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5篇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5篇

时间:2022-12-11 20:40:26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5篇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SynopsisTheunbalanceddevelopmentinregionaleconomyhasbeenoneofthedis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5篇,供大家参考。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5篇

篇一: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y n o p sisT h e u n b a la n c e dd e v e lo p m e n tinr eg io n a l e c o n o m yh a s b e e n o n e o fth ed istin ct f e a tu r e s inF u jia n’ S e c o n o m ysin ce th e r e f o r m a n do p e n in g —u p . T h isd isserta tio na tte m p tstoin v estig a teth er eg io n a le c o n o m icd isp a r ityinF u jia nsy ste m a tica llya n dp r o f o u n d ly . T h is p a p e rf o c u se s th e v a r ia tio n ch a ra cteristicso fr eg io n a le c o n o m icd isp a rityo fF u jia n p r o v in c esin ce 19 7 8 , o nth e b a sis o fw h ic htop r o b ein to its c a u se s a n dse e kstra teg iesto n a r r o wth ed isp a rity .B y u sin gth e d eta iled a n dsy ste m ic d a ta , th is p a p e r a n a ly z e sth e v a r ia tio no fr eg io n a le c o n o m icd isp a r ityo fF u jia n p r o v in c e . T h er esu lt o fth ea n a ly sisin d ica tes th a t b o thth e a b so lu tea n drela tiv ed isp a r itya r ec o n tin u in g en la rg in g ,th em a inp a r to f th ed isp a rityc o m p o se do f th ed isp a r ityb e tw e e nth eco sta l a n dh illy r e g io n sis a lsob e c o m in ge n la r g in g . T h is p a p e rc o n sid e r s th a t th er eg io n a le c o n o m icd isp a r ityinF u jia na r e th e resu lts o fth e M u lti—B a ck W a sh E f f ectb e tw e e nth e so u th e a st co sta l a r e a s a n dn o r th w e sth illyr e g io n sinF u jia n , w h icha r e c a u se db yth en o n —e q u ilib r iu min th ep r o c e sso f m a r k e tr e f o r m . T h eq u a lityo fe n v ir o n m e n t is n o t c o o r d in a te w ith 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in so m ea rea s. F in a lly , th is p a p e rd iscu sse s if it is n e c e ssa r yto co n tr o l th er eg io n a le c o n o m ic d isp a rity inF u jia na n d th e np r o p o se sso m esu g g e stio n sa n d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 s top r o m p tth e c o o r d in a ted e v e lo p m e n t.K e yw o r d s:

 r e g io n a le c o n o m icd isp a rity ; co o rd in a ted ev elo p m en t; F u jia nII

 前言福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 在白然地理环境上有其相对的独特性. 在经济发展上亦有其特殊性。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约30 年的时间里受台海军事对峙的影响, 虽地处沿海. 但经济发展缓慢, 成为当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低谷” 。

 改革开放以后, 福建省赢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引人注目。据统计, 19 7 8 . 20 0 0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 2%, 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经济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均由19 7 8 年的第22位分别上升至第1 I位和第7 位。

 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山现了不少问题, 改革开放的优辨正在逐渐弱化, 对台优势也在弱化, “山海” 优辨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而最为人们关注的是在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区域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却在急剧扩人, 19 7 8 年末人均G D P 极值离差只有357元( 当年价, 下同). 20 0 0 年末却达到31351元。区域经济差异的扩火不仅直接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影响海峡两岸繁荣带的建设。

 也会影响全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问题?改革开放以米全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动情况究竟如何?造成全省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人的原因是什么?对目前这种经济差异状况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控?如何缩小全省区域经济差异, 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解决上述大家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正是笔者选题的初衷。其实。

 省委、 省政府非常重视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早在8 0 年代中期.就提出了“抓好山海两条线. 念好山海经” 的区域发展战略:

 9 0 年代初; { lJ, 提出了“沿海、 山区一盘棋” 和“南北拓展。

 中部开花, 连片开发. 山海协作, 共同发展” 的战略:

 19 9 3年省委、 省政府又作出了《关于加快山区开放开发若干问题的决定》 , 提出“对口挂钩扶持、 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的政策措施:

 19 9 5年10月 , 中共福建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把“内地山区迅速崛起, 山海协作联动发展”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19 9 6年福建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福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20 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内地山区发展的决定》 以及在“十五” 计划中都明确提山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然而。

 全省区域经济差异并没有在大家的期望中逐步缩小. 反而进一步扩大III

 了。

 19 7 8 . 19 8 8 年九地市间人均G D P 极值离差变化值只有219 1元; 而19 8 8 - 20 0 0年却达到28 7 7 3元, 为前者的13倍:

 标准差由19 7 8 年的110 . 6 9 增至19 8 8 年的7 4 5. 29 , 标准差数值变化只有634 . 6; 从19 8 8 年开始至20 0 0 年的十余年问全省经济的绝对差异变化十分迅速。

 标准差由19 8 8 年的7 4 5. 29 增至20 0 0 年的9 60 4 . 7 2,标准差数值变化则高达8 8 59 . 4 3, 后一阶段标准差数值变化约是前一阶段的】

 4 倍。全面而深刻地分析福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过程. 了解全省区域经济著异的组成及其变化特点. 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进一步提升闯东南的经济实力. 缩小山海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对提高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增强全省经济发展后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撰写的目的是为了在系统研究福建区域经济著异变动过程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福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特点, 找出造成全省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人的确切原因, 并对新世纪福建经济的持续、 快速、 协调发展提出某些建设性的意见。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倘若本研究对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笔者将其感欣慰。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 文中定有诸多不足之处. 真诚期待各位专家、 同仁批评指正。IV

 、内容提要Y '“30 58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论文试图较为系统和深入地研究福建区域经济著异问题。

 论文的主旨是研究19 7 8 年以米福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特征, 探讨筹异产生的原冈和缩小区域经济筹异的对策。文章运用较为翔实的资料对19 7 8 年以来福建区域经济著异变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 白19 7 8 年以米. 全省区域经济的绝对著异和相对差异都在不断扩火并得山这种差异主要为“山” “海” 间的差异且逐步扩火的结论; 而造成这种差异扩大的原冈则是由于地理环境存在差异的人背景- 卜, 各地在经济转耻过程中市场化改革的不均衡性, 引起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山区间多重『亓I波效廊作H j的结果. 且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不协调的现象; 晟后. 文章就是否有必要调控福建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讨论并提山缩小区域经济筹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关键词t区域经济筹异协凋发展福建

 1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理论述评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现象进行研究. 但不同学者对区域经济筹异的理解各异, 采用不同的测度指标、 研究地域单元和测度方法对同一区域进行研究,有时会得出不同或截然相反的结论, 冈此采刚正确的研究方法分析区域经济筹异问题. 具有重要的意义。1. 1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1. 1. 1现有研究成果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认识及评价不同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解不一致, 以及研究目的和侧重点不同. 目前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差异内容的理解归纳起米主要有以。

 I- + )L 种:观点一:

 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应主要从各区域间经济增K 的总鼙著异去考察…12j。如考察社会总产值、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 J:

 农业总产值、 国民收入等的筹异。观点二:

 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既考察区域间某一时间的经济著异状态, 还要研究其变化过程p 11…。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包括区域间经济总母和增艮速度的差异。观点三:

 主张全面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 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包括区域间经济总量、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条什的著异pJ。基于学者们对区域经济差异内容的理解不同. 对区域经济著异的实质亦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

