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化学教学策略【五篇】【完整版】

化学教学策略【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8-24 18:05:03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职化学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中职化学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还必须是中职化学教学活动的决策者。为实施有效性的中职化学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思中职化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进行整体性的谋划中职化学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策略【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化学教学策略【五篇】

化学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 中职教育 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2-01

引言

中职化学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中职化学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还必须是中职化学教学活动的决策者。为实施有效性的中职化学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思中职化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进行整体性的谋划中职化学教学活动、思考中职化学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等项活动,即智慧性的设计中职化学教学。这就必然的涉及中职化学教学策略的制订和实施的问题。

1.教学策略涵义

教学策略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性的界定,但许多研究者对它已有以下三点共识:(1)教学策略具有明显的目标针对性;
(2)教学策略具有设计有效教学的智谋性;
(3)教学策略具有选择教学方法和技能的灵活性。根据策略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智慧性的教学方略或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不是教学理论但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行为进行选择或创新,教学策略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方法,而是有着明显图谋意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或创新。

2.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研究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认识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有意义的相互关联的趋于完善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认知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对于个体而言,外在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内部的认知结构,但是知识结构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转化为认知结构,并且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吻合度越高,合理性就大。只是这种转化不是机械性的而是以个体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与外界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形成认知结构就是让知识在头脑中依据内在关系形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和安排:

一、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容易使新知识在原有的观念中找到固着点而与其发生同化或顺应的联系,使学习变得容易和有意义。

例如,讲氯离子的检验时,可以先从复习电离方程式开始: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微型潜水员潜入NaCl2溶液、盐酸中,“看到”了氯离子,又在硝酸银溶液中“看到”了Ag+,这些离子是怎么产生的?再通过实验看到氯化银沉淀的生成,来理解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步骤,之后再进一步的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二、注意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和提炼

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科的知识结构会烂熟于心中,头脑中有着较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依靠他自己来建构,教师只能起个帮助的作用,但这种帮助的方式是很值得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并加以提炼即整理知识。常用的整理知识的方法一种是做课后小结(节小结、章小结),一种是做概念关系图(单概念图、多概念图、节概念图、章概念图),还可以是别的方式。

例如,学习完溶液这一章后,可依据本单元小结和学生共同回忆、讨论相关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就会真正收到巩固知识、理清思路、把握关系的功效,为后边的酸、碱、盐及电解质溶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本单元小结之类的章小结的处理可帮助学生形成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研究

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就是从利于学生信息接受的角度安排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以促进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高效表征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的角度,为便于学生的信息加工,还有一个怎样将信息合理的呈现出来的问题。研究告诉我们,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条件的许可,要尽可能地使用多种媒体来传播教学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还要注意,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媒体,教学内容都需解决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合理性问题。即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表征,教学内容不能以彼此孤立的、散装态的面目呈现。学生头脑中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来自学习之后的整理,另一方面也来自源头上的信息输入。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能够将知识作以系统的结构化的处理,而且把一个一个的概念、一个一个的结论散乱的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知道该想些什么、怎样去想,茫然地跟着教师听,这种学习是被动和低效的。因为等教师讲授了知识,学生才恍然大悟远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沿着知识的脉络去思考和探索。克服学生茫然现象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向学生交底,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就是要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能明白学习的思路或者是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他全局在胸,处处主动的去思考。

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先一些预备知识: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所指、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间的关联性;
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这一重点内容。经过这样不费时也不费事的铺垫,再去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和归纳课本知识都较轻松和容易,有效的消除了因学生思路混乱造成知识对接性差的困难状态。还有,给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留有一席之地。随着计算机辅教手段的广泛使用,板书似乎被挤出了课堂,其实板书有板书的优点,特别是那种既点清知识内在关系又能灵活多变的纲要式板述在教学中还应有一席之地。

4.结束语

对中职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给中职化学教师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借鉴,帮助同行们更高效的进行教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春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胡苗霞.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23):24-25,28.

