配备村医 835 人,村医收入和卫生室运行经费均高于我省最低标准。

 (三)强化生态引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更加优美。一是全面整治农村卫生环境。重点清理“五线一环”地带及村屯周边垃圾。生活垃圾基本采取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全州固定农村保洁人员 3443 名,落实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环境清洁率达到 80%以上。二是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开展第二次畜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人畜分离。加大粪污肥料化处理,全州有机肥年生产能力 5000 吨以上的企业达到 8 个。全州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 41.3%、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74.2%。三是推进农村厕所改造。2016年以来,全州共完成农村厕所改造 28200 户,涉及 663 个行政村,全部改为水冲厕所。目前全州农厕改造存量 35190 户。今年全州改造指标 9600 户,正积极落实改造任务。四是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排污管网、边沟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治理力度。全州计划三年内完成 9 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今年完成大石头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五是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全州“十三五”以来共争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8 个,开展秸秆、废弃菌袋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种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50%以上。

 (四)强化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近年来,我州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促进朝鲜族民族文化传承,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底蕴,一批具有民俗风情、村容整洁、服务配套的特色村寨初步建成。今年全州又投入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 900 万,整合各类资金 1 亿多元,再建10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命名了 22 个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和 12 个展示点,公布了 134 名代表性传承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建设珲春大荒沟、汪清红日村等一批红色主题文化园区和红色教育基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融合。

 (五)强化旅游引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全州重点依托长白山、六鼎山、镜泊湖等 5A 景区沿线,推进乡村游、民俗游。初步统计目前全州休闲农业主体近千家,农家乐 500 多个。延吉春兴村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目前全州已建成 30 多个具有较强区

 域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旅游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六)强化宣传引领,载体创建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近年来,全州通过“美丽村官”“魅力乡村”“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自 2014 年起,累计评选美丽村官 40 名,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 7.1万户。敦化、延吉等县(市)先后启动农村整县美化工程,全州美化村屯 894个、打造美化绿化景观带 8 条。自 2012 年起,全州已开展了 6 批“十佳魅力乡村”评选,全州有 62 个村达到人口产业聚集、生态环境良好、村容村貌优美、文化活动鲜明的魅力乡村标准。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使我州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加剧,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更加普遍,据 2016 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州农村户籍人口 705291 人,户数 229406 户。目前在籍实际人口 35 万人左右。农村缺乏各类人才,劳动力资源普遍短缺,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全州 475 个行政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美丽乡村建设缺少内生动力。(详见附表 1 2017 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调查表)

 二是乡村建设缺少规划引领。我州乡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据统计,目前全州 302 个行政村编制完成村级庄规划,但规划权限放的过低,顶层设计弱化,大部分乡村规划缺少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统筹考虑,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部分村屯建设杂乱无章,尚未形成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屯协调发展的乡村格局。乡村规划的刚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凸显短期政绩的项目中,形式大于内容,忽视农村振兴的长远考虑。

 三是环境整治任务压力大。我州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差、底子薄,各县市财政薄弱,按照国家、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要求,我州农村危房改造、厕所改造、垃圾治理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所面临的资金缺口、人力物力配备的压力很大。目前还有一些屯道没有实现硬化,部分村道维修保养不及时,破损严重;环卫配套设施不全健,农村保洁机制没有落实到位;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简陋,与城镇养老设施差距很大;农村贫困户住房改造任务依然繁重,还有 1 万多户无人居住的破败倒塌房屋由于联系不上房主等原因无法改造,影响整村整治和建设,甚至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详见附表 2 全州农村破败或倒塌无人居住房屋统计表)。我州农村人口多数居住分散,地处高寒山区,目前各县市虽然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室内水冲式厕所改造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城乡一体化集中处理和 PPP 社会化运作模式,但是否符合我州农村实际情况,仍需探索。农作

 物秸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以食用菌发展为主的村屯周边依然存在废弃菌袋乱丢乱弃现象,污染生态系统和环境。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比较普遍,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大部分村屯缺少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村内畜禽养殖以及人畜混居现象较为普遍,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我州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仅限于化粪池和沉淀池,且防渗措施不健全,处理工艺粗糙,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隐患。(详见附表 3 全州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计表)

