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7篇

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7篇

时间:2022-12-08 18:10:25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7篇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2021春期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资料答案 1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7篇,供大家参考。

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7篇

篇一: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21 春期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资料答案

 1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还包含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 2 2 、什么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我们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中,来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3 3 、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的素质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素质条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两个转向”的完成,使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使他们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

 第二,为人类服务的情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无比痛恨,对劳动人民群众无比同情。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事业献身的远大理想。

 第三,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历史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生中,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自觉地投人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勇敢地同工人运动中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

 第四,追求真理的科学品格。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学者、科学家,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孜孜以求的科学探索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具有超越自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他们从不故步自封,而是把理论创新看做与时俱进的事业。

 第五,渊博的学识。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刻苦的学习精神。马克思在大学学习的是法律,但对历史和哲学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后来,他又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文学、人类学等学科也作了深入研究,还广泛研究和涉猎了自然科学的一些前沿学科。恩格斯精通多种语言,对哲学、文学、历史、军事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有深人的研究,对自然科学中的某些学科提出了至今仍然有科学价值的结论。

 4 、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答: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为广大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观察当今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未来;不仅要把握变化脉络,更要观察演化趋势。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世界,就会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指引我们发展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掌握了这一本领,就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存在,而且在近年来西方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呈现出某种激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揭示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启迪和指引。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探寻人类社会的奥秘,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前进的方向,它的基本结论和方法中所蕴含的历史洞见和历史智慧,所展现的真理魅力和真理光芒,对于人类走向未来具有不可缺少的启示和引领价值。

 五、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就像列宁所说的那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

 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存在,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并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试卷代号:1319 国家开放大学 2021 年春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试题(开卷)

 论述题(0 30 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做了高度概括,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精准把握,反映了我们党的使命追求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意愿,是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社会矛盾、实践进程、意识形态等进行科学综合分析后得出的重大结论,体现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1. 这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盛起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 6 96 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活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只是走完了前半程,那么在后半程则要努力实现制度定型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岀更加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

 2. 这是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大起来的新时代。从温饱到小康,到基本现代化,再到共同富裕,反映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轨迹。到0 2020 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完成这个目标,还有脱贫关、环境关、系统性风险关等不少难关要过。从现在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举全国、全党之力不懈奋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有不少难关要过。从世界发展史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现代化大多经历了产业革命以来近 0 300 年时间才逐步完成,而我国则要用 0 100 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路径。可以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的新目标。

 3. 这是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把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既激发和保持社会财富创造的旺盛活力,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坚决遏制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切实实现先富带后富,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4. 这是使中华民族复兴起来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生机活力。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 这是使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当今世界,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努力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一定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的繁荣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篇二: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 最新] ]1 2021 春期 国开电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终结考试( ( 大作业) ) 答案

 说明:资料整理于 2021 年 6 月 10 日。

 试卷一

 试题及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一:

 在社会领域,各种各样的矛盾使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像两组相互作用的力一样矛盾运动着,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制约着其他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比如,果农在地里种果树,产生果实,这就是劳动力改造自然的过程。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非常重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比如,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地主阶级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农民和工人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归人民占有。生产力是一种既定的客观的力量,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比如,开始于 18 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引发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沦为雇佣劳动者,成为无产阶级;土地、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集中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工人一无所有,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从而,两大阶级的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就能促进生产力;反之,就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原始社会走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作用的结果。

 社会就像一座大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筑了这座大厦。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是国家的主人。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所以,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往往会通过一定的阶层或阶级矛盾表现出来。矛盾积累得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如 1688 年,英国的“光荣革命”;1911 年,中国的辛亥革命;1917 年,俄国的十月革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里,社会基本矛盾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我们的改革不仅变革生产力,而且要变革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二: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时,就必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往往会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因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试卷二

 试题及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

 答案一: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至今已经过去 170 余年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还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于是有人怀疑了,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错了?共产主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对此,我们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给出明确、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判断没有错。因为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生产力发展的奇迹,但资本主义也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它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必将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替代。尽管资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种种新的变化,其生产关系也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基本矛盾。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历史上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关键在于统治阶级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前,资本主义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通过发展股份公司、拓展全球市场、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民主选举制度等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共产主义的到来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不发达和发达时期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后才能迎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实现。邓小平曾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答案二: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人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也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走近一步。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病理解剖”,作了具体实证的阐明。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历史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总体上说是向往和追求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愿望和追求能够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

 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彻底解放。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与更替的规律是一般的历史规律,是只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的规律性。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都会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而旧的社会形态走向没落并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它不是具体制度的更新,而是整个社会的根本改造,因而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而且,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许多历史阶段。首先,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斗争的复杂历史过程。其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更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最后,从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还会有相应的历史时期。总之,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试卷 三

 试题及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答案一: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交战国的政府就借助国家的力量扩军备战,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统治和管理。比如德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以便征集和分配各种工业原料。1929 一 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对经济进行紧急调节,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极具代表性的是当时...

