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

时间:2023-10-01 08:05:03 优秀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王述珍 李丽君

摘 要: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看透问题本质的智慧。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挖掘本课程的思政元素,着力培养学生在科学精神、大局意识、不确定性思维、以及乐观心态等方面能力的过程,并简述了这份教学探索所取得的一些成效。

关键词:思政元素;
计量经济学;
立德树人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重担。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门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旨在从偶然(抽取样本)中探询必然(推断总体),从观测到的经济现象中探询背后经济变量间的一般规律。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看透问题本质的智慧。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不意味着一切从0开始,也不意味着只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长期以来,计量经济学课程因数学公式较多,给学生们的留下的刻板印象是内容晦涩难懂且枯燥乏味。这主要源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学习和公式推导,轻思想渗透和实际应用”的做法。要想消除学生对本课程的这些片面印象和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需要将枯燥的课程知识趣味化,将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通俗化。

笔者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近三年的教学探索,认为本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大局意识、不确定性思维、以及乐观心态等公民人格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采用课堂讲授、推荐阅读和参考资料的方式将这些思政元素进行融入,下面将分别讲述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过程。

二、科学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是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着力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关于科学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给出了如下的定义:“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官方给出的定义中,将“崇尚科学精神”排在了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郑美红等(2021)专门对科学精神做了系统研究,将其分解为了探索精神、理性精神、质疑精神和实证精神等四个维度。

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相比,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中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课程,用计量模型再现经济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这四个维度的精神。

(一)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指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对所好奇的事物的发生机制,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产生联系的背后机制的求知欲。简言之,探索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和求知欲两个维度。研究表明,人们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推动人们去探索和发现新的信息,并有助于促进终身学习。

本课程主要通过问题导入、课堂讲授以及推荐阅读等教学方法,深入介绍每一种计量模型的产生背景的方式,来着力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具体来看,本课程首先确立了“多一些数据和思想,少一点公式和推导过程”的教学理念;
随后,在学时分配上,就是“轻”公式推导,“重”计量方法由来的介绍,以此来追溯模型产生的背景,让学生经历模型的原始产生过程,感受思想的直观合理性,理解这些计量方法是如何分析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

以简单线性回归模型为例,首先要谈清楚“回归”一词的由来,再结合实例来讲解引入随机误差项的原因,以及每条经典假定背后的直观含义,从方法的起源和背景开始入手,逐步启发和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理性精神

从广义上来讲,理性精神是指相信世界具有可理解性和规律性,并且对客观物质世界存在规律具有坚定的信念;
从狭义上讲,理性精神是指采用理性思维了解和认识世界的态度,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思维方式。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的不断增加和扩展,大量冗余信息可能会让人们难以辨别真假,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具有理性精神成为学生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并理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素养。

该思政元素的融入贯穿于课程的始末,从课程导论开始,通过采用案例导入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来持续不断向学生渗透,理性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案例导入式引出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没有科学工具的帮助下,人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根据以偏概全的和无信息支持的结论,而采取决策和行动,显然是缺乏理性精神的。生活中凡事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学会用數据说话,让报告和演讲具有说服力,让决策具有可靠性。这与单纯的理论说教相比,能给人以更实在的感受,也更能彰显决策者的理性精神,与此同时研究结论也会更令人信服。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看问题,懂得计量模型结论的意义,深刻体会结论的可靠性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完美,而是现实意义上的最优(如95%的置信水平或70%的贡献率可能就已经够了)。用计量建模的方法来解释现实中的相关关系问题,除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恳和理性,既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又包括了对未知部分的科学描述,增加了分析的力道和言论的分寸感。

除此之外,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理性精神,教学中通常会在导论部分首先向学生澄清,人们对统计与计量存在的常见误解,比如不少人由于对数据质量持怀疑态度,认为计量模型的结论会撒谎,从而基于数据的计量分析结果往往会造成决策失误。

鉴于此,教学中需要着力帮助学生消除这些误解,其办法主要分两步:首先,客观承认统计数字和计量模型都存在误差;
其次引用权威统计学家的观点来做恰当说明,比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统计学家Frederick Mosteller曾指出“用统计说谎很容易,不用统计说谎会更容易”,既犀利又通俗地表达了用数据说话比没有任何依据的“信口开河”更可靠;
再如,美国著名统计学家C.R.劳认为“对统计与计量方法的一知半解常常造成不必要的上当受骗,但对该类方法的一概排斥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愚昧无知”等,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到统计与计量方法是探求真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C.R.,2004)。

