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10篇

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10篇

时间:2022-12-12 09:55:03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10篇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AnAnalysisofE.B.White,SJuvenileLiteraryWorksasBildungsromanbyGuChen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10篇,供大家参考。

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10篇

篇一: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Anal ysi sof E.B.Whi te,SJ uveni l eLi teraryWorks asBi l dungsromanbyGuChengyanUnder the Supervi si on ofProfessor Shao ShanSubmi tted i n Parti al Ful fi l l ment of the Requi 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Arts—School ofForei gn Languagesand Cul turesNanj i ng Normal Uni versi tyApri l2015万方数据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Y2909769IIIIII IIIlUIIlullIIIIlU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丙琵臀即日 期:沙l ∑,j ,订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南京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复印等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一本学位论文属壬保密论文,一密级:——一_保密期限为——年。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碜孔雁日 期:汐f5.孓。)5、指导教师签名:1埽和妒日期:》、画酮甜切万方数据

 摘要《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都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埃尔文啼鲁克斯· 怀特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凭借着特有的语言感染力,细腻的情感及其深刻的教育含义,这三部文学作品成为青少年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夏洛的网》,至今已经发行500万册以上,拥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这三本文学作品都记述了主人公自少年时期至最终蜕变的成长历程。本文试图从这三部文学作品的文本出发,从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仔细探宄《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中所体现出的成长小说特征和文学特质,并剖析这三部作品中所特有的美国成长小说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深层原因。本论文首先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了成长小说在内容,道德导向以及叙事结构三个方面的特征。其次,本论文还分析了这三部小说分别在这三个方面体现出的成长小说的特性:在内容上与成长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上的特征契合;在道德导向方面符合成长小说的教育意义;其故事结构也是基于成长小说的结构原型,体现了作为成长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再次,本文通过比照找出怀特的成长小说的特点即他在内容、道德导向和叙事结构上对美国成长小说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后,本论文将从社会文化和怀特个人的角度讨论这种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文本的详细探析,本文进一步细化了《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在内容,道德导向和结构方面所表现出的成长小说的文学特质,同时探寻这三部作品对美国成长小说的创新及发展。关键词:成长小说;《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E.B.怀特万方数据

 AbstractStuartLi ttl e,Charl otte分Web and The Trumpet of the Swan are the j uveni l e l i teratureby El wynBrooksWhi te,afamouscontemporaryAmeri can wri ter.Wi th hi sori gi nall anguage appeal ,thedel i cate emoti ons and theprofound educati onal si gni fi cance,thesethree works have become thel i terarycl assi cs l ovedbybothyoung peopl eand adul tsCharl otte jWeb,the mostpopul ar storyhas been i ssued 5 mi l l i oncopi eswi th over 20l anguages transl ati ons SO farAl l of these three stori es narrat e thegrowi ng process of the protagoni sts from theadol escence to theCompl ete transformati on.Focusi ng cl osel yon the textualstudy, thi spaper expl orestheBi l dungsroman characteri sti csand thespeci al l i terary qual i ti esthat arerefl ected i n StuartLi ttl e,Charl otte i Web and TheTrumpet ofthe Swan from theperspecti veof BiIdungsroman.In addi ti on,thi s paperal soanal ysesthe features ofAmeri canBi l dungsroman thatare refl ected i n these threel i terary works’and the causes forthe features.In the fi rstpl ace,thi sthesi s summari zes thecharacteri sti cs ofBi i dungsromanrespecti vel yfrom theperspecti vesof the content,ethi c—ori entati on andstructural —patternThen itexpressesthe characteri sti cs ofBi l dungsroman thatare embodi ed i n Whi te’ S threeworks.Fi rstl y, they correspondto the features of characters andpl otsi nBi l dungsromanwi th regard to thecontent.Secondl y, the stori esconf orm to the educati onalsi gni fi canceofBi l dungsromani n therespectofethi c—ori entati on.Thi rdl y, the structures of these threestori es are based on the structuralpatternofBi l dungsroman,whi chrefl ects structuralcharacteri sti c ofBi l dungsroman i nterms of structure.Moreover, the thesi s summari zes thefeatures of Whi te’ SBi l dungsromans whi ch are al so hi s contri buti ons to the devel opment ofAmeri canBi l dungsroman.Inthe end,thi s thesi s di scusses thedevel opmentfi " om theperspecti vesof both the soci albackground and hi s personal i tyThe thesi sprobesi nto thel i terary qual i ti esthat are reveal ed i nStuartLi ttl e,Charl otte j Web and TheTrumpet ofthe Swan frorn theperspecti vesofcontent,ethi c—ori entati on and structurebymeans ofanal yzi ng thetext i n detai l .Al soiti ntel " pl ‘ ets万方数据

 the wri ter’ S i nnovati ons on Ameri canBi l dungsromanand studi es thedevel opmentat thesame ti me.Keywords:Bi l dungsroman;Stuart Li ttl e;Charl otte 0 Web;The乃。umpet ofthe Swan;E.B.Whi teIl万方数据

 Contents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Abstract...................................................................................................................iiIntroducti on⋯⋯⋯⋯⋯⋯⋯⋯⋯⋯⋯⋯⋯⋯⋯⋯⋯⋯⋯⋯⋯⋯⋯⋯⋯⋯⋯⋯⋯⋯⋯⋯⋯.⋯⋯....1ChapterOne Revi ew ofBildungsroman.......................................⋯⋯⋯......⋯⋯......91.The Defi ni ti on and TypesofBildungsroman.................................,.............92.The FeaturesofBildungsroman...............................⋯.............................,.112.1 Content⋯⋯⋯⋯.....⋯⋯⋯⋯⋯⋯...⋯⋯...⋯⋯⋯⋯⋯⋯⋯⋯..,⋯⋯⋯...⋯⋯..112.2 Them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2.3 Ethi c—ori entati on.⋯⋯⋯.⋯.⋯.⋯⋯⋯⋯⋯⋯⋯⋯⋯⋯⋯⋯⋯⋯⋯⋯⋯⋯⋯⋯142.4Structural —strateg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63.Revi ew ofthe Cl assi c Wbrks ofBi l dungsroman⋯ ⋯ ⋯ ⋯ ⋯ ⋯ ⋯ ⋯ ⋯ ⋯ ..174.From the Cl assi cBi l dungsroman to the Modern Bi l dungsroman.............20ChapterTwo Three Basi c Trai tsof Bi l dungsroman refl ected i n Whi te’ s Works⋯ 231.Content ofthe Three Li terary Works⋯..⋯⋯⋯⋯⋯⋯.⋯..............................231.1 The Content ofStuartLittle⋯⋯.......⋯..。。......,。。。。........。。.................,,..231.2 Ti l e ContentofCharl ottej Web⋯ ⋯ ⋯ ⋯ ⋯ ⋯ ⋯ ⋯ ⋯ ⋯ ⋯ ⋯ ⋯ ⋯ ⋯ ⋯ ⋯ ⋯ ..26I.3 The Content of TheTrumpet oftheSwan...................................,.....292.Ethi c-ori entati on ofthe ThreeLi terary Works...........................................332.1 The Ethi c—ori entati on ofStuartLi ttl e⋯ ⋯ ⋯ ⋯ ⋯ ⋯ ⋯ ⋯ ⋯ ⋯ ⋯ ⋯ ⋯ ⋯ ⋯ ⋯ 342.2 The Ethi c-ori entati on of Charl otte j Web⋯ ⋯ ⋯ ⋯ ⋯ ⋯ ⋯ ⋯ ⋯ ⋯ ⋯ ⋯ ⋯ ..382.3 The Ethi c—ori entati on ofTheTrumpetoftheSwan.....,....+.......。.,.~...413.Structural -strategY ofthe Three Li terary Works.⋯⋯::⋯~j .⋯j j .:j ⋯⋯⋯..⋯.,45ChapterThree The Devel opment i nBildungsroman...........................⋯.....⋯⋯....491.TheDevel opmenti n Wri ti ngStyle............................................................492.TheDevel opmenti n Ethic.................................................................,.....,.503.The Devel opment i nIdeology.....,.............................................................5 14.The Devel opment i n Arti sti c Features......ChapterFour Causes for the Devel opments.........⋯ ⋯ ⋯ 51⋯ ⋯ ⋯ 531.Causes for theDevel opmenti n Wri ti ngStyle.........,..................................54万方数据

 2.Causes for theDevel opmenti n Ethic......⋯⋯............................................563.Causes for the Devel opment i nIdeology................,..................................564.Causes for theDevel opment i n Arti sti c Features.......................................57ChapterFi ve Conclusion.....,...........................................⋯⋯..⋯⋯.......⋯⋯...........59Bibliography........................⋯.............................⋯...........................,...................61Acknowl edgem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3万方数据

 IntrOducti onEl wynBrooks Whi te was one ofthe mostreputabl ewri ters who spent most of hi sti mewri ti ng essays.Hewas a contri butorto The New Yorkel · magazi ne and CO.author oftheEngl i sh l anguage styl e gui de,The El ementsofStyl e.Butwhat’ S morei mportanti s thathe was best known as the authorofj uveni l ebooks Charl otte jWeb,Stuart Li ttl e and TheTrumpet ofthe Swan.E.B.Whi tegraduated from Cornel l Uni versi ty wi tha Bachel or of Ansdegree i n1 92 1.He pi cked up the ni ckname” Andy” at Cornel l .where tradi ti on confers thatmoni ker on anymal estudent surnamedWhi te,attertheco.founder of Cornel l Andrew Di cksonWhi te.Whi l e atCornel l ,he worked as edi tor of The Cornel lDai l ySun wi th cl assmateAl l i sonDanzi g who l aterbecame asportswri terfor The New York Ti mes.Whi te was al so amember of theQui l laudDagger soci etyand Phi GammaDel ta( FIJ I) .Hewrote for TheSeattl e Ti mes and the Seattl ePost· Intel l i gencer,andworked foran adverti s i ngagencybeforereturni ng to New York Ci tyi n 1 924.Hepubl i shedhi s fi rst arti cl e i n The New Yorkermagazi nei n1 925,then j oi ned thestaff i n 1 927 and conti nued to contri bute for si x decades.Bestrecogni zedfor hi sessaysand uns i gned Notes and Commentpi eces,he gradual l y becameone of the mosti mportantcontri butors to The New Yorkerat a ti me when i t wasarguabl ythe mosti mportantAmeri canl i terary magazi ne.From1 938 to1 943,he al so served as a col umni stforHal TeJ 。0 Magazi ne.In the l ate1 930s,Whi te turned hi s hand to chi l dren’ S fi cti on on behal fof J ani ce HartWhi te,hi sl i ttl e ni ece.Hi s fi rst book for chi l dren andteenagers,Stuart Li ttl e,waspubl i shedi n I 945,and Charl otte" s Web came outi n 1 952.Actual l y, StuartLi ttl erecei ved a l ukewarm wel come from thel i terary communi ty at fi rst for it was not endorsedbyAnne Carrol lMoore,areti red but sti l lpowerfulchi l dren。S l i brari an fi · om the New YorkPubl i cLi brary.However, both ofthese two stori es wenton to recei ve hi gh accl ai m,and i nl 970 j oi ntl y won the LauraIngal l sWi l der Medal .That sameyear, he publ i shed hi s thi rdchi l dren’ S novel ,TheTrumpet of腩P Swan,whi ch i n1 973 recei ved theSequoyahAwardfroIl l Okl ahoma and the Wi l l i am Al l en Whi te Award f rom Kansas,both of whi ch were万方数据

 awarded by studentsvoti ngfor thei r favori te book of theyearIn1 959,Whi te edi ted andcompl etedThe El ementsof跚te.In1 9 1 8,ti ffs handbook ofgl " ammarandl anguage styl e whi chai med tohel pthose wri ters of Amer.i canEngl i shwaswri tten and publ i shedby Wi l l i am Strunk,J r.,one of Whi te‘ S professors at Cornel l .Whi te’ Supdateof the book wasextremel y wel l —recei ved,andfurther edi ti ons of the work fol l owedi n 1 972,1 979,and 1 999;an i l l ustrated edi ti on fol l owed i n 2005.That sameyear,a NewYorkcomposernamed Ni coMuhl y premi ered a shortoperabased on the book.The vol umei s a standard tool forstudents and wri ters and remai nsrequi red readi ngi nmanycomposi ti on cl assesIn 1 978,Whi te won anhonoraryPul i tzer Pri ze for hi s work as a whol e.Other awardshe recei ved i ncl uded a Presi denti alMedalof Freedom i n1 963 andmembershi psi n avari etyofl i terary soci eti es throughoutthe Uni ted States.Charl otte" s Web,the most famous work ofWhi te,began when J ohn Arabl e’S SOW gavebi rth to sev...

篇二: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 卷第 期    年 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儿童文学四种主要文体的艺术特征李蓉梅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     摘要少年儿童小说、童话、儿童散文、儿童诗是儿童文学的四大主要文体。少年儿童小说关注儿童的成长“启蒙”和“成长”是其永恒的主题。童话以幻想为主要审美手段并满足某种愿望。儿童散文注重表现少年儿童真挚的情感充满了生活情趣。儿童诗适合儿童倾听、吟诵和阅读。关键词儿童小说童话几童散文儿童诗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文体丰富多样主要有少年儿童小说、童话、儿童诗、儿童散文。这四种主要文体特征鲜明各有其艺术手法、审美表现掌握这四种文体将有助于人们阅读、欣赏和研究儿童文学。一关爱成长的少年儿童小说成长无疑是纷繁、曲折人生的一道重大命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成长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每个人生理的成长自然离不开父母的精心照料而心理、精神的成长不但需要父母的悉心教导。更需要文学艺术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确保青少年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滋补品。丹麦女作家瑟希克在    年“安徒生奖”颁奖典礼上曾说过青少年时期是生命长河中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刻。青少年思想单纯、接受力强如何去引导怎样去关怀’是社会不容推卸的责任。而文学作品正是实现此目标的最佳途径。这无疑一语道破了文学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少年儿童小说根据读者的年龄可分为儿童小说和少年小说无论是儿童小说还是少年小说都关注孩子的成长。本文侧重探讨少年小说。“少年小说”是成长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关心、呵护、见证青少年成长的良师益友。少年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少年小说所描写的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对正值青春期、渴望了解自己及他人的青少年读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站在不成熟与成熟的门边一方面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敏感、怯懦的心灵另一方面又渴望与他人及世界沟通。少年小说中的细腻的心理描写特别是对不同性别、不收稿日期           作者简介李蓉梅        四川眉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同年龄的人物的心理刻画可帮助青少年读者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内心愿望从而顺顺当当地走出懵懂和混沌。其二少年小说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读者渴望了解世界的心理需求。青少年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兴趣尽管他们时常感到迷茫和无由的恐惧。毕竟人与生俱来会憧憬着未来对于即将发生的新鲜事有着极大的热情。青少年对学校、家庭之外那精彩而无奈的世界的好奇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准确描摹的。长大成人不仅意味着对自我的认识还包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二者相辅相承帮助青少年一步步完成“社会化”。其三少年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青少年读者心中的“偶像”。青少年渴望长大成人对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种种设想但一时又看不清自己的成长方向迫切需要以“偶像”为参照。少年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有着非凡的经历他们聪颖、睿智具有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能力最终获得了成功。这些成长主人公如同一面镜子或者说是一星灯火导引着青少年读者走向成熟。好的少年小说犹如滋养青少年心灵世界的一杯鸡汤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和“他人”思考“生活”和“人生”……比如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我们能够体验到文学的庄重之美阅读常新港的《独船》我们能够感受到高尚、正直、善良的人性之美阅读秦文君的《女生贾梅》我们能够感受到少女的单纯、清丽……少年小说大多取材于少年儿童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甚至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具有浓郁的现场感、当下感和亲历性。通过他们的眼睛观照社会评判自己和他人感受人情的冷暖炎凉是非的曲直圆方从而表现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从这些作品中读者能够获得艺术的陶冶和生活的感悟。这些作品能够引导少年儿童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诗意地帮助他们走出成长的困惑和失落培养他们健全、丰满的人格。台湾儿童文学专家张子樟先生根据“启蒙”与“成长”   万方数据

