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9篇

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9篇

时间:2022-12-06 13:10:06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9篇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浅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摘要:自文化大革命以来,新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不前的状态,而在当时严峻的国内和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9篇,供大家参考。

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9篇

篇一: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国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摘要:自文化大革命以来,新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不前的状态,而在当时严峻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中国选择大胆尝试走改革开放的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对内改革,农村土地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建设经济特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今后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从改革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分析,深度阐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以及它带给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

  成就

  经验

  “改革开放,是 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 11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 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 , 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 1978 年为 3624 .1 亿元 , 到 1998 年达79553 亿元,据世界银行统计, 1997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20 年间,我国经济年 均增长率为 9.8 %, 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率高 6 .5 个百分点 ,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 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坚实, 能源、交通、通讯和重要原材料等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 瓶颈"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从 1978 的 1.67 亿 美元 , 到 1998 年底增至 1450 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 3483.5 亿美元。1993 年后 ,吸收外国资本总额达连续五年世界第二, 教科文卫事业属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综合国力已由 80 年代世界第 ll 位进入世界六强。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不但缩小了我国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提前五年实现了本世纪末翻两翻的目标。[2]改革开放同时也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

 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促进了我我新四大发明的产生,增强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让人民生活从温饱走向小康

 四十年来中国实现了 7 亿贫困人口的脱贫并计划在 2020 年年完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将是人类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中国人民人均收入从 1978 年的人均 156 美元到 2016 年上升到 8123 美元,从不足世界中低收入国家跃进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收入世界排名从 150 名提升到 86。[3]如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食品支出大幅度下降, 交通、保健、文化、旅游、娱乐支出快速增长,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新的消费品逐步进入部分居民家庭,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居民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公共服务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多年来保持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小康,我国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三)经济活力充分彰显,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微观主体有活力、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日益完善,国有经济实现形式日益丰富,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对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企业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 而且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承担了巨大社会成本, 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也不断增长我国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它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可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可以扩大就业渠道, 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改善环境, 继续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经济, 使之健康发展, 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国正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极大地激发了市场经济的潜能,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国际地位显著增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目前中国已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一个大国的风采,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打造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以科学的态度和非凡的勇气积极支持对真理标准的讨论,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全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各届领导人均十分注重党的思想建设。40 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进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变革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也都得益于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推进党的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特别是摆脱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传统思想观念禁锢。我们党勇于用世界眼光和时代发展要求审视社会领域现状,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坚持用新理论、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努力使社会治理变革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有创新性,为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大好的局面。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方向

 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党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 40 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从本国

 国情出发,守正创新,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以宽广胸怀研究与借鉴外国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一切有益的做法,但是,绝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的影响,确保社会治理变革发展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坚持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取得社会治理变革一系列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同时,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坚持走群众路线,社会治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只有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社会治理。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

  (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0 年来包括社会治理领域变革的全部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从根本上说,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的结果。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在当代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把全国各族

 人民凝聚起来,不可能把国家和社会治理好。[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它有利于我们发展和完善自身各项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距离。所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只有推进改革开放,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改革开放[Z];

  [2]柳泓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J]长白学刊,1999(5)

  [3]吴庆军、王振中.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与短板[J]华东经济管理,2018(8)

  [4]魏礼群.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J].智慧中国,2018(9)

篇二: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韵 吴慧莹 冯燕玲 洪玉琼 赖顺健 梁一舟肖 佳妮 林丹 李平 王君丽 连晓纯 刘海菱

 • 改 革 开 放 十 大 成 就• 改 革 开 放 重 大 意 义• 改 革 开 放 主 要 经 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

 改 革 开 放十 大 成 就十 大 成 就

 (1) 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保证了 和平稳定, 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 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中国已经由初级(2) 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3) 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 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 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5) 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政府主导、 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6) 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 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 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 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 约合149美元。(7)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 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9) 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 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10) 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 彩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重 大 意 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时,用 了 “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等十个方面的“结合起来” 的论述。

 这十个“结合起来” , 是新时期我们党的宝贵经结合起来, 是新时期我们党的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真实体国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具体来说, 就是报告中生动描述的三句话:一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 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使我国成功实现了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二是中国的发展, 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 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 重大贡献。三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 勃勃生机, 给人民带来更多 福社, 使中发出 勃勃生机, 给人民带来更多 福社, 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 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总而言之, 今天, 一个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变化对比

 深刻揭示了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而取得了 我们这样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而取得了 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 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 加快实现现代化、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对于这些宝贵经验, 十七大报告用 “十个结合” 加以高度概括。

 它集中阐明了 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 我们党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其每一个方面体现我们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 如何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 如何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 等等。这“十个结合” 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始终牢记和自 觉遵循。等等

 主 要 经 验

 一、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 推进改革开放。

 认真总结并借鉴党的历史经验, 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减少盲目 性, 增强自 觉性。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过程。

 通过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不断地总结成功经验, 克服困难, 中国人民的面貌、 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 历史性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 历史性的变化。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就必须坚持好这些经验,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视频:

 改革开放30年回顾党的建设30年成就与经验

 二、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深化三大规律认识,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在实践中就是要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 归根到底都是由于把握了 规律, 符合了 实际。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只有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才能合乎实际, 把握发展规律, 党的理论才能创新, 党的事业才能发展, 也只有把握了 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才能使中国稳步走向未来。只有

 三、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促进社会公平, 推进中华民族逐步迈向小康社会,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的奋斗目 标。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必须适应国内 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必须适应国内 外形势的新变化好生活的新期待。

 在毫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不断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前景

 十七大报告描绘了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对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 新的部署。面对复杂多 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这既是党的十七大主题, 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既是解决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基本思路, 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这既是党的十七大主

 第一, 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 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来, 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 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 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都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

 第二, 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 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

 第三, 推动科学发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发展问题, 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靠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 改善人民生活要靠发展,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发展, 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相信社会主义也要靠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呈现出 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 也承受着来自人口 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第四, 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 有一个不断探索、 不断深化的过程。

 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时, 提出了 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

 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的认识。提出了 实现社会

 十七大报告指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强调:

 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 的地位,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的局面,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谢谢你们的观看!

篇三: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及回顾思考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期中考试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 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 包括发展民主, 加强法制, 实现政企分开、 精简机构,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 主要指对外开放, 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 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一、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1 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无疑是中国历史的标志点, 是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

  1 979年7月 1 5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 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 决定在深圳、 珠海、 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 979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 979年9月 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 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 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 980年8月 1 8日,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的讲话, 为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 980年9月 ,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 983年初,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 984年4月 , 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 秦皇岛、 天津、 烟台、 青岛、 连云港、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广州、 湛江、 北海这1 4个港口城市。

 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1 984年1 0月 ,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80年代中期, 我国的科技、 教育、 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1 985年起, 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 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 990年, 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 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

  1 992年1 月 至2月 , 88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深圳、 珠海、 上海各地,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 即"南巡讲话"。

 之后, 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

 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

  2008, 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 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

 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 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 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 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 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 在这30年内, 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通过改革开放, 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

 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 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与此同时, 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 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家庭财产由无到有, 由少到多, 跨越了温饱、 小康两个生活阶段, 逐步向富裕迈进。

  (1 )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保证了和平稳定, 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 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 包括钢铁、 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 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 WTO 为标志, 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30年, 生活上的巨大变化,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

 2007年和1 978年比,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 3786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 33.7元提高到41 40元, 扣除物价因素以后, 二者平均每年都增长7%。

 而同时, 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6.3%, 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下降到43%, 这都充分说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

 2006年1 月 1 日起, 党和国家为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 又取消了在中国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农业税,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 也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 政府主导、 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 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 978年中国人均 GDP 为381

 元, 按照1 980年1 美元兑换1 .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 约合1 49美元。

