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益聚文秘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统计学调查报告【五篇】

统计学调查报告【五篇】

时间:2023-08-30 17:35:05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为了研究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笔者于2013年6月对广西南宁市区内三所国家重点中专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选取三所学校不同专业的2011级学生共300名,发放调查问卷表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统计学调查报告【五篇】,供大家参考。

统计学调查报告【五篇】

统计学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一、研究对象及工具

(一)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现状,笔者于2013年6月对广西南宁市区内三所国家重点中专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选取三所学校不同专业的2011级学生共300名,发放调查问卷表300份,收回300份,回收率为100%;
其中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7.3%。

(二)研究工具

为本次调研设计的问卷为行为测量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三大方面的问题,即学生个人情况、德育课教学环境因素、德育课教学模式评价。调研数据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情况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1.学历方面。详见表1。

表1中职学生生源学历情况

初中毕业生 普高毕业生 职高毕业生 社会青年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72 93.2 10 3.4 2 0.7 8 2.7

(注:数据仅限抽查样品,以下同)

从表1可看出,由于国家及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职教育招生制度,扩大招生的范围和规模,中职的招生对象已经从单一的普通应届毕业生推广到了招收普高、职高、中技毕业生和社会青年等范围人群,中职生源的多层次性日益凸显。中等职业教育要实施的全面素质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如何有效衔接,是中职德育课教学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年龄方面。在本次调查的292名中职学生中,年龄在15~18岁之间的人数为27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2.47%。中职生身处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心理状态差异大,很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不能对他们采取“成人化的标准,知识化的形式,课堂化的模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德育课教学,而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3.生源状况。目前,各地中职学生生源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校面临招生难的问题,同时还伴随出现生源素质低、在校生流失严重、学生就业难等诸多问题。以广西某国家重点中专为例,2013年,该校计划招生1800人,实际到校注册新生1250人,仅完成招生计划的69.4%。该校在新生注册后一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流失新生152人。生源减少,学生基础差,流失严重,使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面临严峻的挑战,进而使得学校的教学难度增大,难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课教学环境分析

1.学校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详见表2。

表2学校对德育课教学的重视程度

重视 不重视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82 62.3 37 12.7 73 25.0

调查结果显示,从德育课受教育者的角度,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课教学重视不够。在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学生认为学校对德育课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课时少,内容多,经常被调换课,总有一种德育课是一门副科课程的感觉;
教师不重视,师资力量不强,对教学考核不够严格;
与专业课相比,几乎很少安排社会实践课,一些实践课安排流于形式;
学校对德育课的硬件投入少,等等。

2.学生对德育课的态度。详见表3、表4。

表3学生对德育课重要性的认识

非常重要 不重要 没有才能知识重要 不清楚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58 88.4 15 5.1 14 4.8 5 1.7

表4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喜欢程度

喜欢 不喜欢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5 25.7 27 9.2 190 65.1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德育课重要的占88.4%,明确表示不重要的仅占5.1%。从中可以看到:处在成长期的广大中职学生对德育的认识还是到位的,也渴望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为中职德育改进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通过调查,我们还可以看到:明确表示对德育课喜欢和不喜欢的学生人数不到三分之一,大多数学生处在有条件喜欢的态度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看教师是怎么教学的。这一条件恰恰就是德育课教学改革需要改善的地方,即要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好感。

造成学生对学校德育课教学的这种态度与哪些教学要素有关呢?调查进一步从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展开。

3.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安排。详见表5、表6。

表5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内容的整体评价

合理很实用 基本合理实用 不合理脱离实际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82 62.3 37 12.7 73 25.0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内容安排总体上还是认为比较合理实用的。这说明目前的德育课内容能反映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需要,基本上能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表6学生对德育课最感兴趣课程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 政治经济与社会 职业生涯规划 哲学与人生 心理健康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12 38.4 15 5.1 60 20.5 13 4.5 92 31.5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这三门课程最感兴趣,大多数学生对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这两门课感兴趣程度较低。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更乐于接受贴近自身生活实际的德育课内容,而往往对那些远离生活的内容缺乏感知,这也能反映出中职学生的学习个性特点。由此,可得到这样的启示:要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增强德育课内容的生动性、吸引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强调:中职德育课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因而,各中职学校纷纷加强了对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分析详见表7。从调查情况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已经开展 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效果相当满意,觉得受益匪浅,这与学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积极性相吻合,这就提示我们: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表7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满意度分析

