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3篇

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3篇

时间:2022-12-14 15:20:05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3篇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摘 要 民间外交,顺应社会存在的需要而产生,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民间外交在中国一出现,就承担了其应有的职能,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3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3篇

篇一: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p>

  要

 民间外交, 顺应社会存在的需要而产生, 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民间外交在中国一出现, 就承担了其应有的职能, 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做出重要贡献。

 尽管民间外交主体(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 跨国公司和个人)

 并不具代表一国政府进行正式外交的资格, 但是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为政府的外交服务。

 民间和外交在实践上是统一的, 民间力量也能发挥外交的作用。

 除了政府的推动以外, 民间外交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及他们自身性质驱动为其参与外交活动提供了动力。

 民间外交不只是存在于历史中, 它也与时俱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新的内容。

 在全球化深入扩展的今天, 民间外交有更为广泛的发展基础。

 公民社会的扩展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中来,扩大了民间外交主体的范围。

 全球化带来了 通讯和交通的飞跃发展, 为民间外交主体的作用发挥提供了物质条件; 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在全球扩展, 国家间交往反映越来越多人的利益诉求, 为民间外交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在新时期, 民间外交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民间外交成功案例的研究, 可以发现民间外交的成功来自于多方面的推动。

 笔者的主要目的可以归结为, 通过对非政府组织、 跨国公司以及华人华侨在民间外交中的作用分析, 研究政府如何更好地发挥民间外交主体的作用, 为国家整体外交目标服务。

  【关键词】

 民间外交

 非政府组织

 跨国公司

 华人华侨

 ABSTRACT To-people diplomacy was emerged to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social existence; it has a profound basis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When it came forth, To-people diplomacy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iplomatic; it helped to improve the tough diplomatic situation. Although, the main body of To-people diplomacy (including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are not on behalf of government official qualifications, they still able to perform their functions, help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he government"s diplomatic goal. Civil can also play the main role in diplomacy; civil and diplomatic are unified in practic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To-people diplomacy is not only come from government, but also come from the private interests of the main body, as well as their own nature. To-people diplomacy does not only a historic words, it i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In the new epoch, it has new content. Globalization is expanding, To-people diplomacy get more objective basis. The expansion of civil society spurs more people to attach themselves to politics and expands the scope of the main body of To-people diplomacy. Globalization take great development to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s, this provided material conditions to main body. Liberalism and democratic ideas expand among the global, countries’ intercourse respond to more and more people’s interests. All that offer ideology and theory bases to 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new period, To-people diplomacy is boun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Study the success stories; we can know that success To-people diplomacy is out of multi-reasons. Writer’s main objective is, anglicizing the functio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well as overseas Chinese; looking for how can main-to-people diplomacy play its role better; contributing to the country"s strategic diplomatic goal.

 【KEY WORDS】

  TO-PEOPLE DIPLOMACY

  NGO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OVERSEAS CHINESE

 目录

  绪论..................................................................................................... 1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二、 研究综述................................................................................. 2 三、 研究方法................................................................................. 5 四、 论文框架和创新与不足之处................................................. 5 第一章 民间外交概念辨析与中国民间外交思想梳理 .................. 8 一、 民间外交的概念辨析............................................................. 8 二、 民间外交主体及民间外交特征........................................... 11 三、 中国民间外交思想梳理....................................................... 15 第二章 民间外交的动力及发展趋势 ............................................ 21 一、 民间外交发挥作用的动力 ................................................... 21 二、 民间外交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 26 第三章 民间外交成功案例分析 .................................................... 34 一、 新中国成立初到中日建交前的中日民间外交——政府推动....................................................................................................... 34 二、 中美人权纷争与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跨国公司利益驱动 ................................................................................................... 38 三、 绿色和平组织——以保护世界环境为己任....................... 44 第四章 如何进一步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 .................................... 49 一、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 ............................... 49 二、 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 发挥其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 54 三、 积极发挥华人华侨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 59 参考文献 .......................................................................................... 65 后记................................................................................................... 71

