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战斗英雄故事【五篇】【完整版】

战斗英雄故事【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9-04 12:05:03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英雄儿女》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巴金小说《团圆》基础上改编摄制而成的一部红色经典电影。影片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成与王芳两兄妹的英雄故事。哥哥王成在一次坚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斗英雄故事【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战斗英雄故事【五篇】

战斗英雄的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影;
《英雄儿女》;
爱国情怀

《英雄儿女》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巴金小说《团圆》基础上改编摄制而成的一部红色经典电影。影片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成与王芳两兄妹的英雄故事。哥哥王成在一次坚守高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妹妹王芳化悲痛为力量,以哥哥为榜样,全心全意为志愿军战士服务,并最终与养父、亲生父亲在战场上团圆。[1]该片上映已近半个世纪,但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从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都深深刻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脑海中。

一、《英雄儿女》情节片段所反映的爱国情怀

影片一开场便将观众带入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的抗美援朝战场。后方中朝军民正在紧张地抢修公路,前方一队美国战机正对地面上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疯狂扫射。此时,朝鲜友人金正泰老大爷的孙女在惊慌中四处奔跑,眼见就要遭到美军的攻击。这一幕恰巧被刚刚离开后方医院、正在返回部队大本营途中的志愿军战士王成撞见。他不顾伤病未愈,更不顾自己性命,奋力挽救了金大爷孙女的生命。这一电影开场的惊险一幕高度体现了以王成为代表的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听命祖国召唤、践行中朝友谊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主旋律,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返回部队的王成还没来得及休整就主动加入了一项刚刚下达的、艰巨的战斗任务。因战场形势需要,王成所在的志愿军部队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坚守一座无名高地。敌军一次又一次向高地发起猛烈进攻,但都在志愿军的顽强阻击下失败而退。由于敌军三番五次的陆空联合轰炸,无名高地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络。王成站在高地上的危险位置,勇敢地担负起与指挥部重建联系的任务。当惨烈的战斗打到只剩下王成一个人时,从四面八方蜂拥而上的敌军向王成猛扑过来。王成一边用所剩无几的弹药射杀敌军,一边通过战地话筒向指挥部做最后报告:共产党员王成报告首长,我一定牢记首长教导,不辱使命、坚持到底,请首长放心!此时数不清的敌人越来越靠近王成,王成拿起话筒向我方炮兵部队大喊道:敌人已把我包围,不用顾我,为了胜利,立即向我开炮,向我开炮!说完,王成跨出战壕,从容不迫地手持爆破筒,打开保险盖,纵身跳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一幕激动人心,令人肃然起敬,充分展现了革命战士孤胆作战、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王成的光荣牺牲和他的英雄事迹激励和鼓舞着每一个志愿军战士。妹妹王芳就在王成精神鼓舞下从一个刚入伍的新兵很快成长为一位坚强的革命女战士。在多次战斗中,王芳不顾敌人的密集炮火,做宣传、鼓士气、救伤员。在一次随文工团的战地演出中,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轰炸,王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躲避逃跑,而是奋勇上前掩护一位炊事员,最后自己光荣负伤。受王成精神影响的还有战士小刘。在一次战斗转移行军中,为使部队迅速通过障碍,他毫不犹豫用身体搭做人桥,以使其他战士可以踩在自己肩背上冲过障碍。这几段情节处处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对党、对国家事业的无比忠诚与无限热爱。[2]

二、《英雄儿女》故事人物所表现的爱国情怀

《英雄儿女》用激烈的战争片段和细腻的人间温情歌颂了中朝军民的战斗友谊,从中塑造了王成、王芳等众多英雄人物形象,他们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的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熠熠生辉。

影片主人公之一、久经战争风霜考验的军队老干部王文清对国家事业坚贞不渝,时刻表现出一位老革命高贵的精神品质。在指挥战斗时,王文清果断、沉着;
在对待普通战士上,他无微不至,与战士同战斗、同劳作、同操练、同娱乐、同吃同住。王文清作为长期从事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他不仅对女儿王芳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对每一个战士的教育也都是如此。在影片中,王文清主抓部队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他用战争生活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教育和鼓舞志愿军战士。他用王成精神激励女儿王芳,激励她去战火纷飞的前线学英雄、唱英雄,全心全意为战士服务,作为一个好妹妹为王成精神增光添彩。对待小刘,王文清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处处关怀备至。最后王芳和小刘都成了一个王成式的、舍己为人的优秀战士。王文清在影片中对新一代革命接班人的教育和培养,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们深切的爱国情怀。

