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教育重要性论文【五篇】(2023年)

教育重要性论文【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8-20 16:15:04 主题教育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新形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重要性论文【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教育重要性论文【五篇】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德育;
诚信;
素质拓展;
德育论文

教育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德育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高校德育工作的问题与措施,对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维系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是培育人才、促使个人发展,塑造国民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根本途径。就高校而言,德育是坚持办学方向,全面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保证;
就个人而言,她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及素质的提高起方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曾经有过“重智轻德”的倾向。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们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2001年,在韩国召开的“21世纪文明社会与大学道德教育”学术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学者申明:①面对人类的道德危机,大学教育应当有所作为,不应成为“职业训练所”;
②新一代大学生应当成为“有德性”的人才,他们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改变人类的现代愚昧,建设2l世纪的新文明;
③2l世纪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思考自身传承文明与道德教养的功能,并在办学理念、课程结构、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所体现;
④大学要设计道德教养课程体系、大学生道义实践的途径与环境,以及结合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等闭。可见,高等院校不应成为单一的“知识发送站”、“职业训练所”、“准就业机构”,而应该融专研学问、积累教养、准备就业三种功能为一体,培养一代有德行的高等人才。这种人才观不仅是高等院校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也是2l世纪世界高等院校发展的新定位、新趋势。

三、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l、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高创造性与现实德育队伍状况错位:高校德育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传授科学的德育理论,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要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想,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完美人格。要实现德育目标的高难度,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高水平素质,要真正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目前,从总体上看德育工作队伍是较好的,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成才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德育工作队伍思想不稳定,信心不足,对德育工作的价值认识不够;
不少辅导员、班主任精力投入不够,没有把德育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少数辅导员、班主任人格形象欠佳,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学生工作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欠缺,不能很好的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
工作效果达不到要求。

(2)德育方法机械、呆板、缺乏灵活性: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方法,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往往满足于一些道德理论、价值观念的讲授,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这就阻碍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实践转化,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了德育考试高分而实际表现却不如人意的双重人格现象。

(3)德育途径和手段单一:在德育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而忽视隐性课程在德育中的特殊作用的现象。所谓隐性课程,一般指以“课外间接的、内隐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的教育影响因素”。隐性课程发挥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隐蔽的能起到显现课程难以发挥的作用。在实际德育工作中,往往对隐性课程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能在各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全面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观念,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从而使德育手段和途径陈旧、单一。

2、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原因:许多大学生获得的信息,并不完全来源于课堂,而是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体,但学生已形成的基本观点以及仅有的生活经验,并不具备处理众多信息的本领,特别是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太少,这是当代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贫血病”。

(2)社会及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放松了对青年的道德教育,导致了“一手硬一手软”,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育重至于轻德育,造成了教育实践中德育不到位、不落实的现象;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承认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带来了社会进步,由于对利益追求合理性的承认,青年对金钱、义利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效率意识逐步形成。但注重个人奋斗,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于讲究实惠功利等消极现象也随之产生;
以及社会上的大众媒体、不良社会风气、网络等都对大学生产生着负面影响。

(3)家庭原因:现在的青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做人”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奖惩也是重物质奖励轻精神鼓励,使孩子产生道德方面的错觉。

四、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措施

高校教育正承担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能否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与时俱进,培养出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是当今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

1、加强管理队伍

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换言之,即只有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作为德育主体的辅导员、班主任必须时时、刻刻、处处加强学习德育理论,使自己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优良德行。

2、创新德育内容

德育创新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德育具有实际意义并不断发展,走向科学化的本质要求。德育内容要创新就要作到四个转变:由重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
由主观的生硬说教向民主说服引导转变;
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
由传统式向现代化试转变。

3、优化德育环境

大学德育工作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他必然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良好的德育环境既是一种客观的教育力量,又是德育工作富有成效的前提条件,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德育环境的预测、分析和研究;
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德育氛围;
建设科学、健康、高雅的育人涵义和科学、人文精神深厚的校园文化;
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教育。

4、充分合理利用网络技术

由于网络隐蔽性的特点,他是大学生真实道德水平的主要表现场所,也更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和重要方法之——慎独的重要处境。因此网络提供了道德修养和道德训练的新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加大网络文化建设,如网络上论坛、QQ、博客、E-mail等。