 四是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受传统生活习俗观念的影响,我州农村人居环境生活方式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美丽乡村建设基本为政府推动,部分农民存在坐享其成和等、靠、要的思想,自己动手建设美化家园的意愿不强。

 三、几点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州美丽乡村建设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我州美丽乡村,推进我州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返乡创业回引力度,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鼓励外出劳务农民返乡创业,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金融、土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冬春科技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为载体,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农业专家队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农业生产人力资源、基层文化和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规划引领,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以县域为单位,前瞻性规划好村镇体系,因地制宜编制乡村规划。加强乡村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美丽乡村规划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对乡村规划建设的必要管控,解决村庄无序扩展、随意建设问题,按照空间布局科学、功能定位合理、梯次衔接有序、实施落地可行的要求,形成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屯协调发展的乡村格局。建立农房建设质量与风貌管理制度,注重保留乡村历史形成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对生态环境敏感区以及纯农区小型分散自然村落等区域,优先安排农民集中居住项目。

 (三)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确主攻方向,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严格收集、转运、处理等关键环节,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改善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三是加快推进厕所革命,落实配套资金,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做好经验技术推广和质量监督,确保建成群众满意、实事求是的民心工程。四是

 加快推进农业废弃资源利用,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加强秸秆、废弃菌袋收储运体系建设。五是积极开展第二次畜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加快农村牧业小区建设,推进村屯人畜分离;推进高效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现规模养殖循环化,从根本上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六是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农村交通“最后一公里”。七是以点带面,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比,创建美丽宜居乡村。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开发乡村农业多种功能,依托村屯生态和资源优势,培育农村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特色村寨。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支持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和特色文化发展。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集体产权关系,以产业为依托,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激发和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

 (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移风易俗,开展乡风评议。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并激发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觉意愿,带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切入点,建立农村民俗文化基地,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挖掘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底蕴,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增强乡村善治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鼓励引导村民自治,明确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责权限,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强化村民自治组织民主监督,以村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实行村务公开、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研究解决诸如无人居住的破败倒塌房屋无法改造影响整村建设和脱贫摘帽等事关村民切身利益及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

篇五: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摘要:针对郝家台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主要有政策宣传、农业生产、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等方面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正文:

 ? ?郝家台村共有 225 户,519 口人,院落 172 个,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其中村庄道路硬化面积 2 万余平方米,硬化面积覆盖率达到 96%。全村 172 个院落全部接上了自来水,冬夏24 小时供水,保证村民基本生活用水问题。村民家中厕所按照国家标准改成新农村环保厕所,覆盖率达到 100%,并在两个自然村各建设了一处公共厕所。路灯 250 余盏,覆盖全村大街小巷,夏季从 6 点到 12 点,冬季从 5 点到 11 点,保证村民的夜间出行。全村共加装夏季太阳能 138 个,覆盖率 80%,基本完善了村民夏季洗澡问题。其中村委会建有冬季太阳能浴池一处,冬季每周开放两天,解决了村民冬季洗澡难的问题。172 个院落中使用节能炕个数为 105 个,覆盖率 61%。村委会设有老年活动中心一处,数字影院一处,图书室一个,社区服务站一个,保障村民文化需求。

 ? ?在此次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调查中,我随机走访了 152 户,对 312 人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农民有 80.30%已经知道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高达 95.51%的农民认为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91.02%的农民表示愿意出部分资金共同参与新农 - 1 - ? ?村建设项目,93.87%的农民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点义务的事情。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基本符合农民的需求。

 ? ?目前,已经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村庄,主要工作大部分是

 修路、发展生产、绿化、厕所改造、污水处理等。44.72%的农民认为实施新农村建设给村里带来最大的好处是“环境变好”,42.39%的人认为是“出行方便”,21.12%认为是“收入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期望重点选择发展生产(占 67.92%)、提高农民素质(占 41.11%)和选择优化居住环境(占 29.12%)。

