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工作计划 > 个案工作计划13篇【优秀范文】

个案工作计划1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10-19 17:00:08 工作计划 来源:网友投稿

个案工作计划一、案主资料姓名:赵某性别:女性年龄:28岁婚姻状况:已婚(同龄丈夫张某,并有一个7岁的女儿孩子)教育程度:初中毕业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农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案工作计划13篇,供大家参考。

个案工作计划13篇

个案工作计划篇1

一、案主资料

姓名:赵某

性别:女性

年龄:28岁

婚姻状况:已婚(同龄丈夫张某,并有一个7岁的女儿孩子)

教育程度:初中毕业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农村务农。

职业经历:初中毕业之后,外出南方打工3年,之后回农村结婚生子。 性格特征:勤劳孝顺,坚强独立,但是多愁善感,偏执多疑。

婚姻观:认为夫妻双方白头偕老的婚姻是最美满的,坚持夫妻彼此包容、理解和忍让的相处之道。

生育观:案主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在小学以及初中都是班里的优等生,但是由于家里兄妹比较多,家境贫寒,她在初中毕业之后被迫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转而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这些经历使她深刻体会到了养育多个子女的艰难,而且案主在南方发达城市打工时,看到了城市家庭中优生优育的种种好处,这些都坚定了案主只生一个孩子,把家里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的想法。

二、背景资料

1、内容提要

案主结婚后所在的家庭是一个由案主夫妻、公公婆婆以及案主女儿所组成的主干家庭,由于丈夫是家里的独子,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生育思想观念影响的公公婆婆非常希望自己家里拥有孙子来继承香火,所以,自案主结婚以后,公公婆婆一直希望她能为家里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婆媳相处十分融洽,婆婆对她是好言相劝,但是在她生过女儿并表示不想再生育之后,婆婆对她的态度经历了耐心劝导到冷眼相待,直至最后口角相争,拳脚相向、家庭暴力产生的过程。

2、案主陈述

在我生孩子之前,丈夫还有公婆对我都挺好的,丈夫经常在外地打工,我和公公婆婆在家里种几亩地,我们还养了十几只羊,这样除了平时生活上的一些日常开资之外,还能存一些钱,经济上还算过得去。丈夫虽然在外地,但会经常回家,我们夫妻感情很好。而公公婆婆经常夸我贤惠孝顺、善于持家,我也觉得他们也比较勤劳能干,踏实节约,遇到事情我们总是互相理解、包容,所以我们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很少发生矛盾。

结婚一年之后,我生下了女儿,她很可爱,我很爱我的女儿,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她,并且让她以后能够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所以我不想再生第二胎,就像城里一样集中精力养好一个孩子。况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虽然丈夫在外打工,家里也种了几亩地,养了些羊,但是随着公公婆婆慢慢老去,而且公公又患有糖尿病,每天都离不开药,孩子也在不断长大,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觉得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我们的压力会很大,还不如把一个孩子养好呢。但是公公婆婆一直想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因为我丈夫是独子,所以在生完孩子之后,他们经常劝我再要一个孩子。我把自己不想生育的想法告诉他们,并且劝他们说城里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城里的孩子都很聪明、懂事。但是公公婆婆包括我的丈夫都不能接受没有男孩儿的家庭,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他们努力劝导我,我不同意,后来他们就对我冷眼相待,经常故意找我的麻烦,我们常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激烈争吵,有一次丈夫还动手打了我,而且公公婆婆

对此也不管不问?

现在我很痛苦,在这个家里我已经感觉不到幸福了,最近丈夫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对我也很冷漠,而且他也很少给家里寄来钱,我们之间感情已经很浅,只是靠孩子维系罢了。公公婆婆因为我不同意再次生育,对我的怨恨很深,我们之间常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每天都没有快乐可言。丈夫现在经常喝酒,回家就打我,有时候我会想到与其这么累,还不如死了了算了,但是每次想到自杀,就会想到不能让孩子没有妈妈,所以我必须活下来好好照顾孩子。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试着去和公公婆婆静下心来好好谈谈,但没有任何成效,好像我们之间的矛盾太深了,已经无法弥合。但是我又不想离婚,因为我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家庭里面,再说这么多年我为这个家也付出很多,也体会过来自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对这个家有很深深的感情,我不想轻易的放弃这个家庭,更何况我对再婚的家庭是没有任何信心的。

三、主要问题:

1、家庭问题:家庭比较不和谐,时常会与家人吵架。赵某与婆婆思想观念不太一样,时常因为生孩子的事情发生争吵。

2、心理问题:赵某心理比较消极,多愁善感,对于家里的矛盾,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还有轻生的念头。

3、人际关系问题:赵某性格有些偏执、多疑,与周围的人人际关系一般。但是与丈夫和婆婆的关系比较紧张

4、经济问题:由于赵某打工回家以后一直待在家里没有什么工作,并且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没有贴补家用,除了种几亩地和养一些牲畜之外,家中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济状况较为紧张。

5、婚姻问题:由于丈夫在外打工,最近很少着家,两人关系不是很好,经常因为小事吵架。婚姻也不太稳定

四、问题分析

赵某家庭不和谐,是伴随着婆媳之间关于生孩子的问题出现的。赵某小的时候家境困难,使得她上完初中之后就不得不外出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正因为如此,案主深刻体会到了经济条件对于一个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她也为自己不能继续上学而感到遗憾。赵某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从小父母忙碌,缺少对她的关爱,再加上过早的外出打工,对于为了保证自身安全,自身建立起了防范意识,并且多疑的心理日渐表现出来。赵某人际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她自身的问题,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友好,而且她本人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偏执表现明显。婚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丈夫的态度,她觉得丈夫不理解她,还打他,所以对丈夫失去了信心,两人婚姻陷入困境。

五、分析治疗

(一)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法

(二)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有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即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我求助者的问题。

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适应。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是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第三,求助者的问题还有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该模式强调,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时要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

3、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人际沟通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该模式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认为,求助者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求助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知识为开发而已。因此,该该模式指出,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的成长。

(2)家庭治疗法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使个别家庭成员的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理论基础:

1、以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

2、相信个人的问题是家庭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反映;

3、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是因为家庭的结构不合理,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组织,可以使家庭的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4、不把个人行为问题作为治疗的焦点,而把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作为治疗的手段与中心;

5、治疗不采用直接的、单对单的谈话方式,而是多元化、多层次地介入到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

6、 注重此时此地的现实情况,而不注重对家庭历史的回顾与家庭问题成因的追溯。

六、服务计划

(1)目标:

1、总目标: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

2、首要目标:同时帮助案主与家人沟通,与家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让案主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要总是回忆过去。使其正确对待夫妻感情问题,不要逃避。

(2)具体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是指个案工作员初次与求助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需要与困难,对其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根据机构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为求助者提供服务。

目的:与案主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通过与案主的正面接触,对案主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确定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会谈法

过程:工作员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

宣泄被压抑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与案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目的:通过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在咨询中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帮助案主重建认知结构,以及社会支持网络,改变其焦虑情绪。

方法:会谈法、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过程:

1、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使案主识别自己的困境所在,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

