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脱贫攻坚 > 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县的有机衔接路径研究——以豫南X县为例

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业县的有机衔接路径研究——以豫南X县为例

时间:2023-10-05 19:40:03 脱贫攻坚 来源:网友投稿

祝大鼎

(新疆师范大学,830000,新疆乌鲁木齐)

2022 年党中央发布的1 号文件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要重点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1]。这对于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农业县来说,蕴含着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如何深刻领悟精神、转换工作重心、促进共同富裕,是衔接中的主线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培育广大脱贫后农民的动能,向乡村振兴输送动力,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豫南X 县位于河南省中南部,京港澳高速和京广铁路穿插而过,地势平坦,属于湿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总人口为88 万,总耕地为7.87 万hm2,是全省脱贫攻坚任务重的12 个非贫困县之一,具有贫困人口的村有272 个。X 县作为农业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芝麻和油菜等,畜牧产业养殖品种主要有生猪、毛肉兔、蛋肉鸡,近年发展迅速,出栏量居于河南省前列。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容上的延续性和实践中的协同性。在两大战略政策的交汇衔接期,需要清醒地厘清二者之间的深刻内涵与逻辑,确保后续各项战略目标有序实现。

1.1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脱贫攻坚扮演着奠基者的角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基础、人才储备、文化挖掘和生态恢复,为后续振兴提供了实践指南。

2018 年,习总书记在视察四川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和前提还是要把脱贫攻坚战打赢打好”。[2]脱贫攻坚之所以是前提,就在于需要先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和贫困人口的基础需求,否则乡村振兴战略就失去了实施土壤。长期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城乡差距较大,特别是对于贫困县来说,首要目标便是补齐“最贫困”的短板,进而可在乡村振兴中长期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满足乡村的更高层次需要。只有啃得下“贫困硬骨头”,才能为乡村振兴创造战略格局。在时序上,二者是延续共通的,脱贫攻坚战是2015 年至2020 年,瞄准对象是绝对贫困,乡村振兴自2018 年开始,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到2050 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凝练出了脱贫攻坚精神,锻造出了了解乡村、攻坚克难的脱贫干部,总结提炼出了脱贫经验和政策成果。正是在此背景上,把振兴对象扩大到整个乡村,

1.2 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强化纵深动力

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伟大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是部分乡村村民仍有返贫的可能性。巩固脱贫成果正可以利用乡村振兴的契机,消除内部返贫隐患,例如产业发展基础弱、贫困户内生发展力量不足及易地扶贫搬迁户融入新社区难等问题。由于二者目标对象不同,前者是贫困地区和人员,后者是全部的农村人口和区域,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可深入贫困地区,增大已脱贫人员走向富裕的可能,巩固脱贫成果,从产业扶贫走向产业兴旺、从易地扶贫到宜居乡村、从脱贫摘帽到生活富裕,在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正是乡村振兴的推进,使得农民在脱贫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可持续脱贫的能力,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发展,激活农村稳步向上发展的纵深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有一系列的政策体制改革创新,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握乡村振兴机遇,形成由内而外和上下一致的振兴局面。

2.1 统筹机制体制,生成振兴动力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交汇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做好二者政策体制的顺利衔接过渡。根据当地实情结合中央精神,制定衔接过渡方案,解决好内容叠加冲突问题,若是体制机制不畅通,就会导致二者战略协同程度大大降低。

豫南X 县由于贫困村民较多,一时脱贫易有返贫风险,因而明确了“脱帽不脱责任”的责任担当及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始终围绕人民富裕这一条主线,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从思想源头出发,X 县每周组织全县扶贫学习例会,主要学习习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讲话及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精神。从县到村围绕着“两不愁三保障”层层传导思想,凝聚向心力提升执行力,防止个别基层干部在制订政策时出现政策前瞻性不足和长效性较差等问题。二是针对衔接期易出现的返贫风险提出了由书记、县长签订负责书,四大班子齐下乡,乡镇干部扎入村支部的帮扶责任机制,加强了组织力量,优化了体制程序。每月26 日定为“帮扶日”,所有责任人进村入户开展帮扶活动。针对特别困难的两个贫困村,采取三级书记遍访的办法,确保衔接期间不忽略任何一人,有效防止返贫问题的发生。

