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2023年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五篇】(精选文档)

2023年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8-10 13:10:04 工作汇报 来源:网友投稿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1篇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顾一年的工作真可谓是有滋有味。作为班主任是全班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和思想状况,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五篇】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1篇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顾一年的工作真可谓是有滋有味。作为班主任是全班的组织者、教育者、指导者,除了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和思想状况,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现将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从以下几方面总结。 

一、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方面  

作为班主任,我热爱党热爱教育事业,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关心爱护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教育感染学生,切实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工作中,讲政治,讲大局,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政治素养。多年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自觉抵御不良倾向,思想进步,积极进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二、教育教学方面  

我一直担任数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业务能力。 

1、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效率。在认真钻研教材基础上,吃透教材。每堂课后重视课堂反思,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书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备课时,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时间安排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授课时,努力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效果,我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不论自己或是他人的公开课,我都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使教研组的每一节公开课都上得圆满成功,公开课后还参加评课活动,使我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此外,我十分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从学生思想、学习态度入手,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首先解决他们的畏难情绪或厌学情绪。鼓励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2、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方面  

我坚持进修学习,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我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校本培训及各项校本教研活动,观摩多节优质课,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经常和优秀教师、教学骨干进行面对面得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汲取他们的经验,进一步丰富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班主任工作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2篇

一、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现状

大部分企业兼职教师主要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教学或者实习指导工作任务。他们很少与教育界同行交流,也很少参与学校组织的任何活动。学校方面只是将课程或者实习指导任务承包给兼职教师,按照课时量给予兼职教师薪酬,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缺失。具体现状如下:

1.学校没有具体落实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工作,兼职教师缺乏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技巧

高职院校制定了一系列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如企业兼职教师选拨和录用标准、跟踪测评体系、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兼职教师教学培训制度等,因各方面原因,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企业兼职教师缺乏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引导,教学质量不高。

2.企业兼职教师没有教学工作归属感和荣誉感,没有充分发挥在教学、课程建设以及科研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面:企业兼职教师没有接受过高职教学技巧和教学理念培训,完全按照自己理解进行教学。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也无法得到反馈和解决,教学工作遇到瓶颈。

专业建设:企业兼职教师没有时间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题研讨以及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工作,学校也很少真正走近企业兼职教师,听取他们企业工作经验以及行业发展前景介绍,校企双方没有搭建好有效沟通的桥梁,浪费了专业建设所需的一线企业资源。

科研方面:随着校企深度融合理念进一步提出,校企联合出版教材、联合申请的课题以及联合发表的论文逐渐增多,但是这部分成果主要是高校教师个人思路的总结。经过调研,挂用企业名义的科研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在科研方面,尤其是文科类科研方面,企业兼职教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企业兼职教师缺乏教学工作持续性,自我认同感降低

企业兼职教师大部分只是通过朋友或者熟人关系介绍,临时应急完成学校阶段性教学或者实习指导任务。一旦有了合适的校内专任教师,高职院校几乎断绝了与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质性联系,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挫伤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企业兼职教师如何实现教学化改造

实现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将企业工作经验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由企业人到高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1)规范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流程,选拔能够胜任教学的企业一线技术或者管理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学校出台政策,明确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并兼职教师聘用信息,以学校统一招聘形式招录兼职教师。对符合条件的兼职教师发放聘书,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并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考核要求。学校人事部门能够将这些政策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兼职人员招聘中。

(2)加强企业兼职教师岗前培训教育,落实专兼教师结对互助政策,强化对兼职教师高职理念以及教学技巧等方面的引导。

岗前培训方面:学校落实企业兼职教师岗前培训方案,采取灵活、简洁形式,教会兼职教师基本的高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明确企业培训与高职教学之间的区别。