篇三: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2022 春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 3 3 套 试题 及 答案

 试卷一

 答题说明:把试题及答案用快捷键 Ctrl+C 进行复制, 然后用快捷键 Ctrl+V 粘贴到答题的页面中,最后保存并提交答案。

 题目:

 1.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 15 分)

 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 15 分)

 论述题:

 7 1937 年 年 7 7 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 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结合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 15 分)

 答:

 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实践, , 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最本质方式. . 在实践过程中, ,人对世界进行探索, , 并依据实践改造物质世界形态, , 同时改造人类自身. . 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 , 改 造世界的来源, , 是我们认识发展和进步的助力器, , 是衡量我们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马克思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观, , 引起了世界哲学和认识论的一场变革. . 现阶段, , 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探究, , 并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 , 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

 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 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前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 指导 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但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多数知识来自于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的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者认识向前发展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 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是改造客体,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 15 分)

 答:

 从实践的角度说,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需要认识的指导。所以在实现了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还必须也必然要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一个飞跃只是第二个飞跃的准备,第二个飞跃则是第一个飞跃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必须指导实践。如果有 了正确的理论,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认识不是为了指导实践。如果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不是必要的、必然的,那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不是必要的,而是可有可无的。这就说明,认识过程中的这两个飞跃是内在联系着的。

 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 , 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 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

 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 . 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 , 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机能, , 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 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 ,加强了社会交流, , 促进了语言的发生, , 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 ,为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 综上所述, , 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 ,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它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 . 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 , 在这个意义上, , 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

 试卷二

 答题说明:把试题及答案用快捷键 Ctrl+C 进行复制, 然后用快捷键 Ctrl+V 粘贴到答题的页面中,最后保存并提交答案。

 题目:

 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

 论述题: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 地 预测了未来社会。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0 30 分)

 答: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和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组织状况、发展方向 和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的预测和天才的设想。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包括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制度设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科学理论。

 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后,就进入

 未来社会。未来社会自身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能够面向未来,展望未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一个重要特点。但在展望未来时能否持科学的态度,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所 不同,每个人也有不同特. . 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一种自觉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他们十分热衷于谈论未来,甚至详尽地描绘未来生活的细节。但是,正如经典作家所说,他们描绘得越具体,就越陷入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马克思丝毫不像制造乌托邦,不像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 - 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 - 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 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越具体,就越陷入空想。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 - 般规律的基础_ _ 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

 做出了科学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

 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试卷三

 答题说明:把试题及答案用快捷键 Ctrl+C 进行复制, 然后用快捷键 Ctrl+V 粘贴到答题的页面中,最后保存并提交答案。

 题目:

 请分析为什么说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请分析为什么说在经济文化 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0 30 分)

 :

 答: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 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它是在曲折和反复中前进的. . 如果只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 而不同时认清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 复杂性和曲折性, , 就很容易造成误解, , 似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战胜资本主义很快就能实现. . 这样, , 一旦遇到挫折, , 就会使自己陷于迷惘, , 以致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 其实, , 那种" " 速胜论" " 的观点, , 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的, , 它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

 首先, ,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 , 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 , 都要经历一个 长期的历史过程, ,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与反复辟的反复斗争. .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用了上千年的时间, , 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 .

 其次, , 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 , 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生

 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 现在, , 资本主义生产在停滞和腐朽的总趋势下, , 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 , 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可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 . 只有当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 , 资本主义才会灭亡. . 当然, , 这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 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 . 加强经济 建设, , 大力发展生产力, , 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 ,

 再次, , 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 , 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 . 凡新生事物, , 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 , 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 . 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 . 在这一过程中, , 有成功, , 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败, , 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 . 社会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 , 也是螺旋型上升, , 波浪式前进的. .