 ? ?广大农民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最犯愁的是“四缺”:缺资金(占调查的 35.80%)、缺技术(占 30.88%)及缺市场(价格太低和产品销路不好分别占 28.93%、18.46%),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大部份农田的灌溉用水也不能及时得到保障(占60.18%)。另外,72.67%的农民认为农村的农业科技宣传严重不足,70.49%的农民认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参加科技人员或者相关专家的指导培训工作;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严重不足,80.08%的农民认为合作经济组织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 ?实现“生活宽裕”的关键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收入渠道单 ? ?一、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价格偏高。调查显示,农户年纯收入平均为 5000 余元,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收入(占调查户的56.29%)和外出打工收入(占 42.58%);61.56%的农民认为目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偏高”;47.32%的农民认为目前的农村生活用品价格水平偏高;农民获取资金的渠道主要是向亲戚朋友借(占调查农户的 ?34.74%),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比例较小(占 23.21%)且难度较大。

 ? ?实现“村容整洁”的主要问题是“三个缺少”。一缺清洁燃料:目前我村依然有超过 50%的农户家庭燃料来源是柴草,有40.94%的农户家庭燃料来源是煤炭,44.26%的农户把秸秆当作柴火做饭。使用清洁燃料的比例相对很少;二缺道路清洁:40.36%

 的人认为村内对道路清理的不够。三缺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设施:54.27%的农户生活垃圾及污水是随意堆积或排放。

 ? ?村内文化配套管理落后,村内已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和数字影院,但 40.64%的农民认为活动中心及数字影院使用情况不够。

 ? ?实现“管理民主”的主要不足是民主机制不健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未能发挥好。调查显示,35.11%的农民认为村里做的重大决策实施之前“没有征求意见”;23.33%的农民对村干部“不满意”;农村基层党员仅约有 1/3 能够代表农民的利益、反映农民的意见,能够在实际行动中起到带头作用;有 2/3 的党员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对策建议 ? ?一是采取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力度和深度,通过广播、宣传字画等途径丰富宣传,可以定期的组织村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培训。提高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让他们乐于投入新农村建设中来。

 ? ?二是建立稳定有效的长期惠农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工作重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等。要分出轻重,长远规划,使有 ?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例如交通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十一五”以来,政府加大了乡村公路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部分乡村公路由土路变成了沙石路,同时其他基础设施也随之得到加强,拉近了城乡距离,农民群众真得到实惠。应继续加大基础建设,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互动、区域互补、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

 ?

 ?三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经济组织管理,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解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 应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 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 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 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 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 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 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 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 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方法,采用一把手责任制,村管理镇监督的方法。政府指派个科室人员对行政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定期监督,并对专业合作组织季度考核,使专业合作组织得到有效的监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进行问责,并纳入本村年终考核。

 ? ?四是建立长期有效的“农民就业和创业”机制,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加大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农民工素质和能力影响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个人因素中除了资金因素外,还有技术、管理知识、市场知识、 ?就业创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等。这些因素都与农民工的教育以及培训情况相关,所以要推动农民工就业创业,必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增加农民的管理知识、市场知识以及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意识,并最终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提高其就业创业的成功率。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项目繁多的就业创业选择,他们所掌握的有限的知识和技能显得过于贫乏,因此,要重视农民工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把对他们的教育培训纳入到议事日程,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农民工的就业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以提高就业创业素质。培训形式要多样,培训时间要灵活,培训方法要准确有效。

 ?

 ?五是启动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建立农村文化监督制度、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现阶段我村文化建设工程基本完善,文化监督机制不够。应聘用文化娱乐宣传员,对本村各项文化娱乐设施进行管理,并及时的使用,让农民参加各项文化娱乐活动。加强群众监督,并纳入考核,解聘考核不合格的人员。

 ? ?六是开展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农村改水工程,促进农村“村容整洁”。清洁能源工程必须坚持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的原则。建设要与生态农业建设、设施农业建设、循环农业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农村户用池建设要选择农户集中连片的行政村实施。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要建立分层次、合理的投资机制,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改水工程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建设资质观、技术质量关、工程进度 ?关和材料使用关。在施工过程中,有关领导应多次深入项目建设一线抓施工,保质量。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现场监督,确保工程质量达标。推行全程参与工作机制,让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 ?七是加强基层管理干部的素质与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促进农村“管理民主”。政府应增加基层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可以聘请专业管理学老师,定期上课,严格考核,不要让学习流于形式。指派专门人员负责党建工作,加强党课学习,重视党员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个人意识,让他们更好的服务于农村,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民主管理,深入推行村务公开,要求进一步规范、细化村务公开内容,遵守村务公开的时间及合法程序,并在设立村务公开栏的基础上,探索更为便捷和人性化的公开形式。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作用,完善民主议事规则、“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的保障机制,完善集体经济事务民主决策程序。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监