 1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通讯和科技把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同时,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 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更加息息相关。这些给国际政治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

 一方面, 是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出现了变化, 实现国家利益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这种变化在外交上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外交目标的变化:

 从主要追求国家安全这样的高政治性目标, 到追求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文化影响力提高等这些低政治性目标。

 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扩展,平等、 自由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公民的主体意识增强, 公民社会的影响加大, 国家不再是由某些个人或者小团体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

 这反映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国家的决策,而国家的政策也越来越反映更多人的利益诉求。

 这些变化反映在外交领域就是, 官方外交政策的制定、 实施以及目标的实现, 需要反映多种利益诉求, 得到更多来自于民间的支持。

 民间力量逐渐成为官方外交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发挥民间力量在外交上的作用, 古今中外不乏成功案例,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民间外交更是在打开外交局面方面居功至伟。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中国的对外交往更加繁多, 利益更加多元, 中国公民的主体意识也在加强,这都为进一步发挥民间力量服务于国家外交目标奠定了基础。

 任何概念都要与时俱进, 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代表着特定的意义。“民间外交” 这个在新中国刚刚建立时出现的概念, 在历史发展到今天, 应该有它新的内容。

 如何更好认识到民间外交在这个时代中

 2应有的内涵和外延, 如何更好地利用民间力量, 调整政策, 发挥民间外交的作用, 应该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一个外交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我最大的目标是能够 “学以致用”, 力求让自己的研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 体现时代的要求, 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利益目标服务。

 通过对民间外交的研究,提出为我国整体外交有益的建议, 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二、 研究综述 (一)

 民间外交研究 民间外交首先是一个历史性的话语, 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征。目前, 笔者还没有看到有关民间外交的研究专著, 而只能从对中国外交史的论著中找到一些对民间外交历史的记述, 如裴坚章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

 以及王泰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70—1978), 而在外交学的理论著作中却鲜见论述, 而仅仅在叶自成的《新中国外交思想: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中有一些简短的论述, 这大概和历史上外交一般控制于官方手中, 而民间外交只是处于辅助性地位有关。

 目前有一些研究论文出现, 主要也是偏重于历史性考察, 如王玉贵的 《周恩来与中日民间外交》,李学如的硕士学位论文《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述论》、《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的基本方针》, 李学如与周泉胜合写的《廖承志与中日民间外交》, 吴清和的《民间外交光辉 50 年》, 沈海涛的《民间交流在战后中日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祝中侠的《赵朴初与中日民间外交》, 龙春芳的硕士学位论文《论中日民间外交的作用》等等, 大多是对历史的描述, 而对民间外交在新时期应该发挥的作用的论述还不充分。

 3由于民间外交概念本身存在的矛盾统一性, 比较难以论述清楚, 所以一般对此着墨不多。

 而《国际观察》 在 2008 年第 5 期刊发了张胜军的《新世纪中国民间外交研究:

 问题、 理论和意义》,张志洲的《民间外交涵义的学理分析》, 刘建平的《中国的民间外交:

 历史反思与学术规范》, 余万里的《全球化时代的民间外交》四篇论文,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 但是对民间外交的新发展并没有太多的深入。

 人民友好协会是我国民间外交的主管部门, 也是研究民间外交的主要机构, 其主办的期刊《友声》 是研究民间外交的必读刊物。

 而对笔者帮助最大的是滕培圣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国际政治中的“第二轨道”》 和刘炳香的硕士学位论文《公共外交:

 理论、 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 两篇论文, 它们在对笔者的论文框架的形成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参考。

 (二)

 其他相关辅助性研究 1、 公共外交。

 虽然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是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复合之处, 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对我研究民间外交带来很多有益的借鉴。

 赵可金先生的《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公共外交的学术专著。

 在介绍公共外交基本概念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交学系教授唐小松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他的 《公共外交:

 信息时代国家的战略工具》、《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 他同王义桅合写的《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

 一种分析框架》、《国外对公共外交的探索》、《试析美国的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给我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研究成果丰富, 而以全球化对民间外交的影响作为论题来研究的却并不多, 在其中, 有几篇论文给笔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余万里的《全球化时代的民间外交》、 杨丽

 4娟的《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 薛亚梅和赵长峰的《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与和谐世界》, 伍贻康和张海冰的《全球化与一体化辨析》, 刘胜湘的《全球化与美国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朱小杰的硕士学位论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 和杨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 等等。

 3、 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

 对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这种现象本身就反映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特征。

 很多学位论文给笔者以借鉴:

 孙景民的博士学位论文 《非政府组织的政治行为研究》, 沈中元的博士学位论文《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 蔡丽新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 卓旭春的硕士学位论文 《论全球化时代的非政府组织》, 王桂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等, 这些论文对非政府组织产生的社会根源、 物质基础以及影响等方面论述比较全面, 为我们在民间外交理论上的研究做了铺垫。

 4、 跨国公司与华人华侨研究。

 从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跨国公司的研究, 著述比较多, 对本文帮助较大的有:

 张奎力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跨国公司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王建新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国际关系中的跨国公司》, 张培林的硕士学位论文《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衣学慧的...

篇二: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国开展的民间外交及历史经验主讲人:

 敖依昌教授

 敖依昌, 重庆大学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原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 现任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中文系主任, 民盟重大基层委员会委员, 沙坪坝区第八、 九届政协委员, 第十、 十一届政协常委, 文史专委会副主任, 史迪威研究中心专家, 中国二战史学会理事, 抗战陪都史研究会副会长, 儒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儒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87年毕业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到德国波恩出席欧洲第九届东方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 并在德国科隆大学东亚中心, 法国法兰西社会科学院作访问研究。

 2009年8月应美国史迪威基金会邀请, 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哈佛大学燕京—哈佛学社, 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 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 国家档案馆等处访问交流, 并访问史迪威将军的外孙伊斯特•布鲁克先生。

 近年来, 发表论文《中国古代龙崇拜的起源》 、 《凤图腾溯源》 、 《对外汉语经济专业教学中的外来词汇》 等20余篇; 主编《千年重庆图典》 、《中国文化》 、 《美术鉴赏》 、 《20世纪大博览丛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亚太国际合作》 等10余部著作; 主持国家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课题《韩国学研究》 , 教育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关系研究》 、 《四川省及重庆市教委理工艺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 , 以及重庆市“十一五”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钟云舫及〈振振堂〉 集研究》 、 重庆市“十二五” 规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钟云舫及〈振振堂〉 集研究》 、 重庆市划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巫文化研究》 等多项省部级课题。1996年获日本笹川和平青年基金一等奖, 2000年获重庆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重庆大学2000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庆大学2005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6年9月被评选为“重庆大学十大优秀教师” 。担任课程:

 《国学经典》 、 《语言文化传播》 、 《东西方文化比较》 、《中国文化》 、 《外国文学》 、 《中国神话传说》 、 《外国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 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与文化, 抗战陪都史研究, 外国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十二五规

 绪论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民间外交, 是中共外交的发端期, 构成了 战时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期,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拓展了 与主要同盟国——美国的外交关系, 经历了 从民间外交到与美国官方建立关系的过程。

 其成就对战后中美关系, 以及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积累了 丰富的历史经验。

 一、 中共与美国的初步交往(一)

 中国共产党积极拓展对美外交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国共合作, 共同御侮。

 中共南方局及八路军办事处在大后方积极开展活动, 既与国民政府加强联系,同时也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统战工作。

 中共高层重视对美国的宣传工同时也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统战作作, 热情邀请在华的美国记者来根据地访问。

