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工作总结 >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五篇】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五篇】

时间:2023-09-01 15:45:04 工作总结 来源:网友投稿

一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大了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局党委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进一步明确局长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职能科室和具体人员,确定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利扶贫工作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五篇】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一、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加大了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局党委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帮扶工作,进一步明确局长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职能科室和具体人员,确定帮扶目标,完善帮扶机制,做到决心不变、热情不减、工作不松。同时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是进一步突出帮扶重点,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兴修水利农田受益面积500亩,兴建桥梁1座,修建饮水工程一1个。

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帮扶对象的联络和交流。通过电话、实地考察等形式,多次到结对村走访,局长新自到点3次,半年来共溪出人员到点帮扶31余人次。

二、下半年工作

下半年我县水利工作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和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的工作目标,紧紧围绕“民生水利”这个中心,健全完善防洪保障、饮水保障、灌溉保障、生态保障、工程保障、队伍保障六大体系,实现防洪、饮水、粮食、生态、工程和队伍六个安全。

一、着力抓好防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坚决实现“不垮一库一坝、杜绝群死群伤”的防汛工作总目标。

二、着力抓好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一是狠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建后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三、着力抓好灌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民用水户协会,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自2016年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办的指导下,高度重视、责任落实、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扶贫措施,结对帮扶的办法,利用各种优势,扎实做好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安全饮水、水利基础设施扶贫的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局班子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严格按照XXX市委、市政府和XX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开展工作,先后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扶贫工作,组建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针对干部人事调整,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成员,并成立专门的扶贫办,委派X名同志组成驻村工作组,专职负责脱贫攻坚工作。

(二)着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贫困户饮水安全保障

1、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解决情况。

2017年XX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中饮水不安全22户61人。其中,XX街道办1户1人水量不足,XX乡2户8人水质不达标,XX乡2户8人水质不达标、5户14人水量不足,XX村12户30人水量不足。目前通过利用2017年财政专项资金,新建、清掏机井解决XX乡共10户31人饮水安全问题;
启用XX村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井供水,满足该村12户30人用水需求。

2、农村贫困人口饮水保障情况。

一是全力实施管网延伸工程。XX等6个村和40个土地增减挂钩安置点,共计46.8公里供水管道敷设,解决场镇及沿线周边约4万人(包括沿线XX人农村贫困人口)用水问题。二是因地制宜实施打井工程。对暂不能实施管网延伸解决贫困户饮水的,拨付扶贫资金采取打井予以解决。2016年至2018年共计投入扶贫资金XX万元、新建水井XX口、解决XX人饮水问题。三是严格标准开展水质检测。2016年以来,按照贫困村分散式供水工程数不低于5%的比例进行水质抽检,共计投入XX万元资金进行检测,确保贫困户喝上放心水。

3、“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开展情况。

自“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组织150名排查人员,对全市XX个贫困村、XX多户对象开展全覆盖排查,发现疑似安全饮水突出问题80户。2019年7月25日,我局抽派人员分4组与相关乡镇、村社一起对贫困户反映的问题逐一入户走访、现场查看,对标贫困户饮水安全4个标准,认真研判。经仔细研究,最终确认17户贫困户饮水存在安全问题并录入系统。2019年的所有问题已于2019年9月30日前全部整改完成。

2020年我市对全市XX个镇(街道),共计XX户贫困户的饮水安全情况进行了全覆盖入户核查,其中反映取水量不足的问题24个、反映饮水质不达标的问题12个、反映取水不便问题10个,主要饮水不安全类型为取水量不足,原因多为季节性饮用水短缺,截至2020年6月30日,上述46个向XXX市报送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根据“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饮水安全问题,我局深入剖析问题根源,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列出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加强技术指导,通过政策宣传、新建机井、设施维护等方式立行力改,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同时,加强成果运用,制定了饮水安全问题成果运用分析报告,对标对表省市精神,分级分类科学施策,切实巩固我市安全饮水成果。

4、饮水安全监督检查

为顺利完成全市贫困人口安全饮水目标任务,我局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认真学习中央、省、市扶贫攻坚的文件和农村安全饮水的相关政策,我局专题研究制度建设,结合XX市脱贫攻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XX市水务局脱贫攻坚实施方案》、《XX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供排水专项实施方案》、《XX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供排水指导意见》、《XX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供排水信息报送制度》、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具体措施、保障措施四个方面作了具体安排,为工作整体推进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措施、明确了责任。同时我局先后多次召集乡镇(街道)分管领导和水务水产管理站负责人,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为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为加强技术指导,强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水务局分成了4个大组进行检查督促,分组中充分考虑各科室的职责、项目建设、技术力量,力求科学合理、实事求是,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对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点对点强化督促指导,夯实了群众基础。

