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海盐县民间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发展

海盐县民间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10-05 18:35:02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一、引言

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品类丰富、内涵深广、载体独特的中华文化。民间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血脉和情感。乡村振兴是传承与发展区域民间文化的沃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都离不开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自娱自乐型”的文化,是立足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事项,以通俗活泼的形式自发创造出來的民众自我娱乐的文化形态。谈到民间文化就有必要解释民间文化的含义。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所谓的民间文化,即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自发的乡土文化。民间的物质文化由人类的衣食住行和手工艺制作等物化形式组成,如民居、服饰、农耕方式等。社会文化是指人类社会集团中氏族、家族、宗族、村落、乡镇、市镇及各职业行业集团等民间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维系民间人际关系的纽带。精神文化即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包括文学、艺术、科学和教育等。口头语言是民间社会中维系人际关系的媒介。

在民间文化普查和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大部分学者将民间文化划分为民俗文化、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三大范畴。其中,“民间文学包括口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诗、歌谣),口碑语艺(民间谚语、歇后语、谜语、灯谜、对联)以及民间戏曲(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的底本);
民间艺术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杂艺等。”因此,民间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源泉。保护与发展民间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创造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开发民间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对实施乡村振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文化名镇、名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来阐述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民间文化的传承特征和作用,研究在乡村振兴中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途径。

二、海盐县民间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其保护与发展概况

民间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地标,它涵盖了加强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海盐县在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之间既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又剖析并认识了民间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海盐县始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海盐的文明之脉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据考证,海盐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而以马家浜遗址命名的马家浜文化列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化之首。丰厚的历史积淀,使海盐孕育了门类较多、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例如,风行城乡的民间吹打乐、宗教音乐,山歌、号子(海盐塘工号子),海盐骚子(宝卷、拜香愿),民间舞蹈(海盐滚灯、西塘桥的马灯舞、舞草龙等),民间戏曲(海盐腔、海盐五梅花),以及别具一格的蓝印花布、各式灯彩、粉塑、绘画(海盐灶头画)等。乡村振兴是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基,从民间文化的分类中可以看出,海盐腔、海盐骚子归类于民间戏曲,在传承与发展中,海盐腔、海盐骚子提供了绝佳的范例。

海盐腔,位列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诞生于海盐,曾流行于嘉兴、湖州、温州、台州、松江、苏州、南京、北京以及江西、安徽等地。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是海盐腔艺术盛行的鼎盛时期,万历年间逐渐衰落,至清初已趋湮没。现仅见于文献典籍记载。现在成立了海盐腔研究会,出刊《海盐腔研究》90期,编排海盐腔古装剧二十多个,演出百余场次。

海盐骚子,是农村家庭婚丧喜庆仪式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曾流行于海盐以及邻近的海宁、平湖等周边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曾在海盐县文化馆工作过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顾希佳老师和海盐县的文艺工作者,对海盐骚子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采访了近百名海盐骚子艺人,采录了大量口述录音资料,收集到清光绪八年以来的骚子书曲目手抄本120余册。在整理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编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海盐骚子《秦山景致》《姚富要富》《南北湖风光美如画》《请侬到乡下来兜一兜》等说唱节目,在省、市级舞台及历届县“南北湖旅游节”上演出。编排的海盐骚子《上梁》在省、市级文艺舞台上演出后,获得了好评。浙江电视台“田野的风”栏目组拍摄了《海盐骚子书》专题片。《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将海盐骚子作为条目收录,填补了我国戏曲志的空白。2020年《海盐骚子》专著出版。

海盐滚灯、海盐塘工号子和海盐灶头画归类于民间艺术,分别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海盐县对海盐滚灯、海盐塘工号子和海盐灶头画的挖掘整理及其传承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海盐滚灯》既是传统的民间灯彩工艺,又是一种民间竞技舞蹈。早在明末清初,海盐文人彭孙贻(1615—1673)《轮灯》诗小序中就有记载:“儿童缚竹为轮,展转相环,悬灯环中,旋转飞覆,而灯不倾灭。壮士运之,衢中腾掷不休,曰滚灯。”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到四月初期间,都举行海盐农村这项有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20世纪80年代起,海盐滚灯经过加工提炼,先后九次创编,收效甚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群众文化辞典》将海盐滚灯作为条目收录。2023年海盐滚灯不仅登上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更入选了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开幕式暖场节目库。

