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隐喻理论研究综述9篇

隐喻理论研究综述9篇

时间:2022-12-09 20:55:05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隐喻理论研究综述9篇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第32卷 第6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2 No.62018年12月 JournalofYanbianInstituteofE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隐喻理论研究综述9篇,供大家参考。

隐喻理论研究综述9篇

篇一: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32 卷

 第 6 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2

  No.6 2018 年 12 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c. 2018第 32 卷

 第 6 期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Vol.32

  No.6 2018 年 12 月

 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Dec. 2018 · ·16· ·隐喻及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综述 ①

  田 丹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摘 要: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对隐喻认知研究成果较多,但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翻译进行的研究却未受到同等重视,直到近几年,隐喻翻译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并不断取得学术硕果。因此,对国内外隐喻的研究和隐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对隐喻认知研究成果较多,但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翻译进行的研究却未受到同等重视,直到近几年,隐喻翻译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并不断取得学术硕果。因此,对国内外隐喻的研究和隐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隐喻研究;隐喻翻译策略;方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64 (2018 )06-0016-03

 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意为“穿过,通过”和“phora”或“pherein”意为“承载,运载”组成,由此看来,metaphor 一词含有“运动,转移,传递”等概念。传递意味着从一方到另一方,用一个事物的特征去认识另一个事物,由此可归纳出隐喻的基本概念:传递(transfer)和相似性(similarity)

 隐喻(metaphor)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意为“穿过,通过”和“phora”或“pherein”意为“承载,运载”组成,由此看来,metaphor 一词含有“运动,转移,传递”等概念。传递意味着从一方到另一方,用一个事物的特征去认识另一个事物,由此可归纳出隐喻的基本概念:传递(transfer)和相似性(similarity)[1] [1] 。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这一理论影响并统治了以后几个世纪的隐喻理论。直到 20 世纪80 年代,Lakoff &Johnson 在他们的合著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隐喻的本质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是人类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认知工具。这一理论的提出开启了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潮。目前,国内外有关隐喻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数量可观,且隐喻的研究已融入到多学科之中。但是,有关隐喻翻译的研究却不多,有关隐喻翻译策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对有关隐喻和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进行梳理。

 。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这一理论影响并统治了以后几个世纪的隐喻理论。直到 20 世纪80 年代,Lakoff &Johnson 在他们的合著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隐喻的本质是人类的认知方式,是人类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认知工具。这一理论的提出开启了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潮。目前,国内外有关隐喻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数量可观,且隐喻的研究已融入到多学科之中。但是,有关隐喻翻译的研究却不多,有关隐喻翻译策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对有关隐喻和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进行梳理。

 一、隐喻研究综述 国外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隐喻研究阶段,即隐喻作为修辞方法的研究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这一阶段时间跨度最长,长达 1500 多年(300BC—1920)。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与诗学》(Rhetoric and Poetry)中,把隐喻界定为意义之转换,把明喻列为隐喻的子范畴,两者均是作为类比(analogy)或比较(comparison)来进行研究的。简言之,亚氏提出了隐喻的类比论。公元一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提出了替代论(the theory of substitution),认为隐喻是字面表达的一种修辞性替代,即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实际上,亚氏的类比论和昆氏的替代论有相似之处,昆氏的“借一物去替代另一物”是在亚氏的“借一物谈另一物”的基础上 国外隐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隐喻研究阶段,即隐喻作为修辞方法的研究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这一阶段时间跨度最长,长达 1500 多年(300BC—1920)。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修辞学与诗学》(Rhetoric and Poetry)中,把隐喻界定为意义之转换,把明喻列为隐喻的子范畴,两者均是作为类比(analogy)或比较(comparison)来进行研究的。简言之,亚氏提出了隐喻的类比论。公元一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提出了替代论(the theory of substitution),认为隐喻是字面表达的一种修辞性替代,即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实际上,亚氏的类比论和昆氏的替代论有相似之处,昆氏的“借一物去替代另一物”是在亚氏的“借一物谈另一物”的基础上

  收稿日期:2018—07—04

 ①本文是 2017 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及其翻译策略——以《围城》中的隐喻翻译为例》(编号:17Q1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田丹(1983— ),女,湖北十堰人,硕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本文是 2017 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及其翻译策略——以《围城》中的隐喻翻译为例》(编号:17Q12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田丹(1983— ),女,湖北十堰人,硕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第 6 期

  田 丹:隐喻及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综述· ·17· ·发展起来的。在这个阶段,隐喻的研究集中在词的层面,没有涉及到句子层面,将隐喻视为修辞性语言,是隐喻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隐喻结构及语义研究阶段,时间跨度三十年左右(1930-1960),主要代表人物有:理查兹、雅各布森(R. Jakobson)和布莱克(M. Black)。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理氏认为隐喻是“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充满了隐喻。理查兹的互动论经过布莱克进一步阐释和修订得到了完善。这一阶段发展之处在于隐喻从词级提高到句级或隐喻性陈述级,隐喻研究从修辞手法提升到结构与语义,不足之处在于该理论主要研究隐喻意义产生的方式,即隐喻的运用机制,对隐喻产生过程中人的因素作用重视不够,这样就造成一种误解:似乎隐喻意义的产生,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独立于人的因素而自然发生的发展起来的。在这个阶段,隐喻的研究集中在词的层面,没有涉及到句子层面,将隐喻视为修辞性语言,是隐喻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隐喻结构及语义研究阶段,时间跨度三十年左右(1930-1960),主要代表人物有:理查兹、雅各布森(R. Jakobson)和布莱克(M. Black)。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理氏认为隐喻是“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充满了隐喻。理查兹的互动论经过布莱克进一步阐释和修订得到了完善。这一阶段发展之处在于隐喻从词级提高到句级或隐喻性陈述级,隐喻研究从修辞手法提升到结构与语义,不足之处在于该理论主要研究隐喻意义产生的方式,即隐喻的运用机制,对隐喻产生过程中人的因素作用重视不够,这样就造成一种误解:似乎隐喻意义的产生,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独立于人的因素而自然发生的[2] [2] 。第三个阶段是隐喻的多学科研究阶段,国外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有:G. Lakoff、M. Johnson、G. Fauconnier、M. Turner、Gibbs、Zoltán Kövecses 等等。Lakoff &Johnson(1980)合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是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Lakoff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Johnson 在 The Body in the Mind 中提出了隐喻认知的两个重要认知结构:意象图式和隐喻结构。特纳(Tunrer)和莱考夫合著了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作者认为概念隐喻中的基本隐喻是诗性隐喻的起源,诗性隐喻应归入到概念隐喻框架之中,这本著作也为文学中的隐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Gibbs 出版了新书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该书收录了认知隐喻界著名学者较有代表性的专业文章。该书对隐喻的起源、意义、语言与文化中的隐喻、理性与情感中的隐喻、非语词表达中的隐喻等做了系统论述。作为后起之秀的 Zoltán Kövecses,相继出版有关隐喻研究的书籍 9 本,其中最新的一本著作 Where Metaphor Comes from:Reconsidering Metaphor in Context,作者提出概念隐喻的依据是人们自身的情景体验。以上都表明隐喻研究已经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国内隐喻研究主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虽然起步比西方晚一些,但是成果也颇丰。主要代表人物有:赵艳芳、束定芳、林书武、胡壮麟等。国内最早引进莱考夫思想的学者是叶蜚声,1982 年他发表论文《雷柯夫、菲尔摩教授谈美国语言学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他初次介绍了莱考夫关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观点。赵艳芳在她的论文《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第三个阶段是隐喻的多学科研究阶段,国外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有:G. Lakoff、M. Johnson、G. Fauconnier、M. Turner、Gibbs、Zoltán Kövecses 等等。Lakoff &Johnson(1980)合著的 Metaphors We Live By 是概念隐喻诞生的重要标志,Lakoff 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通过隐喻来构成和界定的。Johnson 在 The Body in the Mind 中提出了隐喻认知的两个重要认知结构:意象图式和隐喻结构。特纳(Tunrer)和莱考夫合著了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作者认为概念隐喻中的基本隐喻是诗性隐喻的起源,诗性隐喻应归入到概念隐喻框架之中,这本著作也为文学中的隐喻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Gibbs 出版了新书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etaphor and Thought,该书收录了认知隐喻界著名学者较有代表性的专业文章。该书对隐喻的起源、意义、语言与文化中的隐喻、理性与情感中的隐喻、非语词表达中的隐喻等做了系统论述。作为后起之秀的 Zoltán Kövecses,相继出版有关隐喻研究的书籍 9 本,其中最新的一本著作 Where Metaphor Comes from:Reconsidering Metaphor in Context,作者提出概念隐喻的依据是人们自身的情景体验。以上都表明隐喻研究已经趋向于多元化发展。

 国内隐喻研究主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虽然起步比西方晚一些,但是成果也颇丰。主要代表人物有:赵艳芳、束定芳、林书武、胡壮麟等。国内最早引进莱考夫思想的学者是叶蜚声,1982 年他发表论文《雷柯夫、菲尔摩教授谈美国语言学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他初次介绍了莱考夫关于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观点。赵艳芳在她的论文《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中对概念隐喻理论做出介绍。林书武的《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为国内隐喻研究提拱了理论基础。束定芳的《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将隐喻的研究推向更深层次。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到 2000 年之后,国内隐喻研究百花齐放,达到小高潮。这期间出现的专著有: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等等。这个阶段也产生了大量的论文,1999 年到 2017 年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达 539 篇,发表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学者们从修辞学、文学批评、符号学、人类学、语言哲学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探讨,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出现了隐喻的研究热潮,这一阶段隐喻研究最大特点是研究的多学科性。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中对概念隐喻理论做出介绍。林书武的《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为国内隐喻研究提拱了理论基础。束定芳的《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将隐喻的研究推向更深层次。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到 2000 年之后,国内隐喻研究百花齐放,达到小高潮。这期间出现的专著有:束定芳的《隐喻学研究》、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等等。这个阶段也产生了大量的论文,1999 年到 2017 年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达 539 篇,发表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学者们从修辞学、文学批评、符号学、人类学、语言哲学等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更为深刻和广泛的探讨,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90 年代出现了隐喻的研究热潮,这一阶段隐喻研究最大特点是研究的多学科性。

 二、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综述 隐喻和翻译是两个独立的学科,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隐喻如何翻译一直未被学者们重视。Dagut 率先强调了隐喻在翻译研究中的重大意义,但他也同时指出翻译界对隐喻翻译的研究关注极少。

 在国外,Newmark 很早就提出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但是他主要是基于隐喻的修辞观在探讨...