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中还包括探索——描述——宣泄这一这一直接治疗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所谓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工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面对我的案主,从她的表述中,我可以体会到案主的苦恼、既想孝顺公婆,又想坚持自己生育观念的矛盾心理。所以,我需要帮助案主表达负面的感受,并提供机会让求助者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以便减缓案主的心理压力,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实质。我对案主说,你有什么困惑以及不满都对我说吧,我渴望听到你内心的那些痛苦,这样,她把内心的不满与愤怒全都发泄了出来,之后,她告诉我感觉很轻松,很舒服。我说看到你轻松的样子,我也很高兴。由于,案主丈夫常年不在家,自己与公公婆婆之间的代沟相对比较严重,所以,除了偶尔和自己的闺蜜交流,平时她的感情表达是受到限制的,这不仅案主的心理压力,而且还妨碍了她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就像她由于比较敏感,很多时候她会怀疑自己的婆婆是不是不喜欢她等。这个方法还要求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减轻意志控制,并鼓励案主表达各种被压制的感受,以便了解案主未意识到的各种内心矛盾和冲突。例如,我试着问她你觉得婆婆身上有何优点?她说婆婆平时对她很好,也很懂得照顾孩子等,而这就反映了案主因为不生育而对这个家庭的内疚感受。我还会问她,现在这个家庭给你带来那么多的痛苦,你想过离婚么?她回答说自己想过离婚,但是想到离开自己相处多年的丈夫、公婆,还要带着孩子进入另一个陌生的家庭,自己是非常不愿意的,这也反映了案主对这个家庭的留恋与喜爱。通过鼓励案主表达这些被抑制的感受,可以让案主正确的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面临的问题所在,通过案主的表达,她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恨自己的丈夫和公公婆婆,她也感到原来自己对这个给她带来无数痛苦的家庭还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我想这对于治疗案主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中,还注重一个反应性直接治疗技巧,其中的人格发展反映方法对于我的案主治疗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人格发展反映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由于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对其人格的发展影响很大,因而工作者首先要给予求助者一定的机会宣泄长期被压制的需要和情绪冲突,以便与求助者共同深入探讨其早年的痛苦经历。第二,再案主宣泄内心矛盾和冲突之后,工作者就需要与求助者一起探讨起早年的不幸经历,把求助者的早年感受与其现实的不良行为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第三、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案主现有的人际关系。通过案主的表述,我明白,我的案主的一些早年经历对于他现在的行为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案主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但是案主从小热爱学习,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初中毕业之后,身为长女的她,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案主的这一经历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她的人格发展,所以在生孩子的问题上,案主百般抗阻。所以,在处理案主的这一问题时,我会帮助她宣泄自己埋藏已久的不良情绪,使其得到释放。

3、提出建议与意见:

(1)让案主学会如何与家人沟通,及时发现家人的优点。

(2)建议案主积极主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相信人是善良的,放弃以往的敌对想法,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家人。

(3) 由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强调的事重视人的自觉。因此,针对案主本人对事情存在某种偏执的想法,社工尽可能的帮助案主学会理解他人。

第三阶段:结构家庭治疗阶段

目的:通过与案主的家人交谈,让案主的家人能够理解案主的想法。其次,缓和案主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希望她们能够正常的交流。尽可能的的支持案主自身的想法,而不是替案主决定她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

方法:会谈法、结构家庭治疗法

过程: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的积极配合,让案主感觉到其实自己并不是不被人理解和关心,只是丈夫不愿意表露出来。同时,让案主与婆婆敞开心扉的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婆婆知道自己的想法。其次,让案主与自己的丈夫也好好交流,让彼此都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加深彼此的了解。同时,面对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两人都有必要好好反思,到底是什么方面出现了问题,以今后到底该何去何从。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目的: 了解案主面临的新问题并巩固工作效果。

方法:会谈法

过程: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学会客观对待别人。

七、服务过程记录(附后)

八、方法评估

针对案主自身的情况,本案主要采用的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法,尽可能的使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主自决。同时协调家庭成员积极配合,通过与案主之间的互动游戏,使得这个家庭矛盾得到缓和与平息,使案主走出困境,摆脱生活的烦恼。

九、个案反思

由于案主本身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来自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家庭的原因。过往不能满足的需求在婆媳之间的问题上得到放大,进而激化了夫妻之间矛盾,导致案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因此,作为社工,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个案工作计划篇2

一、 案主资料

姓名:郑**

性别:男

年龄:10周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 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

小杰家总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

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 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 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 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 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 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 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 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卫机制,鼓励小虹在面对问题是能够勇于回答,并且社工可以帮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问题,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训练等来提高小虹的应变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社工还可以对小虹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小虹的姨妈及小虹的生父母进行沟通,包括给予小虹更多的关爱,多和小虹谈心,增强小虹的信心;协调好两家关系,并且尊重小虹的选择(愿意在谁家成长),还可以与小虹所在学校联系,通过改善小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来达到小虹不良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完善。

六、 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虹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虹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虹的姨妈、生父母或老师同

学了解小虹的近况。要对小虹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七、 社工反思

由于该案例尚未实行,只是计划,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整套计划中,深深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缺乏理论的储备而无法表达,因此以后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纵观整个计划,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不少优点,例如效果会较明显,但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会更大。

个案工作计划篇3

一、案例背景

案主,女,18岁,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

案主来自偏僻的农村,从小到大都住在家里的平房,小学到高中的教学楼也不过两层高。进入大学后,案主寝室住在8层,连上课的教学楼也有8、9层高,这时案主觉察到每当自己靠近寝室阳台往下看、在教室看到窗外的低处、上露天的楼梯时或者坐学校的透明电梯都会感到一阵眩晕、恶心。案主不敢去阳台晾衣服,不敢坐在靠窗户的位置,甚至不敢走学校的露天楼梯。对自己这种情况案主感到很恐慌,觉得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自己平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忍无可忍,她鼓起勇气找到了辅导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辅导员带着她来到了学校的社工机构寻求社工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

1、主要问题:案主的“恐高”问题

2、 相关问题:案主由于恐高引起的不能正常适应大学正常的学习生活问题。

三、工作目标(具体目标将与案主协商决定)

1、第一阶段目标:使案主适应一定高度的楼梯,逐步克服对一定高度的恐惧;

2、第二阶段目标:努力使案主克服“在高处会掉下去”的"心理,使其相信高处也可以是安全的;

3、第三阶段目标:综合训练使案主既努力克服一定高度的“高”,也能克服处于高处怕坠落的恐惧感;

4、终极目标:改善案主恐高的现状,能够爬至学校最高楼层并不那么恐慌,促使案主良好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四、基本阶段、方法及动用的资源

1、基本阶段及方法

第一阶段:研究

第一次会面:在结案过程中了解案主基本情况,确定案主的问题,并与案主一起订立目标、签订契约。通过与案主的交流,了解案主“恐高”行为的严重程度等相关基本情况,并建立基本的专业关系。

第二阶段:诊断

根据第一次对案主问题及期望目标的了解达成协议,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治疗

步骤(1)、(第二次会面)订立此次谈话及活动的目标:通过上楼梯——放松消减案主对高度的恐惧,第一次爬楼梯爬十层爬到每一层都往下看,在案主产生焦虑的时候对其进行放松及鼓励,树立其自信。逐步努力消减案主对爬高层楼的恐惧。布置家庭作业:回去每天坚持爬两次露天楼梯(至八层),由好友监督,并协助其做放松。

步骤(2)、(第三次会面)此次活动带案主来到一个带着倾斜落地窗户的高楼,让案主尝试趴在玻璃上向下看,当其产生焦虑或恐惧时,给他做放松,并给予其支持。慢慢达到让其减轻恐惧的目的。让案主坚持做家庭作业(改为爬至十二层)。

步骤(3)、(第四次会面)如果上面两个步骤所示的活动还在案主的接受范围内,根据案主需要实行下一步方案——运用消防云梯车协助治疗。家庭作业继续进行(改为爬十五层楼梯)。

步骤(4)、(第五次会面)结案评估阶段——主要是对前几次活动进行总结,与案主一起评估整个个案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则与案主协商结案并实施一些跟进计划完善整个治疗过程。

2、动用的资源

案主身边的朋友——主要是协助并监督案主完成家庭作业。

五、达到目标使用的期限

案主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以三个星期为限

六、联系方式

个案工作计划篇4

一、基本资料

,男,10岁,现在xx小学就读,健康状况一般,体型正常,脸色红润,身体素质一般。案主性格内向,平时与邻居、朋友交流很少,只与几个同学有来往。有时会一起与同学玩玩游戏。

二、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的父母多年前来到台州,案主也随着父母与姐妹来到台州,父母都在台州打工,加上还要承担3个孩子,条件比较一般,案主有一名姐姐,一名妹妹,姐姐上初中,而妹妹还小没上学,平时父母忙,需要周玉明照顾妹妹,因此与妹妹关系比较好,父母也没有时间管他,也没什么朋友,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没人管,便放纵自己,学习也不认真,加之学前以及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学好基础,导致到二年级还不怎么会写字。

个人经历、案主就读于xx小学,成绩中等偏下,现读二年级。因家境在校期间,案主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上课也不听,平时考试都是倒数,老师对于周玉明也有些不管的态度,平时的周玉明不爱写作业,因此老师也没有一定让他写作业的意思,而是把别人写好的作业拿给他抄,同学们也由于案主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三、主要问题

案主存在一些问题。他性格内向,由于自己消极的态度,不怎么与人交流,不太会写字,完全达不到二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就连模仿也模仿不来,且连自己的名字也不怎么熟悉,案主的家庭系统也存在着问题。父母长期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状态,因此孩子比较孤僻,由于周玉明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四、问题分析