 的涵意把少年小说细分为 类即辨认善恶、体验爱情、经历考验、友情试炼、战争洗礼、死亡威胁、面对恐惧克服恐惧、环保与自然生态、历史寻根、人性的折射和爱的寻觅等。这 种类型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的少年小说。阅读这些各不相同的小说经历丰富多样的人生体验我们才会驾着成长的扁舟乘风破浪驶入长大成人的港湾。二激发无边幻想的童话童话是幻想的产物童话的诞生又促进了人的幻想。许许多多晶莹剔透的童话故事陪伴了我们的成长岁月帮助我们插上了幻想的翅膀让我们无忧无虑地徜徉在幻想的森林里。还记得吗 在外婆的火炉边在妈妈的摇篮里曾经听过的那些迷人的故事比如“从前有一个国王……”“在很久很久以前森林里居住着一群美丽绝伦的仙女……”不知道听到过多少这样的开头了但每一个故事的进程都会展现出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都会让我们迷醉。当然这些故事大多是童话。究竟什么是童话呢 简单说来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非写实性以幻想精神为主要审美手段并实现某种愿望的满足。童话的源头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中奇异诡怪、气势如虹的幻想、极度夸张、变形的叙述手法以及拟人化的思维模式奠定了童话的基本审美风格。而民间故事的天真、纯朴、温婉的风格则为童话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们小时候所昕过的童话大多是民问童话。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格林童话》。比如《小红帽》和《灰姑娘》的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在民间童话时代童话有一套叙事的固定套路且多数是大团圆的结局。以  卖火柴的小女孩趴《海的女儿》等为代表的安徒生童话是“文人童话”的先驱。安徒生因而成为作家童话的代表人物。进入文人创作后童话在主题、内容、叙事技巧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方向。童话表现的艺术空间向纵深拓展开始面向无限广阔的社会现实。童话艺术因而走入了人生走进了社会具有了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氛围。文人创作的童话具有多种类型单就艺术风格而言可分为“热闹派童话”、“荒诞派童话”、“抒情童话”、“哲理童话”等。  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提出了“童话故事”          这一概念以区别于“仙子童话”          。他认为童话故事是关子入的故事是关于人与神奇因素遭遇后发生的事情以及对他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托尔金还提出了“第二世界”的概念。所谓“第二世界”是由幻想创造出来的世界它反映第一世界 即我们所生活的那个现实世界 又不同于第一世界是另一种“真相”。童话故事就属于幻想创造的第二世界它除了应具备童话故事内在的一致性外还要有怪异和神奇的因素要把平凡的诗情和神奇的事情结合起来把虚构与真实结合起来使故事里发生的事情具有可信性即“历史现在进行时”。还记得《魔戒》里那 个叫中州的国度吧那就是托尔金通过幻想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亦为托尔金所说的“第二世界”。无论哪种类型的童话其本质特征皆是幻想。离开了幻想童话就不存在。作家通过海阔天空的神思妙想创造出一个离奇怪异而又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儿童神游其间不仅有审美的愉悦又能丰富阅读经验提高艺术修养。童话的幻想性为儿童的想象力开辟了新的领域儿童自己构造幻想并用这些幻想更好地指导生活。童话在娱乐儿童的同时也启发儿童认识自己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童话能引导我们去发现自己的个性和内心倾向也暗示需要什么样的经历去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性格。童话明确表示尽管有坎坷但一个人是能够获得美满结局的。只是他绝不能逃避危险不经历可怕的斗争艰难的拼搏是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的也不能获得最终的幸福。童话还能给人心灵以慰藉最终给人以希望。童话的结局大多是幸福、美满的不管其 田经历了多少曲折、艰难。这样的圆满结局让我们从想象中历经的巨大危险以及深深的绝望中恢复过来心情得以平静信心得以重振对未来充满希望……从这个角度讲童话又是爱的礼物。与提供心灵的慰藉紧密相连的是童话能满足人的愿望。托尔金认为“童话故事从根本上不是关注事物的可能性而是关注愿望的满足性。”童话就像一面明亮、神奇、深邃、美丽的镜子映照出人们内心世界的各种波澜、欲望、困惑和诉求。人们在第一世界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在这里都会变成现实比如在天空中自在地飞翔成为梦想中的英雄人物拥有超自然的拯救世界的能力等。童话故事是“精神探索”根据人的内心来推测生活最能栩栩如生地表达人自己的愿望。有人说童话给人提供了一个逃避的空间是不敢面对现实的弱者的庇护所。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显然没有意识到童话对人心理的治疗作用。虚拟的童话世界并不意味着对生活的拒绝而是意味着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童话不仅仅是给儿童看的有的童话也是写给成人的。比如《小王子》和《小飞侠彼得・潘》等。读着这些充满无边幻想的童话你会感到自己也插上了幻想翅膀在幻想的密林里自由地穿行。三如歌行板的儿童散文散文是文学百花园里最“自我”的文体因此有入给散文做了如下的定义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散文注重抒写生命个体的真情实感极具个性化张扬自我。不管是叙述、抒情还是说理都是建立在“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的基础上的。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线。但凡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一例外都具有情感的真实性思考的深邃性和生命感悟的震撼性。散文具有自由、洒脱、率真的品性。从题材上说可写  万方数据

 入、叙事、绘景、状物可怀旧、访古、探幽亦可描写风土人情描摹花鸟虫鱼。大到宇宙人生小至一己悲欢皆可以挥洒自如。从写作风格上说散文可以豪放如苏子把酒狂歌“大江东去”亦可以婉约如柳三变独坐兰舟低吟浅唱。可以天高地迥、天马行空亦可“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少年儿童散文亦具有散文的诸多美学特质。但是创作此类散文时必须考虑到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的特点。应将主体情思与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相联结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以求让少年儿童读者引起共鸣。为此少年儿童散文应特别注意情、理和趣的自然、完美的融合。情、理和趣皆与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和阅读兴趣一致。所谓“情”是指少年儿童散文应注重少年儿童真挚的情感律动。少年儿童大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得到大人的关怀和爱抚。因此亲情、关怀、温暖和感动也就是“爱”应是写作的永恒的主题。那是一段美好的情感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一个平凡而感动一生的故事……比如张洁在其儿童散文  挖荠菜》中描写了“我”——个贪重故事性。喜好故事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许多让少年儿童爱不释手的散文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甚至由一语言流畅、晓自、易诵具有诗的凝练、意境和韵味在诗泼形象亲切可爱易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符合他们的审踏着散文这如歌的行板既能领略自然山水的优美感悟生命的真谛又能重走童年的花路寻觅远去的纯真年华四精致纯美的儿童诗来抒怀写意。许多诗歌尽管穿越了数千年滚滚红尘依然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诗歌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意义早在几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方等着我们带着一颗温暖的心与之相知相解再续一段语言的明快、优美轻松、幽默节奏感强旋律优美读吃、贪玩的疯丫头对那个卖灶糖的老汉的真挚情感。“我”因为嘴馋一心想长大了一定要嫁给他。然而有一天他突然不再出现在村口从此永远消失了“我”为此伤心不已……这篇几童散文不但记述了一段真挚的感情还揭示了情感背后蕴藏着的美好的人性光辉 还有本书所选入的林彦的散文  夜别枫桥》把少年之“真情”写得如泣如诉值得细读。所谓“理”是指少年儿童散文所蕴涵的知识性、哲理性和思想性。这样的作品既能增长少年儿童的知识又能启迪他们的心灵。所谓“趣”是指少年儿童散文要有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让他们能感受到阅...

篇三: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意义上的成长小说。

 是在德国“古典文学” 观的背景下诞生的。

 它带有很强的“审美教育” 性。

 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和文本特征:

 以一个年轻人物作为中心, 贯穿始终; 以他生命的一个个阶段( 从懵懂到成熟)作为表现舞台, 重点描述期间的性格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以达到。

 处世和谐” 为目的, 多以融于社会或带有希望的积极乐观情绪作为结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早期经典成长小说充满了理想化色彩, 也弥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创作气息。

 歌德的< 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似IIh eIm M eister’ sA p p R e n tk e —sh iD 。

 17 9 5—17 9 6】

 真是一部典范之作( La u r a —S u e , 19 9 0 :

 2 1l。

 与后来的成长小说相比。

 这时期往往流露出了取向与高贵单纯的理想写作风格。随着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变化。

 成长小说出现了很多“变体” , 一些原有的风格特征也相应派生出很多“演绎” 。

 但百变不离其宗. 一些基本特征却一之最为成长小说标志性的构成而存在着。

 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也构成了成长小说判断的主要依据。

 因此, 了解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及发展状况。

 既利于对成长小说概念的理解,也对成长小说历史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 成长小说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些基本方面又在现代成长小说那里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呢7首先. 大部分典型的成长小说都是长篇。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

 并不是判断成长小说的唯一标准。

 中篇小说同样也可能出现成长小说的精品。

 只是相对而言少些而已。其次, 小说主人公通常聪明、 敏感和善于思考。

 整部小说一个中心主人公, 从始至终, 主人公都是小说镜头的焦点, 但并不一定是绝对焦点, 因为小说多是以主人公来带动、 反映他周围的人和事, 来折射社会文化环境; 主人公性格、心理具有变化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处在不断完善的“动态” 过程中。

 “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了情节意义” ( 巴赫金. 1998:

 230)。第三, 成长小说在内容上具有表现为主人公三个层面的成长。

 面对自我、 面对社会以及自我所做的整合。

 主人公面对自我。

 是一个发现自我、 认识自我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和肯定自我的螺旋上升过程; 主人公面对社会, 则重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友情、 爱情和亲情的冲击,二是社会实践。

 即主人公积极主动地去锻炼自己. 而这两个方面往往交叉并行。成长小说的情节内容虽然主要以青少年时期的主人公为中心, 然而它却多倚重时代意识形态及盛行的价值观, 作为主人公成长的社会历史环境; 常在形式上把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有机揉合, 突出主人公成长的普遍性。

 因此, 多涉猎对人生、 命运、 信仰以及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等多重问题的深度思考。

 从某方面看。

 这也回【M E D IA R E s E A R c HI文史艺术】陈潇平顶山市教育学院河南平顶山4 6 7 0 0 1中图分类号:

 12文献标识码:

 A摘要:

 成长小说已有两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史, 关于对其概念的讨论也一直持续了两个多世纪。而对成长小说基本特征及其变化的探讨, 并结合具体文本对它进行说明, 则既有利于对成长小说概念的理解, 也对研究成长小说历史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传统成长小说; 现代成长小说; 特征应了德国文学的传统, 把哲理思考有机地融入到文学表述中. 使小说在深度思考的同时具有普遍的意义; 同时. 证明了卢卡奇的观点. “一旦小说的情节由一个孤独的人的命运构成。

 这个人仅仅穿越了或真或幻的种种共性。

 但是的命运并没有和它们融为一体…一一这就必然会对作品的形式造成根本改变, 从而使之更接近于幻灭小说的形式。

 ” ( 卢卡奇。

 2004 :

 101)因此成长小说要避免“孤独的命运” 出现。

 而强调普遍性。

 从这点看, 《红色的英勇标志》 ( T h eR ed Ba d g eo f co u ra g e, 19 8 3)也只能称得上是一部。

 局部成长小说” 。

 很多评价把它称为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 是因为它确实具备了成长小说的部分表现特征, 如它聚焦于主人公, 尤其是主人公的心里矛盾及面对环境变化所引发的心理动荡;也有主人公的顿悟点及明显的变化过程。

 如第十七章。

 作品结尾也与成长小说的写法极为相似。应该说。

 处理战争境遇下的人物心理, 《红色的英勇标志> 已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之作。

 面对战争带来的压迫感和喧闹感。

 主人公往往会失去自我, 湮没在无理智的汪洋之中。

 但‘红色的英勇的标志)却始终通过一个中心( 主人公亨利)、一个点《逃跑)的移动来投射给人。

 虚无” 感的战争。

 从这点上说. 它是集中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背景的设定以及主题的圈定. 又让小说困囿于一个狭隘的视野范围。

 这里没有《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中的场景变换、 人物更迭以及透视人生、 命运与信仰的纵深感. 也缺少了《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人物形象的丰润与多维, 更没有< 天使. 画像> 中主人公步步为营、 推进式的发展变化。第四, 时间跨度上。

 成长小说往往是从主人公“心智” 上的幼年时代写起, 直至有成熟表征出现; 甚至主人公有时“不在一个时代的内部,而处在两个时代的交叉处, 处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 ( 巴赫金. 19 9 8:

 232)。

 因此, 主人公跨越内( 个体)、 外f 时代)两个层面上的时间维度。其实现实主义小说。

 是否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并不是它的主要使命。

 是否揭示当时的社会黑暗也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社会生活、 历史文化的“方式” . 表明了一种利维斯所谓“道德关怀” 的“态度” 。

 巴赫金提出的。

 现实主义型小说” 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握此, 凯特。

 肖邦( K atechopin, 1899…1904)的‘觉醒> 盯h eA w a k en in g , 18 9 9 )也应该被排除在外。

 虽然主人公艾德娜只是从28 岁过渡到29岁。

 但生理年龄的变化与否并不构成直接和主要的判断标准. 关键还是心智上的变化。

 如果说艾德娜有变化, 也是从原来的相夫教子、 温良贤德, 变成了一个远离家庭甚至让丈夫都觉得陌生的任性女人, 也只是她后来意识到的沉睡与苏醒的区别。

 ( 凯特. 肖邦。

 1997 :

 142)综合来看, 成长小说经历了“理想—现实一批判一理想与现实结合” 的探索:

 起初是对社会有着极大地参与热忱和积极的人道主义理想,对个人与社会间和谐融合的理想充满了期待与憧憬。

 以歌德小说为代表; 之后清醒意识到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可调和性, 无奈地承认“个人屈从于社会” 的现实; 不可调和性后来变得尖锐, 作家用作品表达了不满和控诉。

 并寄予了社会改良调节的愿望, 以德国赫尔曼. 黑塞的作品为代表; 现代作家则在人物的成长过程里. 对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种更为理智的态度。

 与此同时,现代小说的创作元素和气息也被不断纳入传统成长小说之中…一一结尾多元化、 开放化, 增添了更多的心理现实性。

 叙述视角也逐渐转向第一人称叙述……新元素和新理念的加入。

 不仅使成长小说在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结合中不断自我更新, 展现出了更多的生机和发展空间。参考文献:【1】

 谭恩美喜福会[ M ]. 程乃珊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咖.【2】

 卢卡奇. 卢卡奇早期文选[ M ]. 张亮昊勇立,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4.【3】

 斯蒂芬?克莱思. 红色的英勇标志( M ]. 刘士聪, 谷启楠,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5.【4】

 凯特?肖邦. 觉醒( M ]. 杨瑛美, 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5】

 弗朗西斯?约斯特. 比较文学导论[ M ]廖鸿钧等, 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 9 8 .时代报告20 12年4 月 l 13 3万方数据