 2007年中国人均 GDP上升到2640美元, 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 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首先说吃, 民以食为天。

 面粉价格上涨了接近8倍。

 蔬菜价格、 肉食价格也大幅上涨。其次谈谈穿, 衣服的价格相对于30年前上涨了1 8倍。

 再说说住房, 30年前的住的都是土房平房, 而现在, 家家都住进高楼步入了电气化时代。

 再下面是行, 现在有人骑自行车、 骑摩托车, 有人开私家车, 当然, 也有人爱坐出租车,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乘坐公交车。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 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 6.5万, 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 71 %。

 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 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 31 448万的0.2871 %, 30年间增长了1 6.7倍。

 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 以前, 大人们不重视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

 现在, 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进大学校园,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尤其是农民, 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 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 1 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 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 .40岁, 增加了3.63岁。

  (1 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总之, 改革卡放给我们的祖国、 我们的家乡、 以及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教训

 70多年前,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 “在我国, 唯一真正值得宝贵的, 是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

 ”用这句话来来理解当前的中国也是恰如其分的。

 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真正没做好的, 就是在自然资源、 环境和劳动群众的权利和福利方面, 索取的过多, 给予的太少。

 具体来说, 首先是环境代价太大, 资源过度消耗。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发展是要有代价的,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它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代价就是中国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损坏。

  其次, 贫富差距拉大, 劳工权益受损。

 据有关收入分配调查结果显示, 从1 988年到2002年, 无论是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 差距都在拉大。

 有关统计也表明, 近30年来, 内、 外资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 0%, 而除垄断国企外的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1 %-3%。

 这些情况都说明, 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没有随着 GDP 的增长而同比增长。

  四、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从“发展是硬道理”, 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 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 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30多年的历史征程, 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0多年的沧桑巨变, 30多年的光辉历程, 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 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 幢幢高楼拔地而起,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60倍, 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

 改革开放的30年, 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 97年香港回归, 99年澳门回归; 1 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 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 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 中华儿女众志成城, 手挽手将一个个困难打倒。

 改革开放的30年, 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 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 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 从1 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 2008年, 我国首颗探月 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 梦成为了现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的30年, 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 1 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 自此之后, 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 而2008年奥运盛会在中华大地上举行, 我们已经成为了奥运的东道主。

  我们坚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 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

 中华民族的崛起, 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篇四: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squo; 世界经济研究》20∞年第4期“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国际研讨会综述2000年5月12~13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卢森堡欧洲和国际问题研究所在上海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共同主办“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国际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丁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就“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以及中国传统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活力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不少租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本次研讨会的成果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融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报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台议由卢森堡研究所所长阿蒙德· 克莱斯博士、上海牡科院世经所所长伍贻康教授主持。上海杜科院院长尹继佐教授首先致开幕词,他认为,中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正在经历各种各样的变化:包括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各类社台组织的迅速发展、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这些变化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活力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些变化也对中国提出了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以下课题:( 1) 如何调整收入分配;( z) 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 怎样强化政府权威和管理功能。他希望这次研讨会能够开得成功,各国学暂的研讨能够有助于中国在2l世纪抓住机遇.保持和发挥活力,取得更大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社科院顾问张仲礼教授也在会上致辞,他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对中外学者来讲都很重要。中国20多年来发展得很快,虽然目前增长不再是两位数,但增长不可能永远保持在两位数。他认为去年7%的增长非常令人满意,并对中国在下一个十‘ F保持7%的增长率充满信心。张仲礼还指出,法律在中国的地位正、日益上升,最近5~l O年时间,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数量增加很快,当然还要努力解决执法问题。西部大开发在今年成为中央政府的政策,非常令人振奋,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完成。此外,1986年以来,我国一直强调环境保护问题,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的持续增长。他认为大会的讨论一定台增加中外学者的沟通和了解,为中国在2l 世纪保持更大的活力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本次会议共有8个议程,分别从历史、现实各个角度对中国的活力进行考察、评估、解释,也对海外华人的话力进行了考察,告议还对中国未来如何保持和增强活力进行了研讨。克莱斯博士认为,活力是一种很宽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活力本身并不能决定成功或失败,它是一种创造和发明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将活力传递下去。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张幼文研究员指出从中英文古义上对活力的理解就不同,认为活力是一个社会、民族、人民内在具有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政治、政府是使活力发挥或抑制的因素。哈佛大学理查德· 库珀认为,研讨会虽然对活力的理解有分歧,至少大家比较赞同的是活力是指经济与社会的活力。作为经济学家,关注更多的是创新能力。中国20世纪的贡献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也包括政治理论。目前中国关于现代化的讨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通过若同的努力提高了生活水平。学者们首先从历史角度考察了中国的活力的来源和影响活力的因素。他们对中国的活力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表示充分的肯定。如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认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过危机和挑战,尤其是近代以来。但中国在种种危机中都得以生存,这说明中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信仰,认为自己的文明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文明,并能同化外来征服者的文明。但随着后来危机的日益加重,人· 35

 万方数据

 《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们开始怀疑中国文化,并出现了激烈的反传统运动.事实上这些人对中国文化仍怀有坚定的信仰。研讨会同时探讨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在唐宋以后为何会出现活力下降的情况,伍贻康教授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活力所在。中国活力在近代没有发挥出来,原因是宋代以后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抑制_『重商主义的发展。中国活力的发挥,关键是其能否以自己的文明为基础,兼容并蓄继续吸取国外优鸯的东西,对世界活力作出贡献。啥佛大学马歇尔-戈德曼教授指出中国的商业一直由国家控制.重商主义得不到发展。同时认为儒家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政治的发展。台湾中央研究院黄瑞祺教授认为,认同危机可能是民族主义的膨胀.并同意戈德曼的观点。学者们顺便谈到中西文化的区别。理查德· 库珀教授提出,中国在15世纪曾是重大的海洋国家,海上探索在进行了将近20年之后却停止了,假设中国继续往西航行,并发现丁欧洲,为什么中国放弃了这个机会?是历史偶然还是隐藏在其后面的中国文化问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张永金博士认为,欧洲进行海上探索有两个目的:~是寻找商品,二是传教。但中国没有这两个愿望,因为儒家强调的是同化和吸收。印度东方研究所吉瑞一戴星卡又补充两点:中国传统文化里缺少发现的渴望,在军事思想上是防卫而非进攻。中国社科院沈骥如研究员则从郑和下西洋不是扩张市场而是炫耀富足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的非扩张性。还有学者提出这种区别存在三个前提:首先,历史上,大陆国家没有经济、安全危机,因此一般不会去探险;其次,经济发展是正常的,不发展应由当时的政治性来解释;最后,不管是欧洲、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曾出现认同危机,这属于现代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冯绍雷教授则认为,东方认为天人相合,而西方认为天人相分:东方文化注重伦理道德,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竞争和力量。但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又是相对的,特别是到了20世纪,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东西文化变形的速度太大加快。以色列希伯伦大学资深教授艾森斯坦特指出,中国文化是继承和反叛的结合,不但吸收欧洲文化,还有其他国家的文化。在论及当代中国的改革和括力问题时,张永金· 36·博士提出振兴中国的标准。对中国的改革,是否应按照国际的标准来判断.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和非经济方面的改革是不对称的。华东师范太学周敏凯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的活力条件有两个:一是中国实现改革开放,二是相对宽橙的国际环境。但是中国的潜力还未完全地表现出来,还应该更表碰出它在科技方面的创造力。南京大学董健教授从巾国化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的活力,他认为目前有两种中国化:一种是积极的、开放性的中国化,一种是消极的、封闭性的中国化。中国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是负担,因为中国的文化要求把外来文化变成中国的样子,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物质层面,对其接受得很快;第二层面是制度层面,接受褥相对较慢;第三层面是思想文化层面,接受得很慢。所以外来的文化在中国有些有活力,有些则变得没有恬力了。在讨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时,瑞典隆德大学迈克尔· 思考恩汉斯教授认为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权力很大,而中央政府作为最上层的政府有时在税收方面会遇到困难。香港大学<中国透视>主编卡伯斯坦博士认为社会活力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形戚很太的压力,如家庭承包责任制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默许。过去20年里,国家政府表现出更大的灵括性。南京空军政治学院毕文渡教授认为一方面需要中央政府,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权力过大会影响活力的发挥。毛泽东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作为十太关系之一,要考虑地方权力,同时也不能放弃中央政府的领导。库珀教授认为毕文波教授的话很受启发.指出人口众多、疆域辽阔的国家,中央政府是很难控制的。上海理工大学李好好教授认为首先需要考虑政府的任务及所作的努力,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控措施得到人们的理解。最近20年来中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分散,民主化进程已经开始,但仍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马歇尔· 戈德曼认为如果地方政府权力太大的话,会影响国家的税收;而在有限时问内一个强的中央政府是有用的,但过长则腐败的可能性也更大。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弗兰克斯.戈特蒙教授从中国的内部改革来讨论中国活力问题,认为从中国的经验来看,缓慢进步、放松市场管制是非常有