 区域经济筹异是一个收入概念Il 1” 。

 认为生产是手段, 消费才是目的,人们最关心的是生活水平,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其二: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生产概念. 更应注重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山水平的差异进行研究16J。上述对区域经济差异内容和实质理解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即区域经济差异到底应从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去考察还是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去考察, 区域经济差异究竟是一个生产概念还是一个收入概念。1. 1. 2本研究的现点综合上述观点, 本研究认为首先应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去考察区域问的经济差异. 因为在进行区域问经济发展比较时, 已把各个区域作为一个实体米看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

 虽存在经济结构、 发展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但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条rI:

 是引起区域经济产生筹异的原冈, 而不麻将其作为区域经济若异的表现加以研究。其次, 本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生产概念。

 生产水平的高低赢接决定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状况, 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直接原冈则是区域间生产水平存在差异, 而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只是区域经济差异的结果或体现。

 虽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手段来缩小区域间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但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最终还

 得发展生产, 缩小由生产造成的差距。雨次, 本研究认为lj:

 ( 域经济差异应从人均水平层次去理解, 冈为不同研究区域的面积、 人13数量存在筹异, 片面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的总量筹异, 其结论井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因此本研究所指的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的1F 均等化现象。第四, 区域经济差异的类型包括绝对差异和相对筹异。

 区域经济差异的绝对筹异是指各区域间某项经济指标量上的差距, 反映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 主要采仟|绝对指标来衡餐:

 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对差异指某一时期各区域间某项经济指标变化速度( 变化率)的差距, 反映的是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的筹距, 州相对指标来衡蛄。1. 2区域经济差异测度理论1. 2. 1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1. 2. 1. 1已有的研克成果及其评价基于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解不同及受统计资料等的限制. 不同学者往往采川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差异。

 现综述如下:其一. 尽量选取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 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城市规模、 经济密度、 科技力量、 对外开放度等, 采Ⅲ层次分析法,求算出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 得出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筹异“1。其二. 采用综合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联合国在19 9 0 午提出由期望寿命、 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 D P 等方面构成的人类发展指数去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于19 9 0 年提出由人均G D P 、 社会结构、人口素质、 生活质量等16 项指标构成的社会指标体系来衡量地区发展水平。

 刘再兴先生则采_ I{ ; I经济规模总量、 经济增长活力、 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工业结构比重数、结构转换条件、 人口文化素质、 技术水平指数、 城市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等九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来全面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钟文余、 李有生于19 9 5年提出采用产值指标、 居民收入、 水平指标、 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经济活力笛指标从数量和质量上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p J。

 其指标体系如下:广产值指标:

 人均G N P 、 人均工农业产值]广相对差距指标标+ 居民收入:

 城镇职工人均货币工资L 水平指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H- JL 绝对差距指标]= 业企业资会税牢人均收入企业人均产值图1. I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数量” 和“质量” 指标体系2指指量苴数质一一系阼标旨

 其三。

 采用单项指标来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状况。

 这些指标主要有以下儿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仕单位要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从价值形态上看, 它是一国领土范围内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的价值的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挫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规模、 总水平的总量指标9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 它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内外的管理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作为一种人均收入指标, 常常是经济学界用来衡蹙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pJ。人均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是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的总值包括新创造的价值和转移的价值。

 社会总产值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综合性指标, 国内众多研究人员曾用此指标比较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和商业笛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 它等于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后的净产值。

 作为一个收入指标, 国民收入反映了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该指标曾被广泛用来测度区域经济差异lI…。纵观上述三类测度指标体系. 前两类属综合指标, 后一类属单一指标。

 诚然综合指标体系能从不同角度、 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区域间经济著异状况, 但往往只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的著异, 难以反映出区域经济差异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情况。

 单一指标虽不能综合地衡量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但它能从总体上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并且具有简单、 代表性强、 统计资料容易获得等特点, 冈而易于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和从时间断面上进行分析。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仅反映了物质生产领域的成果.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还包括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成果。1. 2. 1. 2本研究采用的区囊经济盖异洲度指标根据笔者前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解, 本研究认为应选取单一指标中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测度指标。

 因为区域经济差异应是一个生产概念, 是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等化现象, 要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最终要从发展本医域的生产力水平着手, 井且从九十年代以来福建省的有关统计资料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统计指标, 各地区的统计数据容易获取. 操作性强, 易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1. 2. 2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1. 2. 2. 1已有的洲度方法目前火家所使_ 【IJ的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人都借州发展经济学中关于收入著异的测度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差、 变异...

篇二: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31卷 第 4 期 V o1. 3 1 N 0 . 4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Chongqing Technol Business

 Univ. ( Nat Sci E d) 201 4 年 4 月 A pr.20 14 文章编号:

 1672- 058X (2014)04- 0083- 05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米

 张小静 , 唐承丽¨ , 段小微 , 史文涛 , 韩卫银 ( 1. 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 0081;

 2.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

 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常用指标测算了河南省 1997- 2011 年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

 异; 然后科学选取 13 项经济指标, 借助 SPSS18. 0 统计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

 合评价值 , 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县域划为不同的发展 层次 , 并借助 Arcgis 图形分析技术将 结果可视化 , 进 而 分析 出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特征 ; 同时对河南省 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 了定性的分析。

 关键词 :

 区域经济差异 ; 空间格局 ; 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

 X 801

 文献标志码 :

 A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定时期内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J。适度的区域 经济差异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但是, 差异过大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 发展, 还可能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近年来,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尺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河南省区域经济进 行过研究 , 但研究的地域单元大多是各地级市 , 没有进一步对各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差异进行研究, 少数 学者从空间格局上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 级区域( 包含县和县级市) 和 l7 个省辖市市区共 126 个县(市) 作为研究单元, 以《 河南统计年鉴》 ( 1998—

 2012 年) 为主要数据来源 , 从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上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 了相对全面的分析 。

 。以 201

 1 年底河南省行政区划为标准, 以 109 个县 1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时间特征 以 1997— 2011年共 15 年的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 以各区域每年的人均 GDP 作为度量区域经济差 异的变量指标, 以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两个常用指标来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的时间特征, 并将其 结果绘制成图 1。

 1. 1绝对差异呈不 断增大趋势 从 图 1可以看出 , 从 1997- 2011 年间河南省 126 个县市人均 GDP 的绝对差异总体上呈不断增大趋势 ,

 除了 1999 年绝对差异有所回落, 其他年份均保持增长, 增长速率有所不同。绝对差异的变化趋势大体可以

 分为6 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7— 1998) , 绝对差异起步增长速度稍快, 标准差由 1

 785 增至 2 165, 年增长率 为 21. 29%; 第二阶段( 1998— 1999) , 绝对差异有所缩小 , 标准差由 2 165 回落至 1

 871; 第三阶段 ( 1999—

 2oo2) , 绝对差异保持缓慢增长, 标准差由 1

 871增至 2 813, 年递增率为 14. 56%; 第四阶段(2002— 2008) , 绝 收稿 日期 :

 2013- 10- 18:

 修回日期:

 2013— 11- 08.

 基金项 目:

 湖南省重点学科( 2011 001)研究项 目.