满意,很受益 不满意,没什么效果 一般满意,效果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249 85.3 8 2.7 35 12

4.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详见表8。

表8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总体评价

优秀 良好 一般 差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6 26.0 94 32.2 70 24.0 52 17.8

德育课教学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是衡量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调查,发现认为教师教学水平达到良好以上的不到60%。这说明学生对德育课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可程度并不高。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加强对德育课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是改进德育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三)德育课教学模式分析

1.当前德育课教学模式效果。学生对当前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详见表9。

表9学生对当前德育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满意,能吸引兴趣 不满意,很厌学 一般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71 24.3 59 20.2 162 55.5

教学模式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寻找一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德育课教学改革努力的一个方向。从目前中职德育课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满意度不高,这恰恰就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不满意任课教师的授课,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上课讲理论太多,枯燥无味;
一些教师照本宣科,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学生无法融入课堂。后面的调查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详见表10。根据调查,在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到一半的人数,另一半为很少参与,少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参与课堂互动。这说明: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课堂教学还是突出以教师为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理念不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学频率与质量均有待加强,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刻不容缓。

表10德育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经常参与 较少参与 不参与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33 45.5 142 48.6 17 5.9

2.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学生最喜欢的德育课上课方式选择详见表11。

表11学生最喜欢的德育课上课方式选择

满堂灌式 讨论交流式 场景体验式 对话聊天式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0 0 48 16.4 189 64.7 55 18.9

当前,不少德育课教师还不能很好地突破传统的上课方式,在教学设计上还不能统筹兼顾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忽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强烈需求。他们更愿意通过场景体验、讨论交流、对话聊天等开放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德育课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德育课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教学软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革所倡导的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在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得以初步彰显;
教学活动能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下转第51页)(上接第20页)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利用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的统一,总体上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效果。二是中职德育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法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德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对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不够,教学设计还是传统的“说教为主”模式;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不明显等。因此,探索适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对此,笔者建议应建立学生主体性、探究性、亲验性和开放性的德育模式,这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基于当前中职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在中职德育课中引入直观开放的学习教育平台,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采用 “法律诊所”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使当前宣导式、灌输式和封闭式的德育,通过具体直观的教育平台转变为学生主体性、探究性、亲验性和开放性的德育模式,使多元化背景下中职学生的德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直观开放的学习教育平台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模拟场景和实践操作参与实际的德育知识应用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缩小学校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针对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中职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变不良现状,积极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开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9)

[2]李晓华.浅析提高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2)

[3]董菲.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统计学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引导学习理念的转变:从“表层学习”到“元学习”

学习理念可以界定为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美国着名的自主学习研究专家齐莫曼教授非常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性因素。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首先即是“为什么学”,其次是如何学、何时学、学什么、在哪里学……[1]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源差别较大:①为升学(考试)而学习语文,占学生样本的17.2%;②为交际学习语文,占学生样本的22.9%;③为今后工作学习语文,占学生样本的12.4%;④为提升个人素养与受人尊重学习语文,占学生样本的34.9%;⑤为爱好学习语文,占学生样本的10.8%;⑥其他,占学生样本的1.8%。由此可见,一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源是不持久的,如为了升学(考试)而学习语文;一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源具有相对持续性,如为了兴趣爱好而学习语文。从学习语文的动机看,中学生学习语文都持有明显的目的性,但是由于其目的不同,所以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澳大利亚学者比格斯(Biggs)根据学习动机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即:表层式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深层式学习方式(deep approach)和成就式学习方式(achieving approach)[2]。我们可以将这三种类型用于说明中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与动机的关系,即采用表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受外力的要求(如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采用深层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往往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自主地展开学习(亦称“元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兴趣是其内在的驱动力;采用成就式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其学习动力来自对学习成果的期待,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当然,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由被动的学习动机转变为成就动机,也可以转变为内在的深层学习动机,关键在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因此,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自主地、主动地学习,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所以更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着名文学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爱的教育》译本序中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受到爱与美的熏陶,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从单一到多样的有效互补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但是,目前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改中学习方式的要求有着一定差距。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一般学生都不会仅仅拘泥于某一种学习方式,往往是对几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但是,他们会更习惯于某种学习方式,并形成某种学习行为的惯性模式,这就显示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类别。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学习方式做了如下划分:根据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则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4]。在奥苏伯尔看来,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不等同于意义学习,所以两两组合又构成机械接受学习、意义接受学习、机械发现学习和意义发现学习四种学习方式。我们认为,从一般性学习过程看,学习者往往经历着记忆学习、理解学习、拓展性学习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学习过程。因而,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对中学生学习方式调查主要侧重四种类型:以记住课本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A)、以理解课本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B)、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的学习方式(C)和以拓展知识面为主的学习方式(D)。