 从我们党的历史看, , 革命的发展也经历过多次曲折和反复. . 在民主革命时期, , 既有右倾投降主义带来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挫折, , 也有" " 左" " 倾盲动主义指导下搞" " 中心城市" " 暴动带来的挫折, ,

 综上所述, ,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以避免的. . 因此, , 我们要正确对待曲折和反复: : 一是不可轻视, , 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 尽最大努力将曲折和反复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 二是不要惊慌失措, , 不能一遇到曲折和挫折就动摇社会主义信念, ,而要把曲折和反复看作是继续前进的新起点. . 历史已经证明, , 正是在每一次挫折之后, , 人们才会认真总结经验, , 吸取教训, , 努力探索, , 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开辟更加宽广的道路, ,从而使之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前进. . 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 坚 韧不拔, , 百折不挠, , 坚定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

篇四: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2022 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 3 3 套试题及答案

 试卷一

 题目: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15 分)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15 分)

 论述题:

 1937 年 7 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结合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15 分)

 答: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

 然科学。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15 分)

 答: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机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为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在理解这个观点时,必须搞清三个关系:一是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积累了新经验,创造了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类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试卷二

 题目: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 论述题: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30 分)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基本准则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能够面向未来,展望未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个重要特点。但在展望未来时能否持科学的态度,。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每个人也有不同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种自觉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对预见未来持慎重的态度,力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未来社会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依据规律预测未来。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立足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从正面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自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做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一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试卷三

 题目:请分析为什么说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我们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需要经过不同阶段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请分析为什么说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0 分)

 答: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历史地位,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是回

 答中国现阶段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即在人类文明史上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础原则,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特定的阶段。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哪个人、哪个社会集团的主观臆断,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毫无疑问,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的他造历史,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人们不能随意挑选生产力,不能离开从前一代那里继承下来的各种条件去创造新社会。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面对现实,是从本国国情出发的理论,而认清了国情,就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从理论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形成,就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重新认识当代中国国情的结晶。所谓国情,就是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基本状况的总体判断。

 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是在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前进,寻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子。因而,毫无疑问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促进我们更加自觉地从现阶段中国实际出发,寻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生产关系,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乃至生活方式,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现代化程度获得显著提高。

 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究其根源,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我国国民经济虽然生产总量不低,

 但人均收入却很少,居世界后列,我国生产力的水平确有很大的提高,从总体来看,生产力落后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落后,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大约有上千年时间。而要实现共产主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奋斗。所以,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长期的指导思想。

 仅供参考

  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论述题 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考点 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1.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 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 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当前中国的改革是和发展、稳定相统一的过程。稳定是前提, 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2)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3)发展是关键,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经济社会问题,才能 使改革得以持续进行下去,才能使稳定获得坚实的物质基础。

 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 1: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2、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主要是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 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易考题型:选择题 考点 2: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

 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第二,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第三,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第四,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 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

 体。

 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考点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 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 面。

 易考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由党的基本性质决定...

篇五: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21 1 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三套试题及答案

 答题说明:把试题及答案用快捷键 Ctrl+C 进行复制, 然后用快捷键 Ctrl+V 粘贴到答题的页面中,最后保存并提交答案。

 大作业终结性 考试

 试卷一

 论述题(0 30 分):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0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8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理论联 系实际,阐述你对《共产党宣言》的认识。

 答:《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政治性文献,它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经济根源,对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及其政党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宣言》经历了近一百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它所提出的思想理论观点给世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武装头脑的思想之魂。《共产党宣言》作为一部政治立场鲜明、奋斗目标明确、阶级屋性彰显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诸多重要理论内容,蕴 含着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阶级斗争的阶段性特征、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性使命、对资产阶级的科学批判、对未来社会发展原则的科学预见、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科学擘画等等,涵盖了认识论、辩证法、逻辑学,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涵盖了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历史、党建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共产党宣言》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第一次完整有效地交到了无产阶级的手中。无产阶级的头脑从此得到了科学武装,无产阶级的运动从此找到了灵魂,科学的 世界观与方法论从此指引着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在历史的合流中成为了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强大力量。

 《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具体化、生动化,在中国大地焕发出了更加光彩的勃勃生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但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继承,同时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捍卫与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实践证明,共产党人要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共产党宣言》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在世界观 层面指导共产党人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坚守; ; 在理论层面指导共产党人正确地应对各种复杂考验、不断推进新的伟大斗争,因此必须深入研读研究; ; 在意识形态层面指导共产党人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各种错误思潮敢于亮剑,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因此,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大作业终结性 考试

 试卷二

 论述题(0 30 分):

 总书记指出:“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有这种思想倾向的人,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从主观愿望出发,而不从中国特点出发,不 从实际出发,更不从中国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找不着方向、站不稳根基。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坚持从一切实际出发的认识。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进程中,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原则上升到党的思想路线,得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概括。在实践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 又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飞跃和发展,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光辉典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落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 放 0 40 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事求是地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进一步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系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 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原则的根本要求。

