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党建材料 > 新时代基层全域党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体现

新时代基层全域党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体现

时间:2023-09-11 12:40:05 党建材料 来源:网友投稿

王 芳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 景德镇 333000)

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民众利益诉求的多元,给城市基层治理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如何发挥好城市基层党建在统力量、通渠道、提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2018年5月,中组部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题培训班上提出“全域党建”,即坚持问题导向,充分调动、整合全域内的组织资源,将组织和工作下沉落实到新兴领域和实践一线,以推动治理的系统化。这是基层党建模式的一种创新,各地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并结合不同情况摸索出许多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这为城市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也为基层党建明确了基本遵循,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探究新时代的全域党建逻辑,对于贯彻落实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立场,是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党的百年史是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团结带领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标准为最高标准,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顺应民意,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赢得民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血脉相连。

第一,党始终坚持“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134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70,“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134。这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激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奋斗目标,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个目标,逐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奋进。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回应民生关切就是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的差异化、多元化需求,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党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自觉将为群众纾困解难当作中心大事,事无巨细,一件件落实。党始终围绕人民最朴素的关切,将衣食住行、收入、教育、就业、医疗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提升作为具体标准,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变化,体验到温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不抛弃、不放弃,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之路。“以人民为中心”深刻诠释了我们党的立党之基、建党之本、兴党之要,党始终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为根本,以真正实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为最终目标。

第二,党始终秉承“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 ”〔2〕5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4〕。我们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民心向背决定执政根基。党的百年历史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人民的利益才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只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善听民生、察民意,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避免脱离群众。唯有这样,才能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厚实党的执政活力,不负时代呼唤、人民期待,才能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在《荀子·哀公》中就描述了“载舟覆舟”的辩证关系,党也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团结群众,认真聆听群众声音,积极吸纳群众建议,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广大群众的智慧中汲取力量,用群众创造性的劳动创造出令世人赞叹的成就,发出了新时代的东方声音,人民的获得感更足、文化认同感更强、拼搏奋斗的劲头更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呈现,文化自信已不自觉地体现到各个方面,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了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概言之,党的坚强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非凡的劳动成就了党和国家的丰功伟业。非凡的成就再次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从辉煌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

第三,党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49的工作标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的生命根基和价值追求。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共产党员更是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3〕12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自上而下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在抓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党风建设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本质上都是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造成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把人民当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人民当英雄,全心全意依靠人民;
把人民当老师,全心全意向人民学习。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从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不满意、最急需办的事抓起,多干让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解决群众难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6〕。大公无私的“无我”精神境界,“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精神体现,深刻诠释了我们党坚持人民标准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1〕,指明了社会治理的新方向,诠释了以人民为主体治理模式的新内涵,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社会分化和人员流动使党的领导在基层呈现弱化的趋势,强化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依然是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的首要选择。

第一,全域党建是回应人民期待的有力保证。党的坚强领导是人民利益得以保证、人民期待得到有力回应的基础条件。当前,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原有固定的组织架构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基于原有组织架构的党建工作在某些领域和地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弱,致使党的领导由于层级间的衰减产生弱化。为此,重构更加严密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对于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工作推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增强和巩固党的执政能力、确保人民利益的实现不打折扣。在此过程中,全域党建紧盯问题,有的放矢,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有些基层党组织勇当“吹哨人”,党组织吹哨、企业报道,有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有些党组织倡导兼顾党员“单位人”和“社区人”双重身份,充当单位和社区之间的桥梁,及时为社区排忧解难;
等等。这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党组织的覆盖边界,为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提供了基础支撑。

同时,全域党建不同于传统党建的单独建设模式,而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更加注重与基层经济体的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突出靶向纠治发力,有助于推进党建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党建的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融合,必将使二者互相促进、同频共振,这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从群众中来,更好地感受群众关切,回应群众呼声,更好地赢得群众支持,更好地团结带领群众推进治理共同体的建设,营造党建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也奠定了党长期、坚强、全面执政的群众基础。

第二,全域党建是回应时代呼唤的应然举措。随着改革朝纵深推进以及社会的变革,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改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势必会造成上层建筑潜移默化的调整。特别是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使得基层的治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势必给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之广大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愿望更加高涨,使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和基层党建模式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比如,在一些新成立的街道或小区,当影响居民日常住行等矛盾频发而得不到有效解决时,如果基层党组织不注重转变思路、改进方法,就难免会损伤党的威信,甚至造成基层党建功能缺失的风险。为此,面对矛盾的变化必须在变化中应对,秉承初心不动摇,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基层党建全领域。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坚强堡垒。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促进城市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融合,有利于使党建更加务实,更接地气,使党建与基层治理互促互进,使基层社会治理让百姓的日子更好、关切回应更快。另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体量庞大的非公有制经济体,在这些组织中,党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缺位,加强该领域的党建工作,是党建革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域党建的新领域。另外,组织是党建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单位制、垂直模式的党组织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党建在组织形式上需要丰富和完善,以更好容纳体制外的党组织和党员,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边界。