体制机制的改革优化只有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有效推进战略进程,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X 县自脱贫攻坚以来至2020 年,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长到13 372.91 元,充分体现了制度引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展示脱贫成效。

2.2 聚焦特色产业,壮大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在中央发布的1 号文件中被连续三年提及,可见农村经济作为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支柱地位。发展农村经济关键在产业,把发展产业作为促脱贫防返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在产业脱贫与产业振兴的衔接期中,必须考虑到现实需要,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

在培育扶贫产业向振兴产业转化的推进过程中,X 县作为农业县发挥了区域优势,把生态优势转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便集中于农业畜牧业,使发展农业畜牧业成为壮大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是政策带动扶产业,研究制定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惠农扶贫贴息等系列产业扶贫的政策性文件,为产业扶贫明确了方向、指明了路子。出台《X 县产业扶贫奖补办法》,引导经营主体深度参与脱贫攻坚和贫困户通过自我发展提升脱贫能力。二是龙头带动强产业。发展省级扶贫龙头企业1 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 家,6 688 户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吸纳贫困户就业628 人。发展带贫企业(合作社)100 家,通过多种方式带动15 377 户贫困户,其中吸纳贫困户就业475人。三是创新模式兴产业。X 县把创新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目前已建成5.67 万hm2高标准农田,为农产品稳定增产提供支撑。新建示范农田就是要实现振兴特色产业、扎牢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的目的,探索农村多功能新产业,致力于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成为衔接期及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品工程。

2.3 立足文化资源,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化愈发成熟的过程中,乡村独特的人文风光成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也能成为乡村振兴中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本土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本就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二者作为双向的互动关系,理应协同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抓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期的机遇,明确地区文化资源特色,着力打造当地品牌为文化产业赋能。X 县作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一是明确自身文化优势,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利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冶铁遗址”,打造当地独有棠溪品牌,围绕加工冶铁铸剑等产品,辐射带动经济发展。X 县已经连续13 年举办中华母亲节嫘祖故里拜祖大典,围绕开展书画展览、高峰论坛等文化活动,让X 县品牌走得出去。依托文化发展优势,提升当地小麦、红薯的品牌效应,这两种农产品已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并吸引伊力集团牧场等多个畜牧品牌投资。二是整合当地资源优势,紧抓高新技术发展机遇。智尚工园、畜牧机械产业园和包装材料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相继建成,形成了一区多园的产业格局,被定为“国家智慧型纺织产业园区试点”“全省畜牧机械特色产业集群”和“河南省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三是百花齐放,竞相发展。X 县共有20 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着别样的文化资源,通过认真调研和培育,最终选择发展最适合的文化产业。例如辖内C 镇位于X 县西南位置,四面环山,一条棠溪河穿插而过,自古便有水质优良适合酿酒的传闻。因此借助地理优势和文化资源逐步建立风景旅游区,“网红村”悄然落地,形成了旅游-白酒-养殖-网红经济的特色产业链条。Z 乡基于渔网渔具加工这一优势产业,建成了集生产、物流、仓储、商贸于一体的大型渔网渔具产业基地,可容纳3 500 人就业,国内销售及出口的渔网加工产品60%以上出自此地,伴随互联网经营方式的普及和推广,以经营渔网渔具为主的淘宝店如雨后春笋,逐步发展壮大。

X 县在脱贫攻坚战及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中的经验做法,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和独特性。在地少人多的地理环境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X 县从组织构建、差异性的视角进行规划布局。

