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析

时间:2023-09-27 18:25:03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陈守婷

[摘 要]一国之兴旺发达,人才的力量不可或缺,科技自主的力量不可或缺。未来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不只是政治实力、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的简单加法运算,而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高等教育是全国教育的领头羊,注重高等教育的改革可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文章将我国70多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分为四个飞跃性的发展阶段,并分析这四个发展阶段给高等教育体系带来的高质量变化。同时,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理念、技术和大学数学教育实践经验,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改革;
“双一流”建设;
“互联网+”;
大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4-0005-04

中国梦是伟大民族的复兴梦,是炎黃子孙的强国梦。“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受过高等教育的广大青年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因此,高等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系统性地强调了教育改革要牢牢树立“九个坚持”,其中提到了教育事业、教育改革、教育使命,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国的高等教育需要继续发挥重要人才库作用,为各行各业输送技能高超、效率卓越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高等教育还需要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尽快熟悉和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新环境,“互联网+高等教育”成为各大高等院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教育改革历程和现状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报告》,解读过去70年来我国大学和高等教育体系取得的令人惊叹的进步。《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识官菲尔·巴蒂对我国教育体系给出如下评价:“中国教育体系在快速扩张的同时,质量也非常高。其他有些国家的教育体系虽然增长也非常快,但是却没有保住质量。中国高等教育在速度和质量两方面做得都非常好,确实非常独特。”201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70周年诞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足足探索了70年,每一次改革措施的实施都将高等教育向更高质量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我国按照苏联高等教育和研究组织的模式对高校进行了改革和重组,通过接收改造旧高校、建立新大学,以及建立高度专业化的院校、引进知识分子等措施着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实力[1]。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从单一模仿苏联高等教育模式转变为自主选择高等教育模式。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这可称得上是一段关键性的转变和飞跃时期。正式恢复高考和实行改革开放,为后续高考制度的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建立以及优秀学生赴国外交流、交换和留学等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奠定了基础,从而通过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大国崛起输送了大批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人才[2]。自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了人才方面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方面的准备。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应对新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国务院先后做出了两项事关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大决策——“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工程),最终建成211高校115所、985高校45所,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向世界领先水平更近了一步[3-4]。然而,21世纪初,我国高校在扩招的同时,由于经费投入和师资等方面的不足,逐渐凸显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而成为之后的重要建设目标。第四阶段是2010年至今,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启动了“双一流”项目,强调卓越教学,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对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做了重大战略部署,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5-6]。“双一流”建设将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经过70年的探索、改革和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逐步提高了声誉和知名度,赢得了认可,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国共有120所高校上榜,其中内地高校81所、香港地区高校6所、澳门地区高校1所、台湾地区高校32所。数量居全球第四,仅比排名第三位的英国少19所。国内一流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已经稳稳地跻身世界前30名行列,分别排名第23位和24位,为亚洲排名最高的两所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东京大学分别排名第25位和第36位。国内双一流高校中跻身世界排名前200名的还有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详细数据见表1:

二、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建议

(一)因材施教,让高等教育更具针对性

现阶段,国内本科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其他普通本科高校三个梯队。由于三个梯队的高校师资力量、资金补贴、基础设施、招生生源、科研能力、教学目标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对四类高校结合招生生源特点和学校师资力量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从而让高等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如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由于招生生源具有绝对优势,高考招生划档相对比较高,集聚了大批优质生源,此类高校应该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主要目标,重点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肩负起为其他高校培养师资力量的责任,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引领社会发展为导向,注重科研技术攻关和创造性研究;
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以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服务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学研合作,加强应用性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移,从而转化为生产力;
其他普通本科高校应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全力办好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支持。

(二)因校考核,让高校评估更具科学性

现阶段,国内一些高校的考核评估体系中更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要求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这与高等教育的初衷有所违背。这种考核评估体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某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评估更注重科研成果的要求;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估也更重视对科研成果的要求,甚至对部分行政人员考核也有明确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要求。高校要不要搞科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高校需要搞科研,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但并不需要校校搞科研、人人搞科研,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差异化考核和评估。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许长青教授曾经提到:“有些高校要求被考核的教师三年内甚至一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和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这种工人式的考核方案,实际上违背了科研规律,科研成果的产出一般是带有波动性的,而非每年或每隔几年有一个平均的产出。”一些高校的考核评估机制同样面临这样的窘境:因担心自身考核排名下降,注重科研论文数量而忽视了科研质量、甚至舍本求末降低了教学水平,从而导致科研论文数量虽多,但是核心科研质量相对不高。鉴于此,建议构建分类管理的考核评估体系,将高校分为科研型高校和应用性高校,将教师分为科研型人员、教学型人员、非教研岗位人员,因校而区别考核、因人而差异考核,如提出教学型人员的优质教学质量奖可以与科研型人员的核心论文相提并论等措施来改善这一现状。