5、用水水源地保护

2014年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原共有34处,经整改合并,截止2017年底有27处。XXXX镇8处水源地涉及贫困村,现已进行整改。其中,XXX5处已整改完成,解决辖区内11.68万人供水问题;
XXX3处水源地正在整改中,预计项目实施完成后解决12.6万人供水问题。

(三)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有序推进水利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1、按照XX省水利厅及XXX市相关要求编制了XX市城乡居民饮水三年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拟通过新建原水管道、自来水厂、配水管网等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新格局,力争到2021年实现到2021年实现城乡居民饮用水集中供水率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85%以上,供水保证率95%以上。目前方案已通过XXX市水务局的技术审查,目前正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工程建设,其中原水管道工程的可研及初步设计已经完成,原水管道已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XX管道建设、XX水厂已完成,已完成城区到石钟的输水管道建设,并通水运行;
xx水厂整治建设中。

2、2017年水利发展资金(农业水价统合改革)总投资XX万元;
2016年XX市级财政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第二批总投资XX万元;
2017年市级财政农田水利项目总投资XX万元。三个项目均已完工。

3、2017年新出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XX万,建设地点:XX、XX、XX、XX,全面完工并验收合格。

4、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补齐我市污水处理短板,2017年我市启动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采用PPP模式建设,由XX有限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投资建设,项目新建2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159公里,总投资11.14亿元。2017年实施XX等15个乡镇,2018年实施XX等13个乡镇。2018年5月因XX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再投资建设,9月市政府临时接管该项目,通过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及我局现场督导和乡镇大力配合,2018年12月,28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全部建成运行。至此我市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场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达标排放,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5、XX桥段防洪治理工程,总投资为XX万元(其中工程直接费用XX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补助及地方配套;
XX段防洪治理工程,总投资为XX万元(其中工程直接费用XX万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补助及地方配套。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6、2019年XX省下达我市省级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预算XX万元,根据资金安排,我市实施了XX乡安全村供水管道建设,项目业主为XX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内容为新建供水主管2.4km,水源为XX自来水厂。通过项目的实施巩固提升了XX村200余人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50余人)。

7、饮水三年巩固提升工程,2019年投资XX万元。目前,XX桥至明星水库原水管道建设、XX水厂已完成,已完成城区到XX的输水管道建设,并通水运行;
XX水厂整治建设中。

8、2020年我局开始实施XX镇、XX镇贫困村自来水管网建设项目,该2个项目资金来源为XX市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计投入金额2000万元,项目现处于完成招投标在建中,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解决乡镇贫困村安全饮用水供给不足的问题。

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全市扶贫专项资金涉水项目的实施方案评审、专项督查检查、项目验收整改等工作。

(四)“五个一”对口帮扶工作

我局对口帮扶XX乡XX村、XX村,XX村。其中金简村贫困户151户,XX村贫困户86户,XX村贫困户31户,2017年均已全部脱贫。一是自2016年起,先后委派6名同志驻贫困村,争取XX万元上级奖补资金对XX村、XX村、XX村及XX村4个村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帮扶。二是认真开展“五个一”帮扶力量工作,编制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及时开展帮扶培训,做到贫困户全覆盖帮扶,并顺利通过2016年—2018年国家、省、市考核验收。

2020年以来,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人员落实,成立以XX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局属相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联系帮扶工作会议至少1次,每季度到村上至少调研指导1次,至少解决1-2个重点问题,定期召开扶贫工作协调会,完善扶贫内容,更新工作措施。由XX、XX两名同志负责脱贫攻坚工作,成为联系脱贫攻坚工作的纽带,加强与市移民扶贫办和贫困村的联系,及时了解扶贫工作新政策、新要求,掌握扶贫工作进展情况,认真做好扶贫工作信息、总结报告等日常工作的开展。由XX、XX两名同志负责脱贫攻坚工作,成为联系脱贫攻坚工作的纽带,加强与市移民扶贫办和贫困村的联系,及时了解扶贫工作新政策、新要求,掌握扶贫工作进展情况;认真做好扶贫工作信息、总结报告等日常工作的开展。

每季度与驻村干部谈心谈话1次,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有无述求和困难,督查驻村干部是否同村两委奋斗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第一线。要求驻村干部多学习、多思考,探索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方法;
充分发动脱贫户、依靠脱贫户,调动脱贫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树立信心、走上致富路子;
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熟悉扶贫政策,能为脱贫户办实事,善于为脱贫户解难事,把脱贫户的事当成自家事,深入帮扶脱贫户致富奔小康。