 督工作,严格监督村务公开制度执行情况,认真审查公开内容。征求、反映村民对村务公开的疑问、意见和建议,并督促村级组织及时做出答复或进行整改。镇做好相关的监督处罚机制,对于违反公开制度的基层党组织,要对负责人进行问责,加大处罚的力度。

 参考文献:

 ? ?1、 《关于深化农业技市推广沛制改革的思考与对策》王宏艳、郜云飞 ? ?2、《邯郸市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路径与机制研究》董玉红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年月日,市局就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参观了 乡 村和 镇 村的新型农村建设,走访了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局党组非常重视,专门组织人员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 坚持“试点先行、群众自愿、注重 ? ?特色、县乡扶持”的原则和“明确标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帮扶”的工作思路,通过示范村、重点整治村的建设,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年以来,我县共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个,其中 乡村、 镇 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也是我县首批启动建设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

 乡 村新社区位于 城规划区内,采取“公司化运作,组团式推进”的建设模式,占地面积 亩,计划整合安臵 村西部 个村民组 个自然村 户计 余人的居住用房,同时开发市场住房 套,新社区建成后,可整理出原村庄宅基地 亩,节约土地 亩。社区于 年 月 日开工建设,到目前已完成投资 多万元,配套实

 施完成了社区道路、电力、供水、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住房一期工程 套联体别墅和 栋 套周转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 正在建设中。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补偿及用地合法性问题 ? ?1、 村新农村运作模式是由 乡政府把村民组村庄建设用地在内的 7 公顷土地以 万元/亩的价格一次性购买;失地农民男年满 60 岁、女年满 55 岁享受低保,失地村民享受 平方米/人免费住房面积,其他集体村民每户可以按 元/平方米成本价购买住房。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三年投入 万元修建基础设施。新村占地 公顷,已于 年 月 日( )第 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规划及建新拆旧项目中批准。

 ?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1、我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乡镇的房地产开发商假借新农村建设的名义擅自购买少量集体土地(包括耕地)搞房地产开发,造成耕地流失,扰乱土地市场秩序,这种现象在乡镇周边尤为突出,开发商从中牟取暴利,产生新的小产权房。

 ? ?2、建新不拆旧,“空心村”会逐年增多,导致土地资源浪费问题。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建好新房后旧房的拆除缺乏硬性规定,农民根深蒂固的“祖业”意识,往往不愿拆旧建新,随着近年农村建房农户的增多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户多宅”、“空心村”问题也日趋突出。务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制约着节约用地政策的实施。

 村新 ?农村建设规划合理,群众工作细致,拆旧住新能够实施到位。

 ? ?3、主体不明导致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滞后。社会主义新农村靠谁来建?许多农民认识不清,认为建设新农村纯粹是地方政府的事情,寄希望于上级拨来一大笔资金,把渠修好,把路铺好,把学校建好,把自来水通好。这种幻想天上掉馅饼的思想导致了

 农民自身的建设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建设主体意识不强。像竹沟镇新农村建设就存在宣传不力,工作不细致问题。

 ? ?4、公共服务体系的各自为政导致了新农村建设形不成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加强宣传,群策群力。

 新农村建设都存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整合不力问题。

 ? ?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 ?1、坚持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实施之前,聘请村镇规划方面的专家,制定乡镇总体规划,对乡镇区作出整体布局和新村详细的建设方案。

 ? ?2、突出群众主体,尊重群众意愿。要突出农民的主题意识,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布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政 ?府着重在规划、指导、协调上发挥作用,并承担起公共事业和其它基础设施的建设职责。

 ? ?3、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克服形式主义。新农村的新应该新在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上,新在群众的素质上,新在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其次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新。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