(三)质疑精神

质疑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和实际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自我检视和纠错的内在动力,只有勇于质疑,才能发现矛盾,并且在发展的基础上,修正已有的认识,寻求更好更合理的科学解释和科学理论(郑美红等,2021)。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蕴含着丰富的质疑精神,首先是根据经济理论和实际经济活动设定恰当的计量模型,其次,通过搜集样本数据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随后进行模型检验,如果符合各项检验标准,则进入模型应用(政策评价、验证理论等),如果不符合,则需要重新回到第一步进行模型修订。

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是围绕这样的研究过程进行的,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自主完成的建模练习,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质疑精神。

(四)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未经科学证实的信息和对经过分析、推理所获得的假设,进行验证的精神。它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身、周围以及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是在探索精神、理性精神以及质疑精神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培养的另一种精神。

计量经济学是公认的用于培养学生实证精神的一门不可替代的重要课程,其研究过程处处体现着对学生这个精神的培养。如图1所示,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包括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验证理论等。其中,政策评价是指利用计量模型测算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案的实施后果,评价各种政策方案的优劣。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如同经济运行的“实验室”,可通过对经济体系的模拟,分析整个经济体系对各种假设的政策条件的反应,最终为选择较优的政策提供实证分析后的决策支持。

此外,验证理论是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去验证既有经济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通过将理论和事实结合起来,来检验经济理论的合理性。现实中设定的任何计量经济模型都是人们对某种经济规律的认识,而样本数据是经济活动现实的体现。如果模型能很好地拟合样本数据,模型估计检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合,表示理论通过了验证。反之,如果不相符,并在确保数据、模型、以及计量方法都是正确的前提下,当既有理论未通过检验时,可考虑进一步去修正或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不难看出,模型应用的全过程正是实证精神培养的过程,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理论只有能够成功地解释现实,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庞皓,2019)。

三、大局意识的培养

大局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牢固树立的“四个意识”之一。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大局意识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其魂、育其人,使其立鸿志、行伟业,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包巍,2020)。

该思政元素的融入贯穿于课程的始末,借由学生统计与计量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来实现。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案例分析、课外实践等。

众所周知,总体和总体参数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任何计量经济模型要认识的都是总体,尽管它从识别个体出发,但无论是简单线性回归还是联立方程组模型,最终都是要帮助人们得到更接近于总体实际的认识。可见,计量模型总是把着眼点放在宏观大势的把握上,对个体数据如何处理,也取决于怎样科学地得到对总体的认识。模型结论的精确是宏观层面的、远视的、平均意义上的。

与此同时,计量经济学中的很多方法在着力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国内外各种宏观变量间的基本规律。教学中通过稍加设计,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中外对比的角度等,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可实现学生对中国已取得的成就和面临问题的了解,这有利于激发他们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客观事实,更准确地对未来国家的发展做出判断。因此计量模型的应用,可助力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人观全程,事观全局,物观全貌”,可实现对他们大局意识的塑造。

三、不确定思维的培养

“不确定性思维”属于研究世界本质的哲学范畴,现实中事物的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不确定性思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它有利于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克服思维上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以便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

该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通过回归模型中参数的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来实现,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利用样本数据提供的信息,来对总体参数的显著性做出估计和判断,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以及结论具有不确定性的统计思想。

关于结论的不确定性的理解既是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因为统计与计量模型的結论从来不绝对地说“是”或者“不是”,只能够说可能,而且往往提供某事可能发生的概率。这其实并不是计量方法“生性圆滑”,而是实际世界的真实体现,真实世界本来面目就是处处充满了不确定性。恰如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吴喜之教授所言:“从某种意义来说,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情是其不确定性,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使得生活充满了魅力和迷人的色彩。统计分析与计量模型结论的不确定性恰恰符合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吴喜之,2003)。