 第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切实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是牢牢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而把握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其艰巨和复杂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只是给我们提供了观点方法和前进方向,并没 有给我们制定出现成的方案。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观点,关心关注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

 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共享成果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0 200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中国共产 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对这一思想的认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大作业终结性 考试

 试卷三

 论述题(0 30 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答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惟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 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总而言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物质财富的创造,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历史活动。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 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有了创造物质资料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们才能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政治等其他社会活动。因此,历史正是由创造物质资料的人民群众创造的。没有人民群众进行物质财富的创造,人们便无法开展其他一切活动,便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延续,也无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篇六: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2022 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题目: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 论述题: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30 分)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基本准则和要求。马克思主义能够面向未来,展望未来,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个重要特点。但在展望未来时能否持科学的态度,。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尽管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所不同,每个人也有不同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认识上,并没有-种自觉的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对预见未来持慎重的态度,力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来看待和处理未来社会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依据规律预测未来。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是立足于对社会规律的探求的,是以历史规律为依据的。从正面引申得到未来社会的启示。即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中,资本主义社会中自我否定的因素中,得到未来社会特点的认识。只讲一般特征,不作细节描绘。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细节的描绘。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

 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做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一切瞇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

 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 2022 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试题及答案

 题目: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15 分)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15 分)

 论述题:

 1937 年 7 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结合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15 分)

 答: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等自然科学。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

 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也就是说,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15 分)

 答: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机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为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在理解这个观点时,必须搞清三个关系:一是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积累了新经验,创造了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类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为实践论.

篇七: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021 春期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答案

 试卷一试题及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

 在社会领域,各种各样的矛盾使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像两组相互作用的力一样矛盾运动着,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制约着其他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比如,果农在地里种果树,产生果实,这就是劳动力改造自然的过程。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科学技术非常重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比如,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社会,地主阶级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农民和工人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归人民占有。生产力是一种既定的客观的力量,人们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比如,开始于 18 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引发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沦为雇佣劳动者,成为无产阶级;土地、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集中到资本家手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工人一无所有,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从而,两大阶级的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鲜明特征。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就能促进生产力;反之,就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从原始社会走来,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作用的结果。

 社会就像一座大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筑了这座大厦。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人民占有生产资料,是国家的主人。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所以,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往往会通过一定的阶层或阶级矛盾表现出来。矛盾积累得越来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如 1688 年,英国的“光荣革命”;1911 年,中国的辛亥革命;1917 年,俄国的十月革命。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里,社会基本矛盾需要依靠改革来解决。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我们的改革不仅变革生产力,而且要变革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案二: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

  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制约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时,就必然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才能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往往会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因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试卷二试题及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性与长期性的认识。

 答案一: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至今已经过去 170 余年了,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还在世界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于是有人怀疑了,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错了?共产主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对此,我们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给出明确、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判断没有错。因为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生产力发展的奇迹,但资本主义也不是永恒的、绝对的社会制度。它从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狭隘性,必将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所替代。尽管资本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发生了种种新的变化,其生产关系也进行了不断的调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基本矛盾。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历史上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会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关键在于统治阶级不断调整生产关系,

  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当前,资本主义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依旧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展股份公司、拓展全球市场、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民主选举制度等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共产主义的到来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的不发达和发达时期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后才能迎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实现。邓小平曾强调:“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答案二: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人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是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现实的社会主义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也就是向着共产主义走近一步。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上对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作了一般性的历史观论证,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与“病理解剖”,作了具体实证的阐明。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理想可以实现的证明。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在历史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总体上说是向往和追求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大多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愿望和追求能够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

 工人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最后得到彻底解放。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与更替的规律是一般的历史规律,是只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的规律性。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都会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而旧的社会形态走向没落并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它不是具体制度的更新,而是整个社会的根本改造,因而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而且,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许多历史阶段。首先,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斗争的复杂历史过程。其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更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最后,从发达的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还会有相应的历史时期。总之,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你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

 答案一: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交战国的政府就借助国家的力量扩军备战,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统治和管理。比如德国政府成立了“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原料管理处”,以便征集和分配各种工业原料。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政府纷纷釆取各种措施对经济进行紧急调节,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极具代表性的是当时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以增加国家预算在公共工程方面的投资和失业救济开支为主要内容,加强对经济的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计...

推荐访问:国开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结考试(大作业)带答案 作业 电大 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