并通过网络文化的建设引导大学生磨练道德意志,进而形成道德行为,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实现美好的道德理想。

5、建立德育论文答辩制度

为能较好的改变目前许多高校“重理论教育轻德育教育”的现状,可以在以往毕业论文的同时要求大学毕业生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认真的回顾和分析,并形成个人总结德育论文,将大学几年来的成长历程在德育答辩中进行自我陈述,如“大学中我最难忘的是遇到的第一个挫折”;
“我最大的一次失败是什么?”;
“我最无法忘怀的是那次考试有一门功课""""挂""""了”;
“在我取得的这些成绩中,我最享受的是大家一起参加比赛时的过程”......通过德育论文答辩可以全面考核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情况,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完善高校德育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从2003年起开始启动毕业生德育答辩,每个毕业生结合自己的大学经历撰写3000至5000字的德育答辩论文,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人生感悟、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院负责人、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答辩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的答辩进行评判。德育答辩的最终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以及交流答辩等几部分成绩组成,分为优、合格和待考察,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同学还有二次答辩的机会,每名学生德育答辩的最终成绩将记入学生成绩单。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正在酝酿将北理工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合适的时候在全市高校中实施。

6、实施素质拓展学分制

素质拓展学分制目前在一些高校已开始实施。把德育工作纳入学分制,赋予德育情况一定的学分并与毕业证挂钩。也可以使大学生自觉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行为。

总之,高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共同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使大学生能真正的在德、智、体、美、劳中全面发展,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刘利才。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6):107.""""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画教育;
动画批评;
融入

随着我国动画行业的不断发展,及综合性教育事业的相关发展需求,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也在大力发展动画教育,并且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动画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就动画教育的整体来分析,其内容主要应当包括动画史讲解、动画理论教学及动画批评。但是,很多院校在动画教育当中没有将这几部分重要内容联系在一起,而是出现了明显的内容缺位,其中,动画批评的缺失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一来,不仅会给动画教育的整体质量带来影响,更会造成学生的相关能力无法提高。因此,针对动画批评进行分析并在动画教育当中融合动画批评就变得极为重要。

1动画批评自身的必要价值

动画批评的主要范围和对象,是动画创作以及动画作品,对所有的动画形式和内容进行理论评说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动画批评。动画批评对提高动画理论价值和动画创作实践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动画批评自身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它是一项科学的、严谨的、具有深刻美学价值的活动。动画批评是动画领域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性、全面性、客观性、科学性以及建设性是动画批评的主要抓手。

1.1保证动画教育过程顺利进行

动画批评是动画教育过程顺利进行强有力的保障。动画批评能够将动画理论和动画实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二者和谐统一于动画作品的意境之中。动画批评本身应当是动画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可以与动画教育相互影响。所以,在动画教育当中,教师需要利用动画批评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一些粗制滥造的动画作品等,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提高动画批评的能力,并且可以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保证动画教育顺利进行。如果动画教育缺少了动画批评这一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当中就不会具有批评意识,教育内容就不够完整。

1.2对于动画创作存在重要意义

动画批评是伴随动画的出现而逐渐发展的,可以进一步带动动画思想的具体发展,是动画思想上升到实践理论并且指导具体实践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动画批评与动画创作存在紧密联系,在动画创作过程当中,相关人员会对不同的动画方案进行批评分析,从中选择最优方案,并且对动画创意进行批评分析,进而保证动画创作的整体质量,以免动画创作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滞后性。此外,动画批评还可以及时发现动画创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后续的动画创作提供科学的方案,不断提高动画创作质量。

2如何在动画教育中融入动画批评

我国高等教育在对动画专业的教学设计中淡化了动画批评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动画教育在涉及动画批评方面的课题少之又少。众所周知,动画理论是建立在动画实践基础之上的,而动画批评是一项理论的科学活动。一方面,动画批评能够促进动画理论在批评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普遍理论的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动画批评能够促进动画实践自觉地接受动画普遍理论的指导,从而形成动画专业教学的理论批评和实践创作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2.1正确认识动画批评及动画鉴赏关系