(一)问题确认。对于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据了解,周玉明本身没有存在问题(如先天性疾病之类),只是过于懒惰,自暴自弃,加上一年级的时候基础没学好,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案主的问题也是受到家庭以及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同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对此进行及时的处理,并有逐渐严重的趋势。因此,既要针对案主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还要结合外部资源共同解决案主的问题。

(二)对于同学们不喜欢周玉明的问题,是由于周玉明不会写字,成绩差直接导致的。只要把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克服,相信同学们会改变对周玉明的态度

五、服务计划

目标在于协助案主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帮助并促使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协助其调整人际关系网络,促使案主能够自己努力去改善。具体计划如下、

1、帮助周玉明学会基本的写字,比如简单的一,好,又此类的汉字一百个。

2、加强对周玉明的心理教育,让他明白父母老师没有放弃自己,使自己也不会自暴自弃,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同学们对他改观,社交范围扩大。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六、服务提供

我了解了学校老师以及同学提供的初步信息后,约见了案主。第一次接触,案主虽没有表现出太多抵触情绪,但也比较沉默寡言,在多次见面交谈过程中,我与案主也相互了解了不少,明白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工根据案主情况,先从案主的心理情况开始,每个月对案主进行一次心理教育,每次40分钟,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还没有放弃他,爸爸妈妈也很关心他,同学也会很愿意与他做朋友,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重新拾起对自己的信念,积极应对和解决目前困难。

2、同时,我要对案主自身的问题进行处理,每个星期定期对案主写字进行辅导与帮助,每次一节课,帮助他学会基本的汉字,看他自己的能力,掌握一年级学生所应该学会的汉字,例如一,又等基本汉字一百个。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例如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定期的与案主交流,并且辅导他的作业,在父母方面,可以在空余的时间尽量陪陪孩子,也可以在学校每过一个月举办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会,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七、想要达到的效果

1、通过三个月的服务提供,通过对案主12次的辅导,使得案主成功学会汉字,并且能够非常流畅的写下来。

2、通过对案主四次的心理教育,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案主明白自己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心,能够更好的练习写字以及一步步的提高学习成绩,赢得同学们的喜爱。

八、个案反思

我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会取得一定成效。我也一次你充分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其他社工的帮助,解决了案主的心理问题,通过学校老师的关心与教育,解决了案主的学习问题,通过家人的关怀,解决沉默寡言的问题,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取得案主支持方面,我们还不够到位,以致在随后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中经常无功而返,造成时间和精力的不必要损耗。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全程了解案主的各种情况,与案主及时有效进行沟通。

个案工作计划篇5

一、背景资料

案主小苏(化名),今年25岁。

20xx年小苏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专业也很不错,但是换了五六个工作,他都不满意,最长的一份只坚持了3个月。

后来,小苏就干脆不再找工作了,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了,在家里做起了啃老族。

从此他就成了妈妈的一块心病。

简单与小苏谈话后得知,小苏不满意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和同事相处不太融洽。

他说:“同事们在聊天的时候,我就不说话,其他时候也只有工作上面的一点交流,可能他们也会觉得我比较不爱说话吧。

在我自己的感觉里面,就是很压抑,特别难受。

感觉难以和他们交往。

”说话过程中小苏故意挡着脸,像一个屏障。

他坦言:“这样会觉得安心一点,和周围世界有一个缓冲。

可能是有点自卑吧。

而从高中同学小王讲述得知:小苏是新转来的同学,刚好考试的时候用铅笔涂答题卡,我无意中看到小苏拿了一只铅笔用手在剥,用牙齿在咬,一个人很沉默地坐在那儿,走过去看了原来是没有工具去削笔。

小苏解释:害怕去和周围不熟悉的同学接触,因为不熟悉,所以也就没法借。

苏妈妈说,小苏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没有什么朋友,放假的时候小苏就是经常呆在屋子里,很少出去。

但是苏妈妈也很少对他有什么要求,她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他虽然是小孩,也有独立意识,不能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他,所以也没有强制他与别的小朋友出去玩之类的。

小苏觉得自己的性格与从小妈妈对自己过于冷漠有很大关系:“在我感觉,母亲在和我交流的时候,很少表达感情,也很少关心我的感情,小时候谈稍微深入一点问题的时间都没有,从来不来考虑到我的心情。

”“她做事情,从来没有我插手的余地,或者没有去插手的必要。

只是我完全可以去依靠,好像我什么都没办法给她做。

”在自己不满3岁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就离婚了。

妈妈每天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就非常少,即使周末去公园玩,妈妈也只是在旁边看着,从来不和自己一起玩。

“我知道母亲不容易,就想帮帮忙,但是总觉得母亲拒自己于千里之外。

现在在家里,小苏每天对着电脑,很少做家务,晚睡晚起,妈妈下班做菜给他吃。

二、资料收集

探访案主生活的环境,包括家人、老师、同学以及朋友,收集案主相关系统资料,做出以下评估分析。

三、评估和判断

问题一、案主对于工作不满意,有自我放弃的倾向

表现为:经常更换工作,每份工作坚持的时间都很短;在工作中并没有感到愉快或有成就感;现已放弃工作在家,处于待业状态

原因:性格过于内向,导致与周围同事的接触和交流过少,人际交往形成障碍,致使其更加孤立并倍感压抑,越来越逃避工作与各种社交场合,最后严重到放弃工作

问题二、从小性格非常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突出

表现为:外在穿着及打扮即显示出距离感(突发遮住眼睛);无法融入同事的谈话中;学生时代不敢向同学借文具用品

原因:父母离婚较早,案主较少体验到父母给与自己的关注;与家人的交流很少

问题三、案主与家人(主要是母亲)关系较为冷淡

表现为:案主辞职在家后主要是面对电脑,也很少做家务;也极少与家人交流

原因:案主的母亲一直以来对案主表现较冷漠;虽然担心他,但是又觉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因此没有表现出对他的过多的关心

服务目标:

具体目标:增加与母亲的交流,在家中承担一定份量的家务

个案工作计划篇6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佚;

性别:女;

年龄:13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独来独往; 父母职业:父亲为某公司职工,母亲下岗;

家庭生活背景: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小学后与父母随父母生活,父亲管教很严,曾经与父亲发生争执,造成父女之间的隔阂,与母亲关系较好;

学校生活:小学成绩一直很好,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常与朋友发生争执;上初中之后,成绩较好,但是初三之后成绩下降,没有朋友,经常独来独往。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背景材料:

小佚是独生女,因为父母工作较忙,无暇照顾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给其在农村的外祖父母照顾,小佚与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时候的小佚很活泼甚至调皮,经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们在一起她感觉很快乐。

上小学后,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县城,从此小佚跟随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亲平时不善言谈,但对小佚管教很严,小佚放学回到

家总能自觉地先写作业,但是有很多时候因为粗心或者急于可以出去玩,作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父亲的惩罚就是“面壁思过”。有一次周末,小佚没有做完作业就跟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回来之后发现父亲很生气,同时发现书包被父亲扔到外面,于是跟父亲起了争执,从此之后一个月小佚没有跟父亲说话,小佚一度很恨父亲,后来经母亲的开导和劝说,小佚逐渐了解了父亲对她的用心和关爱,小佚试图“原谅”父亲,但是总觉得跟父亲之间已经有一层厚厚的隔阂,跟父亲在一起感觉不自在,在遇到问题时也总会跟母亲说。

小佚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比较好,她有两个很亲密的朋友,但是三个人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之后互相不理睬对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归于好,如此这样反反复复,使小佚感觉很厌烦。

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小佚不习惯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她渐渐的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方式,成绩名列前茅。由于小佚感觉厌倦了小学时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决定不再交朋友,从此很少与同学说话,在班级里较沉默,课间操、体育课、餐厅,也是独来独往,一开始她感觉一个人不用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觉很自由,虽然有时候也会感觉很孤独,但是她也一直不愿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学沟通交流,性格越来越内向。自从上了初三之后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自我心理学认为问题或挑战源自个人的内部冲突或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案主的压力来自环境的压力或者发挥不良的自我功