海盐塘工号子是古代海盐人在修筑海塘过程中齐心协力与自然灾害抗争而产生的群众集体创作的劳动者号子。其音乐具有旋律多变、风格粗犷的特点。1973年用海盐塘工号子音乐编排的男声表演唱《围海造田忙》参加省、地区文艺调演获了奖并拍成电影,其音乐资料编入中央音乐学院教材并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海盐灶头画是江南特有的民间美术之一,而灶头画遍布于杭嘉湖平原农村的家家户户,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制作工艺、颜料色彩、灶画布局上又区别于江南灶头画。海盐灶头画深受农民的喜爱,同时它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民俗文化价值,是海盐宝贵的精神财富。2011年,包括海盐灶头画在内的嘉兴灶头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出版了《海盐灶头画》专著。

综上所述,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下,经过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不但得到发掘、保护,而且正在传承和创新,并逐步打造成文化品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民间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农村乡土文化建设是一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系统工程。“鄉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农民的精神生活,引领农村良好社会风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开展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活动是传承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与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蕴含在民间文化中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民间文化是群众的“草根文化”,和群众休戚相关。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人人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的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是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民间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黏和剂”。

(二)起到倡导“乡风文明”作用

民间文化是倡导“乡风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是人和人之间和睦相处,展示群众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

乡村振兴为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创新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群众这个传承载体。广大群众是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力军。乡土文化是活态的文化,是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化,只有在广大群众中才能得以传承和保护,才能共同发展。乡村振兴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是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沃土,为更好地创新与发展民间文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一)完善民间文化的保护机制

要把民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要形成“乡风文明”,必须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因为只有健全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机制,才能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民间文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发展措施,制订“特色镇、村民间文化的管理办法”,通过数字艺档的管理将现有的民间老艺人及传承人全部归档,并制定民间老艺人传承民间文化的规划,做到把具体的特色民间文化项目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传承到人。

(二)采用统筹兼顾的方式

根据各区域(镇、村)不同的文化特色,针对性地规划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计划,开展民间文化活动来创新特色文化,通过特色民间文化标本的创新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三)做到示范传承

要抓好典型性特色民间文化示范村、户的创建,在特色民间文化示范村、户的创建过程中创新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
抓好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传承基地创建,通过开设民间文化课程,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对民间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在青少年特色民间文化示范点推进的过程中创新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形成创新过程中弘扬优秀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示范效应。

(四)保障民间文化的发展经费

要将优秀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与发展,使其长期有效地运作,必须有足够的传承和保护经费,而单靠一个部门投入,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建立县级民间文化研发基金为主体,镇(街道)级经费相应配套,村级活动为补充的经费投入。保障其经费来源,形成一次性投入和经常性投入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建立民间文化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建立督查、激励、淘汰机制

要使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长期运作,还要建立督查、激励、淘汰机制。

1.建立领导督查制度

在当前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更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增强民间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区域制订长效管理办法,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规划列入县镇(街道)的考核内容,构筑传承、保护与发展民间文化的网络数字平台,通过民间文化网络数字平台,鼓励先进,树立典型。

3.建立淘汰制度

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对不符合条件的队伍进行更换调整,符合条件的队伍予以表扬,这样可以稳定和巩固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队伍。

(六)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同时,要与时俱进,创新民间文化的新媒体传承。有亮点、有特色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抓手,中国已步入“云时代”前沿、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网络直播等现代文明传播手段给民间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民间文化的传承在于活动,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创新活动形式的同时,调动和吸引广大民众的积极性,激发民众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要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实际,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民间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五、结语

民间文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自发和自娱的通俗文化。当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振兴的传播点、创新传承的推广点、美丽乡村的示范点、文化工作的新亮点。海盐县在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未来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并为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助力。

(作者简介:陈超君,女,本科,海盐县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灶头海盐民间文化肚子里摇匀等阅读(中年级)(2023年5期)2023-05-22“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中文信息(2022年8期)2022-12-26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福建轻纺(2022年4期)2022-06-01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以海盐县通元镇为案例">灶头画与乡村振兴
——以海盐县通元镇为案例非遗传承研究(2020年3期)2020-11-09北方海盐区大粒优质海盐生产工艺浅谈中国盐业(2018年22期)2018-03-23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参花(上)(2017年9期)2017-09-16老灶头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2017年3期)2017-07-10贾平凹民间文化意识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名作欣赏(2012年30期)2012-08-15

推荐访问:海盐县 传承 振兴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