主人公王成是《英雄儿女》着力塑造的一个英雄人物,尽管他的戏份在影片中并不算多,却给观众树起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王成,不仅胆识过人,而且语言豪迈。他的一句“为了胜利,立即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久久回荡在历史的河谷中,经久不衰。从小在一个工人家庭长大的王成,当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时,当祖国召唤志愿军战士赴前线抗美援朝时,王成深感自己报效祖国的责任,踊跃参军。到朝鲜战场后不久,王成不幸负伤被送往后方战地医院治疗。在伤口还未完全愈合的情况下,他又迫不及待地带伤奔赴前线。在坚守无名高地的防御战中,他所在的部队以少敌多,战友一个个如英雄般倒下,最后仅剩王成一人孤身抗敌、浴血奋战到底,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疯狂反扑。终于打到只剩最后一枚爆破筒,王成抱着它扑向敌群英勇赴死,壮烈牺牲。[3]王成孤身作战、奋勇御敌的英雄气概是他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成就了他爱国主义的理想抱负。

影片的另外一位主人公、王文清的女儿、王成的妹妹王芳是一名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成长而起的一名文艺兵。她在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投身志愿军文艺工作。通过生父王文清的帮助和支持,王芳以一个年轻新兵的青春活力深入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线。在那里,王芳与前线战士同呼吸、共命运,自觉在战斗中磨炼自己,在战火中汲取革命文艺的现实题材。当哥哥王成牺牲之后,王芳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加饱满的革命情感、更加铿锵有力的嗓音尽情歌唱王成生前各种英雄事迹,极大鼓舞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战斗士气。除了为前线杀敌的战士歌唱,她还以极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后方提供后勤保障的战士们表演。即便观众不多,只要有机会她就要以歌声舞姿去影响和激励每一个人。在一次只有炊事班两位战士当观众的演出中,王芳和平常一样以饱满的热情真挚献唱。她生动、亲切的表演令两位炊事班战士为之动容。

除了以上几位主要故事人物外,《英雄儿女》也成功塑造了一些具有深切爱国情怀的配角人物,将故事很好地串联了起来。例如中朝友谊的代表人物金正泰大爷,虽然他的爱国情怀不能相对于中国而言,但以他为代表的广大朝鲜军民的一言一行都透射出每一个中国人和每一名志愿军战士精忠报国爱国情怀的意义与价值。影片中金大爷只出现过几次,但每一次都起着承接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特别是他的两次“抬”的戏份更是如此。第一次“抬”是抬王文清的吉普车。王文清正乘车前往前线,前方的去路被弹坑阻碍,金大爷见状立即招呼附近的朝鲜乡亲一起来把车抬过弹坑。第二次“抬”是抬护送王芳的担架。王芳在一次表演时为了掩护炊事员而负伤,在她被担架抬往后方医院途中,必经之处的桥梁被敌人的飞机炸毁,根本无法通过。此时金大爷领着几位朝鲜老乡,不顾桥下的河水冰冷刺骨,将担架举过头顶把王芳抬起淌河而过。金大爷出场的这几个场景感人至深,充分说明了中朝之间用鲜血铸就的伟大情谊,也从侧面说明志愿军战士们的爱国情怀同样深深感触着朝鲜军民。

三、《英雄儿女》电影创作过程所展现的爱国情怀

电影《英雄儿女》透射出的丰富、饱满的爱国情怀给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以心灵上的强烈震撼。而电影诞生的过程本身也凝聚着广大电影创作人员的爱国情怀。没有他们的爱国热情与努力工作,也就没有这部红色经典电影的诞生。

1952年开春,为创作一批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中国文联组织了一批文艺人士赴朝鲜战场亲身体验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生活。当时巴金受邀担任文艺创作组的组长。[4]巴金到朝鲜后,驻在某团第六连队体验志愿军的艰苦生活。在为期七个月的生活体验中,巴金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前往战斗第一线进行采访。回国后,经过战争实地洗礼的巴金以充沛的创作激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创作完成了《明珠和玉姬》等数篇短篇小说和纪实文学。经过三年多的准备和笔耕不辍,巴金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中篇小说《团圆》诞生,由《上海文学》刊发,引起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当时正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著名文学家夏衍读完这部小说后,立即指示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并拍摄成电影。