能。由此,自我心理学取向的干预目标是帮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优势或者有效利用现有的自我优势。小佚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一方面在心理上跟父亲有隔阂,在家庭中不能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排斥朋友,小学关于朋友的不好记忆使她产生了不再叫朋友的观念,从而在学校生活中感到孤独,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小佚解决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的困扰,解除与父亲的隔阂与消除关于朋友之间矛盾的不好印象,将有助于小佚的健康成长,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另外,从Ellis的理性情绪治疗中提炼出来的ABC人格理论认为,A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目标是清晰地改变行为或者改变认知,在改变行为或认知之前辨识出它们的前导因素,澄清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尝试以新的认知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为方式去应对,从而消除或化解前导因素与关注问题的必然联系。小佚与父亲的争执和跟朋友的矛盾作为激发事件,使小佚对于父亲和朋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小佚与父亲相处不自在以及排斥朋友的行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让小佚改变对父亲和朋友的认知,以求改善与父亲的关系,同时让小佚得以敞开心扉接受新朋友。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小佚)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需要跟父亲破除隔阂,恢复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其在家里可以感受到温暖和舒服;其次,

案主需要重新再认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使其在学校里充分感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服务过程和计划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 建立关系: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进行初次会谈,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初次会谈时,社工要全面了解案主当前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讲一些自己与案主类似的经历,增强案主对社工的信任),社工要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和改变的动机。同时,针对会谈内容,制定对案主的治疗计划目标。

2、 对案主进行心理及其行为的研究:社工要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案主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案主的困惑情绪及压力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父亲和母亲,尤其是父亲。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 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社工要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以及案主与其父母的关系;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

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 治疗:社工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在家庭里不自在及在学校里的孤独情绪;改善案主的家庭及学校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案主的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情绪和认知的变化,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与父亲的争执和与朋友之间的矛盾。

社工还可以对案主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案主的父母进行沟通,请他们协助社工给予案主更多的关爱,多与案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案主与父亲关系的改善;还可以与案主所在班级或者老师联系,通过改善案主所属的校园环境,如请同学们主动来接近案主,或者请老师多关心案主,以促进案主性格的转变和人格的完善。

六、 成效评估

通过观察和测量案主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案主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案主的父母或老师同学了解案主的近况。要对案主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个案工作计划篇7

一、案主资料

姓名:赵某

性别:女性

年龄:28岁

婚姻状况:已婚(同龄丈夫张某,并有一个7岁的女儿孩子)

教育程度:初中毕业

家庭背景: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农村务农。

职业经历:初中毕业之后,外出南方打工3年,之后回农村结婚生子。 性格特征:勤劳孝顺,坚强独立,但是多愁善感,偏执多疑。

婚姻观:认为夫妻双方白头偕老的婚姻是最美满的,坚持夫妻彼此包容、理解和忍让的相处之道。

生育观:案主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在小学以及初中都是班里的优等生,但是由于家里兄妹比较多,家境贫寒,她在初中毕业之后被迫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转而外出打工,补贴家用。这些经历使她深刻体会到了养育多个子女的艰难,而且案主在南方发达城市打工时,看到了城市家庭中优生优育的种种好处,这些都坚定了案主只生一个孩子,把家里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的想法。

二、背景资料

1、内容提要

案主结婚后所在的家庭是一个由案主夫妻、公公婆婆以及案主女儿所组成的主干家庭,由于丈夫是家里的独子,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生育思想观念影响的公公婆婆非常希望自己家里拥有孙子来继承香火,所以,自案主结婚以后,公公婆婆一直希望她能为家里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婆媳相处十分融洽,婆婆对她是好言相劝,但是在她生过女儿并表示不想再生育之后,婆婆对她的态度经历了耐心劝导到冷眼相待,直至最后口角相争,拳脚相向、家庭暴力产生的过程。

2、案主陈述

在我生孩子之前,丈夫还有公婆对我都挺好的,丈夫经常在外地打工,我和公公婆婆在家里种几亩地,我们还养了十几只羊,这样除了平时生活上的一些日常开资之外,还能存一些钱,经济上还算过得去。丈夫虽然在外地,但会经常回家,我们夫妻感情很好。而公公婆婆经常夸我贤惠孝顺、善于持家,我也觉得他们也比较勤劳能干,踏实节约,遇到事情我们总是互相理解、包容,所以我们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很少发生矛盾。

结婚一年之后,我生下了女儿,她很可爱,我很爱我的女儿,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教育她,并且让她以后能够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所以我不想再生第二胎,就像城里一样集中精力养好一个孩子。况且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虽然丈夫在外打工,家里也种了几亩地,养了些羊,但是随着公公婆婆慢慢老去,而且公公又患有糖尿病,每天都离不开药,孩子也在不断长大,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我觉得如果再生一个孩子,我们的压力会很大,还不如把一个孩子养好呢。但是公公婆婆一直想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因为我丈夫是独子,所以在生完孩子之后,他们经常劝我再要一个孩子。我把自己不想生育的想法告诉他们,并且劝他们说城里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城里的孩子都很聪明、懂事。但是公公婆婆包括我的丈夫都不能接受没有男孩儿的家庭,他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生一个男孩儿,刚开始他们努力劝导我,我不同意,后来他们就对我冷眼相待,经常故意找我的麻烦,我们常常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激烈争吵,有一次丈夫还动手打了我,而且公公婆婆

对此也不管不问?

现在我很痛苦,在这个家里我已经感觉不到幸福了,最近丈夫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每次回家对我也很冷漠,而且他也很少给家里寄来钱,我们之间感情已经很浅,只是靠孩子维系罢了。公公婆婆因为我不同意再次生育,对我的怨恨很深,我们之间常常因为一些琐事争吵,每天都没有快乐可言。丈夫现在经常喝酒,回家就打我,有时候我会想到与其这么累,还不如死了了算了,但是每次想到自杀,就会想到不能让孩子没有妈妈,所以我必须活下来好好照顾孩子。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试着去和公公婆婆静下心来好好谈谈,但没有任何成效,好像我们之间的矛盾太深了,已经无法弥合。但是我又不想离婚,因为我想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康正常的家庭里面,再说这么多年我为这个家也付出很多,也体会过来自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对这个家有很深深的感情,我不想轻易的放弃这个家庭,更何况我对再婚的家庭是没有任何信心的。

三、主要问题:

1、家庭问题:家庭比较不和谐,时常会与家人吵架。赵某与婆婆思想观念不太一样,时常因为生孩子的事情发生争吵。

2、心理问题:赵某心理比较消极,多愁善感,对于家里的矛盾,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还有轻生的念头。

3、人际关系问题:赵某性格有些偏执、多疑,与周围的人人际关系一般。但是与丈夫和婆婆的关系比较紧张

4、经济问题:由于赵某打工回家以后一直待在家里没有什么工作,并且她的丈夫在外打工没有贴补家用,除了种几亩地和养一些牲畜之外,家中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经济状况较为紧张。

5、婚姻问题:由于丈夫在外打工,最近很少着家,两人关系不是很好,经常因为小事吵架。婚姻也不太稳定

四、问题分析

赵某家庭不和谐,是伴随着婆媳之间关于生孩子的问题出现的。赵某小的时候家境困难,使得她上完初中之后就不得不外出打工,为家庭减轻负担,也正因为如此,案主深刻体会到了经济条件对于一个家庭是多么的重要,她也为自己不能继续上学而感到遗憾。赵某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从小父母忙碌,缺少对她的关爱,再加上过早的外出打工,对于为了保证自身安全,自身建立起了防范意识,并且多疑的心理日渐表现出来。赵某人际关系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她自身的问题,总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友好,而且她本人也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偏执表现明显。婚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丈夫的态度,她觉得丈夫不理解她,还打他,所以对丈夫失去了信心,两人婚姻陷入困境。

五、分析治疗

(一)理论模式: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法

(二)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理论假设:

1、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又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求助者的问题视为有某个或某方面因素导致的,它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模式借用了系统理论的概念“人在情境中”,即把求助者放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通过了解求助者所处的环境把我求助者的问题。

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导致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困扰的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欲望或者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压抑在心中,经常干扰求助者当前的生活,妨碍求助者的人际关系适应。第二,当前的社会环境的压力过于强烈,是求助者早年未被解决的问题表现出来,从而导致求助者的行为出现偏差。第三,求助者的问题还有不良的自我功能和不良的超我功能相关,在这些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的影响下,求助者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最终导致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的失调。该模式强调,在分析求助者的问题时要把求助者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结合起来考虑。