在我国开设动画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中,很少有将动画批评作为内部的分支学科的现象,大多数使用动画鉴赏等其他内容代替。还有很多教师认为动画鉴赏与动画批评是相同的,导致动画批评无法顺利开展。动画鉴赏,主要是指欣赏动画的对象利用自身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等对动画内容进行艺术方面的再创造,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享受。而动画批评是在动画鉴赏基础上发展形成,带有很强的客观性与理智性,是一种以价值分析为表现形式的活动。动画鉴赏带有很强的被动性,也是动画批评的最初阶段。相关教师应当告知学生,动画批评是在动画鉴赏的基础之上深入发展的,主要是在动画相关理论的引导下对动画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进行理论方面的鉴别等。

2.2在动画批评中遵循科学原则

教师若想在动画教育当中融入动画批评,就需要遵循相关的科学原则。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就会使不同的批评者对于同样的动画作品产生不同的感受。在动画批评当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并且贯彻“实事求是”的批评原则,由于动画作品是整体存在的艺术创作,所以还需要学生在动画批评中进行整体批评。如果学生从单一角度对动画作品等进行批评,就会造成对动画作品的片面认识,甚至会出现错误的批评认知。如果在动画批评当中,批评者仅能将批评视角局限于某一个小的角度,将批评的立论建立在片面的认识上,就会造成动画批评的科学性逐渐消失。只有在动画批评当中确保多元化的批评特点,才能真正保证动画批评的相关效果。

2.3给予动画批评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动画教育当中,虽然动画批评还没有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无法否认动画批评对于动画创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所以,开设动画教育的院校及相关教师,应当认识到动画批评的自身价值,并且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动画批评从实质上分析是一种科学活动,其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对动画创作作品等进行分析,并将动画作品中的深层内涵揭示出来,对动画创作的经验进行总体分析,并且挖掘出动画创作的规律。作为动漫专业的教师应当认识到,动画批评在动画创作、动画教育等发展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应当在动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批评体系,并且确保动画批评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画批评的自身意义得到高度重视,并且让学生对动画批评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动画批评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较好的环境。

3结语

从我国动画教育的整体发展来看,动画批评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关注。我国动画批评之所以没有得到重视,与很多因素有关。正是因为很多院校在动画教育当中未能将动画批评纳入教育体系,所以造成学生无法提高在动画批评方面的能力,相关的批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很多学生仅能够对动画作品进行主观的臆断和十分肤浅的评价,而无法掌握动画批评中的精髓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动画教育的同时全面认识到动画批评的意义,并且将两者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动画教育的整体质量,提高学生对动画作品的洞察力以及在动画批评方面的能力,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宇.动画片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2]韩文利.动画批评融入动画教育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3]赵慧,王晓燕.融入中国元素的动画创作创新理念初探[J].电子世界,2014(02).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涵

起初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最终达到通过音乐教育人的目的。通过教育学习音乐,是让学生去感受、表现、创造音乐,体验到音乐的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责任让音乐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通过音乐教育人,是开设音乐课程的最终目的,通过学习音乐,培养出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通过了解音乐课程的内涵,我们看出音乐课程的价值也就在于它本身和育人方面。

(二)解析《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传承文化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音乐诞生之日开始,人类社会就自动形成或者是主动创造出音乐文化的传承机制。先前是没有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传承主要是靠音乐职业人师徒之间的传宗接代。随着正规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之后,虽然还依然存在社会音乐环境、家庭音乐教育等多种传承途径,但不得不承认,学校的正规音乐教育和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已经成为了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可以了解到祖国的音乐文化,借助着华夏民族音乐产生的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世界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由此看来,学校音乐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其他方面都是无可比拟的,这种传承方式远远超过了音乐文化本身。

2.发展个体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发展个体,音乐教育也是如此。通过让学生学习音乐课程,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张扬个性、创新的能力,最终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个体,音乐文化价值的体现也离不开个体,所以个体价值的体现是其他一切价值体现的根本前提。

(三)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个体体现出来大体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1.丰富生活方式,提高审美修养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有这样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这句话我们感受到了这次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本理念。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在这方面毋庸置疑地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这样说,音乐课程最直接的价值莫过于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愉悦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音乐无时无刻不在身边,是音乐装点了人类的生活,是个体真正体现了自身的本质。