在接到文化部的指令后,长春电影制片厂马上组织了一支业务素养精湛的创作班子,由毛烽负责改编剧本,武兆堤担当电影导演。武兆堤在拍摄爱国主义战争题材的影片方面经验丰富。而负责改编剧本的毛烽在退伍转业前曾是志愿军总部的一位秘书,对三年抗美援朝战争非常熟悉。所以,由他们两人负责这部电影的创作再合适不过了。经过多番修改,毛烽与武兆堤决定弱化过去此类电影的战争场面,而强化以感情戏为重点的剧本灵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以巴金原著《团圆》为蓝本的剧本创作终于完成,影片名被定为《英雄儿女》。电影将重点从战场上转到故事人物的内心情感上,凸显了战争年代素不相识人们之间的温情以及父女之情、父子之情、兄妹之情、干群之情等,所有这些情感的表露无遗都是以他们共同的、坚定的爱国情怀为依托。所以,该片的创作无论从过程上还是效果上都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色彩。[5]除此之外,至今仍让广大国人耳熟能详的电影主题曲《英雄赞歌》也蕴藏着作曲家公木、刘炽等编创人员的心血,他们的工作动力也大多来自内心深处镌刻着的爱国情怀。

总之,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自1964年首映至今,近半个世纪的光阴也仍未令它的红色经典褪色。影片从故事情节到故事人物,再到创作过程,无不以其浓郁的爱国情怀深深刻印在国人的心怀,被国人永久铭记。

[参考文献]

[1] 王直.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J].福建党史,2010(15).

[2] 孙立峰.电影与文学的百年不解之缘[J].21世纪,1995(06).

[3] 袁成亮.电影《英雄儿女》诞生记[J].世纪桥,2007(07).

[4] 宋强.巴金与《英雄儿女》[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5(01).

战斗英雄的故事范文第2篇

但是,后来这条河有所闻名还不是因为它凶猛凶烈,而是缘于“八女投江”那个英雄悲壮的故事,让世人知道了它还是一条英雄的河,是一条悲壮的河,当年这里曾洒过英雄的r血,弥漫过抗日的烽火。

那是1938年的秋天,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抗联第五军第一师妇女团的八位勇士们,为了掩护部队转移,在这乌斯浑河沿岸,同围剿的日寇展开了激烈战斗,最后她们打尽了所有的子弹,面对强敌的围攻,她们毅然决然地砸碎了枪支,忍着剧烈的伤痛,昂首挽臂走进了汹涌的河中,她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了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东北抗联史上有名的巾帼壮举――“八女投江”!

当年,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曾断言:“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果然如此。“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成了中华民族不畏反抗外来侵略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英雄史话,赢得了历史的赞誉,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誉。你看,抗战史中有她们,纪念馆中有她们,文艺作品中有她们,学生课本中有她们,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和七十周年的两次国家主席讲话中有她们。她们若有在天之灵足以得到告慰。黑土地上为有这样的英雄儿女与故事佳话足以让人骄傲。那一次,我走在牡丹江畔“八女投江”的硕大雕像前,就有着这样不尽的感慨。

这次走近乌斯浑河我完全是慕名而来,因为它在我的心目中有着长江黄河一样的感觉。它是孕育英雄儿女的地方,是诞生英雄故事的地方,我觉得这片大地神奇而神圣,有一种特别地凝重,令人肃然起敬。

那段峥嵘岁月辉映的历史还在闪耀着光辉和光芒。我看见,她们同日寇激战的那个地方尚在,那是乌斯浑河对岸柞木岗子的脚下,虽然它已变成了绿色的大地,早就没了当年的模样,但历史对它的记忆没有消失。她们英勇赴难的那个地方尚在,虽然它不再是那条汹涌的河道,但那湍流里的殷红记忆依在,后来岸上屹立的那块殉难纪念碑却分外醒赫,它让人们记住她们。同时,它也在告诉人们,英雄的灵魂,英雄的浩气,永远与这生生不息的乌斯浑河水同在。我走近的那一刻,脑海里就浮现出了那八位英勇不屈的形象,她们的英雄浩气依然是气贯长虹。