 万方数据

 《世界经济研究》2咖年第4期效的。哈佛大学著名中国经济专家波金斯教授认为中国政府并不愿意放弃权力而由市场或企业来掌握权力。中国的根本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按照w r0的规则办事对中国是个很大的促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黎安友教授认为中国不能像俄罗斯那样私有化,但是不能没有法律和纪律。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财产所有权的保证,必须保证财产的安全和所有权的安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杨浩勉研究员认为在淡到国家制度时,必须理解国情的不一样,所以符合外目的不一定苻合中国。张幼文研究员指出活力是建立在经济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也起了关键的作用。政治稳定起到了刺激民众活力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能否发挥作用就取决于这种活力是否能够发挥。就中国的地区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阿瑟· 侯赛因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发展不平衡有所下降,但各省各地区内部不平衡,尤其是城乡不平衡依然存在。造成区域不平衡问题的原因既包括市场力量的作用,也包括政府力量的作用。马歇尔-戈德曼教授还从中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比较中,对中国收入不平衡作了探讨。就中国活力的源泉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王庚武教授认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国活力的源泉。同时,江苏社科院程极明研究员对这一问题也提出了进一步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潜力来自于中国的巨大的市场、民族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中华文化自身的特点。他还提出了发挥这些潜力所需的条件:稳定的政治环境、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理查德- 库珀认为,加^w ro也会给中国发展带来活力,因为加入w ro将使中国真正融人世界体系。此外,北京零点市场诃查和政策分析公司袁岳董事长还从政府力量与非政府力量的互动作用中讨论了中国活力的来源。对于海外华人的活力,与会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福建社科院金泓_研究员首先对海外华人的几个相关槽I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他具体讨论了华人活力在不同同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指出华侨的活力主要是经济活力。新加坡国立太学事· 赛亚丁耐特副教授认为,华人活力是中国活力的一部分.华人对中国的发展做了重大贡献,海外华人与中国的联系也在日益加强。福建社科院吴能远研究员分析了海外华人活力的成因,即:勤劳、节俭、受到良好教育。同时又指出面临的新问题:文化现代化问题、传统企业经营方式与现代化经营矛盾的问题、政治地位问题。对于如何持续增强中国未来的活力,上海社科院夏禹龙研究员认为,中国的活力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有密切关系,回顾二十年的经历,中崮改革是成功的,困而可以维持发展的持续活力。他也指出了中国发展面『|缶的问题,如双重体制并存造成的扭曲,加入W m 的新挑战等。美国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裴敏欣博士指出,今后的改革过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是最为关键的挑战。冯绍雷教授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俄改革作丁比较,具体比较了两国改革的方式、改革切人点、改革过程中政府作用,改革的深层动因等内容,通过比较,他认为中国改革更能适应全球化进程。张永金先生认为,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改革仍然取得了成功,并在实际上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基础。艾森斯坦特认为,中国在改革过程中不断追求现代性,这为改革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尽管这一过程中有过挫折,但现代性本身就意味着不断的自我改进矫正和反思,是处于动态之中的。总之,针对中国未来的活力,中外学者存在较大分歧,外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改革是中国保持活力的关键,而中国学者则更多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分析这一问题。率次研讨会还就中国的军事活力问题,中国的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问题、民主化进程问题j 三(及当代价值理问题等进行了富有成果地探讨,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最后,伍贻康教授致闭幕辞,他对与会者在会议中活跃的发言表示赞赏,指出不少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研究,克莱斯博士也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了满意,并向有关方面表示感谢。( 施进)· 37·

 万方数据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国际研讨会综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国际研讨会综述作者:施进作者单位:刊名:世界经济研究英文刊名:WORLD ECONOMY STUDY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施进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国际研讨会综述[期刊论文]-世界经济研究 2000(4)2000(4)

篇五: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开放 30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 2009-12-15 17:04:00 | By: 赵智奎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抚今追昔,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健康发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向前推进。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边缘、农村 2.5 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

 这一切都表明,在改革开放 30 年新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实现了新的历史飞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东方。

 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历程,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 正确的理论和思想,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成为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武装,就会变成改革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就会对革命、建设和改革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3] 总结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雄辩地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思想史的发展,同时,思想的历史也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思想史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变。

 (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大国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30 年间,中国经济平均以 9.75%的速度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8 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 3600 亿元人民币。1986 年,经过短短八年的努力,就上升到 1 万亿元;1991 年上升到 2 万亿元;此后每年以万亿元位上升,2007 年上升到了 24.66 万亿元。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的人均 GDP 也在快速增长。1978 年,人均 GDP 不足 100 美元;1981年到 1987 年,还在 300 美元以下。1988 年到 1994 年,经过七年的努力,突破了 300 美元;1998 年突破了 800 美元;2001 年上升到 1000 美元以上;2006 年达到 2010 美元;2007 年上升到 2200 美元以上。当然,与世界各国的人均 GDP 相比,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排序还比较靠后,但是,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对于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足以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这似乎早已成为人们的常识。但是,到了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经过改革开放 20 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就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持续成功地推进了市场化改革和高速

 工业化进程,一跃而发展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中国快速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推进,带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的巨大变化。中国渐进式的改革遵循的是先易后难的基本途径,前 20 多年的经济增长处于一种特殊环境之中:优势因素得到充分发挥,推进改革取得共识,开放带来的增长动力强劲。20 世纪末期、21 世纪初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已进入到经济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工业化中期阶段。”[4] 从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看,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转变。无论是从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看,还是从国际经验的比较看,中国经济实质上已经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高、可持续性较强的新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从经济现代化理论看,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起飞,正在进入向成熟推进阶段。中国的积累率达到 30%左右,主导经济部门早已由食品、饮料、烟草和水泥工业等过渡到钢铁、机械、石化、汽车、制药、家用电器等行业。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表现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工业已经占有半壁江山,国民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已经彻底实现从农业经济为主体到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转变。中国工业经济的主导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对外贸易结构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1980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仅为 570.0 亿元人民币,但到2003 年,进出口总额达 70483.5 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 4 位,仅排在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2007 年进出口总额达到 2.174 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发展成为工业大国,进入了从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的新阶段。这是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 30 年的辉煌成就表明,中国这一新的伟大历史飞跃,是名副其实的。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共产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逐步推进并不断深化的,是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这也正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生命力所在。