篇六: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URISM TODAY旅游与文化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形式研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以广东省梅州兴宁市“三多三促”模式下的农村(社区)文化俱乐部项目为例开展调研,分析调研结果并依此提出推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多三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9 年 7 月 23 日全国政协召开“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题协商会,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梅州市兴宁市为满足其基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客家古民居保护、美丽乡村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建设多形态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资;促进古民居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促进社会建设的“三多三促”模式农村(社区)文化俱乐部惠民项目。以“三多三促”惠民项目为例,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建设调研,有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发展。一、调研方法及思路项目开展两方面调研,一方面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广东各个地区的 571 位被调查者的问卷调研结果来分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另一方面,通过面向梅州兴宁居民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及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形式,对梅州兴宁市“三多三促”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模式进行调研。运用“以小见大”的思路,以哲学中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原理,将调研“三多三促”模式实施、管理、发展等所出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小见大,反映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普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二、调研结果与分析(一)关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网络调研问卷数据的分析本次问卷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展开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 571 份,被调查者中中男性占 32%,女性占 68%,主要为 18~60 岁的农村居民,问卷调查数据的汇总分析如下。(1)我国农村当下公共服务文化服务场所建设情况根据调查,超过半数被调查者认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文化服务场所已建设完成,只有约 20%的人表示有些公共服务文化服务场所还在建设过程中或是未投入资金建设。同时超过 20%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当地是否有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同时,被调查者反映的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如图 1 所示,总结图 1 发现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全民健身设施最为普及齐全,全民阅读设施建设仍有待提高加强。图 1 农村公共服务场地建设调研结果(2)公众参与文化活动情况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氛围据调查问卷数据可看出,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氛围一般,公众绝大多数为偶尔或很少使用公共文化设施。图 2 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调研结果(3)农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看法从问卷数据分析,大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部分建设仍存在较不满意的现象,绝大多数人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设施种类少,少部分人认为管理方式不恰当、服务质量差以及开放时间少。图 3 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意见(二)基于“梅州市兴宁市‘三多三促’模式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1、兴宁市推行的“三多三促”模式面临的难关(1)基础设施未完备,后期运营遇困境。2017 年“三多三促”模式才正式推行到兴宁市内各镇级单位,推行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尚未建设到位。同时,建设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拨款,来源单一,不能形成长期的资金链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使用。(2)宣传开展遇瓶颈,惠民项目未普及。兴宁市各乡镇依山傍水而建,在当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村民居住在山区里,年轻人外出,留守家庭居多,智能通讯设备普及程度不及城市。宣传方式主要以公告公示,走访通知为主,无法实现全面覆盖化宣传。(3)活动开展数量少,人民参与程度止步不前。当地文化活动基本以客家文化为主,多元化的文化活动较少,导致居民普遍反映活动千篇一律。同时由于规模的问题,当地举办的活动数量无法满足居民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调查分析研究—— — 以梅州兴宁市为例朱依梦 王伟江(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68 - -