 作者简介 :

 张小静( 1 989一 ) , 女, 河南洛阳人, 硕士研究生 , 从事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

 通讯作者 :

 唐承丽( 1 964一 ) , 女, 湖南浏阳人, 副教授, 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E— m ail :

 tclxy68@163. eom.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1卷 乏 j{ } j{

 呋 19 97 199 8 19 99 200 0 2O0 1 2 OO2 2o 03 200 4 2O05 2 OO6 2 O0

 7

 2OO8 2OO9 2 0 10 20 1 1 年份, 年 图 1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 的变化过程 ① 数据由《 河南统计年鉴》 ( 1998- 2012 年) 相关数据计算处理而得 对差异呈快速增长, 标准差由2 813 增至9 536, 年均增速达到 22. 56%; 第五阶段(2008- 2009) , 绝对差异增 长速度显著放慢, 标准差由9 536 增长到9 807, 年增长率仅为 2. 8%; 第六阶段(2009- 2011) , 绝对差异呈急 剧增长态势, 标准差由9 807 增长至 12 436, 年增长率高达 26. 81。

 1. 2相对差异呈波浪式发展态势 从图 1 可以看出, 1997— 1998 年相对差异快速增长, 之后 1999 年大幅度回落, 降至连续 l5 年中最低, 为 O. 35。1999- 2005 年, 相对差异呈现缓慢增长, 变异系数由O . 35 增至 0. 44, 达到最高值, 年递增率为 3. 9%。

 2005- 2006 年, 变异系数稍有降低, 之后 2007、 2008 年有所回升。2008 年以来, 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

 2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2. 1 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 考虑到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主要体现在经济水平、 经济结构、 社会发展水平 3 个方面, 根据科学性原则和 数据可得性原则, 共选取 13 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表 1) , 采用 SPSS18. 0 统计分析软件, 以河南省 126 个县市201

 1年的 13 项经济指标作为原始评价数据, 标准化处理之后进行主成分分析 析后得到 3 个主成分, 其方差累积百分比达到 87. 397%(表 2) 。在这个基础上,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

 总方差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权重, 加权求和得到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 J 。

 表 1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 SPSS18. 0 分 评价 目标 子系统 具体指标 GDP(X ) 、 工业总产值( X ) 、 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总产值( )) 、 财政收入( ) 、 人均 GDP( ) 、 人均 河南省县域经济 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 、 人均财政收入( ) 经济结构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 、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

 ) 社会发展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A (x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A (x )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 表 2主成分解释的总方差 4

 2

 O

 8

 6

 4

 2

 O

 第 4 期 张小静, 等: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85 2. 2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将计算得到的河南省 126 个县市的综合分值利用 SPSS18. 0 进行聚类分析, 将结果划分为 4 种类型, 并 归纳成对应的4 种发展水平(表 3) j 。同时将结果运用 arcgis 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 得出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空间格局图( 图 2) 。

 ( 1) 经济发达县市。除地级市零星分布外, 其余主要分布在陇海线以北以及京广线以西。区域以占全 省 17. 13%的人 口, 创造了全省 26. 94%的国内生产总值, 全省 41. 20%的工业产值以及全省32. 59%的财政收 入。人均 GDP 为45 001. 39 元,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1. 57 倍。

 (2) 经济较发达县市。除了信阳市、 商丘市、 灵宝市、 三门峡市市辖区独立分布以外, 其余基本分布在发 达县市的周围。区域以占全省 14. 72%的人口, 创造了全省 20. 25%的国内生产总值, 全省 31. 50%的工业产 值以及全省 19. 04%的财政收入。人均 GDP 为 39 357. 45 元,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 1. 38倍。

 (3) 经济欠发达县市。大部分分布京广线以东以及陇海线以南的广大地区, 主要位于发达区和较发达 区的外围。区域人口为全省的48. 69%, GDP 总量 占全省的42. 22%, 工业总产值仅为全省的 22. 75%。人均 GDP 为 24 861. 71元,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 经济不发达县市。除了驻马店市的新蔡县和正阳县, 其余基本呈集中连片分布, 主要位于河南省中

 部及东部地区。区域人 口为全省的 19. 46%, 但是 GDP 总量仅为全省的 10. 59%, 工业总产值仅为全省的4.55%。人均 GDP 为 15 581. 51元 , 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 54. 45%。

 表 3河南省各县市经济综合实力分类

 3河南省 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 3. 1资源禀赋的影响 经济发达的豫中和豫西北地区, 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均优于省内其他地区, 发展轻重工业的条件都很 优越。农业资源影响第一产业的产值, 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与当地第二、 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息息相关, 所 以资源状况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 4 期 张小静, 等: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87 ( 2) 在 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上 , 以省会郑州为中心 的中部偏东 区域 以及西北省边界区域构成了全省 的 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地 区, “ 郑汴洛区域” 构成 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域 ; 欠发达地区主要位于河南省 的西 部以及东南部, 环绕南阳盆地, 且呈环带状包围发达及较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的黄 河平原和淮河平原 , 且大致呈集中连片分布。

 (3) 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主要有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区位条件、 区域发展策略、 原 有的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影响。其中, 区位条件、 区域发展策论是造成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可 以通过改善相关条件、 改变战略、 改善基础设施等缩小影响的,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原有的经济基础均是客 观存在的, 是不可调整的。

 参 考 文献 :

 [ 1] 覃成林.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 1 997 [2] 朱智勇, 苏朝阳.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 ] . 生态经济, 2009(7) :

 28. 32 [3] 钟玲.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 ]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2013, 29(2) :

 77. 79 [4] 李听, 陶向伟, 刘旗. 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分析[J ]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42( 1) :

 116— 120 [5] 彭宝玉 , 覃成林. 河南县域经济实力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J ]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 1) :

 45— 49 [6] 张锋. 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趋势分析[J ]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25(6) :

 581. 585 [7] 雄鹰, 王克林, 文先明. 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是空格局特征[ J]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8, 1 7( 1) :

 22. 29 [8] 雒海潮 , 苗长虹.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J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18(4) :

 62-68 [ 9] 刘晓园.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D] .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 , 201 0 [ 1 O] 郭华 , 蔡建明. 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烟花格局及机制分析[J ]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10, 20( 11) :

 128— 135 R egional E conomic D ifference and of H enan Its Spatial P attern C haracteri stics P rov inc e Z HA NG X iao-jing ,T A NG Cheng— li ,DUA N X iao. wei2 ,

 S H I W en -ta o ,H A N

 W ei . yin ( 1.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H unan Changsha 4 1 00 8 1 ,C hina ; 2 . R esearch Center for Y ellow R 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enan University,Henan Kaifeng 475001,China) A bstr act :

 T his paper" uses two general indicators such as standard deviation and var i ation coef f i cient to c alc ulate absolu te differenc e an d relative differen ce of regional ec onomy of H en an P rovinc e dur i ng 1997 -20 1 1 ,then obtains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each county by selecting 1 3 economic indicators,

 by using S P SS 1 8. 0 statistical software and by pr i ncipal component anal ysis method ,classif i es each county region into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s by clu ster i ng an alysis ,makes the results visual ization by A rc gis graphics analysis technique ,further analyz es space pattern character i stic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meanwhile makes qual 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caus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 e of H en an P rovinc e.

