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工作要点 >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五篇】【完整版】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8-18 15:30:05 工作要点 来源:网友投稿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监测工作要点【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五篇】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影响评价 问题 解决措施

1 概述

环境监测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负责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管理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

2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管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二是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环境监测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由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
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其主要分为 3 个层次:一是现状环境影响评价;
二是环境预测与评价;
三是跟踪评价。

3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进行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
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
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承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是否具有环境容量,是否可以建设。

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作用

当前进行环境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而环境监测作为一种有效的影响、评价的监督方法,进行环境的评价过程中,具有监督的功能。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将环境的质量、污染等情况反映出来,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有助于财务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因此,环境监测工作是判断环境是否受污染的依据,同时也对环境质量起到监督的作用。

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检测作用

对当前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起到判断作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主要有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环境评价的结果以及报告等内容。环境监测可对建设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有效的检测,保障项目环境的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环境监测工作还需要运用监测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项目环境的可行性,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的评价初期、建设过程与运行期、评价期,均起到有效的检测作用,并为分析工作提供充分准确的数据。

4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检测的方案不够规范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面临较大的困难,首先表现在检测的方案不规范,检测方案的重点内容突出性较差、并且缺乏合理与科学性。同时,部分环评单位为减少监测的费用开支,检测的方案中环境监测的点位较少、频次也较低;
在分析项目环境时,没有考虑到条件的不同而盲目采取相同的分析方法。此外,部分检测工作者对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不熟悉、对环境监测的知识不理解,缺乏全面、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导致进行环境监测方案的编制时,监测与分析的方法不正确,导致环境监测数据错误,影响了环境影响与评价的结果。

方案的监测点位操作误差较大

环境监测方案中监测点位的操作技术不规范,并且出现的误差也较大,监测部门与环评单位应对项目施工环境未进行仔细的踏勘,未对现场的环境监测点位进行确认。同时,环测人员也未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未按照监测的技术与规范要求,进行监测点位的合理调整。此外,监测人员的责任感不强,为了图工作的便利,擅自改变监测点位的位置,因此造成监测出现较大的误差。

5 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解决措施

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方案

环境的监测工作者应规范环境监测的方案,提高环监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对环境的监测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对重点问题与内容应做好记录,提高方案的规范性。对不同的监测环境进行统计时,应考虑到其的受限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
有效规范环境的影响与评价报告,健全编制的制度,根据统一规范准确描述环境信息。

采用GPS技术进行监测点位的测点

为了保障环境监测点位数据的准确,减小误差率,确保监测结果完整性与规范性,采用GPS技术对监测点位的确定进行有效的定位,为环境监测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GPS技术能够进行正确的定位,并且提供准确的定位数据,对环境监测的点位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应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人员的培训,重视增强环境监测工作者的责任感,切实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6 结语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监督职能,只有认识到的环境监测重要性,加强环境保护,才能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7):375.

[2] 赵常华.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1(09):89-89.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可持续发展;
建议;
对策

1前言

现阶段,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更加凸显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经多年发展,环境监测业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环保政策强力执行下,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急剧增长,在抑制和改善环境污染中作用显著。但整体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认识上、人才队伍建设、环境监测制度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还有较多不足,与当前环境监测发展形势不相吻合,而且信息化技术与环境监测的融合也较为缓慢,自动监测技术以及信息化监测网络的建设还比较落后,甚至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下面将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特点、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予以探讨。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2.1环境监测基本内容

为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成效,首先要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通过采取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获取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参数指标,进而更准确地把握环境污染状况,并对环境变化做到有效追踪,为后续环境治理及保护提供支撑。环境监测的范围较为广泛,自然环境中,监测对象包括水、土壤、空气以及生物污染等,可帮助找出环境问题根源。同时,环境监测的工作也较为复杂,包括污染状况评估、污染变化监测、环境控制效果评价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而且还能客观准确的评价是否达到环境治理标准,进而更好地了解环境改善的程度。同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地分析和判断监测区域的环境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通常所采取的环境监测技术手段有多种:化学以及物理监测技术主要是借助各类分析方法,如仪器分析法、光谱分析法等;
生物监测技术主要通过对污染环境下的动植物中的相应变化予以分析,进而做出环境问题的相应变化。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为达到较高监测质量,各类监测技术往往是结合使用的。