翻开那部历史,你看:面对强敌毫不怯懦,面对流血牺牲毫不在惜,面对日军劝降毫不动摇,面对河水滔滔毫不退缩,她们身上透溢的是中华英雄儿女的气节与血性,这就是八女勇士的英雄魂!要知道,这八位英雄姐妹,最大的只有二十三岁,最小的只有十三岁,豆蔻般的年华,青春初始的人生,敢于如此慷慨赴难以身殉国,谁人能为?可她们用壮举做出了最好回答。其实,她们也是可以摆脱牺牲的。然而,她们把生的机会留给了战友,把死的选择留给了自己。在敌人获密向抗联营地包抄围剿中,是她们挺身而出,承担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
面对敌多我寡大敌压境,是她们冲在战斗的前沿,与敌人巧妙周旋,把目标引向了自己,让部队突破了重围;
当敌人发现她们是女战士,喊话劝降不成便猛烈进攻,哪知她们个个都骁勇顽强誓死不屈,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直至最后奔入滚滚洪流之中。

战斗英雄的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英雄文化;思政课;高校

一、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英雄者,国之干,民之魂。”英雄文化是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其基本要义有如下5个方面。第一,“人民是真正的英雄”。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1]第二,“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2]。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2]第三,“英雄精神永不过时”。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便有感而发填写了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毋改英雄意气”,表达了对焦裕禄的崇敬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3]第四,新时代要加强英雄文化教育。2015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我们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4]。第五,英雄教育制度化。2018年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201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帮扶办法》。党和国家通过法律和制度化的措施安排,将英雄教育纳入到法律层面,表达了“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决心。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来源于实践的总结,经过历史的检验,意蕴丰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新时代将英雄文化创新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将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精神,传达给代表国家未来的大学生,并将这些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二)有力反击,打赢意识形态保卫战。旗帜鲜明“弘扬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是高校思政课有力反击、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键所在。当前,以污蔑诋毁英雄人物为特征的暗潮涌动,它们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肆意歪曲历史、丑化英雄人物,这对新时代“三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有很强的欺骗性。例如网上曾有关于某高校开展祭奠“英雄烈士”的活动报道,而实际上在解放战争中是个彻头彻尾到底的人物,根本不能被认为是“英雄烈士”。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4]要打赢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用英雄文化引领高校思政课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英雄,辨别的谣言,更好弘扬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