 著名美国记者艾格尼丝· 史沫特莱就是继埃德加· 斯诺之后, 在抗战爆发后第一个赴延安的美国记者。

 她在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访问达一年之久, 写出了 《伟大的道路》 一书, 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做了 大量的宣传报道, 对于美国人民了 解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所发挥的作用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由于中共的热情邀请, 1937—1939年就有10多名美国记者访问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其中有著名的美国记者斯诺、 安娜· 路易斯· 斯特朗, 以及霍尔多· 汉森等。中共高层重视对美国的宣传

 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也积极结交美国各界人士。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高度重视对美外交工作。

 他们对来访的美国人士热情接待,深入交换意见, 支持他们的各种参观访问要求, 主动、 详尽地向美国人士介绍中共的抗日主张及各项方针政策。

 周恩来在武汉和重庆工作期间, 不仅与美国作家、 记者如海明威、 史沫特莱和斯诺等密切联系,而且与美国海军情报官员埃文斯福代斯而且与美国海军情报官员埃文斯· 福代斯· 卡尔逊、 美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谢伟思、 戴维斯, 以及著名美国研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积极交往。受中共高层的邀请, 从1937年底到1938年8月, 负有美国政府使命的美国海军情报官员卡尔逊两次到延安和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访问考察, 受到了 毛泽东和朱德的热情接待。

 卡尔逊将其所见到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巨大潜力和中共的进步性向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进行真实和正确的传达, 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卡尔逊美国驻华使馆的

 从邀请美国记者到与美国使馆外交官谢伟思、 戴维斯, 以及美军情报官员卡尔逊的交往, 中共拓展了 与美国的交往渠道, 使美国政府和人民了 解了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扩大了 中国共产党在美国政府和人民中的影响, 使美国政府高层乃至罗斯福总统对中国共产党留下了 良好的印象。

 1938年, 罗瑞卿等人在延安与汉森合影1944年, 毛泽东等人在延安与谢伟思合影

 1944年12月, 毛泽东、 朱德、 周恩来、 叶剑英同约翰· 戴维斯(中)

 合影

 费正清教授(1907~1991)

 (二)

 美国政府内部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加强联系的力量日益增长美国政府从亚太战略格局出发, 需要中国坚持抗战, 在牵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希望国共两党加强合作, 共同帝国主义侵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希望国共两党加强合作, 共同对敌。

 由于一些美国记者和美国外交官、 情报官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的正面宣传介绍, 罗斯福总统对中国共产党留下了 良好的印象, 希望调解国共之间的矛盾, 发挥中共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故1941年皖南事变后, 罗斯福总统即派特使居里来中国调解国共矛盾, 并直接与中共代表周恩来接触。

 为了 设法弥合国共之间的冲突, 居里在1941年2月14日专门会见了 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 双方进行了 一次长时间的谈话。

 居里与周恩来的会晤是美国高级官员与共产党领导人的第一次接触。

 这一接触时间的选择, 很清楚地反映了 “美国对中国团结和稳定至感关切”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 美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一支重要力量, 成为了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

 美国政府给予了 中国人民经济上的援助, 物质上的补充, 军事上的支持, 在中、 缅、 印战区战场, 美国军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 浴血牺牲。

 美国军政当局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及其在抗击日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外交官多次向美国政府强调中共的重要作用。支重要力量成为

 1943年1月, 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谢伟思在向国务院提交的一份题为《国共形势的备忘录》 中指出:

 我们不应忽视中国共产党军队可能对我们的战争努力产生的积极军事价值。

 这些军队控制着通往内蒙古、 满洲和日军在华北各基地的地区。

 他们所处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还会因为苏联加略地位的重要性还会因为苏联加入对日作战而大大加强。美国驻华使馆的另一位外交官戴维斯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更为突出。

 在他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 中国共产党被描绘成一个主张实现美国式的民主, 保留私有制与个人财产, 但继续保持亲苏态度的政治集团, 他更直截了 当地主张, 应当“在中国共产党地区设立总领事馆, 并向该地区派驻军事观察团” 。对作战大大加强

