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10篇

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10篇

时间:2022-12-06 09:20:10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10篇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分类号——学校代码10542密级学号2Q12Q2Q2Q!!!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及其培育研究ResearchonM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10篇,供大家参考。

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10篇

篇一: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号——学校代码10542密级学号2Q12Q2Q2Q! ! !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及其培育研究Research on MoralSpi ri tand Cul ti vati on of场l unteer Servi ce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一五年五月万方数据

 摘要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体或社会群体基于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刻认识,以志愿服务精神为内在的价值支撑,自觉实施或自发组织实施的、向公共社会或者社会他者无偿提供服务的伦理活动或行为。志愿服务不仅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助推器。志愿服务是一种在道德意志支配下而自觉自愿地进行的活动,贯彻的是社会公益优先的价值原则,是一种出于义务心的纯伦理行为,因而志愿服务道德精神主要有自觉自愿、互助友爱、平等尊重、无私奉献和诚信无欺等,培育这些道德精神不仅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克服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培育可通过多种途径,首先,要发挥党和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保证志愿服务在总体发展上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保持一致。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内推广志愿服务,丰富和发扬道德精神,汇民心聚民力,为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培育提供最广泛、最持久的支持。再次,要注重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主导地位,从思想、组织和作风三个方面,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把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在组织内部深化巩固,让志愿服务道德精神落实在每个参与者身上,并得到充分体现和彰显。最后,要高度重视志愿者的相关针对性教育,鼓励志愿者积极开展主动学习、自我教育活动,以身作则,争当模范,不断深化志愿服务道德精神的影响深度。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自觉自愿、互助友爱、平等尊重、无私奉献、诚信无欺的道德环境。关键词: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培育I万方数据

 AbstractOnperspecti ve of ethi cs,vol unteerservi cei s ci ti zens’ orsoci algroups’ deep understandi ngon the val ue andsi gni fi canceof vol unteerservi ce,andit i ssupportedbythe vol unteer servi cespi ri tas i nternal val ue.Iti s an ethi cal acti vi tyor behavi or thati s i mpl ementedor organi zedconsci enti ousl y and offers servi ce to the publ i cor othersi n soci etywi thoutrepayment.Vol unteerservi ce i s notonl yani mportant factor thatpromotesthe economi c and soci aldevel opment andani mportantchannelthat accumul ates soci alcapi tal ,butal so ani mportant channelwhi chbui l ds upthepubl i c moral i ty and a ki nd of boosterthat bui l ds upharmoni ous soci al i stsoci ety.Vol unteer servi ce i s anacti vi tycarri ed out vol untari l y under themoral wi l l ,anditi mpl ementsthe val ue of soci al pri ori ty pri nci pl ewhi chi s apureethi cal behavi or wi th sense ofobl i gati on.Thus,themoral spi ri tof vol unteer servi ce i ncl udesbei ng wi l l i ng,asense ofcamaraderi e,equalrespect,sel fl ess contri buti on,bei ng honest,etc..Thecul ti vati on of thesemoralspi ri tsnotonl ycontri butes toi mproveci ti zens’ consci ousness andenthusi asmtoparti ci patei n vol unteer servi ce and overcome theexi sti ngethi calprobl ems,butal sohel psto bui l dupthe soci al i st core val ue.There are several waysto cul ti vate the moralspi ri tof vol unteerservi ce.Fi rstl y, the party and thegovernment shoul dgi veful lpl aytothei r macro gui danceto guarantee thatthe overal ldevel opmentofvol unteer servi ce wi l l keepconsi stent而tl l the di recti on of advancedsoci al i st cul turalconstructi on.Secondl y, the publ i c opi ni onshoul d bebrought i nto ful l pl ay, whi chi ntroduces vol unteer servi ce to a broaderfi el d and wi derrange.Al so,thi s Can enri ch anddevel opmoralspi ri t,uni tepeopl eand offer the most extensi ve and most l asti ng supportforTT万方数据

 cul ti vati ngthe moralspi ri tof vol unteerservi ce.Thi rdl y, great i mportanceshoul d be attached to thel eadi ngrol e of vol unteer servi ceorgani zati on.Itdeepensand rei nforces the moral spi ri tof vol unteer servi ce i n the i nternalorgani zati onfromthe outsi de to the i nsi de i n asi mpl e wayfromthreeaspects,i ncl udi ng i deol ogy, organi zati onandstyl eofwork, maki ngthemoralspi ri t of vol unteer servi cei mpl ementedi ntoevery parti ci pant andful l y pl ayedandrefl ected.Fi nal l y, hi ghattenti on shoul d bepai dto thevol unteers’ rel evanteducati on.Meanwhi l e,vol unteersneedtobeencouragedtodevel opacti vel earni ngandsel f-educati on.Theyshoul d setthemsel ves as exampl eand modeltoconstantl y deepentheaffecti ngdepthof moral spi ri tof vol unteerservi ce.Therefore,amoral envi ronment丽th sel f-consci ence andwi l l i ngness,asense ofcamaraderi e,equalrespect,sel fl ess contri buti on andhonestywi l lfi nal l ybe formed i n thewhol esoci ety.Keywords:vol unteer servi ce;moral spi ri t;cul ti vati onIII万方数据

 目录摘要⋯ ⋯ ⋯ ⋯ ⋯ ⋯ ⋯ ⋯ ⋯ ⋯ ⋯ ⋯ ⋯ ⋯ ⋯ ⋯ ⋯ IABSTRACT................................................工I绪论⋯ ⋯ ⋯ ⋯ ⋯ ⋯ ⋯ ⋯ ⋯ ⋯ ⋯ ⋯ ⋯ ⋯ ⋯ ⋯ ⋯ 1第一章什么是志愿服务⋯ ⋯ ⋯ ⋯ ⋯ ⋯ ⋯ ⋯ ⋯ ⋯ ⋯ ..6第一节若干界定述评⋯ ⋯ ⋯ ⋯ ⋯ ⋯ ⋯ ⋯ ⋯ ⋯ ⋯ ⋯ 6一、国外关于志愿服务的若干定义⋯⋯⋯⋯..⋯⋯⋯.6二、国内关于志愿服务的若干定义⋯ ⋯ ⋯ ⋯ ⋯ ⋯ ⋯ ⋯ 7三、简评⋯ ⋯ ⋯ ⋯ ⋯ ⋯ ⋯ ⋯ ⋯ ⋯ ⋯ ⋯ ⋯ ⋯ ⋯ .8第二节志愿服务的内涵⋯ ⋯ ⋯ ⋯ ⋯ ⋯ ⋯ ⋯ ⋯ ⋯ ⋯ .8一、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在道德意志支配下自觉自愿地进行的活动..8二、志愿服务贯彻的是社会公益优先的价值原则⋯⋯⋯..10三、志愿服务是一种出于义务心的纯伦理行为⋯⋯⋯⋯.10第三节志愿服务的社会伦理价值⋯ ⋯ ⋯ ⋯ ⋯ ⋯ ⋯ ⋯ .12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2二、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渠道⋯ ⋯ ⋯ ⋯ ⋯ ⋯ ⋯ ⋯ ⋯ 14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领域⋯ ⋯ ⋯ ⋯ ⋯ ⋯ ⋯ ⋯ ⋯ 14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助推器⋯⋯⋯⋯⋯⋯⋯14第二章志愿服务的基本道德精神及其培育的意义⋯⋯⋯⋯16第一节志愿服务的基本道德精神⋯ ⋯ ⋯ ⋯ ⋯ ⋯ ⋯ ⋯ .16一、自觉自愿⋯ ⋯ ⋯ ⋯ ⋯ ⋯ ⋯ ⋯ ⋯ ⋯ ⋯ ⋯ ⋯ ..16二、互助友爱⋯ ⋯ ⋯ ⋯ ⋯ ⋯ ⋯ ⋯ ⋯ ⋯ ⋯ ⋯ ⋯ ..17三、平等尊重⋯ ⋯ ⋯ ⋯ ⋯ ⋯ ⋯ ⋯ ⋯ ⋯ ⋯ ⋯ ⋯ ..17四、无私奉献⋯ ⋯ ⋯ ⋯ ⋯ ⋯ ⋯ ⋯ ⋯ ⋯ ⋯ ⋯ ⋯ ..18五、诚信无欺⋯ ⋯ ⋯ ⋯ ⋯ ⋯ ⋯ ⋯ ⋯ ⋯ ⋯ ⋯ ⋯ ..20万方数据

 第二节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培育的意义⋯ ⋯ ⋯ ⋯ ⋯ ⋯ ⋯ 21一、有助于提高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21二、有助于克服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伦理问题⋯⋯⋯⋯⋯22三、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23第三章我国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26第一节党和政府的指导一⋯ ⋯ ⋯ ⋯ ⋯ ⋯ ⋯ ⋯ ⋯ ⋯ .26一、激发志愿服务行为⋯ ⋯ ⋯ ⋯ ⋯ ⋯ ⋯ ⋯ ⋯ ⋯ ⋯ 26二、指导志愿服务道德精神的培育⋯⋯⋯⋯⋯⋯⋯..27三、建立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 ⋯ ⋯ ⋯ ⋯ ⋯ ⋯ ⋯ 28第二节社会舆论的引导⋯ ⋯ ⋯ ⋯ ⋯ ⋯ ⋯ ⋯ ⋯ ⋯ ⋯ 29一、宣传和弘扬志愿服务道德精神⋯⋯⋯⋯⋯⋯⋯..29二、优化志愿服务的社会道德环境⋯⋯⋯⋯⋯⋯⋯..30三、培育全民志愿服务道德精神⋯⋯⋯⋯⋯⋯⋯⋯.31第三节志愿服务组织的规范⋯ ⋯ ⋯ ⋯ ⋯ ⋯ ⋯ ..⋯ ⋯ 32一、健全服务组织⋯ ⋯ .⋯ ⋯ ⋯ ⋯ ⋯ ⋯ ⋯ ⋯ ⋯ ⋯ 33二、明确服务宗旨⋯ ⋯ ⋯ ⋯ ⋯ ⋯ ⋯ ⋯ ⋯ ⋯ ⋯ ⋯ .34三、规范服务行为⋯ ⋯ ⋯ ⋯ ⋯ ⋯ ⋯ ⋯ ⋯ ⋯ ⋯ ⋯ .34第四节加强志愿者的教育⋯ ⋯ ⋯ ⋯ ⋯ ⋯ ⋯ ⋯ ⋯ ⋯ .35一、加强道德教育,提升道德境界⋯...⋯⋯⋯⋯⋯..35二、丰富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形式⋯⋯⋯⋯⋯⋯⋯..35三、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规范意识⋯⋯⋯⋯⋯⋯⋯..36结语⋯ ⋯ ⋯ ⋯ ⋯ ⋯ ⋯ ⋯ ⋯ ⋯ ⋯ ⋯ ⋯ ⋯ ⋯ ⋯ ..38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39附录⋯ ⋯ ⋯ ⋯ ⋯ ⋯ ⋯ ⋯ ⋯ ⋯ ⋯ ⋯ ⋯ ⋯ ⋯ ⋯ ..42致谢⋯ ⋯ ⋯ ⋯ ⋯ ⋯ ⋯ ⋯ ⋯ ⋯ ⋯ ⋯ ⋯ ⋯ ⋯ ⋯ ..43万方数据