3、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对人际沟通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保证人际互动有效进行的基础。该模式强调,人际沟通会影响求助者的家庭关系和求助者的社会角色的扮演,对求助者的超我和自我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认为,求助者的自我功能的强度、自我防卫机制和知觉等都是影响其人际沟通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

4、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求助者都是有价值的,他们都具有发展自己的潜能,知识为开发而已。因此,该该模式指出,开展心理与社会治疗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挖掘求助者的潜能,使求助者健康的成长。

(2)家庭治疗法以整个家庭为治疗单位,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使个别家庭成员的问题真正得以解决。

理论基础:

1、以家庭作为治疗的单位;

2、相信个人的问题是家庭交往过程中的问题反映;

3、家庭功能发挥不良是因为家庭的结构不合理,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组织,可以使家庭的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4、不把个人行为问题作为治疗的焦点,而把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作为治疗的手段与中心;

5、治疗不采用直接的、单对单的谈话方式,而是多元化、多层次地介入到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

6、 注重此时此地的现实情况,而不注重对家庭历史的回顾与家庭问题成因的追溯。

六、服务计划

(1)目标:

1、总目标:帮助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

2、首要目标:同时帮助案主与家人沟通,与家人建立正常的关系。让案主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要总是回忆过去。使其正确对待夫妻感情问题,不要逃避。

(2)具体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是指个案工作员初次与求助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需要与困难,对其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根据机构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为求助者提供服务。

目的:与案主初步接触,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取得案主的信任后,建立良好专业关系;通过与案主的正面接触,对案主的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确定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会谈法

过程:工作员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

宣泄被压抑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与案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

目的:通过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在咨询中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帮助案主重建认知结构,以及社会支持网络,改变其焦虑情绪。

方法:会谈法、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过程:

1、采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探究案主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过程,使案主识别自己的困境所在,意识到自己的消极情绪。

2、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中还包括探索——描述——宣泄这一这一直接治疗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所谓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工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面对我的案主,从她的表述中,我可以体会到案主的苦恼、既想孝顺公婆,又想坚持自己生育观念的矛盾心理。所以,我需要帮助案主表达负面的感受,并提供机会让求助者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以便减缓案主的心理压力,深入探讨求助者问题的实质。我对案主说,你有什么困惑以及不满都对我说吧,我渴望听到你内心的那些痛苦,这样,她把内心的不满与愤怒全都发泄了出来,之后,她告诉我感觉很轻松,很舒服。我说看到你轻松的样子,我也很高兴。由于,案主丈夫常年不在家,自己与公公婆婆之间的代沟相对比较严重,所以,除了偶尔和自己的闺蜜交流,平时她的感情表达是受到限制的,这不仅案主的心理压力,而且还妨碍了她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就像她由于比较敏感,很多时候她会怀疑自己的婆婆是不是不喜欢她等。这个方法还要求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减轻意志控制,并鼓励案主表达各种被压制的感受,以便了解案主未意识到的各种内心矛盾和冲突。例如,我试着问她你觉得婆婆身上有何优点?她说婆婆平时对她很好,也很懂得照顾孩子等,而这就反映了案主因为不生育而对这个家庭的内疚感受。我还会问她,现在这个家庭给你带来那么多的痛苦,你想过离婚么?她回答说自己想过离婚,但是想到离开自己相处多年的丈夫、公婆,还要带着孩子进入另一个陌生的家庭,自己是非常不愿意的,这也反映了案主对这个家庭的留恋与喜爱。通过鼓励案主表达这些被抑制的感受,可以让案主正确的了解自己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面临的问题所在,通过案主的表达,她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恨自己的丈夫和公公婆婆,她也感到原来自己对这个给她带来无数痛苦的家庭还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我想这对于治疗案主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中,还注重一个反应性直接治疗技巧,其中的人格发展反映方法对于我的案主治疗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人格发展反映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由于求助者早年未被满足的需要和未被解决的情绪冲突对其人格的发展影响很大,因而工作者首先要给予求助者一定的机会宣泄长期被压制的需要和情绪冲突,以便与求助者共同深入探讨其早年的痛苦经历。第二,再案主宣泄内心矛盾和冲突之后,工作者就需要与求助者一起探讨起早年的不幸经历,把求助者的早年感受与其现实的不良行为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第三、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案主现有的人际关系。通过案主的表述,我明白,我的案主的一些早年经历对于他现在的行为观念有很大的影响。案主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但是案主从小热爱学习,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初中毕业之后,身为长女的她,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案主的这一经历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了她的人格发展,所以在生孩子的问题上,案主百般抗阻。所以,在处理案主的这一问题时,我会帮助她宣泄自己埋藏已久的不良情绪,使其得到释放。

3、提出建议与意见:

(1)让案主学会如何与家人沟通,及时发现家人的优点。

(2)建议案主积极主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相信人是善良的,放弃以往的敌对想法,用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家人。

(3) 由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强调的事重视人的自觉。因此,针对案主本人对事情存在某种偏执的想法,社工尽可能的帮助案主学会理解他人。

第三阶段:结构家庭治疗阶段

目的:通过与案主的家人交谈,让案主的家人能够理解案主的想法。其次,缓和案主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希望她们能够正常的交流。尽可能的的支持案主自身的想法,而不是替案主决定她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

方法:会谈法、结构家庭治疗法

过程: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丈夫)的积极配合,让案主感觉到其实自己并不是不被人理解和关心,只是丈夫不愿意表露出来。同时,让案主与婆婆敞开心扉的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婆婆知道自己的想法。其次,让案主与自己的丈夫也好好交流,让彼此都知道对方想的是什么,加深彼此的了解。同时,面对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两人都有必要好好反思,到底是什么方面出现了问题,以今后到底该何去何从。

第四阶段:结束和巩固阶段

目的: 了解案主面临的新问题并巩固工作效果。

方法:会谈法

过程: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学会客观对待别人。

七、服务过程记录(附后)

八、方法评估

针对案主自身的情况,本案主要采用的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法,尽可能的使案主建立自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主自决。同时协调家庭成员积极配合,通过与案主之间的互动游戏,使得这个家庭矛盾得到缓和与平息,使案主走出困境,摆脱生活的烦恼。

九、个案反思

由于案主本身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来自自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家庭的原因。过往不能满足的需求在婆媳之间的问题上得到放大,进而激化了夫妻之间矛盾,导致案主陷入痛苦、不能自拔。因此,作为社工,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案主自我认识、自我促进、自我实现,接纳自己也接纳别人,有良好和深入的人际关系,达到现实的自己与理想的自己协调一致,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个案工作计划篇8

一、案主资料:

姓名:小张

性别:男

年龄:20岁

职业:学生,大二年级

性格特征:有些孤僻、叛逆、性格内倾

家庭职业背景:父母都是农民,家境比较困难。

家庭感情: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在学习方面给予无条件的支持。跟父母感情较好,很孝顺。

二、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孤僻自卑、厌学情绪、行为控制能力差、曾经一度沉溺网游、和同学老师关系疏远,感觉前途渺茫,没有希望。背景材料:

小张,男,来自农村,是一名就读于某校大二的学生。一年多以前小张正在高三备战高考,学习一直很用功,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对未来有很多美好的憧憬。但令小张意想不到的是高考竟然发挥失常,勉强考上了大学,但最令他烦恼的是没有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是被迫调剂到一个很冷门的专业。小张的学习热情一去不回,本来就有些孤僻的他变得更是吐字如金,也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整天浑浑噩噩泡在网上虚度时光。后来小张听说到大一下半年能转专业,于是小张更不愿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想等转完专业在学吧。就这样半年多过去了,由于一直没有学习导致专业课挂了好几门。在转专业的时候由于挂科等因素最终转专业失败。面对自己渺茫的前途,小张再一次陷入绝望之中。而此时已是大二的小张看着身边同学恋爱的恋爱,考研的考研,只有自己整天无所事事。慢慢的小张有了退学的念头,但又考虑到父母都是农民供养自己上学不容易,况且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一直都挺高的。于是小张陷入了人深深的纠结中,是根据自己的意愿退学还是完成父母的心愿继续上学。

三、工作目标

(一)直接目标:

1、帮助案主改变以前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挖掘自身潜力,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2、改善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树立学习目标,积极面对人生。

(二)中间目标:

1、改善案主对我国大学教育体制的认识,帮助他转变大学消极影响。

2、改变案主错误的行为认知,纠正并控制其偏差行为。(利用父母期待、本身积极愿望、强化机制)