2.2当前环境污染形势

首先,城市仍然是污染重灾区,受密集的工业、人口、交通等影响,城市环境中废水、废气等污染愈加严峻,承担更高的污水及垃圾处理压力,而且城市周边往往也是环境监测的重点区域;
其次是乡镇污染呈加剧趋势,许多工业产能向乡镇区域转移,而且多是资源消耗型的工厂,带来污染排放问题,再加上污染处理能力不足,使得乡镇污染形势愈加严重;
最后是农村地区,主要是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源以及农作物的污染,带来许多污染残留、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2.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特点分析

(1)综合性。首先在于监测手段的多样化,主要有生物、物理、化学等监测技术手段,而且可单独或者组合应用,基本可得到环境质量相关指标数据。其次在于监测对象的复杂性,自然界中各种可能存在污染的物质均可作为监测对象,如土壤、大气、生物等。最后监测处理过程的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各类先进的监测技术,并经科学的数据分析,充分结合社会与自然状况,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可靠。(2)连续性。考虑到自然环境是实时变化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污染的发生与改善也是长期的过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不能仅取某一时间点进行监测,单组数据并不能用于污染趋势的判断,而是要经过长期连续的监测,在环境指标数据分析下,方能真实反映环境的变化,才能表现出更高参考价值。(3)可追溯性。为确保环境监测有效性,不仅要对监测过程监督,还要通过构建可追溯体系,使得监测数据更具可比性与完整性,有利于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有效开展。而且环境监测数据往往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而这就要求相关监测数据具有可追溯性,既能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也可使监测数据更加完整且有效,发挥其环保价值。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环境监测行业发展迅速,但终归起步较晚,还存在许多认识上、制度上以及环境监测硬件设施上的不足,而且环境监测机构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尤其是县级基层监测机构在监测设备及人才、技术上仍比较落后。整体而言,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与环境管理科学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还需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道路上做出更多努力。现状分析如下。

3.1环境监测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环保形势严峻,但对待环境监测问题上,部分地区环保部门还存在认识偏差。也正因如此,导致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缺乏有力领导,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严重滞后,对环境监测效率及结果准确性构成不利影响。尽管环境监测行业有着严格资格认证机制,但许多环境监测机构,往往在取得相关认证滞后,就放松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视,出现了懒散的质量管理态势,降低了环境监测质量成效。许多管理者也未对环境监测过程及数据进行严格监管和检验,使得监测工作丧失管理意义。此外,有的监测人员,也因思想上的不重视,而使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及真实性受到影响。

3.2环境监测队伍建设落后

近年来,环境监测工作量与日俱增,监测业务范围也在持续拓展,但受环境监测队伍人员配置不足以及专业素质欠缺等影响,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难以开展。在许多地区,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的调动仍受环保部门管制,在监测人才引进上缺乏主动权,而且受机构落后的用人及薪酬制度影响,较多环境监测人才流失,使得监测机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再加上环境监测技能培训的缺失,监测队伍专业素质偏低,这也是环境监测所潜在质量隐患。此外,许多环境监测机构,将质量管理重点放在实验室环境内,而对于现场环境监测未能落实好监管措施,而且许多质量监管人员,往往是由监测技术岗位转岗而来,缺乏质量管理相关技能及经验。