 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及其培育研究绪论志愿服务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甚至更早的宗教慈善活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慈善活动主要是对公共事务而言的,慈善是基于博爱而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些慈善行为都可以视作为志愿服务的早期萌芽。在16世纪时期由于英国开始大规模的圈地运动而制定了济贫法。19世纪开始改革济贫法,公共救济事业统一由政府管理,随后德国也开始组织“ 公爱协会",之后在欧美各类慈善组织相继建立。1869年,英国牧师亨利· 索里将分散的慈善组织联合成立了“ 慈善组织会社” 。1877年美国牧师韩福瑞· 哥尔亭在法布罗组织成立了美国第一个慈善组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西方国家在慈善组织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志愿组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一系列法案确定社会福利方案,但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志愿服务渐渐受到政府重视和鼓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随着西方国家福利事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走上规范并不断扩大,救助内容和救助对象不断增多,志愿服务开始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志愿服务开始走向规范化。到今天,国外志愿服务主要有专项性的志愿服务、专业性的志愿服务、社区性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四种志愿服务形式,志愿服务也在不断向法制化、全民化和社区化发展。志愿服务这个词出现在我国虽然是90年代,但是志愿服务的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古代用慈善二字代替志愿精神来理解更为恰当。由于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慈善精神主要来自宗教的价值取向,例如佛教的博施济世和某些传统社会的习俗,例如仁爱等。“ 仁"本意就是指对人亲善或持有同情心。孔子日仁,他的仁学思想使中国人民非常注重亲情伦理,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具有了丰富的感情色彩。仁是人真善美道德属性的一种表达,一个人要先有仁的思想品质,才会有义的行为。孟子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看到了人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怜悯、同情之心,进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老子日:“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万方数据

 硕士学位论文意思是:善人,我善待他:不善人,我还是善待他,这就得到真善了。这也体现了志愿服务精神中的平等。墨子的“ 兼爱"说也体现了志愿服务精神,他认为人们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地位等级、家族地域的限制。苟子的“ 积善成德” 也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善事,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在战争之后伴随的是大量的社会问题,其中贫困问题特别突出。在民间一些爱国仁人志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民间慈善组织得以迅速发展起来。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慈善组织诞生;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和60年代出现的学雷锋志愿活动都是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史中不可抹去的部分。可以说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就是在学雷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4年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 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 活动的通知》掀起全国学雷锋热潮;1995年3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 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 ’ 座谈会;2000年团中央将每年“ 学雷锋日” 3月5日定为“ 中国青年志愿者日"表明了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逐渐走向规范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离不开志愿服务道德精神的培育,没有志愿服务道德精神的支撑,志愿服务就难以得到健康发展。因而,对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及其培育展开研究,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及其培育问题是志愿服务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及其培育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迸一步把握志愿服务的本质、领悟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有助于促进志愿服务理论研究的深入。其次,志愿服务道德精神培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对志愿服务道...

篇二: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iddot;118·科教理论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以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为例高正献(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 可以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有效的辅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 , 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 东港学院 )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与育人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坚持围绕一个根本任务,立足两个基本点,抓好三个助力,建设四个工程,扎实有效地做好青年志愿者工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总结凝练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路径。【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47(2019)01-0118-002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指出在今后工作中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过程之中,从祖国的未来抓起,深入实践,立德树人。刘奇葆同志在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1] 。”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依靠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体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思路。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响应,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局面,形成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育人理念上不断创新,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全院师生持续深入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围绕一个根本任务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服务社会和学校中心工作为主线,以服务青年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将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大学生价值表达、学习提高、社会交往、实现自我价值的综合能力提升平台,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引领,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培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二、立足两个基本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情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不断创新发展,成就了全民族的“形”与“魂”。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为载体,既从优秀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同时号召有志青年加入到传承非遗文化,守护精神家园的队伍中来,努力成才成长,实现真正的薪火相传。可以说,志愿精神透露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华。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内涵和青年志愿者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根植于志愿者精神,并在其中发芽开花,茁壮成长。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代表的青年志愿者精神,对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连云港)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博览会、连云港徐圩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会,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奉献社会的活动中能够深切体会志愿服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三、抓好三个助力(一)志愿服务助力大学生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一名大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内心是充满着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的。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就。富强是中国的国富民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辛福安康。民主是人民的当家作主,民主深入民心。文明是社会的文化开明,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开拓创新。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志愿服务的切身体会,国家荣誉感油然而生,并积极扩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志愿服务助力大学生社会层面价值观的培养志愿者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诠释正能量,践行真善美,拓展既有认知,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公正、法治价值理念的探索和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增强践行之心。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学子在关爱学龄前智力落后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三关爱志愿服务,在社区普法志愿服务和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中,有效助推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实现。(三)志愿服务助力大学生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培养以志愿服务作为载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敬业则是一种境界。自古以来,仁人志士敬业尽责的故事广为流传,”诸葛为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国工匠徐立平,筑梦航天业广惟勤”,同学们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锻造其勇于担当的高贵品格,树立起对家人、社会的使命感,强化其敬业精神、劳模精神的养成;诚信教育历来都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石。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践行诚信,通过实践,检验自身诚信素养,提升诚信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诚信品质;志愿服务多以集体活动的方式开展,友善则是人际交往(下转第 122 页)万方数据

 ·122·科教理论正确的言论和观点,可以引导社会群众准确了解国际形势,认知国际动态。抢占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是我国对外宣传机构的基本要求。及时报道新闻资讯,显著增强了我国对国际舆论的主导权。融媒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虚假信息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及时发布新闻可以避免国家形象受到虚假信息影响。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辨别真假、分辨虚实的能力,坚定个人立场,建立危机预警,避免受到虚假信息误导。(三)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为世界提供了解中国的途径,是我国发展新闻传播行业的目的。新闻的内容是我国的发展成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决定了新闻内容的受关注程度。可接受性高的传播内容,更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受众的需求是影响传播内容的关键因素。报道方式决定了传播内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讲述实施、列举数据,是提高传播内容可信度最直接的方式。融媒体时代,社会大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逐渐多样。国际大事、国家政策、行业形势、流行文化,都是大众信息需求的内容。流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外宣传流行文化,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认知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四)掌握融媒体时代传播渠道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改变了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态势。社交媒体成为国际新闻新的传播渠道。融媒体时代推动信息传播技术创新,传统新闻报道行业面临巨大挑战。融媒体时代提高了新闻传播行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要求。复合型人才取代单一型人才,成为新闻传播行业的主要人才需求。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掌握新闻传播知识、新闻传播技巧、互动传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闻传播的深度、广度、透明度,都是影响新闻内容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融合发展,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新闻传播人才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基础。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打破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了解用户需求,收集用户建议,掌握传播技能,精通策略管理。【参考文献】[1] 艾丹 , 吴若林 . 融媒体时代要保持新闻传播的初心——媒体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探析 [J]. 新闻前哨 ,2019(02):44-45.[2] 杨 萌 芽 . 新 时 代 新 闻 传 播 学 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8,25(S1):126-127.[3] 郭 王 . 融 媒 体 视 野 中 的 城 市 广电传播力提升研究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8(12):30-33.[4] 田连友 .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改革与创新 [J]. 中国报业 ,2018(22):65-66.(上接第 120 页)个人防护意识等日常检查未涉及的部分。及时总结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硬件设施、维修等问题尽快申请维修或打安全专项报告申请上级部门尽快解决。(四)专项检查组织所有实验室安全相关人员及领导参与专项检查,领会专项检查中新增部分及专家意见,制定并尽快实施整改方案。三、结语实验室安全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本文本着实用主义精神制定了一种分层级的安全检查实施体系,意在提高实验室安全检查的实用性和可执行性,用高效率的日常检查保证了基本的安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设置每月自查和专项检查解决较复杂问题。同时以每周简报,在安全检查中增派学生代表等形式整体提升师生的安全认识并培养科学素养构建积极有效的实验室安全文化。【作者简介】马亢(1983-),男,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管理。【参考文献】[1] 刘 长 宏 , 赵 方 , 宋 典 达 , 李 树本 , 朱再明 . 安全检查提升实验室保障能 力 的 研 究 与 实 践 [J]. 实 验 技 术 与 管理 ,2019,36(01):8-11.[2] 马亢 . 浅论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8(2):295-297.[3] 李帅 . 实行实验室安全督查制度 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37(09):339-342.(上接第 118 页)中必须具备的道德规范,在成长、成才道路上有着重要作用。在志愿服务的同时,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怀爱人之心、存为善之念,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友善氛围。四、建设四个工程“立足校园,服务社会”是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出发点,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大力倡导“服务学习、互惠共进”的新型志愿服务理念,突破传统单向维度志愿服务思维,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以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非遗保护协会为依托,近年来,学院逐渐打造了具有学院特色、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的“五项工程”,即以关爱学龄前智力落后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三关爱”志愿服务项目工程;以无偿献血宣传、服务、血车进校园为核心的“用爱心为生命加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项目工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非遗进校园、非遗夏令营、非遗助演”为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程;和社区普法志愿服务服务项目工程。五、结语志愿服务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实践性的价值观,要真正为学生所认同和践行,就需要有合适的实践载体。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多年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在实践中去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对大学生直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探索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志愿服务是高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重要路径。【作者简介】高正献(1995-),男,2015 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指导老师】周清华(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陈姝含(1990-),女,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1.2018 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课题(201811641118X);2.2018 年度江苏省学校共青团研究立项课题(YB2018029)。【参考文献】[1] 陈姝含 , 高正献 .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 智库时代 ,2018,154(38):48+50.[2] 金玲 . 关于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工作的思考——以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 山西青年 ,2016(16):29-30.[3] 李广群 . 志愿服务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研究 [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4):44-46.[4] 丁贞权 , 方绍正 . 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J]. 长春大学学报 ,2018,v.28;No.219(5):118-121.[5] 刘伟 . 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探析 [J].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版 ),2013(6):29-32.[6] 江雯雯 . 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作用探析 [D]. 合肥 : 合肥工业大学 ,2013.万方数据