篇二: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17 年 第 14 期 英语教师综述教师隐喻研究综述黄广芳 何翘楚【摘 要】从教师隐喻研究的方法及对象、教师隐喻的分类、教师隐喻研究的应用、教师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教师隐喻研究领域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教师隐喻的研究提出建议。认为基于师生双向视角的教师隐喻比较研究以及教师隐喻的动态发展是未来教师隐喻研究的趋势。【关键词】隐喻;教师隐喻;角色;职业认同传统观念中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语言的修辞手法,隶属于语言的表达问题。拉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 1983)在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除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外,还可以被看作是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一种方式。书中还介绍了结构隐喻理论。结构隐喻理论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两种概念相互叠加,把谈论一种概念的修饰词语用来谈论另一种概念。随后,结构隐喻理论被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研究中来,丰富了教学研究的视角与范围。其中,教师隐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结构隐喻这一理论展开的。本文通过中国知网、EBSCO 等数据库对教师隐喻方面的重要论文进行搜索与统计后,得到有代表性的文献共 61 篇(国内 40 篇,国外 21篇)。本文从教师隐喻的研究方法与对象、隐喻分类、隐喻研究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梳理与分析,并对未来教师隐喻研究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今后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有所助益。一、教师隐喻研究方法和对象总体而言,国内外有关教师隐喻的研究中有超过一半(55.7%)的文献采取了非实证研究,即理论阐释型研究,而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44.3%)。而且,国内在非实证研究方面(45.9%)远远超过国外(9.8%),而国外在实证研究方面(24.6%)又略高于国内(19.7%)(见表 1)。表 1:国内外教师隐喻研究方法统计表年份类型 数量1995 ~ 1998 1999 ~ 2002 2003 ~ 2006 2007 ~ 2010 2011 ~ 2014 2015 ~ 2016 总计 比例实证研究国内 0 0 0 1 8 3 12 19.7%国外 3 2 2 5 1 2 15 24.6%非实证研究国内 0 2 3 5 12 6 28 45.9%国外 2 2 0 1 0 1 6 9.8%具体研究方法实证研究问卷调查 访谈 问卷与访谈 研讨会国内 7 2 3 0国外 9 4 0 2140 ENGLISH TEACHERS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万方数据

 English TeachersVol.17 No.14由表 1 得知,多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其次为访谈法。此外,国内还有部分研究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关彩萍 2013),而国外部分研究则采取了研讨会的方法(Guerrero& Villamil 2002)。在问卷调查或者访谈中,研究者基本采用“教师是……,因为……”的问句,如“英语教师是……,因为……” (熊慧、李岚,等 2014),或“我认为英语教师就应该像……,因为……” (陈颖、马羽安,等 2015)。此类句式简单、直观,有利于研究者快速、直接地收集隐喻数据。在研究对象方面,如表 2 所示,在 27 篇实证研究文献中,国内外研究大多数以教师为研究对象(18 篇),且研究对象极为广泛,仅有少数研究(9篇)从学生的角度来对教师隐喻进行分析。其中,国内主要关注公共语言教师隐喻且范围较国外更广泛,但忽略了对英语专业教师等的隐喻研究;国外则注重普通教师隐喻研究,而对公共语言教师隐喻研究关注相对较少。表 2:教师隐喻研究对象统计表可见,国内外教师隐喻研究在方法方面总体上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中都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手段。同时,在国外研究中,还没有学者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教师隐喻研究都以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国内侧重于公共语言教师,而国外则侧重于普通教师。因此,今后有必要推进教师隐喻的实证研究,加强以学生尤其是以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方面的研究。二、教师隐喻的分类综合分析国外 15 篇有关教师隐喻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教师隐喻进行的分类多达 26 种,从“知识推动者”到“艺人”等,种类繁多(如表 3 所示)。其中,前三位分别为“知识提供者” (31%)、 “指导者”(15%)、 “园丁” (10%),其他有 6%是以“亲人”的角色出现,3%分别是以“探险者”和“艺术家”的角色出现,剩下的 32%分别为“医生” “指南针”“艺人”等 20 种角色。与国外相似的是,国内学者对教师隐喻的分类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且多达 22 种。从表 4 得知,前三位分别为“知识提供者”(15%)、“领路人” (12%)、 “养育者” (10%),其次为“艺术家” “乐队指挥” “朋友”,并均占 5%,而“帮手” “医生” “挑战者”等其他各类隐喻共占 48%。对象国内 / 外学生 公共语言教师 职前教师 英语专业教师 普通教师国内 4 8 0 0 0国外 5 3 3 0 4表 3:国外教师隐喻分类(部分)分类知识提供者指导者 园丁 亲人 探险者 艺术家 其他百分比 31% 15% 10% 6% 3% 3% 32%表 4:国内教师隐喻分类(部分)分类知识提供者领路人 养育者 艺术家乐队指挥朋友 其他百分比 15% 12% 10% 5% 5% 5% 48%ENGLISH TEACHERS 141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万方数据

 2017 年 第 14 期 英语教师总体来说,这些隐喻体现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的自我职业认同等。国内外研究在教师隐喻分类方面尽管存在分类标准与角色界定等不同,但整体上在分类方面存在多元化趋势,都认为教师在教育中要扮演多元化角色。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在对教师的主流角色分类与界定方面,尽管在表述和角色分配比例方面稍有差异,但都认为教师要扮演好“知识提供者” “引导者” “养育者”这三种最主要的角色,以此说明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学识与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还应该成为学生成长中的引领者;另一方面,在界定其他非主流角色方面,国内学者对教师角色的界定倾向于教师的付出与奉献,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学生的兴趣激发与个性化成长,但双方都出现了“亲人” “艺人”等相同角色,这说明中西方文化间在存在差异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普世性的文化特质。三、教师隐喻研究的应用国内外有关教师隐喻研究的应用共有 16 篇论文(如表 5 所示),以教师的职业发展 / 职业认同层面为主且占比一致,而在教学方法与师生关系这两个层面则相对较弱。对于后两个层面而言,虽然国内外研究都有重教学方法而轻师生关系的倾向,但其内部各自研究比重间的差距却又是相同的。不同的教师隐喻往往对应着不同的教师观念与行为,体现着不同的教学期望。从纵向来说,小学到高校阶段的教师隐喻不同。从横向比较来说,不同专业的教师隐喻不同、学生视角下的教师隐喻与教师视角下的教师隐喻不同,甚至不同角度下的教师隐喻也不同。但总体上,教师均可以通过理解教师隐喻来促进自我教学反思。对此,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多角度的研究。国外有些学者从隐喻分类的角度探讨了教师隐喻的影响,认为合作领导者类隐喻和知识传播者类隐喻分别代表了传统教师观和教师的知识输出观,而挑战者类隐喻和养育者类隐喻则分别代表了学生消极和积极的学习观(Guer-rero & Villamil 2002)。还有些学者指出教师隐喻取决于文化、性别、个人经历等因素,而且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教师隐喻来检验他们的教学信念、教学观念等(Saban & KoÇbeker 2006)。跟国外相似,国内许多研究也认为不同的教师隐喻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黄丽娜 2015;郗德才2016)、体现了不同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周德艳2013),甚至映射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同地位(常海潮 2011)。此外,有学者还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外教师隐喻的异同及其职业道德文化,认为无论哪种文化语境里的教师隐喻,都表达了对教师职业地位的认识和期待(杨启华 2015)。四、教师隐喻研究的发展国外教师隐喻研究起步较早且发展平稳,而国内教师隐喻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如表 6 所示,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量远大于国外,这说明国内学者对教师隐喻研究的关注度在逐步上升。表 5:教师隐喻研究应用统计表应用国内 / 外职业发展 / 职业认同 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国内 4 2 1国外 4 3 2142 ENGLISH TEACHERS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万方数据

 English TeachersVol.17 No.14国外教师隐喻研究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的主题是教学隐喻,而教师隐喻只是其中的一种。布洛等人(Bullough & Stokes 1994)开展的教学隐喻当属教师隐喻研究的雏形,结果发现职前教师使用的隐喻有桥梁建筑者、导游、专家等。虽然未对教师隐喻做系统性分类,但对之后的教师隐喻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随后,Hattingh & de Kock(2008)对教师隐喻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职前教师隐喻有心理取向类、教学取向类、哲学取向类并出现了取向转移的趋势。可见,这些隐喻揭示了教师的信念系统,并有助于开展教学反思。目前,国外研究重心转向教师隐喻的应用,旨在探讨教师角色与职业认同。国内教师隐喻研究则从理论阐释逐步转向实证研究。何宏勇(2014)采取历时的角度对我国不同阶段的教师隐喻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不同阶段的教师隐喻反映了不同社会背景和教育政策下的教师地位的变化。随后,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基于文化差异的教师隐喻对比研究,有讨论中西方教师隐喻的差异及其原因,也有分析英汉教师隐喻的不同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等。从 2010 年开始,国内针对教师隐喻的实证研究才正式出现,如刘熠(2010)对大学英语教师隐喻进行了系统性分类并归纳了对应的教师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总体来说,国内外有关教师隐喻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即从抽象的理论探讨到基于实践的应用研究,而且研究中心都倾向于教师自身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以及职业角色的认同及发展变化,而从学生角度出发对教师隐喻进行研究或者基于师生双向视角的教师隐喻研究还不多。结束语教师隐喻研究在实践中已得到逐步发展,其成果为隐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总体而言,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以理论性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还有待深入;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而从学生的角度或者师生双向视角进行的研究还很欠缺;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而访谈研究以及把两者整合起来的研究还较少。鉴于此,今后在推进教师隐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加强实证研究,深化探讨基于隐喻的教师角色的体现及其影响。同时,推动基于师生双向视角的教师隐喻比较研究与教师隐喻的动态发展研究,尤其要推动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师隐喻研究,以便深度理解教师对自我角色的定位与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角色之间的异同、理解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角色的动态变化以及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动态看法,从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效果、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最终达到教与学的良性发展。引用文献常海潮.2011.英语学习者视角下的教师角色—— — 基于隐喻分析的实证研究[J].英语教师, (7):20-26.陈颖,马羽安,嵇建琴,徐薇.2015.远程学习者视角下的英语教师角色—— — 一项基于隐喻分析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8):45-52.关彩萍.201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眼中的教师角色[D].北京大学.何宏勇.2014.建国以来教师隐喻的历史考察(1949—2013)[D].华东师范大学.黄丽娜.2015.高中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隐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刘熠.2010.隐喻中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师职业认同[J].外语与外语教学, (3):35-39.郗德才.2016.英语教师与学生眼中的外语教师角色隐喻对比[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3):84-87.熊慧,李岚,周雪英.2014.从隐喻看学习者和教师视角下的外语教师角色[J].英语教师, (11):28-34.表 6:教师隐喻研究发展统计表年份国内 / 外1995 ~ 1998 1999 ~ 2002 2003 ~ 2006 2007 ~ 2010 2011 ~ 2014 2015 ~ 2016 总计 比例国内 0 2 3 6 20 9 40 65.6%国外 5 4 1 6 2 3 21 34.4%ENGLISH TEACHERS 143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www.fineprint.cn万方数据

 2017 年 第 14 期 英语教师从上面的例子可知,几乎所有的隐喻都是被以原始意象呈现到我国读者面前的。(三)典故的翻译作为人类历史上文化积累的产物,典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典故的翻译在传播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简·爱》中,大多数典故来自希腊和罗马神话以及基督教的《圣经》。两位译者都采用了“异化”的方法,保持了这些典故的异国风味。例如:Dian,Mother Bunches,Queen Boadicea,Danae 都被译为“狄安娜” “本奇妈妈” “波迪西亚女王” “达那厄”。两位译者不仅采用了“异化”的方法,还用脚注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更详细的背景信息,这样就拉近了外国文化与我国读者间的距离,从而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原文中外语的翻译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原作中有很多法语单词和英语掺杂在一起,如何处理这些外语呢?两位译者给出了他们的方式:黄源深在中文译本中保留了这些外来词,并添加了一些脚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些外来词的含义;宋兆霖在翻译过程中把这些外来词转化成汉语。笔者认为黄源深的方法能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了解异国风情。结束语文化在翻译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文化意象翻译的正确与否对于译文读者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异化”与“归化”是在翻译与文化相关的内容时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不能说哪一个更好。译者要根据翻译的需要采用这两种方法,为翻译服务,为读者服务。引用文献霍恩比.201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赵翠莲等,译....