专兼教师结对互助方面:各二级学院落实结对互助政策,即企业兼职教师用丰富的企业经验、行业前沿知识,帮助所任职的专业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选取等方面建议,使高职教学更贴近企业行业需求;
高职专任教师用丰富的高职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帮助企业兼职教师快速适应高职教学需求。通过随堂听课交流、QQ交流以及开会座谈等方式,指出对方教学、科研以及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进步。

2.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生产指导方法教学化的转变

建立企业兼职教师交流群,分阶段设置交流主题,由企业工作经验与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主持,引导企业兼职教师在规定业余时间讨论高职教学特点以及难点、企业与高校教学方法异同点、企业培训与高校教学优势互补等主题,并归纳总结出讨论记录,上传到群共享,或者分发到企业兼职教师员工,帮助企业兼职教师顺利实现由企业人到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3.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生产过程教学化的转变

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生产过程与人才培养对接的内容、时间、形式等,将生产岗位安排、生产流程等都安排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技能。

4.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生产考核教学化的转变

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设定课程考核方案,将企业绩效考核系统转化为学生期末成绩评定方案。

三、实现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的保障措施

1.校企深度融合,在教学育人方面达成一致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需要得到所在企业的认同与理解,能够最大限度支持企业人员参与到教育行业,为教学提供方便。校方能够重视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用其所长,在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硬件需求、教学地点选择以及薪酬待遇等方面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兼职教师需求。

2.校方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政策,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完善企业兼职教师绩效考核机制,量化兼职教师工作任务外的考核指标,比如:教研活动记录、教研活动质量、校企联合开发教材、课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3.校方建立档案跟踪机制,全方位记录兼职教师教学工作情况

建立兼职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兼职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教研活动、教学科研质量等一切教研工作,综合评定工作等级。

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新媒体编辑专业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实践

1.新媒体编辑专业师资力量建设现状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新媒体编辑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现有8位专任教师。包括2位具备企业工作经验的退休返聘教师(全职型兼职教师);
1位作家;
其余5位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从中文、计算机、新闻专业转行而来。因具备企业工作经验专任教师数量少,必须从企业借力,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一起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

2.新媒体编辑专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1)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选拔合适的企业一线技术或者管理人员任教。本院新媒体编辑专业选择兼职教师标准如下:第一,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半年至一年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岗位,且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挂钩;
第二,企业兼职教师亲自指导学生完成实习项目或者为学生在校内举办系列讲座或者能够完成一个或者几个模块教学;
第三,企业兼职教师工作经验丰富,具备教师基本素质与发展潜力,具有教育热情;
第四,企业正规、具有一定的发展实力,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综合权衡以上各方面因素,通过正规的招聘流程,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并与之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合同。

(2)进行企业兼职教师岗前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设定高等教育学、心理学、高职教师道德与修养、教育法学等一系列课程,培训内容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高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经验技能优势何如转变为教学优势等进行。培训方式灵活多样,以互动教学法与现身说法为主,提高培训效率。

(3)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建立专兼教师互帮机制,实现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

①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新媒体编辑专业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采用校企互帮机制,完成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化改造。具体做法如下:

新媒体编辑专业核心课程,比如信息采集与编辑、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网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有对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有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企业兼职教师主要任务:实习与实训指导、校内教学讲座、课程部分模块教学、教学研讨等常规性工作;
学校专任教师主要工作任务:课程理论讲授、带队并跟随学生实习、解答兼职教师教学疑难等。兼职教师主要工作地点为企业,专任教师主要工作地点为学校。

②建立专兼教师互帮机制。课程团队内部专兼教师互帮机制,有效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归属感、责任感与荣誉感,顺利实现兼职教师教学化过渡,同时也使高职教学与研究更加接近企业与社会的需求。具体模式及其效果如下:

专任教师对企业兼职教师的帮助:帮助兼职教师解决常规教学疑难。比如:课件制作、教学大纲填写、教案制作、教学日志制作等问题;
通过随堂听课或者网络交流的形式,帮助兼职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题,更快实现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化过渡。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使得新媒体编辑专业兼职教师很快适宜高职教学要求,教学质量提高很快,也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兼职教师对专任教师的帮助:指导专任教师了解企业工作流程,教会专任教师具体工作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传递给专任教师行业前沿知识,帮助专任教师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等,使高职教学更加接近企业需求。课程互助团队中的专任教师增强了企业实践技能,教学内容更加接近企业要求,实用性更强。

专兼互助共同进步方面:专兼教师在两年互助的时间内完成校级重点课题2项,省级课题1项、校内教学企业1个。另外校企联合开发教材正在进行中。

(4)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积极性。建立兼职教师成长记录档案,记录兼职教师岗前培训情况、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科研活动参加情况、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专兼课程团队情况、实训基地开发等兼职期间所有与学校有关的工作,根据工作数量与工作质量评定绩效标准,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3.我院新媒体编辑专业兼职教师教学化改造的进一步思考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标准职业的专业化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赵志群(1966-),男,山西阳泉人,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师培养;
庄榕霞(1972-),女,福建福州人,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育技术。(北京100875)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08-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项目“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BZD074,项目负责人:俞启定)

[中图分类号]G45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012-04

我国在1993年和1995年颁布《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后,开始建立和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比,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教师资格标准以及相应的资格培训和资格认定制度目前还很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对教师资格缺乏明确的规定以及缺乏统一的资格培训课程标准等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教教师的专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进程。开展中职教师资格制度的相关研究,对推动职业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促进中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教师职业资格课程的核心特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职业学校正努力探索系统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途径,如推广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展任务引领的情境教学等,教师的职业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职业角色的内涵也更为丰富:他们不但是专业人员、教育者和培训师,也是人力资源开发师、学生的代表和监护人。教育部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框架内的政府国际合作项目“职教师资标准及其形成方法”中为中职教师确定了一个职业描述(profile),主要内容包括:“掌握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按照职业学习规律正确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和“具有从事职教管理工作和处理相关公共关系的基本能力”等。中澳政府合作(重庆)职业教育项目2007年开发的《重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能力标准》从“行业联系、教学组织与实施、鉴定、学生服务与管理”等九个“能力领域”提出了要求。

(一)职技高师教育对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启发

文献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职技高师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1)专业设置没有经过系统规划,不能覆盖中职的所有专业;
(2)专业教学内容由“对应”专业学科(如工程)派生而来,缺乏充分的实证依据;
(3)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缺乏足够学术层次,如烹饪等;
(4)课程按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等编排,一半以上教学内容没有“职业目的性”,无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与工作实践的直接联系;
(5)高层次的教师培养(如职教硕士)偏重宏观问题和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如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有研究者把当前职技高师课程的特点归结为“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按照职业分工和岗位类型设置专业”或者“与经济发展联系较紧”等。这些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具备严谨的学术逻辑,因为:(1)职教教师尚未成为公认的专门化的职业;
(2)技术性与学科性相对,但大量的应用性高等院校也是技术性而不是学科性的;
(3)师范性没有全面反映职教和普教的差异;
(4)很多普通高校的专业也是按照职业分工和岗位设置的,如医生和律师等;
(5)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对现有职技高师课程及其实施情况的研究发现,多数课程的开发指导思想不是来源于教师的实际工作需求,而是“对应”专业科学、教育和心理科学,具有较强的学科特征,这主要表现在:(1)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的“工作世界”以及教师的职业活动联系不明确;
(2)专业教学强调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大量重复;
(3)教学实践很少与工作情境相关,较少涉及工作过程,学生难以建立对教师工作的完整认识。很多院校要求师范生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实践教学被简化成了仅仅是获取操作技能,而对习得、分析、传授和研究工作过程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这反映了经验性学习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中的现状。

这些充分说明,我们对职教教师培养课程的理论认识尚不成熟,无法为中职教师资格培训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经验,因此,要想开发满足资格标准要求的培训课程,还应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教师们所期望的理想课程的特点。