 在改革开放 30 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成功地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初步掌握了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继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是“走自己的路”的最伟大政治成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这条道路,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条道路,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这一最伟大政治成果,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阶段的水准和高度。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基本特征。三大特征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反映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性,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其中,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这条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又超越了过去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模

 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的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其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是由毛泽东奠定的,更凝聚了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的实践,凝聚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改革开放初期的 1979 年,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提出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得到巩固和充实,执政党的党内民主、政府民主和司法民主全面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的重大决定。[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写入新党章。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 0 一 0 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胡锦涛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科学论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强调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党的十七大还提出了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开创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新境界。

 改革开放 30 年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始终以其特有的政治魅力,在世界民主政治中独放异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中共中央就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980 年 12 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

 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6] 1982 年 9 月,十二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1986 年 9 月 26 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89 年 6 月 24 日,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指出,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江泽民强调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1991 年 7 月 1 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1996 年 10 月 10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

篇六: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学 72

 2018 年 10 月 01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冯 荣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摘要:过去 40 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经济腾飞,社会转型,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也带给我们宝贵经验,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改革开放大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导向,选择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改革开放模式,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关键词:改革开放;成就;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6X(2018)10-0072-03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正式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航程,40 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并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抚今追昔,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和梳理一下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的伟大成就,认真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新的改革开放大业提供更多有益借鉴。

 1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经过 40 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综合国力快速跃升,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正以锐不可挡的势头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40 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成功飞跃和巨变

 当代中国 40 年改革最大成就就是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把经济搞上去成为举国共识。改革开放前,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农业国,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 3645 亿元,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381 元,年财政收入为 1132 亿元,外汇储备余额为 2亿美元。经过 40 年的努力,到 2017 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82.7122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9660 元(8836 美元),年财政收入为 17.3 万亿元,外汇储备余额 31399 亿美元。这些毋庸置疑事实充分说明,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以及发生的巨变是举世瞩目的,也是经得住历史检验的。

 1.2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社会转型

 经济领域的巨变必然促使社会政治领域发生变化。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社会政治领域主要在两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一,中国社会由相对保守的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转变。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各项工作中长期存在一种囿于意识形态“左”的偏见,有意无意地排斥国外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我国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等很多方面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 1980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进行改革探索开始,到 2001 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引进来”、“走出去”并举,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特别是在近期,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美国)挥舞制裁大棒,向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大打贸易战之际,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引擎的作用更加突出,彰显中国人走向世界,引领全球经济的自信。这在 40 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其二,改革开放推动国家从人治向法治国家过渡。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坚定走依法治国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同志就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正是基于这种认识,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8 年 3 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3 改革开放推动人民生活从贫穷落后向全面小康迈进

 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生活长期处于穷困状态,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物质奇缺,有时几乎连基本温饱都难以解决。改革 40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从 1978 年到 2016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343 元提高到 33616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 134 元提高到 12363 元。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 1978 年的 57.5%和 67.7%下降到2016 年的 29.3%和 32.2%。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基本生存需求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富裕起来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或游历、或求学、或经商、或养老蔚然成风。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从 1981 年的 67.8 岁提高到 2014年的 75 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不仅在教育、就业、医疗条件、个人收入、住房、社会保障、生活环境等方面有了极大改善。

 1.4 改革开放极大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推动我国向现代化强国奋进

 40 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在雄厚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大国外交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尤其是强军兴军开创了新局面,随着新古田会议召开,军改措施的推进,以及军事科技和军事装备的提升,使得我军的战斗力和履行使命能力大大增强。不论是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还是中国外交、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等软实力,中国综合国力全面跃升。2018 年 5 月 8日,澳大利亚知名智库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首次发布对亚太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综合实力调研报告——《亚太实力指数 2018》报告(Asia Power Index 2018)。结果显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社会科学 2018 年 10 月 01

 73 美国得分为 85.5 分,仍是亚太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得分为 75.5 分,综合实力与美国最为接近。美中两国是亚太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且对其他国家呈压倒性优势。[1]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改革开放 40 年是中国综合国力逐步提升的 40 年,也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 40年,更是中国向现代化世界性强国迈进的 40 年。

 1.5 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近 40 年以来,针对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我们党从来没有放松对自身建设的强化力度。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以《八项规定》为突破口,驰而不息地加强作风建设,在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强基固本,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激浊扬清,在“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中锤炼党性,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砥砺品性,在“初心使命”教育活动中坚定信仰和宗旨。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又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置于“四个伟大”的关键地位。2018 年 8 月重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我们党对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纪律建设进行再部署、再出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毅勇和担当。过去 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其卓越的执政能力和成就,经受住了上世纪 90 年苏东剧变对我国制度安全带来的不利冲击,化解和缓和了国内外诸多风险,办成了许多足以彪炳史册的大事,赢得了国内外社会广泛赞誉。美国福布斯网站 2018 年 5 月 8日公布“2018 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位列第一,俄罗斯总统普京位列第二,美国总统特朗普位列第三。[2] 毫无疑问,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领导能力的肯定,这一切的变化都来自于改革开放。

 2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 2012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既是对过去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庄严宣示。过去40 年历史表明,我们既取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又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突出的有:

 2.1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4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自觉运用马克思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勇于实践,开拓创新,边摸索边改革边总结边提升,将下层民众实践创新和国家顶层宏观设计结合起来,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和理论创新,我们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道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统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衔接,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胜利的光辉旗帜,是我们抵御改旗易帜和故步自封错误的有效法宝。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2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改革开放大业的全面领导

 “社会变革不可能仅靠个别精英人物就能赢得,领导者能否建立起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形成一个强大的领导集体,关乎改革的最后成败。”[4] 在中国,是否坚持党对改革开放大业的全面领导,不仅关乎改革本身的成败,而且更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党对改革开放大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国家最高权威的优势,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冲破改革过程中的重重阻力,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新加坡著名学者郑永年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和其他政治体制相比,共产党体制最大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就是思想共识和动员能力。一旦党内达成共识,就可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达到其改革的目标。”[5] 建党 97 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因此,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更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和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3 3

 改革开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正确导向

 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也是为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让人民在改革中真正得到实惠。否则,改革开放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是那种顺应历史进步潮流,却不能找到与人民利益结合点的改革,就不一定会赢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历史的曲折性往往就在这里。”[6]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大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改革动力才会持续强劲,才会战胜内外各种挑战,将改革大业进行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和发展民生为党的工作重心。“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共同的善,实现共同的利益,因此国家不应该是消极的、放任的国家,而应该是积极的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从而为实现个人利益、为个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7]

  2.4 4

 审慎地选择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改革开放模式

 “任何一种有关社稷安危的国家政策的成功与否、绩效大小取决于各种主客观的因素,除了时机、背景、愿望、动机之外,具体的操作原则和实施方式上的处置不当常常导致统治者安邦定国大计的彻底破灭。”[8] 这说明,改革开放大政方针确定以后,具体技术层面的操作模式和政治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模式的选择不外乎激进和渐进两种类型。纵览中国这 40 年的改革,客观上更多是渐进式的,但微观上却是选择了很多激进措施的,是中国改革史上将激进与渐进关系把握最好的时期。“现在举世公认,中国改革开放把突破口选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上,首先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进而解决了城镇居民的粮食和副食品的供应问题,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策。”[9] 我们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由农村到城市再到城乡一体化;先从经济领域改革起步,解决人们温饱问题,形成社会共识,再将改革推向政治、文教、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从追求经济改革业绩的单兵独进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推进;将追求眼前利益与实现时代使命结合起来;从命令式的管控型政府向协商式的服务型政府转变等。40 年来,我国改革基本采取的就是渐进改革模式,并与激进措施相结合。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而前苏东社会主义诸国多

 政治学 74

 2018 年 10 月 01 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推进改革,恰恰亡党亡国,其教训可谓惨痛。

 2.5 5

 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自主性原则

 过去 40 年中国改革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中国进步离不开改革,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改革为开放提供了必要社会动力和政治前提,开放为改革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提升了改革品质,扩大了改革成果,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尤其是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攻坚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有效解决社会各种问题,凝聚社会共识,整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事实也确实如此,“...