篇四: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文学评论· 现当代文学曹文轩少年成长小说赏析迂卓

 渤海大学文学院摘

 要 :从儿童文学的体裁来看,少年小说与成长小说的界定一直以来比较模糊,较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即成长小说表现的是少年的成长,二者不可断然分开。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文学的世界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一面旗帜,成功摘取 2016 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桂冠无疑是其创作实力得到广泛认可的最有力的证明。本文通过对曹文轩少年成长小说的分析来发掘其作品的独到之处,寻找其中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所在。关键词 :曹文轩 ;成长小说作者简介 :迂卓(1992-),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文学硕士,渤海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 :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 ] :I20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2-2139(2017)-12-026-03一、从自我封闭的空间走向开放的格局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界力求摆脱“文革”以来长期形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形式和内容单一,说教色彩明显等消极因素,多次开展有关重建中国儿童文学的讨论会。“写什么”和“怎么写”成为讨论的中心议题。随后,一时间如潮涌般的儿童文学作品被儿童文学作家呈献于儿童读者的面前,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值得人们关注的现象是表现少年成长的成长小说在新时期以来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曹文轩的代表作《草房子》出版于 1997 年,成为此时期少年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令人担忧的是,当少年成长小说层出不穷涌现的同时,“一味追求童心童趣,忽视儿童内心深层次的心理渴求,总抱以俯视儿童而非仰视儿童的姿态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儿童的学校生活几乎成为其生活的代名词”(班马语)。少年成长小说题材日益枯竭的问题日益显现,使得儿童文学作家很难突破原有的窠臼走向新的生发点,狭窄视野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易于儿童读者的接受,反而给儿童带来的是枯燥乏味、千篇一律之感。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班马将此现象称之为“自我封闭系统”,并认为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已陷入这种尴尬的境地之中。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在《儿童文学教程》中提到,儿童文学最大的问题是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读者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作家的儿童观决定了儿童文学作品将以何种面貌呈现于儿童面前,也决定了儿童对作品的接受与否。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曾说 :“儿童作家要蹲下身来,与小孩子们处在同一个平行视角上写作”。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读者接受层次这一常识性问题的忽略导致了中国的少年成长小说陷入到“封闭的自我空间”中去。在儿童文学界有一条著名的黄金定律 :什么年龄的孩子看什么书。由于对儿童的界定是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儿童文学界将儿童划分成幼年、童年、少年这三大阶段,所谓“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由此得来。不可否认的是,杨红樱的上述观点是儿童文学界所提倡的,“低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几乎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共识,但凡事都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少年成长小说的阅读对象既然是少年读者,而儿童文学作家简单地将少年和幼年、童年笼统地归置到一起,忽视少年读者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过分地追求童心童趣,这对于少年读者来说不免显得有些幼稚可笑。班马所指出的“忽视儿童内心深层次的心理渴求”可说是造成少年成长小说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取得的成功有很大一点在于其关注少年的特殊心理,使得其作品别开生面、意味深长。首先,儿童需要的是能够理解和认同自己的人群,站在成人立场上的父母与老师难以承担这个重任。正如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成长需要三种食品 :营养食品、大脑的食品(知识)、爱和情感,其中爱和情感对少年而言是理解与同情。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将故事的背景选择在广阔的乡村,学校的应试教育在这里被有意或无意的淡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展示少年成长的场所,同龄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给作品带来暖色调。例如 :桑桑曾以恶作剧的方式当众捉弄过秃顶的陆鹤,并把其作为取笑的对象。在夜晚的池塘边看到因别人的嘲笑而哭泣的陆鹤以后,桑桑意识到自己以往犯下的过错,与陆鹤建立了平等的关系(《草房子》);梅玟告诉细米要尊重任何人,喊别人绰号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细米口中以前经常提到的“三鼻涕”变成了彬彬有礼的朱金根(《细米》);为给病重的父亲筹集医药费而不得不捡垃圾的黑罐在明子的眼里“像一只拖着沉重木锨的老鼠”《山羊不吃天堂草》)。通过同龄人之间的善意行为向少年读者隐约的传递出诸如尊重、友爱、自尊等教育的启示,这恰好突破少年成长小说以往囿于“儿童的学校生活几乎成为其生活的代名词”的狭窄空间。其次,儿童的目光足够多的停留于同龄人的身上之后,潜藏于内心深处对异性不可名状的情感也在悄然萌芽。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指出 :“当意识到异性美之时,人就得到了新生。”当桑桑得知温柔、安静的纸月的不幸身世后,不惜冒着同别人打架的危险,奋不顾身地保护纸月免遭别人的伤害,桑桑对纸月受到别人的欺侮进行有力地还击(《草房子》)。明子在看到双腿瘫痪的紫烟时,情不自禁地想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紫薇讲乡下有趣的故事,推着轮椅带紫烟去公园采芦花。不仅作品中的主人公明子对紫烟充满了同情,那支在风中“银光闪闪的芦花”也多少寄托着曹文轩对作品里主人公的怜悯之情(《山羊不吃天堂草》)。少年对异性的朦胧情感丝毫不掺杂性欲的

 27文学评论· 现当代文学成分,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颇符合少年对异性的复杂心理。除夕夜与梅玟在一张床上就寝的细米其行为不禁令人哑然失笑,担心梅玟看到他那瘦骨嶙峋的肋巴条,像老鼠似的飞快钻进被窝。梅玟回城后,那道被梅玟漆过的白栅栏比往日更干净、鲜亮,“泪水涌出时,他的眼中是一片纯洁的白色……”(《细米》)。曹文轩运用细致的笔法将少年面对异性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恰如其分,丝毫无做作之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忍不住想看她几眼”,(《细米》)就已说明曹文轩在捕捉少年男女正常交往时心理变化所具有的深厚功力。最后,王泉根先生提出,儿童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过两次断乳,一次是生理上的,另一次是心理上的。心理性断乳给少年带来的是“主我”(“作为知觉者的我”)与“客我”(“被知觉者的我”)的分化。按照王泉根先生在《儿童文学教程》中的说法,一方面,心理性断乳使“主我”与外界的联系上,产生“主我”与“他人”的分化,并由此产生自我认识。众所周知的儿童在 13、14 岁出现的叛逆心理就是由此产生。《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明子在看到师傅三和尚怂恿黑罐盗窃工地上的木材时,他义无反顾地进行指责与揭露。《根鸟》中的根鸟为追寻自己的梦想,不顾父亲的再三劝阻,毅然决然地踏上寻梦的征程。另一方面,在“主我”和自身的关系上,经历了由“主我”向“客我”的转变,儿童前所未有的集中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关注自身的变化,客观的审视自我。人们常见的少年儿童开始注重衣着打扮、外貌整洁就是明显的例证。少年由“主我”向“客我”的变化在曹文轩笔下也有清晰地展示。桑桑在未遇到纸月以前是一个不注重自己外表的孩子,当仪表整洁、衣着干净的纸月出现在他的面前时,桑桑为自己的邋遢外表感到前所未有的惭愧,去河边洗澡的桑桑在不经意间透过清澈的水面第一次认真而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面庞时,他不自觉地惊呆了,怎么也不相信映在水面上的人影就是他自己,桑桑从这一刻起,当他以后出现在油麻地人们的面前时,已经俨然成为一个注重外表与形象的“小大人”(《草房子》)。诚如上所述,曹文轩对少年心理的揭示使得其少年成长小说具有可贵的深度与广度,其作品中蕴含着一般儿童文学作家不可比拟的思想深度。二、苦难是沟通少年成长的桥梁曹文轩说过 :“文学不是写粪便、小便与厕所,不是写令人恶心的东西,文学决不能成为单纯描写丑的存在。”苦难描写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色,有研究者就儿童对于苦难是否具有接受能力而对曹文轩的苦难描写提出质疑。从儿童文学真实性的角度来看,颇具“成人化倾向”的少年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他们怀着一颗好奇心渴求进入成人世界,迫切地希望了解现实的成人世界,对一切现实问题的回避乃落入儿童文学的“诈作”(鲁迅语)中去。但少年仍属于儿童,对呈现于少年眼前的真实要有所取舍,儿童文学的“真”要建立在坚持远离成人的恶俗游戏 ;暴力冲突 ;政治权力斗争 ;两性关系的价值尺度之上向儿童有所展示。曹文轩笔下的苦难多是疾病(桑桑患鼠疮)、残疾(青铜是哑巴 ;陆鹤是秃顶)、贫穷(明子和黑罐的家庭一贫如洗)、天灾(油麻地遭受蝗灾)等不幸事件,以儿童文学真实性的标准衡量是完全可被少年儿童接受的。桑桑、细米、根鸟、明子等少年主人公在面对现实苦难时展现出来的那份优游不迫、处变不惊的态度正是曹文轩传递给少年的一笔可贵财富,少年不仅仅需要身体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全与成熟。曹文轩让少年主人公在苦难得洗礼与净化中得到生命的升华,独自探寻生命存在的特殊意义。俄国美学家别林斯基曾指出少年“分裂时期”的概念 :“幼年之后是青年时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因而也是犯罪的时期。他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

 [1] 在曹文轩的成长小说中,通过苦难领悟到人生及生命意义的少年主人公大致经历了由自我迷失向自我醒悟的转变,少年主人公的未来人生走向在读者面前初露端倪。具有正直、憨厚与乐观等品质的乡村少年明子在面对都市的灯红酒绿时,因自身的贫穷而多次产生莫名的耻辱感与自卑感,在他就要犯罪的一念之间,内心的激烈斗争使他想起那群因“不是自己的草就不肯吃”而饿死的高贵的山羊,他顿悟到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最后明子迎着“那时已是初夏的太阳”昂首向前走去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独立而自尊的少年形象(《山羊不吃天堂草》);原本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快活的少年桑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他产生对生命的彻悟,“虽然没死,但他觉得已死过一回”(《草房子》);在寻梦的旅途中路过青塔、鬼坡、莺店时的遭遇,让少年根鸟亲身体会到实现人生梦想的艰辛与不易(《根鸟》)。曹文轩认为今天的人们似乎一头钻进享乐主义的圈子中去,完全忘记我们身边所发生的种种痛苦与不幸。曹文轩赋予苦难以揭示人生意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别林斯基所说的“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也有蹉跌的时候。”无论是桑桑、明子还是根鸟和细米,在疾病、贫穷等苦难面前也曾有过沮丧与灰心,甚至对自己坚守的信念产生过动摇,在经过自我斗争之后,对苦难,尤其是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曹文轩笔下少年主人公未来的人生走向,饱受苦难洗礼后的少年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更坚定的方向。正是在对少年主人公未来人生走向的大致把握上,才使得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由“自我封闭的空间”走向“线性开放的空间”(班马语)。三、独特的语言构成人物形象诗意的语言在曹文轩的作品中任意流淌,工笔式的遣词造句颇具匠心,色彩斑斓的词汇构成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下转第29页)

 29文学评论· 现当代文学美寒山在“文学史书写中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绚丽华章 , 在翻译文学经典中更是塑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周晓琳、胡安江,2008)当然,一个作家、一件作品、一种思潮或一国文学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受的影响往往是多元的、甚至是曲折的,这要求研究者在对多个民族的文学进行深入评判时,除了对作品内在的美学价值进行评判,更重要的是考虑其在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价值。比较文学通过比较、研究、分析,突出了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作品的独特性,透过流传学的角度来探讨各种文学现象相互影响的重要性,使各民族文学都能在世界文学中大放异彩,提高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见解,为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但同时影响研究也让我们时刻注意应跳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比较不同文学、文化的同时,能够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自己具有强硬的文化软实力,坚强立足于全球化的竞争中。参考文献:[1]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3]高伟,曼斯菲尔德对徐志摩小说创作的影响研究,旅游纵览,N°12,2010.[4]雷艳妮,紧闭的琴盒——细读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幸福》,小说评论,N1,2012.[5]邱雅芬,肆他者的视角——从日本传统文化看中国传统文化,城市国学讲坛,N7,2015.[6]塔娜,关于影响研究——浅谈流传学,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7]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摹,书面语的大量运用在保证作品文学性的同时,也为少年读者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桑桑从木桥向河中跳跃的一瞬间,曹文轩就使用了“俯冲”、“遨游”、“滑翔”、“鸟瞰”等诸多文学性色彩的词语加以描绘,原本一场嬉戏玩闹仿佛成为一件庄严的大事。曹文轩将色彩斑斓的语言赋予到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的身上,植物成为具有鲜活生命力与情感的化身。曹文轩运用独到的语言塑造出诸多的人物形象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干净柔美、温柔善良、落落大方的少女 :“体面、白净而细嫩的皮肤”的紫薇、“浑身上下干干净净,略显苍白的面颊”的梅玟、“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纸月、“银铃般清脆的好嗓子,梳着一根又黑又长的辫子...

篇五: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09 年 3 月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 Mar. 2009 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 汪小林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在审美上颠覆了读者的价值观。她的小说之所以充满人生悲剧意味, 并以令人震撼的方式表现出苍 凉、 犀利、 本色、 深刻等审美特征 , 重要的原因在于她以独特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形成独特的眼光 , 审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情感关 系。在对这种关系作出否定后, 她看到3 "A . ~ t q对生存的无可奈何、 孤独、 自卑、 空虚、 满目苍凉。这便是张爱玲小说审美特征的实质。

 [关 键 词]张爱玲; 小说; 审美特征; 苍凉; 犀利; 本色; 深刻 中图分类号:

 1207.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653(2009 )03- 0036-02 一、悲剧之美 张爱玲的小说为世人展示了一个荒原般的世界 ,这个世界 由悲 观的人生态度、 复杂的心理冲突、 陈旧性的心理创伤、 浓重的失落感、

 人生的悲剧意识和作者的悲剧气质构成。张爱玲以其创作清晰地绘出

 了她的心路历程, 借用她《 金锁记》 中的一句话, 她是在“一级一级走进 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所展示的荒原世界在现代中国作家的创作中

 是特出的, 其悲剧意识之浓重也是少见的, 从 1943 年始, 人们便注意 到这位年轻 的女作家的作 品不但撼人心魄 , 有时甚 至是彻骨冰寒 。

 在 了解 了张爱玲 的人生经验后 ,解读她的小说的悲剧之美便不 再困难 。张爱玲 不过是直觉地将经验世界转化为小说世界罢了。张爱 玲的家世和个人遭际是特殊的, 她童年失落于家庭 , 同时又与家庭一 起失落于时代 , 之后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动荡 的社会 中感受 到时代 的沉落, 三者交互作用, 构成了她的狭小却又相当完整深邃并充满了 荒凉的经验世界 , 形成了她的复杂的心理冲突与失落者心态, 这种心 态又规定了她对人生的悲观态度 , 当她看到人世间最温情的亲子关系 也被撕去了温柔的面纱露出赤裸裸的 自私冷酷之后 , 她已无法对人性 产生乐观美好 的认定 。⋯ 在《 鸿鸾禧》 中, 张爱玲如此描写没落世家女儿玉清的婚礼:

 “乐 队奏起 了结婚 进行 曲” , “粉红 的淡 黄的女傧相像破 晓的云 ,

 黑色礼服的男子们像云中的慢慢飞着的燕的黑影, 半闭着眼睛的白色 的新娘像复活的清晨还没醒过来的尸首 , 有一种收敛的光。”结婚照上 的新娘面 目模糊 , “照片上方仿佛无意中拍进去一个冤鬼的影子 。” 用这样恐怖的意象来描写婚礼中的新娘 ,实则 是将婚礼写成玉 清的葬礼 , 尽管玉清达成了自己的追求 , 但尸首这一意象却道出了她 心 中无尽的空虚绝望 。