(二)中职教师对教师资格课程的期望

普通高校毕业生理论上不具备直接任教的资格,他们一般在上岗前或在工作期间接受一些相关培训,但由于教育管理机构对这些培训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在本研究中我们抽样选择了全国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百余名骨干教师,请他们针对接受过的培训课程以及心目中理想课程的特点填写调查表格,并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同时设计了以下三对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指标并进行分析(见下表)。

每个教师分别针对现有和理想培训课程各填写一张表格。评价按0~4分5个级别进行(0为完全不符合,4为完全符合)。下图为汽车维修和计算机应用两专业教师评分结果的平均值图。

由图可见,在汽车维修专业的图中,表示两类课程特点的多边形大部分重合,说明教师对现有课程比较满意或者对理想课程没有清晰的设想。同时也说明大家认为现有课程是偏学科性的,而理想课程与工作的联系应当更紧密,这在一级指标“以工作为导向”和“以应用技术为导向”中表现得很明显。而计算机应用专业两类课程多边形重合的部分较汽车维修专业少,说明该专业教师对现有课程不满或者对理想课程有另外的设想。大家对“现有课程是学科性的,而理想课程与工作的联系应当更为紧密”有更强烈的认同,只是在指标“以工作为导向”上没有明显差别,这可能是该专业某些理论和实践学习方式区别不大、大家对此不敏感的缘故。

研究发现,近年来教师培训机构进行了一些课程和教学改革,但改革主要局限在对学科内容进行筛选、调整和重组等方面;
当前教育界对“学科系统化”课程的广泛批评并没有引导教师培训机构去研究与工作过程有关的教师培训教学理论,也没有开发遵循职业发展规律的培训课程方案。数据显示,多数接受调查的教师一方面认为理想课程中的工程学科内容应占很大

比例,另一方面也意识到理想课程应与工作密切相关。这说明教师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仍然是“部分工程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独特的职业角色;
另一方面又发现“部分工程师”的不完整职业角色无法与自己“专业化的职业定位”理想相吻合,这显示出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教师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意识到职业成长应当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提出了教师培训应当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即工作过程相关性)的必要性,提出了对能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课程的需求,也间接提出了职教教师应当具备工作过程知识的命题。

通过以上对现有职技高师教育状况以及教师对理想培训课程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重要核心特征应当是课程标准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应将“学习与工作、职业活动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这一结果符合当今国际职教教师培养改革的大趋势,并成为本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与工作过程相关的《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标准》的开发

中职教师资格课程是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其核心任务是让学习者“学会从事符合现代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自身职业和能力发展需求的工作”,因此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如何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这里的工作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指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是通过系统的职业资格研究得到的范例性的教师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professional task)。理想的资格课程标准应与工作过程紧密相关,它反映教师工作世界的要求,遵循现代职业(继续)教育的学习规律,具有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特性。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

资格课程不仅要传授事实性的专业知识,更要让学员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课程的培养目标也不仅是教授技能。还要培养学员作为一个中职教师完成整体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所必备的本领,是学员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地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课程强调专业学习和综合能力发展的过程性、关联性和情境性,关注促进学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多项要素,因此强调学员应当“掌握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特别是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有直接联系的工作过程知识和实践经验,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分析本专业领域的职业工作,按照职业学习规律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针对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独立解决非常规性的综合问题”。

(二)应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方法确定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

合格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这就需要他们在培训中系统地尝试完成职教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了了解中职教师的专业工作内涵和典型工作任务,本研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整体化的职业分析方法(GAB),在武汉、北京和宁波等地进行了多次“实践专家研讨会”(EXWOWO),通过确定中职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培训课程的门类。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分两步:(1)实践专家研讨会,即通过参与式(panici-pative)研讨会,请实践专家(骨干教师和学校基层负责人等)共同回忆自己的职业成长历程并划分职业发展阶段,找出各阶段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
(2)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由科研人员和实践专家共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本研究确定的课程标准包含11门课程:职业教育基础与教师入门、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教学与学习材料的开发、实训场所的规划与设计、培训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职业教育中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问题、学生管理、公共关系、职业指导。