 受美国驻华外交官的影响, 美国国务院官员于1943年初已经在考虑由驻华大使馆派遣一名军官访问共产党控制区的问题, 远东司在2月间提出的一份备忘录中具体指出, 应派遣美国官员访问共产党控制区。周恩来在从谢伟思那里得知美国政府有派遣官方人员访问共产党控制区的设想之后, 在1943年3月与戴维斯的一次谈话中更进一步提到, 他欢迎美国政府派一批军官作为观察员到陕西、 山西等敌后根据地去搜集情报, 并常驻那里进行工作。

 1944年以后, 史迪威将军向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了 向延安派驻美国观察组的建议, 这些建议引起了 罗斯福总统的重视。

 罗斯福总统积极促成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成立。

 1944年2月9日, 罗斯福总统在致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的电文中委婉提出, 美国需要立即派遣一个军事观察团到陕北、 山西和华北一带共产党根据地进行工作。

 蒋介石虽然没有明白表示赞同, 但在美国方面反复坚持之后, 他也没有加以反对。1944年6月下旬, 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 他在与蒋介石的会谈中一再表示对国共关系的关切, 并最终说服了 蒋介石允许美国派遣一个观察组到延安去。

 至此, 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的外交工作终于产生出了 积极的成果。

 二、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成立及其工作1944年7月, 史迪威将军从中、 缅、 印战区抽调其得力助手包瑞德上校, 在中国战区司令部所在地重庆组建了 以包瑞德上校为首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

 1944年7至8月, 美军观察组分两批从重庆出发, 飞赴延安, 开始了 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正式接触和合作的历史。1944年, 毛泽东与包瑞德上校在延安合影。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收到了 热烈的欢迎。

 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 撰写社论, 称赞这些美国人与自己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并希望他们的到来能够使美军统帅部对于中国共产党获得真实的了 解, 并据以指定正确的政策。

 美军观察组在延安开始工作后,一些美军高级官员和外交官新闻记者陆续到延安进行访问些美军高级官员和外交官、 新闻记者陆续到延安进行访问。

 中国共产党对美军观察组的到来高度重视, 就收集对日作战的情报、 部队训练、 气象资料, 以及营救美军飞行员等方面与美军观察组进行了 卓有成效的合作。

 据美军观察组长包瑞德上校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当局给予观察组最热心的合作, 仅在头两个月之内, 观察组就成功地发送了 112份报告, 其中大部分都是重要的军事情报, 包括日军在华北的机场和防空力量, 中共军队的力量分布、 作战部署、 训练状况, 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 气候状况等。中国共

 中国共产党欢迎美军观察组来延安, 当然不是简单为了 向美国人显示敌后共产党人在协助美国军队搜集情报方面的特长, 最终还是想要通过这种最初形式的军事合作, 来争取达到美国政府承认中国共产党, 以及争取美国政府从军事上援助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下, 美军观察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民主力量一起工作和生活, 并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努力和贡献的真实情况民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努力和贡献的真实情况, 通过报告传递给美国最高决策层, 一段时间里, 发自延安的报告成为美国国务院里争相传阅的材料。

 在延安工作期间, 美军观察组与中国共产党人结下了 深厚友谊。

 美军朋友也以自己不懈的努力, 积极展开工作, 扩大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了 解, 争取美国政府对延安的支持。

 今天, 中美两国人民之所以高度重视这段历史, 是因为美国军事观察组访问延安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它突破了 传统外交的局限和限制, 开始了 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正式接触和合作的历史, 使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出灵活务实的特点; 美国观察组与中共在延安时期的合作以及结下的战时友谊, 成为发展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依据。通过报告传递给美国最

 为了 纪念这段历史, 时至今日, 在重庆的史迪威博物馆内专门设立了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 专题展区, 这一象征中美战时伟大友谊的历史, 将永远为世人景仰和纪念。左图:

 史迪威博物馆(重庆渝中区嘉陵新路63号 )右图:

 史迪威将军(1883~1946)

 左图:

 史迪威博物馆内设立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 专题展区右图:

 史迪威研究中心专家敖依昌教授为外国游客讲解史迪威将军事迹

 三、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国开展民间外交的历史经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成立迄今已逾67年, 但是, 二战时期在中国延安开始的中共对美国的民间外交, 以及由此开始的中共与美国的合作, 以及美国援助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所结的合作, 以及美国援助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所结下的深厚情谊, 已成为中美两国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源, 并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事务提供了 宝贵的历史经验。

 这就是:

 (1)

 克服了 双方意识形态差异, 以务实精神, 立足于反法西斯战争的共同战略利益, 开展实质性的合作, 是美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进行战时合作的重要前提; (2)

 以史迪威、 谢伟思等一批致力于中美友好的美国军界、 外交界人士, 以及知识分子, 向美国政府提供了 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所发挥作用的正确信息, 促进了 美国政府对中国共产党的了 解; (3)

 美国罗斯福总统、 华莱士副总统所代表的美国最高决策层的直接关注和有力支持。

 需要指出的是, 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合作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重大事件。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斗争的伟大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贡献是开启了 国际理性合作的实践。

 二战时期, 亚太地区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社会形态、 不同历史文化传统、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民族,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下, 第一次在亚太地区创造性的开展了 广泛的国际合作, ...

篇三: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日 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因此, 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 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 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 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它既是邻国关系, 又是大国关系; 既是“东西” 关系, 又是“南北” 关系; 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 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 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 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 即“两千年友好, 五十年对立” ,

 “两千年友好” 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 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 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 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 使中日关系破裂, 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 后, 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 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 扩张野心膨胀, 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 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 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 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 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 可是, 对于中日关系来讲, 友好是长期的, 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 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 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 在整个进入 21 世纪以后, 中国经过20 多年的改革开放, 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 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 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 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 又是近邻, 又有历史遗留问题, 所以, 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 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 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 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 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而出现这样的两国关系的最大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 虽然中日两国关系从总的方向来讲友好是长期的, 但是正如一位学者所说, 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 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的传了下来, 所以认真对待中日的历史问题是在处理中日关系方面相当重要的环节。

 所以, 在处理中日两国关系中,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 是很重要的环节, 未来的世界是和平发展的世界, 未来的国际秩序应当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而中国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应当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努力、 作出贡献。

 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关系和国家争端, 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实践。

 而日本也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阶段, 而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必然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 所以对于这两个大国来讲, 中日应当彻底解决历史问题, 放下包袱, 抓紧友好合作的平台, 共同促进经济建设。

  中日关系发展史

 一、

 战后日美关系的发展:

  1、

 战后日本在美国独占之下, 没有按照《波茨坦公告》 和反法西斯盟国的有关协议, 坚决肃清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而是在所谓“民主化” 的名义下, 在反共反社会主义以及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 的要求下, 按照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旨意来塑造经济和政治模式, 日本政府则要被建成“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而负责的政府”

  2、

 实际上在亚洲民族民主大好革命形势面前, 美国从 1947 年起就开始扶植日本, 把它当作美国在亚洲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重要战略支点。

  3、

 1951 年 9 月在美国的操纵下签订了排斥中国参加的非法的片面对日和约。

 战败的日本名义上独立了, 但由于同美国签订了安全保障条约, 日本承诺美国可以无限期地继续驻扎在日本, 日本成了一个半独立、 半被被的国家。

  4、

 当时日本政府推行的是一条以日美军事同盟为基础的亲美反华的外交路线。

 二、

 中国在处理美日关系上的态度:

 中国支持日本人民反对美国对日本的占领和半占领, 中国反对美国武装日本, 并反对日本政府屈从和追随美国, 敌视中国。

  三、

 中国通过民间外交形式恢复对日接触。

 1、

 中国发展同日本民间友好关系的背景:(1)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没有承认新中国, 甚至对于同中国共产党管治下的华北解放区原已存在的民间贸易关系, 也予以停止了。(2)