(三)因需改革,让课程设置更具实用性

2020年12月20日,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正式迎来了其8周岁生日。在2020年全国高考招生中,南科大在广东省理科提前批最低投档分657分,录取分数已经超过大部分高校。从南科大成立到现在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仅短短十余年时间它就能得到普遍认可?事实上,最近10年来,不只是南科大,还有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大学等新型大学先后成立。这些高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国外高校的大力支持,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与产业行业需求更加相容、更具适用性。以上海纽约大学为例,办学至今,先后有23位各国院士级的学术大师为本科生上课,仅2018学年就有8位大师在校任教。学校目前师生比为1:6,实现了世界一流的师资和极致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现阶段,技术变革席卷全球各行各业。行业需求和市场供求关系开始改变传统书本纯理论形式的教育模式,需要通过与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产业行业加强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内容和体系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产业和高校需要开展更富成效的交流协作,开发研制并改进新型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切合实际、更贴近市场、更具成就感的高等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因此,建议高校针对大学数学等学科建设要围绕现阶段前沿方向和重大科学问题,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机制,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社会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了能够使大学数学等高等教育课程更具有实用性,建议在高等教育上尝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多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及技术,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模式,即将高等教育的重心从对知识的理论教学转移到灵活运用上,发挥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建立校企合作、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实施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7],从而让知识的学习更有意义,使学生思维更灵活。例如,数学与统计学等专业的学生应在熟練掌握数学建模、各类数学与统计类软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科技手段、成果与大学数学等众多学科的课堂内容相结合,创新课堂实践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分为两部分,前者是课堂上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比喻为篝火木堆结构的搭建过程,是前提更是基础;
后者是课后的实践,可以比喻为篝火的燃烧。“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的重心不是木堆搭建的形状,而是能够以形状为基础实现充分燃烧,使篝火可以燃烧得更旺。

一般企业在进行新员工招聘和人才选拔的过程中,针对应届生(以校园宣讲会、校园招聘方式进行)和往届生(以社会招聘方式进行)通常会制定不同的选才标准。一般情况下,针对应届生的选拔,首先会关注该学生的一些“硬背景”,如高校知名度、专业对口性、学生是否具有相关的实习或项目经历、是否具备实用性的知识结构或相关证书等。例如,企事业单位对数学与统计学等专业应届生的招聘选拔中会更注重学生对Matlab、Maple、SPSS等各类软件的熟练运用情况。其次,会关注学生的“软技能”,比如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对于没有实习经验和应用技能型证书的学生,企业在综合评估学生面试表现时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软技能”,因为许多企业负责人认为书本中的知识将来很少能够直接应用于现实工作中,而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能独立思考并且遇到问题能够主动解决问题,那么工作中的很多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包括大学数学在内的众多学科教学工作的目的更是如此。高等教育应以我国产业行业需求为中心制定培养策略、落实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等。我国高校改革已经进入“双一流”建设阶段,高校教育需要制定分层教学机制,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大学数学等众多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互联网+”时代要探索培养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学术型、原创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路径,要瞄准国际标准,形成中国学派,产出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提升学科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同时需要促成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茗,王鑫.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55-57.

[2] 郭书剑.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J].高等教育管理,2019,13(2):8-15.

[3] 林冬华.1985-2015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32-35.

[4] 董鲁皖龙.扎根中国大地,奋进强国征程: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N].中国教育报,2019-09-22(11).

[5] 贺祖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8(9):14-19.

[6] 胡建华.“双一流”建设对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8(7):5-13.

[7] 李枫.“互联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7(11):4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大学数学教育改革双一流基于专业需求与案例驱动相结合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学有所悟,学有所乐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职业教育中大学数学案例式教学模式探究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谈大学数学的教与学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推荐访问:探析 中国高等教育 改革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