(三)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课程标准中各课程的内容是从典型工作任务中转化来的“学习领域”,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全部内容,如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员可以完成中职教师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问题情境”;
通过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员可获得中职教师的职业资格,从而在“工作要求”“职业资格”以及“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良好的课程体系能较好地反映中职教师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有效促进学员工作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课程体系要具有以下特点:(1)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keyqualifications)的发展;
(2)在满足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潜力;
(3)学习内容来源于工作实践的典型工作任务;
(4)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员在完整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这一课程标准建立起了课程与中职教师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不但实现了跨学科学习与理论实践的一体化,而且能够促进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职业认同感的建立。学员有可能通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三、结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和社会发展对职教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现职教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已成为很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国家的共识。职业的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行为向社会所公认的高度专业化职业过渡的过程。西方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讨论起源于20世纪中叶,如美国国家教育协会认为专业化的职业有八项标准,包括“高度的心智活动、具有特殊的知识领域、专门的职业训练、不断在职进修和有健全的专业组织”等;
霍尔(E Hoyle)提出专业化的职业应当具有“承担重大社会职能”和“吸收系统性知识”等十项功能。一般认为,是否经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具有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社会活动等,是一个职业能否成为专门化职业(profession)的重要指标。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兼职教师:管理途径;
改革的理念;
改革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大踏步迈进,学生数量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对教师的需求也是急剧增加,因此很多学校出现了教师短缺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职院校学校,与新兴的前沿学科专业教师数量不够的问题更是严重。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短时间内引进大量符合条件的在编制教师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显然不太现实,因此,不拘一格的引进兼职教师就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尤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这种大背景下,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队伍的必要补充,在人才流动、资源共享、促进高校之间知识体系的融合、改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生技能等方面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高校之间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规定,而且由于是兼职教师,毕竟不会了解很深,因此对兼职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教学习惯的差异等知之甚少,大部分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慢慢的去发现。这种现实导致兼职教师在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问题也很多。本文拟通过对我国高校兼职教师的管理进行探讨,旨在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兼职教师管理改革的理念

高校兼职教师的管理要本着以下几个原则:(1)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是新时期各高校对兼职教师管理的重要转变。以往,很多人认为兼职教师又不是聘用单位的正式教职工,没有必要过多的关心,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过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但其实不然。一位教师站在讲台上,下面的学生不会问这个教师是不是本校的,他们会一律认为这位教师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兼职教师就是聘任学校的缩影。如果他们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应付了事,那么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
(2)正规化管理。不能因为兼职教师不是本单位的正式在编教工就疏于管理,其实这种疏于管理的做法在兼职教师心目中也不会留下更多好的印象。没有任何秩序的管理会让兼职教师对这个学校失去很多信任,因此他们的工作也就越来越松散,所以对兼职教师要有正规化的管理措施,有明确的制度约束。(3)引入竞争。高等学校内部,对兼职教师聘任来讲,必须要牢固树立人才竞争的观念,真正建立起公开、平等、择优的用人机制。让兼职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思路。而且要改变以往单纯受经济利益驱动来兼职的意识,要让兼职教师感觉到,在这个学校兼职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对能力的一种提高。因此,各高校需要充分借助市场竞争机制,优化兼职教师队伍的资源配置,广纳贤才,逐步建立高校兼职教师资源聘任正规化,使兼职教师队伍在竞争中优化,动态中发展,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合理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