 50 年代初以后, 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关系符合其利益;(3)

 在这种形势下, 不但日本人民存在着要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日本贸易界人士更是积极要求开展日中贸易; (4)

 中国人民愿意同日本人民友好,中国政府愿意发展中日关系, 但鉴于日本政府的敌意, 只能采取通过民间形势恢复对日接触的方针。

  2、

 中日民间外交的开展情况:

  1952 年 4 月 29 日, 日本代表高良富、 宫腰喜助和帆足计三人应南汉宸、 雷任民的邀请访华,这是新中国同日本接触的开始。

 1953 年 3 月, 日本红十字会、 日中友好协会、 日本和平联络委员会三团体派代表来中国接洽侨民回国问题;

  1953 年 9 月, 日本拥护和平委员会主席大山郁夫来访周总理向日本著名人士首次公开提出在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之前也可开展关系。

  从 1955 年 9 月起, 已有书本国会议员代表团到中国访, 而双方半官方的代表团的访问则更是愈见经常。

 此外以中日民间关系广泛展开为背景, 中日之间达成了 一些事务性协议:

 中日民间贸易协定和中日民间关系黄海东海渔业协定。

  关于关押在中国的日本战犯的处理问题, 1954 年释放了一批约 400 多人, 1956 年 4 月 25日, 毛泽东主席公布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华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 根据该决定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特别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作出严正而宽大的判决和处理。

  1958 年 3 月 5 日, 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了第四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及有关备忘录, 备忘录规定商务代表机构有权在其建筑物上悬挂本国国旗, 双方商务代表机构的人数各自根据需要决定, 商务代表机构人员及其家属不按指纹。

  1958 年 5 月 2 日长崎国旗事件发生。

 长崎国旗事件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 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采取断然措施, 决定断绝同日本的一切进出口贸易, 停止签发对日进出口许可证, 废除 1958 年 2 月签订的中日钢铁长期贸易协定, 停止延长渔业协定, 自 1958年 6 月 12 日起两国渔业协定失效, 如回正在访日的中国法律工作者代表团和歌舞团。

  3、

 中国提出改善关系的政治三原则(1959 年 3 月)

 L 日本政府停止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不参加制造“两个中国” 的阴谋; 不阻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趋势。

 还提出中日贸易三原则(1960 年 8 月):

 政府协定; 民间合同; 个别照顾。

  4、

 1962 年 11 月 9 日, 中日双方官员谬承志和高奇达之助分别代表自己一方签订了备忘录,备忘录协议的达成, 意味着中日关系从此进入“半官半民” 阶段,“备忘录贸易”

 成为中日建交前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形式。

  四、

 中日建交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1、

 中日改善关系的国际背景:(1)

 70 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

 1972 年尼克松访问中国, 标志着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破产, 宣告美国政府跨出了改善对华关系的第一步;

  (3)

 在对华政策方面, 日美一起保持密切配合的关系, 现在美国撇开日本直接同中国改善关系, 这不能不对日本产生严重的冲击。

  (4)

 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佐藤政府被近于 1972 年 6 月 17 日宣布辞职, 7 月 5 日田中角荣当选为日本自由民主党总裁, 他表示恢复日本邦交的时机已经成熟。

  2、

 日本为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问题采取的重要步骤:

  (1)

 将自民党“中国问题调查会” 改组为“日中邦交正常化协议会”, 并直接隶属于总裁之下, 由对中国友好的小坂善太郎前外相担任会长;

  (2)

 8 月底 9 月初, 田中访美, 双方确认坚持日美安全条约与日中邦交正常化并不矛盾,取得了美国的谅解;

  (3)

 9 月中旬, 田中一面派自民党副总裁员椎名悦三郎率团访问台湾, 安抚蒋帮, 一面派小坂善率领持不同见解的国会议员团访问北京, 希望北京方面做工作, 以扫清通往田中访华道路上的障碍。