3、针对案主的同学和老师做工作,帮助案主重新认识自我。鼓励案主与同学老师友好交往,让案主走出孤僻。

4、引导案主合理处理自身和学校的关系。

5、引导案主挖掘自身潜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巩固治疗效果,鼓励案主独立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四、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1、主要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针对小张的情况,社工计划主要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因为小张家境比较困难,在学习生活中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因为不喜欢自己所选的专业而产生厌学情绪,想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这与心理社会模式中所说的因人格缺失和自我不完善而导致的人的行为失调或行为障碍的行为表现吻合。因此社工将对小张的内部心理机制以及行为产生原因为治疗的出发点。

2、辅助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由于小张自己也不喜欢现在自己的一些行为,很想有所改变。同时他的自暴自弃体现出他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社工将对他进行一定的行为纠正。在社会生态视角中,社工主要讲小张置于“情境中”,针对小刚的资源环境做工作,改变他对学校和专业的看法以及老师同学对他的看法,强化老师对他的鼓励等。

五、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可按七天为一步:第一步: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接案是指个案工作员初次与求助者进行接触,了解其需要与困难,对其面临的问题初步作出判断,根据机构的性质决定是否能够为求助者提供服务。

过程:

社会工作者实现多方面收集案主资料和情况,在第一次会谈中,通过温暖、尊重、真诚、共情和理解等技术,表现出对案主的尊重、接纳和关心,并适时表达同感,获得案主的信任,使案主获得安全感,并且尽可能地让案主毫无顾虑的倾诉心中烦恼,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让案主吐露心中的不快,在此过程中全面的了解案主需要和主要问题。与案主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争取案主的信任与合作,与案主共同确定咨询目标与方案,帮助案主建立自助态度,使其积极参与治疗过程。

第二步:针对小张自身心理帮助阶段过程:

过程:

1、帮助小张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

对于那些消极的思维定势,面对困难及已放弃,把虚度光阴归因于学校不好,专业不好,所以要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概念,告诉小张学校只是社会提供的一个平台而已,就像艰苦的环境不可能抹杀一个人的斗志一样,再普通的学校照样是优秀者的舞台,关键还在于自己。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小刚意识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皆有可能,重燃他对未来的希望。

2、虚拟情景确定选择方向

小张因为有退学的想法,说明小张应该有自己的打算。此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做一个倾听者加引导者,通过倾听帮助小张对退学和继续教育的利弊权衡以及自身对选择方向所具备的条件。引导其做出最适合自身的方向。

3、对小张进行积极的行为强化

小张因为在大学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较差、与老师同学关系不好、从不参加课外活动,因而对自我价值否定,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小步子强化法”的模式帮助小张制定短期的小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了立即予以强化,鼓励他继续努力不断实现自身价值。

4、培养小张的自我效能感

(1)不断增加小张的成功体验。

(2)增加小张的替代性体验。通过给他列举身边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成功的例子,让他知道其实自己也是可以的,从而摆脱消极情绪。

(3)语言说服。通过列举现代或古代的一些从逆境中走出来的著名人物,让小张明白除了自己,没有什么外界的因素可以成为自己前进的绊脚石。

第四步,针对小张的老师和同学。通过动员小张身边的老师和同学,改变对小张以前的态度和看法,重新接受小张,让小张找到归属感。多多鼓励小张参加集体活动,建立起和老师同学的友好关系。

第五步,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了解案主的变化和案主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案主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案主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学习

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鼓励案主正面评价自己。让案主有一个坚定信心来面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六、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张的生活学习态度和行为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刚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张的老师或同学了解小张的近况。要对小张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个案工作计划篇9

一、案例背景

案主,女,18岁,北京某高校大一新生。

案主来自偏僻的农村,从小到大都住在家里的平房,小学到高中的教学楼也不过两层高。进入大学后,案主寝室住在8层,连上课的教学楼也有8、9层高,这时案主觉察到每当自己靠近寝室阳台往下看、在教室看到窗外的低处、上露天的楼梯时或者坐学校的透明电梯都会感到一阵眩晕、恶心。案主不敢去阳台晾衣服,不敢坐在靠窗户的位置,甚至不敢走学校的露天楼梯。对自己这种情况案主感到很恐慌,觉得这种状况严重影响自己平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忍无可忍,她鼓起勇气找到了辅导员说明了自己的情况,辅导员带着她来到了学校的社工机构寻求社工的帮助。

二、案例分析

1、主要问题:案主的“恐高”问题

2、 相关问题:案主由于恐高引起的不能正常适应大学正常的学习生活问题。

三、工作目标(具体目标将与案主协商决定)

1、第一阶段目标:使案主适应一定高度的楼梯,逐步克服对一定高度的恐惧;

2、第二阶段目标:努力使案主克服“在高处会掉下去”的"心理,使其相信高处也可以是安全的;

3、第三阶段目标:综合训练使案主既努力克服一定高度的“高”,也能克服处于高处怕坠落的恐惧感;

4、终极目标:改善案主恐高的现状,能够爬至学校最高楼层并不那么恐慌,促使案主良好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四、基本阶段、方法及动用的资源

1、基本阶段及方法

第一阶段:研究

第一次会面:在结案过程中了解案主基本情况,确定案主的问题,并与案主一起订立目标、签订契约。通过与案主的交流,了解案主“恐高”行为的严重程度等相关基本情况,并建立基本的专业关系。

第二阶段:诊断

根据第一次对案主问题及期望目标的了解达成协议,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第三阶段:治疗

步骤(1)、(第二次会面)订立此次谈话及活动的目标:通过上楼梯——放松消减案主对高度的恐惧,第一次爬楼梯爬十层爬到每一层都往下看,在案主产生焦虑的时候对其进行放松及鼓励,树立其自信。逐步努力消减案主对爬高层楼的恐惧。布置家庭作业:回去每天坚持爬两次露天楼梯(至八层),由好友监督,并协助其做放松。

步骤(2)、(第三次会面)此次活动带案主来到一个带着倾斜落地窗户的高楼,让案主尝试趴在玻璃上向下看,当其产生焦虑或恐惧时,给他做放松,并给予其支持。慢慢达到让其减轻恐惧的目的。让案主坚持做家庭作业(改为爬至十二层)。

步骤(3)、(第四次会面)如果上面两个步骤所示的活动还在案主的接受范围内,根据案主需要实行下一步方案——运用消防云梯车协助治疗。家庭作业继续进行(改为爬十五层楼梯)。

步骤(4)、(第五次会面)结案评估阶段——主要是对前几次活动进行总结,与案主一起评估整个个案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则与案主协商结案并实施一些跟进计划完善整个治疗过程。

2、动用的资源

案主身边的朋友——主要是协助并监督案主完成家庭作业。

五、达到目标使用的期限

案主最终达到预期目标以三个星期为限

六、联系方式

个案工作计划篇10

一、个案访谈情况:

(一)基本资料

访谈对象姓名:陈杨性别:男年龄:10

访谈对象及家庭的基本情况:本人就读于锁金二小,三年级,学习成绩中等;父母是长沙人,在南京工作已经三四年了,目前,父亲在后街开超市,母亲在一家企业上班,家庭关系和睦。

(二)能力和发展

1、访谈对象的愿望:

本人最想的愿望是将来出国旅游,因为父母平时工作忙,很少陪自己,因此很少出去玩,希望能够看看外面的世界。可以看出小学生内心的好奇,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2、访谈对象的兴趣:

受访者喜欢游泳、爬山、跑步,周末会和同学在南林的游泳馆练习,从起初的陌生到学会游泳;偶尔也爬紫金山;学校开展活动比较多,像跳绳比赛,每次他都积极参加。业余时间就和小伙伴们玩,很少接触网络。从交谈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对活动蛮感兴趣的,而且比较倾向于室外的,这与年龄段的好奇心,认知能力有一定关系。

3、访谈对象的成功经验:

在学校跳绳比赛中获得奖状,受到老师的表扬。还有帮家人做些事情,和同学们玩耍时候的乐趣。

4、访谈对象的日常生活安排:

平时晚上9点休息,早上6点起床,早上和晚上在家吃饭,中午在学校吃饭,三菜一汤,学校的饭菜也不错。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美术、体育等,作业一般在家写。

(三)互动交往状况

1、访谈对象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状况: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都很好,就是父母比较忙,对自己照顾少,平时只能和小伙伴们玩,有时候也帮家人做些事情,比如看店。