二、高校兼职教师管理途径改革措施的相关分析

1.建立专门的兼职教师管理机构,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门的兼职教师管理机构,一般都由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协同管理。一般就是中层教学单位提出需求,教务处论证,人事处备案登记,财务处负责发放工资。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因为教务处很少去真正了解每个学科需求兼职教师的情况,需求的数量,而人事处和财务处更是不了解情况。导致很多时候是校内有“闲人”,还去校外聘任兼职教师,这种情况很多。因为目前我们很多学校的部分学科是可以相通的,这个中层教学单位的课程可以由其它中层教学单位开。但由于沟通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调部门,导致很多时候有的中层单位教师紧缺,而另外的单位却人员闲置。人员闲置的单位去校外兼职,人员紧缺的还得去校外聘任,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亟需建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和协调个中层单位教师队伍的机构,并且负责兼职教师的协调和聘任,合理调配校内资源的利用与校外资源的开发。这个管理机构应该是由各学科的负责人组成,熟习学校学科教师队伍的分布,一般应该由各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教学办公室主任组成。办公室要把每学期各中层单位的教师开课情况,教师工作量统一汇总,明确哪些学科人员工作量不足,哪些缺人。然后对是否需要聘任兼职教师做出明确的可行性分析,学科是否紧缺该类教师,需要的数量及对教师具体的要求作出科学的评估,出台方案;
下一步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对外公开招聘,择优录取。

2.完善兼职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新办的高职院校,或者刚合并的高校以及一些学校的新兴专业,都面临师资不足的问题,因此聘任教师非常普遍。虽然到外校聘任教师的情形非常普遍,但很少由学校有关于兼职教师管理的完整的规章制度,而且教学主管部门也没有出台明确的管理规定,关于高校兼职教师管理方面的制度成为了高等教育的一个真空。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各学校的不同情况,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开展正规化的管理和完善,出台相关措施。从聘任到考核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第一关就是聘任的过程,如果这一关考核不严,把关不紧,就会让很多不称职的教师进入兼职教师队伍。因此,优化兼职教师管理途径的第一关就是要优化聘任阶段的管理过程,聘任过程的管理要本着学科紧缺、择优录取、相互信任的原则开展。第二是教学过程的监督制度,比如考勤、课堂授课效果的反应、授课效率的高低等等,各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不能让兼职教师简单的就把来任教当成一个利益驱动,而是要当成一份事业,认真的去履行职责。第三就是考核的制度。教师是否能够完成聘任时规定的任务,能否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各种综合表现都要纳入考核范围;
第四就是工资制度,什么职称的教师什么待遇,什么时间发放,有无奖励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第五是关于解聘,达不到什么样的要求学校有权提出解聘,当然如果学校不能履行哪些承诺,兼职教师有权当方面终止聘任关系。明确兼职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权力与义务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的管理效率,同时也是为了兼职教师能够更加安心的为学校服务。

3.构建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兼职教师工作积极性

兼职教师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力量构成部分,很可能在某些学科还是主要力量。因此,兼职教师工作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是决定该学科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各学校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换言之,对那些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能给超额完成,或者对学校的发展作出某些贡献的教师要给于积极的肯定。通过物质或者精神的奖励,让教师感觉到学校在关注自己的付出,他们自然也会更加有积极性去为学校做贡献。其实,本身这种兼职教师所带来的除了学科应有的知识体系外,还会带来不同学校之间教学风格的特有优势,这样学科之间相互弥补,必然会给学校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当然,我们评价兼职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不能简单的通过其所担任课程的学生成绩来反应,还要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学校带来的显性和隐性贡献都合理的作出评估,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以对教师作出的贡献给于合理的回报。另外,兼职教师的考核标准,还要本着因人而异的原则,甚至要区别于本校教师的考核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受聘教师的原来的教学环境与现在的环境差别比较大,尤其是在实验设备、学生的实际水平等方面。所以,各学校要通篇考虑该教师给高职院校带来的新鲜的教学理念、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评价,尤其一些经过反复的与科研融合后的教材知识延伸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时刻以一种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兼职教师的考评,并出台措施开展合理的激励。

4.深化兼职教师工作层次,立体化提高兼职教师的归属感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入职教育;
新任教师;
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74-03