我们需要音乐,因为它唤醒了人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本来沉睡着的情绪、欲望和愿望都瞬间活跃起来,让我们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

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过重,因此要“减负”。音乐教育必须在这场“减负”战争中能够有所作为。

2.开发潜能,培养创造性

①在开发个体潜能方面,我们尤其要着重提到音乐对于特殊群体(如智障、残疾人)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音乐给予他们全新的生命。

武汉的舟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特殊“指挥家”了,在他身上充分证明了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正是音乐,开启了舟舟的音乐潜能,使他不仅没有成为社会的包袱,还有着独特的社会贡献。

假如没有音乐开发他们这类人的潜能,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我们不难想象。

②音乐课程的价值也体现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源泉。音乐的创造性体现在它本身以及创作、表演、欣赏活动中。

音乐因其有着强烈且清晰的个性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冲动,让他们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里快乐地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3.完善教育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音乐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它本身,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对学习其他课程的激励和被借鉴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过分偏重科学教育,忽视或轻视音乐教育是不对的。音乐教育应该加强,但牺牲科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只偏重科学教育不行,只注重艺术教育也不行。英国着名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说过,“最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那种能使学生受到最好的科学教育和最好的艺术教育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山区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山区普遍音乐教育情况

1.受重视程度不高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对音乐课摆出一副轻视的态度,音乐课程在学校的教育体制里显得可有可无。

很多学校表面上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事实上仍实施着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把考试排名当作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音乐、美术等不列为是考试科目,因此有的学校安排的一两节所谓的音乐课就会被其他课程占有。

山区县中小学校的老师、家长对音乐教学、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得音乐教师也随之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

2.音乐师资缺失严重

山区县中小学音乐专职教师的配备一直是很难解决的老问题。现在,除个别重点学校有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外,有90﹪以上的学校还缺失专职的音乐教师。有的专职教师因为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转行,有的即使没转行,因为受到年龄、经验、环境、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教育观念上和城市的老师有所差距。

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村教学,认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很多农村人由于对音乐的认识不够,也根本不让自己的子女向音乐的方向发展。种种因素,使得农村的师资严重紧缺,更不用说配备专职的音乐教师了。

3.音乐教学设施不足

教学设施是一所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良好教学设施的配置可以帮助学校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普九”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全社会正打理捐资助学,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发生了变化,但对于音乐的教育工作经费还是非常的有限。有的学校即使购置了部分乐器,但常年的闲置,破损的乐器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导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4.教材的不合理配置

音乐的学习很系统化,必须采取递进式。结合现有的农村音乐教育状况,很难落实每册教材的学习任务,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校即使订了教材也是闲置一边,自己制定学习任务,还有的学校干脆不订教材。现有的教材有简谱和五线谱两种,山区县中小学采用的是简谱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基本的乐理知识,学生也无法欣赏各个不同的音乐作品。

上述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学习音乐时,没有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多样性,影响了整个音乐教学。

三、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设想

面对在山区县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师资紧缺、设备配置落后、课本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我们必须针对地采取一些可取的积极办法,尽量改变当地中小学现在的相对落后状态。

(一)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健康地发展,把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当地的教育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为各个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各级领导以及各校长应该尽量带头加强自身对音乐的学习和认识,俗话说“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和体制的同步改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一个先进的理念”,利用领导强有力的号召力,在学校掀起一股真正的素质教育狂潮。

(二)加强建设师资队伍

师资是教育的根本,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到该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那音乐教育师资必定是很好地实施音乐教学的重要保证。

在很好的认识到音乐的价值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也就不要专门避开艺术,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很好的支持与引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音乐从事者的稀缺。其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毕业生回到乡村发展,改变现有的较为片面的就业观念。再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在前面提到的问题中,比如教师转行、素质较低和技能较差,我们完全可以抽少部分经费,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们开设培训班,系统地学习,提高现有的专业水平。各个学校的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关于音乐教学的经验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可以采取的办法,比如广泛招聘,这样也可以给农村输送大量的音乐专业的人才。