2、与朋友、同事和亲属等的交往:

受访者平时和同学们玩得时间比较多,大家基本一块做游戏,跳绳什么的,就是有时候说同学老是欺负他,通过了解就是做游戏时的小事情,都不算什么,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辨别能力低,和同学之间相处时的困惑也算正常的;爷爷奶奶都在老家,平时很少见面,偶尔来南京的时候会带好多吃的和玩的,使他很开心。

3、与老师的交往:

学校老师都很年轻,对学生都很关心,和老师们的关系也都不错,就是觉得个别老师太严厉了,比如外语课上,他犯错误时,老师会让他检讨,反思并罚抄写。

(四)压力和困难

1、访谈对象感受到的压力和困难以及失败的经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由于年龄比较小,认知和辨别能力有限,暂时感受不到压力和困难,可能会在学习上以及同伴相处的时候有些压力。

2、访谈个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方面老师要求太高,课余作业太多。

2、同伴之间的摩擦,相互之间的欺负

3、父母的照顾要多一点,因为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很重要。

一、个案访谈情况:

(一)基本资料

访谈对象姓名:张乐性别:男年龄:11访谈对象及家庭基本情况:受访者就读于锁金二小,五年级,学习成绩中等;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老家在山东,在南京工作了几年,目前家人在后街那边开饭店,家庭关系比较好。

(二)能力和发展

1、访谈对象的愿望:

由于受访者喜欢足球,平时也经常在学校踢足球,看上去个子又比较高,所以希望将能进入足球队参加大型的比赛,拿好多奖状;此外他还想做一名航天员,因为他平时看电视的时候,看到宇航员都是蛮帅气的,希望将来能像他们一样。可以看出小学生时期,思想也是很丰富的。

2、访谈对象的兴趣:

受访者表示喜欢足球,经常和同学在体育课上踢足球,像学校的跳绳活动,他也比较喜欢。

3、访谈对象的成功经验:

受访者看上去比较高,而且也很帅气,明显懂事一些,他父母在开饭店,他课余好多时候都会帮父母做些事情,相应的父母也会给他一些奖励,比如每周会给他一些钱,虽然有点少,但这令他很开心。

4、访谈对象的日常生活安排

由于受访者也就读于锁金二小,基本也是平时晚上9点左右休息,早上6点左右起床,早上和晚上在家吃饭,中午在学校吃饭,三菜一汤。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美术、体育等,由于受访者父母对学习比较看重,有时候父母会让他去相应的培训班写作业和接受相应的辅导。

(三)互动交往状况

1、访谈对象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状况:

家庭关系比较和睦,因为父母都比较忙,所以很少陪他一块玩,和父母关系都很好。

2、与朋友、同事和亲属等的"交往:

受访者所在社区同龄孩子比较多,平时一块玩的时间较多,自己又比较大,很少被欺负,而且好多时候都是欺负别人,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都是比较好的,经常早晨一块去学校。

3、与学校老师的交往:

和老师的关系也蛮好的,就是觉得老师对男女生的态度不一样,比如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对男生要求严,对女生要求松,跑步时男生会多跑几圈。当然这是正常的,只是年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

(四)压力和困难

1、访谈对象感受到的压力和困难以及失败的经验:

受访者比较开朗和乐观,压力比较少,就是父母对学习比较看重,对他的要求比较高,感觉学习方面的任务重。

2、访谈个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任务重。除了课堂老师作业,培训班也会有好多任务。

2、父母要求高。因为父母都比较辛苦,希望孩子将来可以有好的发展,所以在学习方面要求比较高,之间需要沟通和理解。

二、自我总结

(一)个案访谈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个案访谈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和自己的重要感受等。

1、在寻找访谈对象时候,我去锁金二小,见到好多家长在接孩子,然后我就主动上去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但是好多家长都直接表示反对或是友好的表示没时间接受访谈,这很大程度上说明访谈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后来我就在后街随机找小孩子谈的,因为他们认知和警惕性较低,比较容易成功。

2、在访谈之前,我就特地准备了一些礼品,比如明信片、书签、贺卡等,这对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调节访谈的气氛和增加访谈的成功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3、考虑到访谈对象的的年龄,为了访谈顺利和符合时间要求,我还做了访谈提纲。

4、在访谈时候,我遇到了三个孩子在玩游戏,我通过单独采访的方式,采访其中一个时,其余两个继续玩游戏,这样对采访不被影响和打乱起到一定的作用。

5、访谈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孩子们都比较配合,当时有三个孩子,我问时他们都抢着回答,对于拍照,他们也都很积极,抢着要拍,而且都摆出很酷的姿势。虽然只采访了其中的两个,但是照片拍了三个人的。

6、通过这次访谈,感受也蛮多的,采访的时候一定提前准备好,态度要真诚,认真去对待;好多事情看起来琐碎并且简单,但是做的时候并不容易,如果要做的有条理并且做好,就更要付出一番功夫。

2、尝试制定个案工作计划,如行动步骤:(1)(2)(3)

(二)专业成长

包括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和专业化的反思以及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等。

好多时候专业知识的熟练运用都很重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做好相关的准备,访谈后做好及时的记录等,认真做好每一个过程,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三)个人成长

通过这次访谈实习,我才知道专业知识,专业技巧对我们多么重要,个人成长环境受多方面的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交谈过程中态度的真诚,尊重,语气的温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不时的肯定交谈者的话;制定清晰的访谈提纲和明确的访谈计划,目的,做好相关的评估,移情与反移情的注意等。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多去实践,多去应用才能收获更多。

(四)总结与思考

在这次实习中收获很多,学会了很多做事技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专业知识不够熟练;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及时的补习,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附件(访谈提纲及录音)

访谈提纲

1、你叫什么名字呀,今年多大,在哪个学校读书呀,几年级了?

2、你家住哪里呀,父母是做什么的,家庭关系如何呀?

3、你平时都有什么兴趣吗?

4、你日常生活怎样呀,父母要求严格吗?

5、你有什么愿望吗,以后想做什么,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愿望的呀

6、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者什么事情使你最开心,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7、你和父母,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呀?

8、学校学习生活怎么样呀,都有哪些课程和活动呀,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呀?

9、你有什么压力和困难或是不开心的事,学习方面,生活方面,都是如何处理的?

10、你了解社区和社区工作者吗?

11、你希望我们帮你解决哪些问题吗?

个案工作计划篇11

一、 案主资料

姓名:郑**

性别:男

年龄:10周岁

性格特征: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瞻前顾后,性格内倾、封闭自保

家庭职业背景:农民,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

二、 案例陈述

主要问题:心理阴影,性格转变,沉默寡言,一定的厌学情绪。

背景材料:

小杰家总共有三兄弟,他排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那时姨妈家经济尚且宽裕,欣然接受,便承担起抚养小虹的责任。小虹聪明可爱,再加上得到姨妈(原为一名教师)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活泼,令人喜爱。小虹在姨妈家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很喜欢姨妈家,也逐渐将姨妈当成自己的妈妈,并一直称呼姨妈为“妈妈”,自己的亲身父母会偶尔过来看望小虹,但小虹和亲身父母的亲热程度显然不如和姨妈亲昵,甚至在姨妈、亲身父母同在的场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妈那里撒娇,基本和父母感情疏远。为此,有不少亲戚朋友故意开玩笑似的询问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谁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妈的亲孩子,应该和你妈更近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并无恶意,但年幼的小虹无从回答,在多次受到这种问题的困扰下,小虹便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个好事亲戚反复询问这类问题用来逗乐,小虹鼓足勇气回答了一些,后遭到亲戚的大笑,小虹当场情绪低落,终于忍不住流出眼泪,从此表现得沉默寡言、言行犹豫徘徊。抚养小虹的姨妈后期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将小虹带回家抚养,但由于小虹父母一直忙于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爷爷一家照顾),事情一再耽搁,造成姨妈的一些不满与误解,因此对小虹的关爱不如从前。小虹更加情绪失落,因而导致在家和在学校

积极性都下降了许多,成绩下降很快,逐渐有厌学情绪,整天无精打采,很少展现笑容。

三、 分析治疗理论模式

针对小虹的这种状况,社工计划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这是因为小虹在成长过程中有未被解决的困扰,以及不好的经历压抑在内心里,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心理阴影,从而导致不合理的心理状态和处事态度。同时,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所持有的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到其现实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因此了解个人早年经历对于了解其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家庭和社会角色对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响。小虹面对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其早期经历的那件事情有关,并且一直被“亲妈”、“姨妈”等问题困扰,一旦能够好这些问题,将会有助于小虹的健康成长。