 与空虚失落相类似的心绪是人物突然感到了无边的黑暗。

 《 金锁 记》 中的曹七巧自 感是在“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 茉莉香片》

 中的聂传庆身在阳光下却感觉不到阳光的存在, 感到的是“天已经黑 了, 他心中的天也黑下去, 充满说不出来的昏暗的哀愁。”《 沉香屑—— 第二炉香》 中的罗杰心中的黑暗是如此浓重 , “从小屋里暗起, 一直暗 到宇宙 的尽头 。” 张爱玲对笔下人物的心灵观照,突出地体现了她的人生悲剧意 识:

 人的生命的目 标、 价值、 意义已全然失去, 心灵成了一个巨大的令 人恐惧 的黑洞 。

 36 二、 苍凉之美 张爱玲喜欢被人称为“人世挑剔者”的英国作家毛姆, 因为她与 毛姆一样也是以揭出人性中的丑恶为己任。人的存在没有悲壮, 只有 苍凉, 这就是张爱玲在建构她的小说世界之前源自于她的经验世界的 基本心态 , 这种心态左右 了她对外 部世界的感受方 式 , 并形成 了她在 生活方式上的封 闭性 。她对毛姆的欣赏实际上 已表明她找到 了与 自己 心态相符 的观察生活的视角 , 那 就是做一个 毛姆 式的“人世挑剔 者” ,

 冷静地解剖人性的丑恶。

 这种人生态度又规定了她看取人生的独特视 角 , 由此更形成了她的小说世界的基本主题 :

 揭示在不可避免的时代 沉落 中人 的苍凉的生存状态 。

 张爱玲 深入 地描绘人生的苍凉 :

 人们无奈 地依存着 、 隔绝着 , 相 互关系中充满了荒谬、 孤独、 自卑、 失落。

 苍凉表现为人物的孤独感。有必要注意《 封锁》 这一作品的象征 意义:

 人是孤独的 , 人与人的心灵被有形无形 的封锁隔绝了。在有形的 被封锁的电车中, 会计师与女助教互诉苦衷, 倾吐爱意, 但这一段情缘 不过是他或她的幻想罢了, 有形的封锁解除后 他们又回到无形的封 锁之中, 仍然是陌路人。《 金锁记》 中的曹七巧是对孤独感的内涵最形 象的诠释。强悍阴鸷的曹七巧一生都是孤独的, 连虚幻的爱也没有, 她 恨所有人, 所有的人也都恨她, 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被彻底的孤 独包围时, 更深刻地体会了蚀骨的苍凉。

 苍凉表现为人物的自 卑感。人物深感被世界抛弃, 被人群摒弃,

 渺小的自己既然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便只能屈服于残酷的现实。张 爱玲笔下所有的人物尤其是女性都有不安全感, 依附产生的自 卑是她 们永远的梦魇。由于她们深感自己的渺小, 终其一生都只能在不安稳 中求安稳, 在不满足中求满足, 在不堪忍受中默默忍受, 在无边的绝望 中难堪地苟活。哪怕强悍如曹七巧, 也逃脱不了依附者的自 卑, 麻油店 老板女儿的身份是她无法洗刷的耻辱, 尽管她嫁到姜家作了残废少爷 的正头奶奶, 尽管她大权在握对姜家人极尽刻薄之能事, 但仍不能无 所顾忌 ,因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以及所挟的权势之威使她深感不 安, 她竭力以金钱作为依靠, 最终为金钱牺牲了一生, 但心中的自卑感 并未有些许减轻。

 苍凉表现为人物的失落感 ,它是人物在意识到没有希望与未来 时产生的空虚与荒凉。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尤其是遗少多没有生命运动 的目标, 他们的过去是空白, 未来是黑暗, 在现实中又没有 自立的能 [作者简介]汪小林, 女, 湖南长沙人 , 长沙大学学报工艺美术师, 主要研究方向美学与美术设计( 湖南长沙, 410003)。

 张爱玲小说 的审美特征 力 , 生命在今天或明天划上句号已无多大区别 , 可以填补空虚的唯一 办法是及时行乐, 醇酒、 妇人、 鸦片乃成为他们生命的目的, 当遗产败 光之后 , 他们的堕落便 到达 了死亡 的终点。

 三、 犀利之美 张爱玲以揭示人性的冷酷、 自私、 丑恶为已任。她的剖析人性之 丑 的犀利之笔又集 中于血缘亲情这一人类最原 始 、 最 自然的情感关 系 上撕绞, 这不仅是因为血缘亲情在中国是社会结构 、 伦理道德行为的 出发点 , 也不仅仅是因为血缘亲情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重要的规 范 , 她 之所以要以决绝的态度将 之轰毁 , 乃在于说 明人与人 的关系 的 本质是 自私 、 虚伪 、 冷酷 , 这是张爱玲对于人性 的基本理解 。

 血缘亲情缘何被轰毁?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人木三分地揭示了

 扼杀血缘亲情的三个毒素——金钱、 自私和变态。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冷静地剖析了金钱对血缘亲情的摧毁 曹 七巧自嫁到姜家那一天起, 便是为钱而存在 , 为钱而忍受种种折磨。当

 她的一切幻想都聚焦到金钱上时, 金钱欲就成为吞噬别人吞噬自己的 可怕的力量。《 金锁记》 的“锁”, 指的就是黄金的枷锁 , 小说写的就是金 钱摧残血缘亲情, 金钱毁灭人的生命。

 在张爱玲所揭示 的人性丑恶 中, 以变态 为甚。在这方面 , 曹七巧 也是最具震撼力的形象。性变态是曹七巧最深层的心理, 属潜意识部 分。曹七巧在婚烟生活中从未有过性满足, 她对残废的丈夫有着本能 的厌恶, 虽然姜季泽的挑逗使她情欲高涨, 但为了金钱, 她不得不将之 压抑, 压抑的结果是使她对性产生变态的敏感 , 不仅仅是表现为疯狂 的性联想 和性话题 ,她甚 至在 深夜扣住 儿子盘问儿子儿媳 的隐私 , 甚 至对儿子产生乱伦的意念。她想方设法折磨死儿子的两任妻子, 目的 便在 于占有儿子。曹七巧心理变态的另一种表现是嫉妒 。她因为 自己 从未有过美满的夫妻生活和性经历, 所以便强烈地嫉妒儿子和女儿的 婚 恋 , 她 的恨最集 中地 表现 在对女儿长安和媳妇芝寿的情感上 。长安 好不容易才有了嫁出去的希望 , 她却对女婿童世舫散布了一个阴森的 谎言, 说女儿是个断不了瘾的烟鬼, 从而断送了女儿的婚事。她对儿媳 采取的手段更加卑鄙, 她将从儿子那里追问出来的儿子和儿媳的隐私 有声有色地公之于众, 把儿媳渲染成一个赤裸裸的性的妖精 , 百般羞 辱嘲笑之能事, 即是为了破坏儿子与媳妇的正常夫妻生活。

 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张爱玲对血缘亲情的体验浸透了苦涩的意味。

 血缘亲情不等于无私的爱, 特别是乱世中, 当常态的生活崩溃之后, 爱与 不爱得服从生存的自我需要 ,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反复地阐明这一观 念 , 这一方面是因为苦难人生给予她对生活的特殊发现 , 另一方 面则是 西方现代文学 的影响给她提供 了审视血缘亲情的另一种 目光 。

 四、 本色之美 在张爱玲 的小说世界中 , 女性形象是一个醒 目的存在。她描绘 了 批生活于乱世的平凡女性的悲剧命运。女性的悲剧故事占据了她的 小说的主要篇幅。虽然她并非专注于女性悲剧, 所作的也并非是纯粹 的女性文学, 但她有着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和叙述内容 , 有着 自己得 心应手的题材, 有着与生俱来的性别感受, 她无须作刻意的性别夸张,

 仅仅是凭借本能创作 , 因此表现 出鲜 明的本色之美。

 张爱玲出道之前, 陈衡哲 、 白薇、 袁昌英 、 冰心、 庐隐、 林徽英、 丁 玲、 萧红等人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 张爱玲表现本色之美的作品是 否有别于或超出了她的前辈?这就需要把张爱玲放在中国现代女作家 的创作 中来进行一番比较 。

 张爱玲对世俗人生、 日常生活的兴趣远远超过她的前辈作家。

 她 的前辈作家 自 觉地归属于启蒙、 革命、 救亡等社会主潮, 超越于世俗之 上, 对世俗人生抱有一种清高的态度, 对芸芸众生持有一种俯视的同 情与怜悯, 而张爱玲的个性在于女性叙述的自觉。特殊的家世背景使 她淡化了国家民族等政治意识 , 她避开阶级、 国家 、 民族等宏大叙事 ,

 一聚焦于乱世中的个人生活, 尤其是婚姻与两性关系。她的前辈作家无 例外地注重对外部世界运动规律的揭示,而她却远离社会主潮, 一 步步深人人的内心世界。她放弃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 却在对 人性 的思考方面取得了突破。

 张爱玲以女性的本能揭示了女性精神奴役的创伤,其痛处是女 性的依赖性。

 在张爱玲笔下, 旧派女性没有自觉, 心甘情愿地成为男性 的附庸 , 婚姻是她们寻找和保护安稳生活的唯一手段 , 同时也是她们 的最终 的归属 ; 新 派女性坦然接受现代物质文 明, 生活方式是西式 的 ,

 却仍然 自甘为男性的奴隶,仍然因守着以男性为生命支柱的思想意 识。

 与依赖性相辅的是虚荣心。

 在《 沉香屑——第一炉香》 中, 作者细腻 地描写了葛薇龙的虚荣心和对物质的贪欲。她初人姑妈家, 怀着紧张 而惶恐的心情拉开壁橱 , 见里面挂满了金碧辉煌的衣服 , 便禁不住抖 抖索索地一件件穿在身上试, 心中虽然明白姑妈的用心 , 但却无法抵 御物质的引诱 。

 张爱玲本色地揭出女性的心理痼疾, 说明她具备了同时代人所没 有的眼光, 这又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她在精神上的难能可贵的自 觉。

 一五 、 深刻之美 张爱玲的深刻之美首先表现在女性的 自审。

 “五四”的先驱者们认为, 人性的解放离不开妇女的解放, 他们对 妇女独立的意义和价值的发现与肯定, 构成了“五四”时代“人的觉醒” 的重要方面。“五四”以后的女作家们对男性中心话语表达了强烈的反 抗 , 无不对压迫女性 的整个社会进行鞭挞 , 并 同时展示了渴望平等 、 自

 由、 独立的精神追求。她们把女性的深重灾难归之于男性中心社会, 而 少有人对女性自身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形成的奴性心理有所审视, 这 就为张爱玲的成就预留了极大空间。张爱玲集中笔力以自审的方式揭 示女性的负面, 在 2O世纪的中国女作家中找不出第二人。

 张爱玲女性 自审最重要的内容是母 性的 自审。

 在 20 世纪初的“人的觉醒”的过程中, 代际冲突主要表现为父子 冲突, 母亲常常被描写成好意而无能的角色, 子女的反叛往往是针对 着封建家长制的体现者父亲, 母亲则是温柔、 慈善 , 富有爱心和牺牲精 神 的形象 ,这一 特点在冰心的作品 中表现得尤其 突出。在整个 30 年 代 , 也没有 出现对母 亲形象的另一 种审视 , 即使是非 常富于反 叛精神 的丁玲, 在她的长篇小说《 母亲》 中所塑造的依然是温柔慈爱的传统的 母亲形象。可以说, 张爱玲是对母性 自 审的第一人。

 人们在阅读《 金锁记》 时会得出这样的的结论:

 在张爱玲看来, 母 亲 也罢 , 其 他人也 罢 , 只要是 人 , 就 逃脱不 了人 与人之 间本 质上 的 自

 私 、 虚伪 、 冷酷 , 这 是她对人性的基本理解 。她把 亲子关 系还原 为普通 的人与人的关系, 毫不留情地毁掉了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种种光环。在 以往的文学史上, 充盈着对母爱的赞颂, 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学现象说 明中国传统文化家庭观念中的慈母之爱对民族的影响已成为一种集 体无意识。张爱玲消解恋母情结, 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形象, 颠覆母 亲神话, 把解剖刀切人母性深层, 揭出其负面, 继而揭出女性、 人性的 负面, 是她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

 张爱玲的小说在审美上颠覆了读者的价值观。她的小说之所以 充满人生悲剧意味, 并以令人震撼的方式表现出苍凉、 犀利 、 本色、 深 刻等审美特征 , 重要 的原 因在 于她 以独特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形成独特 的眼光 , 审视人们赖 以生存 的基本 情感关 系。在对这种关系作 出否定 后 。

 她看到了人们对生存的无可奈何、 孤独、 自卑、 空虚、 满目苍凉。这 便是张爱玲小说审美特征的实质, 它来 自张爱玲生命体验最深层的部 分 , 所 以具有震撼人心 的力量 。

 [参考文献] [1] 1 宋家宏.

 [2】

 唐文标. 张爱玲研究【 M】

 冶 北:

 联经出版公司, 1975.

 荒凉——涨爱玲的精神家园 》

 花城出 版社, 2000.

 (责任编辑:

 良士) 37

篇六: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0 80 后 ” 青春写作的审美特征研究—— 以杨则纬小说为例专业:美学硕士生:陈茜指导教师:韩蕊 教授摘 要“80 后”青春写作呈现出群体性反叛和感伤的审美特征,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的景观。它聚焦于对青春个体生命内核和情感体验的书写。杨则纬作为“80 后”作家中的一员,其小说创作体现并丰富着“80 后”青春写作。她将个人的青春体验和生命感悟融于创作之中,以文本真切地反映了“80 后”一代人共性化的成长背景、生活体验、教育模式、知识谱系乃至相似的人生信仰和思维模式,用饱含情感的文字展示他们无处安放的疑问焦虑和对生命意义不断找寻的过程。本文选择杨则纬小说作为切入视角,既是对她本人创作及审美特征的一次探索,又期望以小见大地实现对“80 后”青春写作整体风格及审美特征的把握。在图景式地扫描“80 后”青春写作后,我们发现“独一代”的青春物语里中始终呈现出叛逆、忧伤、残酷的感伤美青春形态,其群体性的由“出走”而“回归”,的短暂流浪突显了人物的不彻底性,亦是象征性地表现出人物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杨则纬小说中人物形象难以弥合的童年创痛、得失之间的快餐式爱情体验既集中展示了成长过程中感伤的一面,又为人物不彻底的悲剧性作出合理的注解。青春写作均是在一种颇具感性情绪的叙事中进行的,其中间或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在这种“情理互现”式的成长叙事策略的统率下,以女性视角进入当下文学现场的杨则纬,在其文本中流露出温和的女性意识。这进而导致作家对成长的空间——城市以及人与城市的关系有了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在青春写作中表现为一种哲思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考察“80 后”青春写作的普遍美学风格以及杨则纬小说独异之处后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杨则纬对“80 后”青春写作的承续与发展,并进而从题材、历史意识、哲思审美三方面对青春写作及杨则纬未来的创作做出期许和展望。关键词:杨则纬 “80 后” 青春写作 审美特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On the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Post-80s Youth Writing--In the Case of Yang Zewei’s NovelsSpecialty:AestheticsName: Chen QianInstructor:Prof.Han RuiABSTRACTPost-80s youth writing, an important and a special phenomenon for Chinese modernliterature, has been aesthetically characterized by group rebellion and sentimentality.Not only does it cover the cognition of youth and growth, but also centers on individuallife kernel and love experiences. Yang Zewei, one of those writers, enriches the writingwith her works. She has integrated the experience of her youth and her understandingof life into words and sentences, showing common growing backgrounds, lifeexperiences, educational modes and knowledge systems of the post-80s generation andsimilar life beliefs and thinking modes. With emotional expressions, she reveals theirhovering anxiety and pursuits of the meaning of life.Viewing from Yang’s perspective,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her writing style and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 the hope that by doing so, to grasp the overall writingstyle as well a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80s youth writing. Scanningtheir writings, rebellious, melancholic and cruel sentimentality can be foundeverywhere in their works of the only child youth, and the only children as a groupchoose to “go away” then “return”, reflecting the incompleteness of characters and themental plight in their growth in a symbolic method. In Yang’s works, the characters’childhood trauma, as well as gains and losses in fast food love exhibit the sadness ingrowth and reasonably explain the incomplete tragedies.Youth writing proceeds in the description of sentimental feelings, flashing thespark of reason occasionally. With the depicting strategy of feelings and rationality,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Yang shows her mild feminism and sets foot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in a feministperspective. This strategy evokes the metaphysical reflections, namely philosophicaesthetics of the writing, on their growing space——c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human and city.Based on the study of common aesthetic style of post-80s youth writing and theuniqueness of Yang’s works, the author specifies that Yang h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the writing style, and makes further expectations about youth writing and Yang’s futurecre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enre, historical awareness and philosophicaesthetics.Keywords: Yang Zewei Post-80s youth wri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1.绪论.............................................................................................................................. 11.1“80 后”青春写作的界定..............................................................................11.2 青春写作及杨则纬小说研究现状综述..........................................................41.3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132.“80 后”青春写作图景式扫描............................................................................... 152.1“80 后”小说创作总览................................................................................152.2“独一代”的青春物语.................................................................................212.3“80 后”中的杨则纬....................................................................................273.“80 后”青春写作对感伤美的集中展示............................................................... 303.1 归去来兮式的不彻底悲剧............................................................................303.2 杨则纬小说中的创伤童年............................................................................343.3 杨则纬小说中的快餐爱情............................................................................374.“80 后”青春写作中“哲思美”的感性显现....................................................... 444.1“情理互现”的成长叙事.............................................................................444.2 杨则纬小说中的女性意识............................................................................484.3 杨则纬小说中的人城互文............................................................................52结语 关于“80 后”青春写作的延续思考............................................................... 57致 谢.............................................................................................................................. 60参考文献........................................................................................................................ 61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6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绪论1.1 “80 后”青春写作的界定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代代更迭,每一个青春时代都会留下一份独属于本时代的青春之歌。于是,青春,便成为一首唱不完的歌曲,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每一代作家都在用手中的笔抒写着属于自己时代的青春故事,记录这一代人的成长和思考。关于青春文学,我们要将目光回溯至“五四”时期,那一时期内青年人的个人际遇同社会生活变迁、民族命运走向紧密相关,“青春”文学或显或隐地存在于时代中,只是未得到明确的命名,也没有成为一种自发的群体性写作。“也就是说,尽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青春文学,但以往的青春写作往往是零散的、个人性的、成人回忆性书写的,理论资源、评论方式也一般囿于主流文学范畴之内,所以它们在文学史上大多被纳入到了‘知青文学’、‘先锋文学’、‘女性文学、’‘新生代文学’、‘通俗文学’等命名中,而其标识的青春主旨亦相应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或遮蔽。”[1] 也就是说,青春文学并不是新生的文学事物,它也并不是专属于某一代人。有趣之处在于,我们今日提到青春写作或青春文学等字眼,总是将其与“80 后”文学联系起来,似乎青春写作就是“80 后”一代的写作专利。原因何在呢?进入新世纪后,“80 后”成为最引人关注的创作群体,并不约而同地书写青春故事。他们“以汪洋恣肆的文笔、天马行空的想象、妙笔生花的文采,集中表达了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年轻个体的成长心绪、情感体验、社会观察、趣味风尚和价值取向,生动地记录着属于这一个时代年轻人的青春体验和成长岁月”[2] “80后”作家的小说经过十余年发展,赢得了一大批年轻读者的喜爱,更受到了畅销书市场的追捧,已然成为当下中国文学领域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文学景观。“80 后”青春写作的出场源于“新概念”作文大赛,这场带有“反叛”色彩的作文大赛在社会引发广泛讨论,一批参赛获奖者因此受到媒体和民众的关注。由于这批参赛者普遍出生于 1980 年后,“80 后作家”,“80 后文学”等概念迅速受到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80 后”也由原本的一个代际概念成为正式取代[1] 孙桂荣.促进青春文学的健康有序发展[N].文艺报,2011-12-26(003).[2] 郭新闯.“80 后”青春写作的价值取向——以韩寒、郭敬明为中心[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其他称呼,被广泛使用于小说创作者身上的命名。“80 后”小说创作的主力作家几乎都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走出来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成就了诸如韩寒、郭敬明、周嘉宁、张悦然、蒋峰等青少年作家。“80 后”创作看似是一个简单、明确的命名,用以指称一批出生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爱好者所进行的文学创作。对此,白烨认为:“‘80 后’指的是 1980年至 1989 年间出生的学生写手,有时候它与其他一些概念相互交叉或相互替代使用,如‘青春写作’、‘新概念写作’。‘80 后’这个概念现在看并不十分准确,包括‘80 后’的作者自己也很不满意,但目前还没有更好的概念来替换,因为‘80后’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还不能说是一种具备了文学思潮或文学流派特点的文学倾向,只能先用这样一种年龄和年代的概念来概括。”[1]尽管命名上仍存有争议,但“80 后”所指称的写作现象却为更多人知晓和接受。自韩寒 1999 年获得首届《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的五六年时间里,“80 后”文学逐渐完成了由个别作家、个别作品到以一个作家群体的新面貌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转变,并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当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个青年写作群体的青春写作现象。2003-2004 年,“80 后”作家及其写作呈现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态势。在《2004 青春文学年终盘点》中,报告人涂志刚称该年为“青春文学年”,“据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近两年图书市场的调查表明,以‘80 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书籍占整个文学图书市场份额的 10%,而现当代的作家作品合起来,也就占有 10%。”[2] 但遗憾的是,对青春写作这一现象始终没有学理性的界定和判断,仅有一些“非专业性”的大体概念。例如初期时,“青春写作”又几近等同于“青春美文”这一说法,“青春美文”作者多是 80 后、90后,16——26 岁的年轻人为其主要读者群。“青春美文”通常被认为是商业化的作品,没有很深的内涵,仅凭借感性的文风、优美或忧郁的文字描写与青春有关的故事和心境。在今天看来,简单地将“青春美文”等同于“80 后”青春写作是非常不严谨的。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新世纪以来,以“80 后”作家为写作主体的作家群体将写青春风貌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于其他文学流派的文学种类。他们以群体性的面目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恣纵己意地书写青春,并收获了数量可观的读者群。可以说,青春书写在新世纪逐渐从隐到显,由附属走向独立。“我们说‘80 后’文学是青春文学的新世纪形态,它以‘文化大革命’后诞[1] 苏文清.论“80 后”写作的亚文化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02).[2] 袁园.对 80 后文学批评的反思[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生的中国第一代年轻人为主要...

篇七: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80 后” 小说审美特性 浅析“80 后” 小说审美特性

  摘要:

 分析“80 后” 小说审美特性, 有助于引导他们小说创作方向, 充分挖掘他们的创作潜力, 对展望文学发展有现实意义。

 “80后” 小说具有在“自我” 中追求自由、 用画面来叙述故事、 用“拼盘”代替主观评价三个审美特性, 在文本分析上, 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个性唯美的语言、 不拘一格的题材三个方面特点。

  关键词:

 “80后” 小说; 审美特性; 自我; 画面; 拼盘

  中图分类号:

 I207. 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3)

 10-0000-01

  一个时代、 一本杂志、 一场大赛揭幕了一场“80 后” 小说盛宴。

 中国社会大转型给与了“80 后” 作家足够的言说空间和接受空间, 他们自身阅历不足, 但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接受着多元文化的熏陶, 追求个性解放; 他们的审美接受和表达是受到网络文化、 大众消费文化等各种新兴文化深刻影响的, 其作品缺乏深刻的社会思考和现实价值;他们作品的盛行是文化消费、 商业炒作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曾被主流文学评论界批评为“特立独行、 排斥主流” 。

 不管如何, “80 后” 作家展现的丰富的想象力、 充沛的精力和取得的成功都彰显了青春与活力, 为中国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对文学市场影响日益彰显, 主流文坛和文学研究者也对之越来越重视。

 分析其小说的审美特性, 有助于引导他们文学创作方向, 充分挖掘其创作潜力, 对展望文学发展有现实意义。

 “80 后” 小说风格不一, 审美特性既有共性的更有特性, 本文从以下三个共性方面进行分析。

 一、 在“自我” 中追求自由

  按照热奈特的划分; 叙事视角大致可划分为“非聚焦型视角” (即“叙述者大于人物” ), “内聚焦型视角” (即叙述者等于人物), “外聚焦视角” (即“叙述者小于人物” )

 三种类型。

 “80 后” 作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内聚焦型视角”来建构他们的作品, 以“我” 为中心进行对话思考, 拥有大量的心理活动, “自我” 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这使得他们的小说具有“自传体”的性质。

 相比莫言、 贾平凹、 余华等作家拥有的丰富人生经历

 而言, “80 后” 的人生阅历、 生命状态是单调的。

 因为不同的人生体验, 文学表现也就不同。

 他们的作品大都是校园青涩的爱情、 对人生的迷茫、 想象奇特的故事, 没有大的典型意义, 但他们的作品超越了前辈以“大我” 为中心的宏观叙事框架, 使文学回归对人类个体价值、 个体命运的关怀, 回归人们最熟悉的日常生活。

 通过作品, 可以看到他们自己对生存其中的社会与现实的体认, 对个体内心感受的体悟与抒发, 是自我张扬的审美个性和对个体生命的自我内省的展示。

  韩寒是的作品总是毫不留情的谈到社会中的各种现实, 透露出对现实现象的愤慨和讥讽, 体现出鲜明的、 独立的、 自我的思想。

 在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中, 韩寒以一部旅行车为载体, 延续自己敢言的个性, 通过借助表达“我” 在路上的见闻、 过去的回忆、 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 来表达个人的观点。

 二、 用画面来叙述故事

  图像表达相比于文字更加直观、 具体, 它在借助了色彩、 形状等元素后, 可以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 以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创造即时快感, 但也因此缺乏了的抽象性和联想性, 因为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 在解析现象的内涵与解读思想的深度时, 发挥了 独特的表意功能。

 “80后” 的生命的早期就是充满画面感的, 他们的童年、 少年生活被许多动漫作品填充, 因此“80 后” 创作主体的审美接受被深深烙上色彩鲜艳、 动感鲜明的画面性特征。

 正如张悦然在接受采访时坦承的, 由于从小对画画特别感兴趣, 在创作中营造强烈的画面感已经成为一种追求。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 经常运用唯美化的表达来营造类似于电影情节再现的画面感。

 郭敬明绝大多数作品里, 在描写人物动作细节的文字上有一个通性――画面感的情绪非常浓烈。

 当他的文字出现在纸上的时候, 仿佛是跳动的色彩, 拼凑出一幅幅富有动感的画面, 堆砌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场景,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清晰的影像。

 在《无极》里, 他将传统语言的表达时间形式置换成场景的切换。

 用“幻雪神山的祭星台” 一些简单的地点名词实现场景间的轻松的转换, 小说俨然如电影的分镜头剧本。

 三、 用“拼盘” 代替主观评价

  “80 后” 作家把一般小说重事实的逻辑转成到重情绪的逻辑, 他们的写作在具有探索性的叙述方式中随即拆解自己构建的故事框架, 他

 们用奇特丰富的想象、 华丽唯美的语言、 诡谲变换的情节构成了一个奇形怪状却对年轻人充满新鲜感和诱惑力的拼盘, 希望以此代替他们在作品中对社会、 对人生的主观评价。

 1、 不拘一格的题材。

 “80后” 小说的题材不拘一格, 形成以青春文学、 玄幻文学和盗墓文学这三类为主要代表的局面。

 青春小说大多书写同代人的生活, 展现了一种属于当代年轻人的校园青春生活以及少年的成长过程, 其中既有校园的纯真, 对亲情、 友情和爱情的呼唤和追寻, 也有青春成长中的孤独、 怅惘与伤感, 甚至反叛, 当然也有青春的骚动所带来的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反叛, 以及商业消费文化对校园的侵蚀和对青春成长的影响;新兴的《盘龙》、《诛仙》 等玄幻小说展示了“80 后” 作家们丰富的想象力, 满足了人类追求自由、 渴望自由的天性, 用神鬼的形象, 象征了对现实社会束缚突破, 并反映了他们反规范、 反秩序的冲动; 以《鬼吹灯》、《盗墓笔记》 为代表的盗墓小说, 综合奇观展示、 历险故事、 侦探小说、 珍奇动物(或者文物)

 大展览等流行因素, 再穿插众多历史故事和地理学、 地质学、 考古学、 风水学、 占星学以及文物古董方面的知识, 形成一种真假莫辨, 真真假假的大拼凑。

 2、 丰富奇特的想象。

 “80 后” 作家们在追求思想自由的同时, 在作品中往往出现很多天马行空的想象, 将虚构与写实结合, 将自由态势的美学特质体现在处理文本上, 由于文本所仿写的并非现实, 对虚空之物的虚构, 对现实之物的非现实性虚构, 以“远离” 生活现场与日常法则的幻想性写作营造了奇幻色彩的审美体验。

 因为拒绝宏大的叙事,“80 后” 作家们的作品在故事情节上往往出人意料, 甚至将悬疑、推理、 恐怖小说的因素利用到小说的情节当中, 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被吸引、 被感动。

 张悦然在《樱桃之远》 里, 设置了两对怪异的男女人物:

 圣女般善良的小沐和魔鬼般邪恶的小杰子、 狮子般暴戾的宛宛和绵羊般温顺的纪言。

 这些人物全部是从作者的意念中产生的, 他们没有肉身, 推动其行动的是作者的意念和情绪。

 在这个看似简单却诡谲异常的情节中, 这些概念化的人物一个个疯魔般地走向极致, 就像张悦然自己说的:

 “我的小说中的女孩都是一根筋, 都是向一个方向跑的。

 ” 。

 3、 个性唯美的语言。

 “80 后” 小说往往倾向于追求语言的华丽唯美与新奇创意, 将词语用超乎寻常的手法和思维组合,

 制造出一种超常态的美感体验, 从而营造出一种“陌生化” 的审美意境。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极富感染力, 具有强烈的唯美色彩; 二是极具辛辣的讽刺性, 富有强烈的颠覆味道。比如张佳玮的《倾城》, 描述了有着倾城之貌的女子夕颜即褒姒, 在周幽王与公子宜臼爱的阴影中挣扎又难逃宿命的故事, 华丽唯美的语言、 玄幻的风格, 从头至尾洋溢着爱的悲伤。

 在讽刺方面, 韩寒的《三重门》 尤为典型。

 “书就好比女人, 一个人拿到一本新书, 翻阅时自会有见到一个处女一样怜香惜玉的好感, 因为至少这本书里的内容他是第一个读到的; 反之, 旧书在手, 就像娶个再婚女人, 春色半老红颜半损, 翻了也没兴趣” 。

 将书比为与女人, 又在比较之间揭露人性丑陋, 语言朴实中含着幽默, 读了让人微笑继而深思。

 可以说, “80后” 的语言既体现了 青春的纯真和唯美, 同样也展示了 青春的反叛,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青春成长的档案。

 参考文献

  [1] 张说然.樱桃之远[M]. 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4:

 4.

 [2]韩寒. 三重门[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0.