 TOURISM TODAY旅游与文化们的需求,人民的参与度止步不前,无法得到更大程度的增长。2、 “三多三促”模式中值得我国各基层单位借鉴、学习的四项优点(1)组织架构健全,工作开展高效。在兴宁市推行的“三多三促”模式下的农村文化俱乐部中,形成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设有董事会、管理部门、执行部门的管理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将工作开展全面化、细致化、效率化。以有效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快速发展。(2)依靠本地文化,构建和谐相处。兴宁市推行的“三多三促”模式依靠独具本地特色的客家文化及多元化的文化开展,既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以一脉相承的文化凝聚当地居民,保持人民参与活动的热情,容易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可以此号召当地村民共同维护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营,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服务于基层人民。(3)高举古民居保护旗帜,做好古文物保护工作。“三多三促”模式中有一促是“促进古民居保护”,在“三多三促”模式下,将兴宁市客家围屋建筑群及其他古文物的保护工作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挂钩,两种工作合并开展,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又实现了资源的综合性运用。(4)政府与人民形成互动,拓展公民协商领域。推行“三多三促”模式的过程中,兴宁市政府相关部门涉及到了要使用古民居(古围屋)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上级领导与基层干部沟通,基层组织深入人民群众开展交流工作的形式。三、针对调查结果分析提出推动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建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市场机制等不同维度的力量相结合,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营体系。(一)国家政府层面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宏观调控政府在调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应遵循相关的要素。(1)严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合法性,坚决反“三俗”、反不正当竞争。同时,应以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为主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门别类进行指导,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2)政府机关要承担起推动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责任,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以及广播电视关于涉农节目的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并完善农家书屋出版物的补充更新工作。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的配备工作,建全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网点。(3)政府部门应给予农村公民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参与文化活动权力,同时也应帮扶“文化贫困户”,在农村基层建设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的公共文化场所。积极举办面向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等活动。(二)全面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构建公民参与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机制村委会等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的调查方式,了解村民需求和收集村民建议和意见,对增加公共文化设施数量,提高设施质量,增加开放时间等进行调查,形成让公民有参与感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机制。(三)鼓励基层机关全方位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与基层之间的交流基层机关部门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第一线,能直接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速度。当下,国家政府严抓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基础实施开展工作,鼓励基层机关全方位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村公共文化得到普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借助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基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普及、农村文化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以及农村电影放映点和农家书屋建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较为稳定牢固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开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引导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解决居民的参与度不高、使用率较低、缺乏活力与创造力等此类问题,要聚焦于激起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活力。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可形成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市场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综合市场文化生产力,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运用,其次,也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建设,形成地区交流,打破文化壁垒,并有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激发全社会文化活力与创造力等的作用。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政府要加大激励社会企业或个人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关政策力度,可采用项目招标、各项补贴机制、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机制、购买服务等方法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同时政府也要加强文化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其文化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从而形成由政府引导、市场机制运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五)号召公益组织及相关社会团体加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营中政府牵头,号召公益组织及相关社会团体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营中,可减少政府该方面的工作投入,将工作量平摊到各公益组织及相关社会团体,以此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质量及效率,减少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度。但政府需要承担起相关机构的运营工作,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按时、按量、按质的在农村地区推行。参考文献:[1]秦德君.公共管理的地平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宋元武,徐双敏.国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践与经验借鉴[J].学习与实践,2016(11):115-122.作者简介:朱依梦(1998.3-),女,广东澄海人,广州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2016 级本科在读。通讯作者:王伟江(1985.10-),男,广东潮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9 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编号:pdjh2019b0574)、2019 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模式研究—— — 以梅州市兴宁市‘三多三促’模式为例”(项目编号:xj201913714034)研究成果。69 - -

篇七: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 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我市共有乡镇(街道)X 个,农村社区 X 个,截至 XX年末,全市农村人口数达 X 万人。近年来,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我市围绕建设“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稳步推进“六大建设”,在强化基础、自治管理、优化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XX 市 XX 镇、XX 区 XX 镇 XX 村、XX 市 XX 镇 XX 村、XX市XXXXX村分别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和示范村;XX 市 X 个村获评 XX 省传统村;XX 区、XX 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区);XX 区村务监督“三责一体”联督机制、XX 市新桥镇区块链赋能社区 “智”理新家园获 XX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奖;XX 市新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1511”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因地制宜,分类治理

 XX 地区水网密布,村庄多临水而建,河流水系在村庄形态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往往形成“水在村中、村在水中”的景象。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过程中,搬迁安置形成的新型社区大量涌现。为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方便群众生活、建设美丽乡村,XX 年起,我市全面实施“城乡转型 2115”计划,结合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区多建在城镇,建设推进模式主要有“两分两换”集聚型、项目拆迁安置型、宅基地整理推进型、农户自然翻建型、农村危旧房改造型。XX 年后,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变化,受土地指标和资金筹措等限制,通过“两分两换”方式进行集聚的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方式开展宅基地复垦数量逐步减少;受布点规划、土地指标和相关土地政策限制,农户自然翻建集聚力度也有所减弱。目前,我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逐步从单一的农民集中安置过渡到多元化安置,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是进城安置型。这种类型的搬迁居民进入城区生活,切断了与土地的直接联系,农村成为其“回不去的故土”,为确保其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公共服务,我们重点做好“保障+融合”的工作,增强其归属感。依托产业集聚区,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入住社区的劳动力,促进农民就地转移,为搬迁入城的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险,实现了与城市居民同