3.1 党建引领自我革命,提升基层组织治理效能

经历过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基层组织具备了丰富的乡村治理经验。由于乡村振兴瞄准的前景格局更加远大,基层治理与脱贫攻坚时期会有一定的不同,因此在二者衔接的关键节点,把党的建设作为主要抓手,从基层组织治理开始革新,是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方能提升一线组织战斗力。县委领导带头深入一线调研,根据分工不同建立十个专项调研组,以真找问题、真改问题为目标导向,走村入户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接受群众关于基层组织的各项意见,累计处理问题6 590 个。实行四个“零容忍”,即对脱贫领域腐败零容忍,对脱贫政策搞形式主义零容忍,对弄虚作假、不务实不真实零容忍,对问题整改不认领不彻底零容忍。自2016 年至2020 年期间,立案查处案件81 起,通报案例29 起。其次,把优秀干部集结到乡村一线。选派了最能打硬仗最能打胜仗的干部到乡村工作一线,前后三批共选拔了639 名驻村第一书记。他们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核心组织力量。整合驻村工作队、乡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干部、农民党员、帮扶责任人、教育卫生机构、两新组织等“七支队伍”力量,在全县所有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设立脱贫攻坚工作临时党支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每项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形成“比奉献、比干劲、比担当、比成效”的良好氛围。

3.2 凸显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

农民作为二者交汇衔接中的参与者与受惠者,农民参与是衔接中的重要一环。农民通过参与二者衔接,可以合理地表达自己利益诉求,使得政策制定更贴合实际情况,农民在参与过程中凸显其主体地位,树立主人翁的角色意识,农民的个人力量有效转化为振兴主体的发展动力。

针对贫困农民,首先,保证志智双扶持。提升源头动力,使贫困农民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致富”。建立“爱心超市”模式增骨气,在贫困人口相对密集的乡村,实施“扶志积分激励法”,通过以表现换积分、积分换物品的方式,为其提供社会捐助的爱心物品,激发贫困农民的主动参与性,破除部分贫困农民等靠要等不良思想观念。其次,心理服务助下乡。通过心理知识普及、心理问题救助和心理情绪疏通服务,帮助农民摆脱思想贫困,正确看待勤劳脱贫,明确致富方向。开办扶贫干部心理疏通技能班,提升基层一线干部心理访谈和疏通解决能力,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贫困户进行援助,使其成功融入社会并实现就业。再次,强化典型引正道。选拔树立起一批先进典型,讲好脱贫致富的故事,对于评选出的励志脱贫户进行深度报道,开展下乡文化巡讲、脱贫故事大家讲等活动,生动体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最后,环境整治换面貌。通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使以前脏乱落后的农村风貌焕然一新,从贫困户的厕所到村庄的坑塘沟渠全部干净亮丽。帮助贫困农民扫庭院、清房屋,引导其保持个人卫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3 保证两不愁三保障,构建多元协同发展格局

由脱贫攻坚至乡村振兴,群众的切实需要决定政策的风向变换。工作目标由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脱贫攻坚时期主要依靠政策帮扶较多,乡村振兴则需要多方面社会力量共同参与[4]。

首先,要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决不能其他因素造成返贫情况发生。健全动态监测机制,构建乡村实地监控,实时监测返贫致贫风险。健全帮扶机制,针对性分级帮扶,对于边缘易返贫人员给予金融无息贷款支持;
对于因病、因灾等易返贫人员建立保险防线,确保防返贫路上一人不漏。其次,构建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要吸引多元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振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充分激发社会活力,不能再单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发展,合理利用市场思维,保证社会资本有序可控进场。

猜你喜欢攻坚农民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画好脱贫攻坚图 决战脱贫奔小康公民与法治(2020年24期)2021-01-07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11-17农民丰收歌民族音乐(2019年4期)2019-09-13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当代陕西(2019年14期)2019-08-26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中国粮食经济(2018年3期)2018-12-27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互助:“联动”方能攻坚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脱贫攻坚首当其冲农村.农业.农民(2016年17期)2016-09-27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为例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