篇三: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dash;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 年第 22 期/8 月(上)—25高校社会志愿服务如何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 捷(武汉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56)摘 要 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高校学生既是新思想、新文化的创造者,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人,高校社会志愿服务与社区以及中小学校的有效对接,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拓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词 志愿服务 弘扬 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是灵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要求,也是我国五千年璀璨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高校社会志愿服务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载体,具有天然优势。在注册的 6600 万志愿者大军中,高校青年志愿者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支群体。立志、成才是大学培养学生的主要任务,高校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践,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更有助于在全社会中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这种志愿精神正好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1 高校社会志愿服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1.1 高校社会志愿服务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孔子主张的“仁义、慈善”,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蕴含的“以人为本”、 “博爱奉献”的思想代代相传,是现代志愿活动在中国兴起和发展的基石。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是不管是否得志,都要崇尚“仁义友爱”和“道德修养”。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与仁者爱人、货力不必为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志愿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2014 年 2 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社会志愿服务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习总书记也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年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各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传播、学习交流的盛会,除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外,赛事的组织离不开广大青年志愿者的支持参与;近几年,端午节期间,龙舟比赛广泛兴起,异常火爆,单位和民间纷纷组建龙舟队参加各级别比赛,华中地区两所知名高——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将已经连续 6 年在东湖水畔进行了同城双星龙舟对抗赛,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两所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这些传统文化的实践传播为志愿服务提供了适宜的土壤。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衡和高校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的困惑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暂迷失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尊崇的文化价值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人的价值观朝着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方向变化, “冷漠、自私、功利”在某些层面成了人际关系中的热门词, “奉献、友爱”等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渐被年轻人边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把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2.2 高校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的困惑高校青年学生是各类大型体育比赛、文化活动、重要会议的重要力量,此外还有学校社区等公益活动、三下乡义务支教、文明交通引导、法制宣传、爱心助困等,青年学子均展现出热情、爱心、认真、负责的良好形象。而事实上,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还存在着消极因素:(1)动机不足:有的活动是上级单位部门安排下来的,学生并不都非常愿意参加,有的学生觉得志愿服务对自己帮助不大。(2)有“利”可图: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一些回报。这些回报有的是直接的,如活动补贴,评奖评优加分、入党条件等;有的是间接的,如请假的理由、接触领导明星的便利、能力的锻炼等。(3)效果不佳:网上有一篇热议的帖子, “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反映了支教活动的变味,暴露了志愿者能力不足、管理者监管不力,社会道德信仰的迷失等问题。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3.1 开展高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高校社会志愿服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传承和弘扬,志愿服务早已不仅限于济贫赈灾、救死扶伤、修桥铺路等政府事业,越来越多的志愿活动来自于自发的民间组织,社会各阶层特别是高校青年军的主动广泛参与,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过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十二五期间,全国注册的自愿者人数达到 6600 万,十三五时期,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将提高到 13%。并将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和教育培训程序,建立健全基础培训,特定技能培训等多层次培训体系,加强记录管理,将志愿服务记录,与志愿者使用、考评、奖励挂钩,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发展,实现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下转第 70 页)教 | 育 | 观 | 点万方数据

 —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 年第 22 期/8 月(上)—70观念的转变,同时加强远程教育条件下学习方法的研究。4.2 关于远程教育中的面授辅导现代远程教育在时空分离的状态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非完全排除面授辅导,相反把面授辅导视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模块。但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一些学生表现出对面授辅导的依赖。调查显示,90%的学生“经常上面授辅导课”,高于收看音像课的 60%和上网络课的 86.7%;而之所以对“认为面授辅导的时间和内容安排都是合理的”持“中立”甚至“反对”的达 60%,原因是认为面授辅导课安排得不够。在远程教育中,面授辅导需要根据不同课程、不同学生以及考虑其他教学形式进行合理安排,不能搞一刀切。但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在音像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和网络学习环境的创设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予以充分的人文关怀,使之逐步减少对面授辅导教师的依赖,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4.3 关于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似乎成了远程教育的软肋。正因如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美术简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力求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调查表明,改革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我们的预期还有距离。因此,还有必要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和内容上下工夫,在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上下工夫,即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的参与。5 结语经过数年教学改革实践,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中国美术简史》课程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从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看,学生对新模式予以了充分肯定,因此,新模式改革是成功的。我们的探索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是显著的。借助网络开展的教学互动、学生借助网络课件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对传统美术是完善,也是挑战。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新的教育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对教学改革产生巨大影响。针对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改进完善,把这一教学模式改革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继续下去。参考文献[ 1 ]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 [ J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 ] 谢新观主编.远程教育概论 [ M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3 ] 孙绿怡主编.面向未来的探索——中国远程教育科学研讨会论文集 [ A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4 ] 丁兴富.远程学习圈:构建远程教学与远程学习的基础理论 [ J ] .中国远程教育,2001 (7)[ 5 ] 董艳等.浅析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模式 [ J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上接第 25 页)3.2 成立高校对接中小学的志愿服务团队,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服务品牌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三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承担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任务。可以发挥高校志愿者思想先进、学识丰富、技能全面等优势,成立高校志愿服务队与中小学对接互动,不定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精心培育和发展,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1)在中小学第二课堂固定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内容和项目,让高校志愿服务团队走进中小学,指导中小学生认知、读解并用传统文化的篇章内涵完善自我品质、提升自我修养,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引领道德风尚和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接,形成正向认同;(2)成立传统文化宣传优秀师生讲师团、深入中小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兴趣,引领正确的道德风尚;(3)设计、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者、学习者的事迹,宣扬榜样的力量,激发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4)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了解现代中小学生眼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时纠正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5)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推陈出新,让中小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者和代言人。3.3 构建相对完善的传统文化认知奖惩机制,使得中小学生自觉自愿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代言人(1)设置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通过课程要求中小学生必须在不同年龄阶段掌握基本的诸子百家、文学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并随时检验学生的文明礼仪、好善乐施等内涵行为。早在 2014 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广东最先进行试点,目前全国各地中小学已经在传统文化课程化和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完善高校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机制。高校志愿者与中小学融合互动,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明显,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培训体系,才能使志愿服务品牌更具影响力和辐射效应。例如:武汉商学院“礼乐学堂”志愿服务队,通过将湖北省博物馆实物再现的讲解方式,将楚文化传播到各所中小学,目前已经在武汉地区树立了的良好的品牌。在志愿服务队成立初期,由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和博物馆工作团队共同在学校招募选拔一批优秀有志向的学生担任省博的兼职义务讲解员,经过针对性培训,学生反复实战练习,博物馆和学院还会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这样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作用下的管培制度使志愿服务团队始终有新鲜血液补充,容易完成新老交替,形成长效机制。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市 2015 年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高校志愿服务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对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086。参考文献[ 1 ] 杨迪.儒家思想对当代志愿精神理论建构的意义探析 [ J ] .谈古论今,2011 ( 02 )[ 2 ] 余逸群.我国青年志愿服务与慈善文化论纲 [ J ] .北京青年研究,2016 ( 03 ) .[ 3 ] 王薇.中国传统慈善思想评析 [ D ] .北京师范大学,2008.[ 4 ] 陈庆之.充盈在传统文化中的志愿精神 [ J ] .社会与公益,2011 ( 02 ) .课 | 程 | 教 | 学万方数据

篇四: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日期:2020-5-14基金项目:本文系阜阳市 2019 社科规划课题“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以阜阳市为例”(项目编号:FSK2019028)。作者简介:宁宇涵(1989—),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以阜阳市为例宁宇涵(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阜阳  236041)    [摘  要]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有助于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拓展学校德育教育途径进而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近年来,阜阳市在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也面临着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志愿服务活动方式单一以及志愿服务保障体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发展困境。

 因此,社会、学校与家庭必须发挥合力搭建青少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实践平台,以社会公共服务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关键词]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阜阳市[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711X(2020)16-0115-04doi:10. 3969/ j. issn. 2096-711X. 2020. 16. 053 [本刊网址] http:/ / www. hbxb. net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有利于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的思想道德品质。

 阜阳市积极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搭建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平台,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逐步满足志愿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的重要意义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就是培养青少年的权责意识,使其具备社会公民公共服务与奉献社会的品质和能力,为青少年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式,有利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质。(一)有助于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志愿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志愿服务的追求目标相一致。

 由于青少年群体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以及价值观塑造尚未定型,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走向以逐步塑造其科学的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指出:“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下的扣子都会扣错。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当今中国正经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反映到人们思想观念中会产生思想理论与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复杂化,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使得青少年逐渐养成志愿服务的行为实践,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加深了青少年志愿服务群体对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认知,并且形成青少年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在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劲动力。