 K ey wor d s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 spac e p atter n ; H enan P rovince 责任编辑:

 田静

篇三: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很大, 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财政方面讲, 就是要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通过财政对落后地区的“搏动”; 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

 地区经济差异;

 财政政策

 一、 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描述

 地区①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地区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

 我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工业化进程以来, 地区政策几经变化, 从强调均衡发展, 到60、 70 年代搞工厂内迁和“三线”建设,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讲, 地区经济差异呈扩大之势。

  (一)

 地区经济差异衡量指标的选择

 尽管有人认为 GDP 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 对 GDP 的追求会因注重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利益, 而且追求总量的增长往往会忽视结构的平衡, 但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高低, 最终体现在综合产出水平或产出效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当中(张慕萍、 程建国, 2000)。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 用人均 GDP 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序, 与同年份用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排定的顺序基本一致(周志文, 2002)。

 此外, 要缩小地区经济差异, 落后地区必须要有一定量的 GDP 增长。

 因此, 本文仍主要采用人均 GDP? 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

  (二)

 地区经济差异的衡量

 1.人均 GDP.我们主要用 2002 年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人均 GDP 来衡量地区之间的差异水平。

 2002 年, 除西藏之外的 30 个省市区, 东部 11 省市人均 GDP 为 14080 元, 而中西部地区 20 省市区人均 GDP 仅 6268 元, 前者是后者的 2.25 倍。

 其中, 人均 GDP 最高的是上海, 为 33284.92 元, 最低的是贵州, 人均 GDP 仅 3075.32 元, 上海是贵州的 10.7 倍。②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2.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及其变化可以用人均 GDP 计算的标准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来反映(见表 1)。

  从反映地区间发展水平绝对差距的标准差来看,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很大, 并且逐渐扩大。

 从反映地区问发展水平相对差距的加权变异系数来看, 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 也是一直呈扩大趋势。无论是人们的主观感受还是实际的数据分析结果都表明,我国的地区差距在扩大。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地区发展差距与不平衡矛盾的加深, 不仅影响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 而且还会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 政府财政安排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机制

 财政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调节, 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来进行的。因此, 简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财政制度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 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 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 50%以上。

 我国过去 25 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 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 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 GDP 的比重在 1980 年接近 30%,2002 年突破 40%, 2003 年达 43%(许小年, 2004.), 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

 主要因素。

  2.人力资本的贡献。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 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 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

 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 增加教育投资, 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 GDP 就会增长 9%。

 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 一书中强调:

 “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 能源和耕地, 而是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知识水平。

 ”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3.技术进步。

 对技术进步, 索罗的定义是“生产函数任意一种形式移动的简称”, “经济的加速或减速、 劳动力教育质量的改进、 各种各样移动生产函数的因素都可以归人技术进步之中”。

 肯德里把技术进步归结为“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这里的技术进步包括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管理水平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丹尼森用知识进步来代替技术进步因素, 主要包括技术进步、 管理、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技术发明应用时间的缩短等。

 由于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计量方法不同, 人们对技术进步所起作用大小的测算值也不相同, 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

  另外, 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里不做讨论(除财政制度外)。

  (二)

 财政安排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不同区域间财政收支的变化, 或制定不同的鼓励、 限制政策, 影响各区域的投资、 人员流动以及技术进步, 从而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进行调节。

  1.对投资的影响。

 财政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对区域投资产生影响:

 一是直接对某区域进行投资或是对特定区域的产品进行政府采购, 从而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 或是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环境来带动私人投资; 二是运用财政手段如税收优惠等影响资本收益率,从而实现物质资本的区际流动, 如对借入资金成本的扣除、 对利润再投资免税或退税以及加速折旧等。

 另外, 区域性的税收减免也会增加减免区域的投资。

  2.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一般认为, 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对劳动力流动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收入的高低和公共服务的好坏。

 例如, 对某些区域的个人所得实行减免,在税前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在该区域从业的个人会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在我国区域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税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不是很大。

 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 公共服务的提供对劳动力的流动会有很大的影响。在人员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财政支出方案会产生服务供应上的跨辖区的竞争(Tiebout, 1956), 出现 Tiebout 所说的“用脚投票”。

  公共服务供应水平较高, 可以成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的负熵流。

 因此, 各财政辖区公共服务供应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吸引力。

  3.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技术的引进、 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都需要大量的投入, 尤其是基础性研究, 其外溢性较大, 只能由国家进行投资。

 技术的开发与研究的风险也很大, 财政的大力支持有助于技术进步。

 为此, 我国有了技术开发费用的加计扣除、 技术转让所得税收和减免等规定。

  (三)

 财政分权与区域经济差异

 财政体制本身对区域经济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分权固化了地区财政的不平衡。地区间财政不平衡既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种表现, 也是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 分税制下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富裕地区。

 我国 1994 年实行的分税制, 税收返还在转移支付中占主导地位, 但它们是以税收来源地为基础, 因而有利于发达地区。

 从 2001 年各地人均财政收入看, 最高的是上海, 最低的是西藏, 上海是西藏的 14.53 倍。

 从财政支出来看, 差别虽没有收入那样大, 但上海(最高)

 仍然是河南(最低)

 的 8.24 倍。

 ④这一方面说明不同地

 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差别很大, 财政竞争能力不同; 另一方面也说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减少地区间财力的不平衡。

  (四)

 财政竞争引发地区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地方财政的竞争表现为税收的竞争和公共服务的竞争。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到 90年代中后期, 主要是税收竞争, 当时, 地方政府名义的征税权力很小, 但实际的权力(税收管理上的自由裁量权)

 却广泛存在。

 有些地方在商品市场建设方面, 采用低税招商, 以较低的税率吸引更多的税基, 其结果是, 那些有效运用税收竞争策略的地方, 经济得到了发展,其税收总量并没有因此下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执行的是公共财政职能, 主要提供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在税收竞争的基础上, 又力图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吸引外来资源, 扩大税基, 从而使地方财政竞争逐步从单纯的税收竞争转向税收竞争与支出竞争并存。

 发达地区由于有足够的财力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 因而有利于人才的吸引, 而落后地区资金匮乏,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人才流失严重, 从而也就失去了迅速发展的唯一可依赖的基础。

 所以说, 财政竞争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三、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建议

 地区间的差异最终使得中西部落后地区由于人均收入、 支出水平低下, 没有支付能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的传统产业, 阻碍了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加之落后地区缺乏新经济实力, 没有能力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超越, 因而地区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由于“市场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周起业, 2000), 因此,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力量。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 形成东西互动、 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所谓地区间协调发展, 是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应逐步缩小, 至少应把地区间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社会心理所能承受的范围内(魏后凯, 1995), 其实质是如何促使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政府在促进地区均衡发展时进行必要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

 政府在这里分为中央政府和次中央政府(在我国省、 市、 县、 乡四级中, 统称地方政府)。

 在我国, 有一级政府, 就相应有一级财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政府负责本地区的发展。

 显然, 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只能是中央政府的职责。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从财政方面讲, 主要是如何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通过财政对落后地区的“搏动”, 提高落后地区的自身经济发展能力。

  (一)

 提高中央政府汲取资金的能力, 加大对落后区域的财政投资

 目前, 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部分是由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央政府政策倾斜造成的。

 到90 年代, 中央政府进行了政策调整, 实施了协调发展的战略, 但由于财政分散, 中央政府已经没有能力从经济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调动资金。

 因此, 财力分散是缩小地区差距最大的制度障碍。

 近年来, 中央集中的财政收入较高, 但多数通过税收返还给了地方, 地方支出占整个财政收入的 70%。

 因此, 必须改变目前过度分权的财政体制, 以增强中央政府自身的财政汲取能力(王绍光, 1997)。

 这一方面要求基层税务机关加强征管, 实现依法治税, ④提高税收占 GDP 的比重; 另一方面要适度集中财权, 特别是提高中央政府从富裕地区汲取资金的能力。

 建议对流人富裕地区就业的人员(包括已就业的人员)