  3、

 1972 年 9 月 29 日, 周恩来总理、 姬鹏飞外交部长代表中国政府, 田中角荣首相、 大平正芳外相代表日本政府, 签署发表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宣布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4、

 《中日联合声明》 包括前言和双方一致同意的九项条款:

  (1)

 关于结束战争状态, 声明第一条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

 常状态宣布结束” 这次中日联合声明作了必要的规定和宣布。

  (2)

 关于赔偿问题, 在联合声明第五条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

 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 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遭受巨大的损失, 对此中国人民完全有权要求赔偿。

 但考虑到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给日本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难。

 中国人民在历史上饱尝战赔之苦, 为了不增加日本劳动人民的负担, 中国政府毅然放弃了对日战争赔偿请求权。

  (3)

 关于日台条约和台湾问题, 声明序言中说:

 “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 的立场上, 谋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这一见解。” 声明第二条中写上“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重申:

 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 第八条的立场”。

 关于“日台条约” 双方商定在联合声明发表后, 由大平外相发表谈话加以解决。

 9 月 29 日上午, 大平外相在民族文化宫新闻中心向记者宣布:“作为日关系正常化的结果, 日化和平条约失去存在的意义, 并已结束,这是日本政府的立场。”

  (4)

 关于两国持久和平的指导思想, 联合声明中宣布, 两国政府:

 “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 建立两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两国政府确认, 在相互关系中, 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 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5)

 关于反霸权条款。

 声明规定“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6)

 声明还为两举行谈判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以及发展两国关系扩大人员往来等问题作了规定。

 (7)

 意义:

 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中日建交, 结束了两国长期不正常状态,使寸步发展两国和平友好关系有了良好开端。

 这对反对霸权主义, 缓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紧张局势, 维护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继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 中国在外交上的又一胜利。

  5、

 根据两国政府联合声明, 两国政府首先缔结贸易、 海运、 航空渔业邮政等各项业务进行谈判, 数年内先后签订:

 中日贸易协定(1974 年 1 月 5 日), 中日航空运输协定(1974 年 4月 20 日)

 中日海运协定 (1974 年 11 月 13 日), 中日政府渔业协定 (1975 年 8 月 15 日)

 1978年 3 月 16 日, 《中日长期民间贸易协定》

  6、

 1978 年 8 月 12 日, 中日双方举行条约签字议式, 园田外相、 黄华外长分别在条约上签字, 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华国锋出席了签字仪式。

  (1)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规定和发展今后两国关系的条约, 它由前言和五项条款组成, 在前言中, 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中日双方确认中日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 充分肯定联合声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以严格遵守。

  (2)

 条约共五条, 除第五条是关于条约的批准生效和终止等程序问题外, 其余一至四条的基本内容

  在联合声明中都已作过宣布:

 第一条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两国章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并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 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第二条是反对霸权主义, 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其中“或其他任何地区” 的字样在中日政府联合声明中是没有的; 第三条是在第一原则基础上寸步发展两国间经济文化关系的民间往来, 第四条申明“条约不影响缔约各方同第三国关系的立场”。

  (3)

 反霸权原则, 在中美上海公报、 中日政府联合声明和中国同第三世界有关国家的联合声明中都有明文规定, 但鲜明地载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国际条约中的一项创举。

  7、

 为出席中日友好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 1978 年 10 月 22 日至 29 日, 邓小平副总理访问日本。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级领导人首次访日。

 邓小平副总理在日本为期 8天的访问圆满成功, 扩大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影响, 加强了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使中日两国友谊有了坚实的基础。

  五、

 1982 年中国总理在中日建交 10 周年之际访问了日本, 在同铃木首相会谈时, 提出发展中日经济关系的三项原则:(1)

 根据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和中日友好和平友好条约, 在两国之间现存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2)

 中日经...

推荐访问: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外交 中国民间 现状分析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