化学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向

任何行动策略都是以明确无误的目标为前提的.课堂教学是吸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教育活动,鉴于化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容易流向周边问题的散射性,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就更应该以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课标”理念、教材体系(包括教学要求)和学生基础三个方面作为依据.深入专研教材是非常必要的.某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肤浅导致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握不准而显得空虚;
而有的教师则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往经验而难以将章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三维目标”挂上钩来……如此等等.所以设定教学目标时要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宗旨,以教材提供的资源为依凭,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定位,力求提出一个全面、具体、适度,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如乙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为:

1.通过在学习乙醇性质时的合作、交流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2.通过对学习乙醇在生产、生活中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教育.

这一目标安排不但照顾到当堂课的推进需要(第1条),也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长远目标(第2条).因而就实现了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连接.

二、以引人思考或具有挑战性的

问题情境切入

在创设化学问题情境(如质疑式、悬念式、矛盾式、递进式等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先正确分析学情,为落实教学目标的需要而设计.探究、讨论不要过于机械,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和具体的行动.问题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新的、学生待知的化学事物(概念、原理)的某些特点,切合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这样,就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进程.

例如,在复习“乙炔的制取”时,设计以下问题情境:(1)向烧瓶内滴加饱和食盐水的速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一滴一滴加?(2)怎样连接装置?(3)检验气密性(4)除去反应生成的杂质(5)能否用启普发生器来制取乙炔?(6)怎样验证产物中的氢氧化钙?这些问题在教学进程中顺次提出,能够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又如,在讲“有机化学消去反应实验”时,可以设置紧扣教学课题的系列性问题,将学生逐步引入乙烯生成过程的广阔的探究空间,使其积极主动探究乙醇的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产物不同(1700C时生成乙烯,在1400C时生成乙醚),指导和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加入化学试剂?(2)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现象以及褪色的原因?(3)实验的注意事项怎样?(4)反应生成物变黑的原因?这样,通过设计多途径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使多种观点碰撞,让学生体验消去反应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

三、以有效的师生互动推进教学

目标的落实

课堂不应该是一潭湖水,而应当是一条河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教师表演的教学犹如一潭死水,“鱼翔浅底”的景观才是教学充满活力的表现.化学教学就是要追求这样的景观.

例如,在讲“气体摩尔的体积”时,教师设计安排了一系列的师生探究活动.以下是其中的第一个活动(物质摩尔体积).

A.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体积与密度、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计算探究1mol固体、液体物质在0 ℃ 101kPa下的体积(略).

(2)学生探究发现:相同条件下,1mol的固体、液体的体积一般是不同的.

(3)学生观察模型,体验1mol的固体、液体的实际体积的大小.

B.教师活动

(1)对学生的探究结果,作出评价.

(2)教师展示:表示1mol的固体、液体的实际体积的模型.

(3)设疑: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启发学生思考1mol气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体积又有什么规律呢?

化学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 探究学习 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教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不再是鹦鹉学舌的模仿者,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变成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创造者,变得更加的聪明,这一切,都要求学生改变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进而强调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那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呢?本人在经过一年的课改实验后,有如下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习惯。例如:在对物质燃烧条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几个实验(棉花分别沾水、酒精进行燃烧;
给燃烧着的蜡烛罩上烧杯;
木炭、煤球的分别点燃)的探究已总结出了燃烧的几个条件。这时,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根据你们已学过的知识,水火能相容吗?(学生回答:能相容。)

2.根据燃烧的条件,往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以在水中燃烧起来吗?(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回答:可以。)

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一会儿,教室里发出一片惊奇的叫声:“哇,真的燃烧了!”教师从而引出:“化学真奇妙,能使水火相容!”在一堂课中,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参与

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的学科,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当做“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时,一方面用“棉花、蜡烛、木炭”等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燃烧代替大家较不熟悉的“白磷”的燃烧,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本来学生对“棉花、蜡烛、木炭”等平时已很熟悉的物质的燃烧不感兴趣,但当教师告诉他们这里蕴涵着重要科学知识时,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三、创造参与氛围,提供参与的途径

要让那些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的学生向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转变,教师要在课堂上善于营造参与气氛,提供参与途径。