“近一年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你注重的学习方式是什么?”问卷资料显示:从平均赋分值水平看,注重A、B、C、D学习效果的中学生样本总体分别是4.19、4.22、4.14、4.10分。从“注重”比例水平看,“很注重”和“比较注重”A、B、C、D学习效果的注重比例分别是80.8%、80.8%、78.3%、78.3%,这组数据表明:从平均赋分值看,学生样本总体对A、B、C、D学习效果都给予明显的注重,这表明学生样本总体已经形成综合运用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模式。但是,从“注重”比例分布看,学生样本总体对A、B学习效果表现出更高的关注程度。语文教师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并引导学生向注重C、D学习方式转化。

在“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你更习惯通过哪些渠道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问卷统计资料表明:有44.6%的中学生选择“在课堂上听教师授课”及“复习课本相关知识”,有21.2%的中学生选择“在课堂讨论中”,有20.3%的中学生选择“在阅读课外书籍的学习过程中”,有9.6%的中学生选择“与同学的交流学习体会 中”,有4.3%的中学生选择“在观察与写作的实践过程中”。有近一半的中学生选择在课堂上听教师授课和课后复习课本内容的渠道学习,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性学习(当然不排除主动性接受学习),注重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有近25%的中学生选择“在课堂讨论中”提升语文素养,这一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更习惯于参与其中的探究性学习。还有近25%的中学生选择通过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进行拓展性学习。有9.6%的中学生选择“与同学的交流学习体会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是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只有4.3%的中学生重视观察与写作实践能力的价值。这说明,在中学生群体中,尚十分缺乏重视语文实践能力提升的倾向,这是实践性学习方式不足的表现。语文学习只在记忆、理解上下工夫,尚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实践学习,才能体现出语文学习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学生群体中存在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问题,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中学生差异看,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前者表现出更加注重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前者在拓展性学习方面弱。在实践性学习方式的表现上,前者也弱于后者(初中样本回答为4.0%;高中样本回答为4.6%)。

同样,学习策略的选择行为,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目的及与之相伴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显现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水平。

“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你的基本学习策略是什么?”问卷统计资料显示,有53.2%的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按照教师和按照升学考试的要求而进行的。虽然这样的选择策略表现出现实的合理性和学习过程的某种合理性,但是其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即学生在跟随性学习(跟课本、跟老师、跟考试等)过程中往往失去主动性学习意识和主动性学习行为。

谈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概否定。因为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局限性,学习者针对不同的学科内容也会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即使是面对同一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对某种学习方式有所侧重,综合运用。比如语文学科,对于语文的基本常识、语法知识的学习,大多学生会采取以记忆为主的接受式学习;对于文本分析(包括对古诗词的理解、小说意义的阐释等),往往会采取体验、感悟、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写作,则更多依赖于平时的观察与积累,自主的发现式学习。应该正确理解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因此,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不能脱离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自身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善于通过自己读(或看)而学,有的则善于通过听而学,还有的愿意通过自己做或说一遍而学。这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

在中学生学习实践中,应该提倡主动性学习方式的学习行为。学生以往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忽视学习方法的学习,这是学习过程的很大缺失。学校教育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缺失性问题,这是学校教育很突出的问题。在问卷调查资料中,显示出很少的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有关学习方法或学习方式的知识,也显示出很多学生缺乏学习有关学习方式或知识的主动性。学校教育缺失学习方式的主动引导机制。除此以外,中学教育又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这种压力导致学校教育必须关注与升学考试相关内容的教育,更多地要求学生记住课本知识。这是教育体制上的问题。中学生的被动性学习状态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改变它也是个渐进的过程,改变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体制及良好的教师队伍。