 [3]郭敬明. 无极[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4]韩寒. 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

 [5]张冉妮. 80 后创作的审美特质分析[D]. 广东:

 暨南大学, 2010:

 28.

 [6]刘永涛. 青春的奔突――论 80 后文学[J], 理论与创作, 2005(5):

 51.

篇八: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评论 ·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3·05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 汪树东———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常新港一直以稳健的创作姿态默默耕耘于中国当代少年成长小说领域。

 他不喜张扬,少有高调宏论,既不开宗立派,又不追新鹜奇,只是接二连三地推出一部部作品, 奉献给成长中的少男少女和那些关心少年成长的中学教师、家长们。

 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了四十余部长篇小说, 百余篇中短篇小说, 煌煌数百万言, 举凡校园、幻想、冒险、动物等少年成长题材无不有所涉猎, 共获得 3 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还获得庄重文文学奖、 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全国性大奖。《独船》、 《青春的荒草地》、 《一只狗和他的城市》、 《空气是免费的》、 《陈土的六根头发》、《土鸡的冒险》、 《羊在想马在做猪在收获》、 《狂奔穿越黑夜》 等作品构筑了中国当代少年成长小说璀璨的风景线, 其中代表性的少年成长小说或以忧郁、 浪漫的笔调描摹北大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 或满怀忧虑地揭示阻碍当今都市少年成长的负面因素,或执著坚韧、深情款款地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

 他的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辅之以浪漫主义式的美丽幻想,总是能够在阔大的社会和人性景深中把少年成长的艰难历程、幽微心理展示得丝丝入扣,对人性美善内质的坚定信心又赋予其以一种内在的明媚亮色, 从而使得黑土文学的人性风姿灼灼闪耀于当代中国文坛上,魅力逼人。一、描摹北大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常新港出生于天津新港,8 岁时就跟随父母到了北大荒,从此与北大荒结下了宿命的因缘。他成长途中呼吸领会着北大荒粗犷高远的荒野气息,领受着北大荒冰天雪地的启发和锤炼,更兼物质贫困、 精神无知又野性勃勃的那个动乱时代浓郁氛围的熏陶, 使得他心中沉淀着难以挥去的悲哀沉郁的底色, 但又时时升腾起浪漫多情、豪迈崇高的人性亮色。

 他个人的独特成长历程和生命感悟相当生动地投射于其早期的北大荒少年成长小说中, 其中短篇小说集 《独船》和长篇小说 《青春的荒草地》堪称代表。致力于呈现北大荒少年成长途中的人性善质, 是常新港早期北大荒少年成长小说的核心主旨。

 对于常新港而言,来自社会底层的北大荒少年虽然要直面物质匮乏、 自 然环境恶劣乃至残酷、社会环境亦充斥着谎言和暴力的困境,但是他们那来自童年的纯真却没有丧失, 许多少年在经过人情世故的考验之后依然能够表现出令人崇敬的善良人性。

 短篇小说 《独船》中的石牙就是典型例子。

 他敏感多思,心地善良,渴望和少年伙伴自由交流,友谊常青。

 但父亲张木头却因为妻子被水淹死, 怪罪于乡亲没有及时施文本阐释文本阐释72

 文艺评论2013·05救,所以坚信人心冷漠,人性不可信,心生怨恨,主动疏远于人,带着儿子独居于河边,而且他的独船谁都不能用。

 然而善良的石牙却主动帮助少年伙伴, 甚至为了挽救小伙伴王猛最终献出了生命。

 在石牙牺牲精神的感召下,张木头才幡然悔悟,冷硬的心肠重新变得温暖,恢复了对人性的信心。

 该小说思想立意高远,艺术精湛,堪称常新港北大荒少年小说的扛鼎之作, 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温润沉郁的思想艺术光芒。

 其中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常新港对北大荒少年那种坚忍不拔、与人为善的人性美质的哀婉书写。如所周知, 惯常的少年成长小说往往喜欢塑造作为精神导师的成年人, 乐于展示成年人是如何精心引 导少年在成长之路上艰难前行的。

 但是常新港最初写北大荒少年成长小说时,就几乎有意摆脱了这个写作旧轨, 努力发掘北大荒少年成长的内在力量。

 这无疑是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独特的叙述伦理, 也是他对少年生命的独特理解。《独船》中,成人世界出现了可怕的扭曲, 张木头主动决绝于村人, 独居河边, 便是成人世界的危机呈现。

 这种危机也转过来严重妨碍了未成年的石牙和小伙伴建立友谊; 难能可贵的是, 石牙最终以生命再次弥合了成人世界的可怕裂缝, 成长少年的人性善质完成了对扭曲的成人世界的人性校正。与 《独船》中的石牙一样,《回来吧,伙伴》中品学兼优的乡村孩子全子最终把生还的机会让给了小伙伴明生。

 也许,生死抉择对于这些北大荒少年而言太过沉重, 因此常新港往往更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他们的人性闪光。

 如 《儿子 ·父亲·守林人》中的少年霍东就是纯真人性的坚守者。

 他和父亲到山林里去打猎,希望猎获狐狸好赚钱寄回老家给亲人治病。

 但是当父亲见利忘义,要偷走守林人的狐狸皮时,他毅然揭发父亲,最终守林人原谅了他们,少年霍东的真诚和善良赢得了大人的尊重。

 《列车,在黄昏驶过小站》 中的少年黑呜在郭奶奶被列车乘务员骗走了蘑菇之后,居然敢于登车去寻找年轻乘务员,要帮助郭奶奶挽回损失。

 而 《山那边,有一片草地》 中倔强的黑皮肤少年也主动帮助村里烈属割草。

 北大荒少年的善良为成人世界抹上了真正的人性亮色。束沛德曾在 《在黑色的冻土上深耕细耘》中如此评价常新港的北大荒少年成长小说, “作者是怀着对北大荒深沉、 真挚的爱为北国少年塑像的。

 他笔下的少年形象,有着雪压冰封的北国特有的气度和风采。

 他着力表现在逆境中拼搏苦斗的北方少年, 从他们身上开掘北大荒那种豪迈、憨厚、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性格。

 ”①的确,这种性格就是人性善质的鲜明表征,长篇小说 《青春的荒草地》中的少年主人公范大桦就是这种性格的典型。

 他原本是来自 天津的斯文柔弱的城里孩子,但在北大荒的艰苦环境中,他也像高龙等人一样, 知道如何强悍维护自 己的利益,如何从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获取生活资源,如何克服成长的烦恼、痛苦和孤独。

 虽然他不得不去打架斗殴,放下自 尊去捡煤核和牙膏皮,乃至去偷东西,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

 但他最终并没有沉沦下去, 也没有被那个到处充斥着暴力和谎言的时代扭曲, 他还是能够从心底里倾听到人类伟大的纯洁弹出的凄婉乐曲, 生命中那种不屈的力量还是在引导着他最终的成长。尽可能展示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展示心理情感的多变性, 是常新港描摹北大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时的另一个重要追求。

 常新港总是尽力拒绝简化人性, 竭尽所能地刻画人性的多面性和变化性, 从而使得其少年成长小说的意蕴极为丰赡。

 《独船》中,同样是少年人,石牙非常善良,而王猛在受到张木头的追赶后,就合伙故意疏远乃至欺负石牙, 就表现出了人性阴暗的一面;但王猛也是孝顺的孩子,最终为石牙所救, 把石牙的爸爸当作亲人, 也是人性的回复。

 还有 《回来吧,伙伴》中的自成刚开始自私自利, 抛下小伙伴独自 溜回家, 但最后也幡然悔悟,认识到全子精神的伟大。《冬天里的故事》中的王飞因为小木匠的滚笼比他的滚笼捉了更多的雪雀,就在晚上偷偷用猎枪把其打坏。

 在展示北大荒少年的人性善质的同时, 常新港似乎有意呈现北大荒少年的人性负面因素,像嫉妒心、占有欲、自私自利、攀比心等也不比成人少。

 不过,常新港要呈现这些少年人性的负面性,只是为了在对比中展示人性的现实图景, 而且最终要展示的是他们到底是如何克服它们的。《青春的荒草地》中, 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景观就更为诱人, 无论是成人世界还是少年世界都纷纭变化,色彩斑驳。

 那么知书识礼、温文尔雅的副校长汪琪居然第一个给范丁贴大字报, 落井下石, 不讲道义; 班主任郑喜荣一面威文本阐释73

 文艺评论 ·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2013·05逼范大桦改姓,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激情,另一面却和她的妈妈演出了送饭的闹剧,显得卑俗;大桦的妈妈善良、好强而有教养,但又那么虚荣自负,不识好歹;谭要武当女红卫兵来到大桦家里抄家时颐指气使,耀武扬威,可是当自 己的亲人被人暗害后就痛哭流涕,恢复了人性;柳生的爸爸车老板一幅凶神恶煞的大老粗样子, 却正是他保护了范丁, 教会了范大桦在危难中做人的准则。

 成人世界就是如此复杂,成长中的北大荒少年世界也不逊色于此。

 在柳生蜕变成了依仗蛮力四处打架斗殴抢夺钱财的人时, 高龙却是一身侠义,喜欢抱打不平;原本善解人意的三丫成长为威风凛凛的红卫兵头头,四处游斗他人;温柔貌美的汪玲玲在批斗会上变得面冷心狠。在常新港笔下, 北大荒少年就是面临着如此复杂的人性景观,他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生活在伊甸园里,他必须要学会好好地辨别善恶,寻找生命的真实方向。

 这种敢于直面人性的复杂性但又坚守人性的底线, 是常新港北大荒少年成长小说最为动人的人性景观。突出鲜明浓郁的北大荒乡土特色, 是常新港描摹北大荒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时又一个追求。

 打开 《独船》、 《白山林》、 《青春的荒草地》等小说,扑面而来的是新鲜浓郁的北大荒风情,是生动鲜活的北大荒地气。

 那高高耸立、神妙绝伦的白桦林, 那蜿蜒腾挪、变幻万千的小黑河, 那寂寞的沼泽,那孤独的守林人小屋,那银装素裹的雪谷,那漫天辉煌的荒火,无不是元气淋漓的北大荒场景。

 而北大荒特有的生活、劳动方式更是常新港笔下少年生命的一部分, 到林子中去捡榛子,在雪地上用爬犁拉柴火,用小刀剥桦树皮,跟随大人去深山狩猎等等,不一而足。《青春的荒草地》 中曾写到大桦和父亲到玉米地里去听大地的音乐。

 这是多么神奇的北大荒土地啊!正是北大荒大地才孕育了常新港笔下的那些北大荒少年,他们一个个就像土地里钻出来的,浑身带着新鲜的泥土芳香, 就像一株株幼小的白桦树一样, 迎风弄雪, 傲然挺立, 倔强不屈的心魂把北大荒高原敞亮的天空映照得明媚靓丽。二、揭示阻碍都市少年成长的负面因素在告别北大荒那片热土后, 常新港定居于哈尔滨, 现代都市生活需要另一副笔墨, 像 《独船》、 《青春的荒草地》那样沉郁而浪漫的笔触已然无法延续。

 而且现代都市少年的成长历程和20 世纪 60、70 年代北大荒少年的成长历程之间的差距不啻霄壤, 常新港自 然不可能永远沉迷旧梦, 只能与时俱进, 关注当前都市少年的成长。

 在 《空气是免费的》、 《狂奔穿越黑夜》等长篇小说, 以及 《麻雀不唱》、 《羊在想马在做猪在收获》等中短小说集中,常新港以一支夭矫多姿的笔展示了现代都市少年的成长历程,与曹文轩、秦文君等国内少年成长小说家颉颃互竞。如所周知,近二十余年来,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强力推行,应试教育体制的日 益顽固,以及整个社会的世俗化、 实利化氛围不可遏止地大面积蔓延, 当前中国都市少年的成长环境日趋恶化,成长问题接踵而至,常新港直面此种严峻形势, 自 觉担当起作家的崇高使命, 秉笔直书,大力揭示阻碍都市少年成长的负面因素, 力图警醒世人,为少年成长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对机械顽固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嘲讽和揶揄, 是常新港当今都市少年成长小说非常关注的主题之一。

 中小学应试教育体制不把未成年人当作能动的主体对待,而是当作机械的考试机器;所谓的学习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反思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而是通过沉重的课业、反复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服从性格和因循守旧的惰性。常新港的长篇小说 《空气是免费的》就以幽默风趣的笔调调侃了这种应试教育体制的机械和呆板。

 小说主人公方弟是个初中男生,本来成绩一直很好,全班首屈一指;但是他实在无法忍受了无生趣的学习生活, 只能靠尖叫来发泄心中的郁闷。

 他的父母害怕他成绩下滑,就把他转到太阳学校。

 这个号称教学一流的学校就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典型。

 学校搞的是全封闭的寄宿制,完全按照现代性的标准化、格式化的模式建造,周围被高高的围墙封闭着,就连四个门卫的表情都是一模一样的, 而学校里边的建筑都是一个一个小火柴盒子组成的。

 里边竟然没有一根草没有一棵树。

 错综复杂的窄细的水泥路把那些火柴盒子一样的建筑串了起来。

 每一个火柴盒子里都藏着一个神秘。

 该学校还特别束缚学生的自由,从身体到心理彻底控制学生。

 它最强调的就是纪律,全体学生要按时作息,精确到秒。

 学生的被褥都叠得刀切一样,床下的洗脸盆和鞋都摆放得整整齐齐,退一步看,它们都摆在文本阐释74

 文艺评论2013·05一条线上。

 在上课时,就连学生的鼓掌都是被训练出来的一致节奏, 而为了防止学生上课时扭头四望,每个学生都戴上了塑料脖套。

 应试教育发展到这个地步,就不是培养人了,乃是实实在在地摧毁人。

 更可怕的是,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一旦固定化,就会形成一种逆淘汰的机制,富有创造性的老师和学生如果不遵从它就会面临着被淘汰的悲惨命运。当今都市少年们的成长途中, 除了应试教育体制的负面影响外, 另一个阻碍他们成长的负面因素主要来自 父母。

 这也是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要竭力揭示的。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非常耐人寻味,一方面是父母往往深爱子女,为之无私奉献到令人崇敬的地步, 另一面父母又往往把子女看作是自 己生命的延伸, 因此很少视其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视之为自 己的财产,或者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其身。

 这样,人性中最崇高和最卑下的两种倾向就在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中得到最奇特、最怪诞的组合,人世间种种悲喜剧因之层出不穷。短篇小说 《侵略》中, 常新港就通过少年陶宝宝的成长历程展示了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可怕伤害。

 主人公陶宝宝原本是非常可爱的小孩,但他的爸爸妈妈过度地望子成龙, 当其五岁半时就要他学钢琴,结果导致他得了 “钢琴恐惧症”;后来又让他学奥数,但他天生对数字迟钝。

 就连陶宝宝结交朋友都要受到爸妈的干涉, 他们就坚决不让他和喜欢体育的盖锋来往。

 正是父母的过度干涉, 有些少年就会出现彻底的人格萎缩的返祖现象,无法成长。

 陶宝宝就无法逃...