 青少年志愿者在自愿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不仅弘扬了社会风尚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实现了将社会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为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二)有助于拓展学校德育教育以提升德育水平进入新时代,我国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具有国家化规模的会议和活动,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量相比较过去四十年有了显著的增长,志愿服务成为青少年学生乃至大学生群体服务他人、锻炼自我增加自身社会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水平的有效方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学校教育偏重于学生文化教育的传统模式,对于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德育教育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

 传统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传授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拓展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增加青少年的社会实践经验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加强了学校德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丰富学校德育形式的基础上培养了青少年的合作意识,有助于青少年提升德育水平更好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三)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加注重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导致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状况的脱节,志愿服务以公共服务的形式加强了青少年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公德意识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首先,青少年志愿服务就内容而言注重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强调青少年为社会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服务,青少年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并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青少年志愿服务就形式而言注重青少年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而非被动地服务他人。

 青少年志愿服务是无偿的公益的不计报酬的社会活动,青少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公益事业以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

 最后,青少年志愿服5 1 1第 33 卷第 16 期  总第 278 期 湖 北 开 放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Vol. 33. No. 16(Gen. No. 278)2020 年 8 月(下) Journal of HUBEI Open Vocational College Aug. (last half)2020

 务就价值取向而言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的变化对青少年产生多元化影响,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腐朽观念等因素使得部分青少年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败坏社会风气,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突出强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二、阜阳市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青少年是实现民族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承担者,要积极地传播社会正能量,自觉地抵制歪风邪气,净化社会风气,成为社会好风气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近年来,阜阳市面临着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志愿服务活动方式单一以及志愿服务保障措施与体制不完善等方面的发展困境。

 因此,厘清阜阳市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对阜阳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的锻造有着积极作用。(一)存在的问题第一,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阶段、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力相对薄弱、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情绪和情感易受外在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导致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志愿服务参与度较低。通常情况下,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志愿者投入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精力来提供有价值的社会活动,由于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大和作业量多导致青少年的业余时间相对较少,并且青少年的业余时间更多地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和各种兴趣爱好的培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低。

 目前阜阳市有将近 134余万注册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以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但是。

 青少年志愿者注册数量与志愿服务时长不成正比,青少年志愿服务时长远远低于应有的志愿服务时间。

 就参加志愿服务目的来看,许多青少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非是发自内心喜欢而是盲目跟随其他学生共同参与,对自己参加志愿活动的目的没有准确的认识。

 就参加志愿服务结果来看,许多青少年学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看作学校安排的任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并未利用自身优势认真对待志愿服务活动,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低和效果差。第二,青少年志愿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略显单一。

 培育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必须要与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才能有助于长效、有序地开展志愿服务,但是,社会和学校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和服务领域略显单一,更多趋向于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探访老人等相对简单安全的社会活动,在保证青少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同时保障了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使得许多青少年对没有硬性规定的志愿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不仅如此,随着志愿服务事业走进了大众视野引起了人民大众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和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主义非常严重,注重志愿活动的数量和排场忽视志愿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志愿服务出现形式主义这种现象,吴付教授在对青年学生提出了要求:“青年学生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份志愿服务工作,要克服内心的浮夸,要做实志愿服务工作,克服形式主义,防止志愿服务走过场。

 搭建整个社会的志愿平台,培养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是增强志愿服务持久性的重要因素。”阜阳市为了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组织开展了青少年植树活动、“流动少年宫”活动和“学雷锋”等形式志愿服务活动,由于开展的志愿活动形式单一难以调动更多青少年学生参与此种类型活动,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未能充分理解和关心他人。第三,青少年志愿服务保障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保障体制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青少年志愿服务保障体制不完善。

 首先,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强调志愿者在深入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基础上具备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综合能力与思想理论素质,依据志愿者的不同层次和阶段制定相对应的志愿服务计划,形成针对性强的青少年学生和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志愿服务教育体系。

 其次,志愿服务管理体制强调组织单位保障志愿服务群体的人身财产安全,提供志愿服务活动相关详细信息以确保志愿活动顺利开展。

 最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强调志愿者在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可以获得额外的课外活动加分、徽章或者荣誉表彰。

 阜阳市在社会各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成果提供了厚实的保障,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但是,阜阳市青少年志愿服务保障体制不完善是制约阜阳青少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市部分青少年志愿者参没有接受志愿服务培训盲目跟从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由于志愿服务活动中教师和组织者的数量远远少于青少年志愿者,致使青少年志愿者在服务他人与社会中出现意外状况。

 最后,就青少年志愿服务结果来看,学校没有对青少年的志愿活动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表彰导致青少年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二)成因分析第一,青少年对志愿服务存在认知偏差,志愿服务参与度不高。

 青少年志愿服务对青少年参与公共服务没有硬性规定,也不是青少年学生学校教育中规定性的社会实践,因此,部分青少年把志愿服务看作是花费自己业余时间的义务劳动,对志愿服务存在着认知偏差未能理解其内涵和作用。

 志愿服务是受助者与志愿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实践,志愿者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过程中不仅仅是受助者获益,志愿者也积累了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但是部分青少年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益的只有受助者,对自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降低了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一些青少年志愿者盲目跟从他人参与社会公共服务,虽然志愿服务参与度积相对较高对志愿服务也充满激情,落实到具体实际行动中却是流于形式未能认真完成志愿服务,既花费了青少年志愿者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达到知行相统一的效果。

 同时,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过分单一,青少年志愿者误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帮助老人和环保宣传等日常行为,导致青少年认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达不到自我提升对志愿服务产生抵触心理。

 最后,家长和学校对青少年的评价和考核更多的是注重青少年的学业和成绩,学校对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也缺乏相应的评价和表彰,致使参与志愿服务的青少年认为他们没有得到家长和社会公众相应的认同影响其积极性。第二,家庭和学校志愿服务观念不强,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承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性活动对志愿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给予青少年志愿服务工作更多的重视,为青少年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促进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质。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推动着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因为“校园文化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一本书、一首歌6 1 1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第 33 卷第 16 期  总第 278 期

 曲能够影响我们一辈子。”但是,不健全的家庭和学校管理机制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由于青少年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学习压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心偏向于青少年的文化课忽略其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学校管理中缺乏专门的机构来组织、培训和反馈青少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在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方面还存在缺陷。

 家庭和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力度不够,这也说明了家庭和学校不重视青少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忽视了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活动。

 虽然教育理念逐渐转向素质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依然重视青少年学生文化素质,因此,青少年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素质教育,没有太大的精力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第三,青少年志愿服务氛...

篇五: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长春光华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说明张德江

 前 言制定长春光华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对于进一步确立学校发展战略、明确办学思路,制定今后五年的发展任务和工作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在2014年的6年规划基础上,寒假期间形成了“十三五”规划的 初稿。为了方便全校的学习与讨论,现就有关内容,特别是顶层设计各部分的内涵和思路做以说明。

 目 录一 二 三 四 五 六办学指导思想 发展 目标办学定位 培育 特色主要 指标程序 安排

 一、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转型发展;●以教学评估建设和整改为契机,大力加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

 一、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实施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培养特色;●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专业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大力开展合作教育,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面向社会需求、融入真实环境,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优质教育改变求学者命运,为员工提供有所作为、良性发展的事业平台;●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加强社会服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

 一、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指导思想注重了对学校发展的指导性。包括了10句话,每句话都具有明确的内涵。

 一、办学指导思想这一句为总方针,明确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和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办大学最大的政治属性。第一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二句“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我们要以此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其中的前一条是我们已确定的使命和愿景,体现的是学校的内特性。现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还应体现外特性,所以加上社会服务。用“两服务”作为我校办学宗旨,前一条是用来保本的,没有这一条学校生存就成了问题;后一条是用来强身的,没有这一条学校就发展不好。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二句“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审视。一是从高校的总体职能来看。近年来国内把高校职能表述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对民办高校来说,后三个方面的能力都很弱,可以统一用社会服务来表述。所以“两服务”的办学宗旨与民办高校的总体职能是一致的。

 一、办学指导思想所以“两服务”的办学宗旨与应用型大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一致的。第二句“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服务一二二是从应用型大学的根本任务来看

 一、办学指导思想三是从转型试点要求来看,要求转型高校确立为社会建设、发展做贡献和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办学理念并且成为学校的行为方式。所以“两服务”的办学宗旨与转型试点的要求也是一致的。第二句“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

 一、办学指导思想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这“两服务”做好了,就会做到学生满意、社会欢迎,我们办学的价值就体现了,我们的办学宗旨就实现了。第二句“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努力为社会建设与发展服务、办社会欢迎的大学。”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这句话既是我校作为民办高校的办学原则,也是强调我们要发挥民办高校的优势。这是民办高校制定五年规划应体现的特点。让我们借此机会来进一步认识自身、研究自己。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的1个体制8条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1个体制就是规范高效的法人治理体制。我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校行政和校党委职责清晰、结构规范并且配合良好,运行效率很高。我校的体制是规范高效的,具备了这一条,这就为下列8条的充分实现提供了体制保障。