组织帮扶责任人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等扶贫资料,学懂悟透,将学习收获延伸到脱贫户家中。做好每2月一次到脱贫户家中走访慰问,引导村民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生活陋习,使脱贫致富思想不断融入全村群众的脑海,切实增强已脱贫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巩固提升的信念,向全体村民灌输扶贫先扶志的理念,树立脱贫光荣的意识。要求帮扶责任人每月到脱贫户家中走访慰问,因户施策,制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加强返贫监测

搜集整理好2016-2020的五个一帮扶资料待查,认真清理扶贫领域水利项目,开展好对帮扶责任人的资料填写培训工作,力争资料详实经得起查验。

(五)取得的成绩

经过全局的努力,我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6年—2018年水利行业扶贫工作顺利通过了省、市考核验收,为XX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基础。三年来,我局扶贫人员工作也受到上级认可:先后有10名同志荣获 “XX省水利脱贫攻坚年度先进个人”、“XXX市优秀驻村工作队员” 、“XX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XX年度优秀第一书记”“ XX市年度优秀驻村干部”等光荣称号。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统筹做好水务领域脱贫攻坚工作,整合各部门力量,强化沟通协调,不断创新精准帮扶模式,加快XX市城乡居民饮水三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大水厂”集中供水,加大现有水源地整改力度,提高供水效率,从根源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确保打赢我市水务领域脱贫攻坚战。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根据市人大脱贫攻坚第四调研组工作要求,现将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汇报如下:

一、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县水利局精准扶贫挂点小溪乡长源村、桃枝村、小溪村、流源村和鹅婆村共5个村,56名帮扶干部帮扶贫困户260户,2018年增加了深度贫困村小溪乡坳下村。行业扶贫涉及工作主要是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喝上安全水,我县从2016年起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主要通过管网延伸、新建扩建集中供水工程、引山泉水或打井、健康水站等方式,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2017年度计划投资1.67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计划投资5677万元,其余为县级整合资金。2018年我县对农村居民挑水户实行单户打井或接集中供水工程予以解决,同时聚焦对接深度贫困村,实施小微型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对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由雩山水务公司进行城乡一体化改造运营,所需资金据实列支。

二、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一)挂点村扶贫工作

明确了以局长为组长的XX水利扶贫领导小组和班子成员带队的挂点村帮扶工作小组,制定了XX县水利扶贫工作方案。明确了各帮扶工作队职责分工,组织了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发放宣传手册,宣讲帮扶惠民政策等一系列工作,并派出一名副科干部为工作队长,2名驻村第一书记和2名常驻队员到挂点村。全体帮扶干部积极深入挂点联系村、联系户,掌握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分析致贫原因,并为贫困户制定了切实可行脱贫方案。帮助贫困村成立了合作社,开展了技能培训,拓宽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渠道。加强了驻点贫困村开展结合农村实际的良好民俗活动,树立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创新了扶贫方式逐步破除等陋习致贫的突出问题。形成了长期督查,长期坚持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了涉及贫困户切身利益的若干问题,努力打造了干群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二)行业扶贫工作

(1)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巩固项目。2017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123个“十三五”贫困村改造或新建水厂项目,项目涉及23乡镇,主要建设内容为:水厂改造、管网延伸,受益人口367730人,其中贫困人口数36775人,覆盖全县115个贫困村。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占总投资92.5%,项目可以在6月底前完成。2018年通过对我县农村饮水情况的调查,我县尚有挑水户1682户,我县今年对挑水户采取打手压井和接集中供水方式解决,单户打压水井按照4000元/户,接入集中供水工程按照1000元/户,以乡镇为单位核算,采用工程模式,确保施工安全和资金安全。由项目乡镇包干统筹结算,结余资金用于本乡镇脱贫攻坚项目统筹使用。深度贫困村则根据项目需要建设小微工程解决饮水安全。目前项目建设方案和资金均批复,项目乡镇正在组织实施。计划于10月底前完成。

(2)防洪工程项目。段屋乡防洪工程总投资为2179.1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90万元),罗江乡前村河堤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为3177.5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434万元),小溪圩镇防洪工程总投资1764.9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00万元),祁禄山圩镇防洪工程总投资132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00万元)。段屋乡防洪工程完成总投资的79%,罗江乡防洪工程总投资的55%,小溪防洪工程完成工程总投资的95%,祁禄山圩镇防洪工程完成工程总投资的96%。

(3)农田水利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2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00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400万元。项目于2017年5月底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均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三、主要做法