 开征落后地区发展税,或者将发达地区的个人所得税与落后地区分享, 以解决落后地区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

 完善转移支付, 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无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如何, 中央政府都应保证所有的公民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 这是实施转移支付的一个理由。

 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投资项目的优先选择上存在矛

 盾时, 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来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

 因此, 应改变目前税收返还按收入来源地进行, 专项拨款仅仅是作为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命令的费用补偿, 即因政策变化而对预算状况有不利影响进行的专项补偿, 实行公式化、 透明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为贫困地区雪中送炭。

 虽然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各地不可能统一, 但至少应制定一个最低标准。

  (三)

 注重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重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落后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是技术创新、 技术进步的前提。

 这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夯实基础教育; 二是注重职业教育; 三是提升高等教育层次。教育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产业, 政府应作为落后地区教育的主要举办者, 提供教育基础设施。另外, 根据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企业有正相关影响的研究结果, 中央政府可以有选择地将国家出资办学的高校设立在落后地区, 以解除外来人才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 大大增强落后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四)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至少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有合理的投向; 二是资金要到位, 防止财政资金的挤占和挪用。

 我国多年的实践证明, 资金投于西部地区的效率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因此, 财政资金投向中西部, 从效率的角度讲, 应选择那些能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的项目, 如基础设施、 基础教育和卫生保健。

 因为只有当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后, 落后地区的吸引力才会提高, 才有希望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当然, 还需要加强对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 避免贪污、 挤占、 挪用或在项目上弄虚作假, 并对违法使用财政资金者严肃查处。

  注释:

  ①从资料的可获得性以及问题说明的角度, 在地区的选择上, 我们采用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指标以及东、 中、 西部划分的方法。

  ②根据山西省统计局 2002 年山西...

篇四: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2021.5基于聚类分析模型的区域经济差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谭 燕(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摘 要] 我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协调。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的优化和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地区的基尼系数就会提高,容易造成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性较大,有 12 个市 (州)综合经济发展得分为负数,发展水平明显较差,有 6 个市 (州)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最低水平,仅有 3 个市 (州)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良好状态。[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DOI] 10. 13939/j. cnki. zgsc. 2021. 14. 0041 引言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区域经济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背景,区域经济差异在我国尤为明显 [1] 。区域经济差异对地区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区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使一些地区获得发展优势,吸引人才和资源的涌入,能够对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对其他的地区形成示范效应,激励其他地区采取一定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2] 。然而,区域经济差异较大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过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容易使各地区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3] 。因此,区域经济差异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差异的经济作用。四川地处中国西部,面积居中国第 5 位,辖 21 个市(州),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2017 年地区生产总值在 31 个省市自治区中位列第 6 位,但区域内部地形状况、人口分布和经济规模差异很大。为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必要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从定量角度测量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2 研究设计2. 1 研究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反映区域经济的 13 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将 13 个指标转化为 2 个主成分,并且这 2 个主成分涵盖了大部分的原始信息 [4] 。聚类分析法,可以根据多个变量对样本进行分类 [5] ,按照提取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对 21 个市 (州)的区域经济进行分类,分析各类别之间的差异。2. 2 指标体系本文为了研究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 2 个一级指标,并将经济发展水平分解为7 个二级指标,将社会发展水平分解为 6 个二级指标[6] ,结果如表 1 所示。表 1 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指标体系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 位 指标代码 二级指标 单 位 指标代码经济发展水平人均 GDP万 元X 1人均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X4人均财政收入 万 元X 2第二产业比重 %X 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万 元X 3第三产业比重 %X 6社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 %X 7公路里程 万公里X 11人均财政支出 万 元X 8卫生技术人员 万 人X 12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 万 人X 9卫生机构床位数 万 张X 13人均研发经费支出总额 万 元X 102. 3 数据来源为了研究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本文从 《四川省统计年鉴》选取了 2017 年的数据,结果如表 2 所示。中国市场 2021 年第 14 期 (总第 1077 期) 前沿理论

 2021.5 5表 2 四川省各市 (州)区域经济情况X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X 9 X 10 X 11 X 12 X 13成都市 8. 69 1275. 53 586. 13 583. 01 43. 19 53. 21 71. 85 1756. 66 81. 74 331. 26 2. 63 20. 07 13. 45自贡市 4. 62 53. 22 286. 84 4. 54 48. 64 40. 46 50. 92 222. 90 3. 62 9. 55 0. 65 2. 39 2. 01攀枝花市 9. 26 60. 59 602. 93 3. 87 65. 11 31. 64 65. 99 137. 04 2. 60 13. 10 0. 48 1. 29 1. 00泸州市 3. 70 146. 04 473. 02 20. 57 53. 29 35. 24 48. 95 368. 96 4. 73 9. 70 1. 38 3. 45 2. 93德阳市 5. 56 106. 17 371. 34 15. 36 48. 04 40. 31 50. 98 240. 17 7. 68 52. 83 0. 82 2. 94 2. 26绵阳市 4. 30 110. 59 297. 08 16. 98 40. 43 45. 52 51. 01 365. 06 13. 44 135. 59 2. 02 4. 00 3. 63广元市 2. 77 43. 99 268. 85 0. 25 44. 67 39. 88 43. 98 250. 70 1. 39 3. 36 1. 99 2. 29 2. 12遂宁市 3. 48 60. 18 388. 65 3. 48 48. 20 37. 70 48. 52 230. 56 1. 37 5. 79 0. 89 2. 27 1. 95内江市 3. 55 56. 10 229. 16 1. 42 49. 60 34. 67 47. 90 217. 51 3. 22 7. 14 1. 14 2. 53 2. 26乐山市 4. 61 99. 22 389. 29 10. 30 45. 86 43. 61 50. 17 282. 02 4. 46 12. 84 1. 20 2. 58 2. 24南充市 2. 85 103. 26 283. 59 2. 91 41. 01 39. 09 46. 47 460. 40 7. 61 8. 74 2. 26 4. 78 4. 02眉山市 3. 96 93. 16 373. 42 2. 76 45. 53 39. 54 44. 77 225. 68 2. 44 4. 31 0. 78 2. 27 1. 92宜宾市 4. 09 138. 82 371. 99 8. 49 49. 74 37. 33 48. 12 370. 54 2. 66 21. 87 1. 93 3. 63 3. 21广安市 3. 60 71. 25 465. 58 2. 96 46. 52 39. 01 40. 24 266. 08 1. 01 2. 27 1. 28 2. 23 1. 82达州市 2. 81 90. 71 303. 66 0. 69 35. 24 44. 43 43. 92 389. 16 2. 45 6. 08 1. 96 3. 62 2. 99雅安市 3. 92 34. 84 299. 93 0. 44 47. 22 39. 36 45. 35 137. 39 4. 96 5. 69 0. 66 1. 40 1. 24巴中市 1. 81 45. 53 413. 25 0. 40 48. 78 35. 71 40. 54 281. 39 0. 50 1. 46 1. 72 2. 25 1. 92资阳市 4. 01 49. 77 232. 71 1. 69 49. 30 35. 01 41. 34 180. 31 0. 42 1. 61 1. 23 1. 91 1. 78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3. 15 26. 81 361. 81 0. 33 47. 89 36. 38 38. 92 241. 66 0. 81 0. 45 1. 35 0. 88 0. 46甘孜藏族自治州 2. 21 27. 37 388. 87 0. 12 39. 70 36. 86 30. 56 343. 33 0. 88 0. 29 3. 85 0. 96 0. 50凉山彝族自治州 3. 07 134. 55 234. 54 0. 48 41. 99 37. 98 34. 30 479. 87 1. 97 3. 92 2. 76 3. 32 2. 653 实证分析3. 1 主成分分析3. 1. 1 KMO 和 Bartlett 检验运用 SPSS 22. 0 软件对四川省各市 (州)2017 年区域经济情况进行 KMO 和 Bartlett 检验,以检验能够使用主成分分析对 13 个指标进行降维处理 [7] ,检验结果如表 3 所示。当 KMO 检验的数值大于 0. 70,Bartlett 检验的 P 值小于0. 05,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对这些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本文KMO 检验结果为 0. 712,Bartlett 检验的 P 值为 0. 000,说明可以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表 3KMO 和 Bartlett 检验Kaiser - Meyer - Olkin 检验0. 712Bartlett 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564. 260df 78Sig. 0. 0003. 1. 2 提取主成分提取特征值大于 1 的主成分[8] ,利用 SPSS22. 0 进行处理,结果如表 4 所示。本文将 13 个指标转化为 2 个主成分,其中第 1 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 65. 44%,第 2 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 21. 52%,合计 86. 96%,说明两个主成分包含 86. 96%的原始信息。为了保证各主成分的差异性,进行因子载荷矩阵的旋转[9] ,结果如表 5 所示。表 4 主成分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成 分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合 计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1 8. 51 65. 44 65. 44 8. 51 65. 44 65. 442 2. 8 21. 52 86. 96 2. 8 21. 52 86. 963 0. 8 6. 16 93. 12谭燕:基于聚类分析模型的区域经济差异性分析 前沿理论