二、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

近年来,党和国家通过大大小小的场合,对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新时代英雄进行表彰,并授予他们“改革先锋”“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这些新时代英雄和我国古代爱国英雄、近现代革命英雄等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英雄谱系。他们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崇尚和学习。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逐渐梳理出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案,为实现英雄文化创新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有效的经验积累。(一)理论课堂的教学内容:实现知情意行顺势而为。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高校四门必修的思政理论课为依托,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着力,顺势而为,实现大学生对英雄文化的逐步深入了解。从“知”上入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解决正确理解“英雄”“英雄文化”“英雄精神”等概念。其中,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的群众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特别是要讲清楚对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的继承和创新,如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和平年代需要英雄情怀等。从“情”上下功夫。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通过追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事迹,让大学生认识到战斗英雄身上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愫。他们的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他们身上展现的英雄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从“意”上去融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讲英雄人物、英雄事迹,就要重点挖掘英雄背后深沉的家国情怀。深刻讲解英雄情怀就是人民情怀,英雄身上体现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气概,实则源于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对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认同。因此,英雄“是最可爱的人”。只有全社会都铭记英雄、崇尚英雄、关爱英雄、学习英雄,才会有更多的人争做英雄,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从“行”上去磨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一代一代人接力践行英雄文化、传承英雄精神所形成的英雄谱系讲清楚。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国元勋的青年斗争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劳动模范和劳模精神”,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改革先锋教育和创新创业精神”,新时代的“奋斗教育和时代楷模精神”等。让大学生明白“每一个时代有特定的历史使命,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英雄”。进入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即将在各自行业中努力拼搏奋斗时,要牢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争当青年英雄,将英雄谱系永续传承。(二)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提升学习兴趣。“理论解析+讲述故事”。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注重将英雄人物作为范例贯穿教学全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首先是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服人的关键之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是相吻合的。同时,高校思政课也要善于讲故事,通过讲英雄故事实现以情感人,强化理论学习效果。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能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而关键和前提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通过讲英雄人物的故事能够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通过英雄人物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和榜样作用,能够为大学生架起当代青年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实现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的桥梁。“课内举例+课外拓展”。通过课堂讲授的英雄人物示例以引导大学生课外保卫英雄的积极主动性。在进行“革命英雄”“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英雄人物案例教学中,注意让大学生感受英雄的个人魅力,从而对英雄产生崇敬之情,在课下能够自觉抵制等对英雄的诋毁与污蔑。如,以“开国元勋的青年学习和斗争生活”为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一代开国元勋不平凡的青年生活,以正确辨别的谣言。“线上+线下”。榜样教育一直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身边的榜样。为此,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老师建设了线上“家乡英雄(先进)人物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资源使马院全部老师共享。为了将数据库做得更加完善,学院每学期都会专门招募感兴趣的大学生加入“英雄教育学习小组”,作为思政课教师助手,帮助进行线下数据库资料搜集整理,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完善“家乡英雄(先进)人物数据库”。(三)实践教学:借助资源优势丰富实践课堂。充分发挥本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江西省南昌市因为历史的积累,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故借此可以让高校思政课有更加多样的实践课程安排。第一,“红色家书”朗诵演讲活动。开展“红色家书”朗诵演讲活动,让大学生阅读英雄的生活经历与心里世界,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英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无私与伟大。第二,参观江西农业大学校史馆。江西农业大学办学近百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大学生学习本校悠久历史,了解本校的英雄人物,更好学习践行江西农业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文化和“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大学精神。第三,祭扫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位于江西农业大学西北方2公里左右。借此优势,可先在校内电影院观看讲述烈士事迹的电影《信仰者》,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带领大学生祭扫烈士墓,参观烈士展览馆,在烈士塑像前朗诵《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的革命英雄人物。第四,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参观前,先向大学生提出关于南昌八一起义事件的一些问题,如“南昌八一起义中的主要英雄人物事迹”等,引导大学生认真参观,学习历史。第五,参观“小平小道”。这里曾是邓小平同志1969—1971年在江西新建县下放劳动住过的地方,距离江西农业大学10公里。学院每学期都会组织大学生参观,来感受中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魅力。“请进来+走出去”。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5]为打通高校思政课堂与社会思政大课堂之通道,形成全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经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推荐,学院领导统筹邀请有南昌的英雄及其家属、后代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英雄带来的正能量。

随后,积极动员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寒暑假等时间走出校园,在南昌周边的乡村等地区,积极参与“三农”工作,收集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脱贫的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的英雄、先进事迹,并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实践中感受付出的喜悦与价值。“共建+共享”。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习评价和评定学生一直是个难题。没有及时准确的学习评价和科学全面的评定学生机制,很难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内生动力。针对此情况,学院在原有“平时课堂表现+期末考试”评定学生基础上,创新提出“共建+共享”。即在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3—5人一组,根据思政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积极寻找身边的英雄、先进人物故事,进行资料整理,形成PPT和演讲文字稿(800—1000字),随后课堂上进行3—5分钟演讲,同学间实现成果共学、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之后,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打分评价,并加盖马院教学办的公章,可以用做学生后面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或考察对象的佐证材料。实现思政课老师和学生工作教师之间的互通互联,实现了全方位育人合力,一方面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改善了入党积极分子遴选、培训、评价机制,形成学生、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教师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02).

[2]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2).

[3]:弘扬焦裕禄精神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N].人民日报,2014-03-19(01).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15-09-03(01).

战斗英雄的故事范文第4篇

他们的故事,若要一一介绍,三年五载也说不完。时任《晋绥大众报》记者的马烽、西戎决定将这些事迹浓缩整合成一个故事,提笔写就《吕梁英雄传》,一段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战的经典传奇就此流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冲进长城,顺着平绥铁路、同蒲铁路打进了绥远、山西。是年冬,领导的120师开到晋西北,接连收复失地,建立了晋绥解放区。

解放区人民在共产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纷纷加入八路军、游击队,在家的就参加了民兵。民兵们平时在家生产,抽空练兵习武;
一到战时便拿起步枪、火枪、地雷、手榴弹和敌人战斗,保护群众,打击敌人,并且配合主力军作战。