 一、办学指导思想8条机制:七、高效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五、快捷高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六、注重特色的道路选择机制八、低投入高产出的竞争优化机制四、灵活机动的市场应对机制一、快速反应的办学决策机制二、打破常规的引人用人机制三、充满活力的考核激励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反应速度快、决策效率高。这是由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环境和领导体制所决定的。8条机制:一是快速反应的办学决策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由于观念上束缚少,政策上约束少,所以能够也必须打破常规吸引人才,这是引人方面的机制先进性;由于干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命运,所以必须能者上庸者下,任人唯贤,人尽其才,这是用人方面的机制先进性。8条机制:二是打破常规的引人用人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民办高校实行全员聘用制,每一位员工都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都要清楚应该做好什么和如何来做好,追求工作的最佳状态。通过严格合理的考核,优胜劣汰、奖勤罚懒,最大限度地体现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能。三是充满活力的考核激励机制。8条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更加“机遇与挑战并存”,更可能“大起大落”以至两极分化,所以更加需要强烈的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更加需要高明有效、灵活机动的运作与应对策略。四是灵活机动的市场应对机制。8条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项目投入决策正确,日常经费使用合理,急用事项即时投入,各项经费投入产出比高。8条机制:五是快捷高效的经费投入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第一,公办高校的举办者是政府,在要求和管理上容易整齐划一以至“千校一面”,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是个人或非政府团体,其经历、环境不尽相同,容易“各有特色”,这是出生和成长条件所致;第二,民办高校起步晚,底子薄,要想快速发展、“弯道超车”,按部就班、常规打法都不可取,必须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这是生存和发展需求所致。8条机制:六是注重特色的道路选择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这是民办高校管理和运行上的优势。机构精简、人员精干,精细管理、精打细算,运行效率高,运作效果好。8条机制:七是高效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直面竞争、适应生存环境,善于优化、注重完善自身。投入产出比高、培养增量高、生机活力强。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8条机制:八是低投入高产出的竞争优化机制。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这八条对我校都是可以做到的,并且都有所体现,但是很多地方还不够到位,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强化,使这些好的机制更加充分地体现和发挥,更好地体现民办高校的生机活力和办学特色。所以,这8条应该成为我们治理学校的目标和抓手。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三句“坚持公益性的办学原则,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在特色培育部分列入了这1+8条,把发挥好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来培育,意在提高学校的办学软实力和竞争力,与指导思想的这一句相呼应。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四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转型发展。”转型是一个过程,虽然我们制定转型方案是按照三年时间安排,但是其深化和提高是长期的,至少可以贯通整个“十三五”期间。一是明确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三是明确转型发展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二是明确要完成好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省级试点任务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四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转型发展。”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实现转型要做好六个对接:二是专业与行业对接。每个专业都要明确自己所对应的行业,并且与行业需求对接,与具体的合作伙伴儿对接。一是学校与地方对接。学校落在哪里就要融入那里,对接那里的需求,为那里服务。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四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转型发展。”三是课程与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直接对接,基础课间接对接。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行业及其岗位群服务。四是证书与职业对接。学生毕业时拥有两类证书:一是毕业证和学位证,二是职业资格证、学科专业大赛获奖证以及对口行业的技术技能证。

 一、办学指导思想五是教师与“双能”对接。既能课堂讲授,又能指导实践;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应用知识;既能理论教学,又能产学研实践;既有教育经历,又有行业(企业)经历。第四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六是学生与健康成长对接。转型的最终目的是受益于学生。学生上大学是来成长的,而且要健康地成长:既要强化就业能力,又要具备发展潜力;既要适应社会需要,又要适合自身成长;既要发展个性,又要全面合格(合格+特长)。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五句“以教学评估建设和整改为契机,大力加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学建设。”一是明确评建和整改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因为国评后还要整改一年;二是明确评建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教学改革、管理和建设。树立主动建设的心态,去除被动挨评的心态;树立强化机遇的心态,去除增加负担的心态;树立建功立业的心态,去除应付敷衍的心态。总之就是确立积极的心态,避免消极的心态,追求评建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六句“大力实施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培养特色。”强调我校要以“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为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应以学科专业特色为主,但是我校这方面的特色现阶段还难以突出和确立,那就先确立人才培养特色。

 一、办学指导思想适合的教育,主要是面对应用型的目标和我们的学苗,为学生提供最适合、最有效、最优质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释放自己的潜能,优化知识、强化能力,内化素质,做最好的自己。第六句“大力实施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培养特色。”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六句“大力实施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培养特色。”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深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多样化的“做中学”实践特色化的个性发展通道主要渠道系统化的就业促进工程改革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的能力培养工程有效的任务驱动模式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六句“大力实施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培养特色。”养成教育,主要是遵循“素质是养成的”教育规律,为学生创设最优的成长环境和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品质,养成良好的人格和习惯,成为素质高尚的人。

 一、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渠道第六句“大力实施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培养特色。”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的性情陶冶活动常抓不懈的学风建设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建设活动乐于奉献的志愿服务活动讲求质量的学生管理与服务13正确引导的明德立志活动24567激励引领的校内大讲堂勤于思考的内省与感悟89自觉坚持的习惯养成项目10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六句“大力实施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培养特色。”有关措施志向引导 榜样激励兴趣激发 道德约束法纪限制 环境熏陶活动践行 习惯养成团队合作 自我感悟志愿服务 自觉优化

 一、办学指导思想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了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特色,两者密切相关又各有侧重。适合的教育,主要体现的是教学的特色,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主要责任群体是教学系统;养成教育,主要体现的是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做人的素质,主要责任群体是学团系统。两者协调互动,统一、融合在学生身上,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强调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的整体功能,坚持和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这个特色,我们就能够体现“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办学生满意的大学”的宗旨。第六句“大力实施适合的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形成培养特色。”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七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专业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强调了专业与学科建设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各自定位和相互关系,并且提出了专业与学科建设一体化的理念和思路。这种提法有利于专业和学科相互促进和资源共享,既强调了专业建设,也不淡化学科,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

 一、办学指导思想第七句“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专业与学科建设一体化...

篇六: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青年研究 志愿服务与创新2020 年第 1 期 第 34 卷(总第 119 期)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研究赵海燕(长春师范大学 团委,吉林 长春 130032)    【摘要】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夯实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文化根基,是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同时对于解决现阶段青年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培育青年志愿服务精神,要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教化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注意强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中政治价值和自身价值的认同。

 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的同时,有效提升青年志愿服务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平,从社会组织和管理角度搭建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并强化平台的引导和组织管理。【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  志愿服务精神  文化根基  社会组织收稿日期:

 2020-09-01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全纳教育理念视域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树状样态’模型构建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19SZEYB05)、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吉林省青年奋斗精神的赓续与弘扬研究”(课题编号:2020B012)、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90 后师范类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调试研究”(课题编号:[2014]第 260 号)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赵海燕,长春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副教授,吉林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青年运动、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自 20 世纪 60 年代掀起“学习雷锋同志”热潮以来,青年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中国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培育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精神能够进一步丰富、拓宽和深化青年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开展青年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近代志愿者活动可以追溯到 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倡导的“学雷锋”活动。

 同年,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

 通知中强调:“学雷锋就是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发扬雷锋同志不怕苦、不怕累的钉子精神。”因此,在志愿服务中要更加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1979 年,在我国贫困山区的课堂里,第一批联合国· 2 0 1 ·

 志愿者的支教等志愿活动带动了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志愿服务。

 20世纪 90 年代,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1993 年 12 月,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青年志愿者活动要从三个方面,即“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先从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文化园三个方面展开”。

 1993 年 12 月 19 日,共青团中央、铁道部共同组织的首批中国青年志愿者走上千里铁路大动脉,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正式启动。

 这一活动是共青团中央推出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部分,成为中国青年志愿活动兴起的标志。

 自此,中国青年志愿活动快速稳步地向前推进。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经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等重大国际盛会的实践与洗礼,中国志愿服务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并不断地提升着全国上下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可与支持。一、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现状(一)青年志愿服务的成就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至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领青年。

 在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时,引领青年逐步树立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观念,国家意识、家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等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逐步形成。

 这些富有成效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主要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

 (2)扩大群体。

 参与青年志愿服务的群体逐步扩大。

 据统计,“我国实名注册的志愿者有 1 亿多人,活跃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2] 。广大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实践中,不断地坚定理想信念,在行动中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动员青年。

 青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动员组织青年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

 这与青年志愿者的产生方式有关。

 奥运会、世博会以及大型体育赛事等,招募、动员广大青年报名参加,使更多有志于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青年涌现出来,实现了对青年的有效组织动员,同时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

 (4)体系完善。

 青年志愿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现今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已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国家“十三五”规划,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志愿服务发展和保障志愿者权益的政策法规,使志愿服务有了法律的支撑。(二)青年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研究以及对众多青年志愿团体的跟踪走访,发现当前青年志愿服务在服务目的、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效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在青年志愿服务的目的上存在应然性与实然性的人为分割。

 在理论语境下,青年志愿服务更多强调的是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内涵的利他动机,而往往忽略了“为己动机”。

 然而,实践证明,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既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等利他动机,也有满足个人“交流沟通”“结交朋友”“收获荣誉”等利己动机,以及“在服务中提升能力”“在服务中增长见识”等双重动机。

 (2)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功利性和形式化表现突出。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功利性以及形式化的问题逐渐显现。

 一方面,政府、学校以及各种志愿服务协会为了吸引社会关注、提升社会效益,盲目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许多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规范、组织领导以及专业指导,志愿活动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参与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全面的认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形式化。

 比如,部分青年学生为了获取学校的实践学分而被动参加志愿服务,他们对志愿服务的· 3 0 1 ·

 目的、服务流程和工作内容全然不知。

 这种被动参加导致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违背了初衷。(3)在青年志愿服务方式上存在稳定性和开放性等方面的缺陷。

 当前,青年志愿服务仍以“一次性、短期性、随机性和大水漫灌式”为主,许多志愿服务活动是临时决定的,这就导致了在青年志愿服务方式上存在着不稳定和非开放性等特点。

 比如志愿者队伍不稳定、志愿服务活动临时组织、志愿服务前期培训匮乏等。

 同时,青年志愿服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固化,比如去敬老院、孤儿院慰问,无偿献血,社区公益宣传等。

 固化的志愿服务方式使志愿服务缺乏创新性,降低了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4)青年志愿服务效果上的导向性和实效性不足。

 从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客体关系而言,部分志愿者由于岗前培训、个人能力以及经验不足等因素,与被服务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供需关系差异性和服务信息不对等,未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切实需求,导致志愿服务开展得不够精准。

 从组织者角度而言,缺乏统一的志愿服务标准和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成为制约青年志愿活动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二、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文化根基在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所培育的革命文化,以及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 3种文化夯实了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文化根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夯实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文化根基,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内在要求,同时对于解决现阶段青年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夯实了民族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农耕社会下发展起来的,以儒家、道家等思想为核心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法律等传统文化之中具有正向价值的精华部分。