教师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必须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从而保证任何“一个刚刚获得教师岗位的人,必须经历一个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职业人的过程”的入职教育。鉴于“处于入职期的初任教师所遇到的专业发展问题,确实要比其他阶段的教师显得更多、更复杂而且更困难”以及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事实,明确教师入职教育目标并促使其有效实现,就成为依然薄弱且必须加强的教师入职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解

教师入职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才受到真正重视,而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入职教育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沟通,是新任教师有效适应教育教学实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能感的重要保障,能够为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因此,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都把教师入职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已形成一种制度,如日本的“新任教师研修制度”、英国的“新任教师见习期制度”、澳大利亚的“新教师指导计划”、美国的“新教师试用制”、我国的“教师见习期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教师入职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新任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教师入职教育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既是相对于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来讲,也是就教师入职教育自身来说,即无论是教师入职教育的概念、目标、组织形式、内容体系,还是教育期限等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标准,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虽然学者们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要义非常明显:从其对象来看是新任教师;
从其时间来看为1-3年;
从其特点来看是有计划、有系统并持续开展;
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帮助和评价(帮助更为重要);
从其目的来看是发展初任教师的能力,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有效性,以便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并为以后进一步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认为,教师入职教育就是指新教师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时期所接受的系统指导和训练,并为以后进一步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教育活动。概而言之,教师入职教育就是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对新任教师提出岗位要求,促使“新任教师”成为“合格教师”的教育过程,是新任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快进入学校文化系统并有效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阶段。

二、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

教师入职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教师入职教育,在新任教师身上发生的心理行为变化或预期的结果。教师入职教育要达到一定目标,就要对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进行研究,以便确立明确的教师入职教育目标体系,进而为教师入职教育活动的规划、实施等提供坐标依据。在这一意义上,教师入职教育目标既是教师入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

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即促进新任教师的成长,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具有独立施教能力的合格教师,并为以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认为,教师入职教育应达到的主要目标是: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有潜力的新任教师的留任率;
改善新任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有效教学;
提供心理技术支持,优化新任教师人格品质;
提供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程序方面的知识,保障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

(一)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有潜力的新任教师的留任率

新任教师进入教师岗位,有的只是为了“就业”,并未作好“终身”准备,因而遇到挫折感到失望就放弃他们的教学生涯;
有的虽在引进阶段表现尚可但在真实进入教师岗位后因面临诸多不适应被淘汰。不可否认,在“自我放弃”的新任教师中,也不乏优秀的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因此,学校对新任教师不能再持那种传统的“自生自灭”的态度,应在入职教育阶段强化新任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他们平稳过渡到教学专业。

(二)改善新任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有效教学

传统意义上,新任教师是依靠自己的“资源”并采用“尝试”的方法来发展作为教师的知能系统的。这样做固然也能使部分新任教师发展成为合格教师,但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会发展出一些不利于有效教学开展的“应对”策略并固化到教学行为模式之中,久而久之将会阻碍新教师成为有效教师。这就需要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入职教育能够改善新任教师的教学行为,参与入职教育的新任教师无论在应对班级讨论、准备单元和课时计划,还是在维持课堂纪律等方面都能有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但我们也不能期望通过入职教育改善教学行为就能使所有的新任教师都发展成为合格教师。也就是说,学校应最大程度地为那些进入教学专业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合格教师的新任教师提供切实和符合个别需要的帮助,并把重点放在他们在课堂上和学校中面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难以应付的局面上。

(三)提供心理技术支持,优化新任教师人格

新任教师需要心理技术支持,以便应付各种现实冲击。这是因为教学专业期望新任教师在上岗的第一天就能承担与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一样的责任,而学校和教学专业的特点使得新任教师多是在与同事相对孤立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这不仅降低了他们从更有经验的同事那里学习的可能性,而且还使他们在教学中经受着个人和专业方面的冲击。在入职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技术支持,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新任教师应付各种冲击,优化他们的人格。参与入职教育的新任教师,都能明确感受到自己在能力、动机、注意力、人际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支持等方面得到增强,对教学也有更积极的态度和认识;
没有接受正规入职教育的教师,在认识的积极性方面则明显低于接受过正规入职教育的教师。入职教育还要努力增强新任教师的主人公意识,以培养新任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形式来支持他们。