篇三: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4 卷第4 期2 0 0 3 年8 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Jo u r n a lo fH e n g y a n gN o r m a lU niversity( . %cia lS c ie n c e )N o . 4 V 0 1. 24A u g . 20 03概念隐喻研究综述陈文萃, 曾燕波( 衡阳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 湖南衡阳4 2 10 0 8 )摘要:

 19 8 0 年莱考矢和约翰逊两人舍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臆喻》 一书, 提出了一种追捧有剐的隐秆认知观——概念隐喻。

 从概惫隐喻的理论、 其所属范畴、 哲学基础以及运用等方面对# 内涵加以探讨. 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确信:

 睫喻诈为一种认知现象, 时人类思维方式、 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刺酌。关键词:

 概念隐喻; 认知; 综述中圈分类号:

 H 3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 0 2- - 0 7 3X ( 20 0 3)0 40118—0d作者简介:

 陈文萃( 19 6 6 ). 女, 湖南常宁人, 硕士, 衡阳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讲师, 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1. 引言英语中的“m e ta p h o r ”(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 e ta p h o r a ” , 该词由“in e ta ” 和“p h e r e in ” 合成, 意思分别为“o v e r ” 和“t0c a r r y ” , 所以, m e ta p h o r 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 的运动, 一种转换“3。

 这就隐古着隐喻必须涉及两种事物, 一个作为出发点, 一个作为目的地; 事实上追溯隐喻从传统观到认知观的发展历史, 任何隐喻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因而对隐喻两部分的解释则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隐喻解释理沦。传统理论中. 对隐喻成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比较说( co m p a r iso n v ie w ), 取代说( su b stitu tE o nv ie w )和相互作用说( in te r a c tio n v ie w )。

 比较说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吉手段, 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 ]。

 因此,隐喻是明喻的缩路, 臆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

 取代说是由公元I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来的, 他认为,所谓隐喻实际卜就足由一个表达式壹取代某个意义相等的。仅取其字面意义的表达式。

 相互作用说源自理查兹的《修辞哲学》 - 3. 并由布莱克进一步加以完善, 归结为:

 “一个隐喻性的意义表达, 称‘焦点’ ( F o c u s), 镶嵌于另一字面E 的意义表达, 称’ 语片’ ( F r a m e ). 结果焦点的意义作用于并改变着语片的意义, 反之亦然。

 ” “3也就是说. 隐喻收稿日期:

 20 0 30 5—1l118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把舱喻次项的联想音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相互作用理沦突破了“对比论” 和“替代论” 将臆喻限制在词汇层次, 并将其看作是一种对比和意义替换的修辞现象的局限, 把隐喻作为一种语义现象放到甸子层次进行考察, 但此学说仍然局限在语言的范畴内研究隐喻。

 因此上述三种观点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

 它们都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 并认定字面意义和比喻意望之问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与传统隐喻观迥然有别的是隐喻的认知观——概念隐喻。

 这一理论源自莱考夫和约翰逊两人台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一书。

 莱考夫认为“隐喻无所I; { '= 在, 不仅在我们的语言中, 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人类藉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性的。

 ” ’ 该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只当作语言现象来研究, 而概念隐喻则把它当作一种思维方式。2. 概念隐喻的理论2. 1概念隐喻的定义概念隐喻的定义散见各处, 需要人们去归纳。

 其定义的陈述有如下内容:

 隐喻无所不在, 不仅在我们的语言中, 而且在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根据L a k o f f &Jo h n so n ( 19 8 0 ), 万方数据

 荚语里大约有7 0 %的表达方式是隐喻性的。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形式, 更重要的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 是人们以一事物认识、 理懈、 思考、 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 是概念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 有彤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 思维、 对待无形的、 难以定义的概念。如, 拿L a k o f f &J0 h n so n ( 19 8 0 )提到上T IM EIs M o N E Y十( 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隐喻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无论在英语里还是汉语垦我们都常说“时间就是金钱” ( 汉语里还有一个更传统的概念隐喻即“一寸光阴一寸金” ),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不光是直接拿金钱去比喻时间, 更是用想盒钱的方式去想时间。

 也就是说。

 我们通过“金钱”这个来源( so u r c e )范畴去构想“时间” 这个目 标( ta r g e t)范畴。

 这体现在以下…些十分常见的隐喻表达式里:( 1)Y o u ’ I'ew a st in g m ytim e . ( 你在稂费我的时间。

 )( 2 )C a r ly o ug iv etile a f e wm in u te s?( 你能给我几分钟时间吗')( 3 )

 H o wd oy o u sp e n dy o u r tim e ?( 你的时间是怎么花的?)( 4 )F h isg a d g e tw ill s a v ey o uh o u r s( 这个装置能给体节省不少时间。

 )( 5 )Y o un e e d t ob u d g e t y o u rtln x e. ( 你必须计划好你的时蚵。

 )这些说法显示, 我们把时间理解成某种可以花、 可以浪费、 可吼节省、 可以计划其开支的东西。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人们通常把较为熟悉的、 具体的概念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概念域上. 这样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2. 2概念隐喻的类型莱考夫f 19 8 0 )把概念隐喻分为以下j类:

 结构隐喻( str u c tu r a lm e ta p h o r ), 方位臆喻( o r ie n ta lio n a l m e ta p h o r )和本体隐喻( o n to lo g ic a l m e ta p h o r )。结构隐喻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米构建另一个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自然是不同的, 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卜面提到的+ T I M EISM O N E Y + 就是这个类型的概念隐喻。

 叉如在+ A R G u M E N TISW A R + 概念隐喻里, “战争” 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与“论争” 挂钩, 如( a )敌对双方的初始位置:

 T h e yd r e wu pth eir h a ttielin es. ( 他们拉开r架式);( b )进攻:

 sh ea tta c k e de v e r yw e a k p o in tinm ya r g u m e n t( 她对我论证中的每~个弱点都进行了攻击){ ( c)防御:T h e yd e f e n d e d th e irp o sitio nf e r o c io u sly . ( 他们拼命维护自己的立场); ( d )撤退:

 H ew ith d r e wh is o f f e n siv er e m a r k s.( 他撤回了冒犯对方的议论)}( e )反攻:

 Ih it b a c k a t h isc r itic ism . ( 我对他的批评进行了反击); ( f )胜负:

 ( )K ,y o uw in ( 得了, 你赢了1。结构隐喻既然是用一个概念比喻另一个概念, 那么,到底哪些概念时常被用来比喻哪些?这是由什么样的因素央定的呢?13n g e r e r8 - S ch m id n l将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讨论到的一些伽j于归为下表:目标来源a n g e r ( 生气)d a n g e r o u s a n im a ls( 危险动物)a r g u m e n t( 论争)Jo u r n e y f 旅行)a r g u m e n t( 论争)w a F ( 战争)c o m m u n ic a tio n ( 交际)se n d in g ( 发送)d e a th ( 死亡)d e p a r tu r e ( 离开)id e a s( 观忠)p la n ts( 植物)日标来源lif e tim e ( 一生)d a y ( 一天)Io v e f 爱】w a r ( 战争)th e o r ie s( 理论)b u tid in g ( 建筑物)tim e ( 时闻)m o n e y ( 金镘)w o r d ( 词)c o in ( 硬币)w o r ld ( 世屏)th ea ter( 舞台)比较左边的目标概念和右边的来源概念, 吖以得出一个台乎人们直觉的结论, 即我们往往是依赖具体的概念( 右边)。

 去理解较抽象的概念( 左边)。

 也就是说t无形的、 难“理解的、 复杂的抽象概念是植根于我们对有形的、为人熟知的、 简单的具体概念的把握, 它来自我们在生活中对人、 日常用品、 町见可闻的行为和事件所产牛的基本经验。莱考支归纳的第二种概念患喻类型是方位隐喻。

 它足指屙一概念系绕内部, 参照上下、 内外、 前后。

 深浅、 中心一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桐j组织起来的。

 人类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是一个最基本的能力。

 因此, 人们借助从这类基本经验中得出的基本概念去理解情绪、 感觉等较抽象的状况。下表出自 ( L a k o f f81 Jo h n so n )” 1, 显示了一系列眦上下高低维向为基础的方位隐喻概念隐喻例甸@ 高兴是上;h n mh ig h s纠m * 我情绪高涨l'mf e e lin gd o w n 我情绪低藉难过是下。@ 有意识是上,W a k eu p 醒一醒H e sa n k in to aco m e t他陷入昏迷之中无意识星下。@ 健康、 存活是上}H 心into p sh a p e 他的身体处于最佳状况H ef ellill他病倒了疾病、 死亡是下。③施控、 施山是上{受控、 受力是下。H isp o w e r r o se 他的权力上升丁H e is u n d e rm y c o n tr o l他处于我的控制之下@ 害是上IM yin c o m e r o se la st y e a r . 我去年的收人涨了T u r n th eh e a t d o w n 把暖气调低一点少是下。@ 地位高是上;地位低是下。S h e r o se t o th eto p . 她爬到了最高层S h e f ellin st札雌她的地位降低了@ 好是f 。

 ;坏是F 。T h in g sR r elo o k in g u p . 情况看来不错It’ s b e e n d o w n h ill e v e rsin c e 此后就走了下坡路@ 有道德是上;道德败坏是F 。H e is h Ig h ~m in d e d 他情操高尚1 w o u ld n ’ t sto o pto th a t我不会堕落成那样卜面的例子显示, 人类的许多基本概念都是根据空间隐喻组织起来的, 每个空间隐喻内部都其有系统性和一致性, 不同隐喻之间也存在着系统的联系. 如与“上” 的空问方位相关的有一般性的“好” , 也有“好” 的各种具体体现, 如“高兴、 健康、 有生命、 有地位” 等等。

 某些空间隐喻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咀致于我们难以想119 万方数据

 象能用什么其他方式去构造它们, 如“社会地位” 在英语和汉语里似乎只能用高低去构想。莱考夫提出的第三种概念隐喻是本体隐喻。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性的, 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因此, 本体隐喻是指我们可将抽象和模糊的思想、 情感、 心理活动、 事件、状悉等无形的概念看作是具体的、 甫形的实体. 甚至是人体本身, 这样的概念隐喻可以拿“通货膨胀” 为例. 我们将物价上涨的经验处理为实体, 形成+ IN F I。

 A ’ r lO N1SA NE N T IT Y - _ ( 通货膨胀是实体)的本体隐喻。

 例如:“In [ 1a tio n islo w e r in go u rsta n d a r do fliv in g . ( 通货膨胀日益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 , “In f la tio nis b a c k in ga Nin to a e o r —n et"( 通货膨胀把我们逼入困境)” 。

 这类隐喻的作用至少有以下一些:

 ( a )指称, 如“M yf ea r o f in se c ts isd r iv in g r n yw If ec r a z y . ( 我对昆虫的恐惧简直让我太太受不r )” ; ( b )量化. 如“T h e r eis s o m u c h h a tr e d in th ew o r ld . ( 这世上有太多的仇恨)” ; ( c )确从其它方面, 如“T h eu g ly sid eo f h isp e r so n a lityC O n ie s o u t u n d e rp r e ssu r e ( 他个性中丑恶的~面在压力之下表现出来)” ; ( d )确定原因, 如“T h ep r e g sH r eo f h isr e sp o n sih ilitie s c a u se d h isb r e a k d o w n . ( 责任的压力使他崩溃)” 。

 这样的隐喻是大量存在的, 不过我们一般都意识不到它” J是隐喻。本体隐喻中地位较重要的一种是容器隐喻( c o n ta in e rm e ta p h o r )。

 这一概念豫喻的物质基础非常明显, 任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是容器, 如人体、 房子、丛林、 田野、 地区, 甚至是一磐无形的、 抽象的事件、 行为、 活动、 状态都可看作是一个容器。

 例如, 将视野视为容器. 故有” F h e sh ipisc o m in g in tov ie w ” 的例子, 将状态视为容器的例子有“H ef ell in tod ep r essio n ” , 将人体视为容器的例子有“H ew a s f u ll o fjo y ” 。

 由于我们对容器经验实在是太基本、 太丰富, 容器隐响因此极为普遍。可见隐喻不仅体现在日常语言的许多表选方式中, 它更是我们形成概念、 进行推理的基础。

 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语言机制和认知过程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3. 概念隐喻的所属范畴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 从性质上说, 隐喻不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属于认知的范畴, 我们在日常语言中见鹤的隐喻表达法不过是概念隐喻系统的浅层表现“。

 换句话说,概念隐喻是深层次的. 而隐喻表达式则是浅层次的, 隐喻表达式是受概念隐喻支配的。

 如:

 “他今天情绪高涨” . “我耵l得让他振作起来” . “战士们士气高昂” , “他们今天异常兴奋” 。

 这些隐喻表达式是受“H A P P YISU P ” ( 高兴是上)这一概念隐喻的支配。

 概念隐喻往往是隐含的, 一般不为人们所察觉, 常常反映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早期认识。” 它是隐喻表达式的轴心. 而隐喻表达式是概念隐喻的外在体现, 是围绕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相关隐喻。

 …13据统计.普通语言中大约7 0 %的表达方式源于概念隐喻, 可见语言12 0中大量的概念隐喻对人们的概念系统的形成, 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因此, 可姓认为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认知范畴、认知工具, 一种内化于人脑的认知资源。4 . 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任何语言观都以其哲学理论为基础。

 从哲学观点上看,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

 客观主义世界观和主观主义世界观。客观主义认为世界由物质组成, 它” j独立于人类的经验而存在, 对世界的认识即是对其特征的了解, 客观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其语言观认为自 然语言具有独立于人的思维和运用之外的客观含义. 词语也应具有明确的、 能客观描述现实的语义。

 隐喻语言应该在客观描述中避免使用, 因为它们的意义既不清晰、 精确, 也不明显与现实相符。

 主观主义则认为世界是主观的. 人的感知和直觉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

 其语言观认为, 语言是个人的直觉、想象、 情感的表现。

 文学艺术能超越理性和客观, 使人更接近于现实。

 想象的语言, 特别是隐喻对表达独特的十性和经验非常必要。卜述两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的极端性。

 概念隐喻的创始人莱考夫( 19 8 0 )取其中间. 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 也没有离开客观现实而存在的感知, 只有相对于一定文化中的观念体系的现实, 因而一种舟于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的经验现实主义诞生了。

 该观点承认客观存在的现实性, 相信真理并不只意味内部一致. 相信科学标准的客观性, 摒弃纯粹的唯我论和唯心论. 相信人的思维并非超验的兑现. 而是个人和集体包括遗传、 环境、 特定环境中的思维方式等社会功能经验总和。

 因此, 思维与身体有关, 构成概念系统的结构应以身体的经验为基础, 并从经验那里产生意义, 概念体系的核心直接依赖感觉、 身体运动和物理与社会经历, 思维属想象性质,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隐喻、 转喻和大脑意象获得。

 筒言之, 经验现实主义强调在形成有意义的概念, 进行推理过程中, 人类的生理构造、 身体经验以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经验现实主义是概念隐喻的哲学蓝本。

 所以概念隐喻的产生不是任意的, 而是有据可寻的, 其产生源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生活经验, 此外一个概念隐喻一旦广为大众接受, 就会反过来将它自身的结构强加干现实生活.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它的影响。5. 概念隐喻的运用综上所述, 概念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 而且是思维现象, 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 是“人类思维组织的一种工...

篇四: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隐喻发展的研究综述潘丽娟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济宁 272000)摘 要: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Charteris - Black 提出一种新的隐喻研究方法———批评隐喻分析,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及语料库方法,结合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揭示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本文选取中外对经济新闻报道为语料,将批评隐喻分析作为理论框架,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隐喻的选择和使用,揭示隐喻与认知、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批评隐喻分析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0049 - (2018)11 -0086 -01(一)近年来,从语用学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越来越多。格赖斯提出了含意理论,试图解释听者是如何得到什么的。从格赖斯(1989)的角度看,隐喻违背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不要说你说的话。相信是假的”。格赖斯解释了如何触发隐喻表达,但他无法回答如何解释隐喻。根据塞尔的演说法理论上,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间接的言语行为,是说话人说的一件事,但是打算用这个比喻来谈论另一件事。他明确规定了特征,然而在隐喻解释原则中,这些原则并不遵循统一的规则,它们是武断的。(二)在这本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Lakoff 和约翰逊(1980)指出,人类思想是在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概念隐喻。这本书是修辞学和语用学转折点的象征。研究转向认知研究,是隐喻研究革命的导火索。根据 Lakoff 和约翰逊,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理解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中。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概念的主要途径。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Lakoff 认为,隐喻是一种机制,人们习惯理解和理解抽象概念。应用概念框架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的映射。根据两个领域的相似性域。源域是熟悉的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物理词。我们不熟悉目标域。这是很难理解的。这是精神世界或情感世界。隐喻,从认知角度看,功能被广泛接受。隐喻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常常被用于劝说功能。语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批评隐喻分析包括语言隐喻、语用隐喻和认知隐喻。传统视角强调隐喻的修辞功能;语用视角显示出对世界知识或非语言角色的关注;认知视角关注的是人的隐喻能力,即人的隐喻能力,心理表征和思维能力的类比。但是,由于每一种理论的优缺点,上述研究都没有达到一般的理论基础。而 Charteris - Black 则认为隐喻是由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的词或短语,这个隐喻的定义包含了语言,2004,中国大陆金融协会理论起步较晚,其历史发展迅速。这一因素从语料库的来源和研究的角度来看,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三)作者夏特里斯 - 布莱克(2004 年),在他分析了近一千六百万字语料库。第一概念密钥将财务流程描述为一个人。代表经济是“人”,是一种有生命的、拟人化的。第二个概念键描述人类造成的金融问题就像自然灾害一样。表示“经济问题就是自然灾害”,它是无生命的,没有人格化的。第三概念钥匙描述经济问题的市场变化,就好像它们是有形的一样。被具体化的运动。表现为“市场变化是有形的运动”。人类、灾难和身体运动领域的隐喻在经济话语中普遍存在,并被广泛接受。戈特利(2007)描绘了权力、人和有机体的隐喻及其隐藏意识形态。把人和机器比喻为商品、天气、风景在动物方面,他分析了隐喻类型与权力的关系。Koller’s(2004年)商业媒体语篇中的隐喻与性别:一种批判性认知研究商业媒体语篇中的攻击性语言,他研究了隐喻的创造和保持性别偏见。科勒认为学习攻击性隐喻有助于我们改善或消除敌对的工作气氛,促进友好伙伴关系。她声称隐喻是媒体用来间接指非事物的一种方式。公开讨论,她也试图从意识形态和隐喻功能研究。社会文化方面,使自己远离有争议的陈述的解释性机制。总结:CMA 在 Gan 的应用研究“认知法媒体话语分析:隐喻构建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在南海”。他声称同样的比喻也适用于不同的人。修辞意图,建构不同的自我和其他国家形象。这个研究者们在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进行了研究,批评性隐喻分析下的新闻学。研究人员把重点放在差异上。在不同语言之间,特别是汉语和英语之间。张磊(2010)实施 2008 届北京奥运会相关活动的比较研究美国新闻报道,她发现了发展模式和竞争,奥运经济模式。这表明两种媒介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陈敏和邓志勇(2012)研究了企业并购下的经济话语中的婚姻隐喻。社会认知视角框架。调查了婚姻隐喻的使用情况。在基于并购主体的社会文化模式下中英文报刊。婚姻隐喻的一般图式特征是发现于汉英语篇中。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隐喻是非常接近的。与两个语言共同体的隐性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有关。参考文献:[1]王萍. 中美金融报道中隐喻的批评性分析[D]. 重庆大学,2012.[2]张蕾. 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 山东大学,2010.· 6 8 ·青 年 硕 士 论 坛 Shanxi Youth 2018 年 06 月(上)* 作者简介:潘丽娟(1990 - ),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篇五: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者简介]熊春海(1991 - ),男,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理过程与人格研究。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综述熊春海(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的加工离不开隐喻,即抽象概念是以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道德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其隐喻表征的研究主要涉及黑白隐喻、垂直空间隐喻和洁净隐喻。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究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形式,并对具有单向作用和相互作用的隐喻映射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道德;概念隐喻理论;隐喻表征[中图分类号]B82 -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6)08-0056-03 [收稿日期]2016 -04 -11一、引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1]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表达和思考道德时在大脑中是如何对这一抽象概念进行表征的?在影视剧中,服饰为白色的角色往往代表善良、正义,而服饰为黑色的角色往往代表邪恶、阴险、不道德的反面人物;在日常用语中,白色可引申出诚实、公正之意,而黑色会用来形容自私、邪恶的人,如“黑心”商人指欺骗顾客的自私商家;为官“清白”指廉洁奉公的官员。除此之外,垂直空间的上下方位也与道德密切相关,“上”与道德对应,“下”与不道德对应,如在日常生活中会用“高风亮节”“高尚”形容一个有道德的人;用“下流”“低俗”形容道德败坏者。目前,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某种单一的感知觉隐喻表达方式,目的在于探索是否存在相应的道德隐喻表征。本文在简述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有关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垂直空间隐喻、洁净隐喻等已有的研究,随后提出了其未来研究的方向。二、概念隐喻理论简介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的加工离不开隐喻[2] 。隐喻是人们用直接、简单、具体的源概念来认识和理解间接、复杂、抽象的目标概念,进而实现对抽象概念的表征[3] 。源概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具体事物或感受到的直接经验,如温度、空间等;目标概念通常为难以用言语描述的或抽象的事物或体验,如情感、道德等。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其作用机制是建立源概念和目标域概念之间的隐喻映射。隐喻映射是人们为了获得新的理解和知识,将已有具体经验的图式结构架构到抽象范畴上的过程,也就是说,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利用简单、具体的经验去建构复杂、抽象的概念。人们掌握的概念中,仅有很小的一部分直接来自源生活经验,如空间的上下、物体的大小等。除此之外,人们还掌握了大量的非直接经验的、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的获得常要借助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实现 [4] 。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支持抽象概念的隐喻表征理论,如用权力概念可用大小、颜色等具体概念来表征 [5] 。道德作为一个被人们所熟知的抽象概念,许多研究者对其的隐喻表征进行了相关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以下对已有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进行梳理、阐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三、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实证研究(一)基于黑白隐喻的实证研究颜色是人们较为熟知的具体概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处在色彩缤纷的环境中。已有研究表明,生活中存在颜色隐喻现象,如杨惠兰等人探索权力概念的颜色隐喻表征,发现被试对金色高权力词、灰色低权力词反应快于对灰色高权力词、金色低权力词的反应[5] 。黑白色是较为特殊的一对颜色概念,在各种文化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如白色代表纯洁、光明;黑色代表罪恶、欺骗。这说明,人们会将白色与道德概念相联系,将黑色与不道德概念相联系。那么,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Sherman 等人[6] 使用 Stroop 范式对此进行探索,实验在屏幕中呈现白色或黑色的道德或不道德词,要求被试判断词汇的颜色,如果词汇的颜色为黑色则按“1”键,若为白色则按“9”键。结果发现,道德词白色呈现反应时快于黑色呈现,不道德词黑色呈现反应时快于白色呈现,且随着词汇的道德或不道德词义的加深,被试的反应会越快。研究表明道德词与白色具有一致的表征性,而不道德词与黑色具有一致的表征性,也就是说,道德概念的加工激活了颜色隐喻表征。然而,Hill 等人[7] 关于道德人格特质词的黑白隐喻研究并没有得到显著的交互作用,其原因可能是第 32 卷 第 8 期Vol. 32 No. 8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6 年 8 月Aug. 2016