3.3环境监测质量问题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而言,所得监测结果应可代表监测对象实际状况,而且监测数据要足够准确且真实,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由多重因素影响,许多环境监测结果出现了偏差。由于环境监测通常要经过现场采样、保存运输、实验室分析等环节,中间环节较多,且均会影响到最终监测结果,但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缺乏有效地质量监管,使其监测工作存在较多不规范之处,再加上监测人员缺乏相应环境分析能力,致使环境监测结果失真。而且环境监测质量问题的发生,将会对监测机构的权威性带来较大挑战,带来不利社会影响。

3.4监测机构设备资金不足

较多环境监测机构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先进监测设备无法引进,甚至现有监测设备也无法满足实际环境监测需求,监测设备还因得不到有效维护而老化严重,再加上落后的环境监测方法,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构成严重阻碍。此外,尽管有的环境监测机构加大了资金投入,也引进了先进的监测技术及设备,但同时暴露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同技术条件不协调的问题,仍沿用传统的环境监测管理模式,不能较好适应新型监测技术的发展需求,起不到应有的质量管理效果,拖慢了环境监测机构发展的步伐。

4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相关策略

面对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诸多不足,环保部门及环境监测机构需予以警醒,切实完善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为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应充分结合管理现状,分析环境监测所存在不足,完善监督机制,加大设备资金投入,促进环境监测技术提升,尤其要重视监测人才的管理,更好的发挥人才优势,确保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措施如下。

4.1落实好监测工作“四个结合”

主要内容为:(1)常规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就我国情况而言,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对环境指标和频次等重点内容没有进行明确,常态化水平有待提高,在农村地区环境监测发展水平与环境实际需求严重不匹配,为了解决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比如说饮用水源、家禽养殖规模和农药使用情况等,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措施做好重点监测工作,有效杜绝疾病的产生,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2)主动与被动监测相结合,我国在监测力度方面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监测形式的规范性较差,在没有群众及时反应情况,或者无其他突发状况时,监测部门通常不会主动进行监测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效率十分低下,不符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发展需要。对于一些群众反应明显的情况,是我国环境处理的重点内容,应当进行主动监测,并及时将信息公布,让社会群众及时掌握相关情况。(3)联合与独立监测相结合,这是环境监测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需要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各司其职,首先做好部门的业务工作,根据某一环节进行特定的监测活动。当然在解决群众提出的诉求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想要提高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做好信息共享,加深治理层面,建议采用独立监测和联合监测的方法。(4)群众监督与环境监测相结合,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环境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急剧变化,社会群众的感受最为明显,他们的想法最能反映实际需求。所以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相关部门应当起到一定的业务主导作用,发动社会群众,为环境建设献策献力,切实解决问题,提高环境监测水平。

4.2促进环境监测技术提升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由于监测技术手段严重滞后,不能明确环境污染的实际形势,很难保证环保决策的合理性。这也就使得环境管理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解决污染减排问题,尤其是环境监测预警严重缺位,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状况,不能确保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这会影响社会群众的正常生活,并妨碍经济平稳运行。监测部门应当对此引起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的监测站,提高监测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做好质量监测和紧急应对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实用性强、考虑全面的环境监测系。有效统计表明,一些环境监测部门,斥巨资引进先进环境监测设备来提高自身环境监测能力水平,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实验室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突破原先实验室级别标准。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的工作有:污染源调研、污染现状、家禽引起的污染和风景区环境等方面,在进行水质检测时涉及的相关指标达到了一百多种,同时还对室内环境质量和工厂等进行了监测工作。

4.3完善环境监测监督机制

经调查发现,大多环境监测工作具有较高独立性,缺乏有效地监管,仅需指定控制条件下便可完成监测工作,存在极大监测质量隐患。所以,既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也要从过程监管入手,使环境监测质量更有保障。在具体执行时,要持续推动环境监测质量监管工作,并辅以完善的考核机制,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予以科学评价,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积极性。可采用的环境监测监督办法具体有实验室比对、同步监测、环境监测现场抽检等,为了满足大量环境监测任务需求,质量监管手段也要与时俱进,可构建信息化的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各级环境监测结构数据联网,所监测到的各地环境要素可有效直传,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可用做环境监察,还能对各级监测机构起到监督作用。而且作为环境监测机构而言,还要强化内控管理,推动质量管理工作改革,依据国家出台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并结合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完善自身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使得质量管理有据可依。此外,还要完善相应监管机制,并将先进信息化监测技术的应用考虑在内,对环境监测形成全方位的监管,杜绝各类监测质量问题发生。