 标准、同覆盖、同保障,确保新居民“失地”不“失业”,民生有保障。为加强“新居民”与“老居民”的融合,我们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打造社区睦邻点,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将道德教化与文化娱乐结合起来,密切新老居民、干群之间的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同时,加强公共空间管控与治理,创新无物业小区自管办法,把公共空间“腾出来”、有效“用起来”、长效“管起来”,让社区环境“美起来”。

 二是入镇集聚型。这类农村社区具有“入镇不离乡”“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特点,有利于资源节约集约,灵活就业,避免过程性浪费。在保障其集体经济权益基础上,我们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一方面加强社区道路、水电管网、通讯设施、景观绿化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完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小办公、大服务”要求,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倡“一室多用”,实行“一站式”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防止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同时,坚持新型社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根据集中居住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科学规划建设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家门口就业工程”“三来一加”等项目,大力引进适合在乡镇布局的劳动密集型、就业友好型企业,重视对大龄人员的就业援助,方便居民就地就近就业。

 三是整体安置型。这类社区居民没有脱离农村,原有行政村的土地、集体资产、债权债务隶属关系也不发生不改变。在新建社区选址上往往靠近城镇、靠近园区、靠近交通干线,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新建农房基本与乡村环境相适应,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风貌。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社区居民采取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委托代理等方式推进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土地集中耕种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使更多的农民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从而实现“资产变资本”“居民变股民”“一产转三产”的目标。以“三留守”人员为重点,加强互助服务、人文关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助残等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农村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支持依托学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展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活动,鼓励为农村低保对象、残疾人等重点困难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四是村居转换型。选择这种类型的村一般都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村庄形态、文化积淀和产业基础,能够彰显乡村特点、保留乡愁记忆、完善现代功能。我们结合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将发展条件好、潜力大、产业独特的 37 个特色田园试点村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中心节点,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乡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的特色村,在既有村庄特色基础上,着力发展壮大特

 色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塑造建筑和空间形态特色,推动传统村落向新型社区转变。结合环境整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大力发展社区协商,创新协商形式,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民主评议等多种协商方法,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制度健全、成效显著的基层协商民主新局面,推动管理向治理转变,营造更为生态、更加自然、更加宜居的居住形态,打造田园风光、诗意山水,重塑乡村魅力和吸引力,让乡村留得住乡愁。

 从总体来看,我市的农民集中安置成效明显,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改善。集中居住让村民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小区内实施绿化、硬化、美化、亮化等附属工程,小区环境干净整洁。小区内安装多个监控探头,保安常态化巡逻查看,为群众营造了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二是群众享受到了高品质服务。集中居住点附近学校、医院、超市、农贸市场、便民服务综合体、物业公司等配套设施齐全,村民子女上学、就医、购物、办事方便快捷;三是村集体和群众经营性收入增加。新增土地归村集体所有,对外承包给大户种植,增加租金收入;复垦出来的原群众住宅所占土地,可自主经营,可承包给别人,增加收入,也可建设标准化厂房,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四是土地资源利用进一步优化。整合村庄内闲散土地等资源,新增耕地面积,集约节约土地资源。

 二、形成体系,集成治理 按照“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满意、坚持效果导向”的原则,我市实施新型农村社区社会治理“六大建设”,稳妥有序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

 一是突出基层基础建设,选好领头雁。按照省有关要求,精心组织和谋划新一届“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按照“一村一策”要求,会同组织部门认真开展一次选情调查研判、一次班子考察研判、一次经济责任审计、调优一批村居设置等“四个一”活动,确保选出“好班子、好路子、好风气”。坚持“双强”导向,选准领头人,选优精选“一肩挑”人选,确保“一肩挑”比例达到 100%,并及时组织农村社区“两委”新任负责人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断夯实农村社区基层基础。

 2. 突出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融合度。制定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年完成量 30%、40%、30%的进度全面落实达标任务。同时,大力实施功能提升工程,加快搭建六大平台(教育引导、文明实践、居民服务、社会公益、社区管理、创业富民),提升阵地基本功能融合度,最大化设置居民服务活动空间,增强群众认同感和幸福感。