 其中“守望相助”“远亲不如近邻”的风俗习惯,“尊老爱幼、积德行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慈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奉献精神等,这些宝贵的思想精髓渗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同时这些思想与青年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当代青年,是坚持文化自信的中坚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道德仁义,摒弃私利主义,体现出道德标准的崇高性,这些都应当成为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文化基石。

 由此可见,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二)革命文化为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拓宽、深化了历史基础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伟大斗争中建构的精神财富和价值的总和,其中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革命文化与志愿服务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在志愿服务中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回顾中国革命文化,它是一部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画卷。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思想中独具鲜明特色的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二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革命实践。

 因此,它既是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事业中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国· 4 0 1 ·

 家的不竭文化动力。

 以“担当民族大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为主题的红色革命文化,不仅是当代青年铭记历史的最好教材,也是拓宽、深化当代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历史基础。(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指明了时代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 。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方向。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与完善自我的过程。

 这一过程建立在帮助他人、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而不懈努力。

 由此可见,作为文明成果的体现,当代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精神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形式和价值表征上均十分契合,相通共融。

 以时代性为显著标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引导青年实现志愿服务由利己向利他转化,为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指明时代方向,强化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三、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路径(一)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教化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文化自信思想为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引领。

 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青年是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和伟大创造力的时代新人。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青年一代正处在多元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复杂境遇中。

 西方敌对势力将目光对准青年,他们不仅通过网络伺机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观点,还处处宣扬“普世价值”“宪政自由”等西方政治意识。

 因此,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主体,当代青年亟需坚定文化自信。

 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青年的培育作用,使青年在文化自信思想的感召下,深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认知。首先,深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生命”,是文化自信之根 [4] 。

 深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是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文化基础。

 对此,当代青年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1)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色,树立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坚决摒弃崇洋媚外思想,真正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并外化于行,担当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理直气壮地坚定文化自信。

 (2)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

 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创造性地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升华其思想高度,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3)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

 用辩证、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成果进行弘扬,对腐朽的传统文化加以摒弃,以更加科学严谨的理性态度,更加持之以恒的价值观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发扬和继承,让中华文化展现出强大的时代魅力。其次,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知。

 革命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来源,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

 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是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文化理论支撑。

 对此,当代青年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1)加强对革命文化时代价值的· 5 0 1 ·

 凝练。

 革命文化既包含“革命理想大于天”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也包含“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既包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也包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政治纪律。

 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实现革命文化与时代价值的凝练与对接是当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的要点之一。

 (2)以坚定立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当代青年要用好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坚决反对任何诋毁、歪曲和丑...

篇七: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mail :

 jxyglllb@ 163 .com 表 学 4 笮 疼 2020年 9 月 2 0 曰• 41 •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田 甜(南京晓庄学院陶彳?知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南 京 ,210017)摘 要 学 校 志 愿 服 务 活 动 是 学 生 德 育 的 重 要 栽 体 ,不但具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丰富体验和追求自我实现的个 。

 体价值,还具有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文化引领道德风尚、回应社会治理时代需求的社会价值。

 在深化教育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学校志愿服务活动要紧扣志愿服务育人的本质要义,坚持人性 , 化 、主体性和发展性原则,把握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积极构建学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制度合力, 才能有效实现其育人价值。关 键 词 学 校 志 愿 服 务 活 动 育 人 价 值 实 现 路 径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指在学校的统一指导 下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以及相应的志愿服务教育 工作。身为志愿者的学生既是接受志愿服务教育的 客体,又是参与服务、提供援助、倾情奉献的主体, 主客体角色的统一性充分体现了学校志愿服务活 动所具有的对内教育和对外服务的双向作用。学校 的教育属性和知识技术集聚性,让其在青少年志愿 精神培养、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和志愿项目组织实施 过程中有着明显优势。面对学校德育工作、教育事 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要求,重新审视学校 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价值,按照德育工作的规律开 展相关工作,优化其发展路径,对于提升活动效果, 促进其育人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一 、 学校志愿服务活动育人的个体价值1.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 教育价值从教育目标的角度分析,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是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与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已经从哲学层面的价值理念提升为党和政 府治国理政的政策导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 、价值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拥有对接社会 活动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事务参与能力1 等一系列 教育目标妁达成,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合力推进。学 校志愿服务活动正是从道德、知 识 、能力三个不同 *维度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这一学生 实践教育的绝佳课堂,不但促进了学生的道德认 知和素质发展,还成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在 学生社会知识积累、创新能力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2. 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丰富的 “体验”价值就教育形式和内容而言,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满 足了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需求。现代“体验经济” 的概念强调消费者的体验价值,即产品或服务消费 中获得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满足。伴随现代教育模式 的转变和受教育者需求结构升级,作为实践教育资 源的志愿服务活动与传统德育课程相比恰恰拥有 后者不可比拟的“体验”价值。在以志愿服务活动为 载体的教育过程中,“以生动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 的共鸣,进而扭转纯粹说教所导致的被动结果”[21, 不但符合“做中学”的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迎合了学 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学生主动投入志愿服务活动 的过程超越了简单刻板的认知,在“体验”中重新完 成知识建构、表达创新,这样带有体验性质的教育 场景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为学生带来知识 之外更多的精神情感类学习内容。3. 学校志愿服务活动赋予学生追求崇高理想的 自我实现价值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塑造 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该 文 为 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师范生开展儿童阅读推广志愿服务的实践研 究 — 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方法创新"(2018 SJSZ 101)的研究成果

 • 42 • 田 甜 :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这样的教育功能实际上已经超越知识、能 力 、道德 的范畴,起到了一种精神引领的作用,其价值定位 不但体现在当下,更体现在未来[31。而就人的全面发 展而言,志愿服务所培养的心理态度、意志品质和 理想信念,其最终指向的是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从 志愿服务理念、知识技能、行动心得的领会运用和 内化,到观念的冲突和价值观的重构,这一系列过 程正是现代教育体系下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需要的 真实体验经历,这种经历打破了传统德育体系一元 性价值倾向的空泛,超越了传统德育理论灌输模式 和单一竞争情境下学生单纯意义上的成功,成为融 合知识学习、社会经历、社会使命、精神追求、心理 完善为一体的价值实现过程。二、学校志愿服务活动育人的社会价值1. 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重要抓手作为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志愿服务活动 把人从相对封闭的课堂中解放出来,置身于广泛的 社会生活,唤醒了受教育者自身的自主意识,实现 了对外行动力和对内价值观的重塑,这种广泛的教 育场域和人本性复归使其成为贯彻“立德树人”根 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就内容体系而言,学校志愿服 务活动开展所秉承和培育的志愿精神本质上属于 社会公德教化的范畴,其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教育、美德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和革命 传统熏陶等德育内容的诸多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 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就结构体系而言,志愿服务活 动与思想品德课程相结合,纵向上形成了班级、年 级 、校级和德育专职机构的梯队管理,横向上形成 了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就实施机制 而言,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联系家庭、学校和社会形 成三方合力,关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下学生志愿精 神与志愿服务能力的培养,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 方位的协同推进。2. 学校志愿服务活动是传承中华文化、提升社 会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现代的志愿服务虽起源于西方文明,但其“奉 献 、友 爱 、互 助 、进步”的精神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所蕴含着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有着高 度契合。当代中国志愿服务活动“已经实现了对中 国古老的慈善制度、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向善思 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支撑社会和谐 稳定运行的润滑剂”141。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在道德理论与现实行动之间架起了桥梁,给学生创建 了良好的实践机会以构建“应然规范”与“实然规 范”间的均衡关系,把握公共德性与个体善性间的 价值边界,实现公民责任与公民权利、公共价值与 公共生活间的平衡统一A 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基因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团结引导青 少年及其家庭参与活动,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社会 不同群体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建立起平等、信任、民 主、法治等和谐社会的特征要素。这种个体与组织 之间的共生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3.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回应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时 代要求当前,政府角色转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创新,从法治到善治的社会发展目标都成为志愿 服务发展的新语境。学校志愿服务活动在教育学生 增强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 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引导他们关 注国家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公共事业,有效地回 应了社会治理创新的时代要求。学生及其家庭参与 志愿服务活动为公共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 服务,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了潜在支持,实现了 社会治理主体和资源的多元化;活动过程本身源源 不断地将道德公约、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根植于 学生的思想行为当中,引导他们修身律己,自觉履 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为社会德治建设贡献了力量;学生志愿者开展力所 能及的服务工作、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情真意切 的建言献策,从青少年的视角不断充实社会治理的 方式方法,可以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时代典范。三、学校志愿服务活动育人价值的实现路径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在理念和方法层面 要坚持人性化、主体性、发展性原则,把握志愿服务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制度保障,积极回 应深化教育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才能保证 其育人价值的顺利实现。1.明确志愿服务育人本质要义,坚持人性化、主 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德育教育中实践育人 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 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本质目标设计开展的,服务于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主体-发展性德育”