4.4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管理

在新时期,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环境监测领域亦是如此,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培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环保政策实施前,环境监测工作性质比较模糊,所处地位也比较尴尬,导致环境监测机构内部管理上的落后,监测人员形成了思想上的懒惰,再加上机构改革受阻,加剧了环境监测人才的流失。因此,环境监测机构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中,首先要保证监测队伍的稳定,控制人才的流失,要采取积极的监测人才管理政策,做好监测人才培训工作,建立极具竞争力的监测队伍。同时,还要注重监测机构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制定环境监测人才考核办法,优化分配制度,完善环境监测机构内控管理流程。要细化环境监测责任落实,既要严格考评监测工作质量,也要如实兑现奖惩措施,将考评结果纳入监测人员的先进评选以及职称评定,进而达到环境监测人才优化管理的目的。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1.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科技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运行方式2个方面。从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全面设点、自动预警”,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
通过加强污染排放监控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预警能力。从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为“全国联网、依法追责”,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统一;
通过考核问责和同步执法促进政策落地,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在环境监测科技方面,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M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M。

2.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对环境监测科技的影响

环境监测省级以下机构垂直管理,将有效逼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的运行管理也将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整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另一类是环境监测部门自行运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将改变以往按照年度监测任务的开展方式,以合同管理方式为主,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评估都将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将改变以往按照各级行政区开展监测的运行方式,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这2个变化都要求通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十三五”的科研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强调对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在考虑部门功能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从管理机制上看,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部门协调的主要工作平台,成立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并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专业机构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重点专项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科技部、财政部对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

从具体内容上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将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项,并且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63。

为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导向要从“监测科研可以帮助监测工作解决什么问题”转变为“国家需要监测科研做什么”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系统内外合作,逐步开创国家需求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

4.环境监测科技的现状和挑战

4.1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现状和挑战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目前面临3个主要挑战:—是根据新的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新的污染物尚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
二是部分标准方法因可操作性问题、方法之间可比性问题,尚待修订或制定新的方法;
三是各部门、各地区的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尚不统一61。

4.2 水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设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监测装备、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5个模块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开发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

从总体上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内容超前,启动时间早,科研成果领先于环境监测业务发展,但是地下水的研究相对滞后。

4.3 大气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已经于2015年11月,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确定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类为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技术、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5个部分。

其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任务还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将同步推进,主要挑战应当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工作中。

4.4 土壤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环保部已经于2015年启动了公益专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任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尚不足以指导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有关研究相对滞后。

5.“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方向与展望

5.1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为主,包括相应技术文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分为基础技术、监测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质控技术及其他技术6个部分,分要素梳理现有技术、已立项标准和需要建设的内容,重点解决部分标准方法实用性差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统一工作,并为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依据。

5.2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促进试点业务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方法的实用化,将试点业务平台范围逐步扩大为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按流域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时空特点,在现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按流域系统重新整合水环境监测技术。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针对水环境监测的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各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

5.3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紧密围绕气专项,以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预报预警建设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深化大气污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二是努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为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标准化共享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空气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和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08。

5.4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规划应积极跟进“土十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提前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需求编制工作,及时总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努力做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与“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

5.5 其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

从国家层面上“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还可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地方层面上,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和本地重点工作申报地方的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形成以国家专项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科技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6.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治理;
数据支撑