1、尽早谋划,做好脱贫攻坚计划。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水利扶贫,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XX县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县水利局也制定了《XX县水利局水利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特别是根据贫困村指标体系负面(欠账)清单要求,以村为单位对饮水不安全问题进行了全县摸底调查,统计了不安全饮水贫困户,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逐一梳理解决。制定了扶贫项目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程序,编制了水利扶贫规划,做好了扶贫项目储备,并对项目的可行性作了必要的调研。

2、抓好水利项目建设,全力做好水利扶贫工作。

我县水利扶贫项目投入大,涉及乡镇多,项目点分散。我们根据各自项目特点,狠抓项目质量和进度,加密调度,确保项目进展顺利,也真正让水利工程达到建成一处,发挥一处效益,特别是对不安全饮水群众造册登记,通过工程措施,做到销号整改。

3、精准对接,落实责任做好行业扶贫工作。

今年5月份,县水利局全体领导干部分成9个工作组,在村组干部的配合下,对全县357个行政村进村入户进行饮水情况调查,对每户农户的饮水现状进行核实,建立台帐,对饮水安全有问题农户提出解决方案,并由调查组领导干部跟踪对接解决结果并签字确认销号。同时印发了宣传单2万份,对我县农饮政策和饮水安全标准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入户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科学、安全饮水。同时委托县疾控中心对我县135个疑似水质不安全村居进行水质检测,对水质不安全区域,结合我县水系分布情况,提出解决措施和方案,确保饮用水安全。

四、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进度有待加强。我县扶贫项目较多,特别是农饮项目我县自我加压,整合资金投入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建设和管理难度很大,加上征地拆迁等工作导致项目进度滞后,下一步需加强项目调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2、挂点扶贫思路有待改进。结对帮扶方式不够多样,帮扶措施针对性有待加强。特别是帮扶的小溪村,由于位于圩镇,产业帮扶思路单一,贫困户致富途径少,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发展致富产业。

3、行业扶贫宣传工作需要加强。我县人口多,分布广,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集中供水需求大,要求高。虽然通过多年努力,我县建成了200多处集中供水工程,集中供水工程建成后产权均移交给当地政府,但大部分由社会人员承包经营水厂,水价和开户费均由承包人收取,无人监管。资源长期被个人占用,造成农户门前有自来水管,鉴于开户费等资金压力,无法使用自来水,特别是贫困户、低保户和独居老人弱势群体挑水喝现象较多,监管不到位,供水水质状况令人担忧。目前我县水厂均没有落实消毒措施,我局联合卫计委对水厂管理人员进行多次业务培训,但均无法落实水质运行管理职责,仅仅看重在管道维护和水费收取,水厂管理安全隐患大,特别容易发生群体性安全隐患。大部分还是看重开户费,基本出于杀鸡取卵方式,最后形成政府包袱。水源纠纷多,村组间水源矛盾大,无法综合利用,均以局部利益为重,造成水厂无法发挥正常效益或限制效益。由于水源纠纷,造成输水管被当地群众挖起锯断情况时有发生,水厂没有发挥效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4、水厂的后续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我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82.3mm,年最大年降雨量为2517.4mm(1998年),年最小年降雨量为975.6mm(1986年),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匀,4~6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8%,7~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23%。正常年份群众对自来水需求不是很重视,加之水质问题,仅仅局部干旱区域或干旱年份对自来水要求高。水厂正常运行维护费用高,收取水费难以维持水厂正常运行,制约我县水厂健康有序发展。

五、下步工作计划

1、继续完善扶贫措施,确保整改效果。进一步加强对帮扶责任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和督查,配合挂点乡村继续做好精准扶贫的相关问题整改工作。加大精准扶贫惠农政策宣传力度,让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并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2、加强项目调度,确保按期完工。对农饮项目加强调度,加大专业技术力量的整合,每日在微信工作群通报工程进展情况,每周根据各乡镇项目进展情况报县政府督查科进行全县通报排位,每月对进度最后乡镇召开项目现场促进会。对项目监理单位人员实行动态考勤,严格落实监理人员在岗在位,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对项目乡镇和水利局工作实行问责制度,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项目进度。

3、积极做好政府行业扶贫助手。

认真谋划好行业扶贫工作重点,做好行业扶贫规划,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引导农户科学、合理理解饮水安全,同时联合卫生、乡镇等部门,加强对建成水厂的管理和运行,确保水质安全,发挥工程应有的效益。同时全力推进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进程,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精准扶贫;
典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3