 田 甜 :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的特征。活动开展过程必须坚持人性化、主体性和 发展性原则,遵循不同年龄学生人性发展、道德认 知 、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的生成发展规律|61,“满足 主体发展自己的道德能力、完善自己的德性结构, 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的需要”171,协调好活动本身的 育人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在推动学 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其教育与引导的功 能价值。志愿服务教育的人性化体现了德育最基本的 要求,即遵循人性的生成发展规律。实际工作中强 调在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关怀学生道德生命成长的 前提下设计开展恰当的活动项目;主体性体现了 “现代德育功能由仅重视其社会功能转向社会发展 与人的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181。实际工作中强调以 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参与中积累知识、明辨是非、 锻炼能力,逐渐实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动 的相互统一,从而达到教育、感 化 、引领的育人目 标;发展性体现了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受教育者的 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实际工作中要求学校志愿 服务活动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积极呼应社 会发展需求,将志愿服务育人从个体价值实现向社 会价值实现推进。2.契合时代发展主题与需求,把握志愿服务教 育的核心内容志愿服务教育开展过程中,无论是个体价值还 是社会价值实现最终都要聚焦于课程的有效实施, 因此学校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建设也就成为学校志 愿服务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学校志愿服务课程体系建设要实现多元化、层 次化和多样化。多元化针对课程目标而言,强调课 程要统筹兼顾对内德育教育和对外社会服务的双 重目标属性,处理好学生兴趣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 系,并通过活动促使学生适时开展学业规划和生涯 规划,从而推进学校育人方式的改革;层次化针对 课程实施结构而言,强调课程开展分为学校、班级 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级" 统筹协调好不同层级之 间和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开展各种 类型、各种规模的志愿服务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多 样化针对课程形式和内容而言,既强调形式上理论 和实践的整体设计与完整实施,又鼓励内容上积极 回应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环保、网 络文明、文化建设等时代发展的主题,引导学生运 用理念宣传、调查研究、设计研发、建言献策等新型• 43 •方式参与其中。3.抓住形势创新发展,构建学校志愿服务教育 的制度合力学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开展顺应了新时代教育 改革的形势与要求,为保证其育人价值的实现,还 必须在组织制度、师资队伍、合作平台、评估反馈等 方面科学设计,构建学校志愿服务教育的制度合力。首先,建立完善的领导组织机构,针对学校志 愿服务教育的实际需求,从政策、经费、技术等各方 面提供长效的支持与监管,打造学校志愿服务实践 课程的实施通路。其次,通过培训在校教师和吸纳 社会专业人员担任专兼职校园辅导员,建设专业化 的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具体负责课程教学、把关活 动方案、完善学生志愿者培训、参与活动实施,确保 学校志愿服务教育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再次,学校 和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挖掘资源、搭建合作平台, 努力寻求学生、学校、社会多方诉求的最佳结合点, 在帮助学生获得人生体验、习得生活技能、培养兴 趣爱好、结交良师益友、提升道德水平、开展职业规 划的同时,最大限度提升学校志愿服务社会价值。

 最后,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新要求,系统收集 相关信息,设计完整科学的评估反馈系统,考评学 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完备程度和学生志愿者参与活 动的数量与质量,推动学校志愿服务教育和实践活 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 改 革 纲 要 (试 行 )》 的 通 [ EB / OL 】.2001-06-08/2019-09-10. http : // www . g 〇 v . cn / gongbao / content /2002/ content _61386.[2丨李力,金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⑴.东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3] 朱洪秋.中小学志愿服务不妨如此定位[ J ].中国德育,2014(14).[4] 彭志红.志愿服务的现代价值[ N ].光明日报,2015-09-23(13).[5] 叶飞.当代公民教育的价值困境及其对策 U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2016 (09).[6 J 李健.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的四个维度 [ J 1.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7] 班华.现代教育论丨 M 】.第 2 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8] 张 忠 华 ,叶雨涵.改革幵放四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主题嬗变⑴. 高等教育管理,2019(11).[9丨董薇.构建志愿服务三级课程,培养大爱大德大情怀⑴.人民教育, 2019(01).[作者:田甜(1981-),女 ,山西太原人,南京晓庄学院教 育研究院,讲 师 ,硕士。]【责任编辑郑雪凌】

篇八: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a d e m ic F o r u m / 学 术论坛85(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8)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应当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德树人”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力量支撑,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标准。在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致力于促进培育对象的自我发展、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及国家在志愿服务方面支持力度,牢牢抓住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科学地回答了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落实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好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立德树人既是指教育不光是要传授知识,培养才能,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大学校园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继承者的重要基地。在此基础上,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那么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应当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主题展开。1 立德树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价值分析1.1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力量支撑“立德树人”能够指导和引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进行,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力量支撑。目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在思想意识方面,西方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对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的腐蚀,因此,在强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被志愿”、形式主义等负面影响。近年来,有群众反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太过形式化,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获得学分或者荣誉证书等,没有起到真正的德育作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有利于重新审视大学素质教育、校园志愿服务建设的现状并且深刻反思一部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被志愿”的情况,这些正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缺失的有效纠正。1.2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核。其根本就在于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树立高尚的理想人格和崇高的人生目的。这些都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内容,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在顶层设计上确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战略思想及工作方向。1.3 “立德树人”明确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育的标准“立德树人”不光要求教育对象在才能、学识上有高的追求,在品德、品行方面也要有高尚的追求,基于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为高校最根本的任务。而当前部分高校都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在品德品行方面的教育及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很好的载体。高校应利用好这一载体,让学生在用知识武装好自身的同时,也要用思想武装好自己大脑。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养大学生一定要先“立德”,再“树人”,这明确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标准。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境2.1 个人因素首先,据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的认识模糊,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是以学校和学生干部为代表的集体活动。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动机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功利性成分居多,积极性不高,能够从始至终坚持参加志愿服务的很少,往往参加了一两次就放弃了。2.2 学校因素首先,志愿服务精神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虽然现在部分高校已经把志愿服务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但是由于教育方法的局限很难让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因此教育效果不是特别显著 ;其次,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持续性发展的比例较低;再次,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氛围比较淡薄,高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主要是通过学校的青年志愿服协会或者有关社团,因此学生获得信息资料的途径比较狭窄,这就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杨 芳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学 术论坛 / A cadem i c Forum86发展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2.3 社会因素首先,志愿服务组织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大多依靠政府补贴,然而社会大众、企业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并不高,个体关注也很少,致使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缺乏有力的物力财力支撑,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志愿服务的发展;其次,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在法律法规方面还有待改进;最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主流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必须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浸润每一位炎黄子孙。

 3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高校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主战场,但是如果只依靠高校,那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每个人都离不开家庭还有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同向同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将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3.1 促进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对象的自我发展(1)在思想认识上,要对志愿服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必须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志愿服务精神强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既自愿,而非被志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只有大学生将其内化于心,真正认同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核,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志愿者。(2)在服务动机上,中华积淀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良方,“仁爱、责任、担当”等都是大学生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这样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才会有较强的参与感。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并非只是独立的个体,同时还属于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个整体,需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更好的统一,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3.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运行机制(1)教育教学方面,虽然高校已将志愿服务精神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志愿服务精神相结合以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但是,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树人”目标,应该采用课堂传授为辅,实践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设置专门的志愿服务实践环节,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2)校园氛围方面,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学校应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更好的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到中,在利用好传统的志愿服务组织宣传的同时,应主动与新媒体时代更好地契合,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分享等青年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志愿服务的宣传,推送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这样的宣传对于青年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理解志愿服务的内在精神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引人入胜的宣传内容都对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起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因此,学校应该对志愿服务的宣传渠道和方式引起足够的重视。(3)运行机制方面。首先,应该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机制,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地方,因此选择合适的志愿者对于志愿者本身价值的实现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就尤其重要。其次,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激励机制,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大学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其朝着志愿服务的目标前进,因为在大学生心中都有着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的崇高理想。还有就是此阶段的大学生渴望被认同,对于精神上的满足具有更高的需求,因此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来满足其精神世界的需求。最后,完善大学生志愿活动评价机制,为了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志愿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对他们参与的志愿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样他们就能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也有了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3.3 提高政府及国家在志愿服务方面支持力度(1)经费是志愿服务开展的基础保障,政府必须加大对高校志愿组织的支持力度,在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经费的支撑,如果单靠政府的补贴,那可能就是捉襟见肘,政府需要发动社会大众的力量,可以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通过各方面渠道为志愿组织募集资金,这样不光可以筹到资金,也在能社会上形成一道热心公益的美丽风景。(2)法制是志愿服务有序运行的保障,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只有在越来越完善的制度管理下才能越发强盛,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换,会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有不断完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的认识,这样才能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最大的保障。(3)文化熏陶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有力支撑,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可以创作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例如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到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中,也可以从现实中挖掘一些真实的素材用来制作微视频等。这样的方式可以对大众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作者简介:杨芳(1993-),女,籍贯:重庆,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参考文献:[1] 卓高生 .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内涵、特征与价值探析 [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28(04):9-13.[2] 丁元竹 . 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志愿服务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软实力 [J]. 精神文明导刊 ,2010(8):21.[3] 胡月芬 . 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研究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36(6):186-187.[4] 尤小红 , 王雯霞 . 高等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J]. 中国电力教育 (22):154-155.[5]李焦焦.高校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价值及方法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32(6):88-89.

篇九: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73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传承红色历史文化刘玉平一]E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学校依托地处北京西郊的地域优势,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开展了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并形成课程体系。其中,“红色圣地一—双清别墅志愿服务课程”是学校挖掘双清别墅红色文化资源,依托“双清别墅小导游”志愿服务项目打造的一个校园文化品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弘扬志愿者精神,感受红色历史文化。“双清别墅小导游”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红色历史。以红色教育课程为主,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条件。如学校在3-6年级开设“毛泽东在双清”红色教育课程,学生分层学习香山双清别墅的红色历史知识,为之后的考察活动储备知识。第二阶段,实地考察。教师组织学生到香山双清别墅,分小组选定讲解岗位,实地采访、调查、拍摄。然后,学生利用社区、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香山双清别墅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学习。第三阶段,综合培训。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们集中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实地讲解、服务规范、文化宣传。第四阶段,服务实践。红领巾小导游深入实地开展服务实践活动,全面展示学校小导游的个人风貌,学生的应变能力、服务能力、讲解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第五阶段,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小导游讲解、服务日记、座谈、总结、展览、编辑手抄报集、活动现场展示等形式,交流学习心得,增强学生的获得感;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游客留言反馈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选出“金星红色小导游”和“银星红色小导游”,指导学生及时做好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通过五个阶段的学习实践,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对祖国红色历史文化的兴趣。“双清别墅小导游”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感,传承优良作风。一是以信仰之美筑牢理想信念。“双清别墅小导游”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二是以激情之美培育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参观和讲解毛泽东主席曾经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了解了伟人和先烈们的英雄事迹,被他们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培育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三是以行为之美塑造优良作风。每次活动,学生都需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双清别墅,讲解时间长达几个小时。一位小导游曾写道:“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双清别墅,因为路上堵车,我们在植物园就下了车,一路走到了目的地,到了之后,饭都没吃就开始讲解了。讲解完了我们就在路边一起啃面包,所有的疲劳在那一瞬间都消失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内化为精神力量,外化为自觉行为。固编辑汪倩万方数据