 3. 突出服务品牌建设,便捷生活圈。以“品牌提优,服务提质”双提升为导向,聚焦居民生活实际需求,精心打造“一社一品一特”服务项目,构建社区 15 分钟便捷生活服务圈,并通过以点带面、以赛促学,激发城乡社区创争品牌的热情和活力,推动全市社区服务品牌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4. 突出治理能力建设,勾画同心圆。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全面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引领和“四会”组织自治作用,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治理格局。进一步拓展基层协商民主阵地,拓宽民情民意收集渠道,拓伸联系服务群众触角,结合社区服务资源、经济状况、文化特色等要素,着力打造和谐、共商的睦邻文化,营造近邻胜远亲的良好人际关系。

 5. 突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新动能。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孵化、扶持力度,每个农村社区至少成立 6 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围绕服务型社区、平安型社区、文化型社区和生态型社区建设,精心创设一批社区治理公益服务项目,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搅动多元共治的“一江春水”,加快形成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良好局面。

 6. 突出救助体系建设,筑牢兜底线。建设社会救助一体化平台,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困境儿童、孤儿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救助等群体救助系统全面整合,继续完善政策,强化核实督查,提高临时救助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三、多措并举,综合治理 1. 健全体系,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治理工作,成立由市长任主任,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定期讨论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等相关议题,统筹推进全市社区治理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XX 市农村社区建设评估标准(试行)》《XX市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等文件,全面建成“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基层政府为主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基础,居民为主体,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对各市(区)绩效考核内容,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基层党建重要考核内容,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充分保障,措施上全面落实。

 2. 优化功能,夯实基础。按照最新区划调整方案,我们主动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接,多次对编制的《市区城市社区设置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规划(2018-2035)》文本以及短、中、长期建设方案进行修订完善,对包含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布局在内的边界划分、社区设置、综合服务中心落点等细节方面做到同步规划、及时调整、布局合理,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精准定位提供了规划引领。为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效能,形成资源集成、服务共享的良好局面,我们提出“一站三中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功能融合方案,指导村(社区)搭建集党的建设、教育引导、文明实践、居民服务、社会公益、社区管理、创业富民为一体的“七大平台”,实现资源集聚共享、功能融合管用。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 30 平方米的省定标准,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XX 年,借助部分市(区)涉及区划调整和村(居)合并机会,多措并举,有效提高服务设施达标率。XX 市出台《城乡社区服务验收考核办法》,每年投入 500 万元对当年度新建(改扩建)并通过达标验收的社区进行“以奖代补”;XX 市出台《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指导意见》,对社区用房达标和奖补提出了明确要求;XX 市将其列为书记(市长)项目,提出三年达标计划两年干的目标,613 个村合并成 463 个村,165 个村完成了达标任务;XX 区将社区综

 合服务设施达标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行区领导亲自“挂帅出征”,点对点挂钩落实,X 个村已完成达标任务;海陵区投入 1900 多万元专项用于社区服务设施达标建设。通过省、市两级“以奖代补”项目引导,撬动地方财政投入,配足社区建设资金,重点消灭社区平台建设的“空白点”。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 X 万元对 X 个社区达标建设进行了专项补助。

 3. 创新机制,集聚资源。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纳入《XX 市“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作为对各市(区)乡村善治考核的重要内容。出台《市区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市区困难家庭临时生活救助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文件,基本形成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为主体,社会临时救助和其他专项救助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出台《XX 市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实施办法(试行)》,积极推进老年人福利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目前,服务内容丰富、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已初见成效。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为农服务全程代理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农村社区中广泛开展“公益创投”等活动,培育扶持文体类、服务类等一批社区社会组织,发挥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作用,不断满足村民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4. 点面结合,整体推进。以“新风行动”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强化对基层村规民约修订工作的业务指导,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完成新一轮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深入 20 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深度调研乡村治理推进情况,编撰《XX 市乡村治理的创新与实践》一书,形成特色田园乡村治理的独特成果。指导各地积极推行“政社互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政社互动”覆盖率达 100%。出台《关于...

推荐访问: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 农村基层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