1引言

人们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忽略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环境的破坏能力远远超出了环境的自愈能力,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焦点问题,更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心的话题。而雾霾天气、水环境污染、酸雨、全球变暖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保护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环境监测是分析环境污染情况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开展调查,合理布点采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分析,然后根据所得实验数据总结环境的相关信息。在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环境下,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环境的综合信息,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自然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目的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的测定环境中的有危害物质的含量,分析其含量的变化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以此来确定环境的质量水平[1]。环境监测工作是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期监测准备。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背景调查、现场采样、优化布点以及数据收集。通过分析数据了解污染物分布情况、污染物含量以及污染物的扩散方式,进一步优化布点,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目的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三种:①监视性监测。监视性监测主要是监测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通常情况下,这种监测是通过长期、定点的对污染物排放进行监测,有时也采取在线设备仪器与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譬如在污染物监测采样布点处安装在线设备仪,通过在线设备可以实时监控化学需氧量、氨氮与总磷的排放量。通过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结合在线设备监测数据,得出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与以往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到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进一步了解污染治理的效果从而优化治理方案。②特定目的的监测。这种监测主要用于污染严重或者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譬如,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时,需要立即采取环境监测,了解污染事故中的污染因子。这时便需要迅速采集样品开展分析研究,确定污染物的浓度、扩散方式、扩散速度以及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时了解污染情况,为确定救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③研究性监测主要是用于科研工作,研究对象比较具体,主要关注监测数据、结果等。研究性监测都需要标准化,具有统一性。

3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3.1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前期准备

环境治理方案是根据环境质量状况制定的,环境质量状况比较好的区域治理的力度就相对小一些。而对于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严重,需加大治理力度。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需要真实有效的数据来反映。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也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为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直接影响环境的评价工作,进而影响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所以严格落实环境监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势在必行。因此,环境监测过程中背景调查、采样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确保采集样本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可靠性,使得环境治理工程每个环节细致到位。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不仅仅是对某个污染物进行短时间的分析,必须是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物质含量的综合数据,即需要对各种污染源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长时间的分析,所得的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做出正确地评价。通过对所有区域的水质、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情况开展系统的监测,收集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时反映所有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不同区域之间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了解不同区域污染物的类型、污染物的浓度、各污染物在不同区域的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环境综合评价制定处理措施,从而为环境治理工作指明方向。譬如,通过对日常饮用水源的常规监测,能够及时掌握饮用水源的水环境质量,如出现异常情况,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就可以查找污染物的形成过程和原因,从而从源头和根本进行治理,显著提高了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治理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2环境监测使环境治理更有针对性

环境污染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等。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不同,选择污染物危害大、出现最频繁的污染物为重点监测对象,分清主次,对重点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处理。不同地区环境污染的因素是不一样的,根据区域特点进行有差别的监测,根据区域污染物的类别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理方案。譬如,对于一些机械生产集中地区,重金属对环境空气、水以及土壤会造成污染,需要针对区域工业特点制定环境监测方案。通过环境监测分析了解所测地区的环境质量,有利于制定科学、针对性强的环境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工作让环境保护工作目标更明确,有利于环境保护人员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可以抓住环境治理的实质问题,从而更有效的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3.3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互相促进

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使环境监测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环境污染的多样性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改进,对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由容量滴定分析、分光光度计测定,发展到原子荧光、ICP、ICP-MS、气相、气质、液相、液质等大型仪器监测以及水自动监测、大气自动监测等真实的反映出环境监测工作在不断的进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促进突发事故的环境监测与治理应急系统的完善,自动化与便携式检验设备应运而生。环境监测检验治理方案的有效性、合理性,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治理方案。环境监测和治理互相依存、相互配合并相互促进[2],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4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及时反馈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工作的一面镜子,通过环境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察觉和反馈环境问题。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能及时了解污染物浓度是否得到控制或者降低、污染物是否继续扩散,真实反映出环境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对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促进作用。

4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治理的基础,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撑,通过对环境污染的动态监测分析环境污染原因和类型,制定出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这样才能促进环境治理工作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庄小青.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4(11).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污染