1保定市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位置,在“精准扶贫”问题上,一直以在该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积极遵循“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同时也符合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计划部署,围绕以“1+3+5”模式为格局的扶贫工作开展,以促进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为核心,解放被扶贫地人员思想,在主动对接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的同时,以特殊变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市场进行扶贫,对接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利用这些地区的优势企业,独特工业和商业资本,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扶贫成效上,防止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全力推进全面准确的扶贫。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五大功能”,为了推进200个村15万人逐步实现脱贫,实现2017贫困县综合扶贫和人人脱贫的目标。实施精准扶贫,准确扶贫,特别需要在加大扶贫总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扶贫供给方面的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脱贫,农民都需要致富,特别是在工业制造等方面贫困的地区,加强扶贫开发和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可以说,保定市摆脱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就应当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以往的“需求侧改革”的新概念,内涵是以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改革方向,主席强调过:“在适度扩张总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努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完善供应体系和效率”。精准扶贫中的“帮助”和“贫困”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供求关系。在繁重的脱贫任务中,要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重点就在于是否实现精确扶贫。事实上,当精准扶贫作为顶层设计推出时,也在公共政策中予以呈现。同时精准扶贫是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正是传统扶贫方式的转型推进。国家顺应时事适时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使扶贫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修正要素配置结构,提高社会攻击的质量,同时改善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社会供给政策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匹配。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看精准扶贫就是说以扶贫投入侧为切入点,把钱真正花在实处,把扶贫真正扶到核心上,并以此助力精准脱贫。

3现状分析

3.1保定市扶贫现阶段成果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保定市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的政策与精神,把精准扶贫和供给侧改革作为民生之本、重中之重。保定市领导将实事求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扶贫机制、科学的整合规划结合到一起服务于精准扶贫,明确精准扶贫对象,加大富民产业的建设和稳定就业扶持力度。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的“五大功能”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各项困难。注重精准扶贫的进程、吸收借鉴优秀的扶贫措施,全面推进各项产业扶贫的融资与集资,支持贫困地区的迁移和重建,以特色生态推动经济发展,着重关注贫困地的教育事业和毫不动摇的社会保障这些精准扶贫项目。不仅如此,还首创性的将农业、金融业、光伏产业、股份合作产业、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土地搬迁、和农村就业与扶贫进行相对接,全面助力扶贫发展。

保定市精史銎豆步立156个扶贫单位,在204个贫困村都派出了工作组帮扶,省级帮扶单位共108个分散在156个帮扶村内,其他县安排帮扶了721个村,不折不扣的做到了全保定贫困村的全覆盖。强化基础扶贫保障措施,建立责任到人的目标体系,实行职责分工控制的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同时对扶贫队伍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尽全力协助贫困县有关部门,确保所有工作的执行到位。特别是在基本的条件最差,相较而言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县,保定市采取了多项不同措施进行重点扶贫。

不仅如此,政府还联系了其他精准扶贫示范村,旨在帮助贫困的原因,促进精准扶贫信息的完善,促进收入增长的各类产业发展,总的来说即是将促进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的行业作为扶贫突出手段,建设特色产业区或公园,对村干部和领导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同时丰富自身扶贫业务,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大的新型产业发挥其带动作用;
引导一批贫困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点推进,提高保定市扶贫总体水平。

截止到2016年底,保定市的贫困人口总数从“十二五”初期的不到140万减少到只剩31万人,唐县、易县等突出典型已经进入小康时代,2017年博野县、望都县等5县预计整体脱贫。

3.2保定市精准扶贫突出典型

3.2.1保定涞水:新模式促进新发展

涞水县的下明峪村是保定市扶贫攻坚的突出典型之一,他们村利用本村的优势,形成了其特有的在远靠林果,近靠兔,中期靠大棚保收入的思路。

2012年,下明峪村开始起用新的扶贫模式,即政府负责提供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农户提供土地、劳力等并可以作为股份入股(如食用菌基地的股份合作制,脱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合作社负责基地的经营,金融机构负责资金的提供。随着下明峪村脱贫致富工作的进展,下明峪村的道路、水井、自来水管道、街道环境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改善,各家各户都安上了卫星电视。下明峪村下一步还计划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

3.2.2易县“旅游+扶贫”让贫困群众搭上致富快车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2011年被列为特困地区。但同时其农业规模大,旅游资源丰富,该县结合本县的县情,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在2012年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

(1)建设“旅游+扶贫”的新模式。

在易县辖区内,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多处文化遗迹和文保单位,林木覆盖率高,是联合国命名的第一批“千年古县”。虽然资源丰富,但如何利用,如何让群众又快又好的实现脱贫梦,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县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出发,抓住发展机遇,规划确定了清西陵、紫荆关、洪崖山、狼牙山、蔡家峪、易水湖六大旅游扶贫区域,设立了52个旅游精品村,满族文化、长城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各种文化丰富多彩,相映生辉。通过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努力,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扶贫”模式,希望将易县的旅游资源由多变为强,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以促进脱贫梦的早日实现。