篇七: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开放 30 年中国外交的成就、 经验与理论思考 作者:

 杨洁勉 来源:

 《国际问题论坛》 2008 年冬季号 来源日期:

 2010-1-24 本站发布时间:

 2010-1-24 15:43:23 阅读量:

 802 次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 30 年, 是中国大发展的 30 年, 也是国际体系发生大变革、 大调整的 30 年, 中国外交顺应形势, 借势而为, 实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大转换,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与此同时, 依据 30 年的外交实践, 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也正在逐步形成和日益完善, 表现在变化性、 渐进性、 均衡性和适应性等方面, 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和哲学色彩。

 经过 30 年的积累和发展, 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急剧上升, 融入国际体系的广度、 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 与外部世界和国际体系的双向影响在不断深化, 这在理论、理念和手段等诸方面都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外交 成就与经验 理论思考

  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发展令世界震惊, 其成就令国人欢欣鼓舞。

 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外交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与此同时, 中国外交从改革开放中获益匪浅, 不断地经历着现代化的过程, 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也初现雏形。

 改革开放前 30 年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急剧上升之后, 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广度、 深度和速度前所未有, 面对着处于转型中的国际体系和迅速变化中的世界局势, 中国外交在理论、 理念和手段等诸方面都面临着进一步深化的新挑战。

 一、 改革开放 30 年中国外交回顾

  改革开放的 30 年, 是中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的 30 年, 也是国际格局持续发生转换和变革的 30 年。

 在这 30 年中, 中国的内外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回顾过去 30 年的中国外交, 中国经历了逐步向世界开放自己的过程, 中国的身份和定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关系不断地进行着调整。

 根据中国和国际社会这种关系的变化, 基本上可以以 10 年为一个区间, 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末, 这个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各项工作百废待兴,中国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医治文革的创伤, 努力克服长期脱离世界的疏离感, 重新融入到外部的国际体系之中。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中国的外交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开始逐步淡化意识形态的色彩。

 邓小平同志作出了科学的判断, 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有可能的, 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

 [1]80 年代初, 苏联因入侵阿富汗而陷入困境, 而美国力量有所恢复, 美苏又形成对峙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果断调整“一条线、

 一大片” 的战略方针,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种外交政策的调整反映了这个阶段的三个特点:

 首先, 长期的外交传统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对主权、 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等原则的强调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

 一方面, 中国的态度显得非常谨慎小心,摸着石头过河。

 另外一方面, 国际经验的不足也是阻碍中国外交发挥的重要障碍。

 其次, 经济利益成为中国外交最重要的驱动因素。

 为了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大局, 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客观现实, 中国迫切希望通过融入国际体系,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获取中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资金、 技术和市场。

 由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 管理经验、 市场大部分都取决于发达国家, 因此这一阶段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其三, 中国外交表现出很强的内向性。

 中国对国际政治斗争采取比较超然的态度, 重心逐渐转向双边层面, 与各大国的关系得到了大发展。

 自 1979 年邓小平访美后, 在整个 80年代, 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从政治到经济都有了实质的发展。

 在对苏关系方面, 经过双方努力,戈尔巴乔夫 1989 年 5 月访问了北京, 实现了结束过去、 开辟未来的愿望, 中苏关系正常化。与此同时, 中国与日本和欧洲大国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这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第二阶段从 80 年代末到世纪之交。

 在这个阶段, 国际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对国际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也对中国的外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国际格局的剧烈动荡干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89 年政治风波之后,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政治斗争复杂而尖锐, 突出重围, 真正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接纳是本阶段中国外交最大的成就。

 首先, 虽然在西方国家的压力和阻碍下, 国内的思想一度出现了混乱,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有过短暂的停顿, 但是,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 特别是 1992 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中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没有退回到过去闭关锁国的老路上, 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的趋势得到了维持。

 其次, 面对后冷战初期国际格局的变化, 中国对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思考初见雏型,并提出了建立和平、 稳定、 公正、 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邓小平同志早在 1990 年就指出, “所谓多极, 中国算一极。

 中国不要贬低自己, 怎么样也算一极。

 ” [2]在 1992 年十四大上, 江泽民同志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

 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 复杂的过程。

 ”[3]

  其三, 中国与大国的关系逐步走向成熟。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 中国与大国关系出现了很大动荡。

 但中国以经济为突破口, 与西方大国既斗争又合作, 成功打破了西方大国对中国的制裁与孤立, 因势利导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中国同世界其他大国的利益交汇日益增多, 到90 年代后期, 中国同各大国建立了各种各样战略伙伴或合作伙伴关系, 极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态势。

 其四, 中国的周边环境继续得到改善, 进入 90 年代后, 中国同新加坡、 文莱、 韩国建交, 同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 中越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 中国同新独立的原苏联各共和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并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

 在南沙群岛问题上, 中国提出“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的主张, 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取得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从 90 年代末到现在, 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增长, 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基本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 中国外交开始朝着适应大国角色的方向演变。

 首先, 中国对国际秩序的认识不断深化, 相对于前一段的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目标更为明确和具体。

 中国政府认为, “和平与发展” 仍是世界的主题, “合作” 是国际社会的潮流。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道路”和“和谐世界” 等战略思想。

 其次, 中国的大国外交进一步向深入发展。

 “9· 11” 事件之后, 中美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美建立了“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

 中国同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积极配合, 主办了数轮“六方会谈” , 并同美国在遏制台独的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默契。

 中美还建立了经济战略对话机制, 中美合作实现了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军事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并从双边问题的合作扩展到地区问题、 全球问题的合作。

 中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 中日关系逐渐走出僵局, 中欧关系发展平稳, 中国同其他新兴大国的合作和协调在加强。

 其三, 中国以更为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到全球和地区的多边外交活动之中, 积极拓展在各个领域的国际多边合作, 呈现出全面和多层次的特点, 涵盖了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 中国多边外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到加强, 开始提出中国自身的设想, 施加中国的影响, 力求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二、 改革开放 30 年外交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 30 年正是国际体系发生大变革、 大调整的时期, 也是中国大发展的 30年。

 中国外交根据国内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观念,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借势而为, 抓住了内外机遇, 实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大转换,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1、 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服务改革开放大局

  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 中国外交这 30 年最大的贡献就是因势利导, 把握住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期, 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政治上,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到国际体系中, 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 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又积极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 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保证了改革开放不受外部干扰。

 经济上, 中国积极开展经济外交, 中国与大国、 周边国家、 发展中国家等关系全面发展, 不仅引进了大量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 同时也为中国实施“走出去” 战略创造了良好条件。

 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开展相当顺利, 中国经济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在安全上, 中国外交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与以“台独” 、 “藏独” 以及“疆独” 等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 中国外交灵活运用双边、 多边平台, 既注重发展与各有关国家的双边关系, 同时又通过机制平台

 整合各相关国家, 形成区域安全、 政治、 经济合作的态势, 并将遏制分裂势力纳为合作的主要内容, 建立并巩固了相关的外交处理机制。

 2、 完善外交的战略布局, 形成全面开放态势

  改革开放 30 年来, 中国外交改变了先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 积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发展水平、 不同文化价值传统国家的关系。

 自 1979 年以来,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当时的 120 个上升到 2008 年的 171 个。

 过去相对保守的对外交往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实现了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全面开放的基础上, 中国还注重利用有限的外交资源进行了最合理的配置, 形成了层次分明、 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布局。