再如美国著名统计学家C.R.劳的观点:以归纳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统计与计量模型是描述现实世界的,其结论不可能是确定性的,而“不确定的知识”与“所含不确定性度量的知识”相加,却可以约等于“可用的知识”,这些名人名言的渗透有利于让学生树立现实中不存在100%正确的统计与计量模型结论,任何计量模型的结论都是在一定概率意义下成立的,但这些结论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等(C.R.劳,2005)。

除此之外,众所周知,人类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寻求真理, 但在严格意义下真理是不可能得到的,替代的是要寻求人们可接受的知识。通俗来讲就是,虽然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不确定不意味着一无所知。利用统计分析与计量模型的方法可以从不确定性中总结出一些知识和规律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因此,不确定性思维的渗透,具有激发学生不断学习、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完善人生的积极意义。

四、乐观心态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乐观不仅是人的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 乐观心态对于学生的成长和问题解决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思政元素的融入主要通过抽样分布理论和正态分布理论的教学来实现(央广网,2018)。

首先,抽样分布理论表明抽样误差虽然可借由样本大小与抽样方法予以控制,但始终无法避免。教学中通常会就此点展开讨论,并将其寓意引申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理解如下的道理:人生在世,虽力求谨慎平稳,终难保不发生一些意外,因此一切应以平常心面對,不断培养自己的乐观心态。

其次,从正态分布理论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平衡自我,拥有一颗豁达之心。正态分布是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分布的重要理论,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呈对称分布,比中心值大或小的数各占一半,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接近这个规律,中国的古典哲学著作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论述。

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领悟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都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极端的人与事总是少数,没有人比我们自己的痛苦多更多,也没有人比我们自己的快乐多更多,以此来教育学生可以忽视一些细微的东西,对人与事多持宽容的态度,“当好的极端出现时,能受宠不惊,而当差的极端出现时,又可视之泰然,胸襟于是开阔通敞”(邱东,2001),豁达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除此之外,倡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他们多关注和思考身边发生的事,这一点主要借助案例教学和作业布置来实现,案例问题尽量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食堂饭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等。教学实践表明,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体会了学以致用的意义,也收获了不少成就感,助力了身心的平衡发展。

五、教学成效

近三年,笔者秉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理念,通过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大局意识、不确定性思维以及乐观心态等方面所做出的如上教学探索,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教学系统中每个学期的学生评教得分都达到了90分及以上,且他们通过评教留言,主动表达了对课程思政的认可。与此同时,学生对评教问卷中的“增加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这一问题,学生给出的分数都较高,且每一学期的均值都达到了9分以上(满分为10分)。

此外,课程结束后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同样获得了关于课程思政的诸多正面反馈,比如:他们主动表示本课程融入的思政元素,起到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消除了先前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一些误解,降低了他们对课程的畏难情绪。更值得欣喜的是,不少学生毕业以后仍然会与老师保持联系,时常会反馈本课程渗透的思想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启发和帮助,侧面反映了课程思政本身所具有的持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C.R.劳(美).统计与真理—怎样运用偶然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11.

[2]包巍.全民族抗战动员对培育当代大学生大局意识的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63-65.

[3]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19(1):9-15.

[4]邱东.统计使人豁达[J].中国统计,2001(2):1.

[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6]吴喜之.统计与数学[J].北京统计,2003(10):40-41.

[7]央广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

http:/ /cpc.people.com.cn/n1/2018/0912/c64036-30289666.html.

[8]赵民德.万事有常 世事多变[J].中国统计,1999(9):35-37.

[9]赵明.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时代经贸,2021,18(01):118-120.

[10]赵明.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案例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3):150-151.

[11]中国统计学会.无处不在的统计: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理念与思考逻辑[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9):120-129.

[12]郑美红,任思睿,任磊,苏波波,滕飞.公民科学素质中的科学精神及其测量[J].科普研究,2021,16(02):24-31+108.

猜你喜欢计量经济学思政元素立德树人关于研究生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改革与思考*海峡科学(2020年2期)2020-06-04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8期)2019-04-22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青年与社会(2019年7期)2019-04-05《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青年与社会(2018年16期)2018-10-15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年12期)2018-02-18——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应用型经管类本科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山东国资(2017年11期)2017-11-20——《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一部深度反思计量经济学科之作
——《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评介财经问题研究(2016年10期)2016-12-29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推荐访问:计量 经济学 探索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