三、转换教师的教学思路: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演变过程往往呈现出明显的个体性,即学习者往往会因个体所经历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并因此形成不同类别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良好的学习方式是在良好的社会引导机制作用下才能形成的,它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重要场所,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思路,不仅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处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过程中。根据“你现在对学习效果的注重倾向,一直都是这样吗?”问卷统计资料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在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语文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的主动性趋势。概括地讲,这种进步趋势是伴随着学龄增加、知识的增加和思维水平的提升而发生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进步趋势是从记忆学习方式向拓展性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从向书本学习的学习方式向在实践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从追求知识向追求能力的转变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新课改的实施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应对自身角色加以重新定位,改变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促进者;不仅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会创造,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认为课本知识的传授才是教学目的,忽视了有关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教师重视了自己的“教”,却忽视了学生应该如何“学”。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以权威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凌驾于学生,而应该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与学生建立双向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关系。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和写作训练环节,教师应尽量避免先入为主的讲授,而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统计学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要想写出具有科学性、指导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必须进行深人细致的社会调查。而正确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调查方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其次要努力深入到基层,扎扎实实地把社会调查工作做好。再次就是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查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要科学。仅靠过去传统手工方式进行调查已显然不够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系列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来,形成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现代化的三大特征:数学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渗透;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综合运用。这就为调查研究的方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除了要了解并掌握有关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以及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观察调查法等各种具体的调查方法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调查对象加强正确引导,确保其讲真话、讲实话。在实地考察时,要防止被假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确保调查的科学性。二是调查研究的思想方法要科学。(注释:参见1983年1月5日某报有关专文,提出了政策调查的“十个要点”。)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材料整理

对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整理,一般分成三个步骤:

l.检查鉴别。首先检查社会调查报告材料是否切合研究的需要,其次要鉴别事实材料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确实反映客观实际。

2.制作图表、数表。以其直观形象信息量大,帮助读者理解社会调查报告内容。

3.分类分组。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类的标准,依研究目的而言,可按材料性质分为记录资料、文献资料、问卷资料、统计调查资料等。可根据研究的目的按年龄、性别分类,或按职业分类等。也可分为背景材料,统计材料,典型(人或事例)材料等。

对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分析,应该说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步骤,是能否将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化为研究成果的关键所在。所谓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审查、剖析调查材料中包含的被研究对象的状况、特点、社会背景、基本结构、本质属性与成因、组成因素与相互关系,以及运动机制和结论的过程。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调查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基本的类型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对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一)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定性分析

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定性分析是据事论理,用思辩的方式,依靠个人经验判断能力和直观材料,确定社会现象或事物发展变化的性质和趋向.以划清事物性质界限的方法。定性分析的根本的方法是哲学方法,即揭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采用系统方法、逻辑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矛盾分析法

即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原理,具体分析事物内部矛盾及其运动状况,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其具体作法分三个步骤:

①从调查所得的大量材料中找到事物的矛盾,即找到问题。因为问题即是应该消除或缩小的差距,差距就是矛盾。

②对事物存在的矛盾进行分类,看它们是属于:历史遗留——现实产生;客观存在——主观思想;自然条件——人为造成;局部——全局;根本——枝节;眼前——长远的矛盾。

③分析矛盾的对立面,考察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其它方面互相依存、斗争、转化的条件,从而把握矛盾的特性。

2.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比较分析法

做社会调查报告常用的比较方法有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为:先进行比较,弄清事物的异同,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集为一大类,然后再根据差异将大类划分为几个小类,依此类推,事物就被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层次的大小类别,明确地反映出客观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因素分析法

即指从社会调查报告材料中寻找出对事物产生、发展、运动起作用的要素,通过系统分析和科学的归纳,探寻到对事物变化起着关键作用的要素系列,掌握决定事物变化的原因,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运用因素分析法,首先应进行总体分析。