 在过去 30 年中, 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边是舞台” 的外交战略布局。

 大国关系、 周边关系、 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者相互促进、 相互依托又相互影响。

 在处理三者关系的时候, 中国外交充分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智慧, 三者都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 而多边机制则将三者联系起来, 将双边、 地区和全球问题结成一个整体。

  3、 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 承担更多国际义务

  改革开放的 30 年是中国逐步学习国际规范和融入国际体系的 30 年, 30 年中, 中国经历了从被排斥到得到接纳、 获得承认直至受到尊重乃至仰慕的历程。

 中国的外交理念在发生变化, 中国的实力也发生着变化, 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同样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989 年后的短暂孤立并未中断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步伐, 恰好相反, 进入 90 年代后,中国对参与国际体系、 尤其是多边外交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体系和国际规范的建设。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 参加了 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 签署了 300 多个国际公约。

 与此同时, 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 在国际体系中承担起自己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的责任。

 中国不仅在周边地区的机制建设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许多全球热点问题上, 如朝核危机、 伊核危机、 达尔富尔问题、 能源安全、 气候变化等等,中国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开始尝试着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过程中, 提出具有深厚中国文化背景的理念、 观念和发展模式。

 2005 年, 中国第一次提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 新安全观、 新发展观、 新文明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 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阐明了中国对世界发展前途的构想和主张, 为国际规范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

 4、 实现外交现代化, 适应时代发展潮流

  在过去 30 年中,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中国外交在理念、 机制和手段等诸方面也经历着现代化的过程, 向科学化、 多元化、 专业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 中央加强了对外交工作的领导, 将认识世界形势、 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起来, 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提上日程。

 其次, 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外交决策机制, 特别是危机管理机制。

 过去 30 年中, 我国外交决策实现了从单一决策向多层次综合性决策的转变, 部门间联席会议机制构成了中国在新阶段外交决策的重要特色之

 一。

 其三, 总体外交的框架基本成形, 一是外交领域扩大, 包括政府、 政党、 议会、 民间等各方面, 涵盖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 军事等各领域; 二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布局和外交部的原则指导下, 中国地方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需求, 在配合和落实国家外交全局的前提下, 推进了形式多样、 务实有效的地方外事工作。

 最后, 中国外交正实现从“精英政治” 向“大众政治” 的转变过程。

 一方面, 外交决策的社会参与度增大, 外交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 企业、 智库研究机构乃至民间与外交部门的互动在增加。

 另一方面, 中国外交为民服务的意识显著增强, 社会和公民个人日益成为中国外交关注的重点, 与此同时公众外交、 民间外交日益成...

篇八: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dquo;中美关系 30 年:过去、现在、未来”国际研讨会综述学术动态 刘卫东 李 枏

 约 6075 字

  2008 年 12 月 1516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及国际合作局主办美中政策基金会协办的“中美关系 30 年过去、现在、未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代国际问题研究院等近百位中国学者与会。曾亲历中美关系发展的中国前驻美大使柴泽民、李道豫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熊光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前驻英大使马振岗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Stapleton Roy)美中政策基金会理事、美国前驻沙特大使傅立民(Chas W.FreemanJr.)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Kenneth G.Lieberthal)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兰普顿(David M Lampton)等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在开幕式上中国社科院王伟光副院长指出在中美建交 30 年之际举办这样一个研讨会回顾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评估当前发展展望未来前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熊光楷将军提出中美学术界需要积极努力为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多贡献。美国驻华使馆代理大使彭达(Danniel W.Piccuta)表示 最近新落成的美国驻华使馆已成为美国政府在海外的第二大建筑这表明了中美关系对于美国的重要性。他认为在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中中国问题第一次没有成为竞选辩论的主要议题这反映出中美之间的关系已逐步成熟相互依赖也在加强。

  与会者对建交 30 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讨论的问题分别涉及 1972 年以来的中美关系1980、1990 年代及 2000 年以来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中的关键议题及其教训 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等问题。

 一 1972 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回顾傅立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首先分析了 30 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的特征。

 傅立民指出中美共同努力建立官方关系这对世界历史构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78 年以来中国取得的进步得到举世公认。中美官方与民间的联系正变得愈发广泛、深厚和稳定两国正在共同改变着世界。他总结了建交 30 年来中美关系的七个特征第一中美关系建立在战略的基础上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第二中美关系的变化在全球和地区秩序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中美在国际交往中的联系日趋多样化第四中美之间正在寻求更为广泛的共同利益第五中美关系的发展仍然主要受到利益的驱动而不是价值驱动或基于领导人的私人关系第六中美日益加深的民间联系比官方联系更受瞩目第七中美关系的演变体现出了两国国力的变化两国之间的国力差距正在缩小。他认为虽然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两国就存在很多分歧有些至今也没有得到解决但中美之间的紧密联系已使两国不会再回到以前的敌对状态。他建议中美要共同承担起在世界体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在地区政策和危机管理上建立起三边或多边机制 加强两国在法制、 人权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领导人应保持开放的对话。

  陶文钊总结了十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的六个特点第一两国的合作基础和在各领域的交往在不断扩大第二中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正日趋制度化、常规化第三中美关系正日益成熟双方的互信正在加强第四两国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美已成为经济上的伙伴第五中美在民间层面的交流比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都要广泛这对稳定中美关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第六两国虽然存在分歧但并未对合作构成明显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陈宝森总结了 30 年来中美经济关系的特点。

 首先 中美经贸关系虽然经历了许多摩擦但通过摩擦中方也变得更加成熟负责其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迅速解决问题这与过去旷日持久的双边谈判形成明显对比第三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找到了很多协调与合作的途径也为双边贸易投资开拓了新领域。

  兰普顿认为 中美两国的领导人当时都认识到苏联的威胁可以成为中美合作的共同基础

 同时中美建交也是各自国内政治发展的需要。中美当前依然面临很多共同的威胁和挑战如恐怖主义、 气候变化等 这就给两国提供了广泛的合作空间。

 如今中美两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双方交往的渠道也从单纯的外交职能部门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学术界、媒体、非政府组织都参与进来彼此国内民意的走向也受到更多关注。在当前全球化的过程中中美两国为了增进相互关系首先要加强合作将共识转化为可遵守的标准同时需要重新审视两国已走过的道路珍惜合作的机会。

  二 战略背景下的中美关系1980 年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袁明教授指出 中国在 1980 年代并不存在一个清晰的全球战略而是致力于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因此中国更多是在为自身构筑安全的国际环境而来自苏联的威胁促使中国明确了中美战略合作的目标另一方面在 80 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美之间的贸易量激增官方与民间的交流不断增多两国间的理解也在加深这对中国 30 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中美关系的加深使中国改变了世界 也改变了自己。也有其他与会者认为由于当时战略环境的变化中美关系从战略对抗阶段转变为以共同利益驱动为核心的战略合作阶段。复旦大学的倪世雄教授用“基石、里程碑、试金石”三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

 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着重阐述了中美在 1980 年代所面临的问题如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李侃如从国内政策的视角探究了两国领导人所进行的战略抉择。

 中美两国与会者普遍认为 进入 80 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日趋紧密 尽管两国在 1982年美国对台军售问题上有过争端但由于双方对苏联威胁的共识以及对双方经济潜力的巨大期许中美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双边关系的蜜月期尤为典型的表现是比较敏感的双边军事交流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三 1990 年代的中美关系合作与分歧

  李侃如认为 随着中美两国在 1980 年代末期关系的恶化 美国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迅速加深中美贸易量下降同时苏联的解体使美国的战略目标发生改变人权因素在美国国内的影响上升。这些因素都给老布什总统带来很大压力使他无法在改善中美关系方面放开手脚。之后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引起了美国更多的关注。