 研究中实验材料没有进行词频匹配,对所选词汇的熟悉度也没有进行筛选,从而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干扰。借鉴国外的研究,国内也有学者对道德的黑白隐喻在汉语言文化中是否存在进行了探索。殷融等[8]运用多个实验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验证。实验 1 在词汇层面上采用词汇选择任务和词性判断任务两种方法,结果发现人们对道德概念的表征存在“黑色 -不道德词、白色 - 道德词”的隐喻联结。研究结果与Sherman 等人一致。实验 2 在道德判断层面要求被试评判呈现在白色或黑色背景上的道德两难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结果显示被试对在白色背景上呈现的道德两难故事的道德评分显著低于在黑色背景上呈现时,即在白色背景上呈现时,被试会判断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更符合道德,而在黑色背景上呈现时,被试会判断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更加不道德。这些研究表明,道德概念的编码激活了黑白颜色维度。(二)基于垂直空间隐喻的实证研究人们时时刻刻身处于某个空间范围中,所以空间的概念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Lakoff 等人[9] 认为,在人类抽象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空间隐喻的作用在所有隐喻中处于中心地位。空间隐喻是利用上下或左右等空间概念为源概念,来表征抽象概念的隐喻方式。Meier 等人[10] 率先采用内隐联想范式对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被试对道德词呈现在屏幕上方的分类速度快于下方,对不道德词呈现在屏幕下方的分类速度快于上方。也就是说,被试对于道德词或不道德词的分类受到了词语呈现方位(上/下)的影响,存在“道德词 - 上、不道德词 -下”的隐喻联结。另一项研究运用 Stroop 范式,以道德人格特质词为材料,发现被试对道德人格特质词呈现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反应时没有差异,而被试对不道德人格特质词在下方呈现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上方 [7] 。两项研究结果尽管不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英语语言中存在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表征存在于英语语言文化中,那么这种隐喻方式在汉语言文化中是否也存在?王锃等人[11] 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层面上对此进行探讨。在纸笔测验中,要求被试将道德词或不道德词进行迫选,要么放在卡通人物的上方,要么放在卡通人物的下方,结果发现不道德词放在卡通人物下方的比率显著高于上方;道德词放在卡通人物上方的比率显著高于下方。也就是说,在意识层面被试做出了“不道德是下,道德是上”的判断。在无关任务法中,要求被试对呈现在屏幕上方或下方的道德词或不道德词进行褒贬义判断,结果显示被试对道德词的判断,在上方呈现的反应时显著快于下方,而对不道德词的判断则相反。这说明被试在没有猜测出实验真正目的的基础上,即在无意识层面,道德概念与垂直空间的隐喻联结存在心理现实性。研究表明汉语言文化的道德概念不仅在意识层面而且在无意识层面上存在着垂直空间隐喻。(三)基于洁净隐喻的实证研究“洁净近于美德”在道德领域隐喻的是:道德是洁净的,不道德是肮脏的。在各种文化和宗教中也存在着这种隐喻的表达方式,如在宗教的洗礼仪式中,受洗者经过洗礼后预示着其“罪恶”得到净化,变得纯洁。Zhong(2006)等人[12] 通过实验研究从无意识、意识、行为三个层面验证洁净与道德概念隐喻联结的心理现实性。研究要求被试对之前做过的不道德事件进行回忆或抄写不道德故事的方式来启动不道德情绪体验,然后进行清洁类概念词汇或清洁类物品的补笔测验、需求测验和行为选择测验,结果表明被试在启动不道德情绪体验后,有清洁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以此来排除不道德的情绪体验。此外,有研究发现个体清洁启动后,会提高对社会事件的道德评价标准,对不道德行为评价更严苛。这可能是由于清洁自我的意象使个体的道德境界得到提升,并感觉自己是个有道德的人,因此,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评价标准更为苛刻[13] 。四、总结与展望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有形、简单的具体概念是人们掌握和理解无形、复杂的抽象概念的基础,通过具体的感知觉经验人们能把握与抽象概念相关的信息。综述关于抽象道德概念已有的隐喻研究,我们发现,道德概念可通过黑白颜色、垂直空间位置和洁净概念进行隐喻表征;另外,道德概念隐喻表征的研究主要运用了 Stroop 范式和内隐联想范式。这些研究都支持抽象概念与具体经验存在密切的关系。未来对道德概念隐喻的研究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1)是否还存在着道德概念其他形式的隐喻表征?吴念阳等人的研究认为道德还在大小维度(道德 - 大,不道德 -小)、轻重维度(道德 - 重,不道德 - 轻)等上存在隐喻表征[1] 。其中道德概念的大小隐喻已有研究对此进行探索,但结论并不一致,如徐闯的实验结果没有得到道德概念与字体大小间显著的交互作用 [14] ,而郭少鹏的研究发现道德概念可用大小隐喻进行表征[15] 。对于道德概念是否存在大小的隐喻联结,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2)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抽象概念可通过多个不同的具体概念来表征,从而实现概念的多重隐喻表征。那么,在自然情况下,人们是7 5第 8 期 熊春海:道德概念的隐喻研究综述

 如何从多重隐喻中选择某种隐喻映射模式对抽象概念进行理解?这种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Torral-bo 等人认为,抽象概念的多重隐喻会根据不同的情境来激活与之最匹配的那个隐喻表征 [16] 。(3)隐喻映射是单向作用,还是相互作用?早期的研究者认为感知觉体验对抽象信息的加工是单向的。近年有研究表明,隐喻映射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王锃等人的研究发现,道德概念可用垂直空间进行隐喻表征,而对客体的认知会受到道德概念启动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道德启动组被试高估了客体的高度或长度,不道德启动组被试低估了客体的高度或长度 [11] 。今后的研究应对具有单向作用和相互作用的隐喻映射进行比较分析,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索。[参 考 文献][1]吴念阳,郝静. 以道德为本体的概念隐喻[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3):51 -55.[2]Lakoff,G. & Johnson,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3]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4]张恩涛,方杰,林文毅,罗俊龙. 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J]. 心理科学进展,2013,(3):429 -436.[5]杨惠兰,何先友,赵雪汝,张维. 权力的概念隐喻表征:来自大小与颜色隐喻的证据[J]. 心理学报,2015,(7):939 -949.[6]Sherman,G. D. ,& Clore,G. L. The Color of Sin:White andBlack are Perceptual Symbols of Moral Purity and Pollu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8):1019 -1025.[7]Hill,P. L. ,& Lapsley,D. K.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MoralPersonality:Why It's not so Black and White[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3):520 -523.[8]殷融,叶浩生. 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14,(9):1331 -1346.[9]Lakoff,G. ,& Johnson,M.“Afterword”. Metaphors We Live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10]Meier,B. P. ,Sellbom,M. ,& Wygant,D. B. Failing to Takethe Moral High Ground:Psychopathy and the Ve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Moralit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757 -767.[11]王锃,鲁忠义. 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 心理学报,2013,(5):538 -545.[12]Zhong,C. B. ,& Liljenquist,K. A. Washing Away Your Sins: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J]. Science,2006,(313):1451 -1452.[13]Zhong,C. B. ,Strejcek,B. ,Sivanathan,N. A Cleanself CanRender Harsh Moral Judgme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Psychology,2010,(5):859 -862.[14]徐闯. 道德人格的隐喻表征维度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15]郭少鹏. 道德概念大小隐喻的心理现实性及其映射关系[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16]Torralbo,A. ,Santiago,J. ,& Lupi Ez,J. Flexible ConceptualProjection of Time onto Spatial Frames of Reference[J]. CognitiveScience,2006,(4):745 -757.[责任编辑:李瑞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上接第 55 页)为承旧而创新,才能博大精深。四、结语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杜维运先生的《史学方法论》,是一本经典的研究史学方法的书籍。杜维运先生用严谨的治史态度,优美流畅的文笔,以及史学家应有的基本素养,向后世介绍了史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史学家应有的基本态度与宽广胸襟,值得我们后辈认真拜读。读完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治史方法,而是“历史究竟是什么”以及杜维运先生充分肯定历史真实地存在以及坚定的反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历史并不仅仅是史学家对于往事的记录,而是一门研究往事的学术。历史不是研究过去,而是去研究过去所留存于现在的痕迹。[6] 杜维运先生告诉我们:历史是由历史事件与史学家共同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史学家不...

篇六: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opy;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国外隐喻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林书武  提要: 本文以隐喻的归属问题, 即是否存在比喻性语言跟非比喻性语言的区别为主线, 综合考察了国外隐喻研究。

 文中着重介绍国外学者对隐喻两项(即两部分结构) 的分析, 以及对隐喻成因的分析, 并叙述隐喻的认知功能, 说明L akoff 的隐喻研究及其创新。关键词: 隐喻、 认知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可以有多种写法。

 E. Steinhart 和 E. F. Kittay 撰写的概述, 扼要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隐喻理论、 隐喻研究方法、 隐喻的解释, 但不涉及文学隐喻研究 (见 A sher 主编, 1994: vol . 5)。KirstenM almkjψr (1991)在为其主编的百科全书撰写 “隐喻” 一条中, 概述了隐喻研究的两种主要方法 “建构论” 与 “非建构论” , 又介绍了 “比较说” 与 “取代说” 两种理论, 以及从语义、 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概况。

 A ndrew O rtony(1993) 为 《隐喻与思维》 一书写了一篇 “导言” , 对该书所收的论文作了概括的介绍, 可以看作是对隐喻研究的一种综述, 其中提出隐喻研究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大范畴。F. R. A nkersm it et al (1993) 在为所编《隐喻与知识》 一书撰写的 “导言” 中, 提出关于 “认知的真” (cognitive truth) 是评价历来各家理论价值的主轴; 也就是说, 认为隐喻是某一领域中真的始源, 真的传送者, 还是把隐喻当作一般看待, 换言之, 是承认有隐喻真还是否认有隐喻真, 这是区分各家理论的重要标志。

 而M. C. Beardsley 在为 《哲学百科全书》 (主编 Paul, 1967) 撰写的 “隐喻” 一条中,着重介绍了各种各样的隐喻理论, 包括 “感情论” 、 “象义论” 等等。

 我国有青年学者束定芳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1期(总第109期)(1996) 对隐喻研究的历史发展、 对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 方法和任务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我们在这里提出以隐喻的归属问题, 即以隐喻属于形象语言[比喻性语言]还是属于普通语言[非比喻性语言]为主线, 对国外隐喻研究进行综述。

 这个问题很重要, 如果把隐喻看作普通语言现象来研究, 就是把认知概念引进隐喻研究, 这个问题成为认知语言学和当今语言学研究主流派的分水岭。

 正如M ark Turner (1991)指出的:“有一种研究把语言研究与文学研究分开; 它假定意义与句法分离, 句法自主自足; 假定语言系统与其他认知系统是自立自主的; 假定语言意义(语义)和超语言意义(语用意义)分开, 字面语言与比喻性语言分开。

 认知语言学的许多经验研究, 结果都摒弃了上述种种看法” 。

 顺便说一下, 本综述不包括文学隐喻研究。1.背景材料  隐喻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 借来作隐喻, 或借 ‘属’ 作 ‘种’ , 或借 ‘种’ 作 ‘属’ , 或借‘种’ 作 ‘种’ , 或借用类比字” (见 《诗学》 第二十一章, 罗念生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1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年)。

 亚里士多德的定义, 阐明了隐喻非常重要的特点。

 西方许多研究, 例如 G. L akoff 的研究, 就是根据 “隐喻是借一事物谈另一事物” 这一重要观点展开的。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 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implicit comparison), 这就是现代比较说的始源。

 大体上说来,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持科学态度, 认为隐喻重要, 并要求人们掌握隐喻。但隐喻在另一位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眼中却不那么幸运了。

 他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 至多是修饰性语言, 只适用于表达感情;政治辩论、 科学论述不宜使用隐喻。

 然而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样, 柏拉图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也很大。

 从洛克、 休谟以至当代许多教科书、 文学理论书籍, 都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格, 只起修饰作用。

 Ogden 等人著 《意义之意义》 (1952)一书, 贯串全书的主题就是区分感情语言(比喻性语言) 与叙实语言(非比喻性语言)。

 作者认为这种区分是一个重大发现, 而一切语言混乱产生的根源, 恰恰是混淆了这二者的界线。

 国外前几年出版的一本论诗歌隐喻的专著 《隐喻: 诗歌的逻辑》 , 也沿用了柏拉图的观点, 尽管书中对隐喻作了别开生面的归类与分析 (Briggs & M onaco,1990)。当然, 坚持要区分字面语言和形象语言的学者, 也是有其理由的。