第一步是把蕴藏在现象之中的各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清理出来,并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将它们按一定的标准组成一个有机的多层面的网络结构。影响事物变化有种种因素,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外因(客观因素)和内因(主观因素)两大因素系列,在这一层面下,又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因素分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一般因素、特殊因素;直接因素、间接因素;必然因素、偶然因素;历史因素、现实因素;起始因素、终极因素;潜在因素、诱发因素;阶级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或工作单位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等。各个系列因素有可能相互交织,错综复杂,显现出一种网络状态。

第二步就是通过对这一网络的分析,从总体上考察研究对象,分析出现某一社会现象的综合原因。这就要求实事求是地把握诸因素的内部联系,把握其特征和转化规律,对事物的总体进行多维的、系统的,内因与外因,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辩证的分析。其次是进行关系分析。即对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要着重分析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功能关系、转化关系、共因关系。共因往往是事物存在或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如诸多贪腐现象的产生,其共因是私欲恶性膨胀,再进一步深究,就可找出其根本原因是权力作祟.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再次是进行因素树分析。即以某一种关键性的因素系列为主要分析目标,予以系统的多层次的剖析,按因素之间的联系绘出因素树图,即:

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的因素分析法——因素树图

社会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的因素分析法——因素树图

这样逐层深人,直至找出最基础的原始性要点,即具体行为表现。

定性分析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科学抽象法、社区研究法(是以分析社区人口集体与特定生活环境、社会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社区的社会构成、社会功能、价值观念、日常生活及发展变化的方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二)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定量分析

社会调查报告的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或事物的规模、范围、程度、速度等方面数量关系的情况和变化,进行变量计算和考察分析,弄清其数量特征的方法。简言之,就是从事物数量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在调查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已越来越普遍,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已成为大势所趋,也是调查研究走向完善的标志。定量分析的 基本方法有:

1.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统计分析法

即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对社会调查报告所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关系,以揭示事物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统计分析法包括描述分析和统计推论两个部分。

①描述分析,是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加工,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及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用统计量对这些资料进行描述。它主要包括:编制次数分布表.绘制次数分布曲线,测绘现象的集中趋势的离散趋势以及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等。例如:我们研究城市居民近五年来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根据调查所得的材料,把每户居民年收人划分为六个等级:2万元以上,17000~20190元,14000~17000元,11000~14000元,8000~11000元,8000元以下。然后计算每一个等级中有多少户居民,这就是事件次数分布统计。计算各等级居民在全体居民中所占的比重。就是比例分布统计。计算全体居民的平均收人,就是对这个数列的集中趋势的统计。计算全体居民平均相差多少钱,就是离散趋势的统计。

②统计推论,则是指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样本资料对全体进行推论。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区间估计,统计假设检验。

2.社会调查报告材料分析——社会测量法

社会调查报告的社会测量法即通过测量和评定某一社会群体或团体中社会关系或社会意向的一种方法。社会测量法分社会关系测量和社会意向测量两种具体方法。社会关系测量法较为常用,是指将所研究的某一社会团体内部成员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状态数量化,从而分析其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可分五个步骤。

其一,确定选择标准,有六种类型:①工作标准,以测量工作团体内部的关系;②娱乐标准,以测量娱乐群体内部的关系;③社交标准,以测量社交群体内部的关系;④生活标准,以测量生活团体内部的关系;⑤学习标准.以测量学习团体内部的关系;⑥服从标准,以测量被领导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其二,选择指示项。一个标准,可以拟出多个指示项。如服从标准可拟出:你认为本单位谁当领导最合适?谁威信最高?你最不服谁的领导?等等。

其三,制作测试答卷。给出选择标准;限定选择数目;交代测试目的、选择范围(团体之内),说明对测量结果保密等。

其四,填答试卷。当面填写,当场收回。

其五,对试卷进行整理分析。

对社会调查报告材料的选择,要注意:

1.运用典型材料说明观点。典型材料是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它显示着事物和现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有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2.运用综合材料说明观点。将一组有可比性的材料进行对比(今昔、成败、好坏、新旧、内外、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能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增加说服力。

3.用精确的统计数据说明观点。统计数据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表现力,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增强社会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说服力。

三、社会调查报告格式

社会调查报告结构一般有四个部分:题目、前言、正文、结语,有的还有附录。

(一)社会调查报告——题目

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可分为两类:

1.单行标题。只有一个正题,直接写明调查的事项、对象、范围。如《关于成都市国有企业科技人员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双行标题。正题下加一个副题,正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副题补充说明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如《感情越拉越近——对江苏省“三下乡”活动的调查》。

(二)社会调查报告——前言

社会调查报告的前言一般包括三点内容:调查研究的缘由和目的——调查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调查对象、范围,调查的经过——时间、地点、过程及调查方法。

(三)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正文是社会调查报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部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叙述。真实准确地列举调查所得的确凿事实、典型事例和具体数据。二是进行分析论证。对资料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把它上升到理论,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证实一种观点,或推翻一种观点。这部分的写作既要防止单纯罗列材料,也要防止过多的议论和说理。

社会调查报告的正文部分常见的结构方式有三种:

1,纵式结构。即根据事物发展的始末顺序或脉络,材料的内部逻辑关系叙述事实,由事人理,分析研究,最后推导出结论。这种结构各部分之间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否则将会眉目不清,条理紊乱。

2.横式结构。即根据材料的性质,将其概括为若干平列的几个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和阐述,从不同方面集中揭示其主题。

3.对比式结构。这是一种特殊的横向结构。适合于先进与后进,正确与错误的两件事物相互比较,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4.纵横交叉式结构。就是将纵横两种结构结合起来使用。以纵为主或以横为主,纵横交错,以便灵活透彻地说明问题。

(四)社会调查报告——结语

社会调查报告的结语,这部分可长可短可无,其内容有时是总括全文,深化主题;有时是交代社会调查报告中未能解决而又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有时提出继续调查的希望和建议。总之,应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统计学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产品质量 指数统计 分析报告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是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产品质量指数统计数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密切程度的方法;
是评价一个地区产品实物质量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以产品销售收入为权数所反映的产品质量综合合格情况,它是反映地区产品质量水平的重要质量指标,是不同产品合格率的综合水平,其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可以用来反映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变化。它是各级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决策和制定质量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因此要求产品质量指数统计结果和报告应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客观性、导向性、准确性。

一、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的特点及编写注意事项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及分析对象的有关数据或信息,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我国传统产品质量指标统计的指标不仅不能反映产品质量真实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某省建材产品生产企业有100家,每家企业抽查一个批次的产品,其中有10家生产的该类产品销售量占全省 100家企业的85%,也就是其市场占有率是85%。假定另外90家企业产品抽查结果都不合格,若按批次合格率统计则其合格率为10%,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若考虑市场占有率,其合格率为85%,这一结果显然更符合客观实际。而产品质量指数方法是以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为基础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检验结果为依据,要求检测机构必须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以及产品明示的质量指标,如果是企业标准,必须是经过备案的且现行有效的和质量技术监督部批准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评价规则为检测结果判定依据,按《质量监督检查产品企业信息调查表》的要求进行信息调查,是考虑各类产品销售产值加权因素后的质量综合变动情况,它能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它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指数能综合反映产品质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2、代表性。在编制指数时只选取若干重要产品作为代表性产品,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3、相对性。指数以相对形式出现,表明产品质量状况发展变化的程度。4、科学性。指数考虑了各类产品销售产值加权因素后的质量综合变动,克服了简单算术平均法的不足。因此近几年来运用产品质量指数法统计分析产品质量水平已被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所采用。