第三,全域党建是突破基层治理瓶颈的有力抓手。全域党建整合优化全域内党建网络,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效率。基层治理面临的突出难题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问题的碎片化、差异化和突变性。要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使基层治理在广泛参与、共同努力下更加完善。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的全域党建更利于发挥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的统筹领导作用。基层治理具有群体人员杂、矛盾问题类型多、专业跨度宽、问题交错关联等特点,要统筹处理看似相对独立,实则关联性、系统性强的问题,必须发挥党在事务处理中的引领作用,调动各个要素广泛参与,这有利于提高基层事务的治理效率和权威性。通过全域党建的推进,将其他各类组织更好地组织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取得解决问题的最大公约数,这也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也体现了党组织坚强的战斗力。

全域党建倡导扁平化的组织建设架构,更利于横向上吸纳、融合基层事务中各个要素,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组织的群体相互关联,这一方面可以把体制外零散的党建资源融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功能,使基层党组织的行政边界进一步拓展,使党建与基层事务联系更加密切,在解决基层治理跨域难题时更能有的放矢,更利于提高基层治理效率和质量。

把握新时代基层全域党建,归根到底,就是要更好体现在指导、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发展上来,就是要更好落实到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上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

第一,赋能民生事业,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党建,不仅是抽象的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更是落实到具体事务中去的真章实招,是落实到解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应百姓关切,使得教育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医疗保障更加高效,让百姓手里更加充实、心里更加欢喜,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为此,一要加强理论武装。要常态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的学习,强化基层党员的理论武装,确保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入脑入心,并持续转化为服务为民的行为自觉,树好形象做好样子,为百姓立好标杆。二要走好群众路线。要真正下沉到群众中去,善于倾听群众声音,认真调研理论与实践的差异之处;
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优势,广泛征求群众建议,摸清底数,为党建“怎么创新”提供依据。三要注重征求民意。要常态用好网上、网下监督平台,重视发挥自媒体的监督作用,坚持事务公开原则,善察民意,明辨是非,主动打通、破解民意诉求“堵点”,及时找准、补上“断点”,用好“槽点”,真正实现百姓的满意就是基层党建的工作目标。四要积极为群众纾困解难。要找准百姓的“痛点”、“难点”、需求与期待,主动贴上去,想法设法出实招、办实事,让百姓从点滴小事的增量中体验到基层党组织的温暖。要尊重、保证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让社会治理成果真正惠及广大百姓,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第二,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域党建,需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这就呼唤党建要实现从强调“覆盖面”到重视“质量”和“功能”的提升,注重内涵和系统建设,进一步练好内功,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高质量发展。

基于此,一要持续深化组织机制建构。要探索创新联合党组织建设模式,摆脱空间结构的羁绊,重视网络虚拟空间的覆盖,充分调动新兴市场和社会中优势资源,填充基层党组织的空白点;
积极探索街道和社区的大工委、大党委制度创新,发挥其“轴心”的覆盖带动作用;
积极搭建党建联席会议平台,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领优势,使其转化为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效能;
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新模式,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打造党务、学习、服务、监督等一体化平台,提升党建效率和为民服务质量。二要持续深化激励约束机制建构。要强化对组织的集体性激励和党员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建设,树立为民服务标准导向,兼顾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和机会激励相结合;
创新“星级化”加分和“投诉式”减分的量化考评机制,健全“回头看”工作机制,激励督导工作落实。三要持续深化工作下沉机制建构。要以政府责任制兜底,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调动多元力量,实现资源向效能的高效转化,提高社会治理质量;
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构建社会治理中的网格化责任制,实现单位事务与基层党建之间的有效互动。

第三,增强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安全感是获得感、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表现为对内在的接纳、对外在的信赖和对未来的可控。全域党建维护、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要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始终保持理论上清醒,练好为人民服务的内功,做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不跑偏。二要注重提升法治化水平。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培塑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政策制度稳定性延续性、回应民众关切的根本保证,是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必要条件。同时,法治是公平竞争的基础,是市场信心的支撑,打造基层党组织依法行政、群众依法监督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捍卫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注重提升法治化水平,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动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提高执法素质和执法理念,实现管理理念向治理理念的转变,要积极营造法治氛围,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稳定。三要注重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水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发展才是硬道理,要积极营造敢闯、敢干、敢于负责的良好氛围,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倡导“敢于作为、善于作为”风尚,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受惠,打牢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物质基础。

总之,新时代基层全域党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原则,紧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质量,不断充实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全域党组织基层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清华党组织公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期)2021-09-19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基层在线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3期)2017-06-21

推荐访问:新时代 党建 基层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