篇九: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特色的成长小说———试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曾思艺摘要 《少年》是一部独具特色的成长小说,它继承并发展了欧洲的教育小说:在主题内涵上更加丰富和具有现代色彩;在艺术手法上,则把教育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推进到叙事自我和历事自我视点交替出现的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高度,并把社会小说、悬疑小说、心理小说等多种类型的小说与教育小说融为一体。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 教育小说 成长小说A Unique Growth Novel— On Dostoevsky  s A Raw YouthZeng SiyiAbstract A Raw Youth is a unique growth novel,which has inherited anddeveloped the European Bildungsroman:it is richer in thematic connotation and moderncolor;moreover,in the aspect of artistic techniques,it promotes the first-person narrativemethod of the Bildungsroman to the narrative height of modern growth novels in which theperspectives of the narrative self and the experiencing self alternate,and integrate theBildungsroman with various types of novels such as social novels, crux novels,psychological novels,etc.Keywords Dostoevsky;A Raw Youth;Bildungsroman;growth novels《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 1875 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虽然早在 1985年就已译成中文出版 ① ,但迄今为止,查阅中国知网上有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论文,似还未见一篇对此的专论。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这部小说在创作手法上与陀氏以往的小说相异,更公开、直接、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因而在苏联时代不太受重视(如弗里德连杰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在专章中谈到了长篇小说《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但没有涉及重要作品《少年》和《群魔》),我国学者又深受苏联影响,对此殊少关注。《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一部颇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它继承并发展了欧洲的教育小说,使之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成长小说,这在小说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手法方面都有鲜明而突出的表现。首先,是主题内涵的丰富及现代色彩。教育小说(一译“修养小说”),也称成长小 说。

 教 育 小 说 这 一 名 称,源 自 德 语6 3① 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少年》,文颍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DOI:10.16238/j.cnki.rla.2011.03.008

 “Bildungsroman”、“Entwicklungsroman”,艾布拉姆斯在《欧美文学术语词典》中设有这两个词的专门条目,称为“主人公成长小说”或“教育小说”,并指出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经历的各种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1](218 - 219) 教育小说盛行于欧洲,其主题是表现年轻主人公所受到的正规训练、教育和人格塑造,甚至全面成长。歌 德 的《威 廉·迈 斯 特 的 学 习 时 代》(1795—1796)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最杰出的教育小说”[2](156) ,诺瓦利斯反歌德《威廉·迈斯特》的小说《亨利希·封·奥夫特尔丁根》(1802)、凯勒的《绿衣亨利》(1846—1880)也是德国教育小说的代表作,它们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最终长大成人。成长小说的名称,则多见于美国,其主题是:年轻主人公在和外部世界接触后,经历了某种痛苦的事件,对外部世界认识更深,同时也对自我身份与自身价值有了颇为真切的认知,斯蒂芬·克莱恩的《红色勇士勋章》(1895)、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等,是表现这一主题的代表性作品。教育小说和成长小说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致力于描写主人公的内心生活,通过青少年人生的演变过程,展示个人的成长,并揭示成长的方式和原因,以普通人物的成长过程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之路。德国的教育小说是传统的或经典的成长小说,而美国的成长小说则可以说代表了现代成长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则正好是一部处在传统的教育小说向现代成长小说过渡阶段的小说,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俄罗斯成长小说,较之传统教育小说的较为单一的主人公性格和思想的成长主题,其主题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富现代色彩。《少年》通过主人公阿尔卡季在 20 岁时以回忆的方式讲述的自己 19 岁那年的几段重要经历,既表现了德国教育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的共同主题:主人公在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以及精神上的成长,又增加了独具俄罗斯特色的主题———反映当时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试图从道德乃至宗教上为其寻找出路,从而使小说更富现代色彩。俄罗斯文学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关注当前社会现实问题,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心理奥秘的揭示来反映并思考这一问题,同时又与道德尤其是宗教的内容、与对人性的探索结合起来,因而又具有了超越性———由当 前 的 现 实 功 利 性 上 升 为 普 遍 性、永恒性。[3](229)《少年》表现了对当时俄国社会现实问题的突出关注和深入思考,以及浓厚的道德色彩。19 世纪下半叶的俄国社会空前混乱。西欧思想尤其是资本主义观念强力传入迅速扩散,而俄国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巨大的震荡和冲击,完全无能为力甚至土崩瓦解,社会丧失信仰没有道德,各种思想自行其是,人们不知所从,即便一向颇为稳固的家庭也分崩离析,成为偶合家庭。作家曾经一再谈到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没有根基,没有形成行为准则,因为根本不存在生活。巨大的震荡,一切都停顿了,一切都在衰败。似乎一切都被否定和不存在。而且不像西方只限于表面,而是在内部,在道德上。”[4](317)“现代俄国家庭越 来 越 变 成 了 偶 合 家 庭。正 是 偶 合 家庭———才是现代俄国家庭的定义。它似乎突然丧失了原有的面貌,甚至是完全意外的……”[4](265)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由此意识到作家们面临着新的创作主题和写作任务:“我们无疑存在着日益瓦解的社会生活,而家庭关系,当然,也日益瓦解,但也必然存在着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形成的生活。谁来发现和指出它们呢?谁能够哪怕稍稍确定并表现这种瓦解和新的创造的规律呢?”[4](253) 因此,他给自己确立了新的创作目标:“我早就给自己提出一个理想———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既写俄国目前的孩子,当然也谈他们现在7 3

 的父亲,从 他 们 现 在 的 相 互 关 系 上 来 谈。……我尽可能从社会各阶层中选取父辈和子辈,并对子辈从最初的童年时代开始便加以研究。……目前我只是写成了《少年》,这是实现我的思想的一个初步尝试。不过在这部作品中,孩子已经度过了童年,长成为一个不成熟的人,羞怯而又果断地希望尽快在生活中迈出自己的一步。我选择了一颗纯正无邪的心灵,但也已沾染上了可怕的腐化的可能性,过早的对卑微地位和自己‘偶然性’的仇恨,以及那种豁达大度,使一颗还纯洁的心灵已经有意地听任邪念渗入自己的思想,已经在自己的心中培植它,在自己的羞于公开的,但已经是大胆而热烈的幻想中欣赏它———所有这一切唯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理智,还有,确实,依靠上帝来解决。所有这些人都是社会的弃儿、‘偶合’家庭中的‘偶合’成员。” [4](201) 正因为如此,谢列兹尼奥夫非常精辟地指出《少年》的真正主题是:“如何给少年找到答案,在混乱的、无序的、一切通允而又全部崩溃的世界里为了什么而活着,如何活着?”[5](441) 也就是说,生动表现复调世界中少年阿尔卡季的精神上的成长。在空前混乱的社会,人们不再有统一的信仰与理想,有的各执己见,有的随波逐流,甚至随心所欲,从而形成一个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首先,是社会上层与下层的分裂。作为俄国上层社会象征的贵族知识分子韦尔西洛夫,是一个失去根基的漂流者,对俄国的现实极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总是试图离开俄国,到欧洲去寻找慰藉和寄托,“在陀思妥耶夫斯 基 看 来,他 是‘我 国 贵 族 习 气 的 产物’,他已经‘同俄国根基和俄国真理失掉了最后的联系’。他似乎是上层分子同人民群众 和 人 民 信 仰 相 脱 节 的 最 鲜 明 的 例证”[6](645) 。还有像索科利斯基老公爵这样老年昏庸的上层人士,和年轻的索科利斯基公爵这样无所追求、在玩乐赌博中度日子的贵族。下层社会,就更是复杂。既有靠欺诈度日的流氓无赖兰伯特之流以及众多追名逐利声色犬马之徒,也有生活艰难被迫自杀的知识女性奥莉娅,还有杰尔加乔夫一类革命民粹主义者,更有马卡尔这样行走俄罗斯大地深入生活总在寻找渴望心灵的宁静的朝圣者。其次,以前是温暖的港湾的家庭,现在也急剧变化,成为偶合家庭:因为父亲在世时受过马卡尔的恩惠,索菲娅还小的时候婚姻就被偶然地决定了,18 岁时只得嫁给了 50 岁的马卡尔,后来又非常偶然地爱上了回到庄园里的主人———25 岁而又丧偶的韦尔西洛夫,在没有和丈夫离婚的情况下,组建了另一个家庭,生下了私生子———小说的主人公阿尔卡季。这个复调的世界一切都变幻莫测,混乱不堪,人们空前迷惘,不知何去何从。19 岁的少年阿尔卡季在这个众声喧哗的复调世界中,面对变化不定、没有信仰、道德沦丧的社会,由于年轻幼稚,没有经验,更是万分迷惘,彷徨不定,历经曲折和磨难,多次遭遇道德的考验和心灵的创痛。好在他一直有一种向上的执着追求,并且后来受到了多方面良好的影响,终于醒悟过来,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成长,从而使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成长小说。与此同时,小说还通过阿尔卡季的母亲索菲娅的无权地位、通过少年对父爱的渴求,“提出了女权和亲情的欠缺的主题,分析了造成‘偶合的’家庭的因素”[7](318) ,而整个小说第一部的“中心主题是彼得堡这一最富于幻想的城市中传统的贵族家庭的瓦解,‘偶合的’家庭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小说是通过许多复杂曲折的生活细节故事、个人隐私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使小说具有了接近于我们时代的现代性。在彼得堡‘流动着的现实’中,可以看到赤裸裸的金钱追求,遗产的争夺,悲观论者或不堪忍受屈辱的女子的自杀,等等”,在第二部中,“小说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象:以放高利贷者为代表的金融势力开始挤压到不善于理财的贵族头上”,并且通过少年对卡捷琳娜的爱,表现了“这 种 纯 洁 的 审 美 感 情 的 伦 理 教 养 意8 3

 义”[7](322,324 - 326) 。由上可知,《少年》的主题内涵已大大丰富于以往的教育小说,并且独具俄罗斯道德特色,表现为更强调道德性或精神性,并且具有人类眼光,如阿尔卡季多方面良好的影响,主要来自生父韦尔西洛夫和养父马卡尔两个父亲的影响:“他有两个暗中教育者:一个是父亲———四十年代著名的贵族宣传家,另一个是民间香客马卡尔·伊万诺维奇”,前者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高度文化教养的典型人物,一个典型的为全人类宵衣旰食的人”,“一个俄国的典型”[6](644,643) ,后者是最纯正最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徒,“经常怀念广漠的荒原,认为金钱欲望、贪色、自命不凡和嫉妒,会使人们忘记伟大的事业,只做些小事,而在荒原中,人更坚定地向往伟大的功绩,像基督所教导的那样把自己的财富分给大家,做大家的仆人,使世界充满爱”,他代表了俄罗斯古老的民间宗教、伦理观念,是“自古以来的民众的真理”,“在这位流浪修行者的话语中混合了《旧约》、福音书以及伪经的叙说,体现了民众的伦理、文化理想和道德规范;在他身上反映了陀氏所喜爱的宗教人物,如主 张隐修的尼尔·索尔 斯 基 (约 1433—1508)、修士帕尔费尼(他的一部圣地旅行记再版于 1856 年,陀氏在书信中几次提到它)和涅克拉索夫诗篇所描写的修行者弗拉斯的特 点;马 卡 尔 形 象 还 与 古 老 信 徒 派 有 联系”[7](331) ;同时,《少年》还带有浓厚的现代色彩,如表现了复调世界、偶合家庭、妇女的地位等现代社会的问题。其次,是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少年》由主人公阿尔卡季以第一人称方式展开叙述,他在 20 岁时讲述了自己 19岁时三个月内的几段成长经历。阿尔卡季出生在一个偶合家庭,由于是私生子,更由于生父韦尔西洛夫对子女不承担父亲应尽教育职责的一贯做法(“他两个年幼的孩子通常不在他身边,而是寄养在亲戚家:他一辈子就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的,不管是婚生的还是私生的全一样”),他就像一个弃儿,几乎一出生就被安置在别人家里,然后送进莫斯科的图沙尔寄宿学校,在 20 岁以前几乎没有见过母亲,除了两三次匆匆的会面,父亲也只在十岁那年匆匆见过一次。这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又不善于交际,与别人难以相处,因而倍感孤独,深深怨恨自己偶然来到这个世上。作为私生子,他只能跟名义上的平民父亲马卡尔姓多尔戈鲁基,这个姓却又是俄国一个著名的公爵世族的姓,因此在学校里他经常为此遭到同学的嘲弄和蔑视,更遭到老师图沙尔的欺辱,以致他非常痛恨自己的姓,一再拼命声明自己是平民。与此同时,这种屈辱使他既深感自己身份地位卑微,又认识到自己胆小、奴性十足,从而开始走向成熟。起初,他试图从学校逃走,后来他一度发疯似地在莫斯科游荡。最终,他决定像乌龟躲进壳里一般沉醉于自己的思想,生活在充满幻想的离群索居的日子里。在他中学毕业后,韦尔西洛夫突然醒悟,想让儿子回到身边,教育他指点他,便让阿尔卡季从莫斯科来到彼得堡,并给他找了一份相当轻松的工作———陪伴索科利斯基老公爵。在彼得堡,阿尔卡季又陷入卡捷琳娜的密信事件,经历了对父亲形象的幻灭和重新认识,卷进了金钱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旋涡中,染上了奢侈、堕落、赌博的恶习,一度离家出走,并且在赌场里被人污蔑,相当恨世甚至差点自杀,大病一场,昏迷几天。最终在马卡尔和韦尔西洛夫以及母亲卡捷琳娜等的共同影响...

篇十: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弘大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分类号⋯⋯⋯⋯⋯一U D C⋯⋯⋯⋯⋯⋯密级⋯公⋯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长小说《少年》研究申请人:学 号:培养单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李娜2160748俄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俄罗斯文学荣洁教授2019年5月4日万方数据

 舅劳弘大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lIll l II Illl4111 Illl 41 1114 II qllY3567370分类号⋯⋯⋯⋯⋯一U D C⋯⋯⋯⋯⋯⋯密级⋯公⋯开⋯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成长小说《少年》研究申请人:学 号:培养单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李娜2160748俄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俄罗斯文学荣洁教授2019年5月4日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①e且op MHxa话nOBHq,ⅡOCTOeBCKrlfi,1821—1881)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俄罗斯,而且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多集中于《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上,而对其创作的唯一一部成长小说《少年》却鲜有研究。本文以《少年》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艺术特征。成长小说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通常是年轻人,除主人公外,作品中还有一类重要人物,即成长主人公的导师,他们在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引路人的作用。俄罗斯的成长小说创作始于1803年,以卡拉姆辛的《当代骑士》为开端。俄罗斯文学中著名的成长小说有冈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和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俄罗斯成长小说具有自传书写的传统,关注人物的精神成长,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本文中分析了《少年》中主人公阿尔卡季的成长历程。在阿尔卡季的成长过程中,他的两位父亲一一生父韦尔西洛夫和养父马卡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韦尔西洛夫是阿尔卡季成长的参照,阿尔卡季在他身上同时发现了高尚和卑劣两种品质,在认识韦尔西洛夫的过程中,阿尔卡季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美好品德的渴望;马卡尔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也是阿尔卡季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在阿尔卡季陷入精神上的迷茫时,他向阿尔卡季传扬基督教的福音,引导阿尔卡季做一个有美好品德的好人。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成长小说《少年》中独特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小说按照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将“过去”与“现在”串联起来,在瞬间中表现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在客厅、门槛、小饭馆三个特殊的时空中,分别发生了对主人公成长有着不同意义的事件。万方数据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少年》:成长小说;叙事特征万方数据