Abstract: to accurately reflect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to d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lanning,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work, must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nly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an be in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and management environment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This paper on how well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work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ollution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可持续发展潜力日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时有发生。在这种严峻的环保和工业发展压力下,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亟待提高。不可否认,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成就有目共睹,监测领域和范围日益扩大,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而且手段也不断完善,对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变化趋势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同环境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相比,目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所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即是指环保部门为了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而采取的一系列加强监测质量的举措,诸如前期的质量策划、中期的质量控制以及后续的质量监督等内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特点十分明显。首先,由于环境监测的手段五花八门,既包括化学、物理,又有物理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且监测的对象比较庞杂,呈现出鲜明的综合性特点。其次,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要揭示环境变化规律只能坚持长期测定,从而富有连续性的特点。以前,我国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和环境监测基础能力的提升正在严格按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的要求稳步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时间还较短,我国环境监测能力、水平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尚有诸多不适应的地方,阻碍了我国环境监测水平的健康发展。其一,个别地方的环保部门对该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领导起来软弱懈怠,导致环境监测成果质量无法保证。其二,环境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队伍流动性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许多同志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其三,环境监测的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诸多环节普遍存在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一致的地方,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充分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其四,资金、仪器设备等绝对数不足,现有的设备相对老化。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 增强做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没有科学完备的环境监测,就无法得出准确的环境信息,更不用说作出科学的环境决策了。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要加强监测点位和采样频次的确定和采用,保证样本符合实际需求;
要采用尽可能先进的仪器设备,努力探索多种监测手段,精心研究分析方法;
要严格监测程序,保证监测全过程处于严格的控制和监督之下。这些工作,没有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高度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的。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将其视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2 加强监测技术研究

科学先进的监测技术是做好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如果没有这些,想要对一个时期的环境形势做出准确判断根本无从谈起。因此,环境监测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竭力推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监测自动化建设,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体系;
要不断增加监测投入,努力完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加强自动监测、应急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要尽量建设现代化的环境监测实验室,努力推动标准化建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工作有可能借着信息化的东风再度升腾。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更有助于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效率。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借助GPS、GSM/GPRS等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实时监控;
可以建设环保专用平台,方便执法人员在相应位置登录环保监控指挥中心系统,迅速获得相关信息,提供工作效率。

3 做好内部监督管理工作

环境监测工作不是单向的,必须要实现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的完美对接。各级环境监测机构除了要接受上级部门对本职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外,更要采取一系列的外部质量控制活动,要加强监测计量认证、质量管理评审等,通过外部力量实现自身质量管理体系的最优化。同时,要切实做好内部监督管理工作。要加强样品采集、交接、分析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的要求规范样品采集、固定、运输等具体工作;
技术监督人员要详细记录具体过程,保证操作不逾矩、步步有规范;
要严格做好原始记录、数据处理及报告编制的审核管理工作,化验人员对原始记录加以确认,实验室内相关人员做好复核,然后由实验室质量监督员审核,严格执行三级审核签字制度,狠抓工作质量。

4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更新,环境监测工作对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特点也越来越明显。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而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核心环节。只有在保证监测队伍稳定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监测工作的积极性,环境监测工作才能长足发展。一位优秀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必然要十分熟悉相关领域的监测方法和程序,具备环境监测方面的必备知识。要努力搞好全员培训,加强包括继续教育、岗前培训等培训形式在内的培训体系建设,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监测人员尽快掌握监测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要多渠道争取支持,保证地方政府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
要根据需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技术辅导。另外,对新参加工作人员,尽量采取老技术员一对一帮带方式,进行岗前培训指导,使新同志很快熟悉业务,协助老技术员承担起部分业务工作。

5 建立环境监测工作评价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推荐访问:环境监测 工作要点 五篇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五篇】 环境监测工作要点(精选5篇) 环境监测工作要求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