篇十: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2期,2016年4月Journal of Zhejiang  Sci - Tech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36 , No.2 , Apr.2016DOI :

 10.3969 / j.issn.1673 - 3851.2016.04.009收稿日期:

 2015-12-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5BZZ032 );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wsk298 )作者简介:胡   琦( 1976- ),男,浙江杭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青年德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国家认同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及发展策略胡   琦(浙江理工大学团委,杭州 310018 )   摘   要:志愿服务蕴含深厚的道德精神和伦理价值,诠释并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利于凝聚国家意识、增进公民国家认同。国家认同视域下青年志愿行动的引导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深入挖掘我国志愿服务文化传统,把握青年志愿群体的“文化公民”属性,透析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志愿服务的行为逻辑和发展走向,全面构建基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径,助力当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关键词:志愿服务;国家认同;文化自觉;核心价值观;文化公民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3 - 3851 (2016 )

 02 - 0164 - 06  引用页码:

 040304   当代志愿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实践,闪烁着善良、平等、正义、互助的人性光辉,呈展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良好形象,不仅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建了重要平台,也在自身体制机制的发展中成为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并且日益成长为一种广受认同的文化风尚。从本质上看,志愿服务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传统和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反映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内心意愿,是公民国家认同水平的集中体现。厘清我国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逻辑和文化走向,从全面实现人生价值的视角激发青年志愿服务意识,可以动员更多的青年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战略层面上为提升国家意识、凝聚发展共识积蓄力量。一、深刻认识当下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催生了若干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空间,以前的总体性社会日渐出现分化重整趋势,一些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社会团体主动走进社会治理的多个领域,角色定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由原来的传统国家主义社会治理逐步向现代合作主义社会治理转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命题,也相应地提出了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任务和要求。同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在社会结构调整和重组过程中的交往日益频繁,个体角色和社会定位随之快速转变,为建立互助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通过道德手段引导人际关系,有针对性地弥补市场和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出现的脱节和失控环节。在我国社会组织兴起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创新特色和历史意义的组织形式,演绎着一个个与改革开放大潮相映生辉的社会治理潮涌。从价值引导力、实践参与度、持续发展性等德育相关指标来看,当前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的影响以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最为典型。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同时,把“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作为优化社会组织培育机制、发挥社会组织正能量的举措。

 2014年,中央文明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

 意见》,为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志愿服务的发展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资本”的运行水平。随着全社会公益性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志愿服务行动逐渐由临时性应急服务领域向城乡社区日常性服务事项转移,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公众的普遍性需求,这使得志愿服务的开展既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指导,更需要全体公民的主动参与和支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自觉的文化共识。纵观古今,现代志愿精神所蕴含的不求报酬、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互助的社会理念,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慈善助人的传统异曲同工。因此,志愿服务在我国的实践,既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践行,它以自愿、无偿为前提,是价值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行动,渗透进了公民血液,融入了国家文化骨髓,成为新时期完善国民人格、塑造民族品性、凝聚国家意识的原生性力量。应当关注到,从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到2008年步入“成人之年”,在经历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和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芦山地震等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行动之后,我国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伴随着国家治理体制的创新逐步深入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总体上看,作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并催生现代文明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它无偿性、公益性等原则特点展示了人类追求和平、自由、安全和正义等最为朴素和高贵的情操。尤其是面对当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群体力量逐渐分化、人际关系发展缺乏平衡的境况,志愿服务高高举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旗帜,搭建沟通平台、消减彼此隔阂、增进相互信任,缓解社会分化带来的各类矛盾,极大程度上为促进人际互动与社会融合提供了可能和保障。更为重要的是,志愿服务文化中“个体对互助、进步的追求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形成国家意识的根本” [1 ] 。青年群体思维活跃,能动性强,具有较好知识结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执行能力,成长发展中的他们普遍希望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公共性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推动国家发展,不断实现人生价值。青年志愿服务以大学生群体的活动最为典型。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把“帮助别人,觉得很开心”“能够增加人生阅历,自我完善”“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很快乐”“我觉得社会需要,我就做”“令生活更加充实”“很多人帮助过我,我也要用我的方式帮助他人”[ 2 ] 作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从国内的扶贫环保、抢险救灾、社区服务、赛会服务、成长辅导、文化建设到各类海外援助行动,在丰富和拓展工作内涵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不断激发更多的青年志愿群体由起初的文化自在走向文化自觉,以主人翁姿态热心参与社会事务,倾心奉献个人才智,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升华,正是他们国家认同意识和水平提升的生动体现。二、准确把握青年志愿群体“文化公民”的本质属性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欧美国家作为现代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一直强调公民社会的发育需有一定社会资本的文化环境为基础,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加强价值引导,塑造社会需要的“文化公民”。国内有学者认为,“志愿文化意味着个体对于他人、对于志愿组织、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的担当,一种坚定的、与权利和义务相当的承诺,一种自觉的公民精神”[ 3 ] 9 ,同时提出“志愿文化自觉”理念,强调自觉的志愿文化发展能够促进志愿文化质的提升。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的结晶,更是当今世界文化转型的客观需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则是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发展进程的精辟概括。文化自觉的深层意义在于其内含的价值取向和追求,通过对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整合与统一,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创设积极有利的环境。公民社会强调对社会成员进行活动规范、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及价值理念的认同教育,体现了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价值追求。志愿群体的公民性出现了文化维度,具有文化理性的思维能力,对文化传承创新有自觉理解,在志愿行动中重塑精神世界,成为建构公民社会的重要力量。以志愿群体为代表的“文化公民”的出现,是社会核心价值观正向作用的重要体现,既意味着志愿群体对其社会责任、义务及相应权利有了自觉反思和深刻体悟,也意味着他们开始走向以自省和觉解为特点的文化理性样态。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对公民个体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引领社会思想文化的价值追求,但从本质上来看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一种“制度精神”,奠定国家认同的思想和心理基础。因此,“文化公民”的培育应当成为增5 6 1 第2期 胡   琦:国家认同视域下青年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及发展策略

 进国家与社会价值互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国家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升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青年志愿群体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具有一定的国家战略意义。青年群体是社会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在志愿行动中面临着无偿奉献与有偿参与、自觉选择与被动服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价值矛盾选择,实现从外在工具性价值向内在生命发展价值的“质”的转换是其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青年志愿服务的引导应当紧紧把握其“文化公民”的本然属性,在公共生活的舞台中不断强化主体意识,深刻地认知自身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理性追求友爱互助、高尚有德的生活方式,培养多元文化中的共生性人格,实现对先进文化的主动认知和觉醒。从我国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志愿群体来看,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基于文化理性而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责任,坚持与权利及义务相当的承诺,实现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心灵,破解了当前社会参与和文化选择中的许多困惑及迷茫。可以欣喜地发现,志愿服务作为当代社会国民精神的价值性行为选择,正不断培育出一大批认可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国家意识的青年“文化公民”。三、大力完善基于文化认同的青年志愿行动引导机制   文化认同是一种价值认同,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文化认同的核心,对于社会管理制度的设计、社会秩序的建构、人文情怀的凝聚、社会共识的引领及国家认同度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本源性作用。青年志愿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青年公民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充分彰显,推动他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过程。从组织目标来看,尽管青年志愿组织涉及多个领域,但都关注公众利益,服务国家治理,反映着社会改革的积极趋势和基本方向,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取向一致。从组织方式来看,青年志愿组织多数是根据个人志向和价值选择而自愿组合起来的群体,尊重个体需要,发展青年潜能,符合德育的主体性原则,有利于持续青年对国家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也有利于不断增强他们变革社会的责任意识。从组织运行来看,青年志愿组织往往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遵循法律法规要求,与宏观政策积极互动,不仅锻炼了广大青年的现代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更是有效增长了他们立足国情审时度势、理性参与国家建设的能力。当前,我国青年志愿行动价值观的构建,需要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关注青年群体的人生价值诉求,推动他们对意义世界的深刻确认,围绕“中国梦”的共同愿景,积极树立文化共同体意识,全面完善基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志愿服务发展路径。(一)弘扬志愿文化传统,提升志愿文化理念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证明,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及道德理念,深刻融合在民族意识、道德规范的发展演绎之中,内化为华夏儿女的文化性格、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对各时期的社会生活及人民实践产生着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4 ]纵观历史,炎帝神农氏费尽心思“百死百生”的无私奉献美德堪称我国古代志愿精神的萌芽,之后儒家“仁者爱人”的“仁爱观”、墨家“博爱互助”的“兼爱”思想、道教“上善若水”、“无爱之爱”的修身之道,以及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普世,自利利他”的境界,都拥有浓厚的爱人济世色彩,倡导“奉献、友爱、互助”等人文理念,是传统文化中志愿精神的思想源泉。可以说,我国现代志愿服务精神拥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尤其是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仁爱互助的道德精髓,更是志愿服务在当代中国兴起和发展的动力本源。中央文明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挖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所在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与其相关的民族认同必然蕴含于国家历史认同之中。历史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维度,作为民族精神的守卫者和国家文化传承的生力军,青年群体的志愿服务行动深深烙有独特的民族气质和鲜明的国家意识,成为了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扎根深厚的中华文化沃土,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升华及创造性转化,不断完善青年文化自觉的多维度发展机制,用志愿精神引领共同的价值追求,让他们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深厚家国情感、增强责任意识,主动用青春智慧助力社会管理和国家建设,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引领现代社会文明风尚。6 6 1          浙   江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16 年   第 36 卷

 (二)引导价值实现需求,激发志愿文化自觉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正在深刻改变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形式及其关系结构,不断孕育出各种新的价值取向。志愿行动是公民社会参与的一种基本方式,“以志愿谋求公益”的志愿精神承载着公民自我发展中的价值诉求,既是社会文明和公民道德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国家治理状况的间接反映。公民社会...

推荐访问:志愿服务文化传承与培育研究 传承 培育 志愿服务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