《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山区一个普通山村康家寨为叙事切入,村民在日寇的烧杀抢掠中逐渐觉醒,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民兵力量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小说中,民兵英雄雷石柱、康明理、孟二愣等人与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康锡雪、康顺风斗智斗勇,破坏了敌人一系列侵略计划,挤走了敌人,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虽然仅是一个村子里的事情,也可以看出晋绥解放区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轮廓。”作者在“起头的话”中这样写道。

《吕梁英雄传》从1945年开始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历时16个月完成。当时,反映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非常之少,因而这部长篇连载刚一冒头,就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

不少热心读者来信给作者提供信息,诸如他们那里在用什么办法围困据点,某某民兵的模范事迹值得写一写等等。

《吕梁英雄传》之所以受到如此喜爱,除了写的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动人故事外,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也成为一大亮点。在小说中,处处都能看到一些“土得掉渣”的语言:“维持也是为全村安生,这是蛇钻到竹筒筒里,只好走这条道儿啦。”“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等。这样的写作风格,也奠定了马烽、西戎“山药蛋派”作家的基础。

然而,对于这部作品,马烽却认为还有诸多遗憾。马烽的女儿段惠芳告诉记者,马老认为小说有着“胎里带来的不足”。在小说创作时,马烽和西戎都是20多岁,没有丰富的作品做铺垫,创作经验不足,构思也不够完整,人物性格不够突出等。

尽管如此,《吕梁英雄传》作为第一部正面描写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日的长篇小说,又因其鲜明的语言特点,注定成为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战斗英雄的故事范文第5篇

――题记

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有过美丽的传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飘然出尘的仙道文化给了胶东人间天上的美好愿景,“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盛景,那是人们对幸福的最初祈望。

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有过最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炮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悲壮场景,见证了胶东人民厚重的历史。送子参军、捐钱捐物、掩护伤员、随军支前,胶东的革命力量,有着苦菜花般的不屈不挠,有着钢铁般的勇敢顽强。

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有过最漫长的黑夜。“寒冬腊月盼春风,夜半三更盼天明”时,是“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宿星旗”的杨子荣们,用血肉之躯筑起胶东革命的长城。

瞧,莽莽林海,皑皑雪原,一支精壮的小分,身着绿军装,肩披白斗篷,迎风冒雪,风驰电掣,远望似雄鹰翱翔蓝天,近前如猛虎下山,真可谓“壮志撼山岳,雄心震深渊”……

是的,智取威虎山!

几十年来,那早已烙印在脑海深处的壮美画面,时常在眼前闪现,历久弥新。还有理琪、任常伦、王成、、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这些英雄无疑是我们这一代人集体膜拜的对象和永恒的记忆。战斗英雄杨子荣更具传奇色彩,更是以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活捉座山雕,备受人民崇爱。犹记少时,一群孩童,拿一根树枝当道具,模仿杨子荣骑马扬鞭,打虎上山。个个骁勇矫健,奔放洒脱,威风凛凛,有模有样;
到了下雪天,偷偷拿来妈妈用来遮盖食物的白色粗布包袱,当做斗篷,滑翔在冰天雪地里,一身的英雄豪气。

一眨眼,我们长大了,这些英雄们渐行渐远,经济的高度发展让大部分人迷失了方向,追求金钱占领了绝大多数人的灵魂高地。舆论宣传教育鲜有英雄的内容,这些英雄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情淡薄、社会良知缺失、道德底线的一破再破,腐败泛滥。我们的后代一边学习着屈辱的中国近代史艰苦卓绝的革命史,一边崇尚着西方文明。脑子里骨子里都是西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部惶惑,内心纠结。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现实才最真实。所以每到节假日,大批涌入日本疯狂购买的人数以百万计,所有这些,倘若英烈的在天之灵有知的话,可否会扼腕长叹,老泪纵横呢?