(2)培育四大“旅游+扶贫”新业态。

易县立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优势,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策,有效将各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态。

易县安格庄乡的金坡村、新东古县村等村,邻近景区,因此对这样的乡、村实施旅游经营的模式,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等,由贫困群众直接经营取得收入,还可以开办小超市、小便利店等,既便利游客又能提高收入,增加贫困群众的非农劳动收入,有助于他们脱贫致富。

游客到景点旅游,通常会需要导游或接待服务人员,而最合适的人员便是熟知当地情况的村民,对这一现状,易县实施了旅游务工的业态,鼓励当地贫困居民参与接待服务,挣取劳务。游客旅游结束后,往往会想买一些土特产和在城市买不到的东西,这就启发了易县实施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农村的柴鸡蛋、药材和一些农产品,还有手工业产品如手工鞋垫、刺绣、编织品等等,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易县还成立了旅游扶贫合作社,贫困群众可以以各种形式如以人力、土地等入股,然后就可以参与经营,取得分红,增加收入。易县现已成立18个旅游扶贫合作社,共吸引了900多个贫困户入股,是易县旅游扶贫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显著成效的举措。

(3)实施“旅游+扶贫”新工程。

易县由于大多是山区,其基础设施都还较为落后,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易县决定由政府投资建设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村民大多出身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技能有限,针对这一短项,易县开办专题培训,旨在着重提高旅游经营、务工人员的经营和服务技能,促进本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更多的提高。贫困群众通过旅游业来脱贫也需要启动资金,本就贫困的经济条件,资金也十分有限,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易县对从事各类旅游经营的贫困户给予了不同档次的资金补贴支持或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易县的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已帮助6000多名贫困群众解决了贫困问题,实现了脱贫梦。

3.2.3唐县齐家佐乡发展六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唐县齐家佐乡党委、政府在扶中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大力推进林果产业、旅游产业、家庭手工业、光伏发电产业、电商扶贫产业、林下制种产业六大扶贫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脱贫。

4结论

从供给侧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之所以没有非常系统的实现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包括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贫困识别机制系统和多年以来的传统习惯,还有贫困群体缺乏反抗斗争精神,对国家政策和方针的不了解,以及低投资和缺乏政府的资助,还有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要实现真正准确的扶贫工作,首先,要在保定市开展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对村的精准扶贫实施要有保障,要有利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在供给侧投入和精准识别环节,除了对现有的自上而下的系统进行整改,还应该基于融合的贫困群体的目标。提醒建议贫困农户参与组织自下而上的机制,而非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福利机构如当地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协助和监督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如此,还应当大大减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排斥和可抗性问题。此外,要改变贫困群体和政府对扶贫模式的既定概念,创新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手工业、光伏业等旧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内部报告),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R].2013.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成就、问题与展望

(一)“十五”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年)》的要求,我省以工代赈建设纳入实现*在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眼于贫困地区的持续和谐发展,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了贫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全省扶贫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以工代赈投入最多的时期,共投入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0.78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资金7.152亿元、国债资金3.628亿元;
地方以工代赈配套投入2.668亿元,其中省级配套投入9486.6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投入的要求,安排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工代赈资金9.4212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6.3855亿元、国债资金3.0357亿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数87.4%;
安排非重点县内的省定贫困乡以工代赈资金1.3588亿元(其中预算内资金0.7665亿元、国债资金0.5923亿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数的12.6%。五年累计新建、改建农村道路9302公里,架设中小桥梁270座11717延米,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交通落后面貌,提升了贫困地区开放条件和经济发展能力;
重点扶持鄱阳湖区机电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兴建山区小型灌溉工程和农田水毁工程修复及水利抗旱设施建设,先后加固维修病险水库297座、开挖衬砌渠道1053公里、兴建改造电排(灌)站265座装机30414千瓦,共改造中低产田34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41万亩,进一步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
面向贫困人口集中连片的乡村,因地制宜,合理建设“采水、集水、引水和改水”的四类工程,共打明井0.85万口、手摇井2.8万眼,简易自来水工程230处,解决了100.2万人、74.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采取治山、治水、筑坝、护坡、封山育林等措施,累计治理小流域面积56.2万亩,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并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优质脐橙、早熟梨等林果示范基地,辐射和带动周边贫困地区群众发展果业37.3万亩,提高了贫困地区山地资源开发效益;
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参与项目工程建设,及时发放务工群众劳务报酬。“十五”期间全省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共发放劳务报酬达15439万元,成为贫困群众直接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十五”以工代赈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扶贫开发呈现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但也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进入21世纪,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全省贫困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反贫困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一是剩余绝对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加大。至*年底,全省农村年收入不足683元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近80万人,这部分贫困人口多散布在条件恶劣、资源及生产要素匮乏的深山区、水库淹没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解决这些人口的脱贫问题,需要比过去花加倍的力气。二是低收入人口较多,返贫现象不容忽视。我省现有收入在683元至944元的低收入人口有130多万,这部分人口只是低水平解决了基本温饱,存在着极大的脆弱性,尚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收入波动很大,因病、因灾、因学、因市场波动等极易返贫,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扶贫效果,影响了脱贫进程。三是传统致贫成因尚未根本改变,基础设施落后仍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障碍。据扶贫监测,至*年底,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尚有13.04%的自然村未通公路,8.32%的自然村没通电话,7%的自然村不能正常收看电视,92.1%的自然村没有合格医生。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和迫切。四是区域性经济发展对贫困人口的拉动作用减弱,贫困群众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相对弱势地位问题更为突出。区域性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转向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依托经济发展来缓解贫困、让经济发展成果自动“滴落”到贫困阶层的扶贫思想面临冲击,在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迫切需要适时调整扶贫政策,转变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扶贫机制。