 他们认为这种区分涉及到一系列意义重大的两分: 真对伪, 现实对想象, 约定俗成对创新, 不变的对变化的,稳定对不稳定, 非类比对类比, 表义对涵义,固定的对动态的, 首要的对次要的, 等等。

 说法尽管多种多样,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 都是认为字面语言是真实的, 首要的; 比喻性语言是派生的, 寄生的, 次要的。

 比喻性语言的地位已是这样, 要是隐喻属于比喻性语言, 那么它的价值之低, 就不难想象了。但当代一些学者感到按这种传统观点研究语言现象, 许多问题解释不通。

 他们发现许多人对语言中许多句式、 表达式熟视无睹, 于21・是提出一种 O rtony 和M almkjaer 称之为“建构论” 的研究方法。

 它认为隐喻在语言中起重要的作用, 话语的隐喻意义和字面意义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意义是要构建的, 而不是直接感知的, 使用语言的非字面意义并未构成一个特殊问题。

 语言的使用, 语言的理解,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建构论原为Jean Piaget 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大意是说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构成认识。

 其中涉及到有机体的自我调节、 适应机制, 以及客体被同化到主体的图式等复杂的过程(参见袁毓林, 1996; 皮亚杰, 1995)。

 隐喻理论借助建构论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 形成自己的相互作用说, 用以解释隐喻的形成。

 这一点, 以下还要详谈。认为隐喻属于比喻语言, 这是传统观点;认为隐喻属于普通语言, 这种观点是对传统观点的挑战。2.对隐喻两项(两部分结构)的分析从形式上来看, 隐喻的结构并不复杂。

 隐喻可以是一个词组、 句子。

 基本的句子形式是“ A 是B” ; 一般形式是名词词组+ 动词词组。形式虽然简单, 内容却很复杂, 有各种各样的分析法。基本式 “ A 是B” 中的A 和B 是两个项;推而广之, 一切隐喻都有两个项。

 试以英语The sky is crying(天空在哭泣)为例, 被描写的对象(sky), 常见的说法是 “目标” (target),用来描写对象的词项(crying), 常见的说法是 “始源” (source)。

 这也是一般的分析方法,着眼点在描写与被描写的概念上。值得注意的是:Black 认为谚语、 寓言或谜语也都可以看作是隐喻(1962: 27);L akoff等人(1989) 中有许多谚语的例子, 如:“ Bigthunder, little rain” (雷声大, 雨点小), 也可以看作是隐喻。

 这里只有比喻的始源, 比喻的目标在这里并未出现, 而是指人们理解到的意思。

 L akoff 等人说, 这句话的一个意思是:・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无效的努力” 。

 按: 这跟汉语中的理解有些不同。

 汉语的一个理解是 “声势很大, 但却做得很少” 。

 为什么有不同?L akoff 等人认为是文化不同所致。

 理解虽然不同, 然而都是隐喻,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R ichards(1936) 提出, 把 A 项称为 “话题” (topic) 或 “语旨” (tenor), B 项叫做 “载体” (vehicle)或 “根据” (ground)。

 他强调隐喻中词项的 “冲突” 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不相容。Black 把 A 项称作 “主体、 主项” (princi2pal subject), B 项叫做 “次件、 次项” (sec2ondary subject)。

 前者也叫做 “语片或框架”(frame), 后者叫做 “隐喻的焦点” (the focusof the metaphor)。

 Black 的命名平淡无奇, 重要的是他对隐喻成因的分析,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发展了 R ichards 等人提出的相互作用说。对隐喻两项所作的分析, 较早涉及到认知领域概念的是R ichards。

 他在 《修辞学的哲学》 一书(1936: 93) 中说:“当人们使用隐喻时, 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事物被一个词或短语支撑着)的思想放在一起, 这两个思想活跃地相互作用, 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

 这是简明扼要的概述” 。

 又说, 隐喻 “基本上是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际, 是语境之间的交易” (同上书: 94)。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几个地方都谈起 “思想” , 这是一个重大进展。

 试比较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定义。

 在那里 “隐喻” 只看作是“字” 的事情。

 罗念生译的这个 “字” , 英语是“name” , 即 “名称” 。

 所谓 “借 ‘属’ 作 ‘种’ ” , 可以理解为借属名作种名。

 当然, 后人也可以理解为借 “属” 作 “种” , 但亚里士多德的确并未明确说出隐喻是借一种思想作为另一种思想。主要是从R ichards 开始, 对隐喻两项的研究逐渐向认知领域发展。Kittay 分析隐喻的两项时, 就是认为这两项是两个内容域; 隐喻的关键特点是意义 的转移, 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变化过程: 从一个内容域结构变成另一个内容域结构(见 Kit2tay, 1989; 林书武, 1994)。L akoff 等人 (1980) 谈到什么是隐喻这一问题时, 说人们借助一个概念领域结构去理解另一个不同的概念领域结构, 这就是隐喻过程。

 这就是说,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

 持这种观点的不单单是L akoff 一人, 许多学者也都是这么看的。

 《牛津国际语言学百科全书》 “隐喻” 条中就采用了类似观点, 说 “目标概念领域是作隐喻理解的领域, 始源概念领域是用其去比喻地理解目标的领域。

 概念隐喻就是这两部分的映现” 。我们简略介绍了各家对隐喻两项所作的种种分析。

 应该说这里不是术语之争, 更不是玩弄名词。

 它显示着一种深刻的变化: 即隐喻研究从表层进入深层。

 这有意义重大的结果:申明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 比喻性语言, 而是 “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隐喻是不可取代的; 通过隐喻, 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 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 (参看L akoff & Turn2er, 1989)。3.对隐喻成因的分析大家知道, 在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规范, 描写, 解释。

 当今世界许多语言学文献都涉及到解释语言学。

 隐喻研究也经历了描写和解释两个阶段。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 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

 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 隐喻的成因是什么, 换句话说, 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 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几乎集中研究这个问题。3. 1 对隐喻成因的解释很多, 大约有10种之多, 其中许多种理论带有强烈的哲学意味(参看Beardsley, 1967)。

 论述得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3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3. 1. 1 取代说(substitution view): 用一个表达式, 去取代某个意义相等的、 仅取其字面意义的表达式, 结果形成隐喻。

 传统上大多数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都持这种观点。但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是难以确定准确的取代式。3. 1. 2 比较说 (comparison view): 认为隐喻是两个事物相似性的比较, 或者说是明喻的缩略。

 这种理论符合人们的直觉, 当说“ A 是B” 时, 往往会脱口而说出那是把A 比作B。

 传统上许多修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也都是这么看的。

 但仔细想起来, 说 “张三是狼” , 是把张三比作狼的哪些特点呢?哪个特点呢?所以Black (1962) 认为比较说的缺陷是模糊得近乎空洞。3. 1. 3 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个理论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 1) 隐喻是两个语义项之间的相互作用; 2) 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

 从这个观点看问题, 可以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 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和目标的名称, 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

 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 是因为它改变了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 的角度, 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个认知问题。由于相互作用说是多个学者发展的结果, 又由于它吸收了皮亚杰的建构论, 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Kittay,L akoff 等学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都是相互作用论者。

 这个理论是目前较为完善的理论, 并且应用于人的认知解释。但著有 《隐喻与认知》 这部大部头著作的Bipin Indurkhya 认为(1992), 以前许多学者所阐发的这个观点, 在说明认知的原理上是一大进步, 但仍有问题。

 他指出, 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主客体都积极参与。

 问题是如何理解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如果假设有独立于心理的本体和结构, 就需要说明在41・相互作用中, 不同的概念结构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如果假设没有, 就需要说明如何拒绝任意的概念结构。

 Indurkhya 认为这是历来认知的相互作用说所暗含的悖论。

 他于是提出,相互作用说有两个成分: 认知主体和环境现实。

 认知主体可看作概念网络的拥有者; 环境现实可看作有感觉运动资料集和认知关系两部分。

 认知主体造成认知关系; 由于认知关系把经验本...

篇七: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iddot;68·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9年 9月 20日Sep.20 2019第 39卷

  第 9期Vo1.39

 No.9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9.02721 世纪以来汉维语隐喻对比研究综述田会峰(喀什大学 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6)摘  要:笔者采用文献检索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知网上搜集有关汉维语言隐喻对比研究的文章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汉维语言隐喻研究呈现出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发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帮助。关键词:汉语;维吾尔语;对比;隐喻研究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9-0068-03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隐喻是日常生活中使语言能创造性产生的源泉,它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可以是一个词、一个语段,还可以是整个篇章。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细胞,与隐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维语中同样存在大量的隐喻词,这些隐喻词既反映出两个民族在认知上的思维共性,也反映出在认知上的民族个性。因此,可以说,隐喻是人类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 20 世纪 80 年代认知隐喻理论产生以来,已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其展开专项的课题研究。在我国,认知隐喻理论也被运用到维吾尔语与汉维对比研究中,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较少,成果尚不丰富。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而对比则是一种更侧重于不同之处的比较。笔者依据“中国知网”这个平台对近些年来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和整理,发现关于汉维语隐喻对比研究的文章共30篇(其中,期刊文献16篇、硕士论文14篇)。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汉维隐喻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帮助。一、相关研究统计结果汉维隐喻对比研究主要是从情感隐喻、隐喻的翻译处理、人体部位隐喻、动物词汇隐喻、颜色词隐喻、饮食词汇隐喻等方面对汉语和维吾尔语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情感隐喻和隐喻的翻译处理是汉维隐喻对比研究中的两大热点。其他方面还有少量从认知隐喻视角对自然现象、植物词语、谚语意义、数词模糊性、语言性别歧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等进行研究的文章(详见表 1)。同时,在统计分析中发现,关于汉维隐喻对比研究的文章,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国内学界的广泛应用研究,自第一篇文章发表之后的二十年中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详见表 2)。表 1  汉维隐喻对比研究文献分类序号 文章类别 篇数 比率(%)1 情感隐喻 6 202 隐喻的翻译处理 6 203 人体部位隐喻 5 16.74 动物词汇隐喻 3 105 颜色词隐喻 2 6.76 饮食词汇隐喻 2 6.77 自然现象隐喻 1 3.38 植物词语隐喻 1 3.39 隐喻视角下的谚语意义 1 3.310 隐喻视角下的语言性别歧视 1 3.311 数词模糊性的隐喻认知解读 1 3.312 隐喻视角下的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词汇教学 1 3.3表 2  汉维隐喻对比研究文献出版时间及数量时间 篇数 比率(%)2000—2009 年 1 3.32010—2012 年 5 16.72013—2015 年 10 33.32016—2019 年 14 46.7二、汉维隐喻对比研究(一)汉维隐喻对比研究的主要成果1. 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复杂而抽象的体验,而情感隐喻是指通常需要借助外部表现和身体体验才能表达出个人所特有的情感这一概念化形式。情感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课题。此方面的论文共检索到 6 篇。斯迪克江·伊布拉音 [1] 对汉维语中共有的“愤怒”隐喻进行总结梳理,指出这是人们通过身体体验与大自然进行认知互动所产生的结果。骆慧珍和万维强 [2] 、王丹 [3]以“快乐”情感隐喻为研究对象,对汉维语中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汉维两种语言中“快乐”情感的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刘曼的硕士学位论文《汉维语爱情隐喻的对比及翻译》 [4] 从梳理相同和不同的爱情隐喻现象着手,对产生异同的原因及隐收稿日期:2019-09-08作者简介:田会峰(1992—),男,新疆阿瓦提人,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维翻译理论与实践。