 在整个 1990 年代 中美虽然在中国申办 2000 年奥运会、 台海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及炸馆事件上都有摩擦 但两国于 1998 年确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的贸易量也有了空前的增长 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也不断取得进展。

 因此可以认为1990 年代是两国寻找新的共识的时期。

  芮效俭大使则表示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没有被美国的主流媒体报道因为媒体老板们对中国充满敌意。此后布什政府曾试图恢复中美关系。克林顿政府上台后中国在朝着积极的路线前进而美国则走向相反的方向华盛顿的一些人对于中国在很多方面取得的进展都视而不见中国已经在人权领域与美国展开合作美国依然要求 中国的人权问题在一年内要取得基础性改善并依然在日内瓦惩罚中国。这一切使得两国关系的改善缓慢。但克林顿时期美国对华关系的重点已经从人权转向贸易方面大量美国企业看到在中国的商机于是人权问题就成为一个对华关系的杠杆。随后李登辉访美事件严重破坏了中国对美国的信任。李道豫大使对此评论道美国之所以同意李登辉访美是因为美国人认为苏联解体后中国不再重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也难以继续维持中国依赖美国胜过美国依赖中国同时美国也不明白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总的来说1990 年代也就是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比较混乱。不过尽管困难重重中美关系仍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些中国与会学者认同中美关系在 1990 年代经历了相对困难时期的判断。

 复旦大学教授吴心伯指出首先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同盟关系。这一战略带来了负面作用小布什上台后延续了这一战略使得地区安全局势不断紧张其次

 由于中美不同的地区安全设想 两国在地区事务如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很少。

 在这一阶段中国在深化国内改革美国在寻找新的敌人和机会以维持霸权这是中美试图重新考察、重新定位相互关系的时期而当时两国对彼此的战略定位尚处争论之中究竟是敌是友还认识不清。于是就出现这样一幅场景政治上中美相互怀疑对方的目的——面对正处于上升期的中国美国不断在台湾问题、人权问题以及贸易和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制造麻烦而在经济上两国政府和商界又都有切实的相互需求这种模式直到九一一事件发生以后才结束。但是 从积极方面上看 1990 年代中美两国也增加了互信 交流更为广泛 合作机制逐步确立最终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这一方面得益于双方在经济上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战略思维。

 这也为随后中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四 2000 年以来的中美关系

  布什政府任内中美关系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平稳时期。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认为其原因在于 (1)中国的崛起。

 这在 2004 到 2005 年已成为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共识布什需要为此而调整政策。(2)世界局势的转变。九一一事件的冲击带来两个变化美国的战略重点从原来设想的西方转向东方调整为从西方转向中东从遏制大国崛起转变为防范潜在的长远威胁这两点都促使中美在朝鲜等地区事务上加强了合作。(3)机制性因素。中美之间互设首脑热线建立战略对话机制领导个人之间的友谊深化这些都促进了中美关系的稳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陈东晓认为新世纪中美外交结构发生的变化也有助于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一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从对手改变为“利益攸关者”  美国不再认为中国在故意挑战其利益 二是两国的利益交织使得双方都要更加关注对方的利益三是中国的外交重点从聚焦于美国转向更加国际化。但美国也犯了两个错误一个是将台湾放在美日同盟的防卫范围内另一个是与印度签署核协议这都对中美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傅梦孜对布什上台初期的中美关系做了回顾认为发生在2001 年的撞机事件的顺利解决表明 中美在九一一事件发生前已开始在困难问题上进行协调而2001年6月鲍威尔访华要求和中国建立协商关系 同样也表明中美期待相互的合作。

 此后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唐家璇曾表示欢迎美国在东亚发挥积极作用暗示接受美国的现有地位这种表态没有先例2001 年 4 月布什曾声称将保卫台湾但后来面对陈水扁的不断挑衅布什政府对其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严厉表态随着中国的发展美国对华认识也在改善美国领导人心中的“中国威胁论”也在下降。

  美驻华使馆政治处公使衔参赞黄浩(Benjamin Moeling)认为现在的中国不是苏联不会打破现有秩序美国政府要继续鼓励中国在全球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中美需要培养这种互信以便在关键议题上进行合作。

  五 中美关系中的关键议题和教训

  这部分的讨论主要涉及到当前的金融危机、西藏问题以及其他一些两国间仍然存在的问题。李侃如认为影响未来中美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危机、贸易摩擦和环境问题。首先中美需要共同面对的当前金融危机。他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情况会变得很差中美对此如何应对会成为影响双边关系的重要问题。中国应该辨明质量投资与冒险投资的不同中国企业不仅应将注意力放在质量投资上而且还要学习怎样规划他们的投资以便使其在美国的投资看起来更像是质量投资。其次中国怎样处理出口、贸易顺差以及调控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也很重要还有中国如何处理多边关系以重新构建全球金融体系的问题。第三是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这可能是今后主要的安全威胁。奥巴马已经确立了三个最重要的议题一是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二是环境危机三是能源问题。所以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将成为今后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

  芮效俭重点谈论了西藏问题。

 他表示西藏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西方没有人对此持有异议。

 他认为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最大风险在于西藏的外逃者获得了外国政府的同情。

  陈宝森谈到了当前中美经济关系中的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他认为当前的关键一是如何处理金融危机二是如何进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三是怎样建立一个稳定的货币兑换体系四是怎样解决与金融危机并存的能源和粮食危机。这些问题需要中美两国合作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只是暂时的中美经贸关系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有与会者对一些具体问题表示出担忧如起源于中国境内的国际河流的利用问题可能引发争议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以及索马里等问题上中国的做法将...

篇九: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心聚力改旧貌 乘风破浪焕新颜 ——民联乡 改革开放 30 年辉煌成就综述

 二 OO 八年十月 十日

  民联乡 地处县城东北, 东与山丹县接攘、 北与六坝镇相邻, 辖 19 个行政村, 5250 户 , 22320 人, 全乡有耕地面积 13 万亩。

 30 年, 峥嵘岁月 ; 30 年, 弹指一挥间。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乡 各村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初具雏形, 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在30 年的奋斗历程中, 各村党支部、 村委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奋力拼搏, 带领广大群众发展经济、 建设自 己的幸福家园, 由原来的穷村变富村, 涌现了 许多 令人向往和喜欢的魅力村、 特色村。如今, 水利设施齐备, 翟寨水库滋养着全乡 人民, 童子坝东干渠穿贯民联全境, 支斗龙毛渠配套。

 公路交通便利, 形成了 以洪平公路为主干, 乡 村道路为分支的一纵八横的乡 村公路框架。

 商贸流通兴旺, 有太和农贸市场,吸引 着外地客商往来不断, 是全县农副产品的主要聚散地之一。

 2

 “路边那房, 过去盖土, 现在盖瓦, 更有砖房和楼房; 道上那车, 以前马拉, 如今拉马, 更有面包和小卡”,“过去坐车跑断腿, 现在门口 车等你; 过去上学愁没钱, 现在上学倒领钱; 过去怕交公余粮, 现在种粮领补贴。

 ” 谈起民联乡 农民三十年生活变迁时, 几位老人乐滋滋地向我们念叨起了 以上这段顺口 溜。

 改革开放前, 民联乡 经济模式单一, 生产力低下,许多 家庭常常为温饱发愁。

 十一届三中 全会像一股春风, 温暖了 神州大地, 也给民联乡 的发展带来了 生机和活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 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勤劳、 智慧的民联人民在乡 党委、 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团结奋斗、 艰苦创业, 用 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改变着自 己的生活。

 特别是近年来, 民联乡 党委、 政府带领全乡 干部群众解放思想, 科学发展,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走出了 一条符合民联实际的特色之路, 即:

 立足特色、 节水、 生态三大主题, 做好种植、养殖、 劳务输出三大文章, 实施生态民联建设、 劳务力技能培训和基础设施三大工程, 壮大制种、 中药材、 啤酒大麦、 大蒜、 马铃薯五大特色农产品基地。

 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队伍, 实现大市场与小生产的对接。

 着力打造品牌, 积极争引 项目 , 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台阶、 上水平。

 坚持走“一乡 一业, 一村一品”的产业化生产、 规模化发展之路, 进一步发展经济优势

 作物, 促进特色作物向区域化布局。

 全乡 总播面积达12. 4 万亩, 其中特色作物面积达 8. 5 万亩, 占总播面积的 68. 5%。

 全乡 建成了 太和村 4000 亩的板兰根、 孜然中药材种植基地, 雷台、 贾西、 新堡村 1500 亩油菜制种基地, 东寨、 西寨、 张明等村 1 万亩啤酒大麦种植基地, 郭湾、 杨庄、 上翟寨 5000 亩大蒜种植基地。

 坚持“投母增畜, 扩张总量, 品牌带动, 防疫保障” 的工作思路, 对已建起的屯粮、 龙山养殖小区和发展起的养殖大户 实施“投母增畜” 工程, 进一步扩大畜群规模,扩张畜群总量,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筹资 20 万元, 乡上统一从山东梁山调进小尾寒羊 400 只, 分别投给屯粮村和龙山村 75 户 农户 , 各村组织 150 户 农户 从青海门源、 肃南等地购买土种羊 2800 只、 牛 250 头, 进一步改良了 畜群品种, 扩大了 畜群规模。

 依托东山和退耕还林地段虫草丰富的优势, 坚持走生态与草畜产业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着力打造虫草鸡品牌。

 筹资 20 万元, 动员 郭湾、 高寨、 屯粮、 东升等村的 21 户 农户 饲养虫草鸡 8 万只。

 同时, 严格落实畜禽防疫的各项制度, 认真做好防疫工作, 确保无重大疫情的发生, 促进了 草畜产业的健康发展。

 截止目 前, 全乡 新发展养殖大户 120 户 ,猪、 牛、 羊、 鸡的饲养量分别达到 5500 口 、 6100 头、91000 只、 150000 只。

 把技能型输出 和成建制输出作为提升劳务产业效益的突破口 来抓, 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

 4

 作用 , 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 加快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 零散型向集中型、 政府组织向市场化运作转变。至目 前, 已举办各类培训班 30 期, 对 3000 多 名务工者进行了 技能培训, 成建制输出劳力 2200 多 人。

 全乡 每年输出劳力 10000 多 人次, 年均劳务收入达 4500 万元,新拓建内 蒙临河水利建设工程、 青岛文登家俱厂、 青岛美味食品厂等劳务基地 10 处。

 在民联人的记忆里, 过去的山上、 河滩很少有成片 的绿色树林, 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 而今通过退耕还林, 顺应了 民心, 极大地调动了 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使得光秃秃的山渐渐绿起来了 。

 近年来, 民联乡 实施退耕还林 23000 亩, 荒山造林 13463. 8 亩, 林业建设初见成效, 水土保持有了 明显的改善。

 同时, 累计享受补助资金 2300 万元, 人均 1000 元, 增加了 农民的收入, 提高了 生活水平。

 要致富, 先修路。

 民联乡 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长期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 随着洪平公路的建设, 这一状况得到了 显著改善。

 通过多 年不懈努力, 民联乡 现已基本实现了 全乡 村村通公路的目 标。

 拖拉机、 汽车、 摩托车等各种交通工具都已进入农户 家中, 为民联物资流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提供了 巨大便利。

 先后筹资 1200万元, 硬化通村道路 34. 87 公里, 建成等级砾石路 28公里。

 翟寨水库没有修建以前, 民联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雨多 则涝, 无雨则旱。

 为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在县委、 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历届党委、 政府不懈努力,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修建了 翟寨子水库和配套改建了一批水渠, 解决了 农耕地的灌溉问题。

 争取项目 资金和群众自 筹资金共 2600 万元, 修建干渠 60 公里, 修建支斗渠 78 公里。

 今天的民联人民还告别了 过去那种黑灯瞎火的生活, 全乡 各村高压线架通, 家家户 户 都用 上了 电, 洗衣机、 电视机、 电冰箱、 电饭煲、 电炒锅及小钢磨、 粉碎机等各种电器已进入到民联农民的生产、 生活之中。

 每个村都安装了 座机电话, 还在张明、 太和、 郭湾修建了基站, 确保手机信息的畅通, 全乡 电话拥有量已近 10000多 部。

 电力、 通信的发展, 彻底改变了 民联原来落后的生产、 生活方式, 有力地缩短了 城乡 差距, 为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奠定了 基础。

 和谐新农村, 不光是经济的繁荣, 生活的富足,更需要精神的充实, 文化的丰富。

 失去了 文化的阵地,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 不能形成文明的乡 风, 更严重的是会从质上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民联乡 在抓好经济的同时, 特别重视村民的文化建设, 注意用 丰富多 彩的文体生活引 导正确的休闲, 用 健康的文体生活占领村民的牌桌,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了 积极的探索。

 近年来,

 6

 筹资 1000 万元, 对全乡 多 所学校的校舍进行了 新建或改建, 筹资 300 万元, 计划建起民联中学教学楼一幢,使全乡 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 较大改善。

 师资建设也进一步加强, 全乡 有在职教师 187 人, 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 94%和 98%。

 通过推行“两免一补” 政策,直接减轻了 农民经济负 担, 保证了 贫困学生能上学、 上好学,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6. 5% 。

 多 年以来, 民联走出了 近千名大、 中专学生, 他们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 更涌现出 了 研究生、 工程师等高科技人才。

 目前, 全乡 基本扫除了 青壮年文盲, 为全乡 社会、 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 扎实的基础。

 在医疗卫生方面, 民联乡 新建了 乡 中心卫生院、太和卫生分院、 龙山卫生分院 , 配备了 B 超、 心电图仪、 X 光机、 化验设备等, 进一步改善了 医疗基础设施。狠抓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建设完善了 村卫生室,开展了 农村防疫保健工作, 加强了 对医务工作者的技能培训, 进一步改善了 医疗服务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乡 农业人口 , 参合率达到 9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减免金额达 48 万多 元, 有效地解决了 群众“医病难” 的问题。

 全乡 建立健全了 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细化、量化每一个工作环节, 对道路交通、 消防、 森林防火、防洪抗旱、 校园周边安全、 食品卫生、 地质灾害等落实

 了 专门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建立健全了 相关档案, 最大限度地确保了 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乡 政府还建立健全了 矛盾纠 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积极做好来信来访工作, 加强社会矛盾纠 纷的排查调处力度, 积极开展帮教工作, 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 犯罪行为的发生。

 按照依法治乡 的原则, 实施了“四五”、“五五” 普法工作, 实现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的有机结合, 提高了 全乡 群众的法律意识。

 开展了“崇尚科学、 崇尚文明、 反对邪教” 的宣传教育活动,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 群众的愚昧思想, 有效地维护了 全乡 社会的稳定。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以民为本, 关注民生, 最终建设成“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 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的新农村。

 要实现这个目 标, 就必须把以民为本做到实处, 为民做实实在在的好事, 实现乡 村和谐。在新农村建设中, 民联人以自 己的勤劳、 智慧和努力,谱写了 属于自 己的时代乐章, 正在努力建设 “特色民联,生态民联, 活力民联, 和谐民联”。

 相信在这场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 更能彰显自 己的时代魅力。

推荐访问:越南“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与经验”国际研讨会综述 越南 综述 国际研讨会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