四、 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临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对一些自己比较敏感的问题的解答,而且这些解答必须具有一定说服力,能够说服自己,还能够说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个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成长环境;最终需求是圆满解决两家人之间目前存在的矛盾,营造和谐的亲属关系。

五、 服务过程与计划

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可按七天为一周期:

1、 建立关系(第一星期):社工开始与案主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过与小虹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虹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 进行心理社会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关资料。需收集的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直接资料是指直接通过与案主会谈直接获得的资料,可以在与小虹进行初次和二次访谈时,可以使用宣泄治疗法,一方面让小虹不满的情绪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获得有用资料,但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对宣泄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间接资料是在访视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妈和自己亲身父母家。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情况、案主的内心冲突和目前的行为状况等。

3、 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第三星期):在整理、归纳及分析所得资料的基础上,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评估和推断。重点包括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过程;家庭环境与家庭心理动力;案主个人生活经历和行为特征等。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问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实施做好铺垫。

4、 治疗(第四星期并持续一个月):工作者与案主进行深入接触,并对案主进行治疗。目标是减轻“人——情境”系统的功能失调,缓解案主郁闷的情绪;改善案主的社会及生活环境,增强案主的自我适应能力,促进成长。 在治疗过程中,社工要重视案主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帮助案主逐渐忘记过去不愉快的经历,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伤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帮小虹理清事情的过程,认清事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而亲戚们的玩笑并无恶意。

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的自我功能和超我功能,克服不良的自我防卫机制,鼓励小虹在面对问题是能够勇于回答,并且社工可以帮助小虹如何有技巧性的回答问题,通过一些情景模拟训练等来提高小虹的应变能力,和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社工还可以对小虹进行间接治疗,可以与小虹的姨妈及小虹的生父母进行沟通,包括给予小虹更多的关爱,多和小虹谈心,增强小虹的信心;协调好两家关系,并且尊重小虹的选择(愿意在谁家成长),还可以与小虹所在学校联系,通过改善小虹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来达到小虹不良行为的改变、人格的完善。

六、 成效评估

主要通过观察和测量小虹的生活态度和性格变化进行评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测量表对小虹进行周期性测量,还可通过询问小虹的姨妈、生父母或老师同

学了解小虹的近况。要对小虹的一些转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前后形成对照,吸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与教训。

七、 社工反思

由于该案例尚未实行,只是计划,因此,主要反思是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整套计划中,深深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不足,在某些方面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但缺乏理论的储备而无法表达,因此以后需要加强理论素养。纵观整个计划,认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具有不少优点,例如效果会较明显,但可能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花费的人力物力资源会更大。

个案工作计划篇12

一、个案背景资料

二、个案资料收集摘要

三、问题分析与诊断

1、案主认识的问题

2、工作人员诊断的问题

3、工作要解决的问题

四、服务目标

1、总目标

2、分目标(此处要尽量细化)

五、服务模式及理论基础

注意:在罗列所使用的服务模式时要与案例结合

六、介入中的社工理念及技巧

七、介入系统和介入行动

1、介入计划

根据资料诊断、问题分析,描述从哪些系统进入介入行动

2、具体实施计划

确定会见期间任务,此处要设定会谈次数,在设计会谈内容时要构想好访谈提纲,即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应该准备哪些问题,设计哪些环节呢?每次会谈要有时间、地点、会谈目标、主要方法以及介入重点。

八、评估结案

1、评估方法与工具:

①工作者观察;

②案主的自述、认同感,对服务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估; ③督导老师的检测

2、结案

个案工作计划篇13

一、基本资料

,男,10岁,现在xx小学就读,健康状况一般,体型正常,脸色红润,身体素质一般。案主性格内向,平时与邻居、朋友交流很少,只与几个同学有来往。有时会一起与同学玩玩游戏。

二、背景资料

家庭背景、案主的父母多年前来到台州,案主也随着父母与姐妹来到台州,父母都在台州打工,加上还要承担3个孩子,条件比较一般,案主有一名姐姐,一名妹妹,姐姐上初中,而妹妹还小没上学,平时父母忙,需要周玉明照顾妹妹,因此与妹妹关系比较好,父母也没有时间管他,也没什么朋友,长期以来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没人管,便放纵自己,学习也不认真,加之学前以及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学好基础,导致到二年级还不怎么会写字。

个人经历、案主就读于xx小学,成绩中等偏下,现读二年级。因家境在校期间,案主不爱学习,不写作业,上课也不听,平时考试都是倒数,老师对于周玉明也有些不管的态度,平时的周玉明不爱写作业,因此老师也没有一定让他写作业的意思,而是把别人写好的作业拿给他抄,同学们也由于案主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三、主要问题

案主存在一些问题。他性格内向,由于自己消极的态度,不怎么与人交流,不太会写字,完全达不到二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就连模仿也模仿不来,且连自己的名字也不怎么熟悉,案主的家庭系统也存在着问题。父母长期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能力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对孩子不管不顾的状态,因此孩子比较孤僻,由于周玉明不太会写字,成绩更是倒数的,因此同学们都不怎么喜欢周玉明,因此导致周玉明的社交范围较小,同学们都不爱和他做朋友

四、问题分析

(一)问题确认。对于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据了解,周玉明本身没有存在问题(如先天性疾病之类),只是过于懒惰,自暴自弃,加上一年级的时候基础没学好,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案主的问题也是受到家庭以及学校老师同学的影响。同时,学校老师和家长也没有对此进行及时的处理,并有逐渐严重的趋势。因此,既要针对案主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还要结合外部资源共同解决案主的问题。

(二)对于同学们不喜欢周玉明的问题,是由于周玉明不会写字,成绩差直接导致的。只要把周玉明不会写字的问题克服,相信同学们会改变对周玉明的态度

五、服务计划

目标在于协助案主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帮助并促使其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协助其调整人际关系网络,促使案主能够自己努力去改善。具体计划如下、

1、帮助周玉明学会基本的写字,比如简单的一,好,又此类的汉字一百个。

2、加强对周玉明的心理教育,让他明白父母老师没有放弃自己,使自己也不会自暴自弃,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同学们对他改观,社交范围扩大。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六、服务提供

我了解了学校老师以及同学提供的初步信息后,约见了案主。第一次接触,案主虽没有表现出太多抵触情绪,但也比较沉默寡言,在多次见面交谈过程中,我与案主也相互了解了不少,明白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工根据案主情况,先从案主的心理情况开始,每个月对案主进行一次心理教育,每次40分钟,鼓励他,让他知道老师还没有放弃他,爸爸妈妈也很关心他,同学也会很愿意与他做朋友,让他要对自己有信心,重新拾起对自己的信念,积极应对和解决目前困难。

2、同时,我要对案主自身的问题进行处理,每个星期定期对案主写字进行辅导与帮助,每次一节课,帮助他学会基本的汉字,看他自己的能力,掌握一年级学生所应该学会的汉字,例如一,又等基本汉字一百个。

3、通过与老师家长的沟通,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例如与老师沟通,让老师定期的与案主交流,并且辅导他的作业,在父母方面,可以在空余的时间尽量陪陪孩子,也可以在学校每过一个月举办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会,促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七、想要达到的效果

1、通过三个月的服务提供,通过对案主12次的辅导,使得案主成功学会汉字,并且能够非常流畅的写下来。

2、通过对案主四次的心理教育,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案主明白自己的价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心,能够更好的练习写字以及一步步的提高学习成绩,赢得同学们的喜爱。

八、个案反思

我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会取得一定成效。我也一次你充分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其他社工的帮助,解决了案主的心理问题,通过学校老师的关心与教育,解决了案主的学习问题,通过家人的关怀,解决沉默寡言的问题,本案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取得案主支持方面,我们还不够到位,以致在随后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中经常无功而返,造成时间和精力的不必要损耗。因此,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地、全程了解案主的各种情况,与案主及时有效进行沟通。

推荐访问:个案 工作计划 个案工作计划书 个案工作计划书模板 个案工作计划表怎么填 个案工作计划表服务模式 个案工作计划表工作进度怎么写 个案工作计划表怎么写 个案工作计划表评估方法 个案工作计划表概述问题呈现及原因分析 个案工作计划书包含哪些内容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