 ·69·喻的翻译策略作了较全面的探究。张玉琦和王熙华 [5] 、李孟夏 [6] 等从不同角度对汉维语中的“爱情”隐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归纳。尽管这些文章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基本上都认为通过隐喻能更好地表达人们的情感。2. 隐喻的翻译处理分析由于各民族人们生活体验大致相同,所以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两种语言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对汉维语言中隐喻现象进行翻译研究的文章共检索到 6篇,多是从某一文本中的语言隐喻现象展开对比及翻译探究。例如:卿萍 [7] 从关联理论视角对《红楼梦》中的隐喻进行了分类和翻译策略探析;孙道美 [8] 在文章中对比汉维空间隐喻概念词异同的同时,对依力哈木·沙地拉和玉素甫江·瓦力提两位译者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贴切的翻译方法;关红曾先后在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献 [9-10] 中采用关联顺应翻译模式,对《毛泽东选集》(1—4 卷)中的熟语和习语隐喻进行维吾尔语翻译研究;文欣洁 [11] 则主要从认知隐喻视角对汉维语中的“看”进行了语义上的对比分析和翻译探究。值得一提的是,刘艳萍 [12] 的硕士论文对汉维语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翻译探究。她指出,隐喻的翻译不仅涉及翻译方法,还涉及上下文语境和社会习俗、物质文化等因素。具体来说,在理解和翻译维语中简单的隐喻时应尽量采用直译,达不到理想效果时再采用喻体转译法和意译法。隐喻翻译绝不仅是把文字从一种语言转译为另一种语言的简单过程。翻译在过程上注重方法的选择,要达到尽量使原文和译文读者获得相同感受的结果。3. 人体部位隐喻对比分析人体部位隐喻是指以人体某一部位或器官为源域,以想要表达的其他事物或抽象概念为目标域,通过映射的方式来实现反映客观世界某一物质的一种隐喻。这种隐喻的类比方式基本有三种:空间位置相似性类比、功能作用相似性类比、形貌性状相似性类比。汉维语中有不少关于“人体部位隐喻”的现象,本次共检索到 5 篇此类文献。其中,玉斯因·玉素甫 [13] 、樊国贤 [14] 从汉维“以身喻物”的成语入手,对汉维语中“头、眉、眼、手、口”等常见隐喻形式进行空间隐喻、功能作用隐喻和形貌形状隐喻的分类和探讨。刘娇 [15] 从“心”的实体性意象和功能价值性意象两个方面对汉维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列举。阿曼妮萨·玉素普喀迪尔 [16] 的硕士论文《汉维人体隐喻对比研究》则以“头”和“足”为例,分析其在不同域中的映射模式,运用隐喻对汉维语词汇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出汉维语人体隐喻相似性比差异性大的原因是两个民族具有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4. 动物词汇隐喻对比分析动物隐喻是人类通过在语言层面上将动物习性和人类社会现象所共有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和提升,把动物的行为投射到人类社会活动上形成的一种隐喻。这类文章有 3 篇,且内容上大体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汉维语中动物词汇隐喻进行归纳和分析。王燕 [17]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汉维语动物词进行对比分析,解释人类思维的共性及不同民族存在认知差异的因素,指出通过隐喻构建词义系统能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许洋 [18] 认为,动物词汇中蕴含着文化的印记,“十二生肖”不仅代表动物本身,还可以通过承载特定的文化含义来映射人的特征。黄鹏娟 [19] 对动物词汇的有关隐喻在汉维两种语言中的异同进行了分析。5. 颜色词隐喻对比分析颜色词隐喻是指记录颜色的一种符号,在语言的使用中人们从词汇本身的隐喻层面来反映一些客观事物。有些颜色词隐喻含义的运用要比词汇本身的使用频率高得多。汉维语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文献检索找到两篇这样的论文。赵占海[20] 认为,汉维两种语言中基本相同的颜色词汇其象征意义略有不同,对其中某一颜色词汇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有针对性。罗霞、马晓瑞 [21] 的文章结合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汉维颜色词“红与黑”的隐喻现象进行梳理分析,并指出地域和气候的不同是差异性形成的原因。总体来说,关于颜色词隐喻这方面可参考的成果不多,还有待后人的补充研究。6. 饮食词汇隐喻对比分析饮食词汇隐喻是指各民族人们将语言中饮食词汇(涉及食物材料、烹饪器具、烹调方法、味道等)的引申意义投射到日常生活中,来指代生活中一些小事物的隐喻。相关论文只检索到两篇。何小刚 [22] 从确定“吃”的语义和隐喻研究范围出发,用对比来具体分析了与“吃”有关的词汇,阐明了汉维两种语言中关于“吃”的隐喻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原因。古丽加那提·卡地尔丁[23]对包含隐喻意义的汉维饮食词汇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汉维语饮食词汇的认知隐喻特点以及相似性、差异性等。有关饮食词汇的隐喻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丰富。(二)当前汉维隐喻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 起步时间晚,文献数量少与汉语和其他语言隐喻的对比研究相比,尤其是与英语隐喻的对比研究相比,汉维隐喻对比研究起步时间较晚,直到汉英隐喻对比研究开始 10 年后,即 2008 年才出现第一篇汉维隐喻对比的相关文章——《谈汉维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 [1] ,且时间空白两年后第二篇才见诸学报。研究数量方面,自 21 世纪开始的 20年来,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到汉维隐喻对比研究的文章30 篇,平均下来每年不足 2 篇,可以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确实不多。2. 研究方向不平衡,研究角度有空白整体来看,20年来的汉维隐喻对比研究方面的文献,可以看出对比研究内容涉及情感隐喻、人体部位隐喻、颜色词隐喻、动物词汇隐喻、饮食词汇隐喻、隐喻的对比及翻译处理等诸多方面,研究方向不平衡,研究角度较分散。比如:前文提到的情感隐喻和隐喻对比的翻译问题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两大热点,其他方面隐喻对比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且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新疆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以及汉维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其他机

 ·70·构和学者较少。另外,还有相当一些方面属于隐喻对比研究的空白领域,有待继续开展研究,如日常用语隐喻、时间隐喻、死亡隐喻、喜悦隐喻等。除此之外,有的文章在研究角度和内容上属于重复劳动,缺乏创新。3. 研究深度不够,对比方法较单一研究深度与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直接相关。20 年来的汉维隐喻对比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且相关研究文章近年来逐渐递增,但是,在这些文章中,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太少(仅有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特别是创新性研究成果少见。有些文章仅是梳理归纳了汉维语中最常见的一些隐喻现象,算不上真正的研究。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很多研究者看到什么现象最常见就研究什么,未能结合语言学中诸如关联理论、语料库方法等较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导致研究方法老旧、研究成果缺乏理论高度。4. 应用研究比较薄弱汉维语言中隐喻对比是为国语教学、翻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但是,在这 30 篇论文中,隐喻对比研究主要是就常见隐喻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其异同产生的原因,从应用角度对隐喻翻译研究、词汇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究的寥寥几篇。在服务国语教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翻译研究等方面较弱,尚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三、结语笔者对 20 年来汉维隐喻对比研究方面的文章作了简单梳理,并分析归纳了汉维隐喻对比研究的主要内容,发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相关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帮助作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文献只着眼于从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和整理,未能涉及其他平台的学术论文。另外,在当前和谐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下,普及国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关于汉维隐喻的研究应在这方面下功夫。参考文献[1]斯迪克江·伊布拉音 . 谈汉维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J].新疆大学学报,2008(1):157-160.[2]骆惠珍,万维强 . 汉维语“快乐”概念隐喻认知异同[J].昌吉学院学报,2011(2):61-66.[3]王丹 . 汉维“快乐”情感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2):187-188.[4]刘曼 . 汉维语爱情隐喻的对比及翻译[D].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2013.[5]张玉琦,王熙华 . 概念隐喻三个维度下的汉维爱情隐喻[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2):183-184.[6]李孟夏 . 喀什噶尔民歌中爱情隐喻的表达方式探析[D]. 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2016.[7]卿萍 . 关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维译本中隐喻的翻译[D].喀什 :喀什师范学院,2013.[8]孙道美 .《活着》汉维空间隐喻对比及翻译策略探析[D].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2016.[9]关红 . 《毛泽东选集》习语隐喻维译研究[D]. 喀什:喀什大学,2017.[10]关红,海友尔·阿布都卡迪尔,谭波尔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熟语维译研究——《毛泽东选集》(1—4 卷)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10):43-45.[11]文欣洁 . 认知视角下汉维视觉动词对比及翻译研究[D].喀什 :喀什大学,2018.[12]刘艳萍 . 汉维翻译中隐喻处理的研究[D]. 喀什 :喀什师范学院,2012.[13]玉斯因·玉素甫 .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2015(10):151-152.[14]樊国贤 . 汉维“以身喻物”成语对比分析[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15]刘娇 . 汉维语中关于“心”的隐喻[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8):177-178.[16]阿曼妮萨·玉素普喀迪尔 . 汉维人体隐喻对比研究[D].乌鲁木齐 :新疆师范大学,2016.[17]王燕 . 认知视角下汉维语动物词对比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1(8):208-210....

篇八: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一、 引言隐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认知现象, 它根植于文化系统, 体现于思维和语言层面, 既是概念建构的一种方式, 也是我们学习和认知的对象。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 Lakof f 和J ohns on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从一种语言现象上升为一种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他们认为隐喻就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而隐喻性思维的表层体现就是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同时, 在现实生活中, 动物在人类生活中举足轻重, 关于动物的语言现象也在语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随着对动物的形象、 生理、 习性、 动作等了解的逐渐深入, 人们发现动物与人类社会活动存在相似之处, 通过在语言层面上的概括, 便形成了动物隐喻。

 虽然关于隐喻的研究非常多见, 但是动物隐喻研究则是隐喻研究系统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且在传统的隐喻理论当中, 隐喻只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是隐喻不单存在于语言层面, 也是人们思考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目前, 国外已经认知到 “动物隐喻” 的研究前景, 并从认知语言学、 语义学和社会语言学等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成果正在不断的丰富。然而,国内的 “动物隐喻” 研究却是一个尚属深入探索的领域, 需要进行多学科的,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性的研究。

 国内研究现状要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 对 “动物隐喻” 研究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植入, 促进该领域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其次, 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 回顾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 为 “动物隐喻” 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再次, 对 “动物隐喻” 实行研究方法的改革, 形成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新的研究手段。

 因而本文拟借鉴文献统计学相关研究模式, 对 “动物隐喻” 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进行实证性的综述分析, 以期总结以往研究的特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将从 “动物隐喻” 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和文化归因四个方面展开讨论。二、 研究设计“动物隐喻” 是本研究的关键词, 本文拟以 “动物隐喻” 的研究作为基础进行综述性分析。

 目前, 国外对 “动物隐喻” 的研究已经基本成型, Lakof f , J ohns on和 Tur ner 等学者曾先后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和GCB模型等理论假设并在后期的研究中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同时,“动物隐喻” 的研究在国外也引起了语义学和社会语言学等领域学者的兴趣,这补充了单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 “动物隐喻” 研究的不足之处。基于el s evi er 提供的数据库, 本文以 “ani malmet aphor ” 为关键词, 共收集到近十年的相关文献11290篇。然而, 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相比, 国内的研究数量却稍显不足, 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

 , 以 “动物隐喻”作为关键词进行查询, 共收集到近十年的相关文献159篇, 与国外研究文献的比例是1. 4% , 说明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亟待补充。此外, 近几年国内的 “动物隐喻” 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与国外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动物隐喻” 的研究多是局限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之内的,进行语义学和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成果比较少见。因而, 国内的 “动物隐喻” 研究就需要突破瓶颈, 实现研究类型、 方法和理论基础的转变。这样就需要回答国内 “动物隐喻” 研究的基本现状和转变方向两个基本问题。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在收集到的159篇文献的基础之上按照下载量排序并筛选其中的前30%(48篇)

 作为研究样本, 进行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实证性研究。这样一方面可以可以避免以往研究重定性轻定量的研究弊端, 又可以为本文提出的观点提供理性依据。三、 研究发现经过对文献的类型化统计, 国内 “动物隐喻” 研究大致分为四类, 即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和文化归因。其中, 研究对象和方法反映 “动物隐喻” 研究的动态变化趋势, 理论基础是“动物隐喻” 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文化归因是 “动物隐喻” 的深层折射点。本文正是基于这四种 “动物隐喻” 研究类型, 基于一手语料展开实证性研究, 力求发现 “动物隐喻” 研究的变化趋势和发展方向。(一)