(四)提供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程序方面的知识,保障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

规章制度和程序知识都是保障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新任教师进入一个教学岗位,首

先面临的就是对学校工作环境的熟悉和对规章制度以及工作程序的熟知。也就是说,新任教师要能成功履行工作职责,就需要那些关于学校系统、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度和工作程序方面的基本知识;
要能以积极的形式实现专业发展,就要积极融入到团队之中使自己成为团队中的一员。向新任教师提供关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工作程序方面的知识以及规章制度,就是使他们熟悉工作环境中的规范,适应工作场所的文化,以保障工作秩序和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师入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教师入职教育目标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教师入职教育目标实现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管理行政化,缺乏对教师入职教育的科学管理和考核,往往是形式多于内容,达不到预期目的。二是中小学指导教师教学水平低或教学工作忙而不能或无暇指导帮教,新任教师得不到高水平指导又畏惧“师傅权威”,丧失了发展创新的机遇,致使入职教育质量下滑。三是行政手段、自我研修以及“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帮教,无法适应知识更新快、技能要求高、内容大综合、手段高科技的教育特点,无法满足大批量新教师入职教育和培训的要求。四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双轨制,教师入职教育与管理“两张皮”,教师培养与基础教育实际相脱节,教师培养规格与基础教育要求差距大,高师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

(二)实地为本,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实地为本不仅意味着中小学校在新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上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责任,享有更大的自,而且要求中小学在新教师入职教育上负起主要的责任。这就是说,中小学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自己定位为师范教育成果的出口和消费者,只考虑教师的使用,不考虑新教师的培养,而应该具有培养新教师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地为新教师提供专业上和情感上的支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区域内的中小学教育实际选择建立新教师入职教育基地,即把有条件的中小学建成专门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这样就要改革传统的新教师分配使用制度,让新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集中接受入职教育,经考核合格后再到岗执教,而不是把他们直接分配到某个学校就不管不问。

(三)实施指导教师计划,提高辅导活动质量

凡接收新教师的学校必须配备教学水平高且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专门的辅导。辅导质量直接影响新教师入职教育的成效,而辅导质量的关键是指导教师的选择使用和辅导活动的开展。指导教师应主要由中小学第一线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教师担任。这样,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指导教师资格制度,中小学之间应当建立指导教师合作共享机制,还应当与高师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等合作培养指导教师,同时还应当让新任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以确立更有利于新任教师成长的指导关系。辅导活动的开展以双方频繁的互动、有效的交流为基础,主要可采用以下形式:教学观摩――让新教师进入其他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
教学反馈――指导教师进入新教师的课堂,实施观察,并为新教师提供适当反馈;
小组讨论――新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就某一主题,如课堂管理、教材处理、策略运用或某一案例进行研讨;
观察访问――定期组织新任教师到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访问,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和实地经验;
协同教学――新任教师与指导教师共同承担一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支持。

(四)建立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高师院校的分工合作机制

教师入职教育不仅赋予中小学更大的责任,也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高师院校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建立以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高师院校为主导,以有条件的中小学为基地,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机制非常必要。

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既可以和高师院校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制订入职教育方案,并在辖区内选定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高的中小学作为基地学校,也可以与高师院校和基地学校联合成立入职教育办公室,系统规划、严格考核、强化反馈、具体指导并实施教师入职教育工作。管理部门对于入职教育考核不合格的新任教师留基地学校继续培训或作辞退处理,对于涉及职前培养中的问题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要及时反馈给高师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推荐访问:现职 教师 工作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五篇】 教师任现职以来工作(精选5篇) 教师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总结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