二、提高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结果报告的途径1、提高认识,切实把“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产品质量分析与评价是对产品质量预测、分析、评价、预警和信用的评价方法,要求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与评价报告的编写应力求做到内容上深入浅出,注重实际,提高产品质量预测、分析与评价水平。2、突出重点,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产品质量优劣已日益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统计数据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及时、准确地报告产品质量的现实状况,关系到能否科学决策、科学管理;
关系到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撰写统计分析过程中,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力求反映行业产品质量状况,新情况、新问题、新做法,看问题准确,并有独到的见解。针对当前产品质量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要深入基层,注重搜集,充分挖掘信息源;
更要善于捕捉统计工作中的闪光点和亮点,提出新观点,写出有深度和广度的统计分析报告。3、重视质量信息调查,增强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数据的准确必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是一切统计工作的生命所在,统计分析工作自然也不例外。具体要求为:首先要求对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调查人员严格按《质量监督检查产品企业信息调查表》的要求进行信息调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企业可疑数据应认真核对。调查人员应认真核实,切忌随意填报,若一旦发现于工作人员未进行认真核实或随意填报,将按本单位经济责任制严格考核,情节严重者将取消工作资格。调查人员认真填写《质量监督检查产品企业信息调查表》;
其次《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抽样单》填写内容应清晰、完整、无涂改。4、根据产品质量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和编写原则。编写符合行业政策和实际情况的产品质量统计分析报告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是对研究过程进行表述的文章,是统计分析结果的最终形式。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统计分析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根据统计报告的特点,结合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和编写原则,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言简意赅、精炼准确、构思新颖独行、观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的广度或深度,能够给决策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提高统计分析报告的可用性。由于编写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既需要与产品有关的质量检测、生产工艺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承检产品及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等,而检测人员对所检测的产品性能、存在质量缺陷能透彻分析,而调查人员直接接触生产企业对本地区本行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及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及企业状况比较了解,要求报告编写人员不仅具备与产品有关的质量检测、生产工艺知识,而且应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才能编写出高屋建瓴的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因此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应由熟知产业政策、质量检测和生产工艺知识的专业人员编写,再由技术负责人或领导审核后上报任务下达部门。结合几年来的认识与实践及产品质量统计分析报告的质量要求和编写原则,就如何提高建材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结果的途径作一阐述,力求能对建材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工作提供一点帮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有一定深度或广度的建材产品质量指数统计分析报告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戴备军.质量指数与质量分析评价技术应用基础

[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统计学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有多种,可以从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上分为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历史进程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也可以从涉及的范围层次上分为宏观问题的调查报告、中观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微观问题的调查报告;也可以从 调查研究的侧重点上分为澄清事实型调查报告、思路启发型调查报告、可行对策型调查报告;还可从调查研究的方式上分为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

实际写作中往往有些交叉,比如反映新生事物与总结典型经验的两种调查报告可能混为一体,有些问题中观与宏观也分不太清楚。因此,调查报告怎么写要从效果出发,怎么有利于反映主题说明问题就怎么写。

调查报告的结构

调查报告的结构没有固定模式,常见的是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三大部分。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一般是写产生的背景、发展的经过、特点和意义。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一般是先写成绩效果,而后把经验做法归纳几条,再从理性思考上提出带规律性的认识。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除讲清问题外,还要分析原因,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帮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改进工作。

调查报告的写法

调查报告的写法上关键是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贯穿始终,统率全文。调查报告要告诉读者什么,目的明确了,主题不跑偏, 报告才显得有劲。如调查报告《车场24小时》,从公交工人半夜即起写到夜深回场,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上海公交工人24小时的工作情况,由于写作中突出了特种车、新风车等重点材料,写得具体生动, 调查报告主题与材料达到和谐统一,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在写作中,要详细地占有材料。写调查报告,调查研究是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对所调查事物内在规律的理论认识是写不好调查报告的。

怎样写调查报告?这里有两条要基本做到的:一是收集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政策规定、研究成果,二是深入基层了解事情的全过程,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如笔者写的调查报告《水利化、机械化、科学化刘家堡乡形成现代农业雏形》,作者一方面很好地做了理论准备,专门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作者在该乡一蹲就是半个月,每个村都住了一夜,把有关情况吃透了,所以写出的调查报告很受好评。

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查报告不是材料的堆砌和罗列,而是通过研究分析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性,以推动指导当前的实际工作。因此材料割舍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下一番由表及里的改造创作工夫,得出合乎实际的正确结论。

要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对此,包括新旧对比、正反对比、今昔对比、成败对比等。对比往往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要善于运用统计数字来说明主题。恰当地运用数字,尤其是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下的统计数字,往往可以增强调查报告的概括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直接说明主题的效果。而确凿的统计数字,比起千万言的空洞说教来,其效果不知好多少倍。大量建立在统计数字基础上的真实材料,准确地说明一项工作、一个问题、一项政策、一种事物的来龙去脉,向人们揭示出它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调查报告的要旨所在。

推荐访问:统计学 调查报告 五篇 统计学调查报告【五篇】 统计学调查报告(精选5篇) 统计学调查报告范文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益聚文秘网 2015-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益聚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益聚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5012371号-1