了解英雄,解密英雄。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是有出处的。

1974年,在的直接督促下,各部门经过艰苦的查询落实,英雄杨子荣的真实身份终于大白天下。

杨子荣,1917年1月28日,出生于山东牟平城南的废亢哟澹原名杨宗贵。四岁随泥瓦匠父亲杨世恩、母亲宋学芝来到辽宁安东谋生,不久被生存所迫,杨子荣又随母亲回到了牟平老家,父亲和大姐留在安东。直到1931年,14岁的他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去寻找父亲和大姐。这时“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占领东北,时局动荡混乱,寻父未果,年少的他孤身一人,自谋生路。先后当过码头搬运工、抗活船工,给大户人家护过院、当过矿工。而这些社会底层、出苦力的行业,受控于当时的黑帮和土匪,因此,脑瓜灵活的他对于黑帮和土匪的黑话、行规乃至思维模式都非常熟悉,日后成为侦察兵,化装成土匪都形神兼备,正是这段经历打下的基础。1943年,26岁的他在鞍山矿区当矿工,因与日伪监工发生冲突,把监工痛打一顿之后连夜逃回了老家牟平,不久娶邻村叫许万亮的姑娘为妻,开始务农生活。同时加入了当地的民兵组织,在1945年8月解放牟平解放烟台的两次战斗中,都有突出表现,并在当年9月加入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改名为杨子荣。奉命出关,挺进东北,自此牟平少了个杨宗贵,八路军里多了个杨子荣。

海军支队出关后几经改编,1946年,29岁的杨子荣因年龄大、军龄短,被分在炊事班,当了个“火头军”。在他自告奋勇地完成了一次重要任务后,部队首长和战友对他刮目相看,很快调入团侦察排,屡立战功。1947年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带领孙大德等五名战友,组成剿匪小分队,正月十六晚上,智取威虎山,活捉座山雕,又立战功。不幸的是在二月二十二日清剿残匪郑三炮的战斗中,因枪支哑火,他胸部中弹三处,壮烈牺牲,享年三十一岁。

但1947年有同乡人向牟平当地政府举报曾在牡丹江车站遇到过杨宗贵,流里流气,匪气十足,怀疑他当了逃兵,做了土匪。杨宗贵一家的军属待遇因此被取消,家人被政府和乡人冷落歧视,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先是女儿夭折,1951年妻子病故,后来母亲也含泪离开了人世。杨宗贵是兵是匪,是死是活尚无定论。因为杨子荣的身世还原,是在他牺牲整整27年后的1974年。

岁末年初,在英雄牺牲整整70年后的今天,我们昆嵛一行来到英雄杨子荣的故居和牟平政府斥资五千万建设的杨子荣纪念馆,瞻仰英雄遗迹。当我看到雕塑的刹那,顿觉通身似火烧,是为英雄伟岸的身躯、如炬的目光而震撼,是因为年少时对英雄的极度仰慕和崇拜,还是因为这几十年来对英雄的淡忘而羞愧难当?

黎明前牺牲的英雄啊!我们无法想象,你们当时踏冰卧雪、忍饥挨饿,与狡猾凶残的顽匪斗智斗勇,需有多么顽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解读了英雄及家人真实的生活后,我陷入深沉的思考:天堂里的母亲,如果您知道您的儿子不是逃兵而是一直战斗在一线而且屡建战功的战士,您那胆怯愧怍的眼神里能否多一些自信和自豪?您那逢人矮三分的腰身能否挺得更直一些?九泉下的妻子,如果知道自己的丈夫不是土匪,而是令土匪闻风丧胆的英雄,您还会白天走在街巷里就像过街的老鼠一样恐惧吗?您还会不等天黑就紧闭门窗,把一个人关在世界之外吗?您还会抑郁成疾、年纪轻轻就命赴黄泉了吗?!还有,还有那个甚至还不会叫爸爸就夭折了的女儿……

站在英雄的塑像前,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每次国难当头,面临外辱,国人总能群情激昂、众志成城?为什么每次危机来临,我们的人民总能忍辱负重,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毁家纾难无怨无悔?为什么世风日下,老鼠苍蝇比比皆是,山河易色,而多灾多难的祖国依然屹立并且迅速强大?所有这一切,难道不是因为当年英雄事迹的激励和感召吗?难道不是因为他们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与日月同在吗?

多么希望,每一颗蒙尘的心灵,能够接受英雄事迹的洗礼;
每一个受伤的灵魂,能在英雄的呐喊声中复活,这将是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复兴。

当我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儿孙的搀扶下来到英雄纪念馆,年轻的情侣肃穆地凝视着英雄的塑像,孩童在爷爷的怀抱中聆听英雄的故事,我释怀了。

英雄不死,英灵永存,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脊梁。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当年的革命志士,创造了辉煌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重温红色历史,是开展新时代革命题材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我们要铭记其中闪耀着新时期胶东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红色光芒。

推荐访问:英雄 故事 五篇 战斗英雄故事【五篇】 战斗英雄的故事(精选5篇) 战斗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