(三)改进音乐教材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第4篇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2.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3.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4.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5.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四会三会”等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节课目标。建一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

四、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实践证明学习语言除了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还有一条最佳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一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竟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五、提高教师素质,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深入领会教学大纲,全面透彻地掌握教材,熟悉语言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策略,同时加深对英语国家历史背景、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等跨文化的理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知识结构和视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师素质,第一,需要组织加强培训,通过学历进修和非学历进修,继续再教育培训等来完成。第二,需要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研究教育法、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学习了解认知法、听说法、功能法等教学流派的基本特征,用现代最新语言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而得以完成。第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总结、积累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参与教改实验,撰写教研论文,以教研促教学,增强“科研先行”意识,做好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工作,使英语教学工作科学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综合上述,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创设交际情境,提高教师素质等途径,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重要性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三本院校学生 人文素质教育 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三本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已成为学生家长日益关心的问题并衍生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直接影响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学生来源的差距影响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面对三本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特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困惑,并积极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每所三本院校学生培养工作所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三本学生的普遍特点

三本院校生源一般是好的中学的中下层次学生和差的中学的中上层次学生,此类学生由于在读书时养成的不良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其在高考的大军中落后,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

1.综合素质较高,道德素质水平滞后。

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普遍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特长,接受新事物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在文体活动、自我展示、社交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但组织纪律性较差,不能自觉地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尊师重教意识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涣散,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诚信缺失,最典型的是考试作弊,在为人处事、内涵修养上均有欠缺,对错误、腐朽思想的判断力和抵制力都比较弱[1]。

2.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入学后感到学习困难,特别是对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较为吃力,从而出现消极应对情绪,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学习方法有待提高,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3.自我定位不准,创新能力不强。

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课程能及格就行,无明显的职业生涯规划;创新能力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对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学生赛事,多数持观望、等待态度。

4.心理素质较差,缺乏信心。

由于大多学生无独立生活经历,心理表现不成熟,经受不起挫折,在困难面前彷徨、失落,不能勇敢地面对;缺乏有效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怨天尤人;一遇挫折,就会萎靡不振、丧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对自己产生怀疑,还会出现自卑心理[2]。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及环境的熏陶,使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信念、理想、道德、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因素,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

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并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国家民族观念,在道德上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在心理上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毅力和勇气。不仅是提高当代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学院可结合三本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其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及生活准则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着眼于提高三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方式。逐渐纠正三本学生的不良习惯,使他们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形成严谨、不骄不躁、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培养遇事沉稳、不畏艰难、知难而上的良好心态;树立勤俭朴实、自力更生的坚定信念;坚守讲究文明、诚实守信、感恩社会的道德操守,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4],为今后的升学、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三本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三本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等各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学生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完善校园文化,注重环境育人。

首先要营造和谐高雅的三本校园文化环境,在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浓厚的校园人文景观让学生沐浴其中,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就会内化和升华为自身良好的人文素质。其次丰富和繁荣三本校园文化,结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如积极举办各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自然讲座,大力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举办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等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得到熏陶[6],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大学生的精神人格,在校园内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

2.重视老师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成才。

面对三本学生这一群体,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在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是对学生具有楷模作用的文化传播者,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勇气和活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和人格,教会学生自学、思考、研究和创造,注重对实际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7],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让不同需求及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寻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3.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全面提升能力。

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学校应把具有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广泛建设和开拓校外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扩大人文素质教育载体[8],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参观等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获得认同,获得快乐、获得满足,进而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拼搏、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结语

总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三本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切入点,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经过系统的构建,将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无形的学校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渗透至学校的每个角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具体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其个性发展,本着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此外,还要深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实践与理论共同发展,全面提高三本院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2]李伟华,那日松.应用型大学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

[3]高天琼,谭本相.大学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文化素质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4).

[4]张东艳,宋丽苹.谈大学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J].教育研究,2008,(2).

[5]宋书琴.关于加强当代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

[6]宋爱兰.浅谈大学素质教育体系构建[J].技术物理教学,2007,15,(3).

推荐访问:重要性 论文 教育 教育重要性论文【五篇】 教育重要性论文(精选5篇) 教育重要性的论文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