 AHHOTaHHHAHHOTaHHfl①芒且op MHxa访nOBHq且ocToeBcKH讶(1 82 1—1 88 1)——H3BeCTHblH pyccKri讶IIHCaTeYlbXIX BeKa.Eropa60TbIH3BeCTHbl He TOⅡbKO B Poccnn.HO H BO BCeM MHpe.BOJIblIIHHCTBO HccⅡeⅡoBaHH访 OTeHeCTBeHHblMH H 3apy6e)KHblMH yHeHbIMH IIO eropa60TaM cocpe皿oTOqeHbl Ha TaKHX HpOH3BeReHI孙qX,KaK<<HpecTynnenne H HaKa3aHrle>),“H且HoT>),<.(BpaTbU KapaMa30BbI>>,HO 6stao OTHOCHTeJIhHO MaIIO HccⅡe皿oBaHH话BOTHOIIIeHHHpOMaHa<d-lo且pocTOK>>,e且HHCTBeHHOFO pOMaHaBOCHHTaHH.q B eroTBopHeCTBe.POMaH(d-lo且pocToIO>丑BⅡ丑eTcⅡ06%eKTOMHccJIe且oBaHH丑且aHHOfi皿HccepTaIIHH,HCCYIe)1yIOTC.q xyⅡo>KeCTBeHHble Oc06eHHOCTH KaK pOMaHa BOCIIHTaHH.q.POMaH BOCIIHTaHHjI——3TO pOMaH.B KOTOpOM OCHOBHOfi TeMOH牙BJI丑eTc且npotleccB3pocneHrta nepcoHa)Ka.F.rIaBHIbIM repoeM06I,IqHO gB朋eTCgMOJIO皿OfiqeJIoBeK.[IoMHMO FIIaBHOFO repoa B IIpOH3Be皿eHHH CylReCTByeT Ba承Ha只rpynna nepconaxefi.cpejm KOTOpblX——HaCTaBHHK F3IaBHOFO repoa,KOTOpbIH nrpaeT ponb ero BOCIIHTaTeJDIC03jIaHHe pyCCKHX pOMaHOB BOCHHTaHHg HaqaYlOCb B 1 803 rosy H rlepBbIM pyCCKl4MpOMaHOM BOCHHTaHH8 gBJIaeTCg((PI,IUapl,HalI/ero BpeMeHrl>>H.M.KapaM3HHa.<(06bIKHOBeHHajI HCTOpHg>>M.A.FOHqapoBa,(诅eTCTBO>>,<<OTpoqeCTBO>>,(dOHOCTB>>J1bBa ToncToro H<<皿CTCTBO)),“B JIIO且jqX>>,<<Moll yHHBepCHTeTbI>>MaKCHMa FopsxoroOTHOC丑TCg K H3BeCTHBIM pyccKHMpOMaHaM BOCHHTaHH见.PyCCKHe poMan/,I BOCIIHTaHH$1HMeIDT Tpa)IHRHrO aBT06riorpa巾nqecKoro IIHCaHH,I,OprleHTrlpyroTC,t Ha lIyXOBHbIfi pOCTvrⅡaBHoro repoa H TeCHO cB兄3aHId C COHHaYlSHOH peaJlbHOCTblO.B且aHHOfi RrlccepTauHn aHaJIri3rtpyeTca npoRecc pocTa repoa B poMaHe<<lqoZIpOCTOK>>.KpOBHblfi OTeB ApKa且na BepcrinOB H 3aKOHHbIH oTeu ApKa皿na Maxapcbn--pami BaXHylO po.ⅡbB eFOpa3BHTHH pocTa.BepcmmB npeRcTaBnaeTc060fiopneHTnp且JI牙ApKa且HaB npoIIecce eFOB3pocⅡeHH牙.ApKa且Hfi Hameh BHeM KaK6JmropojIm,m.TaKH Hpe3peHHble KaHeCTBa.B npouecce HOHHMaHHll BepcHnoBa..III..万方数据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pI<a)arifiTaK>Ke06Hapy")KHYlCBOH CaMhleCOKpOBeHHbIe qyBCTBa:>KeJiaHrleCTaTb且OCTOfiHbIM 6naropo且HbIM HeJIOBeKOM.MaKap——Ha60)壬cHbI讶BepymmHfi H IIpOBORHrlK皿yXOBHOFO pocTa ApKa且H丑.Korea ApKajIHfi BIIaJI B]IyXOBHOe 3aMelllaTeJIbCTBO,OHyqHⅡApKallHa XpHCTHaHCKHMHCTHHaM H HaCTaB朋H ero 6blTb6naropo且HbiMI王eJ】OBeKOM.KpoMe TOFO,B且aHHOfi且HccepTalIHHTaK)KepacCMOTpeHbl CBOe06pa3HbleBpeMeHHble H HpocTpaHCTBeHHble Oc06eHHOCTH pOMaHa BOCHHTaHHfl<<Ho且pocToIO>.POMaH CBjl3blBaeT”npomaoe”c”HaCTO,IIJAHM”B COOTBeTCTBHHC HOTOKOM C03HaHH,IFJIaBHOI"Orepoa,Bblpax[caeTMFHOBeHHbIe H3MeHeHHa MblCJIH FJIaBHOFOrepoz.BOc06eHHOM HpocTpaHCTBe KaK FOCTHHa.q,nopor H TpaKTHp nponcxo且rtnH C06bITHa,KOTOpbIe HMe.rIH pa3Hble 3HaqeHHg且·Ⅱ丑pocTa FIIaBHOFO repoa·K.『lIOqeBbie cJioBa:fIOCTOeBCKHfi;<<Ho且poCTOK>>;pOMaHBOCllHTaHHg;IIOBeCTBOBaTeJIbHble Oc06eHHOCTH—IV.万方数据

 目 录目 录中文摘要⋯⋯⋯⋯⋯⋯⋯⋯⋯⋯⋯⋯⋯⋯⋯⋯⋯⋯⋯⋯⋯⋯⋯⋯⋯⋯⋯⋯⋯⋯⋯IAHuoTantxX....⋯⋯⋯⋯................⋯.⋯⋯⋯.⋯.⋯.⋯.⋯..⋯..⋯.⋯.⋯.....⋯..⋯⋯.⋯.⋯..⋯⋯⋯...III绪论⋯⋯⋯⋯⋯⋯⋯⋯⋯⋯⋯⋯⋯⋯⋯⋯⋯⋯⋯⋯⋯⋯⋯⋯⋯⋯⋯⋯⋯⋯⋯⋯⋯⋯⋯⋯⋯⋯⋯⋯⋯⋯.1第一章成长小说概述⋯⋯⋯⋯⋯⋯⋯⋯⋯⋯⋯⋯⋯⋯⋯⋯⋯⋯⋯⋯⋯⋯⋯⋯⋯.9第一节成长小说的释义⋯⋯⋯⋯⋯⋯⋯⋯⋯⋯⋯⋯⋯⋯⋯⋯⋯⋯⋯⋯⋯⋯一9第二节俄罗斯文学中的成长小说⋯⋯⋯⋯⋯⋯⋯⋯⋯⋯⋯⋯⋯⋯⋯⋯⋯⋯1l本章小结⋯⋯⋯⋯⋯⋯⋯⋯⋯⋯⋯⋯⋯⋯⋯⋯⋯⋯⋯⋯⋯⋯⋯⋯⋯⋯⋯⋯..1 3第二章《少年》中人物的成长历程⋯⋯⋯⋯⋯⋯⋯⋯⋯⋯⋯⋯⋯⋯⋯⋯⋯⋯⋯14第一节阿尔卡季成长的环境⋯⋯⋯⋯⋯⋯⋯⋯⋯⋯⋯⋯⋯⋯⋯⋯⋯⋯⋯⋯14一、“偶合家庭”中的“偶然成员”⋯⋯⋯⋯⋯⋯⋯⋯⋯⋯⋯⋯⋯⋯⋯14二、“罗特希尔德思想”的追求者⋯⋯⋯⋯⋯⋯⋯⋯⋯⋯⋯⋯⋯⋯⋯⋯16第二节阿尔卡季成长的参照一一韦尔西洛夫⋯⋯⋯⋯⋯⋯⋯⋯⋯⋯⋯⋯⋯18一、韦尔西洛夫高尚的一面⋯⋯⋯⋯⋯⋯⋯⋯⋯⋯⋯⋯⋯⋯⋯⋯⋯⋯⋯18二、韦尔西洛夫卑劣的一面⋯⋯⋯⋯⋯⋯⋯⋯⋯⋯⋯⋯⋯⋯⋯⋯⋯⋯⋯19第三节阿尔卡季的精神指引⋯⋯⋯⋯⋯⋯⋯⋯⋯⋯⋯⋯⋯⋯⋯⋯⋯⋯⋯⋯21一、母爱一一拯救的力量⋯⋯⋯⋯⋯⋯⋯⋯⋯⋯⋯⋯⋯⋯⋯⋯⋯⋯⋯⋯2 1二、阿尔卡季的精神之父一一马卡尔⋯⋯⋯⋯⋯⋯⋯⋯⋯⋯⋯⋯⋯⋯⋯22第四节阿尔卡季的精神内省⋯⋯⋯⋯⋯⋯⋯⋯⋯⋯⋯⋯⋯⋯⋯⋯⋯⋯⋯⋯23本章小结⋯⋯⋯⋯⋯⋯⋯⋯⋯⋯⋯⋯⋯⋯⋯⋯⋯⋯⋯⋯⋯⋯⋯⋯⋯⋯⋯⋯一25第三章成长小说《少年》的叙事特征⋯⋯⋯⋯⋯⋯⋯⋯⋯⋯⋯⋯⋯⋯⋯⋯⋯⋯26第一节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26第二节叙事的时间特征⋯⋯⋯⋯⋯⋯⋯⋯⋯⋯⋯⋯⋯⋯⋯⋯⋯⋯⋯⋯⋯⋯27一、“过去”与“现在”的交错⋯⋯⋯⋯⋯⋯⋯⋯⋯⋯⋯⋯⋯⋯⋯⋯⋯27二、“瞬间”的艺术⋯⋯⋯⋯⋯⋯⋯⋯⋯⋯⋯⋯⋯⋯⋯⋯⋯⋯⋯⋯⋯⋯28第三节时空特征⋯⋯⋯⋯⋯⋯⋯⋯⋯⋯⋯⋯⋯⋯⋯⋯⋯⋯⋯⋯⋯⋯⋯⋯⋯29万方数据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时间的象征意义⋯⋯⋯⋯⋯⋯⋯⋯⋯⋯⋯⋯⋯⋯⋯⋯⋯⋯⋯⋯⋯⋯30二、特殊的时空⋯⋯⋯⋯⋯⋯⋯⋯⋯⋯⋯⋯⋯⋯⋯⋯⋯⋯⋯⋯⋯⋯⋯⋯3 1本章小结⋯⋯⋯⋯⋯⋯⋯⋯⋯⋯⋯⋯⋯⋯⋯⋯⋯⋯⋯⋯⋯⋯⋯⋯⋯⋯⋯⋯..33结语⋯⋯⋯⋯⋯⋯⋯⋯⋯⋯⋯⋯⋯⋯⋯⋯⋯⋯⋯⋯⋯⋯⋯⋯⋯⋯⋯⋯⋯⋯⋯⋯⋯⋯⋯⋯⋯⋯⋯⋯⋯..35参考文献⋯⋯⋯⋯⋯⋯⋯⋯⋯⋯⋯⋯⋯⋯⋯⋯⋯⋯⋯⋯⋯⋯⋯⋯⋯⋯⋯⋯⋯⋯.37例证来源⋯⋯⋯⋯⋯⋯⋯⋯⋯⋯⋯⋯⋯⋯⋯⋯⋯⋯⋯⋯⋯⋯⋯⋯⋯⋯⋯⋯⋯⋯.40致谢⋯⋯⋯⋯⋯⋯⋯⋯⋯⋯⋯⋯⋯⋯⋯⋯⋯⋯⋯⋯⋯⋯⋯⋯⋯⋯⋯⋯⋯⋯⋯⋯⋯⋯⋯⋯⋯⋯⋯⋯⋯..4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2独创性声明⋯⋯⋯⋯⋯⋯⋯⋯⋯⋯⋯⋯⋯⋯⋯⋯⋯⋯⋯⋯⋯⋯⋯⋯⋯⋯⋯⋯⋯.43万方数据

 绪论绪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在他创作的诸多作品中描写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他们不仅忍受着物质上的贫穷,而且心理上也因为来自社会、阶级、生活的种种压力变得胆怯、畏缩。他的第二部作品《双重人格》用幻觉、想象的艺术手法剖析了人物内在的尖锐矛盾,开创了“双重人格”的主题。在《少年》中作家继续了“双重人格”的主题,描写了一个在高尚与卑劣之间不断摇摆的人物一一韦尔西洛夫,他对主人公阿尔卡季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1 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参与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活动被判苦役,后流放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变成了一个虔诚的教徒。此后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圣徒、长老、朝圣者等人物形象, 《少年》中阿尔卡季的养父马卡尔老人正是作家塑造的一个朝圣者形象,他宣扬基督教的真理,告诉人们要按上帝教导的那样去生活。此外,作家还塑造了一系列顺从地忍受苦难的虔诚的女教徒形象,如《罪与罚》中的索尼娅和《少年》中的索菲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孩童问题,在1876年1月的《作家日记》中,作家以大量的篇幅表达了自己对彼得堡街头流浪儿童命运的担忧。在作家最后一部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作家塑造了伊凡、米佳等一系列孩童形象,他们既单纯美好又盲目地倾向罪恶。

 《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7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探讨了“偶合家庭”中少年的成长问题。主人公阿尔卡季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他是地主韦尔西洛夫与女仆索菲亚的私生子,他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中,与自己的父母仅有几次匆匆的见面。小说以阿尔卡季的口吻讲述了他在彼得堡三个月内的经历。在这三个月时间内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又跌入了谷底,认识到父亲高尚的一面和卑劣的一面,在小说的结尾他终于决定要去追求真理,开始了新的生活。《少年》是作家创作中唯一一部成长小说,体现了作家对成长问题的关注。然而无论是俄罗斯学者还是中国学者对这部作品都很少关注,从成长角度对这部万方数据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小说的解读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在成长小说语境下解读《少年》,是对已有研究的一个补充,也是对陀氏创作遗产的进一步挖掘。一、国外研究现状“《少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优秀的,但没有得到充分评价的作品之一”①。它在问世之后,并没有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已有的对《少年》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对小说主题的研究莫丘利斯基(MotlyabCKUfl足厚)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与创作》(/locmoeecru瘴.)Ku3ub“meopt-tecmeo,1995)继承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宗教哲学批评传统,作者试图探究《少年》中蕴含的宗教哲学思想。莫丘利斯基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试图以自己的小说回答下面这个问题,即人类能否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生活。莫丘利斯基认为东正教的聚合性思想在马卡尔·多尔戈鲁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2.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研究苏联著名的陀学研究专家多利宁旧伽“爿秘HA.C)在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两部小说:<少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如何创作的》(I-Ioc刀eOnue poMaubt,巧ocmoeecKoeo.‘Kar c030aeaaucb 7"HoOpocmoK”bt 7"l了pambyl KapaMa30ebl’,’1 963)中将《少年》中的人物形象与它们可能的原型进行对照,作者认为主人公阿尔卡季的形象与涅克拉索夫(HeKpacoe H.A.)这个人物有关系。“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涅克拉索夫可能是最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完美地表现出这些偶合家庭中偶然成员们的性格和追求。”②贝尔特奈斯(EgpmHec t0.)的文章《“基督一父亲”: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中生父与养父的矛盾问题》(‘"Xpucmoc—omevt”jKnp06ae.Menpomueonocmaa.尼enua omz4a KpoeHoEO“omt4a3aKOHH020 8。"HoOpocmKe”①尼·别尔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M].耿海英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②且OJIHHHH A.C.1-loc.qe.aHHe poMaHbI且OCTOeBCKOrO:KaK C03且aBaJlHCb’’Ho且pocToK”H”bpaTb,I KapaMa30m,l”[M].M.:COBeTCKH.讶HHcaTeJlb.1 963.C.74.万方数据

 绪论,可ocmoescroeo,1998)研究了《少年...

推荐访问: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审美 特征 少年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