(三)发展环境和机遇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工代赈建设存在许多难得的有利条件,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为贫困地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农业发展方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放在优先位置,向“三农”倾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开始并将继续朝着有利“三农”方向调整,为加快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

二是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为我省贫困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统筹区域发展,在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中央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延伸到中部地区。我省41个县(市)列为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市)(其中21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国家将从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这为老区贫困地区提供了加快发展难得机遇。

三是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了条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计划的全面和超额完成,全省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整体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协调,以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实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也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有一支成熟的工作队伍,积累了许多以工代赈工作经验。全省各地在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实践中,按照国家的以工代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项目计划、资金监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管理队伍。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这些有益的经验,对提高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效益将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立和谐社会“五个统筹”和开发式扶贫的要求,坚持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融入实现*在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部署,围绕提高贫困群众收入这一中心任务,以实施民生工程为主题,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发展、开发式扶贫。把实现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贯穿于以工代赈建设的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和谐创业创造条件。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我省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各个贫困区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其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必须因地制宜,从各个贫困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各个区域以工代赈建设的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相对集中,重点突破,从而提高以工代赈的建设效果。

3、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艰巨、工程量大,要区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搞好国家以工代赈规模和贫困地区实际需要的衔接统筹,合理安排项目投资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杜绝不顾财力,四面开花,一哄而上搞半拉子工程。

4、坚持扶贫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以工代赈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贫困地区长远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以政府以工代赈政策和资金扶持为引导,调动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和组织项目所在地农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落实兑现投劳群众的劳动报酬,使建设与赈济相结合、农民增收的短期利益与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利益相统一。

6、坚持拓宽思路,求实创新。树立开放式扶贫的新思维,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对常规扶贫措施难以奏效的贫困地方,要采取异地扶贫的方式,并结合以工代赈的特点,扶持移民迁入地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战略,通过相关规划的衔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综合扶贫效益。

三、“十一五”以工代赈主要建设目标与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工代赈以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为目标,在项目布局上,以小中型项目为主,同时每年安排一批以工代赈重点示范项目,建设内容继续突出农村道路、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农田和人畜饮水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大小流域治理和与当地优势产业开发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适当支持扶贫搬迁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试点自然村村内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

(一)农村公路建设

围绕全省实施大开放战略,坚持“完善网络、提高等级、强化功能”的思路,着眼长远发展,适当超前,重点扶持乡(镇)至行政村、行政村至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和改造,提高通达深度和通畅能力;
在保证多数贫困人口出行需要的同时,统筹安排跨行政区乡(镇、林场)村断头路、路网路和渡改桥项目建设,扶持为资源开发、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市场建设等配套的乡(镇、林场)村公路项目建设。规划五年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独立桥(涵)10175延米,其中路面硬化1500公里,配合新农村建设硬化村组路及通户巷道5500公里,力争“十一五”期末贫困地区的乡镇公路等级全面得到改造提升,乡镇至行政村基本通硬化公路。

(二)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

以稳定提高耕地单产水平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目标,重点建设抗旱设施,坚持中型与小微型水利工程结合,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微型为主,因地制宜采取整村推进或整体推进办法,继续搞好中低产田改造、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的挖潜配套改造、山区、丘陵区、库区提灌设施和鄱阳湖区排灌设施更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面积。结合水势建陂造圳,兴建必要的山塘和小型水坝,调控水资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规划五年累计增改灌溉面积150万亩,其中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20万亩,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基本满足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在建设中,应牢固树立节水意识,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三)人畜饮水工程