 “动物隐喻” 的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关于 “动物隐喻” 的研究文献, 可以将 “动物隐喻” 的研究对象分为六类:

 词汇、 教学、 翻译、 广告、 文学作品和惯国内近十年“动物隐喻”研究综述刘(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哈尔滨 黑龙江 150080)舒[ 摘 要] 近年来, 国内外关于隐喻的研究逐渐增多, 尤其是 “动物隐喻” 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兴趣。不过, 国内 “动物隐喻” 的研究多囿于个案分析, 缺乏实证性研究和综述性分析。基于以上背景, 本文选取近十年来刊登在CN KI 上的相关文章进行总结, 就 “动物隐喻” 的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和文化归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

 国内的相关研究在研究对象、 研究方式和理论背景等方面存在不足, 后期的研究应该致力于跨学科视域下的综合性分析, 实现研究方法的突破, 并应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反思和归纳。[ 关键词]“动物隐喻” ; 研究综述Abs t r a ct :Thes t udi esonmet a phor ,es peci a l l y“Ani ma lmet a phor ”ha ves een gr ea ta chi evement si n r ecentyea r s .However ,t her el a t ehds t udi esma i nl yf ocuson s peci a ll a ngua gephenomenonsi ns t ea d ofempi r i ca la nd compr ehens i ves t udyon “Ani ma lmet a phor ” .So,t hi spa percol l ect edf r om j our na l son “a ni ma lmet a phor ”f r om CN KIi n t he r ecentt en yea r s ,a nd f ound t ha tt hes ut udi esa r e s t i l ll i mi t ed by r es ea r ch ma t er i a l s ,r es ea r ch met hodol ogy a nd l i t er a t ur eba ckgr ound.However ,bot h qua nt a t i vea nd qual i t a t i vemet hodss houl d bemadeon t hes t udy of “a ni ma lmet a phor ” ,a ndt hel i t er a t ur eba ckgr ounds houl dbedi ver s i f i ed.KeyW or ds : “a ni ma lmet aphor ” ;l i t er a t ur er evi ew【中图分类号】

 B8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11-047-2专 题 研 究47

 理论前沿 2014年第 11期用语 (具体见下图1 )

 。这六类研究对象反映了近十年来 “动物隐喻” 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人员的分布主体。

 通过下图可以看到, 词汇方面的研究是占有很大比例的 (14%)

 , 因为词汇能够更好地作为隐喻的承载体, 而且更便于研究。但是词汇研究的局限性较大, 当遇到会话语境时, 相同的词汇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词义, 对隐喻的承载力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需要进一步拓宽 “动物隐喻” 的研究对象。就教学方面而言 (出现频率为8%)

 ,喻” 的研究多集中于二语习得, 关注学习者对语言的心理加工过程, 了解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误区, 并结合隐喻的文化涵义及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构建隐喻的跨文化理解模式。不过,喻” 的研究在汉语对外宣传方面仍属空白, 如果能够结果国外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 “动物隐喻” 现象进行分析的话会有力补充这一不足。此外, 隐喻的翻译 (出现频率为6%)

 已经开始成为研究翻译方向里的重点之一。以动物隐喻为研究目标, 探讨不同语言之间动物隐喻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将会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既然 “动物隐喻” 指的是在语言中蕴含的隐喻化的表达, 生活在同一语言社区的人能够理解其内涵, 那么隐喻的翻译就要准确而有效的传达这一信息,忠实完整的再现原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除了上述提到的研究对象之外, 广告语篇的研究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之中是占有最小的比例的 (2%)

 , 但是广告中隐喻的使用有助于人们对产品特点的认知, 同时也是广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文学作品中 “动物隐喻” 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内文学作品的研究 (出现频率为6%)

 , 如鲁迅作品集和 《狼图腾》 等。对国外的文学作品中 “动物隐喻” 现象的研究不多见。此外,研究在惯用语中也有很强的体现, 占有较高的比例 (5%)

 。惯用语是一种常用的固定词组,是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果能够结合惯用语中 “动物隐喻” 的实例进行分析的话也会对相关理论起到补充作用。理论前沿 2014年第 11期理论前沿 2014年第 11期理论前沿 2014年第 11期理论前沿 2014年第 11期理论前沿 2014年第 11期理论前沿 2014年第 11期“动物隐“动物隐“动物隐喻” 的图1 “动物隐喻” 的研究对象(二)

 “动物隐喻” 的研究方法关于研究方法的研究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 对 “动物隐喻” 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发现:

 目前关于 “动物隐喻” 的研究方法多是采取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 (比例占86%)

 , 而综述类研究 (比例占6%)

 和阐述类研究 (比例占8%)

 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实证类研究之中,多数研究是集中于采用例证的方式进行研究,结合“动物隐喻” 的实例进行理论的延伸。也就是说目前的研究多是进行定性的分析, 能够结合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这已经成为制约国内 “动物隐喻” 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已经将基于数理的实证研究作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同时, 阐述类研究数量明显偏少, 目前,多是以引入国外的相关理论为主。

 引入最多的是Lakof f 和J ohns on于1980年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和Fauconni er 和Tur ner 于2002年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关于 “动物隐喻” 的综述性研究是最少的, 说明目前关于此类研究的反思性总结在国内还是比较少见,这在“动物隐喻” 的理论基础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得以深入的研究。图2 “动物隐喻” 的研究方法(三)

 “动物隐喻” 的理论基础每个研究本身都会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论基础包括认知语言学、 语用学和文学交际等, 虽然已经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但是相比国外的理论基础而言仍显不足。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 隐喻体现了人类对所要认知世界的渴望, 它以语言形式来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认知科学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识,概念隐喻理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相学科, 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修辞隐喻的基本观点。从语用学的角度而言, 从 “会话目的” 或者 “言语行为” 的角度对动物隐喻进行研究, 分析动物形象所具有的隐喻意义, 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在会话中隐藏的隐含意义, 开阔研究的视野。从文化交际的视角而言,“动物隐喻”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 历史渊源, 而且也承载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 理解好 “动物隐喻” 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文化形成的机制和文化内涵, 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四)

 动物隐喻的文化归因“动物隐喻” 是一种语言形式与文化相互交际的行为, 在我们所作的文献统计中针对单一的文化行为进行 “动物隐喻” 研究的文章的频率比较低 (见表1, 频率为20. 86%)

 。这其中针对汉语进行“动物隐喻”研究的文献最多(18. 76%)

 ,其余的为日语(2. 10%)

 。在针对汉语的研究中, 出现频率最多的是 “狼” 和 “狗”两类动物, 如以鲁迅 《呐喊》 文集中的 “狼” 和 “狗” 的语言表达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两个理论, 对其意象描述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而针对日语的研究则是以谚语中的动物形象作为对象的,主要在于阐述日语动物谚语的特征以及动物形象的文化意义等。除了对这种单一的文化行为进行分析外,“动物隐喻” 最常见的归宿是多元文化之间的对比分析, 如英汉、 俄汉等文化之间的对比。这其中, 英汉之间的文化对比是占有最高比例的 (51. 16%)

 , 足见英语文化对国内文化的影响之深重,而且还说明国内关于英汉之间文化对比的研究已经接近饱和。此外俄汉 (4. 20%)

 和汉英日 (2. 18%)

 之间的文化对比也占有一定比例, 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寻求 “动物隐喻” 语义变化的个性和共性。表1 “动物隐喻” 的文化归因“动物隐喻”的理四、 结语本文基于国内近十年“动物隐喻”研究文献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国内 “动物隐喻” 研究出现了类型化特征, 具体表现18.76%2.10%51.16%4.20%2.18%21.60%单一文化文化对比其它汉语日语英汉俄汉汉英日(下转53页)48

 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2014年第 11期在消费社会, 由于商业的炒作和女性自身等问题, 不少女性禁不住诱惑, 一味追寻时尚, 甚至为了一些不正当利益, 不惜自身自由和尊严, 刻意追求外在美丽, 过分注意自身外表性感, 甚至出卖自己身体等消费异化现象。有两点却值得反思: 一方面,女性身体的分割消费,看上去是体现了女性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实际上它体现的是商业对消费者的最大程度上的消费挖取。

 另一方面, 分割消费让大众不自觉地把身体的各部分看作了与商品相对应的指征。女性的身体物化为各种商品符号的堆积。正如鲍德里亚所言 “必需像划分总体性那样先把性欲在其总体交换的象征功能中进行分解,才能将其限定在性符号( 生殖器、裸体、第二性征、并扩展到一切物品上的色情含义) 的范围内,并将它们作为私人财产或特征制定给个体。

 ”传媒对女性的这种既被消费又消费自我的双重引导, 正是女性受到日益强化的男权制和商业化双重剥蚀的直接体现, 带给现代女性的只能是女...

篇九: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与开发现代计算机(www.moderncomputer.cn)

 2020.03 上文章编号:1007-1423 (2020)07-0041-04 DOI:10.3969/j.issn.1007-1423.2020.07.009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隐喻识别研究综述吴亚强(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成都 610065)摘要:隐喻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文本中隐喻表达的识别,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隐喻识别任务中所采用的方法十分广泛,从基于规则的方法,利用语法特征,到传统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提取特征,再到近几年的神经网络算法,自动学习特征。其中,神经网络方法在隐喻识别中起到重要作用。对近些年应用于隐喻识别任务中的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回顾与总结,并介绍常用隐喻识别数据集。关键词:隐喻;隐喻识别;神经网络0 引言在日常交流,以及很多文学作品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带有比喻性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像是”、“像”、 “如”等字词显示地表达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的手法,称为明喻;与之对应的,不含这类标志词的则称为隐喻。Lakoff 和 Johnson 于 1980 提出的理论 [1] 认为,隐喻是一种概念映射,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进一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或复杂的概念。例如, “时间是金钱”,将时间与金钱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借助“金钱”宝贵、有价值的特点,来帮助理解“时间”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另一种理论认为,隐喻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异常 [2] 。例如, “他咽下了那句话”, “咽下”的宾语优先是某种食物,而这里的宾语“那句话”破坏了这种优先级,导致选择倾向性异常,形成隐喻。由于隐喻性语言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文本中隐喻表达的识别和理解,是基于语义的 NLP 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有效的隐喻识别工作,对其他的 NLP 任务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例如机器翻译、信息检索、观点挖掘等。隐喻识别一般可以看成一个二分类任务,即识别目标词在其上下文中是否是隐喻用法。词的隐喻用法只能出现在特定上下文坏境中,脱离了上下文的单个词就没有了隐喻和非隐喻的区别。因此,隐喻识别任务本质上就是构建目标词与其上下文之间的交互,从而得到两者之间的联系,目前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寻找其不同的交互方式。近年来,神经网络方法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文本的语义建模,因此同样适用于隐喻识别任务中的上下文语义建模。从一开始使用预先训练的词嵌入向量,使用多层感知器(MLP)算法,到之后进一步使用 LSTM(长短期记忆)、CNN(卷积神经网络)等常用网络结构编码更深层次的上下文语义信息,再到近两年在大规模语料上预先训练的语言模型(ELMo、BERT 等)的引入,使得隐喻识别的效果不断提升。本文内容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相关工作,详细介绍近年来使用神经网络模型来解决隐喻识别任务的相关研究工作;数据集,介绍了隐喻识别任务中常用的三个数据集,即 VUA、MOH-X 和 TroFi;结语,总结概括本文内容,并对隐喻识别的未来研究方向作进一步展望。1 相关研究当前基于神经网络的隐喻识别方法的主要思想都是对目标词以及目标词的上下文进行语义建模,然后根据目标词的语义和上下文语义之间的差异来判断隐喻,如果目标词和上下文语义相差较大,则该目标词可

推荐访问:隐喻理论研究综述 隐喻 理论研究 综述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