 6 2021.5续表成 分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合 计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4 0. 38 2. 9 96. 025 0. 26 1. 99 98. 016 0. 12 0. 91 98. 917 0. 08 0. 61 99. 538 0. 03 0. 21 99. 749 0. 02 0. 19 99. 9310 0 0. 03 99. 9611 0 0. 03 99. 9912 0 0. 01 10013 0 0 100表 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成 分1 2X 10. 488 0. 794X 2 0. 973 0. 161X 30. 389 0. 655X 4 0. 963 0. 178X 5-0. 328 0. 889X 6 0. 823 -0. 224X 7 0. 577 0. 736X 8 0. 981 -0. 016X 90. 978 0. 163X 10 0. 951 0. 150X 110. 414 -0. 670X 12 0. 984 0. 089X 130. 974 0. 068可以看出,第 1 主成分主要在 X 2 、X 4 、X 8 、X 9 、X 10 、X 12 、X 13 的载荷值较大,说明第 1 主成分主要社会发展水平有关。第2 主成分主要在 X 1 、X 3 、X 5 、X 6 、X 7 、X 11 的载荷值较大,说明第2 主成分主要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关。利用 SPSS22.0 软件计算成分得分系数矩阵[10] ,结果如表6 所示。表 6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成 分1 2X 1 0. 026 0. 255X 20. 116 0. 012X 30. 019 0. 211续表成 分1 2X 4 0. 114 0. 018X 5 -0. 082 0. 325X 60. 114 -0. 115X 70. 040 0. 230X 8 0. 125 -0. 050X 9 0. 116 0. 012X 100. 113 0. 009X 110. 083 -0. 252X 12 0. 120 -0. 014X 13 0. 120 -0. 021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计算成分得分协方差矩阵,结果如表 7 所示。可以发现两个主成分的协方差为 0,说明第 1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不相关,2 个主成分之间具有明显得差异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影响区域的综合经济发展状况 [11] 。表 7 成分得分协方差矩阵成 分 1 21 1. 000 . 0002 . 000 1. 0003. 2 聚类分析利用 SPSS22. 0 软件计算四川省各市 (州)区域经济的第 1 主成分得分 F 1 、第 2 主成分得分 F 2 ,并利用公式 F =(65. 44 × F 1 +21. 52 × F 2 ) /86. 96 计算综合得分。利用系统聚类法,F 1 、F 作为分类变量,将四川省各市州的区域经济分为 5 类,成分得分及聚类情况如表 8 所示。表 8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得分、排名及聚类情况F 1 F 2F 排 序 类 别成都市 4. 1842 0. 7243 3. 3278 1 1自贡市 -0. 3023 0. 3892 -0. 1311 9 2攀枝花市 -0. 6846 3. 2380 0. 2863 2 3泸州市 -0. 2177 0. 7241 0. 0154 5 4德阳市 -0. 0918 0. 6168 0. 0836 4 4绵阳市 0. 5370 -0. 6304 0. 2480 3 5广元市 -0. 2085 -0. 6911 -0. 3279 16 2遂宁市 -0. 3701 0. 3459 -0. 1929 12 2内江市 -0. 4425 0. 0949 -0. 3095 15 2乐山市 -0. 0422 0. 1726 0. 0109 6 4南充市 0. 1826 -0. 8956 -0. 0843 8 4眉山市 -0. 2958 0. 1331 -0. 1896 11 2宜宾市 -0. 0706 0. 1382 -0. 0189 7 4中国市场 2021 年第 14 期 (总第 1077 期) 前沿理论

 2021.5 7续表F 1 F 2 F排 序 类 别广安市 -0. 2932 0. 0640 -0. 2048 13 2达州市 0. 2008 -1. 2629 -0. 1615 10 4雅安市 -0. 4461 0. 1473 -0. 2993 14 2巴中市 -0. 4027 -0. 2150 -0. 3563 18 2资阳市 -0. 5266 -0. 0418 -0. 4066 19 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0. 5395 -0. 1052 -0. 4320 20 2甘孜藏族自治州-0. 1697 -1. 6173 -0. 5280 21 2凉山彝族自治州-0. 0006 -1. 3291 -0. 3294 17 2可以发现,成都市在第 1 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的得分都是最高分,分别为 4. 1842 和 0. 7243,综合得分为 3. 3278,区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第 1;甘孜藏族自治州第 1 主成分和第2 主成分的得分分别为 -0. 1697 和 -1. 6173,其社会发展水平处于最低水平,综合得分为 -0. 5280,区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第 21。通过聚类分析,第 1 类包含成都市 1 个地区。第 2 类包含自贡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眉山市、广安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 12 个地区。第 3 类包含攀枝花市 1个地区。第 4 类包含泸州市、德阳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达州市 6 个地区。第 5 类包含绵阳市 1 个地区。计算5 个类别中各市 (州)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的均值,结果如表 9 所示。表 9 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第 1 类 第 2 类 第 3 类 第 4 类 第 5 类F 1 均值4. 1842 -0. 3331 -0. 6846 -0. 0065 0. 5370F 2 均值0. 7243 -0. 2354 3. 2380 -0. 0845 -0. 6304F 均值3. 3278 -0. 3089 0. 2863 -0. 0258 0. 2480可以看出,第 1 类地区的第 1 主成分主成分和综合得分最高,分别为 4. 1842 和 3. 3278 分,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第 3 类地区的第 2 主成分得分最高,为 3. 2380 分,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得分为0. 2863;第5 类地区的第1 主成分得分较高,为 0. 5370 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得分为 0. 2480,第 3 类地区和第 5 类地区主要差异存在于第 1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综合得分相差较小。第 4 类地区的第1 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得分均为负数,综合得分为 -0. 0258,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较差。第 2 类地区的第 1 主成分和第 2 主成分得分均为负数,综合得分为 -0. 3089,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最差。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第 1 类、第3 类和第 5 类都分别只包含 1 个州 (市),而第 2 类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最差,包含四川省的 14 个市 (州),说明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4 总结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容易影响社会和谐,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因此,四川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区域经济差异,使各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新时代四川省应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省委提出的 “‘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要向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学习先进的经验,通过经济发展获得地区优势,增强城市凝聚力,使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充分流动、聚集...