配合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在人畜饮水困难的贫困地区,大力兴建蓄水池、集水井,贮存天然降雨,适度开采地下水,对地方病突出或水质不达标的湖区和矿区实施改水工程,科学利用自然落差,按照“总引管(渠)补助、进户管自筹”办法,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村级供水工程,适当建设乡镇(林场)自来水工程,解决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并确保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规划五年共解决75万人、2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项目建设中,要搞好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衔接,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尤其是水资源情况的勘测分析,保证建一处、成一处。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护措施,加强管理,保证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

(四)小流域治理

本着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分片实施、综合治理的思路,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恢复生态环境与片区综合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生态保护和治理建设的有效机制,提高小流域治理的实际效果。规划五年治理小流域面积10万亩,重点治理赣南地区的水土流失、“五河”源区水资源保护及低产油茶林、毛竹林改造,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四、资金筹措与预期效益

(一)资金筹措

根据“十一五”以工代赈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参照“十五”时期我省以工代赈资金投资情况,规划“十一五”期间全省以工代赈总投资13亿元,其中争取国家以工代赈项目资金10亿元,省财政、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及地方配套3亿元。全省实际年度投资规模按照积极争取、积极配套、量力而行原则,由国家实际下达的年度资金确定,年度分行业投资根据“行业配套能力、多配多建”的原则安排计划。

(二)预期效益

五年预计投入以工代赈建设资金达13亿元,促成贫困地区建设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环境工程。一是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堤防状况,提高贫困地区优质粮食、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生产水平,抗灾力也进一步增强;
二是进一步改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更加方便群众出行,降低运输成本,加快农村开放进程,扩大对外交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是进一步改善安全饮水条件,有效控制地方病发生,增强群众的体质;
四是有利于恢复贫困地区自然植被,提高流域内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和休养生息能力;
五是贫困地区群众通过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预计可获得劳务报酬收入2亿元;
六是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关怀,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以工代赈是国家重要的特殊的扶贫政策,关系到千百万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以工代赈的领导。发展改革部门作为以工代赈建设的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新阶段以工代赈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计划安排、组织协调、资金管理、项目建设等各个环节切实负起责任。按照“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抓落实”的总体要求,层层落实以工代赈工作责任制,尤其要强化县级以工代赈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务求使工作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行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形成上下互动,左右合力,聚焦以工代赈建设事业的工作局面。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工代赈工作机构,努力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适应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

(二)强化规划的指导,建立和完善以工代赈项目库

以工代赈规划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前提和依据,项目则是实施规划的载体。必须发挥好规划的指导作用,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性,并根据全省以工代赈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并不断完善省、县两级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建立项目储备库和立项过程中,应及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避免项目重复申报、重复投资的情况发生。列入以工代赈年度计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储备库中选择,其中乡村硬化公路、独立桥梁、中型灌渠等重点骨干项目应从省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中选择,小型设施工程从县级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中选择。县级规划必须做细、做实基础调研工作,要准确反映乡村道路、小型泵站(提、排灌站)、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渠道(水圳、水陂)延伸配套、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总需求和分年具体建设项目。设区市负责重点骨干项目的核报及县级规划项目备案工作。真正形成按规划立项、按项目安排计划、按项目组织实施、据效益考核的良性机制,确保以工代赈建设有序推进、健康发展。

(三)突出以工代赈特色,落实农民投劳报酬

落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是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以工代赈特色和本质的要求。要在做好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和行之有效的劳务报酬标准,并形成规章,保持相对稳定。县级发改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优先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并按规定支付相应的劳务报酬。劳务报酬发放工作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规范操作,严格管理,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到务工群众手中。

(四)加大资金整合,提高配套能力

根据中央关于积极整合政府支农资金的要求,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在管好用好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同时,以改善贫困地区整体发展环境为目标,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积极争取相关支农投资、贷款的配套投入。建立相应的政策引导机制,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与发展。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的援助资金、优惠贷款,共同致力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地方财力的增长,各地要尽可能加大以工代赈资金配套力度,努力提高资金配套比例,扩大以工代赈建设规模。

(五)注重部门协调配合,发挥整体效益

我省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扶贫开发单靠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采取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扶贫方式,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发展改革部门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加强与财政、农业、交通、水利、教育、城建、科技、新农村办及相关扶贫开发部门的协调配合,在抓好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退耕还林、农民素质教育、小城镇建设、新农村试点建设等其它扶贫措施和扶贫工程的整合与衔接,突出综合措施、综合手段的运用,最大限度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推荐访问:扶贫 工作总结 水利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五篇】 水利扶贫工作总结(精选5篇) 水利扶贫工作汇报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