课堂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的好方法。这样,可把善于与不善于主动探究的学生进行分组,把辩论赛搬到课堂中来,并根据回答进行个人量化,这样,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验与个人量化评比结果进行对照,会发现不主动探究学习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变差,从而让学生明白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四、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让差生也能参与

化学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一、认真收集材料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有效备课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取未来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在上课前的备课尤为重要。只有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渗透新课程理念,实现“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深钻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使高中化学的课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真阅读和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了解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内在联系,掌握本节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查阅相关期刊杂志上刊登的教学方法理论及对教材的处理、内容的解读,做到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同时对最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了然于胸。

2.掌握学情

备课只做到备教材还远远不够,还要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本节内容的了解程度,好做到有的放矢。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内容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参与的互动很多,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课堂探究活动中,需要同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因此,在备课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出现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引导,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重视,认真准备。

3.精心设计

新课程强调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应包括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实验设计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引导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它是整堂课教学是否有效的前提。在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做到有效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活动,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日本心理学家波多野与稻恒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失调,通过解决问题达到更高一级的认知体系”。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才谈得上去设计探究活动探寻问题的答案,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和途径,并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设问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向正确方向和更高层次迈进,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设问的有效性,不能随便提几个问题,而要进行精密设计。在问题的设计中,要遵循启发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才能有的放矢,有效互动。

三、实施分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为化学教学的第一要务。化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化学学习,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在心理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不饱”,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既能照顾到学业水平不同的全体同学,让所有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所收获,又能在学习中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有效布置作业,做到有效练习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但在如何布置作业方面相对滞后,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有不少化学教师已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做了不少尝试,但往往在布置作业时,又因循守旧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不知所措。新课程改革要深入下去,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作业的布置方式。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
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其次,要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如布置家庭小实验作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布置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布置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布置调查报告作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最后,教师要及时批阅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及时表扬,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这样,通过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有效练习,可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教师要努力钻研课本,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并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邢耀磊.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 中学教学参考,2010,(2):29.

化学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教学是学生了解化学、学习化学的启蒙与基础。想要增强化学教学质量,就需要严抓初中化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概念,实验操作等技巧,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更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未来学习及发展奠定基础。以下简要探讨几种化学教学的方法,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利用演示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主动地进行探索。然而,因为一些原因,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感觉十分困难,不愿进行努力,缺少学习动力,从而导致他们过早放弃化学学习,产生厌学想法。其实,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可以给予正确引导,许多学生都乐于接受新鲜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利用酚酞溶液遇碱变红这一特性为学生演示无字书信的实验,利用白磷在水下可以燃烧的特性为学生演示海底火山的实验等。学生在观看这些奇特的实验现象的同时,会不自主地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更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索、分析原理,从而课堂氛围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活跃,教学质量及效率得以提升。

二、利用动手操作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想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实验是较好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分组做好实验,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一些简单实验的操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也再次将化学实验的步骤、一些简单的知识进行了巩固,一举多得。在让学生操作课堂教学实验时,教师应从旁指导,防止出现危险;
在做一些小型的简单实验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就自身想要做的实验进行简单论述,讲明原理,再进行操作。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操作与动手机会。例如,酸溶液遇到石蕊试剂会变红、制作氧气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可以细致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原理,巩固化学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单调地依照课本讲解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局限性较大,而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变成具象,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同时,在进行化学实验讲解时,一些实验危险性较高,一些实验成功性较低,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能依照课本知识讲述,学生自行想象,甚至死记硬背,因此无法真正灵活掌握与应用知识。而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实验的操作步骤,放映实验的过程短片,从而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得更仔细,从而更扎实地记忆相关化学知识,提高自身化学能力。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不能够全盘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需要重视两方面内容:其一,适用。不能够为了应用多媒体而进行多媒体教学,而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设定。一些课程讲解还是通过传统方法效果较好,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尺度。其二,适量。教师不能够整堂课都应用多媒体进行讲解,需要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唯有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够全面、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资源,依据真实情况及学生水平选取合适、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化学学习及成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推荐访问:教学策略 化学 五篇 化学教学策略【五篇】 化学教学策略(精选5篇) 化学教学策略有哪些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