篇五: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经济空间分异———基于重庆 38个区县的实证研究    收稿日期:2017-06-21;   修订日期:2017-08-3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生导向的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实证研究”(11BJY046)作者简介:杨朝娟 (1987—),女,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杨朝娟(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 401320)摘 要:采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全局、局部空间关联模式的演变特征以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从局部看,重庆市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表现在主城和两翼地区;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第三阶段,多中心、多增长极的空间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关键词:空间自相关; 趋势分析; 变异系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8)03-0091-08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由于各个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必然的 [1] 。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利于配置资源,差异过大则会影响经济合作与分工,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揭示经济空间分布规律和经济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对合理制定经济、产业、社会与城镇发展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研究尺度的多元化,多集中在宏观尺度的国家层面 [2-3] 和中观尺度的各个经济区、省、市层面 [4-8] ,由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二是指标选取的不同,区域经济差异不限于经济总量、人均 GDP、收入水平等单项差异,而是体现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城市规模等综合指标上。三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传统的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方法大都通过统计模型对指标进行加权评判 [9-13] ,多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方法。区域经济包含地理概念,传统方法默认区域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实际上区域之间的扩散或极化效应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缺少空间视角,难以真正反映区域空间差异的演变 [14] 。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研究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技术,从而使区域经济研究深入到研究单元内部,并能了解空间相互作用机制,使研究结果直观展现。李小建是国内较早从空间视角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者之一,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空间视角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研究,但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发达城市,同时主要借助 ESDA技术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缺乏对整个区域发展趋势的描绘。重庆是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15]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重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重庆直辖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第 18卷 第 3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 6月Vol.18No.3JOURNALOFCHONGQINGJIAOTO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Jun.2018

 经济集聚区之一,但由于区域内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不同,并且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性,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区域内部差异较大,经济空间格局及变化规律表现出自身的特征。本研究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借助 ESDA和 GIS技术,不仅全面、系统地分析重庆市2000—2015年近16年来经济发展的全局、局部空间关联模式的演变特征,还深入分析整个城市的发展趋势,以期能为类似地区经济空间增长的相关研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重庆市包含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截至2015年底,重庆市辖区总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3016.55万人,人均 GDP约为 49469元,而都市功能核心区渝中区高达 147524元,渝东北翼巫山县仅为 19394元。分析变量为 2000—2015年区县人均 GDP,数据来源于 2000—2015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空间数据为 1120000的重庆县级基础矢量数据,空间分辨率为 30米。2000—2015年间一些区县的行政边界发生了变化,根据 2015年的行政边界调整以前年份的经济、土地面积数据,以保证数据的时空一致性。二、研究方法(一)变异系数变异系数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常用指标,等于样本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反映的是样本偏离平均值的程度,一般数值越大,变异程度越大,即数据之间相对差异越明显。其计算公式为CV=∑ni=1(xi -珋x)2槡n珋 x, (1)式中:n为研究单元个数;xi 为研究单元 i的人均 GDP,珋x为 n个研究单元的平均人均 GDP;CV反映的是各研究单元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情况,CV值越大,各研究单元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越大,反之亦然。(二)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自相关是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之一,实质为一种统计检验方法,检验某一地区的属性值是否与其相邻地区的属性值相关联 [16] 。空间自相关分析分为全局和局部两种,相关统计指标有MoransI、GearysC和 GetisOrdG等 [17] 。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全局空间自相关是一个总体度量指标,仅描述整个研究区域所有地区之间的平均关联程度,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反映区域内部地区空间集聚状态以及描述集聚区的具体地理分布 [18] 。需要说明的是,在总体空间差异不显著或不断缩小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局部空间差异显著或扩大的可能,反之亦然。所以,须同时进行 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分析。1.空间权重矩阵在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前首先要建立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的标准有距离规则和相邻规则,本文采用相邻规则中的 Queen相邻来定义权重矩阵,即W=w11w12w13… w1nw21w22w23… w2n   wn1wn2wn3… wnn。根据相邻标准,W中的元素 W ij 为2 9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8卷

 W ij =1   当区域 i与区域 j相邻0   当区域 i与区域 j{不相邻 。2.全局空间自相关本文采用 GlobalMoransI指标,它是最常用的全局关联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19]I=∑ni=1∑nj=1W ij (xi -珋x)(xj -珋x)S2 ∑ni=1∑nj=1W ij, (2)式中:S2 = 1n∑ni=1(xi -珋x)2 ,珋x= 1n∑ni=1xi 。其中:S2 表示方差,x表示均值,n是地区个数;xi 为第 i个地区的属性值,为人均 GDP;W ij 表示地区i和 j之间的空间邻近关系,i可以等于 j,i和 j相等时,W ij 等于 0。GlobalMoransI的取值范围为 -1≤I≤1。I越接近 -1,表示整个研究区域空间负相关程度越强;I越接近 1,表示整个研究区域空间正相关程度越强;I接近 0,表示整个研究区域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在 GlobalMoransI指数的显著性检验中,常假设变量之间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即它们在空间上是随机分布的假设进行检验,其统计量一般为标准化之后的 Z值。Z= I-E(I)Var(I槡)。

 (3)其中 GlobalMoransI的期望值和方差分别为E(I)=-1n-1, (4)Var(I)=n[(n2 -3n+3)S1 -nS 2 +3S20 ]-b 2 [(n2 -n)S1 -2nS 2 +6S20 ]S20 (n-1)(n-2)(n-3), (5)式中:S0 =∑ni=1∑nj=1W ij ,S1 = 12∑ni=1∑nj=1(W ij +W ji )2 ,S2 =∑ni=1∑nj=1(W i +W j ),b2 =n∑ni=1(xi -珋x)4[∑ni=1(xi -珋x)2 ] 2。W i 、W j 分别为权重矩阵第 i行和第 j列之和。根据 Z值的大小,在设定显著性水平下作出拒绝或接受原假设的判断,在置信水平为 95%的情况下,则当 P<0.05且|Z|>1.96时拒绝原假设,否则接受原假设。3.局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常借助 Moran散点图和聚集图来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常采用 LocalMoransI指数(LISA),计算公式为Ii =∑ni≠jwij(xi -珋x)(xi -珋x)S2=∑ni≠jW ij Zi Z j ,(6)式中,Zi 和 Z j 是区域 i和 j上属性值的标准化,Z i =(x i -珋x)/S,Zj =(x j -珋x)/S,W ij 是空间权重。Ii 等于位置 i的属性值与其相邻地区属性值加权平均之间的乘积。Ii 的 Z检验为Z= Ii -E(I i )Var(Ii槡)。

 (7)LocalMoransI的取值范围限于 -1 ~ 1。若 Ii 为正且 Z i 大于0,表示地区 i的属性值和相邻地区的属性值都比区域总体平均水平高,属于高高聚集;若 Ii 为正且 Z i 小于 0,表示地区 i的属性值和相邻地区的属性值都比区域总体平均水平低,属于低低聚集;若 Ii 为负且 Z i 大于 0,表示地区 i的属性值远低于相邻地区的属性值,属于高低聚集;若 Ii 为负且 Z i 小于 0,表示相邻地区的属性值远低于地区 i的属性值,属于低高聚集。3 9杨朝娟:区域经济空间分异

 为此,可用 Moran散点图将局部空间自相关系数所表达的空间差异程度以图的形式直观表现出来。Moran散点图把不同地区属性的表现情况划分为 4个象限,分别对应 4种不同的地区空间差异类型,其横坐标为各地区属性的标准化值(文中为人均 GDP),纵坐标为由空间连接矩阵确定的相邻地区属性值的加权平均值(空间滞后向量),其具体含义如下:Ⅰ象限(HH区域),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属性水平均较高,此区域为高高聚集区,二者空间差异较小;Ⅱ象限(LH区域),该地区属性水平较低,周边地区较高,此区域为低高空心区,二者空间差异较大;Ⅲ象限(LL区域),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属性水平均较低,此区域为低低聚集区,二者空间差异较小;Ⅳ象限(HL区域),该地区属性水平较高,周边地区较低,此区域为高低孤立区,二者空间差异较大。其中,Moran散点图中的 HH、HL、LL、LH象限包括了研究的所有地区,地区空间差异尚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而 LISA聚集图上标注的地区是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的地区。三、实证分析图 1 2000—2015年重庆市变异系数(一)总体差异分析通过公式(1)计算 2000—2015年重庆市人均 GDP的加权变异系数 CV,从相对差异的角度考察重庆市各区县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见图 1)。总体来说,重庆市各区县人均 GDP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其中 2000—2002年先上升后下降,2002—2005年持续下降,2005—2010年波浪式发展,2010—2015年缓慢下降。这说明重庆市各区县的相对经济差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动后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即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减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重庆县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贫富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图 2 2015年重庆人均 GDP全局趋势(二)全局趋势分析利用 ArcGIS10.2趋势分析工具,把重庆市人均 GDP数据转换成三维透视图(见图 2)。图中X、Y分别代表正东和正北方向,YZ面上的点代表人均 GDP在 YZ上的投影,XZ面上的点代表人均GDP在 XZ上的投影,XY面上的点代表人均 GDP在 XY上的投影,XZ面上的曲线、YZ面上的曲线分别为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人均 GDP趋势拟合曲线。通过图 2可以看出,重庆市经济发展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同时西南方向体现了重庆主城发展条件的绝对差异。(三)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由于变异系数和趋势分析只能反映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及趋势,未能看出其内部具体结构特征,还需进行全局和局部相关性分析。利用公式(2),计算出重庆市 2000—2015年间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 GlobalMoransI指数、PValue、ZScore,结果见表 1。表 1中的 ZScore值大多数年份都大于 1.96,同时,绝大多数 P值基本小于 0.05,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表明重庆县域经济发展有很强的空间聚集现象,经济发4 9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18卷

 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区县在地理空间上显著集聚。从演化趋势来看,MoransI指数总体来说在逐步下降,即经济的聚集现象有弱化趋势,表明重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差异在逐渐减小。表 1 2000—2015年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年份 MoransI PValue ZScore 年份 MoransI PValue ZScore2000 0.719 0.01 5.52 2008 0.7 0.01 5.892001 0.729 0.01 5.91 2009 0.711 0.01 5.392002 0.742 0.01 6.43 2010 0.688 0.01 5.72003 -0.003 0.34 0.28 2011 0.647 0.01 5.112004 -0.0065 0.35 0.22 2012 0.573 0.01 5.642005 0.736 0.01 6.39 2013 0.576 0.01 5.022006 0.751 0.01 5.93 2014 0.587 0.01 4.722007 0.689 0.01 6.47 2015 0.541 0.01 5.4注:表中的统计推断基于 AnsenLin提出的 99次随机排列;全局 MoransI在所有年份的期望值为:E(I)=-0.027。MoransI指数与常规测度方法变异系数 CV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总体上在缩小,但两者都只揭示了区域的整体特征,未能表明区域内部各区县之间具体的经济发展分布情况,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更深入探索区县与其周边地区空间要素的异质性。(四)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1.Moran散点图利用 GeoDa软件计算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统计量,并绘制 Moran散点图。选取 2000、2005、2010、2015年四个年份的人均 GDP数据为代表,输出重庆市 38个区县经济发展水平 Moran散点图(图略),同时为清楚各个区县经济发展的具体演化路径,汇总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演变路径,见表 2。表 2 重庆市区县经济发展水平水平演化路径年份 HH象限 LH象限 LL象限 HL象限 其他2000渝中、北 碚、南 岸、巴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北渝北武隆、南川、酉 阳、秀 山、城 口、开州、巫 山、云 阳、奉 节、万 州、梁平、石 柱、垫 江、潼 南、合 川、丰都、铜 梁、璧 山、綦 江、黔 江、彭水、荣昌、永川长寿、涪陵、江津 巫溪、忠县、大足2005渝中、渝 北、北 碚、南岸、巴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北荣昌、江 津、綦 江、合川、璧山武隆、酉阳、秀 山、城 口、开 州、巫山、云 阳、奉 节、万 州、梁 平、石柱、垫 江、丰 都、黔江、彭水南川、长寿、涪陵永川、巫 溪、忠 县、大足、潼南、铜梁2010渝中、渝 北、北 碚、南岸、巴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北荣昌、江津、璧山武隆、酉阳、秀 山、城 口、开 州、巫山、云 阳、奉 节、梁 平、石 柱、垫江、潼 南、合 川、丰 都、铜 梁、黔江、彭水永川、万 州、涪 陵、长寿巫溪、忠 县、大 足、南川、綦江5 9杨朝娟:区域经济空间分异

 年份 HH象限 LH象限 LL象限 HL象限 其他2015渝中、渝 北、北 碚、南岸、巴南、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江北江津、南川武隆、酉阳、綦 江、秀 山、城 口、开州、巫 山、云 阳、奉 节、梁 平、石柱、潼 南、丰 都、铜 梁、黔 江、彭水、永川万州、涪陵、长寿巫溪、忠 县、大 足、垫 江、合 川、荣昌、璧山  从散点图和表 2大致可以看出,四个年份多数区县位于Ⅰ、Ⅲ象限,说明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局部上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这两类空间分异区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I象限高水平经济聚集,III象限低水平经济聚集,同时,位于 III象限的区县比 I象限的区县数量更多、更集中,说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集聚现象更为严重;四个年份里重庆市的区县位于 4个象限的数量都较为稳定,只有个别区县在年际间发生了变化,HH区域始终是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LL区域大多数位于渝东北、渝东南两翼,而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区县在 4个象限之间变换且变动较为频繁,说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位于城市发展新区的绝大多数区县经济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程度改变,经济发达地区对周边区域有一定的扩散效应,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带动能力有限,正是因为“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与“两翼”地区内部空间差异的缩小,使得重庆市总体空间差异在缩小,与变异系数 CV法和 MoransI测量结果一致。2.LISA聚集图鉴于 Moran散点图不能判断各地区相关类型及其聚集区是否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在散点图的基础上,利用公式(6)可计算出重庆四个年度各区县的 LISA值,并在满足置信区间 95%...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差异及其适度区间的确定 区域经济 区间 适度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